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附反思)(精品)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通用8篇)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4ac51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6.png)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通用8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篇1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请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2.教师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 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动人的传说.二. 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2、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分角色朗读全文,纠正字音.(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而本课生字教学字音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字是:蹦、轰。
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难写的字形的区别:陷、瀑等。
)3、结合质疑,默读课文,在书上作相关批注;三、深入学习第1——4自然段1、找出有关句子、小声与同桌交流。
2、交流找出的有关句子、小节。
(1)那时,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我从“漫山遍野、肥沃”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者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乐.)(2)从此,山上的树木死了,小溪没水了, 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花珊为民除妖的品质.(同一个地方,环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不一样,都是妖怪做的坏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引出第三句.(3)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还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难过.(4)于是,她开始苦练本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领和一手好刀法.引导学生交流对文字的品读:“九九八十一天”说明了时间长。
“终于”表示苦练本领经过了很多磨难,最后成功.师:你们想一想, 花珊是怎样苦练本领?能具体描述当时的情景吗?引导学生想象,发展语言能力.指导有感情朗读.四、生成新疑。
1、师:读到这儿,你们又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找出花珊斗争的段落,质疑: 苦练本领后的花珊能除掉这个妖怪吗?2、看来你们会思考了,想知道这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花珊除妖的故事.第一课时精读课文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花珊除妖的原因2.花珊能除妖吗? 她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3.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花珊除妖的过程.二、直奔重点,细致体会。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和反思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4ef45ad680203d8ce2f2428.png)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和反思《武夷和阿里的传说》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学要求:1、认识生字:夷珊桧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体会花珊为了拯救人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不畏艰难勇敢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体会花珊为了拯救人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不畏艰难勇敢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准备学生:熟读,完成预习作业。
一、正确读写以下词语。
武夷(í) 占据(ù) 花珊(shān) 肥沃(ò)红桧(guì)树奔腾(téng) 高超(hā) 断裂(liè)漫(àn)遍野天长日久乱蹦乱跳二、将读通、读顺,即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
(一般至少朗读三遍。
)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结合实际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找出还不理解的词语。
本新理解的词语它的意思还不理解的词语四、尽量搜集以下资料,并归纳记录。
1、武夷的相关资料。
2、阿里的相关资料。
五、思考:本讲了一什么事?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记录。
老师:制作。
四、教学时间1时五、教学过程前交流:今天上前,老师先跟大家聊聊好吗?同学们平时喜欢看电视或者看书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一、激情导入。
1、师导入出示在福建武夷顶上,有一块很高很大的岩石,叫望女石。
在台湾阿里中,有一棵很高的红桧树,叫思母树。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武夷和阿里的传说》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回家都预习了吗?1、抽生到黑板前写生字。
其余的学生在堂本上写生字。
老师觉得武夷几个字特别难写,谁能帮老师写写吗?这篇写了一个姑娘的故事,请写出这个姑娘的名字。
(花珊)请花珊后变成了一棵红桧树。
请你把红桧树几个字写在黑板上。
(形成初步板书)【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写生字,不露痕迹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2、学生齐读生字。
3、介绍本是一则民间故事。
三、初读,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认真地朗读,一定要读得正确流利,不添字,不少字。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秀教案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秀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a0318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4.png)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传说故事。
2. 通过对比两座山的传说,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特点。
2.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三、教学难点:1. 武夷山和阿里山传说的寓意。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
2. 视频资料: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宣传片。
3. 文字资料: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座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了解两座山的传说。
3. 课堂分享:学生分享搜集到的传说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座山的传说,发现它们的异同。
4. 探讨寓意:引导学生探讨武夷山和阿里山传说的寓意,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5. 总结拓展:6. 课堂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传说故事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对比两座山传说过程中所展现的合作交流能力。
3. 评价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武夷山或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 开展一次主题班会,邀请当地导游或环境保护专家分享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故事和保护知识。
3. 引导学生进行亲子活动,与家人一起探讨如何保护自然景观。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九、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问答:评价学生对武夷山和阿里山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0b161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e.png)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5.实践活动: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绘制故事插图、编写小剧本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关注民间文化的情感。
3.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让学生充满期待地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
