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指导书

合集下载

(建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实验指导书精编

(建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实验指导书精编

(建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实验指导书《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实验指导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2004.9实验壹、水泥胶砂强度检验(壹)试验目的根据国家标准要求,测定水泥各龄期的强度,从而确定或检验水泥的强度等级。

(二)主要仪器设备水泥胶砂搅拌机、胶砂振实台(台面有卡具)、模套、试模(三联模)、抗折试验机、抗压试验机及抗折和抗压夹具、刮平直尺等。

(三)试验方法及步骤1.试验前准备(1)将试模擦净,四周模板和底座的接触面应涂黄油,紧密装配,防止漏浆,内壁均匀刷壹层薄机油。

(2)水泥和标准砂的质量比为1:3,水灰比为0.5。

(3)每成型三条试件需称量水泥450±2g,标准砂1350±5g。

拌合用水量为225±1ml。

(4)标准砂应符合国标要求。

2.试件成型(1)把水加入锅里,再加入水泥,把锅固定。

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把机器转至高速再加拌30s。

停拌90s,在第壹个15s内用壹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

在高速下继续搅拌60s。

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1s之内。

(2)将空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用壹个适当勺子直接从搅拌锅里将胶砂分二层装入试模,装第壹层时,每个槽内约放300g胶砂,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沿每个模槽来回壹次将料层播平,接着振实60次。

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平器播平,再振实60次。

(3)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用壹金属直尺以近90?的角度架在试模模顶的壹端,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壹端移动,壹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且用同壹直尺以近乎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体表面抹平。

(4)在试模上作标记或加字条表明试件编号和试件相对于振实台的位置。

(5)试验前和更换水泥品种时,搅拌锅、叶片等须用湿布抹擦干净。

3.养护(1)试件编号后,将试模放入雾室或养护箱(温度20±1℃,相对湿度大于90%),箱内篦板必须水平,养护20~24h后,取出脱模,脱模时应防止试件损伤,硬化较慢的水泥允许延期脱模,但须记录脱模时间。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英文回答:Introduction.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are the physical components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such as buildings, bridges, roads, and dams. These materials must meet specific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such as strength, durability, and resistance to weathering and corrosion. The test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is essential to ensure that they meet these requirements.Purpose of Material Testing.The purpose of material testing is to:Determine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material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defects in materials.Develop new materials with improved properties.Types of Material Tests.There are a wide variety of material tests that can be performed on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These tes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Destructive tests: These tests require the material to be destroye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desired information. Examples of destructive tests include tensile tests, compression tests, and flexural tests.Non-destructive tests: These tests do not require the material to be destroyed. Examples of non-destructive tests include ultrasonic testing, radiography, and magnetic particle inspection.Material Testing Procedures.The procedures for material testing vary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test being performed. However, there are some general steps that are common to all material testing procedures:1. Sample preparation: The material sample must be prepa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test standard. This may involve cutting, shaping, or polishing the sample.2. Testing: The sample is subjected to the desired test conditions. This may involve applying a load, exposing the sample to a corrosive environment, or heating the sample.3. Data collection: The results of the test are recorded and analyzed.4. Interpretation: The test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to determine the material's properties or performance.Material Testing Equipment.A variety of equipment is used to perform material testing. This equipment includes: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s: These machines are used to perform a variety of destructive tests, such as tensile tests, compression tests, and flexural tests.Hardness testers: These devices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hardness of materials.Ultrasonic testing equipment: This equipment is used to perform non-destructive tests to detect defects in materials.Radiography equipment: This equipment is used to perform non-destructive tests to visualize defects in materials.Magnetic particle inspection equipment: This equipment is used to perform non-destructive tests to detect surfacedefects in materials.Material Testing Standards.There are a number of organizations that develop standards for material testing. These organizations include: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非独立的实验课。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是一门与生产密切联系的科学技术。

在工程上检验材料质量、确定设计及施工的依据、改善材料性能、使用新材料及选择代用材料等,都需要进行土木工程材料试验。

因此,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为了能正确评价材料的质量,合理而经济地选择、使用材料,具备一定的土木工程材料试验知识和技能是完全必要的。

2、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学习《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应达到以下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土木工程材料试验的基本原理;受到土木工程材料试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并获得处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编写试验报告的初步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同时,通过试验还可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主要技术要求。

