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

合集下载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电影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讲述故事的媒介,拥有一种独特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各种手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其中包括美学元素的复杂融合和暴力的视觉表现方式。

而在众多手法中,杂耍蒙太奇则是一个具有强烈特色的元素,它将不同视角的影像以快速且复杂的节奏交替展现,营造出独特的情感和视觉效果。

特别是涉及到暴力的表达,其呈现方式和情感传递更为丰富多样。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杂耍蒙太奇这一独特手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二、美学的暴力美学的暴力在电影艺术中,并非单纯的描绘血腥、暴力的场面,而是通过影像、音效、色彩等元素的综合运用,来表现暴力的情感、社会和文化背景。

这种暴力的表达方式,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引发观众对暴力行为的反思和思考。

在电影中,这种美学的暴力往往通过复杂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来呈现,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三、暴力美学暴力美学则是一种以暴力为主题或背景的电影美学风格。

它通过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将暴力的过程、人物性格、心理变化等因素与艺术手法相融合,从而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在暴力美学中,暴力场面不再是简单的打斗和厮杀,而是融入了象征、隐喻、荒诞等元素,从而展现出深层次的思考和艺术性。

四、杂耍蒙太奇与美学的暴力及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剪辑手法,其特点在于通过快速且复杂的节奏交替展现不同的影像,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涉及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的电影中,杂耍蒙太奇手法常常被用来加强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现力。

通过这种手法,电影能够将暴力的场面以更复杂、更多元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引发观众更深入的反思和思考。

五、杂耍蒙太奇新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杂耍蒙太奇的应用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一方面,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杂耍蒙太奇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电影所表达的暴力和暴力美学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和特点。

浅析电影《英雄》中的影视美学艺术

浅析电影《英雄》中的影视美学艺术

2020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王钰,昆明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影视艺术作品创作。

张名章,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与传媒。

一、《英雄》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体现所谓“暴力美学”就是指区别于传统暴力在影视中的表现方式,不再侧重于表现暴力内容的本身,而是将暴力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只是侧重形式感,追求形式的美感。

它是将暴力血腥的镜头画面进行艺术化的转换,所以人们把追求暴力形式美感称为“暴力美学”。

而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也被许多导演广泛的运用,逐渐发展成一种特定的影视的表现手法。

电影《英雄》作为张艺谋转型之后的第一部新作,制作精良的画面,强大的演员阵容,为他取得了巨额的票房。

这部影片的故事中心就是围绕着“刺秦”展开的,因此有许多杀戮的场面,但是张艺谋在表达这些场面的时候,却没有把这些杀戮打斗的场景真实地刻画出来,而是把这些血腥的、残忍的画面转化为非常柔美的、隐喻的镜头来表现,使观众没有对这些本来血腥的场面嗤之以鼻,而是多了更多的可观赏性。

在电影中选取了两段经典的打斗场景来进行分析:(一)无名与长空的对决无名在第一次上殿向大王讲述战胜的第一人就是长空,长空也是一名高手,但是在两个高手中一决胜负无疑是悲壮的激烈的厮杀,但是影片中却没有表现出来,而是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进行抚琴,琴弦断,宝剑断,长空倒地而亡。

随着老人奏出变化莫测的琴声,两人开始在雨中交战,在交战之中两人眼神对望,进入到了意念的战斗,虚实合一,展现出风平浪静的外表下波涛汹涌的内心斗争,最后长空倒地,没有痛苦的表情,也没有倒在血泊中,这本来是一场生死对决,注定充满血腥和痛苦,可是最后随着长空的宝剑断落在地上,隐喻长空牺牲,这一场悲壮的战斗结束了。

观众看到的只是战斗形式的美感,高手之间灵魂的对决,免去了血腥的场面,让场面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二)飞雪与如月对决无名向秦王讲的第二个故事,飞雪因为爱情杀死了残剑,残剑身边的如月为了给残剑报仇准备杀害飞雪。

符号学视角下的暴力美学电影研究

符号学视角下的暴力美学电影研究

贡献 最大的两位导演 , 吴 宇森 和 昆延 ・ 塔 伦 蒂诺 各 自以 不 同的 言 语 方 式 来表 达 暴 力 美 学 的 内 涵 , 于此 同 时 也 在 深 刻 影 响 着 人 们 头 脑
中 的 暴 力 美 学 语 言 体 系。 关键词 : 暴 力美学; 语言体 系; 言语 方式 中图分类号 : J 9 O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4 1 1 5 ( 2 o 1 4 ) 1 1 / 1 2 —6 4 —1
备 。《 喋血 双 雄 》 中的小庄 虽是 杀手 , 也有 其 正义 的一 面; 《 英 雄 本色》 中 的小 马是 黑 社 会 人 物 , 却 有情 有义 ; 《 纵横 四海 》 中 的 两
个 盗 贼 以盗 画为 职 业 , 但 他 们 的 身 世 却 又 令 人 同 情 。这 些 表 面 看起来有负面性 的人物 , 总有 一套 属于 1 9 身 同 时 又 严 格 遵 守 的 做人准则和游戏规则 。 因此 , 从题 材选 取 的角 度来 讲 , 吴 宇 森 的 暴 力 语 言 是 豪 迈 的、 大情大 义的。 而昆廷 ・ 塔 伦 蒂 诺 对 于 电影 人 物 题 材 的 选 取 却 是 另 一 番 特
对于暴力 , 人 们 在 头 脑 中早 已 形 成 了 固 有 的 程 式 : 枪战、 武 打动作 、 杀戮 、 鲜 血 … … 这 些 暴 力 的 视 觉 化 符 号 已 经 形 成 了 一 套 暴 力 电 影 特 有 的 语 言 体 系 。但 在 这 同 一 个 语 言 体 系 内 , 不 同 的 人又有着不相同的表达方式 。
片在 各 自比 较 成 熟 的 体 系 基 础 卜 又 呈 现 出交 相 互 融 的态 势 。 其 间有 两 位 导 演 的 风 格 及 创 作 历 程 很 好 地 体 现 了 上 述 特 点 , 一 位 是香港导演吴字森 , 一位是美 国导演昆廷 ・ 塔伦蒂诺 。

