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82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共25张PPT)(优质版)

外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练习:
1、(上海高考题)地震波横波(S)和 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 的显著变化是( A )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 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都会感觉到
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
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是昨天死去的人们所期望的明天。12、学习就是一种会使你更快乐、生活质量更好、更有自尊、对社会贡献更大的一种素质提高过程。13、一个人若想
拥有聪明才智,便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华罗庚有句名言:“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出于勤奋。”这是有道理的。就像古代大学者凌曙,小时候他家里穷,无钱上学。后来,他勤俭节约,
( C)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晃
练习:
2.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
D
B、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
石圈
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练习:
1、地壳的平均厚度( C )
从学校到家里,日子过得平淡无奇,每天面临着大量的习题和作业,日久天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使我对学习产生了苦恼的感觉,但转念一想,我做为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古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6张PPT)

共同点
固、液、气体 固体
速度都随所 通过物质的 状态而改变
2、不连续面
6 定义: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7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不连续界面
不连续面 深度(km)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左右 2900
该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消失。
8
读图思考:
3
挑西瓜
啄木鸟找虫子
1、探测手段——地震波 4
地震发生时, 地下物质受到强 烈的冲击发生弹 性震动,并以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这种弹性波 就叫地震波。
5
纵波(p波):震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s波):震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
分类 传播速度
纵波 (p波) 较快
横波 (s波) 较慢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相互影莫霍界面以下( A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15
2、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 B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16
3. 岩石圈是指( B )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 存在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 源地。
古登堡界面
地核 至地心
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可能 为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2
外部圈层 组成
其他
13
大气圈 气体、悬浮物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 特征:连续但不规则
生物圈 表层生物及 其生存环境
它是大气圈、水圈和 岩石圈相互渗透、相 互影响的结果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48张PPT)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 水、生物水等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其他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 要组成部分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 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 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对点演练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问题。
(1)图中A是__________波,B是__________波,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不会变化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6.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与图中大气圈无关的是( ) A.两极地区的夜空看到极光 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 相关性 D.产生“磁暴”现象
典型例题剖析
例1、(2014·江苏常州高一检测)美国地质勘探局消息称,北京 时间2013年2月6日9:22,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东南端的圣克 鲁斯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8千米,震中位于所 罗门群岛东部347千米处。 美国国家海洋和气象局已发布海啸 预警。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3年2月7日22时57分,在云南 省昭通市盐津县(28.0°N,104.1°E)发生里氏4.2级地震,震源 深度为10千米。结合上述材料,完成(1)~(3)题。
11.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厚度最大的是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是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其他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 要组成部分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 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 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对点演练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问题。
(1)图中A是__________波,B是__________波,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不会变化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6.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与图中大气圈无关的是( ) A.两极地区的夜空看到极光 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 相关性 D.产生“磁暴”现象
典型例题剖析
例1、(2014·江苏常州高一检测)美国地质勘探局消息称,北京 时间2013年2月6日9:22,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东南端的圣克 鲁斯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8千米,震中位于所 罗门群岛东部347千米处。 美国国家海洋和气象局已发布海啸 预警。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3年2月7日22时57分,在云南 省昭通市盐津县(28.0°N,104.1°E)发生里氏4.2级地震,震源 深度为10千米。结合上述材料,完成(1)~(3)题。
11.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厚度最大的是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是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5张PPT)

1、解说地震波速度的变化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其名称。
3、各圈层的组成物质及其主要特征。
思考:根据地震波的特 点及变化,可以说明什么 问题? 不连续面:地震波发生突 然变化的地方,说明此处 物质不连续。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33千米处(大陆部分 )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2900千米处
地壳 地核:组成物质可能是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外核:呈液体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地壳流动,可能 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软流层
内核:呈固态
地球内部圈层概况 圈层名称 地 大陆地壳 壳 大洋地壳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莫霍界面
软流层
不连续 面
深度
(km)
平均17
特征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化学元素:氧、 硅、铝)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 厚,平均厚17千米
铝 硅
铁
钙
钠 钾 镁
氧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壳
上层: 硅铝层(较轻)
莫霍界面
下层:硅镁层(较重)
地幔 地壳的结构特征;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 连续分布。
物质组成: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岩浆的发 源地
软流层 上地幔 1000km 下地幔
岩石圈
地幔 地核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平 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5、各外部圈层独立吗,它们之间是一怎样的关系?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 概念 层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
成的包围地球的复 杂系统
组成
气体和悬浮物 质,主要成分 是氮和氧 地表水、地下 水、大气水、 生物水等 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共22张PPT)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 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 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分类
纵波 横波
地球内部的“使者” 地震波(横波、纵波)
传播速度 较快 较慢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固、液、气
固
运动方向 上下 左右
7
横波
纵波
8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岩石圈
岩石圈 =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的岩石 (不包括软流层)
思考讨论
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 为什么?