检验材料质量所进行的试验,应根据国家、行业(部)颁布的现行技术标准、规范进行,一般包括如下过程:(1)选取试样。

选取试样应按技术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

试样必须有代表性,使从少量试样得出的试验结果,能确切地反映整批材料的质量。

试验前须对试样作检查,并应特别注意那些可能影响试验结果正确性的特征,做好记录。

(2)确定试验方法。

通过试验所测得的材料性能指标,都是按一定试验方法得出的有条件性的指标,试验方法不同,其结果也就不一样。

因此,所确定的试验方法必须能正确地反映材料的真实性能,并且切实可行。

当有国家、行业颁布的技术标准时,应该采用统一规定的标准试验方法。

(3)进行试验操作。

在试验操作过程中,必须使仪器设备、试件制备、量测技术等严格符合既定试验方法中所作的规定,以保证试验条件的统一,获得准确、具有可比性的试验结果。

由于材料往往不很均匀,所以还必须对几个试件作平行试验,借以提高试验结果的精确度。

在整个试验操作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观察出现的各种现象,做好记录,以便分析。

(4)处理试验数据。

包括分析试验结果的可靠程度;说明在既定试验方法下所得成果的适用范围;将试验结果与材料质量标准相比较,并做出结论。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案与实验指南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案与实验指南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案与实验指南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案与实验指南第一章:引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介绍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材料及其性能与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熟悉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特性与性能,了解材料选择与设计原则,培养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为日后从事土木工程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案将全面介绍课程所需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实验指南。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材料力学性能2.1.1 弹性力学性能2.1.2 塑性力学性能2.1.3 破坏力学性能2.2 水泥与混凝土材料2.2.1 水泥及其性能2.2.2 混凝土组成与性能2.3 金属材料2.3.1 钢材与铁材2.3.2 铝合金与铜合金2.4 建筑材料2.4.1 砖、石材2.4.2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2.4.3 木材与木制品2.5 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第三章:教学目标3.1 理论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理论目标:- 熟悉各类土木工程材料的特性与性能。

- 掌握材料力学性质的分析方法及计算公式。

- 熟悉水泥、混凝土等常见建筑材料的生产工艺。

3.2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独立进行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与实验。

- 锻炼学生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3.3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 培养学生对实验室安全与规范的重视意识。

第四章:实验指南4.1 实验前准备- 学生需提前了解所安排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材料。

- 学生应熟悉实验室安全规范,并做好相关防护准备。

4.2 实验设备与试剂准备- 针对不同实验,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实验设备和试剂。

- 教师应保证实验设备的正常使用,并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4.3 实验操作步骤- 教师应向学生清晰地演示实验操作步骤。

-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并注意安全事项。

4.4 实验结果处理与分析- 学生需按照实验要求记录实验数据。

- 学生应运用相关的计算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与报告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与报告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与报告书实验地点日期浙江大学建工实验中心建筑材料实验室实验一一、实验名称:试验机操作训练二、实验目的要求了解试验机(液压式)的基本原理,熟悉试验机的操作步骤和要求,掌握通过试验机检测试件强度方法。

三、仪器设备压力试验机、万能试验机四、试验机基本原理试验机主要由测试构架系统、控制系统和测力系统三部分组成。

测试构架系统:工作活塞、承压板或夹具(上下)、自平衡框架;控制系统:油箱、油泵、控制阀(送油、回油)和工作油缸;测力系统:测力油缸和摆锤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测试系统(度盘式)液压传感器和显示器或压力传感器和显示器。

五、试验机操作步骤1、打开电源,根据需要的最大荷载确定量程(度盘)、选用摆锤,调整缓冲阀位置,使其与荷载相适应。

2、打开“送油阀”和“回油阀”,启动油泵,空转1~2min。

3、关闭“回油阀”,使“工作活塞”上升约10mm,再关闭“送油阀”。

4、将试件居中置于下承压板上,调整“度盘”或“指针”或“显示面板”,使其读数为“零”,调整“承压板”,使上承压板与试件上表面的距离为1mm左右。

5、打开“送油阀”,使上承压板与试件缓慢均匀接触,接触后对试件加载。

6、调整“送油阀”的大小,使加载速度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7、加载至荷载最大值,即“主动针”开始回落或“显示荷载值”减小时,打开“回油阀”,关闭“送油阀”,关闭电源,使下承压板下降,取出破坏试件。

