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合集下载

数字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5

数字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5

实验五移存器功能测试及应用一、实验目的1、熟悉移位寄存器(移存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D触发器74HC(LS)74及集成移位寄存器74HC(LS)194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器件1、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板1块2、74HC(LS)74(双D触发器)2片3、74HC(LS)194(4位双向通用移位寄存器)2片三、实验原理移位寄存器是具有移位功能的寄存器,其中所存的代码能够在移位脉冲的作用下依次左移或右移。

既能左移又能右移的称为双向移位寄存器,只需要改变左、右移的控制信号便可实现双向移位要求。

移位寄存器存取信息的方式分为:串入串出、串入并出、并入串出、并入并出四种形式。

实验用器件管脚介绍:1、74HC(LS)74(双D触发器)管脚如下图所示。

2、74HC(LS)194(4位双向通用移位寄存器)管脚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利用两块74HC(LS)74(四个D触发器)构成一个单向的移位寄存器(基本命题)参照用两块74HC(LS)74(四个D触发器)构成一个单向移位寄存器的实验电路图连接电路,Q输出依次接LED指示灯,加电后在移位输入端加入不同信号观察LED指示灯变化。

1.1电路图1.2实验结果LED灯依次变亮,每次间隔一个CP。

2、测试74HC(LS)194的功能(基本命题)例如,Q输出依次接LED指示灯,改变S1、S0的值配合其它输入观察LED的变化。

2.1电路图2.2实验结果:置数:LED显示状态与置数端相同。

左移:LED从下往上(QD到QA)依次变亮,每次间隔一个CP右移:LED从上往下(QA到QD)依次变亮,每次间隔一个CP3、用两片74HC(LS)194做出模16的扭环计数器(扩展命题)将两片的Q输出依次都接到LED指示灯上,加电并加CP观察LED的变化。

现象一般为八盏灯先依次变暗再依次变亮如此循环。

3.1电路图3.2计数器拓展当进行M=2n 偶数计数时,可采用扭环型,D1=Q n ̅̅̅̅,将Q n 和高电平与非后反馈至第一片的输入端。

5个超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5个超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5个超有趣的科学小实验简介:科学小实验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观察、推理和实验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本文将分享5个超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这些实验既简单又安全,适合孩子们在家或学校进行。

实验一:彩虹食盐材料:- 白色盐- 彩色水笔- 蒸馏水- 杯子- 搅拌棒步骤:1. 将杯子填满3/4的蒸馏水。

2. 在盐上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笔。

你可以用多种不同的颜色。

3. 将搅拌棒放入杯子中,轻轻搅拌,直到发现盐溶解在水中。

4. 现在你会看到水的颜色开始变化,形成了彩虹。

原理:彩色花纹的水笔墨渗透到盐晶体中,当溶解在蒸馏水中时,颜色与水分子相结合,形成彩虹效果。

实验二:漂浮的蛋材料:- 温水- 高盐浓度的水- 鸡蛋- 玻璃杯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温水,装到约半杯。

2. 将鸡蛋慢慢地放入杯中。

3. 观察蛋是否下沉。

如果下沉,继续往杯中加入高盐浓度的水,直到蛋浮起。

原理:高盐浓度的水密度比普通水高,使鸡蛋的密度相对较小,从而使鸡蛋能够浮在高盐浓度的水中。

实验三:气球火焰材料:- 水- 气球- 蜡烛- 盘子步骤:1. 在盘子上倒入一些水。

2. 将气球吹大,但不要打结。

3. 将蜡烛点燃。

4. 小心地将气球慢慢放在蜡烛的火焰上,注意不要让气球起火。

原理:当气球接触到火焰时,气球的橡胶被加热,形成一个小的气体囊,从而让气球浮起。

实验四:吸墨花材料:- 白色花朵(白玫瑰,白康乃馨等)- 瓶子或杯子- 食用色素或墨水- 剪刀步骤:1. 在瓶子或杯子中加入一些食用色素或墨水。

2. 将白色花朵的茎修剪成较短。

3. 将修剪后的花朵放入瓶子或杯子中,使茎底部浸没在色素或墨水中。

4. 静待几小时,观察花朵逐渐吸收色素或墨水的变化。

原理:花朵的茎部可吸收液体中的水分和色素,逐渐将其送达到花瓣上,使花朵呈现出吸墨效果。

实验五:发光蛋材料:- 生鸡蛋- 白醋- 透明杯子步骤:1. 将鸡蛋放入透明杯子中。

2. 将白醋倒入杯中,使鸡蛋完全浸没在醋中。

实验五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3学时)

实验五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3学时)