论影视作品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的运用

论影视作品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的运用

文艺天地ISHUTIANDIY40 Jun. 2016 June视觉语言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

其中,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形状、明暗、色彩等。

它们是构成一件作品的基础。

似于文字语言中的字和单词。

它们是艺术家用来组织和运用基本元素传达意的原则和方法。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必然要运用视觉语言符号传达信息内容。

在影视作品中,通过人物造型、动作、经后期剪辑制作,把暴力和美相结合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视觉语言符号在暴力美学中的具体表现手法要想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出暴力的美,而不影响影视作品的质量,就要很好地在作品中运用表现暴力的视觉语言符号,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暴力美决定着暴力美的表现质量。

暴力类商业影片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必不可少。

本文将从人物造型、动作、镜头设计三个方面.来探究影视作品中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

(一)人物造型在影视作品中造型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

暴力类电影非常强调人物的造型特点尤其主角的造型特点。

《英雄本色》中,小马哥有一个经典的造型。

他戴着墨镜、穿着黑色风衣,这是典型的黑社会大哥的造型。

他在假币工厂嬉皮笑脸的用新造的纸币点烟,这样的造型和动作能够体现出小马哥虽然身处黑社会,但是他对黑社会的所谓事业毫不在乎。

他只是为了一个义字想和狄龙饰演的大哥在一起。

这一造型被无数的暴力类影片模仿,堪称经典。

而好莱坞电影大多用英雄和科幻来表现暴力美如变形金刚、蜘蛛侠、终结者,他们的造型更加夸张,她点更加突出,如变形金刚,是用金属的质感和色彩的鲜明感来突出主角的特点。

(二)动作场面暴力类电影就是讲究对观众的视觉的冲击,导演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用视觉语言符号对观众进行冲击,从而表现出暴力的美,让商业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

在运用暴力视觉符号对观众产生冲击的同时还要表现出暴力的美,运用夸张的动作场面来吸引观众是一个很好的入手点。

随着电影市场受众品位的增高,给电影制作者的情节设计带来了难度。

论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体现

论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体现

论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体现摘要:本文基于现有研究中暴力美学理论的阐释,分析并总结产生暴力美学的心理来源,梳理暴力美学电影的发展历程,挖掘暴力美学电影的美学意涵,进而讨论暴力美学在影视作品中的独特价值。

關键词:暴力美学;暴力电影;审美心理一、绪论近年来,“暴力美学”常常作为影视、游戏的热门标签,这一词汇频繁进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对于暴力的审美意涵从何而来?暴力美学又是如何在电影艺术中影响着我们的观赏体验的?这将是本文探讨的主题与目的。

二、暴力的美学(一)什么是暴力美学暴力美学是一种为迎合感官体验而将暴力以美学方式呈现的表现手法,常用在影视艺术表现中。

与传统美学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观念不同,暴力美学是一种来源于暴力文化的“审丑”视角。

暴力美学作品会以夸张的刻画手法、韵味深厚的画面和奇思妙想的镜头语言来表现人性的暴力面和暴力行为,但多数观赏者不会对不适而是得到满足的观赏体验。

(二)暴力美学的美感来源对暴力产生舒适满足感的心理源于每个人的潜意识,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我们人格中包含的“阴影原型”标志了人最基本的动物属性。

暴力是动物必要的生存手段,是生物进化的要求。

荣格认为暴力倾向会受到自己与社会的压抑,但始终是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的本能。

这解释了我们看到电影暴力场景会感到爽快的原因,它是对潜意识中的阴暗面进行一种宣泄。

经过艺术化加工,暴力成为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程度,既满足潜意识中的阴暗释放,又引发观者对暴力和人性的思考。

三、暴力美学电影(一)暴力美学电影发展历程暴力美学的本质是一种电影艺术的趣味和电影形式的探索。

这种电影风格起源于好莱坞,在香港走向成熟,又转回西方电影学界。

总体看来,暴力美学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①暴力美学的萌芽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西方年轻人带动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社会情绪及文艺浪潮。

此阶段内的新一代独立电影人引发了“新好莱坞式”风潮,对暴力元素的运用愈加大胆,并逐渐赋予艺术化加工,夸张的刻画、慢镜头拍摄手法也在此阶段内探索而来。

感知化的黑暗———电影《告白》的视听叙事分析

感知化的黑暗———电影《告白》的视听叙事分析

2018-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感知化的黑暗———电影《告白》的视听叙事分析徐驰(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摘要:日本电影《告白》通过导演中岛哲也的视觉化呈现,沿用小说的“告白体”叙事,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

本文以“感知化的黑暗”为切入点,从视觉符号的暴力美学、视听艺术的导演风格与叙事结构的上帝视角等方面,进行电影《告白》的视听叙事分析。

关键词:《告白》;视听符号;导演风格;叙事结构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2-0111-02日本电影《告白》通过导演中岛哲也的视觉化呈现,沿用小说的“告白体”叙事,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也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的殊荣。

