酸碱理论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样,碱在水溶液中接受质子,也必须有溶剂水分
子参加。如:氨的离解:
半反应1 NH3 + H+ = NH4+
+) 半反应2 H2O = H+ + OH-
NH3 + H2O = OH- + NH4+
碱1
酸2
碱2 酸1
传统称之为“盐的水解”的反应,也是酸碱反应。 如:NH4Cl、NaAc的水解反应:
NH4+ + H2O === H3O+ + NH3 Ac- + H2O === OH- + HAc
盐:酸碱反应的产物
如:H2SO4→2H++SO42-, HNO3→H++NO3所以硫酸与硝酸都是酸; 又如: NaOH→Na++OH-,Ca(OH)2 →Ca2++2OH所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碱。
3
意义:首次对酸碱赋予了科学的定义
局限性: ⑴、只适用于水溶液不适用于非水溶液 ⑵、不能解释有的物质( NH3)不含OH-,却
(1)在较稀的弱电解质或极稀的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
总浓度很低,离子间力很小,接近于1,可认为a = c。
(2)在一般的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很高,
离子间力较大,就小于1,因此活度就小于浓度。
在这种情况下,严格地讲,各种平衡常数的计算就 不能用离子的浓度,而应用活度 。
(3)中性分子活度系数近似等于1。
H2O HOH
在水溶液中,酸:凡是能够产生H+的为酸, HCl 碱:凡是能够产生OH-的为碱。NaOH
5
又如:液态氨,NH3为溶剂,氨自身电离为: 2NH3 → NH4+ + NH2-
在液氨中,凡能离解出NH4+的物质为酸。 NH4Cl 凡能离解出NH2-的物质为碱。 NaNH2 酸碱反应为:NH4++NH2-→2NH3。
(一)、酸碱质子理论
1、酸:凡是能够给出质子(H+)的物质(包括
分子和离子)都是酸;
例: HAc → H+ + Ac-
酸
碱
NH4+ → H+ + NH3
酸
碱
2、碱: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都为碱。
例: NH3 + H+ → NH4+ Ac- + H+ → HAc
碱
酸
8
3、两性物质:即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H2O + H+ → H3O+
解:NH4+ 是 NH3的共轭酸,所以 K a K K w b 1 1 ..0 8 1 1 0 0 1 545.61 0 10
19
例:磷酸H3PO4,
酸的强度为H3PO4>H2PO4->HPO42-。
而其各自对应的共轭碱的解离常数分别为:
K b, PO
3 4
Kw K
a, HPO
23
要点:
酸—凡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 碱—凡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都为碱。
如: H+为酸,OH-为碱,是因为:
H+ +- O2O H
== H
氨为碱,因为NH3可以提供 电子对。
H + +3 =N =4 +H NH
24
意义:酸碱的电子理论极大地扩展了酸碱的范 围,使酸碱不仅局限于含有质子的物质 或离子。
6
意义:酸碱溶剂理论扩展了酸碱电离理论,扩大了酸 碱的范畴,可以在非水溶液中使用。
局限性:只适用于溶剂能离解成正、负离子的系统 不适用于不能离解的溶剂及无溶剂体系
7
三、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J.N.Brönsted)与英 国化学家劳莱(T.M.Lorry) 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局限性:因为酸碱电子理论对酸碱的认识过于广泛, 反而不易表达和掌握酸碱的特征。除了在 有机合成化学中经常用酸碱电子理论来解 释许多反应现象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用质子酸碱理论来讨论酸碱的反应与分类。
25
五、软硬酸碱理论
本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化学家佩尔松(R.G.Pearson)提
出的软硬酸碱理论。
硬酸:电荷较多,半径较小,外层电子被原子核束缚 得较紧而不易变形的正离子,如 B+,Al3+,Fe3+等。
11
(二)、酸碱反应
例如:HAc在水溶液中的离解
半反应 1 HAc = H+ + Ac-
+)半反应 2 H2O + H+ = H3O+
HAc + H2O = H3O+ + Ac-
酸碱
酸
碱
1
2
2
1
H3O+称为水合质子,通常写成H+。HAc 在水中的离解平衡式可以简化为:
HAc = H+ + Ac-
12
K b 越大,碱越强
如: HAcH2OH3O Ac