先上下晃动再左右晃动;因为纵波的速度大于横波。 2、地震在海洋中发生时,坐在船上的渔民是感觉到上下晃动还 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只有上下晃动;因为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态中传播,而横波 只在固体中传播。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摆
3.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 A为__莫__霍__界__面__ ,B为_古__登__堡__界__面_, 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 C__地__壳___,D+E__地__幔____,F+G___地__核____。
横、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地壳
33
2900
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幔 外核
内核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
读图思考:
(1)纵波、横波有几 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 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 (2)地震波的波速突 然发生变化,说明了什 么问题?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 ppt课件

部 分薄,硅铝层不延续分布
莫霍面
1、上部存在软流层〔能够为岩浆 的主要源地〕
2、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为岩石
古登堡面
圈组成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形状。
温度、压力很大
2、内核能够呈固态
;
思考
人类的生存,与地球外 部的哪些物质息息相关呢 ?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讨论:看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讨论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
;
大气圈 包围着地球,由 气体 和 悬浮物 组成的复杂系统。
;
水圈
地球
表层水体
构成的延
续但不规
那么的圈
层,处于
不延续的
;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 及其生存环境 的总称。
生命活动浸透到大气 圈、水圈和岩石圈中。 因此,生物圈成为地球;
思索:他们觉得这三个地球外部圈层有什么关系吗?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 相互联络、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
;
80千米
图 地 球 的 内 部 圈 层 构 造
1.27
33千米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由岩石组成
的巩固外壳。厚薄不一,大洋部分薄,大陆 部分厚,平均17千米。
地幔,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 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能 够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分内核和外核, 温度、 压力和密度很大。
;
地壳
第一章 ·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
疑惑
神奇的地球内部,终 究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 家是靠什么探测到地球内 部的构造的?
;
一、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划分根据--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遭到剧烈的冲击会发
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方式向周围传播,这种 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共38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共38张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569ffffd4d8d15abe234eef.png)
干
水汽
洁
空
杂质
气
氮 78% 氧 21%
其它 气体
氮元素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氨基酸,蛋白质)
大 干洁空气 气
的
组 成
氧气维持生物生命活动 Nhomakorabea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保温作用
臭氧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吸收紫外线)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质条件
固体杂质(凝结核)
1、将下面几种成分的代号填入表中,与 其作用进行正确的搭配: A、二氧化碳 B、水汽 C、臭氧 D、氮 E、氧 F、尘埃
大气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① ②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
③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 度的变化图”,完成: 1、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
波是:( B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2、莫霍界面大约位于该地地下:(
A、5Km处
B、17Km处
C、33Km处
D、2900Km处
BDE F
A
B E C
高度(Km)
大 气 层 的 垂 直 分 层
地 人类海洋实水际能够利冰用川水 的球 淡水资源仅占地球 淡上 的 水储大量气水的0.3%,河约流水 为水 地球总储水地表量水的十湖泊水 万分之陆七地水。 地下水 生物水
3、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
的圈层,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
(二)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900
地壳
下地幔
地幔
2900
莫霍界面
外核
古登堡界面
5150
地核
内核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整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共25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整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共25张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796bf95c1c708a1294a4436.png)
第十二章 去斯奈弗的路上
• 第三十三章 “这是什么?”