本文以“感知化的黑暗”为切入点,从视觉符号、导演风格与叙事结构等方面,进行电影《告白》的视听叙事分析。

一、暴力美学:视觉语言的符号化影视剧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复杂多样,既有真善美组成的肯定形象,也有假恶丑形成的否定形象。

文学家波德莱尔认为“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艺术中的丑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激发接受者的审美情感。

电影《告白》的创作者抓住化丑为美这一核心要素,将带有明显不适、恶心的暴力元素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以期通过血腥的视觉抓住观赏者的注意力,将生活中丑陋的内容暴露出来进行否定评价引起净化的快感。

自吴宇森的“英雄系列”电影诞生后,“暴力美学”这一名词便悄然登上各类文章。

电影的暴力美学是指将暴力的内容呈现为纯粹的形式快感,从低级的感官刺激阶段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高度衡量,通过塑造这种美丽炫目的杀戮、血腥场景冲击观众视觉与想象的方式,营造一种令人刺激的接受效果。

这种暴力美学植根于弗洛伊德提出的原始欲望的死本能,即使有机生命退回到无机生命的状态。

这种死本能演化为对于生活的破坏性与攻击倾向,不仅使对血腥的观赏需求成为人类在艺术活动中超越死亡恐惧的方法,也使得艺术创作中将其外化为暴力凶杀等血腥场面。

解读电影的视觉符号

解读电影的视觉符号

解读电影的视觉符号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通过影像的展现和声音的引导,将故事呈现给观众。

在电影中,视觉符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导演表达意图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电影中常见的视觉符号,并解读它们所传达的意义。

一、颜色颜色是电影中常用的视觉符号之一。

不同的颜色可以传达截然不同的情绪和意义。

例如,红色通常与激情、危险或权力等相关联。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红色被用来代表自由、希望和重生。

电影中的逐渐变红的天空和红色的海滩,象征主人公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迎接新生活。

二、镜头语言镜头语言是电影中的一种重要符号,通过镜头的运动、角度和构图等手法,传达出不同的意义。

例如,快速的剪辑和抖动的镜头可以传达紧张和动感,而缓慢的剪辑和稳定的镜头则可以传达冷静和平静。

在电影《速度与激情》系列中,快速的镜头运动和剪辑传达出激烈的竞速和紧张的氛围,使观众更加融入故事情节。

三、符号化的物品电影中经常使用符号化的物品来表达特定的意义。

这些物品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物件,也可能是导演特意设计的道具。

例如,在电影《指环王》系列中,魔戒就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化物品。

它不仅象征着权力的腐化和诱惑,还代表了世界的平衡和拯救。

通过魔戒的呈现和变化,导演成功地传达了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四、图像主题图像主题是电影中常见的视觉符号,通过特定的图像或场景反复出现,传达出电影的主题和意义。

例如,在电影《狮子王》中,太阳的形象被频繁出现。

太阳象征着权力和英勇,也象征着主人公的成长和使命。

通过太阳的呈现,电影向观众传达了关于家族、责任和自我认同的主题。

五、光影效果光影效果是电影中常用的视觉手法,通过控制光线的亮度、方向和质地等,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氛围。

例如,在电影《黑暗骑士》中,导演运用了阴影和明暗对比的效果,营造出紧张和阴郁的氛围,突出了人物的神秘和复杂性。

光影的运用使电影更具艺术感和视觉冲击力。

总结:电影中的视觉符号是导演表达意图和情感的重要手段,通过颜色、镜头语言、符号化的物品、图像主题和光影效果等,电影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情绪、意义和主题。

电影艺术中的视觉符号分析

电影艺术中的视觉符号分析

电影艺术中的视觉符号分析电影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其自身所体现的视觉符号一直备受关注。

这些符号不仅能够构建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艺术风格,还能够让观众在享受电影艺术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更深刻的人生领悟。

本文主要从电影艺术中的三个方面分析其中的视觉符号,包括色彩、镜头和构图。

一、色彩颜色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符号,经常被电影导演用来表达影片的氛围、情感和主题。

例如,蓝色通常代表沉郁、冷漠和孤独,黄色代表温暖、光明和希望,红色代表激情、冒险和危险。

在电影《蓝色大门》中,影片的蓝色色调将影片从开始到结束贯穿。

该色调不仅传达了主人公的孤独和沉郁,还表现了他无法融入周围环境的困境。

在电影《逃离德黑兰》中,黄色成为了影片的主色调。

影片中的人物在这种色调下显得温暖而充满希望,传达了影片主题——一个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荒谬之旅。

二、镜头在电影中,镜头决定了影片视觉形式的风格和内容表现的方式。

通过镜头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和困境。

例如,对于存在困难的人物,在镜头的表现上,可以采用低角度拍摄,让人物显得大而威严;对于开朗自信的人物,则可采用高角度拍摄,让人物显得小而可爱。

在电影《美国往事》中,影片开始采用大量对景远景,让人物浑然与景混为一体,传递出一个极其深沉的陈旧感,同时也暗示了影片主角的孤独和无助。

在影片的最后,拍摄也大量采用了特写镜头,让观众对影片情节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构图构图是指影片中各种画面元素的位置、比例和关系。

通过构图可以表达出一种艺术语言,以引发观众对影片的不同情感反应。

例如,在电影《霸王别姬》中,影片在构图上把红线歌舞的场景和程蝶衣的对决交织在一起,整个长卷似乎就是这两位女性角色不同人生道路的交错。

在这种情况下,镜头中的构图既有比拼的视觉冲突又蕴含了相互珍惜的深厚情感。

总结电影艺术中视觉符号虽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但却是表达影片情感、主题和意义的必要途径。