实验五 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利用测缓冲溶液pH 值方法测定弱酸的pK 值;
2、学习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3、练习使用酸度计。

二、实验原理:
1)同离子效应 HAC==H +
+AC 2)盐类水解
3)缓冲溶液:配置,pH 的计算
PH=-LgX= -LgK 〃
盐酸C C = -LgK-Lg 盐酸C C = PK- Lg 盐

C C PK = PH + Lg 盐
酸C C 三、实验用品:
仪器:吸量管,移液管,锥形瓶,烧杯,pH 计
液体试剂:醋酸溶液(0、20 mol 〃L -1),02mol 〃L -1NaOH 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

四、实验内容及记录 1、同离子效应(试管做实验)
2、盐类的水解
3.缓冲溶液
五、实验注意事项:
1、使用pH试纸时之前无需润湿,否则会影响测量结果。

2、每种溶液的胶投滴管不能交叉使用
3、不要移动试剂瓶,影响他人使用
4、小心保护pH计玻璃电极,pH计定位后直接测量,不要再移动设备
5、测定pH时,按浓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将电极放入待测液,轻轻晃动盛待测液的烧杯,以使溶液均匀,测定数值稳定。

6、每次测量完后要用洗瓶冲洗电极,将玻璃电极泡在纯水中。

测量完毕后冲
洗电极,整理仪器。

六、问题与讨论:
1、如何配制SnCl2溶液?,SbCl3溶液和Bi(NO3)3溶液?写出他们水解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

2、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有哪些?
3、缓冲溶液的pH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实验5最小生成树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报告)

实验5最小生成树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报告)

实验5 最小生成树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一、实验目的1、根据算法设计需要, 掌握连通图的灵活表示方法;2、掌握最小生成树算法,如Prim、Kruskal算法;3、基本掌握贪心算法的一般设计方法;4、进一步掌握集合的表示与操作算法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1、认真阅读算法设计教材和数据结构教材内容, 熟习连通图的不同表示方法和最小生成树算法;2、设计Kruskal算法实验程序。

有n个城市可以用(n-1)条路将它们连通,求最小总路程的和。

设计测试问题,修改并调试程序, 输出最小生成树的各条边, 直至正确为止。

三、Kruskal算法的原理方法边权排序:1 3 14 6 23 6 41 4 52 3 53 4 52 5 61 2 63 5 65 6 61. 初始化时: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U={}不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V={1,2,3,4,5,6}2. 根据边权排序,选出还没有连接并且权最小的边(1 3 1),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U={1,3},不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V={2,4,5,6}3. 根据边权排序,选出还没有连接并且权最小的边(4 6 2),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U={{1,3},{4,6}}(还没有合在一起,有两颗子树),不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V={2,5}4. 根据边权排序,选出还没有连接并且权最小的边(3 6 4),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U={1,3,4,6}(合在一起),不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V={2,5}5. 根据边权排序,选出还没有连接并且权最小的边(3 6 4),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U={1,2,3,4,6},,不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V={5}6. 根据边权排序,选出还没有连接并且权最小的边(3 6 4),属于最小生成树的顶点U={1,2,3,4,5,6}此时,最小生成树已完成四、实验程序的功能模块功能模块:bool cmp(Edge a,Edge b); //定义比较方法x);//在并查集森林中找到x的祖先int g etfa(intint s ame(int x,int y); //判断祖先是否是同一个,即是否联通 void merge(int x,int y); //合并子树,即联通两子树sort(e+1,e+m+1,cmp); //对边按边权进行升序排序详细代码:#include <iostream>#include <cstdio>#include <cstring>#include <algorithm>#define M AXN_E 100000#define M AXN_V 100000using namespace std;struct Edge{int f m,to,dist;//边的起始顶点,边的到达顶点,边权}e[MAXN_E];int f a[MAXN_V],n,m; //顶点数组,顶点总数,边总数 //定义比较,只是边权比较bool cmp(Edge a,Edge b){return a.dist < b.dist;}//查找x的祖先是在并查集森林中找到x的祖先x){//getfaint g etfa(intreturn fa[x];if(fa[x]==x)else r eturn fa[x] = getfa(fa[x]);}//判断祖先是否是同一个,即是否联通int s ame(int x,int y){return getfa(x)==getfa(y);}//合并两棵树void merge(int x,int y){int f ax=getfa(x),fay=getfa(y);fa[fax]=fay;}int m ain(){int i;cout<<"请输入顶点数目和边数目:"<<endl;cin>>n>>m;//n为点数,m为边数//输出顶点信息cout<<"各个顶点值依次为:"<<endl;for(i=0;i<n;i++){fa[i]=i;if(i!=0)cout<<fa[i]<<" ";}cout<<endl;cout<<"请输入边的信息(例子:1 4 5 从顶点1到顶点4的边权为5)"<<endl;for(i=1;i<=m;i++)用边集数组存放边,方便排序和调用 cin>>e[i].fm>>e[i].to>>e[i].dist;//sort(e+1,e+m+1,cmp); //对边按边权进行升序排序表示目前的点共存在于多少个集合中,初始情况是每 int r st=n,ans=0;//rst个点都在不同的集合中for(i=1;i<=m && rst>1;i++){int x=e[i].fm,y=e[i].to;函数是查询两个点是否在同一集合中 if(same(x,y))continue;//sameelse{函数用来将两个点合并到同一集合中 merge(x,y);//mergerst--;//每次将两个不同集合中的点合并,都将使rst值减1这条边是最小生成树中的边,将答案加上边权 ans+=e[i].dist;//}}cout<<ans;return 0;}五、测试数据和相应的最小生成树Input:6 101 2 61 3 11 4 52 3 52 5 63 4 53 5 63 6 44 6 25 6 6Putout:18生成树为:七、思考题1、微软面试题一个大院子里住了50户人家,每家都养了一条狗,有一天他们接到通知说院子里有狗生病了,并要求所有主人在发现自己家狗生病的当天就要把狗枪杀掉。

