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
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
![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00ec00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2.png)
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七星过客中西方大学发展大致都经历了古典大学时期、近代大学时期和现代大学时期,笔者分别就这三个时期的中西方高等教育作一概述性的论述。
古典大学时期:西方的古典大学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公元前387年古希腊柏拉图学园的成立到欧洲中世纪大学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2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以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诞生为标志)到十九世纪(以1809年德国洪堡大学的诞生为标志)。
首先来看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具有影响力便是“柏拉图学园”的诞生和发展。
“柏拉图学园”就是柏拉图创立的学园,又叫“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
今天的大学“学院”就是从“阿加德米”这个词来的。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
后来他到各地游历,包括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埃及等地。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
在朋友的帮助下,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约两公里的地方购置了一片土地,办起了一所学校。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林阴深处。
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只是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学园在欧洲文化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它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众多的有志青年都渴望来这里深造;同时,它也是一所研究机构,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研究院;此外,它还有一点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许多周边的城邦在建国、立法、组建政府时遇到麻烦,都会来这里求助,这一点又像今天的政策研究室和策略研究公司。
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了一种特别的生命力,学园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关闭。
学园里不仅提供哲学、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对自然科学尤为重视。
世界大学建立年表
![世界大学建立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f1b60ec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d.png)
世界大学建立年表1. 古代世界大学的兴起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称为亚里士多德学派,为后世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大学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它集合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交流。
在中国古代,东晋时期的崇禧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实行制度化教育的大学,为后来多所名校提供了借鉴。
2.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发展在中世纪,大学成为基督教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巴黎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等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学府,培养了无数学者和思想家。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和帕多瓦大学等迅速崛起,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飞速发展。
3. 近代世界大学的形成与发展17世纪,哈佛大学作为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大学,建立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典范。
随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相继成立,丰富了美国的高等教育资源。
19世纪末,德国的柏林大学以及法国的巴黎索邦大学的开办推动了欧洲大学的发展,注重科学研究和学术自由。
4. 现代世界大学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世界各国的大学发展蓬勃,各具特色。
例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一直被誉为世界顶级学府;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科研领域卓越;日本的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在亚洲大学中享有盛誉。
同时,一些新兴国家的大学也崭露头角,如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印度的印度理工学院等,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研究的热门地。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的兴起,世界大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5. 未来世界大学的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变化,世界大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大学应当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鼓励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与各个领域的实践机构和产业结合,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大学应当加强国际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推动世界各国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结语:世界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章__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__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6ead4d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c.png)
第二章__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欧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京师大学堂,清末至民国时期,先后学习日本、欧洲、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建国以后,主要模仿苏联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注重吸取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逐渐走出了模仿的时代,形成自主特色发展的趋势。
在本章中,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对外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叙述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在部分内容中,涉猎日本和苏联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大学”(university)一词源自拉丁文“universitas”,原意为“完整的”、“全部的”,12世纪以后又含有社团、共同体、行会、协同组织、兄弟会的意义。
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中世纪后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传播到欧洲和其他地区。
不过,早在西方中世纪大学出现之前,古代希腊、罗马就出现过高等教育机构。
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公元前387年开办了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并在此从教40多年。
后来,Academy一词成为学院或研究院的通称。