8、清理试验机。

六、实验注意点1、试验前必须在“工作活塞”升高后进行度盘或显示器调“零”;2、调“零”时,关闭“送油阀”或使“试件与承压板之间的距离”大于10mm;3、在试验机加载前,应根据“试件与承压板之间的距离”控制“送油阀”的大小;4、在试验机加载后,应根据“加载的速度”控制“送油阀”的大小;5、在试件承受荷载之时,不得操作横梁或压板“开关”。

七、实验过程描述及讨论:实验二一、实验名称:规则、非规则材料表观密度实验二、实验目的要求通过规则、非规则材料表观密度的测定,了解不同材料表观密度之间的差异,掌握规则、非规则材料表观密度测试方法。

土木工程材料综合设计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综合设计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综合设计实验指导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材料)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指导书实验一、普通混凝土绿色高性能化配合比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目的:掌握普通砼配合比设计的全过程,熟悉砼拌合物和易性与强度的实验方法,培养综合设计与研究创新实验能力。

要求:根据提供的工程条件和材料,依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设计出符合工程要求的普通砼绿色高性能化配合比。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题目设计题目:某工程室内钢筋混凝土梁,设计强度等级为C20、C25,施工要求坍落度为30~50mm。

原材料为:(1)32.5级复合水泥;(2)中砂;(3)5~20mm卵石;(4)掺合料:S-95级矿渣粉,比表面积为410m2/kg;Ⅱ级粉煤灰,密度为ρf=2.1g/cm3 。

三、实验方法提示 1、原材料性能试验(1)水泥性能试验:包括水泥安定性检验,水泥胶砂强度测定等,实验方法参照教材水泥试验进行。

(2)砂、石性能试验:砂、石的筛分析、含水率、表观密度及堆积密度测定等,试验方法参照教材混凝土用砂、石试验进行。

2、计算配合比根据给定的工程条件、原材料和试验测得的原材料性能,按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每个强度等级计算出三个配合比供试配(其中一个为基准配合比,另两个的水灰比较基准配合比增减0.05,用水量不变,砂率分别增减1%)。

3、配合比的试配与调整(1)试配每个强度等级混凝土的试验可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做三个不同水灰比的配合比试验,最后把试验结果进行汇总。

(2)测定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若不符合要求,则进行调整。

方法为:1)若流动性过大,保持砂率不变,适当增加砂石;2)若流动性太小,保持水灰比不变,适当增加水泥浆(约5~10%); 3)若粘聚性、保水性不良,适当增大砂率(即加入砂,砂率增大3-5%)。

试验方法参照教材普通混凝土性能试验。

(注:为节约原料,每小组按6.5L混凝土试配,在实验前计算出初步配合比)试配分工:强度等级: C20、试配水灰比: W/C(基准)+0.05、 W/C(基准)、 W/C(基准)-0.05;实验组: 1、2组 3、4组 5组; 11、12组 13、14组 15组;强度等级: C25、试配水灰比: W/C(基准)+0.05、 W/C(基准)、 W/C(基准)-0.05;实验组: 6、7组 8、9 组 10组; 16、17组 18、19组 20组(每小组为4-5人)注:矿物掺合料:第一排掺矿渣粉,掺量20%;第二排掺粉煤灰,掺量20%。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是一种在土木工程学生中广泛使用的教学资料,它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常见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并帮助他们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本文将从指导书的定位、目标、内容、要求和意义几个方面来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的定位。

它应该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验操作为支撑,旨在让学生真正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了解它们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其次,指导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能够准确评估和预判材料的性能,这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够将经验数据和理论模型相结合,进行技术分析和判断;二是能够熟练进行实验操作,这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并注意实验安全;三是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动手能力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指导书的内容应该围绕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组成、制备、加工和评估展开,以常见的几个材料为例,比如混凝土、钢筋、砖块、玻璃等,每个材料都需要探讨它的机械性能、热力学性能、化学性质、水泥基材料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应该涵盖一些实验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材料的性质,比如压缩试验、拉伸试验、弯曲试验等。

指导书的要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需要在实验中严格按照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注重实验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二是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积极思考和总结,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并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材料的基础知识。