实验五 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的使用

实验五 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的使用

实验五: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的使用1.实验目的1) 熟悉数据分配器和译码器的工作原理与逻辑功能。

2) 掌握数据分配器和译码器的使用2.理论准备1) 具有译码功能的逻辑电路称为译码器。

译码即编码的逆过程,将具有特定意义的二进制码进行辨别,并转换成控制信号。

按用途来分,译码器大体上有以下3类:(1)变量译码器;(2)码制变换译码器;(3)显示译码器。

2) 数据选择器又称多路开关,它是以“与或非”门或以“与或”门为主体的组合电路。

它在选择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能从多个输入数据中选择某一个数据作为输出。

常见的数据选择器有以下5种:(4)4位2通道选1数据选择器;(5)4通道选1数据选择器;(6)无“使能”端双4通道选1数据选择器;(7)具有“使能”端的互补输出地单8选1数据选择器。

3.实验内容1) 3线-8线译码器(74138)的功能测试2) 用3-8译码器设计一位全减器3) 用双4选1数据选择器(74153)设计一位全减器提示说明:①用译码器设计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原理;②利用译码器产生输入变量的所有最小项,再利用输出端附加门实现最小项之和;③双4选1数据选择器:在控制信号的作用下,从多通道数据输入端中选择某一通道的数据输出Y=[D0(A1’A0’)+D1(A1’A0)+D2(A1A0’)+D3(A1A0)].S。

4.设计过程1)用3-8译码器设计一位全减器。

(1)分析设计要求,列出真值表。

如表一。

表一3-8译码器设计一位全减器真值表(2)根据真值表,写出逻辑函数表达式。

Y0’=(C’B’A’)’ Y4’=(CB’A’)’Y1’=(C’B’A)’ Y5’=(CB’A)’Y2’=(C’BA’)’ Y6’=(CBA’)’Y3’=(C’BA)’Y7’=(CBA)’表二3-8译码器设计一位全减器逻辑抽象真值表(4)根据真值表得到逻辑表达式。

r=a’b’c+a’bc’+ab’c’+abcs=a’b’c+a’bc’+a’bc+abc(5)根据38线译码器的逻辑表达式和4式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确定实现电路。

最新实验五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五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和理解最新的科学理论,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数据,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材料:1. 专业实验仪器一套2. 化学试剂若干,包括但不限于实验五所需的特定化学品3. 计量工具,如天平、量筒4. 记录工具,如笔记本、相机或录像设备5. 安全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护目镜、手套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穿戴好安全防护装备,检查实验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准备所有需要的化学试剂和计量工具。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精确计量所需的化学试剂,并按照顺序进行混合或反应。

3. 观察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下每一步的操作细节,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变化。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尝试解释实验现象,并与理论预测进行对比。

5. 结果讨论:基于实验结果,讨论可能的误差来源,以及实验结果对理论的支持或挑战。

6. 实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和讨论,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和后续研究方向。

实验结果:(此处应填写实验过程中得到的具体数据和观察结果,以及对这些结果的初步分析。

)结论:(此处应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对理解相关科学原理的意义。

)建议:(此处应提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建议,包括如何改进实验设计,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注意事项:- 确保所有实验操作符合实验室安全规范。

- 实验数据应准确无误,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的误差。

- 实验后应彻底清理实验区域,妥善处理所有化学废物。

(注:以上内容为根据标题“最新实验五实验报告”生成的一般性实验报告框架,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实验细节进行填充和调整。