它们从色彩、镜头和构图等方面入手,通过影片画面的呈现,让观众在视觉的魔力中深刻感悟人生的各种感情启示。

被消解的镜像暴力——基于视听语言符号的运用视角

被消解的镜像暴力——基于视听语言符号的运用视角
源于 美 国 , 盛于 香港 , 影 响世界 的 电影 艺 术表现形 式 。 “ 它 发掘 出枪 战 、武打动作
金基德执导 的影片《 漂流欲室 》 中, 贤植在 雨 中强行与熙真发生陛关系时,熙真激烈
反抗 , 为了消弭这种强制暴力 , 金基德就恰
视 听语 言是 指通 过对 视觉 和 听觉刺 激 的适度安 排 向影视受 众传 播一种 能 引 起刺 激性感 受 的修 辞信 息 ,表现在 电影
为了消解暴力带 给观众 的不适 , 暴力美 学 电影视 听语 言符号 的运用 主要 表现在 以
闻啦 J 辱 r
2 4 年 第 期2 49
N E W S W O R L D l 艺廊 回声
到单幅 画面所不具有 的特定 内涵 , 这对剧 情 的发 展和导 演观点 的传递具有 重要作 有充分 的心理准备 。 小南瓜和兔宝宝对 如
号把 暴力从现 实的残酷 胜中抽 离出来 , 使之 变成后现代 主义精神 的表征。 看似被 消解的镜像暴 力, 却 隐喻着表现人性 、 情感 宣泄 、 解构 高
尚的艺术主题 暴力美学电影作为镜像暴力的主要形式, 探寻其视听语言符号的运用, 对于我们审视暴力美学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镜像暴力 暴 力关学 视 听语 言 后现代主 义
文 的 目的 就 是 从 视 听 语 言 的 角 度 找 出 这

镜 像暴 力 的主要形 式: 暴 力美学
这一摄像技术最初是 由一圈围在史密斯身 边的静止相机实现的 ,这些相机被同时按
下快门,把每一个相机 的相片集 合起来就
可 以得 到 子 弹 飞 向史 密 斯 的 视 角 旋 转 效
电影
果, 这让枪战看起来更加科幻 。 在暴力美学 电影 中,为弱化暴力细节给观众带来的不

《邪不压正》的视觉符号解读

《邪不压正》的视觉符号解读

《邪不压正》的视觉符号解读电影《邪不压正》是由中国导演徐克执导的一部动作犯罪片,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视觉符号,通过这些符号来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下面我将对其中几个视觉符号进行解读。

首先,电影以黑与白的对比作为主要的视觉符号。

黑色代表着邪恶、阴暗、腐败,而白色代表着正义、亮光和纯洁。

电影中的大部分场景都被黑色所覆盖,表现了社会的险恶和黑暗面。

而主角陈真身穿白色西装,整个形象给人以神秘、英雄的形象,象征着他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在黑暗中与邪恶势力斗争。

其次,电影中的火焰是另一个重要的视觉符号。

火焰代表了破坏力和力量。

电影中,火焰不仅与暴力和犯罪行为相关,还象征着犯罪世界的腐败和毁灭力量。

例如,在电影中,大量的汽车爆炸和建筑物起火的场景,都是通过火焰来展示犯罪团伙的破坏力。

而与火焰相对的是陈真所工作的消防队员,他们用水和消防器具来对抗火焰,象征着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和平衡。

此外,电影中的钻石也是一个重要的视觉符号。

钻石代表着财富和权力,是犯罪团伙追逐的目标。

电影中,重要情节主要围绕着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展开,钻石象征着犯罪的利益与欲望。

同时,钻石也暗示着贪婪与金钱的腐败。

最后,电影中的雨露也是一个重要的视觉符号。

雨露代表了洗去犯罪世界的污垢,带给人们希望与新生。

电影中,陈真救助受害者的场景往往出现在雨中,暗示他通过正义和善良来洗刷邪恶,给予受害者们新的希望。

总之,电影《邪不压正》通过黑与白的对比、火焰的象征、钻石的意义和雨露的寓意来传达了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和斗争。

这些视觉符号不仅丰富了电影的情节和氛围,也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除了上述提到的视觉符号之外,电影《邪不压正》中还有其他一些值得解读的符号。

其中之一是鸽子。

鸽子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和平、希望和纯洁。

电影开头,陈真在追捕罪犯途中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鸽子,他将鸽子救起并抚养,象征着他对于正义和善良的坚守。

这只鸽子成为了陈真的忠实伙伴,出现在电影的关键场景中,如陈真面对黑帮团伙的决战时,鸽子带给他信任和勇气。

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以昆汀电影为例

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以昆汀电影为例

面就是使用夸张的动作场面美化暴力 吸引观众 。随着观众的 要求越来越高 , 使制作 者在考 虑剧情 之外 , 还要精 心设计 动作
昆汀擅长非线性叙事 , 难忘 的对 白和血腥的场面。 他更多 地表现暴力 的过程 , 刺激观众的神经 , 商业 气息非常浓郁 。比
将电影中的暴力推 到美学 的高度 。 从此 , 暴 力电影 自成一 派并 场面来博得观众的眼球。
中图分 类号 : J 9 0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3 0 — 0 1 3 6 — 0 2


