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导言1、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朱天俊、陈宏夭《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孟宪恒《史学文献检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先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基本史料】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
1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篇: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26.《山海经》战国·佚名 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2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29.《逸周书》战国30.《国语》战国3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 32.《华阳国志》晋·常璩 3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4.《史通》唐·刘知几35.《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 36.《唐会要》宋·王溥 3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 38.《通典》唐·杜佑3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41.《廿二史劄记》清·赵翼 42.《贞观政要》唐·吴兢 4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45.《三朝北盟会编》(初校)南宋·徐梦莘 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 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 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济编,苏渊雷点校二、专著: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国古代史考研资料
中国古代史考研资料摘要:一、史前时代二、夏商西周三、春秋战国四、秦汉五、魏晋南北朝六、隋唐五代七、宋、辽、西夏、金、元八、明清(鸦片战争前)正文:中国古代史考研资料中国古代史是考研历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涵盖了从史前时代到清朝前期的时间段。
下面将分八个阶段来介绍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内容。
一、史前时代史前时代是中国古代史的起点,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等。
这个时期的人类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逐渐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
二、夏商西周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史的早期阶段,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逐渐由部落联盟向封建制度转变。
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替,标志着中国古代史的正式开始。
三、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中期阶段,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联盟不断。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发展的高峰期。
四、秦汉秦汉是中国古代史的又一重要阶段,秦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而汉朝则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
这个时期的中国古代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五、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政治分裂、社会动荡。
然而,这个时期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后来的隋唐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隋唐五代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又一高峰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国家实现了空前的繁荣与强大。
在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隋唐五代时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七、宋、辽、西夏、金、元宋、辽、西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后期阶段,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复杂多变,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而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孕育之中。
八、明清(鸦片战争前)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末期阶段,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逐渐僵化,国家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
然而,在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明清时期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一、《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二、《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三、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
(2)、主观性太强(曲笔)四、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
(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史料的收集与取舍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史学思想:(1)司马迁根据历史变化提出了阶段性看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司马迁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
(3)提出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
(4)遵从自然规律,提出“物极则衰,时极而转”的历史命题。
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
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
如果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掌握大量的知识。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
1.《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共分上、中、下三篇,辑录了中国先秦两千年历史,包括五行、天地、周、秦、汉、三国、晋等历史事件和知名人物,被誉为“中国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由宋代司马光编纂而成,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23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杰出的史学巨著之一。
通鉴所涵盖的历史面广,文笔细腻,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3.《左传》:《左传》也叫《春秋左传》,是一部关于春秋时期的纪实性史书,分为左氏传和公羊传两部分。
《左传》是早期的注本,注释详尽而不失文雅,对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社会有极大的帮助。
4.《三国志》:《三国志》是介绍三国时期历史的专著,原著作者是东汉晋代的陈寿。
《三国志》涵盖了南北朝以前长达138年的历史,通过场面壮观、气势雄浑的文体,使读者一览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智勇双全的壮美风景。
5.《后汉书》:《后汉书》是记录东汉末期至西晋初期历史的正史,是许多中国历史书籍编写的基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经济和社会变迁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6.《尚书》:《尚书》是一部古代史书,距今将近三千年的文献,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典籍,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思想。
《尚书》关注了西周文化的无限风光。
7.《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旨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一些基本思想,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这些著作都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书。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领会先人的智慧和经验。
列举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史料
列举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史料