)。

实验5金属的硬度和冲击实验

实验5金属的硬度和冲击实验

2009.4
2
金属的硬度
■ 硬度试验的方法---刻划法、弹性回跳法、 压入法
■ 压入法---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 等。
2009.4
3
金属的硬度
■ 1 、布氏硬度
2009.4
4
布氏硬度
2009.4
5
布氏硬度
当试验力P的单位为 kgf : 当试验力P的单位为 N:
2009.4
6
布氏硬度
10,15
10 30
<35
5
铜及铜合金 35~200
10
铅、锡
1
>200
30
2009.4
8
布氏硬度几点说明
1、试验力保持时间通常为10~15s。 2、布氏硬度的符号用 HBW表示。
500HBW5/750 3、压痕中心距试样边缘的距离≥2.5d,相邻
压痕中心的距离≥3d。 4、压痕直径应从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测量,
140(1372)
20~70
硬度大于100HRB的淬火 及回火钢、钛合金等
Φ1.588
HRB
mm
淬火钢球
2009.4
90(882)
20~ 铜合金、铝合金、退火钢 100 材、可锻铸铁等
14
洛氏硬度几点说明
1、总试验力保持时间为4s±2s。 2、洛氏硬度值写在其硬度符号之前,如:
61.5 HRC 、90.0HRB 。 3、相邻两压痕中心之间的距离≥2mm;任 一压痕中心距试样边缘的距离≥1mm。
取其算术平均值。
2009.4
9
2、洛氏硬度
初始试验力F0
主试验力F1
卸除F1后
2009.4
10
洛氏硬度

实验5动物组织

实验5动物组织

(4)致密结缔组织(图3—14)(猫的尾腱纵 切片)
先低倍镜后高 倍镜观察。胶 原纤维束粗而 直,彼此平行 排列。腱细胞 在纤维束间排 列成单行,切 面上呈梭形。 核椭圆形或杆 状,蓝紫色,2 个邻近细胞的 核常常靠近。 细胞质不易显 示。 。
(5)透明软骨(图3—15)(猫的气管横切片)
高倍镜观察, 软骨细胞存在的 地方称陷窝。在 制片过程中有的 软骨细胞脱落, 则软骨陷窝呈现 为白色空腔;有 部分软骨细胞有 所收缩,其周围 的白色间隙也是 陷窝的一部分。 陷窝周围的基质 着色略深,称软 骨囊
(6)骨组织(图3—16)(长骨横截面磨片) 低倍镜观察,可见许多骨板呈多层同心圆排列的结构,即骨
单位(哈弗斯系统)。每个骨单位的中央有1个黑色、较大的圆 形管道的横断面即为中央管(哈弗斯管),在此管周围有许多成 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哈弗斯骨板)。各哈弗斯系统之间还 存在着一些不呈同心环排列的骨板,是间骨板。
无纤毛,细胞核也排列在上皮的上部。
(4)复层扁平上皮(图3—6)(猫食管横切片)
复层扁平上皮位于食管壁内表面。 低倍镜观察,此上皮由许多层细胞组成,上皮的基底面呈波浪形。
高倍镜观察,可见与基膜相连的是1层排 列整齐的矮柱状细胞,细胞核椭圆形。中 层为几层多角形细胞,排列不整齐,核扁 平。接近上皮表面的细胞变为扁平状,核 着色淡,甚至模糊不清。
轴突
骨骼肌
4.结缔组织 (1)血液 ①人血涂片标本(瑞氏染色)的观察(图3—11)。
(2)疏松结缔组织(图3—12)(小白鼠皮下 疏松结缔组织平铺片,H·E染色)
由排列疏松 的纤维与分 散在纤维间 的多种细胞 构成的,纤 维和细胞埋 在基质中, 充满在器官 内部的间隙 中。细胞种 类多,间质 也多。

实验5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5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五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减量法准确称取基准物的方法。

2. 掌握滴定操作并学会正确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

3. 学会配制和标定盐酸标准溶液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浓盐酸容易挥发,不能用它们来直接配制具有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因此,配制HCl标准溶液时,只能先配制成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标定它们的准确浓度,或者用另一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定该溶液,再根据它们的体积比计算该溶液的准确浓度。

标定HCl溶液的基准物质常用的是无水Na2CO3,其反应式如下:Na2CO3 +2HCl=2NaCl+CO2 +H2O滴定至反应完全时,溶液pH为3.89,通常选用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液或甲基橙作指示剂。