最后,谈谈指导书的意义。

指导书的出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和特性,为后续的土木工程实践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它也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指导书

《⼟⽊⼯程材料》课程教学指导书《⼟⽊⼯程材料》课程教学指导书内容简介本书主要是配合《⼟⽊⼯程材料》教材编写的,是⼀本让读者在短期内学好⼟⽊⼯程材料知识的教学辅导书。

本书共有《⼟⽊⼯程材料》课程教学⼤纲、辅导材料、典型复习题、样卷、试题命题格式、期中试题及答案等六个部分组成。

其中辅导材料部分包括基本性质、天然⽯材、⽓硬性胶凝材料、⽔泥、混凝⼟、砂浆、聚合物材料、沥青材料和防⽔材料、沥青混合料、建筑钢材、墙体材料、⽊材、绝热材料和吸声隔声材料、材料试验等重要内容,每章由重点知识介绍和典型例题组成。

典型复习题部分由计算题、填空题、是⾮题和简答题等组成。

内容丰富,简明扼要。

本书可作为⼟⽊⼯程类各专业的学习指导书,还可供相关⾏业技术⼈员作为参考⽤书。

前⾔本书主要是配合《⼟⽊⼯程材料》(由浙江⼯业⼤学叶青教授和深圳⼤学丁铸教授担任主编)教材编写的,是⼀本让读者在短期内学好⼟⽊⼯程材料知识的教学辅导书。

本书共有《⼟⽊⼯程材料》课程教学⼤纲、辅导材料、典型复习题、样卷、试题命题格式、期中试题及答案等六个部分组成。

其中辅导材料部分包括基本性质、天然⽯材、⽓硬性胶凝材料、⽔泥、混凝⼟、砂浆、聚合物材料、沥青材料和防⽔材料、沥青混合料、建筑钢材、墙体材料、⽊材、绝热材料和吸声隔声材料、材料试验等重要内容,每章由重点知识介绍和典型例题组成。

典型复习题部分由计算题、填空题、是⾮题和简答题等组成。

内容丰富,简明扼要。

本书由浙江⼯业⼤学叶青和浙江树⼈⼤学盛黎担任主编,浙江⼯业⼤学孔德⽟和浙江树⼈⼤学⾦⼩群担任副主编。

各章编写⼈员如下:盛黎编写辅导材料中的⽓硬性胶凝材料、墙体材料、沥青材料和防⽔材料、聚合物材料、绝热材料和吸声隔声材料、⼟⽊⼯程材料试验等内容,孔德⽟编写辅导材料中的混凝⼟和砂浆等内容,⾦⼩群编写辅导材料中的建筑钢材和⽊材等内容,其余部分主要由叶青编写。

本书可作为⼟⽊⼯程类各专业的学习指导书,还可供相关⾏业技术⼈员作为参考⽤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材料试验指导书班级__________姓名土木系建工教研室2006.4实验1 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质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材料密度的测试,计算出材料的孔隙率,了解材料的构造特征。

试样制备将试样研磨,用孔径0.2 mm筛子筛分除去筛余物,并放到105~110 ℃的烘箱中,烘至恒重。

将烘干的粉料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待用。

实验步骤密度的测定在李氏瓶中注入煤油至突颈下部,记下刻度数。

将李氏瓶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在试验过程中保持水温为20℃。

称取50~90 g试样,用漏斗将试样逐渐送入李氏瓶内,使液面上升至接近20 cm3的刻度为止。

再称剩下的试样,计算送入李氏瓶中的试样质量m(g)。

将注入试样后的李氏瓶液面的读数,减去未注前的读数,得试样得绝对体积V(cm3)。

体积密度的测定称取试样质量m及蜡封试件在空气的质量m1,并对试样表面涂蜡。

在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数V1。

将试样放入容量瓶中,记录水的体积数V2。

实验结果计算密度按下式计算出密度 (精确至0.01 g)ρ=m/V式中m——装入瓶中的质量,gV——装入瓶中试样的体积,cm3密度实验用两个试样平行进行,以其计算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两次结果之差不应大于0.02 g/cm3,否则重做。