Ka
[H][Ac] 1.8105 [HAc]
NH4 H2OH3O NH3 Ka [H[N][H N4]H 3] 5.61010
HS H2OH3O S2 Ka [H[H][SS2]] 7.11015
8105
S2 H2OHS OH Kb [H[SS]2[O] H ] 1.4
由三种碱的值的大小可以看出。这三种碱的强弱
顺序与其共轭酸的正好相反,其顺序如下:
S2NH 3Ac
18
3、Ka 、Kb的关系
Ka Kb Kw pKapKbpKw
共轭酸碱对的解离常数之积等于水和离子积。也就 是说若知道了酸的解离常数,就可以知道其共轭碱 的解离常数,反之亦然。 例 : 已 N 3 的 知 K H b 1 .8 1 5 ,计 0N 4 的 算 K H a
软酸:电荷较少,半径较大,外层电子被原子核束缚 得较松因而容易变形的正离子,如Cu+,Ag+,Cd2+等。
交界酸:介于二者之间。 Fe2+ ,Cu2+
26
硬碱:其配位原子是一些电负性大、吸引电 子能力强、半径较小、难失去电子、不 易变形的元素。如F-,OH-等;
软碱:其配位原子是一些电负性较小、吸引 电子能力弱,半径较大,易失去电子, 容易变形, 如I -,SCN -,CN -等。
20
例2:计算 HCO3- 的 Kb 。(Ka1= 4.2×10-7 ) 解: HCO3-为两性物质,既可作为酸又可
作为碱。HCO-3作为碱时: HCO3- + H2O = H2CO3 +OH-
Kb2
K w1.01 0 142.31 0 8 K a1 4.21 0 7
结论:酸越强,其相应的共轭碱就越弱
具有碱性;有的物质(AlCl3)不含H+却 具有酸性。
4
二、酸碱的溶剂理论
1905年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林(E.C.Franklin)提出
了酸碱溶剂理论;
酸:凡是能够电离产生溶剂正离子物质的为酸; 要点: 碱: 凡是能够电离产生溶剂负离子的为碱。
酸碱反应:正离子与负离子结合生成溶剂分子的过 程。
例如:水溶液,水为溶剂,
这种仅在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的质子传递作用,称 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溶剂的 质子自递常数,也称水的离子积
K w [H 3 O ][O ]或 K H w [H ][O ] H
(25℃) 时 Kw1.01014
p H pO p K w H p K w 14p . 0 H p0 O 1H 4.00
这三种酸的强弱顺序为:
HA N c 4H HS
17
根据质子酸碱的共轭特点,若一种酸的酸性越强, 其共轭碱的碱性则越弱。如:
Ac H2OHAcOH Kb [H[AAcc]][O ]H 5.61010
NH3 H2ONH4 OH
Kb
[NH4][OH ] 1. [NH3]
交界碱:介于二者之间。 Br –、NO -
软硬酸碱规:硬酸与硬碱 结合,软酸与软碱结合,常 可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简称:“硬亲硬,软亲软”。
27
在以上的酸碱理论中,酸碱电离理论只 适用于水溶液;酸碱质子理论即适用于 水溶液也适用与非水溶液;酸碱溶剂理 论有较大的局限性很少应用;酸碱的电 子理论主要应用在配位化学与有机化学 中;软硬酸碱理论也只局限于配位化合 物的形成中。
30
计算:(强电解质稀溶液)
德拜—休克尔公式(Debye—Hückel)
lgi 0.51Z2i2[1BaII]
:活度系数; Zi :离子的电荷; I:离子强度; B:常数,25℃时为0.00328;
å为离子体积系数,约等于水化离子的有效半径,以pm(1012 m)计;
31
离子强度
I1 2(c 1Z 1 2 c2Z 22 - - cnZ 2 n)
1
第一节 酸碱理论概述
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S.A.Arrhenius)的酸
碱电离理论;
1905年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林(E.C.Franklin)提出的酸
碱溶剂理论;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J.N.Brönsted)与英国化 学家劳莱(T.M.Lorry) 提出的酸碱质子理论 ; 1923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G.N.Lewies)提出的广义
I1 2 cizi2
离子强度越大,说明离子间相互作用越为强烈。
28
六、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离子在化学反应中起作用的有效浓度。 用a表示。
a.c a—活度 c—浓度
—活度系数,电解质溶液的活度与其实际浓度的比值。
a
c
意义:活度系数衡量活度与浓度的差异。表示了 离子间力对化学作用能力影响的大小,也 是衡量溶液偏离理想溶液的尺度.
