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归一、归总应用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归一”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归一”问题》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5737d3d5bbfd0a795673a7.png)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归一”问题》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加强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画示意图方法的简单明了,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列综合算式解决“归一”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1.自主提问。
出示:“妈妈带了18元钱,正好买了3个碗。
”(1)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包含的信息。
(2)学生根据题中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2.揭示课题。
出示:“买8个这样的碗需要多少钱?”教师: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呢?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1.阅读与理解。
(1)出示例8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
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要用多少钱?(2)汇报交流。
教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你能用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吗?预设一:预设二:(3)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交流。
教师:你认为哪幅图能对题意表达得更清楚呢?为什么?学生:第一幅图中碗的大小画的不一样,而且上下的图没有一一对应,碗的价格和问题都没有标出来。
(4)根据学生的提议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示意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示意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分析:知道了买3个碗18元(总价),就可以求出一个碗的价格(单价);知道了单价,就能求出8个碗需要多少钱。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预设一:18÷3=6(元)6×8=48(元)预设二:18÷3×8=6×8=48(元)(3)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呢?引导学生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8个碗的总价”,需要知道一个碗多少钱,而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碗的价格(即单价),所以先要求出单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 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 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55816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4.png)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 青岛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能够运用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2. 归总问题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归一问题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提问: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讲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例题,展示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总结归一问题的解题步骤。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第二课时:归总问题一、复习导入1. 复习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提问:我们在解决归一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讲解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例题,展示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总结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2. 是否通过例题,清晰地展示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3. 是否引导学生总结出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4. 课堂练习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学生反思1. 是否理解并掌握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3. 是否能够在解题过程中,保持逻辑清晰,避免出错?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讲解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通过例题,清晰地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归一问题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归一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d75cd8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12.png)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归一问题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归一问题”,即解决一些基础的数学问题,通过归纳总结,找到规律,形成一般性的解决方法。
主要涉及的是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归一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
2.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数学问题卡片。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归一问题的存在。
2. 讲解:通过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归一问题的规律,并讲解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归一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归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方法。
板书设计:1. 归一问题2. 主要内容:归一问题的定义,解决方法,练习题。
作业设计:1. 布置一些归一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里完成。
2. 让学生尝试自己找出一些归一问题,并尝试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归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规律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中的“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
教学难点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难点。
对于归一问题,这一过程尤为重要。
归一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通用方法。
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从具体的例子中,发现问题的规律,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归一问题的应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归一问题的应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b53e76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c2.png)
问题:一瓶饮料有500毫升,如果每天喝100毫升,可以喝几天?
解答:将饮料总量500毫升除以每天喝的量100毫升,得到可以喝5天。
补充说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例题1是典型的归一问题,通过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2.例题2考察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运用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例题3涉及乘法运算,通过已知每个篮子的容量和篮子数量求总数。
4.教师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掌握解题策略。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提前翻至归一问题相关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归一问题相关的图片、图表,以及实际生活案例视频,辅助学生理解。
3.教学器材:无需特殊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文具供学生画图、计算使用。
4.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5.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内容逻辑关系
-归一问题定义:通过已知的数量和总量,求出单一量的值。
-解题思路:找到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通过除法或乘法进行计算。
例题3:
问题:小明有一堆苹果,如果每个篮子装4个苹果,可以装满5个篮子。这堆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解答:将每个篮子装的苹果数4个乘以篮子的数量5个,得到苹果的总数为20个。
例题4:
问题:一块地如果用边长为2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瓷砖才能铺满?
