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逆转斑块他汀类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2015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

2015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

2015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共识回顾了REVERSAL、ASTEROID、IBIS-4、SATURN、COSMOS和ARTMAP等多项研究提出了以下逆转斑块的他汀治疗推荐。

1、主要适应人群所有ASCVD患者包括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

2、他汀逆转斑块的调脂目标值他汀治疗显著降低LDL-C同时升高HDL-C,才能逆转AS 斑块。

汇集六项他汀治疗AS患者以IVUS评价冠脉斑块变化的临床试验结果:他汀治疗后LDL-C显著降低到53~79mg/dL(1.4~2.1mmol/L)冠脉斑块保持不进展,若同时升高载脂蛋白A1(Apo-A1)>9%(达到1.35~1.5g/L)和HDL-C>8%达到45~55mg/dL(1.2~1.4mmol/L)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斑块的逆转。

这可以作为他汀类药物治疗减少胆固醇流入斑块和增加胆固醇流出斑块的目标值,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升高HDL-C可以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从而实现斑块的逆转。

Apo-A1在肝和小肠合成后以乏脂的形式被分泌入血,接受经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和G1(ABCA1和ABCG1)从外周组织转运出来的游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在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作用下生成胆固醇酯,并逐渐形成成熟的HDL颗粒。

成熟的HDL将胆固醇转运回肝脏进行再循环或分泌入胆汁排出。

在AS形成过程中,既存在LDL-C将胆固醇运送到血管壁内,也存在HDL-C将血管壁内胆固醇转运回肝脏的逆向转运。

调脂药物通过对Apo-A1、HDL、ABCA1/G1等的协同作用,使胆固醇从动脉壁的流入减少和流出增加,实现胆固醇逆向转运,逆转AS。

3、具体方案ASCVD患者常规检测基线血脂水平。

ACS患者入院后在24小时内检测基线血脂,尽早开始服用他汀。

他汀剂量的选择可以参照临床试验的治疗方案。

由于缺乏中国人的资料,我们可以参照亚裔人群的临床试验剂量(瑞舒伐他汀:10~20mg;阿托伐他汀:20mg)。

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

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
斑块逆转是指 AS 斑 块 内 的 脂 质 逆 向 转 运,从 而呈现斑块体积的减小。 1.1 他汀调脂降低 ASCVD 事件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胆 固 醇 (LDL-C)升 高 是 AS 发 生 的 重 要 因 素 ,他 汀 类 药 物 降 低 LDL-C 可 以
·2·
廖玉华,等.ASCVD 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 LIAO Yuhua,et al.Expert consensus on statin-induced plaque regression in ASCVD
预 防 AS 形 成 并 延 缓 其 进 展 ,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 规 模 临 床 试 验 的 结 果 均 证 实 ,应 用 他 汀 类 药 物 进 行 一 级
预 防 或 二 级 预 防 可 以 显 著 降 低 ASCVD 事 件 [2-4],其 机 制 与 他 汀 调 脂 和 调 脂 外 作 用 相 关 。 [5] 因 此 ,众 多 指 南 将 LDL-C 作 为 他 汀 治 疗 的主要目标。
[关 键 词 ] 他 汀 类 ;斑 块 逆 转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胆 固 醇 ;高 密 度 脂 蛋 白 胆 固 醇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性 心 血 管 疾 病 doi:10.13201/j.issn.1001-1439.2015.01.001 [中 图 分 类 号 ] R541.4 [文 献 标 志 码 ] C
Expert consensus on statin-induced plaque re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IAO Yuhua1 CHENG Xiang1 HUANG Kai1 ZHANG Yun2 ZHANG Cheng2 YANG Yuejin3 LI Jianjun3 TANG Yida3 GE Junbo4 QIAN Juying4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避免盲目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

而随着年龄增长,ASCVD患病率和病死率相应增加。

他汀类药物是安全、有效的调脂药物。

然而,医生对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获益以及长期治疗安全性存在担忧。

2010年,我国发布了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我国血脂领域专家借鉴近年发布的国际血脂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对指南进行了修订。

一、老年人血脂异常特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逐渐增加。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的TC、LDL-C和TG平均水平均低于西方人群,以轻、中度增高为主。