体积密度按下式计算出体积密度ρ0ρ0=m/V0式中m——试样的质量,gV0——试样的体积(包括开口孔隙、闭口孔隙和材料绝对密实体积)V0=V2-V1-[(m1-m)/ρ蜡]实验用两个试样平行进行,以其计算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两次结果之差不应大于0.02 g/cm3,否则重做。

孔隙率的计算按下式计算孔隙率P问题与讨论①在进行密度试验时,试样的研碎程度对试验结果有何影响,为什么?答:试验样品内部存在较多孔隙。

颗粒越大材料孔隙率越大,测得的密度值越大,其误差越大。

试件越碎,测试结果越准确。

②在测试密度的试验中,为什么要轻轻摇动李氏瓶?答:因为需要排除空气。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指导书英文名称:Materials of Civil Engineering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系《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指导书1. 前言1.1试验目的:通过材料的常规试验操作,了解试验设备、操作步骤,掌握材料质量的检验方法及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要求,熟悉测试原理,为今后合理使用、正确鉴别、检测材料及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并通过试验加深理解和进一步巩固所学过的理论知识。

竖立“四培养”观念。

即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材料质量检验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工明确,互相协作的精神。

1.2试验要求:1、注意的问题(1)在了解建筑材料技术性能和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理解其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标准。

要求试验前必须予习,并提出相关问题(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予习,思考。

(2)不同材料的取样方法、试样数量等不尽相同,应加以区别。

(3)检验方法是试验的重点之一,是鉴别材料质量和手段,是试验课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测试数据,必须要求学生以严密的工作,严谨的态度,严格的操作等科学思想对待整个试验过程。

(4)试验报告是试验课内容之一,应该有创新,有新意,能提出问题,并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验技能训练试验予习报告:试验之前进行予习,初步了解内容、目的、基本原理,感悟理论与实践的区别,找出问题,这样可带着问题进行试验,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试验报告:实验该掌握的内容基本体现在实验报告中。

其试验报告的形式可以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有试验名称、试验内容、试验目的、试验原理、测试数据、数据处理、结果评定及分析等,同时要求在试验报告中反映出予习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新观点的提出并设想解决方案,总之,试验中应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1.3试验数据处理:1.误差理论(1)误差的概念:做任何一项试验时,所测定的数据必然有误差,尽管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试验方法,试验条件相同,但测试结果往往存在与被测体实际状况之间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众多的,如仪器本身精度,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测试环境等,对测试结果都不会存在完全一致的影响,这种测试结果与真值(因真实值无法确定,通常取与之接近的实际值代替)之间的差异称为测量误差,这种误差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指导书《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指导书英文名称:Materials of Civil Engineering深圳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系《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指导书1. 前言1.1试验目的:通过材料的常规试验操作,了解试验设备、操作步骤,掌握材料质量的检验方法及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要求,熟悉测试原理,为今后合理使用、正确鉴别、检测材料及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并通过试验加深理解和进一步巩固所学过的理论知识。

竖立“四培养”观念。

即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材料质量检验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工明确,互相协作的精神。

1.2试验要求:1、注意的问题(1)在了解建筑材料技术性能和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理解其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标准。

要求试验前必须予习,并提出相关问题(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予习,思考。

(2)不同材料的取样方法、试样数量等不尽相同,应加以区别。

(3)检验方法是试验的重点之一,是鉴别材料质量和手段,是试验课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测试数据,必须要求学生以严密的工作,严谨的态度,严格的操作等科学思想对待整个试验过程。

(4)试验报告是试验课内容之一,应该有创新,有新意,能提出问题,并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验技能训练试验予习报告:试验之前进行予习,初步了解内容、目的、基本原理,感悟理论与实践的区别,找出问题,这样可带着问题进行试验,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试验报告:实验该掌握的内容基本体现在实验报告中。

其试验报告的形式可以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有试验名称、试验内容、试验目的、试验原理、测试数据、数据处理、结果评定及分析等,同时要求在试验报告中反映出予习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新观点的提出并设想解决方案,总之,试验中应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1.3试验数据处理:1.误差理论(1)误差的概念:做任何一项试验时,所测定的数据必然有误差,尽管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试验方法,试验条件相同,但测试结果往往存在与被测体实际状况之间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众多的,如仪器本身精度,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测试环境等,对测试结果都不会存在完全一致的影响,这种测试结果与真值(因真实值无法确定,通常取与之接近的实际值代替)之间的差异称为测量误差,这种误差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一般称之为误差公理,即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自始自终存在于一切科学试验和测量的过程中。