解答:先计算一块瓷砖的面积为2米×2米=4平方米,然后用地面的总面积除以单块瓷砖的面积,得到所需瓷砖的数量。
2.作业评价:
信息窗二(归一、归总问题)-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归一、归总问题)-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892f3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2.png)
信息窗二(归一、归总问题)-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
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归一和归总的概念;
2.能够灵活运用归一和归总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归一和归总的概念;
2.教学难点: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归一和归总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归一和归总的概念讲解
1.分别介绍归一和归总在数学中的含义以及应用场景;
2.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
2. 归一的运用
1.教师给出一组具体的数据,并引导学生用归一的方法计算各数据的比例;
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目,掌握归一方法的应用。
3. 归总的运用
1.教师给出一组具体的数据,并引导学生用归总的方法计算各数据的总和或平均数;
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目,掌握归总方法的应用。
4. 实际问题解决
1.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用归一和归总的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
1.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随堂测试,检测学生对归一和归总的掌握程度;
2.课后布置练习题目,作为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讲解归一和归总的概念以及运用,其中给出了很多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目,学生的反应相对积极。
但是,整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可以考虑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也要注意授课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归一问题(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归一问题(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3537ef7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7.png)
归一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概念,能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概念,能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归一问题的模型,并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归一问题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归一问题的模型。
(2)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举例说明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归一问题,并与同学分享。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归一问题2. 板书内容:(1)归一问题的概念(2)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课后评价通过课后评价,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1.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归一问题的模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具体的生活场景,从中发现归一问题的存在。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简单的购物场景,提问学生:“如果你有10元钱,可以买几个苹果?”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有20元钱,可以买几个苹果?”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无论金额如何变化,苹果的单价是不变的,这就是归一问题的核心思想。
新北京版三下数学 归一、归总问题《实际问题(例1)》教案
![新北京版三下数学 归一、归总问题《实际问题(例1)》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daa6254a7302768e993950.png)
《实际问题(例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两步连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用连乘计算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路,能分析具体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学会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做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提问题,再列出算式。
(1)一个商店有5箱热水瓶,每箱12个?(2)每箱热水瓶有12个,每个卖11元?教师:为什么以上各题都用乘法计算?(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设计意图】通过两道一步计算的问题的补充问题,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必须关注问题与信息之间的联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题。
商店运进一批毛巾(如图),____?教师:(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2)请你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设生活中商店运饮料的具体情境,这一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悉,有助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取信息,最后提出数学问题。
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从生活情境引入问题情境,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需求。
(二)讨论方法,明确思路1.借助学具,自主探索。
(1)教师:你能借助手中的图,想办法解决刚才的问题吗?(2)学生借助图自主探索,教师巡视,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法。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索,借助几何直观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归总问题》(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归总问题》(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0d1e79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13.png)
《归总问题》(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运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运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归总的标准,运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引出归总问题。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际问题,找出归总的标准。
(2)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应用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五、板书设计1. 板书《归总问题》2. 板书提纲:一、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三、教具与学具准备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作业设计七、课后反思六、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题:设计一些稍微复杂的归总问题,让学生解答。
3. 拓展题: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归总问题,尝试解决。
七、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归总问题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检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归总问题的各个方面。
5. 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分析学生在解决归总问题时遇到的困难,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讲解。
6. 教学氛围是否良好:关注课堂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教学效果是否满意: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https://img.taocdn.com/s3/m/a431ee5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c.png)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计划的重要性。
因此,我根据人教新课标2014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材,为学生们精心准备了一堂关于“归一”问题的课程。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第三章第四节“归一”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能够运用“归一”问题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归一”问题的本质,掌握解题技巧。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归一”问题的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归一”问题的概念。
例如:一家超市举行促销活动,购买50元商品送10元现金券,现金券可在下次购物时使用。
假设小明购买了60元商品,他实际花费了多少钱?2. 讲解概念:解释“归一”问题的定义,即把多个数量合并成一个数量的过程。
在这个实例中,小明实际花费了50元商品价格加上10元现金券的价值,即60元。
3. 解题方法讲解:讲解如何运用“归一”问题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以小明购买商品为例,解题步骤如下:(1)确定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50元。
(2)计算获得的现金券价值:10元。