三、仪器及试剂仪器:25ml酸式滴定管、烧杯、锥形瓶、玻璃棒、250ml容量瓶试剂:浓盐酸(密度1.19)、无水Na2CO3、甲基橙或者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液指示剂:量取30mL溴甲酚绿乙醇溶液(2g/L),加入20mL甲基红乙醇溶液(1g/L),混匀。

四、实验内容(一)0.1mol·L-1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量取2.2ml浓盐酸,注入250 mL水中,摇匀。

装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二)盐酸标准溶液的标定:准确称取0.19~0.21克于270—300℃灼烧至质量恒定的基准无水碳酸钠,称准至0.0002 g,(至少二份)。

溶于50mL水中,加2~3滴甲基橙作指示剂,用配制好的盐酸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记下盐酸溶液所消耗的体积。

同时作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即不加无水碳酸钠的情况下重复上述操作。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1.数据记录2. 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计算式:1000106)()(2)(032⨯⋅-=V V CO Na m HCl c l HC式中:c (HCl )——盐酸标准溶液之物质的量浓度,mol/L ;m ——无水碳酸钠之质量,g V ——盐酸溶液之用量,mLV 0——空白试验盐酸溶液之用量,mL 106——无水碳酸钠的摩尔质量,g/ mol 。

单片机实验五报告_单片机键盘实验

单片机实验五报告_单片机键盘实验

单片机实验五报告_单片机键盘实验一、实验目的本次单片机键盘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深入了解单片机与键盘的接口技术,掌握如何通过编程实现对键盘输入的检测和响应,从而提高我们在单片机应用开发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在单片机系统中,键盘通常是作为输入设备使用的。

常见的键盘有独立式键盘和矩阵式键盘两种类型。

独立式键盘是每个按键单独占用一根 I/O 线,其优点是电路简单,编程容易,但缺点是占用较多的 I/O 口资源。

矩阵式键盘则是将按键排列成矩阵形式,通过行线和列线的交叉来识别按键。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节省 I/O 口资源,但电路和编程相对复杂一些。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矩阵式键盘。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逐行扫描或者逐列扫描的方式,检测行线和列线的电平状态,从而确定按下的按键。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1、单片机开发板一块2、计算机一台3、编程软件(如 Keil C51)4、下载工具(如 STCISP)四、实验步骤1、硬件连接将矩阵式键盘与单片机的 I/O 口进行连接,注意行线和列线的对应关系。

连接好电源和地线,确保硬件电路正常工作。

2、软件编程打开编程软件,创建一个新的工程。

编写初始化程序,包括设置 I/O 口的工作模式、中断等。

编写键盘扫描程序,通过循环扫描行线和列线的电平状态,判断是否有按键按下。

当检测到按键按下时,根据按键的编码执行相应的操作,如在数码管上显示按键值、控制 LED 灯的亮灭等。

3、编译和下载对编写好的程序进行编译,检查是否有语法错误。

如果编译成功,使用下载工具将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中。

4、实验调试观察硬件电路的工作状态,看是否有异常现象。

按下不同的按键,检查程序的响应是否正确。

如果出现问题,通过调试工具(如单步调试、断点调试等)查找并解决问题。

五、实验代码以下是本次实验的部分关键代码:```cinclude <reg51h>//定义键盘的行和列define ROW_NUM 4define COL_NUM 4//定义行线和列线的端口sbit ROW1 = P1^0;sbit ROW2 = P1^1;sbit ROW3 = P1^2;sbit ROW4 = P1^3;sbit COL1 = P1^4;sbit COL2 = P1^5;sbit COL3 = P1^6;sbit COL4 = P1^7;//定义按键值的编码unsigned char code KeyCodeMapROW_NUMCOL_NUM ={{'1','2','3','A'},{'4','5','6','B'},{'7','8','9','C'},{'','0','','D'}};//键盘扫描函数void KeyScan(){unsigned char i, j, temp;unsigned char keyValue = 0;//逐行扫描for (i = 0; i < ROW_NUM; i++){//先将所有行线置高电平ROW1 = ROW2 = ROW3 = ROW4 = 1;//将当前行线置低电平switch (i){case 0: ROW1 = 0; break;case 1: ROW2 = 0; break;case 2: ROW3 = 0; break;case 3: ROW4 = 0; break;}//读取列线的电平状态temp = COL1 | COL2 | COL3 | COL4;//如果有列线为低电平,则表示有按键按下if (temp!= 0xF0){//延迟去抖动delay_ms(10);//再次读取列线的电平状态temp = COL1 | COL2 | COL3 | COL4; if (temp!= 0xF0){//确定按下的按键for (j = 0; j < COL_NUM; j++){if ((temp &(1 << j))== 0){keyValue = KeyCodeMapij;break;}}//执行相应的操作switch (keyValue){case '1'://具体操作break;case '2':break;//其他按键的操作}}}}}//主函数void main(){while (1){KeyScan();}}```六、实验结果及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对矩阵式键盘的输入检测,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按键执行相应的操作。