何为暴力美学
是 一场游戏 , 突出她冷 酷的性格特点 。
“ 暴 力美 学” 最初发源于美 国, 在 中国香港走 向成熟 , 如今 依 然成为文学 、 电影 、 绘画 , 甚至游戏 、 动画、 广告等津津 乐道 的内容之一 。而谈起暴力美学 , 不得不提的就是暴 力电影 。虽 然暴力美学这一提法 的出现最多不过二 十年 ,但是 “ 暴力 电
汀电影 中暴力美学视觉语言符号的表 现形式 。
( 一) 人 物 造 型
汀不 仅使得整个 画面的色彩 强 ,高饱 和度的色彩也使 画面看 起来 比较杂乱 ; 同时导演还特意渲染地板上鲜血 四溅 的效 果 , 增加了情 绪的紧张感 和暴力的气氛 。比如影片 中阿莲小 时候 为父母复仇 , 其 中数个描绘人被利刀刺 中的镜头 中, 无一 不是 鲜血如喷泉般飞溅 , 整个 画面都被血红 色所 包裹 , 但却极 少让
二、 昆汀 电影中视觉语言符号 的暴力美学表现手法
在 影 视作 品 中 , 要 达 到 美 化 暴 力 的 目的 , 需 避 免 造 成 电影

电影《白日焰火》的视觉符号解读

电影《白日焰火》的视觉符号解读

电影《白日焰火》的视觉符号解读【摘要】电影《白日焰火》通过丰富的视觉符号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力。

在故事背景中的城市景象中,建筑、街道、人群等元素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主要人物的服饰与造型充满个性,呈现出他们独特的性格特征。

色彩运用的象征意义也十分丰富,不同场景的色彩搭配传达出不同情绪和主题。

镜头语言和画面构图则展现了导演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方式。

物品和道具的象征意义也十分重要,通过一些细节的变化,揭示了角色内心的丰富情感。

电影《白日焰火》中的视觉符号复杂多样,支撑了电影主题的表达,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观众对于视觉符号的深入解读与理解。

【关键词】电影《白日焰火》、视觉符号、解读、故事背景、城市景象、主要人物、服饰、造型、色彩运用、象征意义、镜头语言、画面构图、物品、道具、复杂性、支撑作用、电影主题、观众、解读、理解。

1. 引言1.1 电影《白日焰火》的视觉符号解读电影《白日焰火》是一部承载着丰富视觉符号的作品,这些符号通过城市景象、人物服饰、色彩运用、镜头语言和道具等方面展现出来,为电影的主题和情感深度增添了层次。

在影片中,这些视觉符号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和美化画面,更多的是起到了象征和暗示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符号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的内涵和导演的意图,进而享受到更丰富的视听体验。

本文将对电影《白日焰火》中的视觉符号进行解读,探讨其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期透过表面的画面看到电影所想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也可以反思观众对于视觉符号的解读和理解方式,以及这些符号对电影主题的支撑作用带来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电影《白日焰火》中那些充满张力和意味的视觉符号吧。

2. 正文2.1 故事背景中的城市景象故事背景中的城市景象在电影《白日焰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城市景象的描绘,观众可以深入了解电影中的情节和氛围。

电影中的城市被描绘为一个繁华且充满矛盾的地方。

试论美国当代电影话语》——美国当代电影的暴力美学

试论美国当代电影话语》——美国当代电影的暴力美学

《试论美国当代电影话语》——美国当代电影的暴力美学现代电影的强烈的观赏性很大一部分在于视觉刺激。

我在这里要论说的,就是这个更直观明显的层面——视听效应。

而来说明这个层面最好的材料,首选就是电影中的暴力了——当代美国电影中的暴力的表现、暴力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电影中必不可少暴力因素。

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暴力”一词所做的基本含义的解释是:强制的力量,那么我们联系到银幕上的内容可以得知,事实上广义的所谓“电影暴力”,并非仅仅是残酷的表现血淋淋的肉体摧残的情节,恰恰相反,那只是较小的一个部分,而更多内容是譬如动作片中很多的打斗与枪战场面。

电影史上,“暴力美学”指起源于美国,而美国电影中对暴力的描写始于强盗片,多描写盗匪作案、囚徒越狱等内容,并往往以强盗、匪徒等为主人公,讲述他们怎样由一个“小人物”(一个从战场上复员的老兵,或一个贫民窟的失业年轻人)最后成为匪帮老大的故事,警察在其中只扮演第二位的角色。

强盗片一般是对社会新闻的迅速改编,加上半记录性的表现手法和报道性的格调,给人以非常真实的感觉。

因此影片真正吸引观众的是匪帮内部的真实生活,而非对犯罪行为的批判。

30年代初是强盗片最流行的时期,主要代表作有《小恺撒》、《疤脸大盗》、《公敌》等,这三部影片为30年代及其后的美国强盗片奠定了基本的模式,我也都有收集。

早期强盗片出现之后,由于其价值取向和赤裸裸的暴力展示,遭到了一些社会集团和公众的抗议。

从1934年起,由于美国制片商的联合组织“美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出面制定并严格执行影片检查法(即著名的海斯法典),强盗片随即衰落。

1967年,A..佩恩拍摄的《邦尼与克莱德》一片,标志着美国电影进入“新好莱坞”时期。

片尾邦尼与克莱德被杀的那场戏也被看作是“暴力美学”的雏形。

“暴力美学”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主要指电影中的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与“暴力美学”相关的一类作品有共同特征,那就是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

警匪片中“暴力美学”的符号与反思

警匪片中“暴力美学”的符号与反思

警匪片中“暴力美学”的符号与反思
张誉铖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2(000)018
【摘要】警匪片中长期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镜头,而这些暴力镜头却渐渐被赋予“美学”的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警匪片中“暴力美学”符号的表达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