二、临床证据老年人临床试验和老年亚组的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病死率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但目前缺乏转为80岁以上老年人设计的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的临床试验数据。

三、治疗目标共识建议,应用他汀前,充分权衡治疗获益风险比,根据个体特点确定老年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目标、种类和剂量,推荐调脂治疗目标见表1。

表1老年人血脂异常调脂治疗的目标值[mmol∕L(mg∕dl)]注:非HDL-C = TC-HDL-C i K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耳45 岁,女"岁)、吸烟、HDL-C < 1.04 Inlnot/L(40 mg∕dl)j BMI ⅛28 <g∕∏ιj、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四、药物的选择国内现有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为亲脂性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为亲水性他汀类药物。

血脂康胶囊的主要调脂成分为洛伐他汀及他汀类同系物,1.2 g的血脂康胶囊约含10 mg洛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一、《共识》产生的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

如能在疾病的早期识别并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可进一步降低ASCVD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尽管采用传统的心血管风险评分可以很好地估计人群水平的风险,但在预测个体风险时往往不够准确。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个体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标志物,反映了特定个体所有危险因素综合起来的终生影响,识别斑块的存在及特征对疾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

近年来,影像学的进展使得我们可以更直观准确地识别斑块的组分和形态,基于斑块筛查和管理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我们制定管理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学说[2],脂质浸润学说是目前公认的学说。

该学说认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其他含有载脂蛋白B(Apo B)的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壁内的沉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环节。

沉积在动脉内皮下的LDL‐C,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累积形成脂质条纹并逐渐演变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同时过多的LDL‐C沉积会诱发产生更多的凋亡细胞[3],巨噬细胞虽然可以吞噬并清除凋亡细胞,但在超过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后,斑块会不断增长并伴随着脂质的堆积形成薄纤维帽斑块,如发生斑块破裂或侵蚀,则会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

此外,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失稳定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导致的慢性进展性病理过程,其主要特征是LDL‐C 在受损动脉壁中积累而形成斑块[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进展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的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不可变因素:年龄、遗传、种族与性别等➤可变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与超重、心理因素、缺乏运动与炎症等LDL‐C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最强的可改变危险因素。

他汀稳定斑块的临床研究

他汀稳定斑块的临床研究

他汀稳定斑块的临床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病理基础,其特征是动脉壁内脂质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粥样斑块。

这些斑块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种有效的降脂药物,近年来在稳定粥样斑块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他汀稳定斑块的临床研究进行探讨。

一、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多效性作用,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调节免疫功能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这些作用共同有助于稳定粥样斑块。

二、临床研究证据1、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如 4S 研究、LIPID 研究和 CARE 研究等,均证实了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等。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能够降低血脂水平,还能够通过稳定斑块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2、影响斑块的形态和组成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直接观察斑块的变化提供了可能。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斑块的体积、增加斑块的纤维帽厚度、减少脂质核心的大小,并降低斑块内的炎症细胞浸润,从而使斑块更加稳定。

3、对炎症标志物的影响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降低炎症标志物,如 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水平,提示其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稳定斑块。

三、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时机和剂量1、早期干预对于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的人群,即使血脂水平尚未升高,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干预可能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与机制

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与机制

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与机制【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被认为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理,稳定斑块可阻止或减少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本文简述了他汀类调脂药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相关作用与机制。

【关键词】他汀类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造成冠脉闭塞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共识,其中斑块破裂又视为ACS发生中最重要的始动因素。

因此,采取有力措施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便可阻止或减少ACS的发生。

大量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可全面调脂,还有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减少炎症、抑制血栓形成等多种非调脂作用。

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在稳定斑块中的作用与机制作一简介。

1抑制MMPs的分泌及活性近几年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 lloproteinase MMPs)分泌增多和,(或)内源性基质蛋白酶抑制物(Tissue Inhibitor of Meta lloproteinase TIMPs)减少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变薄和抗损度降低、斑块稳定性下降的主要机制之一。

因此,抑制MMPs 的分泌及活性,便可稳定斑块。

他汀类药物能够稳定斑块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其能够抑制MMPs的分泌及活性有关。