实验5-放线菌形态观察

实验5-放线菌形态观察

实验五放线菌的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1、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的操作方法。

2、巩固掌握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放线菌是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菌丝无隔、分枝、纤细,分为生长于培养基内或匍匐于培养基表面的、从培养基吸取营养物质的基内菌丝,以及伸出培养基表面的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的上部分化出孢子丝,呈螺旋状、波纹状,或分枝状等,孢子丝的着生方式因种而。

放线菌多可产生色素,菌丝呈各种颜色,有的放线菌能产生水溶性色素分泌至培养基中使培养基变色。

孢子丝长出各种形态的孢子,孢子有不同的颜色。

放线菌的菌落在培养基上着生牢固,与基质结合紧密,难以用接种针挑起。

而且由于有大量孢子存在,因而表面呈干粉状,使得易于与其他类型的微生物相区别。

放线菌的形态特征是其菌种鉴定与分类的重要依据。

三、实验器材1、菌种未鉴定放线菌菌株;2、仪器显微镜;3、材料玻璃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

4、染料石炭酸复红染色液。

四、操作步骤1、观察自然生长状态的放线菌用镊子小心取出用插片法培养的放线菌培养皿中的一张盖玻片,将其背面附着的菌丝体擦净。

然后将长有菌的一面向上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用低倍镜、高倍镜观察。

找出3类菌丝及其分生孢子,并绘图。

注意放线菌的基内菌丝、气生菌丝的粗细和色泽差异。

2、水封片观察取石炭酸复红染色液一滴滴于载玻片中央,从培养皿中取出插片法培养放线菌的盖玻片,将无菌或菌较少的一面以擦镜纸擦净,并将有菌面朝下,放在载玻片上,浸在染色液中,制成水封片,用高倍镜观察其单个分生孢子及其基内菌丝,并绘图。

五、注意事项1、培养放线菌中要注意,放线菌的生长速度较慢,培养期较长,在操作中应特别注意无菌操作,严防杂菌污染。

并控制培养时间。

2、在镜检观察时,要仔细观察放线菌的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等。

六、实验报告1、绘图绘出观察的放线菌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的形态。

2、思考题:在高倍镜或油镜下如何区分放线菌的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放线菌的菌落(菌苔)有何主要特征?放线菌三类菌丝各有何主要功能?放线菌与所学专业有何关系?。

5实验平行光管的调整和使用

5实验平行光管的调整和使用

5实验平行光管的调整和使用实验一:调整平行光管光路目的:了解平行光管的工作原理,掌握调整平行光管光路的方法。

材料:平行光管、调节螺丝、光源步骤:1.将光源放在适当的位置,以保证光线直接射向平行光管。

2.打开平行光管,将其放在光源前面,调节平行光管上的调节螺丝,使其与光源的光线平行。

3.在屏幕上观察到一条直线的投影后,调整平行光管的位置和角度,使其投影尽可能直线并与其他光源的投影平行。

4.通过观察投影结果和调整螺丝,逐步调整光管光路。

5.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投影线条直线且平行,并能避免产生明显的光晕或光斑。

结果:成功调整平行光管光路,确保其投影直线且平行。

实验二:使用平行光管进行实验目的:利用平行光管进行实验,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材料:平行光管、凸透镜、平凸透镜、平透镜、凹透镜、屏幕。

实验一:平行光经凸透镜的折射步骤:1.将平行光管放在适当位置,并调整光路以保证光线平行。

2.放置凸透镜,并调整凸透镜的位置,使光线通过凸透镜后能够形成对焦的投影在屏幕上。

3.记录屏幕上的投影结果。

实验二:平行光经平凸透镜的折射步骤:1.将平行光管放在适当位置,并调整光路以保证光线平行。

2.放置平凸透镜,并调整平凸透镜的位置,使光线通过平凸透镜后能够形成对焦的投影在屏幕上。

3.记录屏幕上的投影结果。

实验三:平行光经平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步骤:1.将平行光管放在适当位置,并调整光路以保证光线平行。