第十三章 近山
• 第三十四章 阿克赛岛
第十四章 无效的辩论
• 第三十五章 风暴
第十五章 斯奈弗山顶
• 第三十六章 我们到哪儿去?
第十六章 陷口里
• 第三十七章 人头!
第十七章 开始真正的旅程
• 第三十八章 叔父的讲演
第十八章 海面下一万英尺
• 第三十九章 这是人吗?
状态
固态 固态 固态 液态 固态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区别(厚度和组成)? 海拔高低与地壳厚度的关系?
(2)岩浆的发源地在哪? 状态是什么?
(用地震波的波速来解释) 并在图中画出来
(3)用图说明岩石圈和地壳的关系
典型案例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地壳 ,A+B+C是 岩石圈 , D是 软流层 ,C+D+E是上地幔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莫霍界。面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波速明显加快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越是看起来极简单的人,越是内心极丰盛的人。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生命很残酷,用悲伤让你了解 什么叫幸福,用噪音教会你如何欣赏寂静,用弯路提醒你前方还有坦途。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通过云端的道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 迹。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向你的美好 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拼搏,才是充实的生活。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 观胜景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有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弃你,这个人就是你自己。谁不虚伪,谁不善变,谁都不是谁的谁。又何必把一些人, 一些事看的那么重要。有一种女人像贝壳一样,外面很硬,内在其实很软。心里有一颗美丽的珍珠,却从来不轻易让人看见。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 公平。在一个天平上,你得到越多,势必要承受更多,每一个看似低的起点,都是通往更高峰的必经之路。你要学会捂上自己的耳朵,不去听那些熙熙攘攘的 声音;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苦逼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你自己。时间会告诉你一切真相。有些事情,要等到你渐渐清醒了,才明白它是个错误;有些东 西,要等到你真正放下了,才知道它的沉重。时间并不会真的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它只是把原来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变得不再重要了。 生活不是让你用来 妥协的。你退缩得越多,那么可以让你喘息的空间也就是越少。胸怀临云志,莫负少年时唯有行动才能解除所有的不安。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记昨天的痛! 如果你不努力争取你想要的,那你永远都不会拥有它。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其实每一条都通往阳光的大道,都充满坎坷。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 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我已经看见,多年后的自己。自信!开朗!豁达!努力的目的在于让妈妈给自己买东西时像给我买东西一样干脆。被人羞辱的 时候,翻脸不如翻身,生气不如争气。成长道路谁都会受伤,我们才刚刚起航,必须学会坚强。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坚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2张PPT)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连
续
古登堡界面:地下
面
约2900千米处,纵
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不连续面附近波速变化特点及说明的问题
速度(千
米/秒3)3
2900
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
P21思考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所通过物质状态(组成和密度) 可能发生了变化。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什么?
阅读课文P21第一、二、三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分为几类?它们各自的传播特点? 3、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准确说
出什么叫做不连续面? 4、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在它们附近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有什么明显变化? 5、在不连续面附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地幔物质是固态(P波和S波都能传 播);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液体或 气体,因为在古登堡界面附近横波完 全消失,说明横波不能继续传播,而 纵波虽然波速忽然下降,但仍可以继 续向下传播。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地下深度
地下(大陆部分 )33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特点 该界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在该界面附近,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共34张ppt)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地震波
纵波 横波
学生合作探究 二: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读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 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 认为横波的破坏大还是纵波?请说明原因。 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 ,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 怎样? 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 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 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
态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 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 是液态。
3、地球的内部圈层
速度(千米/秒)
深
0
度 千 1000
米 2000
36 9
E
F
横波
12 15
3000
A 地幔
4000
纵波
5000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请说出各圈层物质形态、空间分布?