【总页数】1页(P94-94)
【作者】张誉铖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3
【相关文献】
1.解读20世纪末美国影片中的暴力美学 [J], 余琳
2.香港警匪片《无间道》中的暴力美学 [J], 赵广远
3.从《扫毒》反思香港警匪片中的澳门情结 [J], 周婉京
4.浅析香港警匪片中媒介暴力的隐性传播 [J], 苏畅;
5.儿童动画片中符号暴力的解读——以《熊出没》为例 [J], 常媛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才枪手》中电影符号的象征性解读

《天才枪手》中电影符号的象征性解读

《天才枪手》中电影符号的象征性解读【摘要】电影《天才枪手》中的符号象征性解读,揭示了手枪、盲人角色、色彩、音乐和场景符号的深层含义。

手枪代表主人公的力量和控制欲,盲人角色象征着对现实的无知和盲目行动,色彩符号暗示着情绪和情感变化,音乐符号影响着节奏和氛围,场景符号则体现了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这些符号共同构成了电影的综合象征意义,影响着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了符号的深层意义。

通过这些符号的解读,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内涵,感受到导演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天才枪手》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艺术品。

【关键词】电影《天才枪手》、电影符号、象征性解读、主人公手枪、盲人角色、色彩符号、音乐符号、场景符号、综合象征意义、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深层意义1. 引言1.1 介绍电影《天才枪手》电影《天才枪手》是一部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克·鲁法洛、马特·达蒙等主演的犯罪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以枪手身份活动的主人公,同时也探讨了权力、罪恶与正义的关系。

这部电影通过丰富的符号和意象,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在电影中,主人公手枪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极大的重要性。

手枪代表了主人公的力量和控制欲,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脆弱。

主人公通过手枪展现出的冷静和果断,与其内心的挣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富。

除了主人公的手枪,盲人角色在电影中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盲人不仅象征着无助和脆弱,更是对主人公内心的反映。

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对话,揭示了主人公隐藏在表面下的真实情感和渴望,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和深度。

《天才枪手》通过丰富多彩的符号和象征,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和矛盾,同时也为整个故事注入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这些符号不仅影响着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更体现了导演对于权力、罪恶和正义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探究隐喻、蒙太奇、符号在电影中的美学意义建构——以电影《暴裂无声》为例

探究隐喻、蒙太奇、符号在电影中的美学意义建构——以电影《暴裂无声》为例

探究隐喻、蒙太奇、符号在电影中的美学意义建构——以电影《暴裂无声》为例探究隐喻、蒙太奇、符号在电影中的美学意义建构——以电影《暴裂无声》为例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各种手法来表达导演的意图和观点。

隐喻、蒙太奇和符号是电影美学中常用的手法,它们可以通过隐喻的比喻、蒙太奇的剪辑以及符号的象征来构建具有美学意义的故事和情感。

本文以电影《暴裂无声》为例,从隐喻、蒙太奇和符号这三个角度,探究它们在电影中的美学意义建构。

首先,隐喻是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方式来构建影片的主题和情感,它可以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用具体的形象和符号表达出来。

在电影《暴裂无声》中,导演使用了隐喻手法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聋哑人,他通过手语与世界进行交流。

这一形象隐喻了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

导演通过寻常人物的特殊情境,暗示现实世界中人们在沟通中的困境和隔阂。

这种隐喻的表达方式直触人心,并引发了观众对沟通难题的思考。

其次,蒙太奇是通过剪辑的方式将不同的场景、镜头和画面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意义。

在电影《暴裂无声》中,导演运用了蒙太奇手法来展现主人公内心的纷乱和复杂。

比如,在主人公与他的家人交流时,影片通过快速切换的剪辑手法,将主人公的家人说话的嘴巴和他的手语动作进行蒙太奇处理,形成一种快速的干扰和混乱感。

这种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有效地传递了主人公的内心体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他的困惑和挣扎。

最后,符号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物品或动作来象征某种意义,使观众在经验和感受上产生共鸣。

在电影《暴裂无声》中,导演运用了符号的象征手法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比如,电影中出现了许多重复出现的符号,如主人公的手语、反面镜、雪花等。

这些符号象征着沟通、内心反思和转变。

其中,主人公的手语代表着他与世界的交流,反面镜则象征着主人公对自我认知的反思和觉醒,雪花则暗示着主人公内心的渴望和纯洁。

这些符号的运用为电影注入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让观众在感受中思考。

美的唯物辨证——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美的唯物辨证——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美”的唯物辨证————浅谈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电影技术学和电影美学是两种全然不同的重要分支,其中,电影美学是有关于美和审美的一门新学术,在电影爱好者和艺术研究者中悄悄兴起。

电影美学可以说是最通俗的艺术。

不过通俗的决不等于肤浅的,在它那平易近人的大俗的外表下,其实是玄机深藏。

对于电影美学研究来说,“电影美学”本身的确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的。

在已经得到公众认可的众多电影美学方向中,暴力美学就是个不争的问题专业户。

在观众和电影人本身所对它的评价中,肯定和否定的几率就几乎是不相上下的。

在此,我就以暴力美学为蓝本,为大家揭示出这个矛盾体的真正本质——暴力,也许是人类的本能,它是一种轻而易举的行动,也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坚持。

暴力也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由表现暴力而发展上升为一种暴力美学。

暴力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行为,似乎在人类的视觉媒体--电影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暴力美学一词的由来,有待考证,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类似不适的感觉。

如今,暴力美学这个定义已广泛用于现代电影,甚至有了流派之分。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电影开始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暴力美学,而其中若干位导演尤其擅长使用“暴力”创作电影。

