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之我见论文

合集下载

2020年朗读训练之我见论文

2020年朗读训练之我见论文

朗读训练之我见论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然而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的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一个学生纯净的心田!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以读为本进行朗读训练,让语文课堂琅琅的读书声发出迷人的光彩?《大纲》指出:“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的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

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有感情的读。

”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作为语文教师,应明确它的地位和意义,摆正读与讲的关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靠教师讲出来,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由学生去读、去领悟、去积累,从而为日后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朗读训练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提示、暗示,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他们的记忆,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又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

论文1 朗读训练之我见

论文1          朗读训练之我见

论文1朗读训练之我见金装镇中心小学莫雪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与领悟。

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落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

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趣,更不用说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只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

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地在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概念、感人的情景描写、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声解义,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

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朗读训练的体会。

一、加强讲前范读讲前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语感,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在讲前字正腔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去模仿,常此以往,便会积累起大量的朗读技巧,并迁移到自己的朗读中,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如《狼和小羊》,课文中有许多对话描写。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就会明白,狼是贪婪、凶狠、不讲道理的,要用“恶狠狠”的语气读。

语气一读出,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人物特征也就把握住了。

二、加强“四到”训练“四到”指“眼到、口到、耳到、心到”。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要注意学生眼、口、耳、脑的互相配合,要求学生逐步做到看得清,读得通,听得明,记得住,提高朗读效果。

为防止学生读天书,每一次朗读训练前,要提出朗读要求和目标,并可要求学生动笔,圈点难字或老师提问题的答案。

学生在圈画的过程中既动了手,又动了脑,眼睛和嘴更不能闲着。

如《数星星的孩子》,要求学生在初读时看清拼音,读准字词句,在文中画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并会读生字;要求学生在读时读通句子,达到流利朗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乙现这一点,我认为朗读训练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每个学生的条件不同,朗读水平也参差不齐。

朗读水平差,或对自己的朗读不自信的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状态,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有一定困难。

这样看来,仅仅从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远远不够。

因此学习一篇新的文章,不能急于提出过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析,调动情感体验,走进作者、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入朗读情境,使学生产生想读的愿望,自然就读出了感情。

在教学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时,我引导学生重点体味几个问句的情感变化:“山那边是什么呢?”“哦,山那边是海吗?”“妈妈,那个海呢?”“在山那边,是海吗?”学生联系上下文,比较感悟,得出结论:几个问句实际上是作者的心理变化的过程,由好奇到向往,再到失望,最终坚定了信念。

通过这几个关键句,确定了朗读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学生就很容易进入情境了。

又如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当孩子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时,母亲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抓住“坏”字反复体味母亲的心理、情感:既有责怪、焦急;又有关心、惊喜。

一位慈爱、温柔的`母亲形象出现在头脑中,体会到本文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自然就很容易读出感情了。

学生通过品析重点词句,有了自己的体验,就会调动自己的感受,主动探究如何去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这样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朗读。

如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朗读。

学生会根据文章文体的特点,句式的特点,情感的起伏变化,变更朗读方式,或分角色读,或领读、齐读、轮读等。

合作朗读,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在朗读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摘要】朗读教学在语言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增强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训练听力和表达能力。

方法上,教师可通过分组朗读、角色扮演、音频材料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利用多媒体辅助朗读教学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字的意境与情感。

在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鼓励他们勇敢尝试。

展望未来,朗读教学将更注重个性化、技术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找到自信和乐趣,为提升语言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朗读教学的实践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全面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和技术创新。

【关键词】朗读教学、语言能力、多媒体、问题与解决、实践意义、发展方向1. 引言1.1 我对朗读教学的看法我对朗读教学的看法是,朗读是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音、语调、语速等语言要素,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学生需要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音准确性和语言流畅性。

朗读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我认为朗读教学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应该在语言学习中得到充分重视和实践。

朗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综合语言能力。

我坚信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学生的语言水平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2. 正文2.1 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朗读教学作为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发音和模仿语言节奏,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通过朗读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用法和意义,增强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朗读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和修辞能力。

通过不断地朗读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增强自信心,更好地适应语言环境。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摘要】朗读教学是指通过朗读文本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朗读的定义及其重要性,指出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流利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接着探讨了朗读教学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文本、练习口齿清晰等技巧。

然后介绍了朗读教学的实施过程,指出了教师在此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最后讨论了朗读教学的价值,包括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

结论部分分析了朗读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并总结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将对朗读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有所启发。

【关键词】朗读,教学,定义,重要性,方法,实施过程,教师角色,价值,学生影响,未来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朗读教学之我见朗读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在我的观点中,朗读教学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表达和理解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朗读不同文本,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朗读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结合传统的朗读练习和现代的技术手段。

