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教案)
课题2 原子结构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基础 主干落实】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特别提醒 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2.核电荷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 数= 核外电子 数。
3.原子的电性:原子核内质子所带正电荷总数 等于 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中子不带电,故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 r 。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A r )=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种碳原子质量×1123.近似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 数+ 中子 数。
特别提醒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一般省略不写。
【漫画助学】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
【交流讨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不正确,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妙法指引】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但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越大;②不同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重点案例探析】考点原子的构成【典题】(2023秋·邯郸丛台区期末)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原子中a的质量和c的质量相同B.原子中b与c的数目和等于原子质量C.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微粒b和c上方法点拨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无关)。
(2)质量关系: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差不大,都比电子质量大得多,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体积关系: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小。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
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取得成长和进步。
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
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原子的电荷平衡,电子的分布情况。
2.教学难点:
-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电荷平衡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课堂互动不足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用直观的教具和动画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环节。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对理解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以及通过反思日志记录每节课的教学亮点和待改进之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制作原子模型,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实验操作,如观察不同元素的焰色反应,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生活情境,如手机电池的工作原理,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认知水平: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和理论。
【人教版】2020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及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以及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发展史切入,提高学生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重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知识点一原子的结构【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3页,完成下列填空: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__原子核__与__核外电子__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__质子__和__中子__构成的,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__正__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__负__电荷,中子__不带电__。
2.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__数量相等__,__电性相反__,因此原子__不显电性__。
3.原子中,__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__。
4.__核内质子数__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
【合作探究】仔细分析第53页表3-1中的相关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不含中子。
【跟进训练】1.下列各种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A )A.电子B.中子C.质子D.原子核2.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B.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C.原子核带正电荷,但原子不显电性D.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知识点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第54页,完成下列填空:(1)原子是一个__空心__球体,原子核体积很__小__,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被__电子__占据。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
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
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组成。
–掌握表示原子的电子结构的方法,如核记法、电子排布式。
–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示范、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掌握表示原子的电子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小弹簧模型•实验材料:黑板、彩色粉笔四、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1.讲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实验器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大家知道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吗?”2.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回答问题。
讲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
步骤2:实验观察1.讲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弹簧模型,并说明模型代表了一个原子的结构。
2.学生观察模型,并根据观察结果回答问题:“这个模型代表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构?”3.学生通过展示实验、讨论和比较不同型号的模型,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概念。
步骤3:核记法1.讲师通过黑板和彩色粉笔,以核记法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用于表示原子结构的方法。
2.讲师解释核记法的原理,并通过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几个示范题。
3.学生根据讲师的解释和示范,自主完成剩余的核记法练习题。
步骤4:元素周期表1.讲师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2.讲师解释原子序数的含义,并通过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3.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上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你对元素周期表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步骤5:小结与拓展1.讲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讲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京市枣营中学教学设计阳离子Na+ Mg2+三、离子:带电的原子阴离子Cl- S2-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翻转课堂学习情况的简单总结【问题1】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1、原子结构2、电性关系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3、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回顾翻转课堂视频内容、回答: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回答:原子本身不显电性,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总结原子中的等量关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问题2】原子核外的电子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展示学生猜想(发布于双课堂教学论坛中的学生绘制的氢原子示意图),对照课前学习的教材P54第1-2自然段和图3-10,分析认识的偏差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
回忆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帮助学生建构微观模型。
【问题3】从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能发现的规律回顾、描述相关规律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易得或易失电子)巩固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简单规律的记忆。
【讲述】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没有达到稳定结构,要想达到稳定,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倾听,思考。
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新的内容。
【问题4】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结合生成生成氯化钠?观察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思考问题,通过交流大致得出:钠原子应该失去电子,氯原子应该得到电子,就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培养学生从微观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5】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画图模拟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一原子的组成教材内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初三化学(上)第四单元物质组成的神秘。
课题一原子的组成,内容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研究原子的组成和学习相关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关知识。
课标要求:标准活动与研究建议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写科普小论文:我想象中组成的。
的原子构造。
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2)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能充足利用教材供给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课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经过议论与沟通,启示学生的思想,逐渐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心主义看法的教育。