马丁·西克塞斯、奥立佛·斯通、昆汀·塔兰蒂诺、吴宇森、北野武、大卫·芬奇、罗伯特·罗德里格斯……这些将暴力美学运用发挥到及至的导演,无一不是名家大腕。

美国导演奥立佛·斯通在《天生杀人狂》中,将暴力作为一种寻求社会出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影片中一对出身于暴力家庭的雌雄杀手,将杀人作为解决生存问题、探寻生命本质的唯一方式。

相对于社会中无处不在、左右人心的大众媒体,他们认为杀人是纯洁的。

电影中符号含义

电影中符号含义

电影中的符号含义符号学即是研究电影“如何”用记号传意。

透过传意的符码,能够传达出内容。

法国理论家克里斯汀就率先将符号学引入电影分析中。

梅兹运用相当多结构语言学的词汇,构建电影记号和符码的传播观念。

电影的“语言”与其他口语及非口语的论述一样,主要是象征性的:它是由复杂的符号组成,而观众再看电影时,会本能或下意识地全是这些符号。

镜头是一般电影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构建单位。

但是符号学理论家认为这个代为太含混不清,主张用更准确地单位,即“符号”。

镜头大远景大远景多半是从远自四分之一英里的距离拍摄,其多半是外景,而且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

这种镜头在史诗电影中最为常见,因为其场景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战争片、西部片、武士片和历史片等。

远景镜头远景镜头的反胃大致与观众距正统剧场舞台的距离想当。

中景中景是较重功用性的镜头,可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对话镜头。

特写镜头“特写镜头”很难显示其场景,常常将重点放在很小的客体上——如人的脸部等。

由于特写会将物体放大为几百倍一上,特别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暗示其有象征意义。

“大特写”是特写镜头的变奏。

角度鸟瞰镜头鸟瞰角度可能是所有角度中最另人迷惑的,因为它是直接从被摄物正上访往下拍,我们很少从这样的角度看事物,所以其主体显得不易辨认。

它使观众盘旋在被摄物上空宛如天神般,镜头下的人物往往像蚂蚁般卑微无助。

俯角镜头普通的俯角镜头并不似鸟瞰镜头那么极端,也因此不那么另人迷惑。

但是不像鸟瞰那般主宰性显著。

这种俯角镜头比较解禁文学上的全知观点,好像给读者一个梗概,但并不暗示命运。

通常这种镜头不太适合用来表现速度感,反而比较适合沉缓,呆滞的意义。

用这类镜头也会凸显环境,使环境看来似乎可以吞噬角色。

总而言之,俯角会减少被摄物的重要性,使人物显得无害及卑微。

仰角仰角则与俯角相反,它会增加被摄物的高度,并且带有垂直笑过。

更确切地说,它能使一个矮的演员看起来较高。

动作的速度感增加了,尤其是暴力镜头。

论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兼论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

论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兼论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

2、象征主义:通过象征手法,将暴力具象化,以此来表达导演对社会问题 的深度挖掘。
3、诗意化处理:对暴力场景进行诗意的处理,使原本冲突和紧张的场景变 得更为柔和、唯美,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
三、暴力美学在当代电影中的应 用
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例如,《黑客帝 国》、《杀死本·拉登》等影片中,都大量运用了暴力美学的元素。这些影片通 过富有创意和冲击力的暴力场景,传达出导演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对现实世界的 批判。
总的来说,暴力美学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复杂的角色。它既有可能引发争议 和批评,也有可能在恰当的情境下成为一种有力的表达工具。无论如何,它都是 电影艺术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对于我们作为观众来说,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 度,欣赏电影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他们所探索的人性边缘。
参考内容二
标题:暴力影像的诗意狂欢—— 论当代电影的暴力美学
然而,也有人认为暴力美学是一种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认为暴力美学 将日常生活中无法被接受的暴力场景仪式化,从而将其转化为一种视觉享受。这 种表现形式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并探索了人类情感的边缘。此外,暴力美学 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类的潜在恶意。这些元素在许多情况下都是电影故事 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暴力美学的运用在电影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如何在创作中合理运用暴力美学,使其发挥出最大的艺术效果,同时 避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未来电影创作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谢谢观看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影响和意义。尽管存在争议,但暴 力美学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无可否认的。它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 探索了人性的边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类的潜在恶意。它也赋予了电影作 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尽管有人可能对这种表现形式持有异议,但这 也说明了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正如一句经典的台词所说:“艺术是自由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
一、何为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最初发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走向成熟,如今依然成为文学、电影、绘画,甚至游戏、动画、广告等津津乐道的内容之一。

而谈起暴力美学,不得不提的就是暴力电影。

虽然暴力美学这一提法的出现最多不过二十年,但是“暴力电影”至少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西部片,如《火车大劫案》、《一个国家的诞生》就展示了将抢劫者直接从行驶的火车上丢下、当众斩首等血淋淋的暴力场面,1960年英国着名导演希区柯克在影片《惊魂记》中把杀人方式上升到了一种极度仪式化的层面,90年代的香港,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影片将电影中的暴力推到美学的高度。

从此,暴力电影自成一派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暴力”和“美学”乍一看似乎属于毫不相干的两个词。