2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讨论: 通常1。
15
(四)酸碱的强度 1、定性:酸碱的强弱取决于物质给出质子或接 受质子的能力的强弱。 如果酸越易给出质子,酸性越强,它的共轭碱 接受质子的能力越弱,碱性弱。
2、定量
衡量酸(碱)强弱的尺度—— 酸(碱)的解离常数 酸在水中给出质子的能力用质子转移平衡常数的大小 来表示.
K a 越大,酸越强
16
碱的接受质子能力则由其加合质子反应平衡常数 的大小来衡量.
2 4
2.3 10 2
K b, HPO
2 4
Kw
K a, H 2 PO
4
1.6 10 7
K b, H 2 PO
4
Kw K a, H 3 PO 4
1.3 10 12
碱的强度: PO43- > HPO42- > H2PO4-
K K a 1 b 3 K w K K a 2 b 2 K w K K a 3 b 1 K w
显然在酸碱质子理论中没有盐这一术语,但习惯 上还可能要用到“盐”这个词。 酸碱反应的实质:
是酸碱间质子的传递,是两个共轭酸碱对共同作 用的结果。
14
(三)、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
例:作为溶剂的水分子是两性的,既能给出质 子起酸的作用,又能接受质子起碱的作用。
在水分子之间,也可以发生质子的传递作用: H2O + H2O === H3O+ + OH-
酸碱理论,即酸碱的电子理论;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化学家佩尔松(R.G.Pearson)提
出的软硬酸碱理论。
2
一、酸碱电离理论
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S.A.Arrhenius)提出
酸碱电离理论。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正、负离子。 要点:酸—在水溶液中凡是能够电离出H+的物质叫做酸;
碱—在水溶液中凡是能够电离出OH-的物质叫做碱 中和反应:酸碱反应
或碱越强,其相应的共轭酸就越弱
21
意义: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碱的概念和应
用范围,不仅把酸碱局限于水溶液或能够 发生自身解离的溶剂中,对非水溶液及无 溶剂条件下的酸碱反应也能给出很好的解 释。即把水溶液和非水溶液统一起来。
22
四、酸碱的电子理论
一些高价态金属离子的水溶液显示出较强的酸 性,如AlCl3、FeCl3和BCl3的水溶液。在电离 理论中是以水解的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的。但 从反应的实质来看,其酸性是因为金属离子夺 取了水中的OH-而产生的。应该属于酸碱反应, 但这些金属离子中却没有质子,不能被上面所 介绍的任何酸碱理论定义为酸。为此,也是在 1923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G.N.Lewis)提出了 酸碱的电子理论。
碱 H2O → H+ + OH-
酸
9
4、酸碱的共轭性
HA 酸
H+ + -A 碱
彼此只差一个质子,而相互转化的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NH3 —NH4+ HAc — Ac-
共轭酸碱对
10
结论
(1)、质子理论的酸碱概念较电离理论的概念具 有更广泛的含义,可以是阳离子、阴离子,也可 以是中性分子; (2)、质子理论的酸碱含义具有相对性,在某 个共轭酸碱对中可能是酸而在另一个共轭酸碱 对中可能是碱。如同一HPO42-,在共轭酸碱 对H2PO4-—HPO42-体系中为碱,而在 HPO42-—PO43-体系中则为酸。因此,同一物 质在不同环境中常会发生酸碱的改变。 (3)、共轭酸碱对只差一个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