1. 正史:正史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主体,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它们系统地记载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
2. 编年史:编年史按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件,如《资治通鉴》、《左传》等。
这些史书对于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非常有帮助。
3. 方志:方志是记载地方历史、地理、风俗、物产等的书籍,如《山海经》、《华阳国志》等。
它们提供了关于各地社会状况的详细信息,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4. 文集:古代文人的文集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
这些文献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和社会观念,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5. 考古资料:考古发现的文物、遗址、墓葬等为研究古代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例如,殷墟的甲骨、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简牍等都是重要的考古资料。
6. 石刻资料:中国古代有大量的石刻文献,如碑刻、墓志、题记等。
这些石刻资料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法律条文等,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来源。
7. 历史地图: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交通路线等信息,对于研究历史地理和政治变迁非常有帮助。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史料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资料可供参考。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史料,并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解读,以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中国古代史重要资料
中国古代史重要资料中国古代史丰富多样,有许多重要资料记录着古代中国的历史。
这些资料包括文献、考古遗址、器物等,它们是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史重要资料。
一、出土文献在中国的许多考古遗址中,经常可以发现大量的出土文献,这些文献记录着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情况。
最有名的出土文献就是敦煌文献,它们是从敦煌莫高窟中出土的大量文献。
敦煌文献包括佛教经典、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等,对于研究唐朝以前的中国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二、史书史书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历史资料形式之一。
史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中国古代史书有三大类,即正史、编年体史书和别史。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了中国历史上从夏朝到汉朝的历史记载,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资治通鉴》是唐朝司马光编写的一部纪实前代历史的编年体著作,它包括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
这些史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事实,还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特点。
三、铭文和碑刻铭文和碑刻是我国文化的珍贵载体,记录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铭文多见于古代大型建筑或重要文物上,是对这些事物的简要介绍和评价。
碑刻通常以文字记录着某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或圣训,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
最著名的铭文之一就是明朝的“皇明九鼎铭”,这是明成祖朱棣为了显示自己的政权地位而铸立的九个大铜鼎上所铭刻的文字。
这些铭文和碑刻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上古时期使用龟甲和兽骨上所刻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商代的政治、宗教和社会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主要包括卜辞和铭文两种形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五、古代地图古代地图是记录古代地理、交通和天文现象的重要资料。
中国古代地图以《康熙皇帝御览全国图》和《乾隆皇帝御览全国图》最为有名。
中国古代史基本史料与参考书目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下载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
《二十等爵制》,西嶋定生,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下载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 下载
6、史评类:《史通》、《文史通义》、《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
7、学术史类:《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清儒学案》、《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8、实录类:《明实录》、《清实录》;
9、 历史地理类:《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水经注》;
10、 方志类:《山海经》、《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方舆胜览》、《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下载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下载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下载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下载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下载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下载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下载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 下载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阎步克,三联书店2009年
《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下载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下载
中国古代史重要资料
中国古代史重要资料中国古代史是一段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历史,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文献,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史中一些重要的资料和文献。
一、《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而成。
它总结了战国时期以前的历史,并详细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的各个历史时期。
《史记》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权威性,成为后世编纂史书的典范。
其中,记载了众多朝代的兴衰和帝王功过,以及历代名将、文人的传记,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由司马光主编。
该书以年代为序,将中国历史按其时间顺序编写,详细描述了自周朝到宋朝的历史进程。
《资治通鉴》注重客观公正地叙述历史,被后世誉为“史无前例,开卷第一”的史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三、《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重要选集,收集了自先秦时期到唐朝的各类文献作品,包括了骈文、诗词、赋、论语等多种文体。
这些文献作品既是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思想文化的窗口。
《古文观止》的出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及其嬗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这本书的创作围绕计算实际问题展开,系统地阐述了古代数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其中包括了解方程、求和公式、素勾股数等内容。
《九章算术》的问世不仅为后世的数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后世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约成书于唐朝。
该书编撰了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成为了古代中国最大型的文献工程。
《太平御览》的出现,丰富了古人的知识储备,也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史中有许多重要的资料和文献,它们承载着古代中国的智慧和经验,为我们研究古代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书单中国古代史入门参考书目
书单中国古代史入门参考书目编者按:本期推送邀请了本院董粉和老师、周扬波老师,为大家带来中国古代史的推荐阅读书目。