(2)误差的种类:误差来源于设备误差,测量误差,环境误差,人员误差,方法误差等多方面,但就其性质可分为三类:系统误差:在测量过程中不发生改变或遵循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如天平砝码不准确产生测量始终恒定不变的仪器误差;测试人员生理特点造成读数偏高,偏低误差;仪器度盘指针偏心造成每转一周误差相同的周期性变化的误差等,这种误差的产生原因明确误差大小可确定。

通过产生原因的分析,采取有关措施,就可消除中减弱系统误差,避免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通常所说的准确度就是反映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

过失误差(粗大误差,粗误差):由于操作者本身的主观原因(如责任心差,工作不认真,过度疲劳等而造成操作失误,读数错误,计算错误等误差)或测量仪器自身不合格等造成的误差称为过失误差或粗误差,这种误差是无规律的,超出规定条件下产生的,导致试验结果是错误的。

因此这种误差必须消除,凡含有过失误差的数据均应舍去。

偶然误差(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在测试过程中反复测量同一量值时,误差以不确定的方式变化,没有规律性,其大小和特点随机变化的误差。

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有客观条件的偶然变化,仪器结构不稳定,试样本身不均匀等,这种误差的特点是变化频繁,复杂,无法掌握其规律。

任何测试中的随机误差是无法消除和避免的,而且其变化大小无法控制和测定。

但可以通过大量试验找出误差的分布规律,用统计法对数据分析和处理后,确定误差的范围,得出最可靠的结果。

通常所说的精密度就是反映随机误差的大小程度。

可见,精密度和准确度的综合影响可反映出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测量值与真值越接近,可以说测量值的精确度越高,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就越小,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测试误差,但意义不同。

2.数据处理数字修约:各种测量,计算的数值都需要按相关的计量规则进行数字修约。

数字修约时应遵循以下规则。

(1)在拟舍去部分的数字中,若左边第一个数字小于5(不包括5),则舍去,即拟保留的末位数字不变;例:将54.343修约到只保留一位小数,则在54.343中,拟舍去数字为43,拟保留数字为54.3,拟保留数字的未位数(修约数字)为3,据上条规则,拟舍去数字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4,小于5,则舍去。

拟保留的末位数不需要修约即不变,仍为3。

则修约结果为51.3。

(2)在拟舍去部分的数字中,若左边第一个数字大于(不包括5),则进一,即拟保留的末位数字加一;例:将54.383修约到只保留一位小数,按上条规则,拟舍去数字左边第一个数字为8,大于5则进一,拟保留的末位数3需修正,则加1为4,修约结果为54.4。

(3)在拟舍去部分的数字中,若左边第一个数字等于5而其右边的数字并非全部为零,则进一,即所拟保留的末位数字加一;例:将54.3501修约到只保留一位小数,拟舍去部分数字中501左边第一个数字等于5,而右边的数字01并不全是零,则进一,拟保留的数字中51.3的末位数3需修正为4,则修约结果为54.4。

(4)在拟会去部分的数字中,若左边第一个数字等于5而其右边数字皆为零,所拟保留的未位数若为奇数则进一,若为偶数(包括0)则不进;例:将54.3500修约到只保留一位小数。

拟舍去部分左边第一个数字等于0,而右边数字皆为零,拟保留数字54.3中未位数为3,是奇数则进一,3修正为4,则修约结果为54.4,例:将54.8500。

修约到只保留一位小数,则修约结果为54.8。

以上修约规则称为“四舍六入五成双法则”,记忆口决:五下舍去五上进。

单收双弃指五整。

(5)所舍去数字若为两位以上数字,不得连续修约;例:将53.4586修约为整数,应修约为53,而不能修约为54(53.459—53.46—53.5—54)(6)凡标准中规定有界数值时,不允许采用数字修约的方法;例:含水率测定中,2次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不得大于0.3%,即最大差值0.03,而不能将0.031修约为0.03。