2.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
3.分析课文的故事情节,讲解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引导学生了解民间传说的特点。
4.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的背景及文化内涵,认识传说这一文学形式。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仙境”、“神奇”、“飘逸”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传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4.学会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美景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
5.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导入:以故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传说故事的特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课堂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表达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ab89b8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1.png)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基本情况,知道它们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2. 通过学习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朗读、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生字新词的学习。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1.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的传说故事,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课文朗读录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1.2 学生分享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了解。
1.3 教师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基本情况。
2. 学习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
2.2 教师讲解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理解。
2.3 学生齐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
2.4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感悟传说:3.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课文传说故事的感悟。
3.2 学生讨论,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3.3 教师总结,强调故事中的寓意。
4. 朗读展示:4.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
4.2 教师评价,给予鼓励。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2 学生分享收获和感悟。
5.3 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
2. 实践作业:调查其他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哪里需要改进。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分享,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九、教学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知识,如地理位置、景点介绍等。
十、教学计划: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及反思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五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及反思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五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b4c871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5.png)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复述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成语和典故,如“一线天”、“仙人对弈”等。
3.学生能够分析并概括传说中的人物品质,如勇敢、善良、聪明等。
4.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武夷山和阿里山传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及反思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五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本章节内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中,鄂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材通过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传说故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2.讨论话题:设置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如“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你认为故事中传达了哪些价值观?”
3.小组分享: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品质等进行总结归纳。
2.重点强调:强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如成语、典故等,让学生巩固记忆。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总结梳理: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梳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品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859713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a.png)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相关的传说故事。
3. 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两个传说之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文化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传统传说故事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难点:分析两个传说之间的异同,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问答法、比较法。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
2. 文字资料: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座山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资料,互相交流学习,总结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特点和传说故事。
4. 探究学习:让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两个传说之间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5. 问答法: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特点及传说故事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地理位置:武夷山位于江西省,阿里山位于台湾省。
特点:武夷山以丹霞地貌著称,阿里山以森林景观闻名。
传说故事:武夷山有“大红袍”传说,阿里山有“高山族”传说。
异同:两者都与当地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有关,但在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9afbe8a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4.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使学生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民间传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3.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民间传说,体会课文的丰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民间传说。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体会课文的丰富想象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传承意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92ec6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a.png)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传说故事。