(3)将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和现金券价值相加:50 + 10 = 60元。
4.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类似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进行解题。
例如:一家餐厅推出套餐,一份主食加一份汤共40元,现在有两份主食和一份汤,问一共需要多少钱?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小男孩买了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铅笔2元,橡皮1.5元,请问他一共花费了多少钱?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类似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用乘、除法解决问题(归一)》(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用乘、除法解决问题(归一)》(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4e473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7.png)
《用乘、除法解决问题(归一)》(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一起学习《用乘、除法解决问题(归一)》。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三年级上册,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00页到102页的内容。
这部分主要包括了归一问题的理解和运用,以及通过乘法和除法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学会用乘法和除法来解决归一问题,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并掌握用乘法和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将归一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以便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会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孩子们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
3. 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孩子们一些随堂练习,以巩固他们对归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4. 应用:我会引导孩子们将归一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板书来展示归一问题的解决步骤,以及乘法和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本节课的作业将会是解决一些实际的归一问题。
具体的题目和答案如下:1. 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答案:2个苹果)2. 小华有20元钱,他想把它平均花在4个不同的东西上,每个东西能花多少钱?(答案:5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我也会引导孩子们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尝试解决更复杂的归一问题,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这就是我对于《用乘、除法解决问题(归一)》的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数学归一应用题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归一应用题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2293f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5.png)
小学三年级数学归一应用题小学三年级数学归一应用题教课目的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构造特色,能正确地剖析归一应用题的数目关系,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2.培育学生学会有条理有依据的进行思虑,提升剖析、解答实质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觉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剖析、认真查验的好习惯.教课要点使学生认识归一应用题的基本构造和数目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教课难点线段图的画法及查验方法.教课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课前,能够部署任务:让学生检查各自所用的学惯用品的价格)1.教师:我想买些学惯用品做奖品,可是不知道哪一种好,价格又适合.正好同学们做了检查,谁愿意介绍一下.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 元.师问:我要卖 6 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目关系?列式: 86=48(元)单价数目=总价2.教师:方才我看到的铅笔很漂亮,他告诉我买这 3 支铅笔共花了 4 元 5 角,我想买这样的 10 支,要花多少钱呢?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假如有答对的,请他谈谈是如何算的;假如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 10 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依据哪一数目关系求单价?(总价数目=单价)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好多,今日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样的问题.二、试试议论,学习新知.1.出示例 3:学校买 3 个书架,一共用75 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小组议论:试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剖析题里的数目关系.(3)教师发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依据题目的意思应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各组报告,全班要点环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睁开议论:照这样计算即依据 3 个书架是 75 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 5 个书架的` 价格.每个书架就是 753=25(元),(5)依据方才的思路解题.a.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b.买 5 个要用多少元?255=125(元)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校正:7535教师发问:这道题如何查验?请查验这道题.教师指名完好地谈谈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引学生思虑:假如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 个、9个、 12 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如何列式?为何?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 元,问题改为能够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 4.出示例 4:学校买了 3 个书架,一共用75 元.照这样计算,200元能够买多少个书架?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要点议论:线段图应当如何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b.200 元能够买多少个书架?20025=8(个)④共同议论:如何列综合算式?为何要给75+3 加上小括号?200(753)⑤教师发问:这道题如何查验?⑥指引学生谈谈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 400 元、 800 元、1000 元,问题不变,应当如何列式?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边两道题.①一辆汽车 2 小时行 70 千米.照这样计算, 7 小时行多少千米?②一台磨面机 5 小时磨小麦 250 千克.照这样计算,磨 1750 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校正: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702=35(千米)b.7 小时行多少千米?357=245(千米) 7027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2505=50(千克)b.磨 1750 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175050=35(时) 1750(2505)请学生疏别谈谈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教师发问:比较例 3、例 4 和试做( 3),每两道题之间的同样地方是什么?不一样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同样地方?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构造上看,前两个条件同样(给出了总数目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目(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三、稳固练习,发展思想.1.独立剖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 3 天看了 24 页.照这样计算, 7 天能够看多少页?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 3 天看了 24 页.照这样计算,全书 128 页,多少天能够看完?2.在正确的算式后边画,并说出为何.①小明 5 分钟走 300 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 米,要走多少分钟?A.3005720B.720(3005)C.7205300D.7203005②小明 5 分钟走 300 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 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A.300515B.300(155)C.300515(3)用不一样的方法解答下边的应用题.某食堂 4 天用大米 800 千克,照这样计算, 1600 千克大米够吃几日?四、讲堂小结,怀疑问难.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构造有什么特色?(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吗?五、部署作业.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 5 个同学糊了 35 个纸盒.照这样计算, 12 个同学一共能够糊多少个纸盒?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 5 个同学糊了 35 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 154 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三年级数学分米的认识教课方案教课内容:分米的认识 ( 教科书 P4 页例 2,P4 页“做一做”及P5页第 3 题) 。