2.放置平透镜,并调整平透镜的位置,使光线通过平透镜后能够形成对焦的投影在屏幕上。

3.记录屏幕上的投影结果。

4.更换为凹透镜,重复步骤2和步骤3,记录屏幕上的投影结果。

结果:根据实验记录,可以观察到平行光经不同透镜的折射现象,进而探究光通过透镜后的特性和变化。

实验四:平行光管的投影测距目的:利用平行光管进行投影测距实验,掌握其测距原理和方法。

材料:平行光管、测距仪、屏幕。

步骤:1.将光源和测距仪放置在适当的位置。

2.调整平行光管的位置和光路,使其与测距仪的尺度线平行。

第4章 实验5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第4章 实验5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A.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 B.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 C.实验现象可以同时说明平抛运动在两个方向上的运动规律
(2)为了在(1)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该同学
用图2所示的器材继续进行实验,描绘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如图3
[解析](1)由于竖直方向相等时间的位移比为1 2 3,不是1 3 5,因此O不是抛出点。
b.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选用直径较大的容器;因用直径较大的 容器时,当管中流出同样多的水时,容器中液面下落的高度较小,则对 管口水流的速度影响较小。
考点二 实验拓展创新 例2 物理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周末家庭作业是利用家中可利用的
物品,探究物体平抛运动的规律。李明同学认为墙壁垂直地板,是竖直 的,在父亲的帮助下找到了一段弯曲的薄壁金属管、米尺、白纸、复写 纸、小矩形木块、直径略小于金属管内径的金属钢珠和餐桌、自制了水 平仪等,安装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每次改变餐桌(装置用胶带固定在餐 桌上)和墙之间的距离,让钢珠从金属管顶端由静止滚下,通过碰撞复写 纸,在白纸上记录钢球的落点。
核心考点·重点突破
考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例1 (2023·河北模拟预测)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平抛运动。实 验操作如下:
a.将白纸和复写纸固定在竖直的背板上; b.将钢球由斜槽上某一位置处静止释放,落在可上下调节的水平 挡板N上;(挡板N靠近背板一侧较低,钢球落在挡板上时,钢球侧面会 在白纸上留下印迹) c.上下调节挡板N,重复步骤b,在白纸上记录钢球所经过的多个 位置;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与航天
实验五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实验知识·自主回顾 核心考点·重点突破 2年高考·1年模拟

实验五--8253方波实验

实验五--8253方波实验

.STACK 100
.CODE
START: MOV DX,COM_ADDR
MOV AL,35H
OUT DX,AL ;计数器T0设置在模式2状态,BCD码计数
MOV DX,T0_ADDR
MOV AL,00H
OUT DX,AL
MOV AL,10H
OUT DX,AL ;CLK0/1000
MOV DX,COM_ADDR
MOV AL,77H
OUT DX,AL ;计数器T1为模式3状态,输出方波,BCD码计数
MOV DX,T1_ADDR
MOV AL,00H
OUT DX,AL
MOV AL,10H
OUT DX,AL ;CLK1/1000
JMP $ ;OUT1输出1S的方波
END START
六、实验结果
蜂鸣器间歇性蜂鸣,逻辑测试笔红绿灯交替亮灭。

七、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了解了8253的功能,即作为计时器可以输出各种不同的波形,实现
对电路的控制;了解了8253与8088的接口端,特别是片选端口及其对地址的选择;熟悉了8253的控制寄存器和初始化编程方法,熟悉了8253的6种工作模式,该实验中用的是模式
2和模式3,分别作为频率发生器和方波方波发生器。

实验5 草酸含量的测定

实验5 草酸含量的测定

实验五、草酸含量的测定
5.1 实验目的:
1.掌握酸碱滴定法测定草酸含量的原理和操作
2.巩固并掌握碱式滴定管的正确使用
5.2 预备知识:
弱酸准确滴定的条件是cKa ≥ 10-8,草酸的Ka1 = 5.9 ⨯ 10-2,Ka2 = 6.4 ⨯ 10-5,都满足准确滴定的条件,故为二元酸。

5.3 实验原理:
草酸与NaOH的反应如下:
H2C2O4 + 2NaOH = Na2C2O4 + 2H2O
化学计量点时溶液呈碱性,pH突跃范围为7.0 ~ 10.0,可选择酚酞作指示剂。

仪器、药品与材料:
0.2mol/L NaOH标准溶液,草酸试样;酚酞溶液(0.2%乙醇溶液);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电子天平。

5.4 实验步骤:
1.试样中草酸含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0.3 ~ 0.4g草酸试样三份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50mL水溶解后,加2 ~ 3滴0.2%酚酞指示剂。

用0.2 mol/L NaOH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0.5min不褪色,即为终点。

计算草酸的含量。

2.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数据库实验五实验报告

数据库实验五实验报告

数据库实验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学习数据库的索引和优化,掌握数据库索引的使用和优化方法,进一步提升数据库的查询性能。