动物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可减少细胞外脂质沉积,减小内膜和中膜巨噬细胞大小,降低巨噬细胞胆固醇含量,抑制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MMPs,增加胶原以稳定斑块。

Crisby等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普伐他汀治疗3个月,3个月后行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对切除的斑块检查发现,斑块中巨噬细胞、胆固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D、凋亡细胞、MMPs均显著减少,而TIMP-I和胶原明显增加,说明他汀类药物能明显抑制MMPs的分泌。

他汀类药物不仅能抑制MMPs的分泌,而且能够抑制MMPs的活性。

Bellosta 等[7]研究发现,氟伐他汀呈剂量依赖性明显抑制鼠巨噬细胞中MMPs活性(活性抑制20%。

逆转斑块,瑞舒伐他汀更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到底哪个好?

逆转斑块,瑞舒伐他汀更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到底哪个好?
虽然,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属于第三代他汀类药物,都能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和心脑血 管疾病的防治,但两者之间也存在差异。
第一,在降脂强度方面,瑞舒伐他汀优于阿 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的剂量有5mg、10mg、20mg,阿托伐他汀的剂量有10mg、20mg、40mg、 80mg。其中,瑞舒伐他汀最小剂量5mg的降脂效果相当于阿托伐他汀20mg。所以,瑞舒伐他 汀有“超级他汀”的美称。
第六,在联合用药方面,瑞舒伐他汀优于阿 托伐他汀。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代谢时,都要依赖P450酶,而阿托伐他汀也要经这种酶代谢,所以药物相互 作用多,容易与其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如吉非贝齐、氨氯地平、氟康唑、克拉霉素、环孢素 等。而瑞舒伐他汀很少经这种酶代谢,因此药物相互作用少。
总体来说,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是比较强的他汀类药物,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经得起 临床的检验。选用何种他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权衡利弊。
逆转斑块,瑞舒伐他汀更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到底哪个好?
说到他汀类药物,想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是降血脂的常用药物,也是指南推荐的首选降胆 固醇药物。不仅如此,他汀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心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常备药物。 市面上的他汀类药物多种多样,包括第一代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第二代 他汀——氟伐他汀,第三代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其中,临床上常用 的是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它们都属于长效他汀,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服用。 瑞舒伐他汀是降脂效果最强的他汀类药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阿托伐他汀的市场占有率 最高,这是为何呢汀是脂溶性他汀,更容易进入肝脏,且主要在肝脏代谢;瑞舒伐他汀是水溶性的,且 几乎不经过肝脏代谢。所以,阿托伐他汀更容易引起肝损伤。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已定义为"极高危",但ASCVD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再发风险存在差异。

2018年美国心血管病学会(ACC)与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了胆固醇临床实践管理指南,将ASCVD患者的风险进一步细分为极高风险和非极高风险患者,并进行不同的治疗推荐,强调极高风险人群在高强度/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同时,也提出了非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推荐。

2017年ACC专家组就"非他汀类药物治疗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ASCVD管理中的作用"制定了专家共识。

但是,我国人群对于大剂量、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差,患者发生肝毒性、肌肉毒性的风险明显高于欧美国家患者,而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即可使我国的大多数患者LDL-C达标。

此外,除了单一高强度的他汀治疗,联合降脂方案也可显著降低患者的LDL-C水平。

因此,本共识专家组对ASCVD危险分层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标准,找出超高危ASCVD患者,推荐相应的降脂治疗方案,更加明确地指导ASCVD的二级预防。

一、超高危ASCVD人群的定义临床ASCVD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史、稳定或不稳定心绞痛、冠状动脉或其他血管重建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等,以上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路径专家共识》2023解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路径专家共识》2023解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路径专家共识》2023解读01β受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有利于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复发性心肌缺血、再梗死、心室颤动及其他恶性心律失常,对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有肯定的疗效。

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β受体拮抗剂可有效减少CCS患者心绞痛发作与不良心血管事件。

如无禁忌证,β受体拮抗剂应作为CCS患者的初始治疗药物,特别适用于伴有高血压、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

伴有因缺血性心肌病和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引起心力衰竭的CCS患者建议服用β受体拮抗剂,以缓解心绞痛和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优先推荐选用具有β1选择性和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药物,如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