先秦至魏晋推荐人:董粉和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30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科技史、民族史的教学与研究,现为苏州科技史学会理事。
(一)史料:1.(春秋)左丘明撰,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版。
2.(汉)刘向撰,范祥雍笺证:《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
3.(汉)司马迁:《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14年版。
4.(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6.(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71年版。
7.(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8.(北齐)魏收:《魏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17年版。
9.(梁)沈约:《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18年版。
10.(梁)萧子显:《南齐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17年版。
11.(唐)姚思廉:《梁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20年版。
12.(唐)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13.(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
14.(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15.(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16.(南朝·宋)刘义庆撰,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17.(宋)司马光等编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年版。
(二)今人著作:18.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19.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中华书局2019年版。
20.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1.郭沫若:《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2024年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及参考答案
z 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及参考答案(试题分值:100分 测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1.(2024•立山区模拟)《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这反映了变法( )A .废井田,确立了土地国有制B .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C .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D .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
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通过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经济发展;奖励耕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
由此可见,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 项正确;商鞅变法废井田,确立的是土地私有制,不是土地国有制,排除A 项;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度,废除旧贵族的特权,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 ;材料未涉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排除D 项。
故选:B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
2.(原创题)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都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
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
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A .承认土地私有B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C .奖励耕织D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解答】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建立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秦国士兵比较能打仗。
故选:D 。
【点评】本题以商鞅变法的影响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记忆、理解能力。
中国古代史66本基本史料介绍
中国古代史66本基本史料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自上古时期至现代,有着丰富而多样的历史文献。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更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史中的66本基本史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
一、《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纯正的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基石之一。
它以纪事和传记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从远古传说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史记》由司马迁撰写,其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方式,为后世的历史著作树立了榜样。
二、《汉书》《汉书》是西汉时期班固撰写的一部官修史书。
它详细记载了西汉自刘邦公元前202年起至公元23年的历史,是中国史书中第一部正式的纪传体史书。
《汉书》对刘邦及其后继者的事迹和政绩进行了全面而详实的记载,对研究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后汉书》《后汉书》是东汉时期范晔撰写的史书,与《汉书》一脉相承。
它详细记载了东汉自公元23年至公元189年的历史。
《后汉书》对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军事战争、社会变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描述,是研究东汉晚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时期陈寿所撰写的一部叙事通史。
它以纪事和传记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中国三国时期(公元184年至280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国志》以其严密的史料和生动的描写,成为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五、《晋书》《晋书》是西晋时期范晔撰写的一部官修史书。
它详细记载了西晋自265年至420年的历史。
《晋书》对西晋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叙述,为研究西晋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六、《南北史》《南北史》是隋朝与唐朝之间的历史学家李延寿等合修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它分为两部分,即《南史》和《北史》,分别记载了南朝和北朝时期的历史。
《南北史》包括了南梁、南陈、南齐、南梁、南晋、南宋、南齐等朝代的历史,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史参考文献
一、中国古代史参考文献(一)先秦史参考书目《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翦伯赞等,中华《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中国史稿》,郭沫若,人民《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等,人民《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科学《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所,文物《战国史》(增订),杨宽,上海人民《东周与秦代文明》(增订),李学勤,文物《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先秦七子思想研究》,童书业《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论国家》,列宁《马恩列斯论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历史地图册》(1--8),谭其骧(二)秦汉史参考书目《秦汉史》,翦伯赞,人民《秦史稿》,林剑鸣,上海人民《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秦汉史略》,何兹全,上海人民《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齐鲁书社《秦汉农民战争史》,漆侠,三联《北狄与匈奴》,马长寿,人民《西汉与西域关系史》,安作璋,人民《汉代考古概况》,王仲殊,中华《秦始皇传》,马非百,江苏古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张习礼(三)魏晋南北朝参考书目《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三册,唐长孺主编《中国古代史》中册,十院校编写《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范文澜《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犖《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集》、《札记》,周一良《读史存稿》、《冰茧庵丛稿》,缪钺《魏晋隋唐史论集》一、二集,社科院历史所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资治通鉴》——魏纪、晋纪、宋纪、齐纪、陈纪。