数字记录:在所有的试验中都离不开数据记录,而数字记录的正确与否,影响到计算精度,所以也应按相应的规则进行记录。

①记录测量数据时,只保留一位可疑(不确定)数字。

②在数据计算时,当有效数字(指测量中实际能测得的数字)确定之后,其余数字应按修约规则一律舍去。

③当表示精确度(通常反映综合误差大小的程度)时,一般只取一位有效数字。

试验一水泥技术性能检验试验要求(1)试验室温度为17 ~ 25℃,相对温度大于50%。

养护室温度为20±2℃,相对温度大于90%。

(2)试验用水应是洁净的淡水,有争议时也可采用蒸馏水。

(3)水泥试样就充分搅拌均匀,并通过0.9mm方孔筛,记录其筛余物情况。

(4)试验用材料、仪器、用具的温度与试验室一致。

一、水泥细度(80um筛筛析法)检验《GB1345-1991》1、试验原理及方法通过80um筛析法测量筛网上所得筛余量(即大于80um的颗粒含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水泥样品的细度。

细度检验方法有负压筛法,水筛法和干筛法三种。

《GB175-1992》,《GB1344-1992》,当三种检验方法测试结果发生争议时,以负压筛法为准。

本指导书针对干筛法。

2、试验目的及标准通过80um筛析法测定筛余量,评定水泥细度是要达到标准要求,若不符合标准要求,该水泥视为不合格。

《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规定,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等,80um方孔筛筛余量不得超过10%。

3、主要仪器(1)负压筛:采用边长为0.080mm方孔铜死筛网,并附有透明的筛盖。

(2)天平、最大感量100g,分度值不大于0.05g。

(3)负压筛仪。

4、试验步骤要点及注意事项(1)试样经烘干至恒量后,冷却至室温过筛(0.9mm方孔筛),称取25g试样。

(2)将试样置于洁净负压筛上,盖上筛盖。

(3)启动负压筛并连续筛析2min, 期间如有式样黏附于筛盖,可轻轻敲打筛盖使其落下。

(4)筛毕取下,用天平称取筛余物的质量,精确至 0.05g。

注意事项:筛子必须保持洁净,定期检查。

5、数据处理及试验结果(1)水泥试样筛余百分数按下式计算:F =Rs /m×100式中:F ——水泥试样的筛余百分数%Rs——水泥筛余物的质量g。

m——水泥试样的质量g。

结果计算至0.1%(2)结果评定当水泥筛余百分数F≤10%时为合格。

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检验《GB/T1346-2001》1、试验原理及方法水泥标准稠度的净浆对标准试杆(或试锥)的沉入具有一定阻力,通过试验不同的含水量水泥净浆的穿透性,以确定水泥标准稠度净浆中所需加入的水量。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有两种方法即标准法和代用法。

2、试验目的和标准水泥的凝结时间、安定性均受水泥浆稠稀的影响,为了不同水泥具有可比性,水泥必须有一个标准稠度,通过此项试验测定水泥浆达到标准稠度时的用水量,作为凝结时间和安定性试验用水量的标准。

《GB/T1346-2001》规定,当采用代用法时;以试锥下沉深度28 mm±2mm时的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合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调整水量法)或标准稠度用水量P=33.4—0.185S(不变水量法)。

本指导书针对代用法。

3、主要仪器(1)水泥净浆搅拌机(2)代用法维卡仪(3)量水器(最小刻度为0.1Ml,精度1%)天平(分度值不大于1g最大称量不小于1000g)4、试验步骤要点及注意事项(1)水泥净浆的拌制同标准法(1)、(2)条(2)采用代用法测定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时,可采用调整水量法或不变水量法,采用调整水量法时拌和水据经验确定,采用不变水量法时拌和水用142.5ml。

(3)水泥净浆搅拌结束后,立即将拌和好的水泥浆装入锥模中,用小刀插捣,轻振数次,刮去多余的净浆,抹平后迅速放至试锥下面固定的位置上,将试锥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s-2s后,突然放松,让试锥垂直自由沉入净浆中,到试锥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锥30s时,记录试锥下沉深度。

注意事项:(1)锥卡仪的金属棒能自由滑动;(2)调整至试锥(柱)接触锥模顶面(玻璃板)时指针时对准零点;(3)沉入深度测定应在搅拌后1.5min的内完成;(五)数据处理及试验结果用调整水量方法测定时,以试锥下沉深度为28mm±2mm时的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P),水泥质量百分比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