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2 观测值倍数函数的中误差
问题的提出:设有函数 z=kx 式中z为观测值x的函数,k为常数。 已知x的中误差是mx,求z的中误差mz
求解:
△z=k△x
若对x共观测了n次,则:
△zi=k△xi (i=1,2……n)
将上述n个公式两边平方,然后相加得:
[2z ] k 2[2x ]
上式两边除n得:
z
f x1
x1
f x2
x2
f xn
xn
参考线性函数中误差的关系式有:
mz
(
f x1
)
2
m12
(
f x2
)
2
m22
(
f xn
)
2
mn2
举例:设有某函数
Z Dcos
式中 D=20.000m,中误差 mD 2mm ; 600000 ,
中误差 m 20 ;求 Z 的中误差 mZ 。
解:根据函数式 Z Dcos , Z 是 D 及 的一般函数。
其真误差的关系式为:
Z
(
z D
)
D
(
z
)
将上式转化为中误差关系式:
mZ2
z D
2
mD2
z
2
m2
式中:
已知 x1、x2 xn 的中误差分别为
m1、m2 mn 求Z的中误差。
求解: 引入函数 yi ki xi,则有
z y1 y2 yn
参考和差函数和倍数函数中误差的关系,有:
mz2 k12m12 k22m22 kn2mn2
mz
k12 m12
7.4 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误差传播定律
7.4.1 观测值和或差函数的中误差
问题的提出:设有函数
z x y
式中z是x、y的和或差的函数,x、y为独立观测值。 设x、y的中误差分别为mx、my,求z的中误差mz。
求解:
z x y
假如对x和y分别以同精度各观测了n次,则:
zi xi yi
第7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邓念武
7.1 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其分类
7.1.1 测量误差的定义
真 值 X:观测对象客观存在的量。 观测值L:每次观测所得的数值。 真误差△:
△=L– X
7.1.2 测量误差的来源
误差来源的来源: 仪器设备不尽完善 人的感官不稳定 自然环境的影响
仪器、人、外界条件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 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 观测条件不同的各次观测称为非等精度观测。
m1 m2 mn
则有:
mz nm
举例:设在两点间进行水准测量,已知一次读数的中误差 m读 2mm ,
求观测 n 站所得高差的容许误差(取 容 2m )为多少? 解:水准测量一站的高差
h站 a b
则一站高差的中误差为:
m站 m读2 m读2 2m读 2 2 2.8mm
[2z ] k 2 [2x ]
n
n
按中误差定义,将上式写成:
mz2 k 2mx2
或
mz k mx
算例:在1:1000比例尺地形图上,量得某直线长度d = 234.5mm,中误差md=±0.1mm,求该直线的实地长 度D及中误差mD。
解: 实地长度 D=1000×d=1000×234.5mm=
观测值中误差及算术平均值(最或是值)中误差。
解:
1、计算最或然值
X L 524306
n
2、计算观测值中误差
m vv 360 9.5
n 1 51
3.计算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M m 9.5 4.2
n
5
编号 1 2 3 4 5
15
0.086
11
0.063
5
0.029
2
0.012
0
0.000
88
0.506
负误差
个数
相对个数
31
0.178
21
0.121
17
0.098
11
0.063
4
0.023
2
0.011
0
0.000
86
0.494
结论
1.在一定的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 度;
2.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
z cos , z D sin
D
故: mZ2
cos2 mD2
(D sin )2 ( m )2
= (0.5)2 (2)2 (20 103 0.866)2 ( 20 )2 206265
=1+2.82=3.82
mZ 1.95mm
应用误差传播定律求观测值函数的精度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根据要求列出函数式
注意区分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7.1.3 测量误差的分类
1.系统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多次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 和符号上按一定规律变化,或者保持常数,则这种误差称为系统 误差。
经过一定的观测手段或加改正数的方法,系统误差基本可以 消除。
2.偶然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多次观测,其误差在大小 和符号上都具有偶然性,从表面上看,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明 显的规律,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观测 n 站所得总高差 Σh 为:
h h1 h2 hn
观测 n 站所得高差 Σh 的中误差为:
mh nm站 2.8 nmm
观测 n 站所得高差 Σh 的容许误差为:
h 2mh 2 2.8 n 5.6 nmm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分析仅仅考虑了读数误差,不能作为实际 测量中的限差要求。
26mx
解 2:由 y 5x 可得: my 5mx ;
由 z x y 及 y 5x 可得: z 6x
z 的中误差为: my 6mx
和差函数
7.5 等精度直接平差
7.5.1 观测值中误差m
在已知观测值真误差 的情况下,同精度观测值的中误差公式为:
m
n 其中 i Li X (i=1、2……n)
(i=1,2……n)
将上述n个公式两边平方,然后相加得:
[2z ] [2x ] [2y ] 2[xy ]