2. 通过对比两座山的传说,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传说故事。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相关资料、图片、地图等。
2.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资料,了解两座山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座山的特点。
1.2 学生分享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两座山的基本情况。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两座山传说的异同。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2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传说故事的意义。
4. 小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武夷山和阿里山传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收获。
5. 总结拓展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传说的理解。
5.2 学生展示自己对传说故事的拓展思考,如创作类似的传说故事。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2. 选择一座自己喜欢的山,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其传说故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两座山传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42075bbe1e650e52ea995e.png)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认识生字:夷珊桧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体会花珊为了拯救人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不畏艰难勇敢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体会花珊为了拯救人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不畏艰难勇敢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老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故事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猜几个故事,看看同学们的阅读丰不丰富,好不好?1.出示PPT图片,猜一猜故事名称。
2.想一想:这些故事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大体分: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等四大类。
3.出示课题,抓住课题中“传说”二字,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民间传说,了解民间传说一般没有具体作者,它的作者就是广大老百姓。
二、看图设疑出示武夷山望女石和阿里山红桧树的图片以及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图,提出疑问:为什么这座山叫望女石?这棵红桧树有什么不同?武夷山和阿里山相隔这么远,中间还隔着台湾海峡,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带着疑问,学习课文。
三、生字认读,理解词语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要求:1、读准课文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一定要读得流畅,不加字,不减字。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人公是谁?她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3、花珊给你留下来什么印象?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讨论交流问题,老师进行简要的补充。
五、列标题,分段落给出小标题,让同学们根据标题,给课文分段,把握住故事的梗概。
第1、2自然段:妖怪祸民。
第3自然段:苦练本领。
第4自然段:含泪别母。
第5自然段:勇斗妖怪。
第6~8自然段:隔海相望。
六、直奔重点,细致体会默读第5自然段,划记花珊与妖怪做战斗的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与同学交流。
七、体会情感过渡:花珊虽打败了妖怪,可却与母亲永远的分离了,她舍小家保大家,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cc6dffe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2.png)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3)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理解传说故事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文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了解。
2. 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加学生的互动。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跟读。
(2)学生相互练习使用生字词,巩固记忆。
4. 课文理解:(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展示他们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绘画或写作作品。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 拓展作业: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课文朗读评估: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能力。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83fad61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3.png)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感受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相互交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传说故事背后的含义。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深入理解传说故事背后的含义,感受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相互交融。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课文动画视频等。
2. 学习资料: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相关资料。
3. 教学用品:黑板、粉笔、生字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了解。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武夷山和阿里山会有如此美丽的景色?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随动画视频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深入理解传说故事(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故事?(2)分组讨论:传说故事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意义?(3)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说故事。
4. 总结与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复述传说故事。
(2)出示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传说故事。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景色图。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反思.doc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反思.doc](https://img.taocdn.com/s3/m/e278376b0b4c2e3f572763c1.png)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反思(一)-文是选读课文,主要讲山里来了一个妖怪,打破人们的幸福生活。
花珊决心除掉妖怪,她勤练本领,含泪告别母亲,勇敢地除掉了妖怪,因为武夷山断裂为两部分,花珊和妈妈分别,唯有在武夷山和阿里山上互相遥望,最后妈妈变成了石头,花珊变成了思母树。
遗憾与不足:1、归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没有达到用简练而清楚的语言归纳的要求。
在这一点上,是由于我引导不到位,当发现学生无法用简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心中只想到教学进度,没有俯下身,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
我们八单元的发现中教给的方法段意串联法,引领学生进行归纳。
比如,俯下身,让学生用几个简单的词语苦练本领、泪别母亲、勇除妖怪、变成桧树,归纳每部分的内容,然后再行归纳,那学生就有所提升。