这种高等教育传统对中世纪大学的出现乃至近现代大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时代背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发展是一个过程性事件,很难说自哪一年开始大学就出现了;但人们从心理上还是希望有一个清晰的年代表。
按照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校庆日为标准计算,它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
早在11-12世纪的法国,巴黎拉丁区一带有不少著名学者来讲学。
随着主教学校和僧侣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组织机构,也就是巴黎大学。
一般认为巴黎大学建校于1200年(一说1150-1170年),法王菲利普·奥古斯特规定了巴黎大学的首批特权,包括师生可以免予世俗裁判,甚至在刑事方面,也不再由主教管辖,其实直到1261年才正式使用巴黎大学这个校名。
从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探究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不同
![从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探究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205c074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e.png)
从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探究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不同【摘要】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简介:自古以来,教育一直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石。
中西方在校园规划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模式。
中美校园规划的重要性在于提升教育品质和学生体验,促进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
中西方校园规划的历史演变:中西方校园规划在历史演变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西方注重个性化和功能规划,而中国注重整体和文化传承。
中美校园规划的异同点:中美校园规划在设计理念和建设模式上存在差异,比如美国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中国注重传统和文化内涵。
中美校园规划的发展趋势:未来,中美校园规划可能会趋向于借鉴和融合对方的优点,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创新的发展。
结论: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差异将促进双方的交流和学习。
建议未来发展中应注重综合性和创新性,兼顾传统和未来发展方向。
感谢各方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关注,共同努力打造更加美好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异同点、发展趋势、特点、差异、发展建议、结尾致辞1. 引言1.1 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简介中西方校园的规划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伊拉克利翁是最早的公共学校之一,其建筑和景观规划为后世校园规划提供了启示。
而古罗马的拉斐尔学院则是西方现代大学的雏形,其建筑布局和设计理念影响了后世的校园规划。
在中国,早在唐代,就有了类似现代校园的规划。
著名的大学如国子监、白马寺等都有规划精细的建筑群和景观。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演变,学校规划也逐渐发展,尤以清代的大型官办学校为代表,如读书院、书院等。
中西方校园的规划发展在历史上有着相似的演变轨迹,都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在具体的规划理念和实践上,两者仍有一些差异,这也为后来的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不同奠定了基础。
1.2 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重要性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在于为学校提供了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设施建设方案,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大学的发展与演变
![大学的发展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75f519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e.png)
大学的发展与演变一、引言大学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使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逐渐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的发展与演变。
二、古代大学的形成古代大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柏拉图的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学派等都是当时的学术中心。
而在古罗马,罗马帝国的学院则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这些古代大学都强调思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中世纪是大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欧洲的大学开始兴起。
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博洛尼亚大学。
这些大学以教授神学、法学和医学为主,培养了大批的教士、法律家和医生。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强调学术自由和学问的传承。
四、近代大学的发展近代大学的发展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倡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推动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德国的柏林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大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科学家。
近代大学注重学科的专业化和研究的深入,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成为了大学的核心价值。
五、现代大学的挑战与变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现代大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一方面,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使得学科的划分变得越来越细化,大学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合作。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更加容易,大学需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提供在线教育和远程学习等灵活的教学方式。
此外,社会对大学的期望也在不断变化,大学需要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实际应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六、结语大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从古代大学的形成,到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再到近代大学的发展,大学始终扮演着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重要角色。
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大学需要不断适应变化,保持创新和进取的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654ef5bbc77da26925c5b08b.png)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1. 西方文明古国很早就在一些城邦中建有各种博物馆和图书馆。
这些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P:14)2. 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P:15)3.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P:15)4. 春秋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P:15)5. 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P:16)6. 中世界大学的特点:①行会性;②自治性;③国际性。