教学设计《解决问题(归一问题)》 人教版 小学三年级
![教学设计《解决问题(归一问题)》 人教版 小学三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444f360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7.png)
教学设计“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内容:该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以一位数”中“笔算乘法”中的例8——“解决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能初步理解问题解决的意义和作用,并能运用特定的方法解决问题,再次基础上学习解决问题策略中的归一问题,在深化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后续的问题解决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能沟通图式与算式的联系,培养学生画图的策略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画图的过程分析数学信息,明晰数量关系,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借助多种方法解决归一问题。
培养学生学会归纳与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和模型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借助画图的直观教学分析数学信息,明晰数量关系,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们知道,每年的端午节会吃粽子,还有赛龙舟的风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湖南汨罗,屈子祠,去游览龙舟的故乡,让我们领略一下赛龙舟的的风采,同时也感受赛龙舟中出现的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提供现实背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 出示情境图,整理数学信息(1)买3条小龙舟要18元,照这样计算,买8条小龙舟要多少元钱?(2)你从中找出了哪些数学信息?整理关键信息。
出示题干,形成文字题出示。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用列表整理数学信息,使学生加深对问题情境的理解,给学生充分思考和理解分析的机会。
2.画图理解题意,提出解决方法尝试用画示意图的方式来完整表达已知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归一问题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归一问题 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85cdab3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8.png)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归一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能够识别并解决简单的归一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概念及特点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 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归一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入归一问题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自主探究归一问题的特点,总结出归一问题的定义。
(2)引导学生发现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
(3)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归一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遇到的归一问题,并尝试解决。
(2)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归一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4. 总结提升(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归一问题的概念、解题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应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归一问题的概念、解题方法等,以及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
板书要清晰、简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归一问题,并尝试解决,下次课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情况,评价教学效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归一、归总应用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归一、归总应用题](https://img.taocdn.com/s3/m/5ad799c9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7.png)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归一、归总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7~108页的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1、线段图的画法2、检验方法教具准备投影片或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学习例3(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
现在你能解决了吗?”(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
让学生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
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
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思考)“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板书设计:两步应用题(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75÷3=25(元)75÷3=25(元)5个书架多少钱?200元能买几个书架?25X5=125(元)200÷25=8(个)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归一归总教案
![归一归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661e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1.png)
归一归总教案教案标题:归一归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归一归总的概念,能够解释其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的应用。
2. 能够应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整理和总结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逻辑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归一归总的概念和应用。
2. 归一归总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归一归总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归一归总的定义和意义。
第二步:归一归总的概念和应用1. 介绍归一归总的概念,解释其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的应用。
2. 分别列举几个例子,说明归一归总在科学、历史、语言等学科中的作用。
第三步:归一归总的方法和技巧1. 介绍归一归总的方法和技巧,如分类、总结、概括等。
2.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归一归总的练习。
第四步:练习与应用1. 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如文章、实验数据等。
2. 要求学生运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整理和总结所学内容。
3.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讨论和分享归一归总的成果。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归一归总心得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归一归总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3.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归一归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准备:1. 图片、视频或实例相关材料。
2. 学习材料,如文章、实验数据等。
3. 小组讨论和分享的工具和材料。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2. 评价学生在练习与应用环节中的归一归总能力。
3.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成果。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科和领域中运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提供更多的归一归总练习和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应用归一归总的概念和方法?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归一问题教案(3篇)
![三年级归一问题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fe761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06.png)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逐步学会解决归一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
2. 掌握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归一问题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归一问题时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归一问题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小明和小华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加法问题,但我们可以用归一的方法来解决。
二、新课讲授1. 归一问题的定义:将两个或多个数转换成相同单位后进行计算的问题。
2. 解决归一问题的步骤:(1)确定归一单位,即将所有数转换成相同单位;(2)进行计算;(3)得出答案。
3. 通过实例讲解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小明和小华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解答:将小明和小华的苹果数转换成相同的单位,即“个”,然后相加。