在今天数字化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录音、视频等方式进行朗读练习,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朗读材料的获取和分享。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设计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朗读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来设计朗读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到朗读教学中,不断加强练习和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

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之我见论文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之我见论文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之我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加工再创作。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回顾平时的朗读教学实践,我浅谈一下心得:一、激发兴趣,入文朗读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学生有了兴趣,应用全部精神去做事。

”(陶行知语)如果上课伊始就能生动鲜明、引人入胜,便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课文,学课文。

例如教学《燕子》时,我先播放歌曲《小燕子》,再问大家听过这首歌吗?这里面唱的就是可爱的小燕子,在同学们的印象中,燕子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自由说,然后我揭题:“这歌声仿佛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带到我们身边来,你们想对燕子有更深入地认识吗?”这样的“揭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些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翻书开始读起来了,这对朗读教学的进一步指导是很有好处的。

二、巧设问题,延伸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外,还要让学生培养语感。

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读顺、读正确,然后再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如指导读《荷花》第二自然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我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读:①这段话写出了荷花的几种优美姿态?②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荷花各种姿态的不同?孩子们有的有的说“两三片”“全”要读得重一些,体现开花大小程度的对比,有的说“有的”“有的”可以拉长读体现出各种花姿态的不同……这样训练,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不仅指导学生读一段话,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读懂文章的方法;既体现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语文论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论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

事实也是如此,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朗读教学有着独特的魅力,课文读好了,许多问题就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朗读教学对于培养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教学实践已使我深切感受到:合理运用朗读教学不仅能补充讲解探讨中的不足,甚至可以和作者心灵沟通,会意于一笑间。

我的体会有三。

一、创设朗读情境,培养学生情感。

就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来看,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也非常重要。

而朗读教学就很好地担负了这一重任,它对于培养学生情感中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以及进一步陶冶高尚情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我在《故乡》一文的教学中就作了如下的尝试。

鲁迅的《故乡》中,闰土时隔多年后再次见到“我”时,有这样一句话:“老爷!……”一开始学生对这个句子的朗读并不理想。

于是我就设置了以下两个情境,让学生两人一组根据情境进行排演,并鼓励学生尽量把话说的短一点,尽可能把情感充实进去。

情境1:一天放学回家,看到桌上放着你最喜欢吃的水果,而你妈妈正忙着在厨房里准备晚餐,此时的你在与妈妈对话时是怎样的一种语气呢?情境2:你回到家发现你妈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给你准备晚餐,而是躺在床上休息。

你会怎样和你母亲打招呼呢?由于情境相对简单,所以学生很快就准备充分,并纷纷上来要求展示一下自己的表演。

妈妈,你买的水果?——充满了喜悦,感激之情。

妈——,你怎么啦?——不乏关切之情,焦急之情。

顺利开局之后,接着提升难度,让学生自己设计合理情境,并且在只使用一个词语的情况下,来进行表演。

各组学生马上开始紧张的思索之中,没多久,一个简单的称呼或叹词就在不同的情境中被演绎出来,简要摘录如下:妈妈——考试考砸之后——轻声的,怕被责怪,有些懊丧,底气不足;妈妈——考试满意归来——响亮的,较为自豪;妈——因贪玩被母亲训话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点烦,浮躁,;妈妈——母亲又在和几个牌友搓麻将了——抱怨,失望;爸——幸亏反应及时,在老爸进门前关了电视,佯装看书——庆幸,后怕;唉——与好友一起逛街看到许多儿童乞丐——悲伤,同情,激愤;爸爸——生病在家,而父母又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哀怨,自怜;爸爸——和家人出去旅游,而父亲还在楼上整理东西未下来——喜悦明快而略带焦躁;啊——爬上山顶后——豪放舒展;……时机成熟,我再让学生思考如何来朗读《故乡》中的这个句子。

谈阅读课上的朗读教学教育论文

谈阅读课上的朗读教学教育论文

谈阅读课上的朗读教学教育论文一、重视读的过程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的理念是“口读、脑思、心感”;以“你在文中,文在你中”的方式去体验;以反复读,采纳不同形式的读。

在读中去理解文本,感悟文章,同时留意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内涵。

鉴于低班级的同学,对朗读有难度的段落我是这样处理的:让他们选出难度大难以理解的段落反复练习,同伴帮助,生生互动,在探讨中自我查找解决的方法,必要时老师引导点拨,教给同学化解难题的方法:化解不同的节奏与语速反复朗读,查找最合理最通俗的读法,初读———尝试读———反复读———稳固读。