2、因在教学设计没有充分预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能基本掌握文章的梗概,在教学中重复让学生再读课文浪费了宝贵了时间。
以及,自己的语文基本功不扎实,把握课堂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不紧凑等原因,造成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临时放弃了欣赏没有缩减前中精彩段落的设计,将想象花珊练本领的写话练习变成了说话训练。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反思(二)-这是一个简单的民间传说,我把教学重点定在复述故事,体会故事中丰富的情感和感知人物形象上。
针对这个故事内容浅显,语言通俗的特点,我只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个环节,下了些功夫,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读课文,然后把主要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在进行复述时,我引导他们对主要的故事情节进行想像、补充,如,花珊学艺、花珊与妈妈道别、花珊与妖怪搏斗等情节,课文都写得很简单。
让学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进行扩充,经过这样的再创作,对语言进行内化,也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里更丰满。
但是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我感觉到有点为难:体会两岸人民企盼统一的情感是要了解时代背景的。
这说来话长的民族历史,怎样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又怎样让学生把这个故事与作者寄与的这种强烈的愿望相联系?我找不到一个对接点,最后还是我自己把个内容端出来了。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8《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8《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b8e763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e.png)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8《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是一篇介绍我国两个著名景点的传说故事。
通过讲述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来历,让学生了解我国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神话传说类的故事感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一些地理概念和自然现象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型的掌握。
2.难点:对文中一些地理概念和自然现象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展示法: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资料,便于他们在课堂上查阅。
3.作业本:为学生准备作业本,用于记录课堂学习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这两个景点的了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地理概念和自然现象。
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秀教学案例
![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a02cf6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1c.png)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会以一段有关武夷山和阿里山的风景视频作为开场,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两地的自然美。随后,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著名的山吗?这些山有什么特别的传说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主题上。接着,我会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成语,如“峰峦起伏”、“碧波荡漾”等,并能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恰当运用。
3.学生能够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背景,拓展知识视野。
4.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民间传说的兴趣,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融合知识与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本案例将知识与情感态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对民间传说的学习,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然后,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课文的主线,强调民间传说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及反思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及反思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4afce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d.png)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
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武夷山和阿里山传说的文化内涵,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观察、分析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力,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提高思维品质;
6.反思与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美丽风光,让学生在欣赏中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传说的文化内涵。
4.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教师适时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历史、地理、民俗等,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如传说中的人物、情节等。
4.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
1.感受武夷山和阿里山传说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传说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通过反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实、善良、勇敢等品质;
1.学生对传说故事具有较强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715a62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b.png)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武夷山的传说1.1 了解武夷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2 学习武夷山的传说故事,如大红袍的传说、嫦娥仙子的传说等1.3 分析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1.4 讨论传说故事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第二章:阿里山的传说2.1 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2 学习阿里山的传说故事,如阿里山之神的故事、仙履奇缘等2.3 分析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2.4 讨论传说故事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第三章:比较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3.1 对比分析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3.2 探讨两个传说故事之间的异同点3.3 分析传说故事中所体现的当地民族文化和信仰3.4 引导学生思考传说故事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第四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生态保护4.1 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4.2 学习当地政府和居民如何进行生态保护和管理4.3 分析生态保护对当地旅游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4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如何参与到生态保护中第五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旅游开发5.1 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旅游资源和开发情况5.2 学习当地政府和居民如何进行旅游开发和管理5.3 分析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影响5.4 