答案:3个 + 5个 = 8个。
4. 学生练习:(1)小明有4个橘子,小红有6个橘子,他们一共有多少个橘子?(2)小刚有2本故事书,小丽有3本故事书,他们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归一问题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检查答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归一问题的含义和解决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归一的方法解决哪些问题?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在生活中寻找归一问题的实例,尝试用所学方法解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实例引入归一问题,使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北京版三下数学 归一、归总问题《实际问题(例3)》教案
![新北京版三下数学 归一、归总问题《实际问题(例3)》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1877cf81c758f5f61f67f7.png)
《实际问题(例3)》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能抓住“不变量”分析并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合理筛选、有序思考、完整解答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抓住“不变量”解决问题的意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抓住“不变量”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巩同数量关系1.条件“对对碰”。
请你从男生、女生的手中分别选一个条件,然后提出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2.提问:都是选择“买了8个练习本”这个条件,怎么求的问题却不同?预设:“买了8个练习本”就是已知数量是8个,如果再选择总价,就可以求单价;如果选择单价,就可以求总价,所用的数量关系是不同的。
小结:数量关系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同一个已知条件,与不同的条件结合,所解答的问题就不同,关键是要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选择条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常用的数量关系,唤起学生的旧知,让学生体会到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采用“对对碰”的形式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理解题意,整理、筛选信息,突出不变量1.出示:教科书第30页的例3。
2.仔细审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有:3件上衣袖口一共用了24粒扣子;给15件这样的上衣袖口钉扣子;问题是一共要用多少粒。
3.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些信息清楚、简洁地表示出来?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尝试,然后全班交流。
(1)预设1:我采用摘录信息的方法,把条件和问题罗列出来。
3件上衣袖口,一共用了24粒15件这样的上衣袖口,一共要用多少粒?小结:这样表示一目了然,同类条件并列便于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清楚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 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 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f940892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8.pn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含义。
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归一”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归一”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归一”问题的含义及解题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归一”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程度。
2.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导入”和“案例分析”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关键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下面将详细补充和说明这两个环节。
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清晰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本质。
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例如分配糖果、分组活动等,引出“归一”问题。
1. 定义解释:首先,向学生解释“归一”问题的定义。
指出“归一”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多个数量合并成一个单位数量的问题。
例如,如果有10个糖果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多少糖果,这就是一个“归一”问题。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88466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7.png)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一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正确判断归一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定义及特点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 归一问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归一问题的定义及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归一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指导,总结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2)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是否存在归一问题,尝试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归一问题的定义及特点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 归一问题的实际应用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归一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如何将不同的问题归纳为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法。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理解问题:首先要读懂题目,明确问题所求的是什么。
三年级数学:复习归一、归总应用题(教案)
![三年级数学:复习归一、归总应用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12baeb2b160b4e767fcff1.png)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复习归一、归总应用题(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5页第4题和练习二十六的第5~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归一、归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解答这两种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归一应用题,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将第115页的第4题分别写在几块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一、对比复习1、教学第115页第4题第(1)、(2)题。
教师挂出写有第4题第(1)题的小黑板。
让学生自己默读题目后,指名回答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题(学生分步列式解答或列综合算式解答都可以)。
教师巡视时,进行个别辅导。
做完后,教师分别让分步列式和列综合算式的学生说明解题思路和列式理由。
教师挂出第4题第(2)题的小黑板。
让学生比较第(1)、(2)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回答:第一、二个条件是相同的,第三个条件不相同,第(2)题的第三个条件正好是第(1)题的得数。
让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
教师让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解法上异同点,引导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先求出每人要摆多少盆花,再根据第三个条件的不同,求一共要摆多少盆花或求需要多少人。
2、教学第4题的第(3)、(4)题。
教学过程跟前面相同,故略。
教师让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解法上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先求出一共要摆多少盆花,再根据第三个条件的不同,求需要多少人或每人摆多少盆花。
教师要求学生看第115页上的第4题,想一想这四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回答:这四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即同学们摆花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归一、归总应用题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Normalize and generalize word problem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归一、归总应用题
归一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108页的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
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
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
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
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
(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
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
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
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