教材剖析与设计思想教材剖析物质组成的神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此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行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组成又是学习物质构造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所以,原子的组成是本单元以致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要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看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原子的内部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由,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优秀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情剖析学生在前方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累积的感性知识不充足,而原子的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表达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课的难点。
教课策略剖析因为本课题教材的特色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短简要,内容浅易,并且许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加强了直观性,了如指掌,又便于进行类比、剖析,启示学生的想像。
还能够初步培育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人们通过对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已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知的重要成果。
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在本课中,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节点。
所以,本课在整个的化学知识体系中作用十分重要。
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而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生又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困难,会产生一些疑惑,如原子到底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等等。
在教学中可以自制或借鉴一些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课时2 离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会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3.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并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难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回顾】通过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回顾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和原子。
【过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哪些这些微粒有多小呢?【类比】1.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1原子的构成及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掌握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与原子质量数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理解电子的排布规律,包括电子层、亚层以及轨道的概念,掌握电子层填充顺序和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基本原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复习已学的物质组成和分类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
2.提问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如“物质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原子在这些基本粒子中有什么特殊之处?”
3.过渡语:通过复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原子的内部结构,了解原子的构成及电子排布规律。
-展示与分享:各小组将研究成果整理成PPT或海报,进行课堂展示和分享。
5.反馈与评价: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相互批改,并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和评价,以提高作业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拓展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业布置力求紧密结合课堂所学,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原子构成及电子排布知识。
4.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电子层、亚层和轨道的概念,以及电子排布规律。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举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子结构知识。
3.教学步骤:
a.介绍原子的基本构成,讲解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1原子的构成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 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3. 了解元素的类别、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关系。
学习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学习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具准备1-18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也就是说原子不能再破裂,它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原子是不是一个不可再分割的、简单的实心球体呢?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原子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自然界的任何粒子都是可分割的,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证明原子的可分性。
投影:原子结构模型二、新授(一)自学请同学们自习教材P53-P55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了解以下知识:1.原子能否再分,是否带电?2.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么样构成原子的?3.原子核外电的排布有何特点、规律?4.举例说明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5.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关联?(二)展示原子的构成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电性如何?空间如何分配?2.原子中有带电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阅读“表3-1”完成下列问题: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②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③是否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原子核居于原子_________,占据的空间小,原子核外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内作______________。
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做电子层。
人们把核外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_______层,最多也只有______层。
离核最近的称为_______层,能量最_______,离核最远的称为_______层,能量最_______。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优秀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并能用结构示意图表示。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学习微观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这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前面我们学习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如果抛开化学变化,原子能否再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原子神秘的面纱。
二、推进新课1.原子的构成[讲解]19世纪初,许多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产生了兴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少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提出问题]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①为什么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受阻碍呢?②有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什么呢?③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来的原因又是什么?[归纳总结]①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顺畅通过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有少数α粒子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金原子中存在原子核,且其体积小,质量大,所以有极少数α粒子与金原子核相碰撞被反弹回来。
[讲解]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过渡]阅读教材第53页第二段内容,并进行归纳。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
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
因此教材编写了“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材第二部分主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是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
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观念就可以了。
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第三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很小,它的质量也很小,所以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自主预习阅读课本P53~P54有关“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部分,并用彩笔把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做上记号。
各小组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
课堂教学【课堂导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什么样子的呢,请说出你的猜想。
【课堂讨论】学生1: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引入】让我们追逐科学家的足迹看他们是怎样发现原子结构的。
【多媒体呈现情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
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
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学生活动】静听、理解、观看。
知识点1:原子的构成【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
【讲解】原子由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问题促思】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那么,你们能否想像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播放】flash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
【投影】P53图3-9。
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并结合图3-9,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谁能概括一下?【交流讨论】个别发言,相互补充,不断完善。
学生1: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教学过程【课前练习】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原子的体积很小。