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给药剂量应个体化,使静息目标心率控制在55-60次(未合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疾病),当患者达到目标静息心率时维持当前剂量,长期使用。

选择的剂型及给药次数应能24 h抗心肌缺血。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症状、心率及血压随时调整药物剂量,撤药或停药过程应渐进缓慢。

当起始使用β受体拮抗剂效果不佳时,建议联用CCB或长效硝酸酯类药物。

伴严重心动过缓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紊乱、明显支气管痉挛或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β受体拮抗剂。

外周血管疾病及严重抑郁均为应用β受体拮抗剂的相对禁忌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谨慎使用高度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血管痉挛性心绞痛应避免使用β受体拮抗剂,建议使用非二氢吡啶类CCB和硝酸酯类药物。

02硝酸酯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会反射性增加交感神经张力,使心率加快。

因此,常联合负性心率药物如β受体拮抗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治疗。

联合用药的抗心绞痛作用优于单独用药。

推荐使用短效硝酸酯类药物快速缓解心绞痛症状。

舌下含服或喷雾用硝酸甘油可作为心绞痛发作时缓解症状用药,也可于运动前数分钟使用,以减少或避免心绞痛发作。

长效硝酸酯药物用于降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并可能增加运动耐量。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已定义为"极高危",但ASCVD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再发风险存在差异。

2018年美国心血管病学会(ACC)与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了胆固醇临床实践管理指南,将ASCVD患者的风险进一步细分为极高风险和非极高风险患者,并进行不同的治疗推荐,强调极高风险人群在高强度/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同时,也提出了非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推荐。

2017年ACC专家组就"非他汀类药物治疗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ASCVD管理中的作用"制定了专家共识。

但是,我国人群对于大剂量、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差,患者发生肝毒性、肌肉毒性的风险明显高于欧美国家患者,而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即可使我国的大多数患者LDL-C达标。

此外,除了单一高强度的他汀治疗,联合降脂方案也可显著降低患者的LDL-C水平。

因此,本共识专家组对ASCVD危险分层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标准,找出超高危ASCVD患者,推荐相应的降脂治疗方案,更加明确地指导ASCVD的二级预防。

一、超高危ASCVD人群的定义临床ASCVD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史、稳定或不稳定心绞痛、冠状动脉或其他血管重建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等,以上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杨桂绝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04(20)24
【摘要】他汀类药物是一种新型降血脂药,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阻断甲羟戊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稳定和逆转作用。

【总页数】2页(P2684-2685)
【作者】杨桂绝
【作者单位】金乡县人民医院,山东,金乡,27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J], 乔燕
2.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J], 纪利利;李美杰;姚丽娜;冯志霞;郭书琴;岳术义
3.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J], 乔燕;
4.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J], 周汇文
5.他汀类药物对轻度胆固醇升高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研究 [J], 白骁;韩新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他汀类药物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和对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干预作用

他汀类药物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和对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干预作用
Ab s t r a c t : 0b j e c t i v e s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s t a t i n s O i l o l d a g e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a r o t i d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 a n d i t s
Ef f e c t o f s t a t i ns o n e l de r l y pa t i e nt s wi t h c ar ot i d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q ue a nd i t s i nt e r v e nt i on o n a c ut e
黄 鑫 华
( 广 东梅 I ’ J ' l 大埔县 中医医院 , 广 东梅 州 5 1 4 2 9 9 )
摘要: 目的 探讨 他 汀类药 物对 老年颈 动脉 粥样硬 化斑 块 的影 响和 对急性 心脑 血管事 件 的干预作 用及机 制 方

将 符合 入选标 准的 1 8 0例 患者按 照抽签 方法均分 为对 照组与 观察组 , 各为 9 0例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e v e n t s HUANG Xi n — h u a
(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Ho s p i t a l o f D a p u C i t y , Me i z h o u, G u a n g d o n g 5 1 4 2 9 9 , C h i n a )
性心 脑血管 事件减 少 。
关键 词 : 动脉粥 样硬化 ; 颈 动脉 ; 他 汀类药物 ; 斑块; 急性 心脑血管 事件 ; 老 年人