二、教给同学品读的方法每拿到一篇文章或学习一篇新课文,要想让同学用读来表达感情,老师要适时适地进行感情渲染,制造一种气氛和情境,老师必需能激情涌现的引导同学抓住重点句段,甚至某个词语或标点符号来理解文本,感悟主旨,以及写作的用意。

在理解阅读,感悟文章主旨时让同学先自由读〔初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让同学在深化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理解分析,小组商量,班内朗读赏评,七嘴八舌谈感受,你言我语比才情,既熬炼了朗读,有训练了学的口语表达力量。

当然,对于美文的朗读也不仅仅局限在此,可以采纳多媒体,配乐朗诵,让同学闭上眼睛充分想象一种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制造性的描述某种情境,班内展现,准时予以确定性的评价。

这种专心去感受文章,就是品读。

三、语文课上的朗读要表达多重性朗读是同学接受语言文字的第一步,必需让同学多读、多品、多思,才能使他们渐渐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力量,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珍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需到达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

因此必需在课堂上加强朗读的训练,从多方面提高同学的朗读力量。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训练之我见_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训练之我见_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训练之我见通用版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十分明显,也是学生能够深入透彻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渠道,通过学生阅读,对于学生学好普通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好处,也是帮助培养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朗读,要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发展学生语言、陶冶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出现这样两种现象:一是总是害怕教学不够用,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事无巨细都要讲到,十分害怕学生没有学到,上课中,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让学生读的时间特别少,为了确保40分钟内多讲一些,往往在课堂上拼命提问,拼命讲解,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即使读也是走过场,好点的情况读上几遍,大多是开始读一遍,中间读一遍,结束再读一遍,学生根本得不到训练,提高也就无从说起。

二是能够认识朗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又过于片面地追求“多读”。

课堂上留了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多次、反复地朗读,但教师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总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流于形式。

表面上看起来“书声朗朗”,学生似乎读有所得,实际上学生没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学方面的训练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长期没有目的,没有方法的朗读,也会挫伤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严重的,还有可以让学生养成“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朗读习惯。

其实,改变上面出现的问题,改变上面出现的情况,只要掌握了方法,也是非常简单的。

教学中要让朗读训练扎实有效,教师要做到少讲解,多指导,多朗读;讲解中注重方式方法,需要结合课文进行讲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

只有弄懂了课文,理解了课文的思想情感,才能读得有感情;流露真情实感读课文,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可以把朗读训练分成初读、细读、品读三个阶段,让学生对课文从初步感知至细细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各种阅读中去。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论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既然如此教学就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在这个过程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时下大家对阅读教学中的读也相当重视但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操作层面的贴心指导把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使学生饶有趣味、有滋有味地朗读加强朗读的实效性怎样指导学生有效朗读呢我认为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在情境创设中入情入境地读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坚持做到以下几方面:1、角色体验让读入情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角色文中角色感人的语言只能通过朗读才能把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传达出来在教学中我努力启发学生具有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感情甚至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既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从而取得教师细致分析讲解也难以收到的效果2、想象品句让读入味教学中多年的尝试使我发现要想进行有效的读的训练就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更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中如《林海》一课有一句:“目之所及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此句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林”比成了“海”可是“林”为什么像“海”呢学生心中不免会有此问于是我让学生充分想象想象林的种种绿色就似那海水深浅不一的颜色;再想象这连绵起伏的群岭样子的就像大海翻腾不息的波浪“闪着银裙的白桦”就像海上朵朵白色的浪花……这样一来学生的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大海看到了群岭起伏的“大兴安岭”朗读时的气势和力量也显示出了大海的广阔林海的无穷魅力读中想象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语言的艺术之美内容的意境之美3、音乐配读让读入境音乐能使人在浓郁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针对小学语文不同类型的课文我常常选择与课文内容的感情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伴读使学生的情感引起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致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二、在个性解读中有创意地读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朗读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读自悟从而产生有个性、有价值、多元并存的感悟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心体验作品情境珍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地朗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怎样解放孩子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我们要引导学生张扬生命的风帆个性化地读创意地读朗读园地才会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三、在范读引读中声情并茂地读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在指导感情朗读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范读引读技能,能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让他们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缩短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四、在咬文嚼字中有滋有味地读语文是唯一以言语方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课文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语文课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抓住那些能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咬文嚼字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悟出美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品词析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只有通过品词品句体悟了词语内涵才能更好地读出句子的意境和情味;当学生由衷地动情品读时又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感悟词句的意蕴和运用的精妙这样学生才能有滋有味地读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实施“以读为本”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引导学生读出“兴”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美”就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让学生在朗读中“得他滋味”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语言将课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在读中寻求一种解读之法释放个体的创造力获得一种终生的启示长久以来我们在朗读教学这片园地上不懈地探索着实践着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一位重视语文教学的教师的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教师和作者三者之间架起一道缤纷的彩虹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那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