二、实验要求1.理解数据库索引的概念及作用。

2.熟悉索引的创建、删除和修改操作。

3.了解索引的类型及适用场景,并能选取合适的索引类型。

4.能通过观察执行计划和使用适当的策略对查询进行优化。

三、实验步骤1.索引的创建和删除首先,在已创建的数据库中选择适合创建索引的表。

通过如下语句创建一个测试表:CREATE TABLE test_table(id INT PRIMARY KEY,name VARCHAR(50),age INT);然后,可以在表的字段上创建索引,通过如下语句创建一个索引:CREATE INDEX idx_name ON test_table(name);索引创建完成后,可以通过如下语句删除索引:DROP INDEX idx_name ON test_table;2.索引的修改可以使用ALTER TABLE语句对已创建的索引进行修改。

例如,修改索引的名称:ALTER INDEX idx_name RENAME TO new_idx_name;或者修改索引的定义:ALTER INDEX idx_name RENAME COLUMN new_column_name;3.选择合适的索引类型在创建索引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索引类型。

常见的索引类型包括B树索引、哈希索引和全文索引。

- B树索引:适用于等值查询、范围查询和排序场景。

- 哈希索引:适用于等值查询,不支持范围查询和排序。

- 全文索引:适用于全文搜索场景。

4.查询优化在进行数据库查询时,可以通过观察执行计划来判断查询是否有优化空间。

执行计划是数据库在执行查询时生成的查询执行步骤和顺序图,可以根据执行计划优化查询。

另外,还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对查询进行优化:- 使用合适的索引类型- 避免使用LIKE操作符- 避免使用SELECT *查询所有字段- 避免多表连接查询- 使用JOIN代替子查询- 避免使用不必要的DISTINCT操作符- 分页查询时,使用LIMIT关键字限制结果数量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创建了一个测试表,并在该表的字段上创建了索引。

数据库实验5 存储过程和触发器

数据库实验5 存储过程和触发器

实验五存储过程和触发器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践理解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概念、作用及优点;(2) 掌握存储过程的定义与调用,实现存储过程中带有不同参数的应用;(3) 掌握创建触发器。

二、实验原理1.存储过程一个被命名的存储在服务器上的T-SQL语句的集合,是封装重复性工作的一种方法。

(1)创建存储过程CREATE PROC[DURE]PROCDURE_NAME [{@PARAMENT DATA_TYPE}[VARYING][=DEFAULT][OUTPUT]] [, (1)AS SQL_STATEMENTPROCEDURE_NAME:新存储过程的名称,必须符合标识符规则且唯一。

@PARAMETER:过程中的参数。

可以声明一个或多个参数。

用户必须在执行过程时提供每个所声明参数的值(除非定义了该参数的默认值)。

使用 @ 符号作为第一个字符来指定参数名称。

参数名称须符合标识符规则。

每个过程的参数仅用于该过程本身;相同的参数名称可用在其它过程中。

默认情况下参数只能代替常量,不能代替表名、列名或其它数据库对象名称。

DATA_TYPE:参数的数据类型。

DEFAULT:参数的默认值。

如果定义了默认值,不必指定该参数的值即可执行过程。

默认值必须是常量或 NULL。

OUTPUT:表明参数是返回参数。

该选项的值可以返回给 EXEC[UTE]。

使用 OUTPUT 参数可将信息返回给调用过程。

(2)执行存储过程SQL SERVER系统中,可以使用EXECUTE语句执行存储过程。

EXECUTE语句也可以简写为EXEC。

如果将要执行的存储过程需要参数,那么应该在存储过程名称后面带上参数值。

[EXEC[UTE]]{[@RETURN_STATUS=]{PROCEDURE_NAME[;NUMBER]|@PROCEDURE_NAME_VAR}[@PARAMETER={VALUE|@VARIABLE[OUTPUT]|[DEFAULT]}[,…N](3) 删除存储过程使用DROP PROCEDURE语句可永久地删除存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数据结构
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实验五实验类别基础篇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完成日期2016-11-19
指导教师袁科
实验成绩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
实验五二叉树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
【实验目的】
内容:二叉树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
要求:
二叉树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2学时,验证型),掌握二叉树的建立、遍历、插入、删除等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也可以进一步编程实现查找等操作,存储结构主要采用顺序或链接结构。

也鼓励学生利用基本操作进行一些应用的程序设计。

【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学时数:2H)
【实验内容】
以下的选题都可以作为本次实验的推荐题目
1.建立二叉树,并以前序遍历的方式将结点内容输出。

2.将一个表示二叉树的数组结构转换成链表结构。

3.将表达式二叉树方式存入数组,以递归方式建立表达式之二叉树状结构,再分别输
出前序、中序及后序遍历结果,并计算出表达式之结果。

4.【思考问题】
5.【实验小结】 (总结本次实验的重难点及心得、体会、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