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关键词]他汀类;斑块逆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rgets of statin therapy which effectively decrease cholesterol influx into plaque while increase cholesterol efflux from plaque and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SCVD.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包括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1],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AS是脂代谢紊乱和炎症性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和抑制炎症作用,临床试验证明他汀治疗可以逆转AS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为了采用循证依据指导临床实践,特撰写本专家共识。ASCVຫໍສະໝຸດ 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他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以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分析六项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脉斑块体积变化的临床试验:他汀治疗后LDL-C显著降低到53~79mg/dL(1.4~2.1mmol/L)冠脉斑块体积保持不进展,若同时升高载脂蛋白A1(Apo-A1)>9%(达到1.35~1.5g/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8%(达到45~55mg/dL)(1.2~1.4mmol/L) 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斑块的逆转。这可以作为他汀类药物治疗减少胆固醇流入斑块和增加胆固醇流出斑块的目标值,对ASCVD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SATURN研究[13]是一项双盲、平行阳性药物治疗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共入选1385例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比较瑞舒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80mg/d)治疗104周后冠脉斑块的变化。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40mg/d较阿托伐他汀80mg/d能更显著的降低LDL-C水平(瑞舒伐他汀组:62.6mg/dL;阿托伐他汀组:70.2mg/dL,P<0.001)并升高HDL-C水平(瑞舒伐他汀组:50.4mg/dL,较基线升高11.3%;阿托伐他汀组:48.6mg/dL,较基线升高8.7%;两者比较P=0.01)。IVUS评价冠脉斑块进展的主要有效性参数PAV中位数的变化显示两组斑块均出现逆转(瑞舒伐他汀组-1.22%,阿托伐他汀组-0.99%,与基线比较均P<0.001),两组间比较虽然瑞舒伐他汀组好于阿托伐他汀组,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17)。次要有效性参数TAV中位数的变化同样显示斑块逆转(瑞舒伐他汀组-6.39 mm3,阿托伐他汀组-4.42 mm3,与基线比较均P<0.001),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两种他汀均可以通过强效降低LDL-C并升高HDL-C逆转斑块,瑞舒伐他汀较双倍剂量阿托伐他汀比较将LDL-C降低至更低水平同时更大幅度的升高HDL-C,可以获得更强的斑块逆转效应。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摘要:他汀类药物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甲基戊二酰辅酶,减轻人体内肝细胞合成以及胆固醇储存量,加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代谢情况,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病变、氧化反应。

所以,临床常将该药物用于心血管病变治疗内,以此改善症状。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心血管疾病;治疗他汀类药物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主要可起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

此外诸多的实验已证实他汀类的药物具有延缓斑块进展,甚至是逆转斑块的作用,能够使得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向稳定斑块转化,同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抗炎,抗凋亡的作用,所以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

因此,本文将收集相关资料,针对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展开综述。

一、对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变的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调节人体血脂水平,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一种多层次、各种因素、细胞相互影响的瀑布式发展过程,内皮细胞损伤是AS发生发展的第一步,更是关键的病理基础变化[1]。

人体内皮细胞不仅具有机械屏障作用,还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以此充当多个配件的靶器官,调节人体血液流动性、血管紧张性,抑制白细胞与血小板黏附、血管平滑肌增殖过程中存在十分关键的作用。

当人体内细胞机构收到影响,功能发生紊乱,则会诱发脂质沉积、单核细胞浸润、血小板黏附聚集等情况,促使AS的发生发展[2]。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内皮源性,保证机体平衡,改善内屏功能,有效预防、治疗心血管病变。

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C-反应蛋白,降低早期缺血性病变的发生率,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临床发展发现,对患者实施PCI后,患者也存在较高的心肌坏死的发生率,影响预后效果。

此时,可在术前给予患者他汀类药物预防,以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效果[3]。

2020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年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了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
管疾病(ASCVD)患者的血脂管理建议。

ASCVD包括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稳定或不稳定心绞痛、冠状动脉或其他血管重建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周围血管病变等,这些人的心血管风险很高。

然而,即使是ASCVD患者,他们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新的共识提出了“超高危人群”的概念,并给出了治疗建议。

