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董、王的教育思想和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调胎教。
2.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教育的隐效性。
(三)教育目标:“文人”与“鸿儒”
知识分子分五类: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 儒。
(四)教育内容:博通百家 (五)论学习
1.学知与闻见 2.思考与求是 3.“问难”与“距师”
第九讲(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九讲(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学校教育
(四)论道德教育
1.德教是立政之本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
2.道德教育核心内容:“三纲五常” “三纲”是道德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是与 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实践等心理、行为 能力相关的道德观念。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1)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教育内容: (1)儒学 (2)佛学 (3)道家 (4)玄学
4.家庭教育
颜之推:《颜氏家训》
(1)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与环境影响; (2)教育内容:语言、道德、立志; (3)严与慈相结合,切忌偏宠。
(二)选士制度
魏文帝曹丕时,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又 称“九品官人法”。 察举制的发展 中正官 结果:造成品评士人注重门第家世,“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势族。”,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后期强化经学考试和平等取人。
“体莫贵于心,故养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
(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仁”:对个体生命价值与权力的尊重; “义”:个人对社会及其他个体的责任与义务。
(3)“必仁且智”: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五)论教学内容与方法
1.教学内容
“六艺”为主,尤重《春秋》
4.今古文经学之争
今文经:汉初凭经学大师的记忆、背诵、口耳相传,以 汉代隶书书写的六经旧典,发展在先; 重在阐述“微言大义”,根据政治的需要解释经学, 迎合统治者的意志。并糅入阴阳五行的思想,组建谶纬化。 古文经:汉武帝时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或通过 其他途径保存下来的儒经藏本,初本是先秦的古汉字,发展 在后。 重本源,详考据,意在恢复传统儒学精神,具有较多 的学术意味,但表现出保守、繁琐的倾向。
(1)章句之学与师法、家法
章句:经师教学所用的讲义。 师法: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的经说。 家法:大师的弟子对师说的发展,自成一家之言,被学 术界和朝廷认可。
(2)经学会议与石经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
白虎观会议: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 班固:《白虎通义》
第九讲(上)董仲舒、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中央官学 (1)太学:“五经课试法”、偏重古文经学。
(2)国子学:贵胄学校,后代国子寺(监)的前身。
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 (3)四学馆:“儒、玄、文、史” (4)总明馆: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 此外,还有皇宗学、四门小学、律学、佛学、算学、书 学、医学等。
2.地方官学:州郡学 3.私学
2.教学方法
强勉努力
专心致志
精思要旨
二、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想特征
王充(公元27年—约100年),字仲任,浙江上 虞人。 《论衡》 思想特征:1.“天道自然”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元气) 3.人死神灭
(二)论人性和教育作用
1.教育与人性的改良
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正性、随性、遭性。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 “随者,随父母之性也。” “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一)生平和著述 《春秋繁露》、《对贤良策》 (二)三大文教政策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三)论人性和教育作用
1.人性是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 2.人性之“质”中,有“仁气”和“贪气”(封建社会道 德为标准)。
3.人性与善
性是善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善是性的可能性和内在根据 在教育条件下向具备一定道德之善的现实人格转化的结果。 (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 4.人性三种 “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