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邵阳县民间文化的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邵阳县民间文化的调查

地方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有总体文化的大文

化的性质,而且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而一方文化又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

在中国,地方文化并不是很受重视,许多文化已经外流,许多文化正在走向没落。因着对家乡的眷恋,对民间文化濒临消失的惋惜及忧思,利用这次暑假时间,我回到家乡,走街串巷,对家乡的民间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进行了一定的收集及整理。在这里,我要将自己家乡的文化——邵阳县民间文化介绍给大家,并竭力宣传它,希望能出一点微薄的力量去挽救这些正走向没落的传统手工艺文化……

我的家乡邵阳县,位于湘中偏西南,县治塘渡口镇,依夫夷水而生,为资江南源,县城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县内景点多而美,既有湖光山色、洞府仙境,又有文物名胜、奇风异俗,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古代楚文化景观。现具开发价值的景点40多处,如西汉的夫夷侯国古城遗址、侯王寨、罗公庙、天子山、天子洞、芙蓉峰、响水洞、济公岩、桃花洞、渣滩人工湖、观音阁、塘田战时讲学院、历史学家吕振羽故居等。并

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根据我的实践调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所做的一个简单的地方文化概括如下。

最值得一提的当属邵阳花鼓戏了,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是最能代表邵阳本土文化的艺术。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和花鼓戏,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现在的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市,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据史料记载,作为一种成熟的戏曲形态,邵阳花鼓戏最迟形成于清代的道光、咸丰年间。邵阳花鼓戏的发展,经历了从“二小”(小丑,小旦)、“三小”(小丑、小旦、小生)到生、旦、净、丑四行俱备的三个阶段。“二小戏”是在对子花鼓基础上形成的。邵阳农村,逢年过节时,都有民间舞狮子、舞龙灯、车马灯等活动,都要演唱对子花鼓。这种对子花鼓,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很简单。在这种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情节有故事的小戏,也形成了小丑,小旦两个角色行当。到了同治年间,随着剧目内容的逐步丰富,剧中人物增多,才有了小生的出现,形成“三小”行当。民国初年,一方面上演剧目不断丰富发展,一方面与兄弟剧种的学习、交流不断增加,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增加了须生和花脸,形成了生、旦、净、丑四行。邵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230多个。其中属于走场牌子系统的有40多个,属川调系统的有76个,属各类数板系统的有60个,小调系统的有50多个,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二

小戏”、“三小戏”和多角色戏三种。“二小戏”主要的剧目有《打对子》、《摸泥鳅》。“三小戏”代表剧目有《兄劝妹》、《送表妹》,多角色剧目则有《洪基逼退》、《卖花记》等。邵阳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具有生活气息浓郁、歌舞性强的特点。唱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的戏,更是载歌载舞。邵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大都是表现农村生活题材,以“三小”戏为主,因此,其最有特点的表演主要体现在小丑、小旦、小生三个行当之中。有的表演程式则是从农村的劳动生活里直接吸收和提炼出来的,如打铁、推磨犁田、踏碓、摘棉花、摸泥鳅等,生活气息浓郁,喜剧色彩突出,载歌载舞,颇具特色。旦角的手巾技法丰富多彩,小生的扇子技法也很有特色。在广大农村地区,每逢红白喜事,花鼓戏必然是必需的一种娱乐行为,为县内人们所喜爱。

位于邵阳县四尖峰山脚下的白仓镇是邵阳县一个重要的艺术乡镇,那里的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每逢红白喜事,节日喜庆,白仓镇人民便耍起狮子,腾起长龙,踩起高跷,顶起花灯、带上面具,节目丰富多彩,多姿多味,深为人民喜爱,涌现过很多文艺人才。

在白仓民间艺术节目中,最为人民群众看好的是高跷。白仓高跷突出一个“高”,险在一个“高”,白仓高跷以其异乎寻常“高跷”的高度,在全国实属罕见,令观众们大开眼界,称奇不已。

“高跷”的表演节目很丰富,有舞龙、舞狮、耍大刀、土地戏狮、西天取经、阔老取亲等。最精彩的,还应算是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一阵锣鼓声响起,全场奏起轻快活泼的民间音乐,

演员们穿着艳丽的服装,踩着高跷出场了,服装的颜色以黄色、红色为基调。白白嫩嫩的唐僧带着除尽妖魔鬼怪、抓头挠耳的孙大圣,呆头可憨、倒打一耙的猪八戒,辛劳挑担、兢兢业业的沙僧,跋山涉水,在高跷上前翻后滚,大路一踏朝西去,常常博得观众满堂喝彩。高跷狮子也是受观众青睐的高难度节目。它是由两人前后扶住狮形道具而成,一个作头,一个当尾。红、黄、青当间的狮子金光灿灿,舞耍起来就像真狮子在高跷上前后翻滚,两边各有一头小狮,表演起来,左右呼应,在手拿绣球的驯狮音童子的逗引下,摇头晃脑,忽高忽低,身体运动不止。全场气氛轻快热烈,自然协调,具有浓郁的湘中地方特色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湖湘文化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间社火游戏流传至今,有在夜晚举行的地面社火游戏;有在白天举行的高台社火游戏,它是游行时表演的一种形式,表演者根据历史故事,编成一组一组造型,由人抬着或用车拉着行进。高台社火游戏在各地称呼各异,在邵阳就被称为扎台戏或扎故事,尤以五峰铺的扎台戏最为精彩;200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扎故事又称扎台戏,是流传于邵阳县五峰铺镇、白仓镇和古城邵阳一带的民间艺术。邵阳扎台戏尤以五峰铺的最为有名而流传至今。据《邵阳县志》、《宝庆府志》《宝庆揽胜》记载:“相传200多年前,古老繁华的五峰铺镇突遭大火焚烧,这时仁慈的‘火神菩萨’显灵,及时搭救黎民,才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人们为了感谢火神,特修建三星庙,内供火神尊像,幷定每年6

月19日火神生日那天举行扎故事进行祭祀。"扎台戏是一种以“扎”的艺术将戏剧人物形象地刻画出来,这就要求有高超的技艺和细致缜密的工作。每年的扎台戏都以其“惊”、“奇”、“险”的特点备受青睐。

扎台戏不是简简单单地将一个孩子绑起来,它是一个很大的台子,由数名壮汉抬着。台子至少分为两层甚至三层或四层,高度达到三层楼高,童男童女只是扎在铁杆上,没有铁座,孩子们要在高空上随机应变,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如扮演“孙悟空”的童男不时有时地做出滑稽的动作,模样特像童话中的孙猴子。常常引得观众大叫,虚惊一场生怕孩子摔下来,偏偏孩子又做出一番得意的鬼脸,它的“惊”、“奇”、“险”常吸引了四周民众和外地人一睹为快,是不可不看的活动。每逢六月中旬,镇里就会举行大型的扎故事活动,在大街上表演,这也是我们小时候的重要娱乐之一。

蓝印花布是最富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它是一种用石灰豆浆防染印花靛蓝色的双色布。图案内涵丰富,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纹样,擅用象征、比喻、谐音和特定符号,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反映了不同时期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传统风俗和审美情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乡下和城郊的民间居室里,几乎处处可见用土布染成的蓝印花布床单、门帘和桌布,还可以看到妇女身着蓝印花布围裙和罩衫,清新淡雅、质朴无华。随着岁月的变迁,现代染织工业的发达,蓝印花布渐渐被淹没在五光十色的化纤"洋"布的海洋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