(P:18)7. 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P:18)8. 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德国人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洪堡思想:大学在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增加科学研究职能。
洪堡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 2 -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
(P:25)9. 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P:28)10. 范海斯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被称作威斯康辛思想,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9世纪以前,培养人才;19世纪初,发展科学;19世纪末,服务社会。
)(P:29)11. 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同时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P:32)12.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同年颁布,故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
“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
在高等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第二级是大学堂,招收高等学堂和大学预科毕业者;第三级是通儒院,招收大学堂毕业者,修业五年为限,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2475207581b6bd97f19eab9.png)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
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一引言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
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
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
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
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
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
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
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https://img.taocdn.com/s3/m/12c91b547cd184254a35353d.png)
评判标准:
—— 一方面,他们并不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学校,虽然 他们取得了令后人自叹不如的学术成就,但他们的教育却始 终未能发展成永久性知识机构的组织形态,而是随着朝代的 替换走向消亡,并没有传承下来;另一方面,现代意义上的 大学并非受惠于此,与他们没有必然的历史渊源。
—— 从现代大学的主要特征来看,“从现代主义上讲,真正的 大学必须具有以下特征:一所永久的学习机构,聘有固定的 教学人员,提供特定的教学课程,不时施行各种考试,并授 予学生完成学业的证明,即得到普遍承认的毕业证书或学 位。”
—— 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使原有的僧侣学校和大主教学校 再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 一些地方,师生们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和法律保护,仿照 手工艺人行会的方式,组成教师行会或学生行会:教师按 所教的学科组成行会性质的“教授会”,学生按籍贯组成 “同乡会” 。由于需要,这些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结合成 学习和研究的“组合” 。
西方大学的发展历程图
中世纪大学
英国牛津、剑桥大学
德国柏林大学
美国哈佛、耶鲁大学 世界各地的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第三节 中国大学发展:百年抑或千年
—— 外国人写中国大学史一般来说都是从西学东渐 说起,是一种百年叙事框架,而中国教育家、教育 史家写的关于中国大学的著作,却是千年叙事思路。 其实,这两种叙事框架之间的根本冲突就在于如何 理解“大学”这个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含义。
—— 儒家《大学》开宗明义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大学非彼大学”:现代大学与古代大学不是一回 事
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 ——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在此
之前,无论是古代埃及、印度、中国,还是古希腊、 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建立的大学,多数学者认 为,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真正的大学还是来 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
认识大学——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认识大学——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d1c90e6d852458fb770b5644.png)
认识大学——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大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大学西方的高等教育,有迹能察的可追至古希腊。
11世纪,当一群年轻的僧侣在修道院中研究“一根针尖上是否可以站立着7位天使”时,这种把聪明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传授学习神学知识的方式,造就了大学的最初形态。
美国《生活》杂志,把“大学”视为这一千年中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延续世界文明的场所,也培养了大量全面了解这个世界的智者”。
11世纪在意大利诞生的博洛尼亚大学,堪称西方世界第一所大学。
12世纪,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诞生,再到13世纪剑桥大学诞生,之后大学蓬勃发展,到1500年,欧洲已有60余所大学。
此后美国也诞生了最早的两所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以及其他包括常青藤名校在内的许多大学。
大学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极大推动着西方文明进步的步伐。
在近代西方大学发展的基础上,1810年洪堡在德国创立柏林大学,确立独立治校与自由教学的大学原则,更明确倡导学术研究的大学职能,现代大学由此诞生,德国也在科技文明上迅速赶超英法强国。
1876年仿柏林洪堡大学而进一步新创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是现代大学的重要里程碑,此后研究型大学在美国蓬勃发展,美国的社会与科技文明也迅猛发展。
德国的现代大学也对近代日本大学的诞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展起来的最早的东京大学,以及后来的京都大学。
(二)中国大学1、古代追溯我国的历史,作为传播高等水平知识的中国高等教育也是源远流长。
官方的高等教育,大学在五帝时期称之为“成均”,三代时期谓之曰“辟雍”,先秦有上痒,汉朝董仲舒办太学,往后到隋朝的国子监。
民间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
书院是中国古代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模式。
它兴起于中唐,雏型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持续和普及于明清,历千年相传不绝。
2、近现代1895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诞生,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京师大学堂诞生,1920年前后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综合大学东南大学,此为早期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概括欧洲大学发展史
![概括欧洲大学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fc913c1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5.png)
概括欧洲大学发展史大学发展史一、中世纪大学在现代历史学的视野中,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已经不再是西方历史上一场可怕的梦魇,相反,它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文化时代。
大学的孕育诞生,便是最能体现中世纪独创的遗产之一。