但“从美学本身来讲,没有素材不可以表现为美。

丑与恶的东西,如果可以以人文价值系统进行观照,进而进行社会化改造,是可以转换成美的。

”这就如同审丑同样包含在审美的趣味中一样。

如此看来,用暴力来表现美便合情合理了,只不过在暴力成为美之前,必然要创作者进行艺术加工,最终才能体现自身的审美价值。

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是暴力美学的大师,其作品风格突出,个性鲜明。

暴力美学作为昆汀电影的艺术标志,在他多部电影中反复运用。

昆汀的电影娱乐性强,刺激感官,再加上他设计的对白和剪辑,将暴力美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二、昆汀电影中视觉语言符号的暴力美学表现手法
在影视作品中,要达到美化暴力的目的,需避免造成电影质量和美学追求下降,这就要求影片中表现暴力元素的视觉语言符号要运用得恰大好处,其表现手法至关重要。

以下将从人物造型、动作、色彩三个方面,列举具体的表现手法,探讨昆汀电影中暴力美学视觉语言符号的表现形式。

(一)人物造型
在影视作品中,从人物的造本文由论文联盟:s://收集整理型往往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或者职业。

在暴力类电影中,主要人物的造型非常强调突出人物的个人特点。

比如在《杀死比尔》中,外号“加州山蛇”的独眼美女杀手要去暗杀躺在病床上的新娘时,特地在更衣室换上了护士服,特别还戴上一个带着医疗标志的独眼罩,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体现杀人的仪式感,表现这位女杀手将杀人
当作是一场游戏,突出她冷酷的性格特点。

再比如《杀死比尔》中乌玛·瑟曼那身黑纹黄色连身装,不仅仅表达的是导演昆汀对功夫巨星李小龙的敬意,还表现了女主角和李小龙一样坚韧顽强的精神。

(二)动作场面
视觉语言符号如何最大程度地冲击观众,是导演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如何将艺术性和商业性完美结合的主题。

既要有暴力元素造成视觉冲击,还要美化暴力,最好入手的方面就是使用夸张的动作场面美化暴力吸引观众。

随着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制作者在考虑剧情之外,还要精心设计动作场面来博得观众的眼球。

昆汀擅长非线性叙事,难忘的对白和血腥的场面。

他更多地表现暴力的过程,刺激观众的神经,商业气息非常浓郁。

比如在《杀死比尔》中复仇新娘在日本饭店里大开杀戒,孤身一人与百人群战,导演多以中近景来表现暴力的过程,鲜血四溅,形成了一种混乱激烈的暴力场面。

而最后暴力的结果,导演只用了一个大全景的镜头——满地的尸体来表现。

这是一种逻辑上顺理成章的暴力结果,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处理相对简单。

(三)色彩渲染
在暴力类电影中对暴力的渲染上,色彩是很重要的元素。

色彩不仅是暴力场景中最基础的构图元素,更重要的是它在某种程度上直接确立了影片的基调和对暴力的深层意思上的剖析,阐释导演个人主观上对暴力的理解和感悟。

昆汀作品中的暴力,是一种典型的美国式暴力,不带一丝隐晦地展现出暴力的过程,这样就必须注重视觉效果上的刺激。

所以昆汀的影片色彩非常鲜艳,画面感很强,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

高饱和度的黄色和红色在他的每部电影都有着重强调。

在《杀死比尔》中,打斗场面的处理非常华丽:昆汀不仅使得整个画面的色彩强,高饱和度的色彩也使画面看起来比较杂乱;同时导演还特意渲染地板上鲜血四溅的效果,增加了情绪的紧张感和暴力的气氛。

比如影片中阿莲小时候为父母复仇,其中数个描绘人被利刀刺中的镜头中,无一不是鲜血如喷泉般飞溅,整个画面都被血红色所包裹,但却极少让人产生生理上上的反感。

异常饱满的黄色、橙色、深蓝色,冲淡了红色对人眼引起的刺激,让观众在这一段场景过去之后,还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另外,昆汀常使用冷暖色调对比来制造视觉冲击。

拍摄者和被拍摄主体和背景环境处理成不同的冷暖色调,由此突出主体。

在暴力影像中利用冷暖色调的对比可以使得暴力场面的血腥感更加醒目,加强暴力美学视觉语言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效果。

比如在《杀死比尔》最后新娘和阿莲的决斗,导演安排的是这样的
场景:白色的雪地、阿莲白色的和服、新娘黄色的运动服,在大片的亮眼的白色的映衬下,女主角黄色的运动服,以及最后阿莲最后倒地喷流而出的红色的鲜血就显得十分醒目甚至刺眼。

这场动作场面中飞雪和飞血、宁静的庭院和残酷的杀戮的对比,展现了暴力之美。

三、对昆汀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审视
不同的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对暴力和美的认知是不同的;同样不同文化、风格的导演对暴力美的认知和表现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不同风格的视觉语言符号的产生。

不同于北野武残酷静态的暴力美学和吴宇森浪漫诗意的暴力美学,昆汀的电影体现的是娱乐化的暴力美学。

娱乐化的暴力表现在看似玩世不恭却又显得一本正经地调侃对待暴力的发生。

拒绝道德批判、摒弃社会成见,在对生命和死亡的极端藐视中消解了暴力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严肃性,使观众在观看暴力之时清醒地意识到:我就是在娱乐。

比如《低俗小说》将电影的定义彻底还原为娱乐,彻底的将暴力游戏化风格化。

其中暴力的玩笑话随处可见:朱斯杀人前的那段《圣经》念词,也许只是杀手奇怪的习惯,可却无意间颠覆了《圣经》;朱尔斯在杀人之前抢对方的早餐吃,并顺便讨论一下哪家的汉堡好吃;被拳击手扫射突然死掉的文森特等等。

综上所述,暴力美学用很夸张的手法展示一种攻击性的力量,同时暴力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软化了暴力行为的攻击性。

暴力美学正是通过不同视觉语言符号得以呈现、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教化和社会责任,获得了能被人们所接受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