引导学生思考旅游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措施第六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民间艺术6.1 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民间艺术形式,如茶艺、剪纸、歌舞等6.2 学习当地民间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6.3 分析民间艺术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传承现状6.4 引导学生思考民间艺术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第七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文化传承7.1 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文化传承方式和现状7.2 学习当地政府和社区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和教育7.3 分析文化传承对当地社会和年轻一代的影响7.4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如何参与到文化传承中第八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可持续发展8.1 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策略8.2 学习当地政府和居民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措施8.3 分析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8.4 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第九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旅游体验9.1 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旅游体验项目和特色9.2 学习当地政府和企业如何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9.3 分析旅游体验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和旅游口碑的传播9.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升旅游体验和游客满意度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10.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虚拟旅游,体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10.2 学生分组进行课题研究,如武夷山的茶文化、阿里山的民俗活动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分析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挖掘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及反思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五年级上语文说课稿
![及反思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五年级上语文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e9e9a8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f.png)
3. 开展课堂小测验,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4. 利用互动白板,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如拼写比赛、绘图展示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重要环节。我将采用故事导入法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具体方式是:首先,我会用一个简短而有趣的故事,比如关于武夷山的美丽传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生动的叙述,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魅力,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接着,我会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两座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期待。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辅助教学:首先是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动画,用于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自然景观及传说故事情节,增强直观感受;其次,我会准备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和复习;此外,还会利用互动白板,让学生在白板上拼写生字词,进行互动练习。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提供直观的学习支持,以及促进知识的吸收和记忆。
4. 部分学生可能在表达和写作方面存在困难,难以用自己的语言பைடு நூலகம்述故事。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引发学生的直观兴趣。
2. 创设情境,如模拟传说故事发生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情节。
3.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对故事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5. 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和视频,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附反思)一、教学要求1、认识生字:夷珊桧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体会花珊为了拯救人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不畏艰难勇敢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体会花珊为了拯救人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不畏艰难勇敢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一、正确读写以下词语。
武夷(yí)山占据(jù) 花珊(shān) 肥沃(wò)红桧(guì)树奔腾(téng) 高超(chāo) 断裂(liè)漫(màn)山遍野天长日久乱蹦乱跳二、将课文读通、读顺,即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
(一般至少朗读三遍。
)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找出还不理解的词语。
本课新理解的词语它的意思还不理解的词语四、尽量搜集以下资料,并归纳记录。
1、武夷山的相关资料。
2、阿里山的相关资料。
五、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记录。
老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课前交流:今天上课前,老师先跟大家聊聊好吗?同学们平时喜欢看电视或者看书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一、激情导入。
1、师导入出示课件在福建武夷山顶上,有一块很高很大的岩石,叫望女石。
在台湾阿里山中,有一棵很高的红桧树,叫思母树。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回家都预习了吗?1、抽生到黑板前写生字。
其余的学生在课堂本上写生字。
老师觉得武夷山几个字特别难写,谁能帮老师写写吗?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姑娘的故事,请写出这个姑娘的名字。
(花珊)请花珊后来变成了一棵红桧树。
请你把红桧树几个字写在黑板上。
(形成初步板书)【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写生字,不露痕迹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2、学生齐读生字。
3、介绍本文是一则民间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认真地朗读课文,一定要读得正确流利,不添字,不少字。
边读边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学生预习了课文,开课简单抽查课文的阅读后,马上进行下一任务,可以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这一设计有待今后改善。
】2、请学生自己先说说,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尽量指导学生说得简单而准确。
【一连抽了三名学生交流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都说得过于具体。
老师只是提示要说得简单而清楚,没有教给具体的方法,让学生归纳能力得到提升,是本课的遗憾】3、同学们了解了本文讲了一件……事(师小结,并形成板书。
)那花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美丽、善良、勇敢……)四、抓感动的句子,体会花珊的高尚品质。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不过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想知道吗?如果我们认真研究描写花珊的句子,你会发现花珊远远不止美丽、善良、勇敢,她还有很多品质藏在文字里面。
你们想去探寻这些文字的秘密吗?好,勾出描写花珊的语句,反复有地读一读,想一想花珊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把你的想法批注在旁边。
(出示自学要求)(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并适当点拨。
(二)小组汇报,教师深入每组,了解学习情况,并作指导。