(四)隋唐五代史参考书目《资治通鉴》隋纪、唐纪《中国通史》三、四册,范文渊《隋唐史》,岑仲勉《隋唐五代史》,吕思勉《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汪隋唐史论集》《唐史研究会论文集》《唐史学会论文集》《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唐太宗与昭陵》《武则天与乾陵》《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五)辽宋夏金元参考书目《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稿》第五册,郭沫若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册,范文渊《五代史略》,陶懋炳《简明宋史》,周宝珠、陈振《王安石变法》,漆侠《两宋史论》,关履权《西夏史稿》,吴天墀《岳飞传》,邓广铭《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张家驹《金史简编》张博泉《元朝史》上、下册,韩儒林主编《蒙古族简史》,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所《宋蒙(元)关系史》,胡昭曦主编《中国文学史》,文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简编》,任继愈《中国史学发展史》,尹达主编:《宋明理学史》,侯外庐等编(六)明清参考书目《朱元璋传》,吴晗《明史》汤纲、南炳文《明代政争探源》,郑克晟《明清史资料》,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明清易代独见》,陈生玺《明史讲座》,吴晗《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七册、第八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清史研究概说》,陈生玺、杜家骥《清史简编》,戴逸《清史》,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清史杂考》,王宗翰《明末三大思想家》,杨正福《清史稿》《清史列传》。
中国古代史参考文献
一、中国古代史参考文献(一)先秦史参考书目《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翦伯赞等,中华《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中国史稿》,郭沫若,人民《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等,人民《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科学《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所,文物《战国史》(增订),杨宽,上海人民《东周与秦代文明》(增订),李学勤,文物《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先秦七子思想研究》,童书业《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论国家》,列宁《马恩列斯论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历史地图册》(1--8),谭其骧(二)秦汉史参考书目《秦汉史》,翦伯赞,人民《秦史稿》,林剑鸣,上海人民《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秦汉史略》,何兹全,上海人民《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齐鲁书社《秦汉农民战争史》,漆侠,三联《北狄与匈奴》,马长寿,人民《西汉与西域关系史》,安作璋,人民《汉代考古概况》,王仲殊,中华《秦始皇传》,马非百,江苏古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张习礼(三)魏晋南北朝参考书目《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三册,唐长孺主编《中国古代史》中册,十院校编写《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范文澜《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犖《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集》、《札记》,周一良《读史存稿》、《冰茧庵丛稿》,缪钺《魏晋隋唐史论集》一、二集,社科院历史所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资治通鉴》——魏纪、晋纪、宋纪、齐纪、陈纪。
(四)隋唐五代史参考书目《资治通鉴》隋纪、唐纪《中国通史》三、四册,范文渊《隋唐史》,岑仲勉《隋唐五代史》,吕思勉《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汪隋唐史论集》《唐史研究会论文集》《唐史学会论文集》《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唐太宗与昭陵》《武则天与乾陵》《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五)辽宋夏金元参考书目《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稿》第五册,郭沫若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册,范文渊《五代史略》,陶懋炳《简明宋史》,周宝珠、陈振《王安石变法》,漆侠《两宋史论》,关履权《西夏史稿》,吴天墀《岳飞传》,邓广铭《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张家驹《金史简编》张博泉《元朝史》上、下册,韩儒林主编《蒙古族简史》,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所《宋蒙(元)关系史》,胡昭曦主编《中国文学史》,文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简编》,任继愈《中国史学发展史》,尹达主编:《宋明理学史》,侯外庐等编(六)明清参考书目《朱元璋传》,吴晗《明史》汤纲、南炳文《明代政争探源》,郑克晟《明清史资料》,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明清易代独见》,陈生玺《明史讲座》,吴晗《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七册、第八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清史研究概说》,陈生玺、杜家骥《清史简编》,戴逸《清史》,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清史杂考》,王宗翰《明末三大思想家》,杨正福《清史稿》《清史列传》。
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精选5篇)
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精选5篇)第一篇: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Ⅰ)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流传。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特征:皇权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在明清发展到顶峰。
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二篇: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商朝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当时生产的青铜器中,著名的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1、二十四史2、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
3、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4、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书店1955年版。
5、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81年版。
7、石兴邦:《半坡氏族公社——考古资料反映的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制度》,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安志敏:《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9、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0、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1、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
13、北大历史系:《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14、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6、张亚初等:《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版。
17、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年版。
18、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9、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20、童书业:《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1、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2、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23、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4、《徐中舒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
25、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