超高危ASCVD患者的定义是:发生过≥2次严重的ASCVD事件或发生过1次严重的ASCVD事件合并≥2个高风
险因素的患者。

严重ASCVD是指近期发生过ACS、心肌梗
死史、缺血性卒中史、有症状的周围血管病变,既往接受过血运重建或截肢。

高风险因素包括多血管床病变、早发冠心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基线LDL-C>4.9 mmol/L、既往有冠状
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脏病(3/4期)、吸烟、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仍≥2.6 mmol/L。

对于超高危ASCVD患者,建议将LDL-C水平降至<1.4 mmol/L,且较基线降幅超过50%。

对于2年内发生≥2次MACE的患者,可考虑将LDL-C降至1.0 mmol/L以下且较基
线降幅超过50%以上。

此外,建议超高危ASCVD患者的非HDL-C<2.2 mmol/L。

在治疗方面,他汀、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都可以使用。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症和药物耐受性等。

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重点内容

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重点内容

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重点内容他汀类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临床价值无可争议,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减少CVD发病及死亡风险的益处巳在大哑研究及广泛人群中得到证实,是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的血脂管理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基石药物。

近年来,随蒂他汀类药物应用人群的不断扩大、新型降脂药物的相继问世,医学信息的可及性增加和大众媒体科普宣讲的普及,有关他汀类药物使用的顾虑有增加趋势,他汀不耐受诊断与处理的问题逐渐突出。

尽管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组织相继发布了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或共识,但他汀不耐受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致使临床实践中他汀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尚欠科学,他汀不耐受被高估的情况时有发生。

多项研究提示,我国人群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和血脂达标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主要与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担忧及临床医师对他汀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欠规范有关。

为提高人们对他汀不耐受的科学认知水平,规范他汀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提高我国人群血脂达标率,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特组成专家组,全面复习他汀不耐受的全球相关研究数据包括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使用和耐受情况的相关资料,参考国外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与共识,制定了《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适合我国人群的他汀不耐受基本定义、科学诊断标准及干预策略,以期改善我国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提高我国ASCVD的防治水平。

l、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中国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治疗率、达标率低,这是我国CVD负担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CCNSSPP)数据显示,40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3%,其中3.4 JlllUOl/L �LDL-C < 4. 1川mol/L者占18.4%, LDL-C � 4. lmmol/L者占8.1%, 但血脂异常患者中仅18.9%接受降脂治疗,7.2%得到充分控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逆转斑块他汀类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逆转斑块他汀类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 2 ) :1 2 9 .
3 0 2 7
[ 1 9 ] 李 伟 ,张 肄 鹏 .慢 性 阻 塞 性 肺 疾 病 并 发 肺 部 感 染 病 原 菌 分 布 及
耐药性 分 析 [ J ] . 国 际检 验 医学 杂志 ,2 0 1 3,3 4( 3) :3 7 4

3 7 5.
[ t 4]陈世平 ,冯旰珠 ,慢 性阻塞性 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患者的细菌学 研 究及耐药 分析 [ J ] .临 床肺科 杂 志 ,2 0 1 3 ,1 8( 1 1 ) :2 1 0 9
4 0( 1 3 ) :2 5 6 l一2 5 6 3,2 5 6 8 .
[ 1 7] A no r l d H M, H o l l a n d s J M,S k r u p k y L P,e t a 1 .P r o l o n g e d i n f u s i o n