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展示图片】【设疑】原子究竟能否再分?(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是什么?【展示】原子发展的历程早在公元前5—4世纪,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爵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各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差异.1803年,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道尔顿认为同一元素的原子,性质和位置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不同.1897年,美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认为原子的模型为枣糕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1909年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通过α离子的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带正电,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3、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我发现:(①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通过展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资料查阅,主动发现原子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互动交流中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环节二原子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揭秘(指向目标2)【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资料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9年费米带领一群科学家发射中子以分裂原子,意味着核时代的到来。
此后人人谈核色变,直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核裂变才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质子、中子【生】查阅课本得知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粒子种类电性质子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单位负电荷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观察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还发现了什么?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③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④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活动设计意图化学课堂除了实验探究能力,还需要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用理性分析看待问题。
环节三原子质量的表示(指向目标3)展示碳原子、氧原子、铁原子原子质量的测定值发现: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相对原子质量(Ar)=标准碳原子质量(Kg)*1/12(要求:不需要自己计算,但要会查eg:C、Fe、O)注: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而不是“千克”、“克”等。
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地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
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
因此教材编写了“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材第二部分主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是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
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观念就可以了。
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第三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很小,它的质量也很小,所以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课题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备课笔记课外延伸: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着高速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核外电子排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在含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远的电子能量较高,因此,核外电子的运动是按能量高低在分层运动。
新课导入[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进行新课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备课笔记小组问题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不是,在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进行新课[过渡]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
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情景展示]一、原子的构成示意图二、几种原子的构成:[问题探究]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数目关系是怎样的?[交流讨论]学生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
学生2: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学生3: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氢原子无中子。
[继续探究]原子中有带电粒子吗?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交流讨论]学生1: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学生2:构成原子核的两种粒子中,质子带电,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内的质子数相等。
学生3: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备课笔记知识拓展:1803年道尔顿创立了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的不可分割的小球。
后来科学家们对原子的结构进行了多种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行星结构模型、中性模型、实心带电球模型、葡萄干蛋糕模型、土星模型、太阳系模型、波尔模型等多种模型结构,这些模型的建立对人类研究原子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备课笔记易错提醒:同种原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进行新课②弧线表示电子层;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排布的电子数。
[练习]结合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画出镁原子、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小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只有第1层的不超过2个)。
(2)电子排布时依据电子层能量的高低,由里向外排布。
备课笔记特别提醒: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教学板书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3)原子结构与元素种类及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种类及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关系最密切。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认识了原子的内部结构。
现在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教材习题解答练习与应用(P58)1.填空题(5)填写表中的空格2.选择题(1)原子核(B)。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归纳总结:①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②原子核中不一定有中子。
③同一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④同种原子质子数相同,不同种原子质子数不同。
规律总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上,只有当能量低的电子层被排满后,才能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上;②第一层上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上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教材习题解答(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B)。
A.中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3.以氧原子为例回答问题: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解: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在氧原子中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原子核,有8个电子在核外一定空间内高速运动。
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显电性,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于整个原子中正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教材习题解答例1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B.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一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C.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解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不是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里都有质子和中子,普通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而没有中子,所以A、C错误;对于D来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确实不可以再分,但在其他变化(如核反应)中可以再分。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答案】B例2如图所示为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硫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6个电子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C.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低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变成其他原子【解析】由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2个电子,易错提醒:原子整体不显电性并不代表原子中没有带电粒子。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不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如:氢、氦。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
如氢与钠;氦与镁。
难题解答故选项A说法错误;由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故选项B说法正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电子尽可能排布在离核近的、能量低的电子层上,故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高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故选项C说法错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发生变化,故D选项错误。
【答案】B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教学反思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
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在解决“原子构成”的问题中,教师采用了设想、讨论交流、动画启示来逐步完善思维过程的群体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整个设计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该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气氛浓烈;教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注重现有教学资料的整合与利用,使课堂结构与信息输入更加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始终随学生的思维起伏,特别是在学生群体思维停滞之处,充分利用图表、史料、动画模型,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让学生反思悟法,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锤炼了思维,张扬了个性。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