26、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7、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8、高敏:《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9、朱大昀主编:《中国农民战争史·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历史学习资料有哪些
中国历史学习资料有哪些处在初中的你,对于中国历史要如何去学好呢?有哪些辅助资料吗?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历史学习资料以供大家阅读。
中国历史学习资料一、知识要点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隋唐时,国家政治制度有许多创新,突出的是三省六部制。
7、隋唐科举制度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直到清末科举制才被废除。
8、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9、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10、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11、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5、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6、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17、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18、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19、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总
中国古代史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建立者禹,继承者启,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时间公元前2070年,灭亡者桀。
2、商,汤,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变得强大,灭亡者纣。
暴政而亡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定都镐京。
周幽王4、西周在政治上实行,目的、内容、影响、实质、等级、局限、代替。
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甲骨文、殷墟6、春秋①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五霸、第一个霸主、尊王攘夷)③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7、战国:三家分晋、战国七雄,最强大的是、政治特点分裂兼并战争变法8、商鞅变法原因、目的、时间、国家、国君、影响、措施、启示、性质、成功的原因、法家思想。
9、判断一个变法是否成功的依据①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是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10、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岷江,成都平原,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11、①老子,观点,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道德经》②孔子,儒家,思想观点,教育成就,评价,影响,《论语》12、百家争鸣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社会制度瓦解,新的社会制度确立)墨子的观点、孟子、荀子、庄子、韩非的观点各是、百家争鸣的影响。
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四点)、时间、定都、意义、先后灭掉。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①政治: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三点)、影响(①开创了我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②维护了国家统一③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文化、经济、交通、军事、思想各是影响3、影响(三点)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4、秦的暴政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残酷的刑法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6、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灭秦、楚汉之争7、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汉文帝、汉景帝,措施,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专题前言关于对“历史”的认识历史英文作“History”,暗含人类故事之意。
在日常认识中,我们把过去的一切都称为历史,而从科学意义上看,历史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运动发展过程”这六个字,因为它表明了历史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有其发生发展甚至影响到今的过程,而不是一些史实简单地罗列,更不是一些故纸堆。
所以今天学习历史就要以动态的眼光来学习和研究。
我们学习与研究的历史实际上主要指的是人类历史。
对于人类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可以分为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
所谓客观历史,指的是曾经发生过的实实在在、无以更改的事实;例如客观存在的遗迹(兵马俑坑)、事件(七国之乱)、人物(孔子)等。
主观历史则指的是后人(主要是、特别是历史学家)对曾经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的诠释与认识,这种主观历史由于“人”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
这就是“千人一面”、“千面一人”现象出现的一个原因。
因此有人提出了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同的命题“历史学家创造历史”。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对古代遗留下来的二十四史以及近现代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应该有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意识和任务,因为历史著作中固然有客观历史的陈述与记载,同时也往往有大量的虚假信息,多种原因造成的虚假、讳饰、作伪、曲笔等无疑湮没了历史的真相。
远古人群:元谋人、北京人开始: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母系繁荣:半坡氏族(约170万年前氏族公社河姆渡氏族先一前2070年)典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传说:黄帝、尧舜禹与“禅让”秦形成: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奴隶社会发展:商朝——当时世界上的大国、青铜器、甲骨文时(前2070年—强盛:西周——疆域空前广大、井田制、分封制前476年)瓦解:春秋——诸侯争霸、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改革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兼并战争、秦灭六国、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前475—前221年)一、关于先秦的概述:先秦是指中国有史以来至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涵盖了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确立阶段(战国)。
我国原始社会是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为止。
岁月悠悠,天地有情。
凭借大自然的恩赐和祖先的勤劳勇敢,人类社会从远古人群演进到氏族公社,又从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
其中,母系氏族公社最能说明氏族公社的特点,父系氏族公社则已经孕育着瓦解氏族公社的因素。
黄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总之,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成为历史发展、社会演进和人类进化的根本动力。
奴隶社会是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大约1600年。
这段历史先后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发展阶段。
其中禹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它的文明在古代世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
统治者实行的分封制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和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国人暴动”成为西周由盛而衰的关键。
此后国家一直动荡不安,最终亡于犬戎。
夏、商、周三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甲骨文、青铜器、《周易》是这一时期华夏文化的典型代表。
商朝的“人牲”和“殉葬”制度,反映出奴隶制度的残酷。
商周时期的文化特别是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始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前,历时近千年。