将上式两边除n,得:
[2z ] [2x ] [2 y ] 2 [ x y ]
n
n
n
n
[2z n
]
m
2 z
[2x n
]
来自百度文库
mx2
[2y n
]
m
2 y
观测值 L 52°43′18″ 52°43′12″ 52°43′06″ 52°42′54″ 52°43′00″
7.2 偶然误差的特性及算术平均值原理
7.2.1 偶然误差的特性
举例: b
△i=ai+bi+ci-180°
(i=1,2, ········174)
a
c
误差区间 (″)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以上
和
误差分布表
正误差
个数
相对个数
32
0.184
23
0.132
举例:丈量两段长短不等的距离,一段长100米,中 误差为±0.1米,另一段长1000米,中误差为±0.2米。
前一段的相对中误差为:
1 m1 0.1m 1 N1 L1 100 m 1000
后一段的相对中误差为:
1 m2 0.2m 1 N2 L2 1000 m 5000
通过相对中误差判断:第二段距离比第一段距离丈 量的精度高。
我们取各个真误差平方和的平均值的平方根,定义为 中误差m,即:
m
n
举例:设有甲、乙两组观测值,其真误差分别为: 甲组:-3″、- 2″、0″、+1″、+3″ 乙组:+3″、-4″、0″、+1″、-2″
则两组观测值的中误差分别为:
m甲
9 4 0 1 9 2.1 5
问题的提出:设有函数
z f (x1, x2 , , xn )
式中 x(i i=1,2……n)为独立观测值,
中误差为mi(i=1,2……n),求函 数z的中误差mz。
求解:上述函数的全微分表达为:
dz
f x1
dx1
f x2
dx2
f xn
dxn
由于真误差△均为小值,故可用真误差替代微分量,得:
将各式相加,两边除以n,有: 即: x X [] n
[L] X
nn
由偶然误差特性4可知,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加时,偶然
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此时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x将
趋近于真值X。
7.3 衡量精度的标准
7.3.1 中误差
设对一个未知量X进行多次等精度观测,其观测值为 L1、L2、…、Ln,其真误差为 1、 2、 、 n
z f (x1、x2 xn )
(2) 对函数式求全微分,得出函数的真误差与观测值真误差之间的关系式
z
f x1
x1
f x2
x2
f xn
xn
(3) 写出函数中误差与观测值中误差之间的关系式
mz
(
f x1
)
2
m12
(
f x2
)
2
m22
(
现推导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M 的计算公式如下:
x
L
n
1 n
L1
1 n
L2
1 n
Ln
中误差为:
M 2 1 2 m2 1 2 m2 1 2 m2 m2
n
n
n
n
故
M m n
举例:设对某一水平角进行五次等精度观测,其观测值列于下,试求其观测值的最或然值、
f xn
)
2
mn2
误差独立:
设有函数 z x y ,式中 y 5x ,已知 x 的中误差为 mx ,求 y 和 z 的中误差。
解 1: 由 y 5x 可得: my 5mx ;
由 z x y 可得 z 的中误差为 mz
mx2
m
2 y
mx2 25mx2
观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x 与观测值 Li 的差数称为改正数,用 vi 表示:
vi x Li (i=1、2……n)
m vv
n 1
上式就是用改正数 v 来计算观测值中误差的公式。
7.5.2 算术平均值中误差M
设对某量进行 n 次等精度观测,得观测值 L1、L2、……、Ln, 各观测值的中误差均为 m,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以 M 表示。
k
2 2
m22
k
2 n
mn2
举例:设有某线性函数
11 1 z 4 x1 5 x2 6 x3
式中:x1、x2、x3 分别为独立观测值,中误差分别为
m1、m2、m3 求函数z的中误差
解: 由线性函数中误差的关系式有:
、
mz
1 16
m12
1 25
m22
1 36
m32
7.4.4 一般函数的中误差
m乙
9 16 0 1 4 2.4 5
注意:以上所计算的中误差称为一次观测中误差。
7.3.2 容许误差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二倍中误差作为容许误差,即: Δ容=2m
当要求较低时,也可采用三倍中误差作为容许误差,即: Δ容=3m
容许误差又称极限误差、 最大误差和允许误差。
7.3.3 相对中误差
mz2 mx2 my2
或
mz
mx2
m
2 y
跳到误差独立问题
讨论:
(1)当函数z为n个独立观测值的代数和时,即:
z x1 x2 xn
按上述的推导方法,可得出函数z的中误差为:
mz m12 m22 mn2
(2)当观测值为同精度观测时,即各观测值的中误 差均为m,即
234.5m 中误差 mD=1000×md
=1000×(±0.1mm)=±0.1m 最后结果写成: D=234.5m±0.1m
7.4.3 线性函数的中误差
问题的提出:设有线性函数
z k1x1 k2 x2 kn xn
式中 x1、x2 xn 均为独立观测值,
k1、k2 kn 为常数,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几乎相等;
4.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加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 零,即
lim 1 2 n lim 0
n
n
n n
7.2.2 算术平均值原理
设对某个量X(真值)进行了n次等精度观测,得 观测值L1、L2、…、Ln,则其算术平均值x为:
x L1 L1 L1 L
n
n
算术平均值原理认为: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是 真值的最可靠值。
算术平均值原理的证明:
以 1、2、 、n 分别表示L1、L2、……Ln的真误差,则
1 L1 X
2 L2 X
n Ln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