[ 2 O] B a b u K S ,K a s t e l i k J ,M o r j a r i a J B . R o l e o f l o n g t e r m a n t i b i o t i c s i n
c h r o n i c 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s[ J ] .R e s p i r M e d ,2 0 1 3 ,1 0 7( 6 ) :
生 风 险 的基 石 。
多个大规模 临床试验结果证 实 ,应用他汀 类药物进行 一级预 防或 二级预 舫可明显 降低 A S C V D
发生风险,其作用机制 与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及调脂外作用有关 。因此 ,众多指南已将控制 L D L—C达标作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主要 目标。 一项 临床试 验采用血管 内超 声 ( I VU S ) 来评价他汀类 药物 治疗前后冠状 动脉粥样 斑块变化 ,结果 显示 强化他 汀治疗可明显延缓 甚至逆转冠状 动脉 A S,其作用机制与 他汀类药 物可全面调 节血脂 和抗 炎作用有关 ,逆转 A S斑块 是减少 A S C V D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3,188(9):1052-1057.[9]张俊红,周庆伟,崔青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肺部
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3332-3334.
[10]陈忠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学分析
[J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8):1008-1009,1012.[11]张昭勇,吕军,张吉才.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产超广
谱β-内酰胺酶株危险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3):2561-2563,2568.
[12]常勇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调
查[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6):780-782.
[13]陈佳,席晓峰.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患者下呼吸道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J ].医学信息,2013,26(2):129.
[14]陈世平,冯旰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细菌学
研究及耐药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1):2109-2110.
[15]易智明,向太梅,向旭东.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细菌耐药性和
药物敏感性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0):148
-149.
[16]杨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临
床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4):5520-5522.
[17]Arnold HM ,Hollands JM ,Skrupky LP ,et al.Prolonged infusion
antibiotics for suspected gram -negative infections in the ICU :a before -after study [J ].Ann Pharmacother ,2013,47(2):170-180.
[18]刘洪光,赖伟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细菌感染的特性及耐
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4):3025-3027.
[19]李伟,张肄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
耐药性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3):374-375.
[20]Babu KS ,Kastelik J ,Morjaria JB.Role of long term antibiotics in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 [J ].Respir Med ,2013,107(6):800-815.
(收稿日期:2014-07-10;修回日期:2014-11-20)
(本文编辑:李洁晨)
·指南·共识·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逆转斑块他汀类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包括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 )。

AS 是脂代谢紊乱和炎症性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和抑制炎症作用。

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可逆转AS 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1逆转斑块的必要性
逆转斑块是指通过使AS 斑块内脂质逆向转运而减小斑块体积。

1.1他汀类药物通过调脂降低ASCVD 发生风险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可明显降低ASCVD
发生风险,其作用机制与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及调脂外作用有关。

因此,众多指南已将控制LDL -C 达标作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主要目标。

1.2
他汀类药物通过调脂作用逆转AS 斑块
一项临床试验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 )来评价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变化,结果
显示强化他汀治疗可明显延缓甚至逆转冠状动脉AS ,其作用机制与他汀类药物可全面调节血脂和抗炎作用有关,逆转AS 斑块是减少ASCVD 发生风险的基石。

2逆转斑块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推荐2.1主要适应人群
所有ASCVD 患者,包括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

2.2
他汀类药物逆转斑块的调脂目标
他汀类药物治疗须在降低LDL -C 同时升高HDL -C 才能有效逆转AS 斑块,综合分析6项他汀类药物临
床试验结果制定调脂目标如下(以IVUS 评价冠状动脉斑块变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 -C 降低至1.4 2.1mmol /L 且冠状动脉斑块不进展,若同时升高载脂蛋白A 1(ApoA 1)>9%(达到1.35 1.5g /L )和HDL -C >8%(达到1.2 1.4mmol /L )可观察到冠状动脉斑块的逆转,这对
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3药物治疗方案
由于缺乏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资料,因此可参照基于亚裔人群的临床试验剂量(瑞舒伐他汀:10 20mg ;阿托伐他汀:20
mg ),且首次服用药物后2 3个月应复查血脂、肝酶、肌酶、血糖,根据血脂变化调整他汀类药物剂量。

3
逆转斑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逆转斑块他汀类药物治疗需考虑安全性问题,本共识推荐的他汀类药物剂量低于欧美指南推荐剂量。

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使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9%,强化他汀治疗可使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12%,因此在他汀类药品说明信息中应提出警告。

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引起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参考值上限(ULN )者不超过1%,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引起2% 3%的患者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ULN 。

他汀类药物禁用于活动性肝病、失代偿性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及不明原因转氨酶升高或任何原因引起的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ULN 患者。

他汀类药物引发肌肉疾病的概率为1.5% 5.0%,抑制CYP3A4酶活性的药物可延缓他汀类药物代谢,导致肌酶和肌肉疾病发生风险增高。

对于高龄、低体质量、肝肾功能异常、曾有药物不良反应史患者,应慎重权衡临床获益和调整药物剂量。

(摘自:医学论坛网)
·
85·PJCCPVD January 2015,Vol ,23
No.1http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