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大变革。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民族接触频繁,相互融合;各诸侯国先后变法,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经济上,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的剥削关系逐步产生;思想文化上,由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文化呈现出异常繁荣局面,其中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进步,取得了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
二、中国古代史的总体结构。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多万年前,止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期的特点;中国古代经济成就辉煌,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史可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六个时期。
原始社会原始人群(约170万年前母系氏族—公元前2070年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奴隶社会形成(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先秦(公元前2070年发展(前1600年—前1046年)——————商—公元前476年)强盛(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中瓦解(前770年—前476年)——————春秋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战国古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前221年—220年)……………秦汉代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史……………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公元前475年……………………………………隋唐—1840年)(581年—907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时期…………明清(1368年—1840年)中国境内猿人遗迹遍布南北,尤其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为主要发源地,从而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非单独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江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人民越来越倾向于接受这样的论点:中华文明的起源模式为“多源同流”。
中国古代史是指中国的先民在中国的土地上繁衍、发展进化的过程,习惯上把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称为中国古代史,它占据全部历史的绝大部分,越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的发展、衰亡的历程。
主要讲述历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的文化成就,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状况、风俗文化等。
此外,还有基本的史学理论。
三、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历程中国古代史讲述我国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史学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线划在公元前21世纪。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虽有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战国封建说较为流行。
按照这种划法,原始社会大约从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
这种划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把春秋战国划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把清朝后期排除在古代史之外。
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仍然是有一定帮助的。
我们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流行的分期方法来处理问题的。
原始社会包括猿人、智人和氏族公社三个时期,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遗存。
从已发现的材料看,“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是我们的远古祖先。
智人开始人工取火,并发明了弓箭,推动了原始社会的发展。
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所以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分工的发展,原始集体生产逐渐被个体生产所取代。
个体生产发展的结果是财产私有。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贫富的分化,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
我国的奴隶社会包括夏、商、周三代。
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初步形成阶段,商朝是发展阶段,西周是鼎盛阶段,春秋战国则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阶段。
全部土地和奴隶在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在政治上表现为严格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等级制。
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持他们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制。
神权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特别重要的补充手段。
我国的封建社会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和明清五个时期。
有时处于统一的局面,有时则出现分裂的格局,情况复杂。
秦汉时期包括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是第一个统一时期,也是封建时代的重要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分裂时期,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等阶段,头绪相当纷繁。
三国是指魏、蜀、吴三个国家。
南朝是指东晋灭亡后在江南地区相继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北朝是指十六国结束后在北方地区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唐时期是封建时期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历时300余年。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再度陷于长期分裂的局面。
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但我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基本特点是地主占有土地,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强制。
以上是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也就是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我们仅仅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弄清各种社会形态是怎样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各种社会形态之间有什么差异,弄清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至于各个历史时期的转变以及各个王朝的更替,也要弄清其内在的差异和联系。
四、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史方面的资料浩如烟海,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
现就常用的文献资料、今人著述和中文期刊略作介绍,以便自学或研究时参考。
1、原始资料纪传体史书。
以人物为中心编写的史书,计有《史记》、《汉书》等25史,即所谓正史。
编年体史书。
即按日月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
主要有《春秋》、《资治通鉴》等。
纪事本末体。
以历史事件为纲编写的史书、政书、类书。
有“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为三通)。
2、今人著述通史:如范文澜著《中国通史》,郭沫若《中国史稿》,翦伯赞等《中国史纲要》等。
古代史:如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断代史:如吕思勉《先秦史》、《秦汉史》,林剑鸣《秦汉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等。
3、史学刊物主要有《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以及重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关于“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适应部落战争的需要,各氏族部落彼此结成联盟,用以防止、对抗其他的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需要一个军事首领统一指挥。
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由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组成联盟议事会,联盟的首领由议事会选贤举能产生,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部落联盟的首领的更替就是禅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