生物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低层大气的物质组成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
氧
其他气体(氩、 二氧化碳、臭氧 等)
地球的外部圈层
2、水 圈
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 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地球上的水
人类海洋实水 际能够利冰用川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1.4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0张PPT)优质课件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有什
么办法可以了解 一只熟鸡蛋的内 部构造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
1、划分依据:地震波 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分类 纵波 横波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较 快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所通过 物质的性质
较慢
固体
而改变
❖地震发生时,陆地上首先感到上下颠簸,接着 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A、 6 千米
B、17 千米
C、 33千米
D、56千米
3、地壳是指地面以下的:( D )
A、岩石圈以上的部分 B、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 C、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D、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
4、岩石圈是指:( D )
A、地壳
B、上地幔和下地幔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合称
5、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
当地震发生时,坐在小船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2、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80
400 900
2900
地壳
下地幔
地幔
莫霍界面
外核
古登堡界面
5150
地核
内核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
地壳
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
莫霍界面 平均17, 分薄,大陆部分厚
A、5Km处
B、17Km处
C、33Km处
D、2900Km处
速度(千米/秒)
莫霍界面 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壳 古登堡界面
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有什
么办法可以了解 一只熟鸡蛋的内 部构造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
1、划分依据:地震波 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分类 纵波 横波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较 快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所通过 物质的性质
较慢
固体
而改变
❖地震发生时,陆地上首先感到上下颠簸,接着 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A、 6 千米
B、17 千米
C、 33千米
D、56千米
3、地壳是指地面以下的:( D )
A、岩石圈以上的部分 B、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 C、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D、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
4、岩石圈是指:( D )
A、地壳
B、上地幔和下地幔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合称
5、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
当地震发生时,坐在小船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2、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80
400 900
2900
地壳
下地幔
地幔
莫霍界面
外核
古登堡界面
5150
地核
内核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
地壳
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
莫霍界面 平均17, 分薄,大陆部分厚
A、5Km处
B、17Km处
C、33Km处
D、2900Km处
速度(千米/秒)
莫霍界面 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壳 古登堡界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5张PPT)

2. 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波速图 圈层提纲 内圈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地球各外部圈层的比较
活动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外圈组成
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 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 岩石圈的上部。 •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与大气圈、水圈和 岩石圈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地球表层生物及 其生存环境纲