出示要求:先有感情地朗读勾的句子,再说感受。
(三)全班交流。
过渡:总结自学情况。
1、苦练本领:学生交流并朗读。
教师根据指导情况,适当指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感悟,适当指导朗读。
(终于九九八十一天)(1)生汇报。
(2)写话练习,感悟花珊练习的辛苦与坚持不懈。
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花珊来的。
师追问:在练练习射箭和刀法的时,花珊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是吧?谁来说说花珊都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交流。
出示:遇到了哪些困难,怎么克服的?和周围的伙伴交流交流,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此步骤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亦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因时间关系,临时改成了说话。
】(3)学生汇报。
(4)这个故事在选进教材的时候,进行了缩减,同学们,想不想看原滋原味的传说中是怎么讲花珊苦练本领的?出示:她先在村头的一块大岩石下练习射箭,每天迎着朝霞离开家门,顶着满天的星星才回到家中。
她练啊练啊,手臂练痛了,练肿了,手上起了一颗颗血泡,血泡消下去后,又结起一层厚厚的老茧,强劲的弓,也不知道拉断了多少把。
她一连练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出一手高超的射箭本领。
她的箭射得又准又狠:要说准,天上高高飞行的雁群,她要射哪一只,就能弓响雁落;要说狠,箭头能从石头的另一边钻出来。
紧接着她又练习使用大刀的武艺,又是一连九九八十一天,练成了一手好刀法。
村头有一棵两臂合抱粗的大树,她一刀砍去,就断成了两截。
【此设计旨在让学生欣赏原文中的语言,进而与自己的写作进行对比,领悟写作,但因时间关系,放弃了出示,心中有些许遗憾。
】泪别母亲和日夜思母合在一起讲2、泪别母亲: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预设:花珊舍不得母亲,母亲也舍不得花珊。
花珊和母亲的感情深厚。
师:对啊,花珊跟我们一样爱着母亲,妈妈跟我们的妈妈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他们为什么要分开呢?生:受苦受难的人们。
师:这就是舍小家,为--生:大家。
这就是,舍己生:为人。
这就是--花珊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怎能不让人敬佩呢?3、日夜思母:(变成红桧)(1)学生汇报。
(2)小结:是啊,这对母女为了大家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分隔两地,饱受思念之苦。
母亲在大陆的武夷山望女归,花珊在台湾的阿里山思母亲,这不正像祖国母亲期盼这台湾宝岛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吗?师:妈妈对女儿的爱如大海般深沉,女儿对妈妈的爱比山还高。
为了人们的幸福,为了人们都能享受家庭的温暖,家庭的爱,她们却将个人的爱藏在心底,将对人们的爱放在了首位。
这伟大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课件出示两部分内容)(学生先练读,再分角色朗读。
)4、勇除妖怪:学生交流并朗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花珊武艺高强,勇敢。
(出示文字前朗诵一次,出示文字后小组内练读一次,抽几组学生朗读,全班朗读一次)(1)生汇报。
特别点拨两个直字。
(把直换个词语读)【学生不能换出词语,老师立即出示了直的三层意思,请学生选择,理解直在文中的意思,并体会花珊的勇敢,武艺高强。
这样做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也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2)学生朗读。
五、拓展练习。
刚才,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感动的句子,谈了自己的感悟。
现在,花珊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小组讨论横线上可以哪些词语,看哪个小组填得又多又准确!(花珊,你真是一个姑娘)1、小组填。
2、全班交流。
六、总结并推荐书籍。
1、总结:这一节课,我们对花珊的认识,由开始的美丽、勇敢、善良……到后来的坚持不懈、舍己为人……我们对花珊的认识,逐步深入。
这是因为什么呢?(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展开丰富的想象等。
)2、推荐阅读。
(课件出示)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不错,老师将没有缩减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全文奖励给咱们四二班,同学们有空的时候可以找来读一读。
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课件出示)【推荐书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助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为民除害传说花珊红桧树《武夷山和阿里山》教学反思本文是选读课文,主要讲山里来了一个妖怪,打破人们的幸福生活。
花珊决心除掉妖怪,她勤练本领,含泪告别母亲,勇敢地除掉了妖怪,因为武夷山断裂为两部分,花珊和妈妈分别,唯有在武夷山和阿里山上互相遥望,最后妈妈变成了石头,花珊变成了思母树。
因本文是选读课文,亦是一篇新课文,教学用书上没有相关的资料,网上资料较少。
我品读语言文字,反复思考,独立完成了本文的教学设计。
私自认为本文教学,具有如下特色:一、教学结构简单,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
1、检查学生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2、归纳能力是语文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因此本次教学的一个重点设置为用简练而清楚的语言,归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我们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一语文的命脉。
因此教学中,我引领抓住文章中描写花珊的语句,体会花珊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朴实、落实,是一堂真正的家常课。
除了课始的情境引入,整堂课没有情境引入,没有多余设计。
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这一綦江课改的核心要求。
自认为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采取抽一名学生到黑板前补充课题,接着追问本文的主人翁,以及后来变成了什么树,让该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余学生课堂本上写这一设计,不露痕迹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归纳文本讲了一件什么事和抓重点句子体会花珊的品质时,我均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完成,然后再或二人小组交流,或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分享。
在分享过程中,当发现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时,设置了一定的梯度。
比如:理解“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滚。
花珊跳到妖怪身上,举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劲砍去的时候,直砍得妖怪乱蹦乱跳。
”的句子时,我先追问学生两个直能换成什么词语,一连几个学生都无法回答上时,减低了难度,出示直的意思让学生选择。
本文文字浅显,但细节描写却十分精彩。
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许多的孩子阅读不仔细,阅读时往往流于表面。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初读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觉得花珊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孩子们的回答看,他们对花珊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因深究课文中的细节,对花珊的认识也仅停在美丽、勇敢、善良上。
因此,我对孩子们说,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如果我们仔细研读描写花珊的句子,你会发现花珊远远不只善良、美丽、聪明、勇敢,她还有很多品质隐藏在文字中。
接着,我引领这孩子们潜心阅读,认真研究描写花珊的语句。
课末,再次让学生说说花珊是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们发现,原来花珊除了善良勇敢,还坚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有孝心,胆大心细,舍己为人……此刻,孩子们猛然发现,原来我们认真研读句子后,对事物会有更多的认识。
遗憾与不足:1、归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没有达到用简练而清楚的语言归纳的要求。
在这一点上,是由于我引导不到位,当发现学生无法用简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心中只想到教学进度,没有俯下身,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
我们八单元的发现中教给的方法--段意串联法,引领学生进行归纳。
比如,俯下身,让学生用几个简单的词语--苦练本领、泪别母亲、勇除妖怪、变成桧树,归纳每部分的内容,然后再行归纳,那学生就有所提升。
2、因在教学设计没有充分预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能基本掌握文章的梗概,在教学中重复让学生再读课文浪费了宝贵了时间。
以及,自己的语文基本功不扎实,把握课堂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不紧凑等原因,造成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临时放弃了欣赏没有缩减前中精彩段落的设计,将想象花珊练本领的写话练习变成了说话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