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音乐治疗流派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音乐治疗流派
近50年来,行为主义流派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学领域占有优势的地位。从16世纪左右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的思潮促进了行为主义的兴起。这时的行为主义具有以下的特点:(1)崇尚对假设的实验检验,远离对权威的盲从;(2)崇尚物理主义,远离精神活动;(3)崇尚科学,远离神秘主义。到了19世纪末,这种观点导向了实证主义的哲学思想。早期的行为主义就是实证主义的延伸,拒绝任何不能用物理量化或可测量的假设(Baars,1986)。
行为主义造成了一个强大的运动,形成了一个能够客观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派。行为主义不是聚焦在对潜意识的分析,而是通过物理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行为而发展出经验的心理学理论,包括建立研究方法,规范的实验设计,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Baars,1986; Wilson, 2000)。行为主义的理论哲学是建立在行为分析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通常人们会认为,行为主义排斥一切不能够通过客观评估进行操作定义的事物。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清楚地承认人的内部事件的重要性,它认为排除无法触及到的内部事件是错误的。相反,行为主义试图寻找一个有结构的认知模式来对不能观察到的内部事件作为对外部行为的解释说明(Standley, Johnson, Robb, Brownell & Kim. 2004)。在1950年代后,行为主义在研究和临床评估及心理治疗中开始使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在开始的时候,这种新的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在临床治疗中的新的现代学习理论的应用,而随着时间,行为主义治疗逐渐成为当今一个用重要影响的有效临床治疗取向(Standley, Johnson, Robb, Brownell & Kim. 2004)。
当代行为主义治疗的基本理论
当代行为主义治疗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流派: 第一个流派是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他的理论基于斯金纳(B.F. 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认为行为是其自身的结果的一种功能。因此治疗干预强调改变人的外部行为与结果的关系(Skinner 1948; 1953)。在行为分析的方法技术的应用包括:强化(reinforcement)、惩罚(punishment)、消弱(extinction)、奖励(contingencies,注:该术语在国内常被翻译为“列联”、“应变”、“权变”“后效”等等,较为生涩难懂。本书作者翻译为奖励,以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代币经济(token economies)、以及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第二个流派发展了这些方法,并把巴甫洛夫理论中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的“中介刺激—反应”(mediational stimulus-response)也包括进来。巴甫洛夫以及其它行为主义的理论家们(E. R. Guthrie, Clark Hull, 以及Joseph Wolpe)认为中介变量(mediational variable)或干预是重要的。由于外部行为和认知的过程被认为同样是通过学习原理形成的,并决定着外部的行为,因此
认为中介变量是行为矫治的目标。其方法技术被称为“中介刺激—反应”,包括暴露疗法、系统脱敏、以及想象(Wheeler,1981, Wilson, 2000)。
以行为主义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的行为主义治疗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末,行为主义治疗师开始从社会、人格、以及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他们的治疗策略。由此出现了第三个流派: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既不是主动也不是被动地对环境进行反应,而是有选择地参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Bandura,1969)。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特点包括替代性学习(vicarious learning, 即示范),象征性过程(symbolic processes),和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对于“自我调节”的认可导致了新的治疗形式:社会—认知治疗。这种治疗模式认为行为是基于三个相互区分,但是又相互联系的调节过程的:(1)外部刺激事件;(2)外部强化;和(3)认知中介过程。一个人是如何感知和理解环境中发生的事件决定了他的行为。因此,社会—认知治疗方法强调人的自我方向(self-directed)行为的改变(Wilson, 2000)。
到了上世纪70年代,认知过程的因素对行为主义治疗的影响的越来越大,于是到了80至90年代,情绪的改变在治疗中的角色进而也受到了注意。时至今天,行为主义治疗师们开始对行为、认知、和情绪的复杂互动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Standley, Johnson, Robb, Brownell, Kim, 2004)。Arnold Lazarus注意到人类行为反应的“激发顺序”(firing order),例如,一个愤怒的人不经考虑(认知)便立即采取攻击(行为),而一个受到刺激的人则是不断地琢磨(认知)他所感知到的细微刺激,直到这种对刺激的感受达到一个足够大的程度,然后才进行攻击(行为)。治疗干预的焦点在于发现并改变这一社会的、情绪的、认知的和行为反应的“激发顺序”并阻断不良的事件发展的顺序(Wiloson, 2000)。
行为主义音乐治疗
行为主义的原理在临床治疗上应用的报告从1949年开始越来越多地在美国的心理学杂志上开始出现。从1960年代开始,在音乐治疗领域中应用行为主义原理的文献也开始出现,并迅速地成为美国音乐治疗的主流。美国音乐治疗之父Gaston(1968)呼吁在音乐治疗的干预中科学地运用行为主义的治疗原则。他认为音乐是人类的行为,因此对这一人类情感领域进行科学地干预是必须的。Gilliand (1962)认为人类对音乐刺激的反应是条件反射,明确地反映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Sears (1968)提出了客观对行为进行分类的模式框架,从而促进了对音乐治疗功能的理论性理解。
创刊于1964年的美国《音乐治疗杂志》是世界上最具有权威的音乐治疗学术期刊,致力于音乐治疗的研究。Gfeller (1987) 回顾了从1964到1984年的20年期间在《音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