活动
• 你是怎样理解:“地球外部圈层是开放的系统、 是不均一的层面、是不断变化的” • 你认为要真正认识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需要 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圈层提纲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地帽图 波速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壳 地幔 特别提醒: 岩石圈——内圈图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 流层以上),由坚硬 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 分。
上地幔
外核
下地幔
内核
活动
活动 1.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忽然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 可能是液态。
三圈图
外圈提纲
外圈提纲
外部圈 层 大 气 圈
概念
组成
其他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 重要组成部分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 气体和悬浮物质, 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水 圈 生 物 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地壳
3.2 地壳的类型
● 根据地壳组成、结构和厚度差异,将地壳分为大陆型地壳 和大洋型地壳两大类。平均而言,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 年龄老、密度小。就化学和矿物成分而言,这两类地壳也明 显不同。
● 另一种划分方式,是将介于洋壳和陆壳之间的地壳作为一 类,称其为过渡型地壳。有的学者则将地壳分为4种基本类型: 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次(亚)大洋型地壳、次(亚) 大陆型地壳。
三、地壳
3.3 地壳的岩石学分层 ● 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和岩石—构造的研究,地壳的岩石 学垂直分层可分为: ➢ 上地壳:是在未变质的表壳岩石下面的由绿片岩相岩 石组成; ➢ 中地壳:主要为经过富铝的、伴随局部混合岩化及花 岗岩化的角闪岩相岩石; ➢ 下地壳: 为含有长英质片麻岩和多种侵入体的麻粒岩 相岩石。 ● 地壳物质结构的基本特点:石英含量向下减少,长石
D″
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示意图
图中上地幔有两种划分方式:一种只含B区,另一种含B和C两个区
三、地壳
3.1 概述 ● 地壳是莫霍面之上的地球最外层,即A层。
● 地壳在厚度和成分上都是很不均匀的。最明显的差别是在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间。
● 一般分上下两部分:
◆ 上部称硅铝层或花岗质层,主要由沉积岩、花岗岩类或 变质岩组成,厚度0~40km,地震波在此层的传播速度与在花 岗岩中近似;
第二章 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录
一、固体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三、地壳 四、地幔 五、核-幔边界和地核 六、岩石圈
本章重点:
1、掌握地球的基本圈层和特征及其划分依据 2、地震波的定义及分类
1、固体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
构造地震是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震。一般认为,地 壳运动是长期的、缓慢的,一旦地壳所积累的地应力 超过了组成地壳岩石极限强度时,岩石就要发生断裂 而引起地震。也就是地应力从逐渐积累到突然释放时 才发生地震。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固
体
地
构
球 的
圈
层
结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D″
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示意图
图中上地幔有两种划分方式:一种只含B区,另一种含B和C两个区
主要内容
一、固体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三、地壳 四、地幔 五、核-幔边界和地核 六、岩石圈
① 第一层:未固结远洋沉积层,厚0-1km,平均0.3km; ② 第二层:枕状玄武岩和基性岩墙群,厚0.7-2.0km,平均
三、地壳
3.2 地壳的类型 (2)大陆地壳(陆壳 continental crust) ● 分布于大陆和被海水覆盖的大陆架和大陆坡下面。 ● 厚度较大,一般30~50km,平均40km,最厚达80km。 ● 根据地壳结构、组成和厚度差异,一般将陆壳分为两层:
欧洲以外古生代造山带
19
15.5±3.5 6.8±0.2 7.0±0.2 37.4±3.9
中、新生代挤压造山带 地盾/地台 太古宙地盾 元古宙地盾
10
21.0±12 6.7±0.3 6.9±0.3 52.4±13
29
14.8±8.2 7。0±0.3 7.1±0.2 43.4±5.2
10
13.1±7.8 6.9±0.2 7.0±0.2 43.0±6.3
过渡区
不详
G
5120~6370
内核
梯度很小
D″
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示意图
图中上地幔有两种划分方式:一种只含B区,另一种含B和C两个区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地球内部结构与地震波速的变化
P波为纵波,S为横波;A层为地壳;B、C、D层为地幔(B上地幔,C地幔过渡层,D下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 体波可在地球内部的三维空间内传播;
◆ 面波则仅能在地球表面或岩层分界面的二维空间内传播。
一、固体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
1. 构造地震法
● 体波又可分为: P波 (Primary wave) 和S波(Shear wave) 它们 通过地球的传播方式不同。