朗读指导之我见

朗读指导之我见

朗读指导之我见摘要:加强朗读指导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归纳出朗读应该从文章基调、内心情感、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训练。

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关键词:朗读;情感;技巧指导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作为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朗读训练指导很有必要。

因此,加强朗读指导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笔者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归纳出朗读指导的几点看法。

一、把握文章基调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

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的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文章开门见山,点名作者有两个母亲,但对她们都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意”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接着点出自己的生身母亲,因为母亲的离世而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接着通过日记摘抄将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达到高潮。

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融入内心情感小学语文课本里编排了很多美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也是指导学生朗读的最好的素材。

小学语文教学中永不忽视的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永不忽视的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永不忽视的朗读教学之我见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

朗读教学不仅仅是读字、读句,更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语调的把握以及语言的韵律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永远不应该忽视朗读教学。

以下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永不忽视的朗读教学的一些见解。

朗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载体的学科,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意义重大。

朗读是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通过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关注语言的韵律感和情感表达,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朗读是阅读的延伸,通过朗读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生动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作品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学生在朗读中也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和意义,从而提高阅读的体验和品质。

朗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理解,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素养,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朗读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同时也可以通过模仿和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朗读教学还能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语言的魅力,懂得语言的精妙之处,从而增强他们的语文修养和鉴赏能力。

朗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能力。

朗读教学之我见论文

朗读教学之我见论文

朗读教学之我见摘要:阅读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而朗读则调动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使作品中遣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炼奇巧诉诸听说,让学生受到双倍的感染。

从中也可以看见它的美育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朗读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初读教法一、朗读要灵活多样。

1.1教师范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授课教师首先感动起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使学生增加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课时,我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后,怀着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情感读出作者乐观的情怀,把握感情的基调,讲究重音、停顿、读音的高低起伏,以此来打动学生,学生并不是一味的被动的听众,我要求学生作出评价:“哪些读的好?好在哪里?哪些读的欠妥?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会更好一些?”然后学生试读,这体现了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的原则,又创设了一种民主教学的风气。

1.2学生初读: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渎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方法、速度,能读懂多少就读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要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达到流利的要求。

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如自渎、指读、仿读、小组读、引读、问读、疑读、表演读、品读、竞读、齐读等,以求最佳的效果;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如我在教学《孙权劝学》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并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粗晓大意;第二步学生速读,理清故事的发展情况,简单概括故事情节,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第三步采用竞读方式,这既检验了学生对人物语气的把握情况,又是对朗读水平的促进与提高;四研读,生渎自“及鲁肃过寻阳”至文末一段,思考:吕蒙有了怎样的变化,给人怎样的启示?这是让学生体会孙权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中的“益处”是怎样在吕蒙身上体现的,并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谈对读书的认识,激起他们对读书的兴趣;最后背诵,这是对以上四步的总结深化,使朗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的积累。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论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读是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趣,更不用说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只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

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读。

只有主动地读,才能读出疑问,才能读出思考,才能读出情感。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和欲望。

激起学生的兴趣,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主动地学习。

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范读激趣教师以清新、流利、饱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

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

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

同时,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和品味。

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1)范读全文。

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范读重点段落。

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

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

(4)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学生范读,但次数不宜过多,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教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2、插图激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之我见
摘要:课标中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其作用很大。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案例进行了问题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范读朗读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朗读教学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利用媒体激发朗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

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我在引入课文时,利用电教媒体首先展现了一个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村前河水清澈,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天润的小村庄。

我问大家这样的村庄美不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美。

然后,我又把山上裸露,大雨把房屋冲走的画面展现出来让同学们看。

接着问:“这样的小村庄美不美?”同学们都说“不美。

”最后,我问大家:“为什么同一个小村庄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这样,两幅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

二、利用范读指导朗读
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
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和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区分文体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

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

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

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

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四、抓住重点指导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

”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

”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

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
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

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何向梅.阅读教学怎样进行“对话”[j].教育导刊,2004(z1)
[2]郑娜.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j].校长阅刊,2006(11)
[3]王松泉.论阅读教学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1991(09)
[4]黄庆惠.看绘本学作文[j].天卫文化,1993
[5]黄庆惠.绘本教学有一套[j].天卫文化,1992
[6]许慧贞,吴静怡.完全爱上阅读手册[m].1992
[7]王淑芬.不一样的教室[j].天卫文化,1888
[8]沈惠芳.读书会难不倒你[j].天卫文化,1992
[9]蔡淑瑛.从听故事到阅读[j].富春,1990
[10]林美琴.儿童读书会[j].天卫文化,18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