◆ P波又叫纵波、压缩波或初至波,是由地球内部物质的压 缩产生的。特点: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较快,最 先到达震中;既能在固体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它使地面 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三、地壳
3.2 地壳的类型
大陆地壳
过渡型地壳 大洋地壳
三、地壳
3.3 地壳的岩石学分层 ● 地壳的结构十分复杂,并存在明显的侧向变化。不 同地区和不同构造单元,同一地壳层的地震波速和厚 度都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陆壳经历过多期碰撞、张 裂、受热、冷却及其他作用,其结构很难用简单的双 层模型加以概括。虽然如此,在许多关于地壳结构的 文献中,仍常用上地壳、下地壳乃至中地壳的术语。 ● 地壳的分层结构,主要是由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增加 而发生的变化,以及多个速度不连续界面的存在确定 的。这种分层结构模型,并不是来自对组成地壳物质
表2-1 布伦的地球内部分层
区 域 深度范围/km 名 称 P波和S波速度的特征
A
0~33
地壳
复杂
B
33~410 上上地地幔幔
梯度正常
C
410~1000
梯度较大
D′
1000~2700 下下地地幔幔
D″
2700~2900
梯度正常 梯度近于零
E
2900~4980
外核
VP梯度P波正梯常度,正常Vs为0
F
4980~5120
活动裂谷
8
9.6±3.7 6.8±0.4 7.0±0.4 27.6±5.7
裂谷边缘
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6±5.1 7.0±0.3 7.2±0.3 25.6±6.5
古生代造山带
29
13.4±5.0 6.8±0.2 7.0±0.2 34.8±5.0
欧洲古生代造山带
10
9.4±5.2 6.8±0.2 6.9±0.2 29.9±2.5
● 本课程主要讨论岩石圈的构造和动力学问题。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 1909年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c)根据地震初始波的 走时,算出地下几十km深处存在一间断面,其上物质的波 速为6.2~7.6km/s,其下为8.0~8.2km/s。后来称这一 间断面为莫霍面或M界面,它在全球普遍存在。莫霍面以 上的圈层称为地壳。
Wolfe et al., Nature, 1997
一、固体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
2. 地震层析成像法(Seismic tomography)
● 这种方法得到的地球内部高速区,对应冷的、更具刚 性的物质区,如大陆地盾和古老洋盆;低速区,对应炽热 的或部分熔融的软物质区,如洋脊。目前的水平分辨率已 提高到几百km,垂直分辨率已提高到近地表为几十km。
一、固体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
3. 人工地震测深法
通常用来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结构。人工地震测深,就 是用炸药源和非炸药源作震源产生地震波进行的测深。人 工地震源由于震中、震源深度和发震时刻都可预先确定, 分辨率较高,常用于探测一个区域或一条剖面的地壳-上地 幔精细结构。海洋地壳构造的许多资料都是用这种方法获 得的。
4. 物质特征与地震关系比较法
一、固体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
5. 人造卫星
根据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参数的变化,可以求得与地球内 部密度分布有关的地球位的球函数展开系数。由这些系数,可以 计算出大地水准面相对参考椭球体面的起伏和大地水准面上的长 波自由空气异常。再根据大地水准面的起伏和长波自由空气异常, 就可反演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以及与其有关的地球内部结构。
● 地震波的速度结 构可反映地球内部介
一、固体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
2. 地震层析成像法(Seismic tomography)
● 利用地震观测资料信息来反演地质体内部三维结构的 一种方法。对在地质体中传播的地震波的走时和波形进行 接收并分析计算,提取地质信息,借助计算机图象重建技 术,重现地球内部的三维速度结构。
上 层 为 花 岗 质 层 或 硅 铝 层 ( 厚 10-20km , Vp=6.2km/s , Vs=3.6km/s ) , 下 层 为 玄 武 质 岩 层 或 硅 镁 层 ( 厚 15-25km , Vp=7.0km/s,Vs=3.8km/s),它们之间的界面称为康拉德界面或 康氏面。 ● 根据地壳岩石化学成分和实验岩石学资料,陆壳上层的成分 大致与花岗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相当;下层的成分与麻粒岩-榴
一、固体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
1. 构造地震法
●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是 一种机械运动的传播。
● 可用于构造地震学研究的地震波波源有天然波源(地震、火 山)和人工波源(爆炸、汽枪信号、冲击等)两大类。
● 地震波类型:体波(Body wave) 和面波 (Surface wave)。
◆ S波又叫横波、剪切波、畸变波或次波、续至波。特点: 质点位移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较慢;仅能在固体中传
一、固体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
1. 构造地震法
面波
体波
纵波(P) 横波(S)
一、固体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
1. 构造地震法
地震
● 根据地面接收到 的体波走时,可以求 得地震射线的传播路 径和穿透深度,以及 在各深度处介质中的 速度。
● 1914年古登堡(Gutenberg)发现在约2900km深度处 存在一间断面,其上P波波速为13.64 km/s,S波波速为 7.11km/s,其下P波波速突然降至7.9km/s,S波突然消 失。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古登堡面或G面,古登堡面以下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