虽然有人认为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以及中国的先秦时期,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基本上都直接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现代大学的一系列组织结构和制度原则都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联系;这些结构与制度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完善,在人类文明传承、延续与创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世纪大学起源的历史条件中世纪后期对其后欧洲的发展影响深远,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西方许多的制度框架都开始形成。
1、中世纪早期教育制度的影响加洛林王朝的改革:查理曼对文化教育的重视、阿尔昆颁布兴建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敕令。
2、知识与学术的复兴翻译运动:开发 *** 文献和希腊文献的努力 13世纪上半叶开始,翻译变成了一种主要的学术活动,其地理中心在西班牙。
学术的复兴:经院哲学、 *** 的讲学(阿贝拉尔)。
知识分子的出现3、城市与行会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城市的兴起:教育和城市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行会组织:在中世纪的城市里,外来的学者们没有城市的公民权,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就需要一定的形式将他们组织起来。
在当时的自治城市中,除了宗教组织之外,行会组织是市民阶级中最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
行会(guild) 是中世纪城市中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能互相帮助而结成的个人之间的自由联盟,这种联合,对内可以管理和监督自己的成员,对外可以保护组织的利益不受侵害。
行会内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师傅(master)、帮工(journeyman)和徒弟(apprentice)三个权力和义务各不相同的等级。
师傅是行会的正式成员,师傅和徒弟之间订立了某种契约作为行会内部组织的章程。
19世纪末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19世纪末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8c3e44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a.png)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
1 2
民国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
民国建立后,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加 强了大学的自主权,并引进了西方高等教育体制 。
“五四”运动与高等教育变革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高等教育进行了 反思,提倡科学、民主和学术自由。
3
学科设置与特点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逐渐丰富,涵盖 了文、理、工、商等领域,但仍然以实用性和国 家需要为主导。
平。
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革命
01
教育革命背景
为了纠正教育领域中的“右倾”错误,中共中央发起了大规模的教育革
命。
02
“教育大跃进”
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教育目标,如“大办高等教育”、“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等口号。
03
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
取消了高考制度,改为推荐制,同时实行毕业生分配制度,由国家统一
深化教学改革: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模式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 供保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校应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提 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
• 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
路径选择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政策 ,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讲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二讲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0e8c9310b4c2e3f572763fb.png)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3、以培养古典时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为培养目标。 4、教学和人才培养在大学职能中占据 了主导地位。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三)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
1、重视自然科学,科学知识成为大学教学的 重要内容。 2、大学功能也转向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知 识来培养人。 3、高等教育被纳入到国家管理体系之中。 4、大学的层次和内部组织逐渐专业化和制度化。
雍”,环之以水;水南为“成均”,水北为 “上庠”,水东为“东序”,水西为“瞽宗”。 五学名称是中国最早的贵族学校名。“成均” 为五帝学宫名。“上庠”为有虞氏学宫名。 “东序”为夏朝学宫名。“瞽宗”为商朝学宫 名。“辟雍”为周朝学宫名。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 战国时齐国设立的稷下学宫作为国家养士机构 也具有了自由论争、学术交流、灵活教学、师 生平等的大学教育的特点。 • 汉代的“太学”是我国正式设立大学的开始, 太学教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 子”,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 • 唐代的“六学二馆”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 学相当于大学性质,律学、书学、算学相当于 专科性质。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现代大学诞生的标志
1810年创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并 确立了其大学理念:
“学术自由”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科学育人”
第 二 讲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四)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
• 现代大学特征突出表现在培养实用
人才,发展实用知识和服务社会。
古希腊的柏拉图举办的阿加德米学园1无严格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2无承继中等教育教学组织和制度性不强3崇尚学术思想自由学者独立人格通常把欧洲的中世纪大学看做是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并把19世纪之前的大学称为传统大学以区别于19世纪之后的现代大学
西方大学发展史
![西方大学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4ac034c7d5bbfd0a7956730e.png)
看《世界著名大学》的感想彭佳读史让人了解过去,反省自己, 对于历史进行反复思考,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如果有时间的话,就读读历史吧!看过了《世界著名大学》的部分内容,我心中很激动,很有感慨,很震撼,很希望在09年新的改变自己,重新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活。
同时我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正确的审视自己所处的大学的环境。
在《世界著名大学》系列节目中提到了柏林洪堡大学这个孕育了33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见证了工业社会和资本社会历史的著名大学。
作为德意志现代文明的摇篮,他颠覆了传统大学的模式。
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研究相统一”,来树立了现代大学的完美典范。
它的历史灿烂而辉煌,是无数世界大师的精神家园。
黑格尔,爱因斯坦在这里书写永垂青史的华章。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留下青春的脚步。
这里还留下了蔡元培,周恩来为寻求民族出路而不懈探索的身影。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这所大学中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校园中安静的看书、学习,没有浮躁和浅薄的风气。
我们从德国的乃至其他发达国家的学生中看到了他们未来发展的动力和希望。
我们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富强,要依靠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我们也要达到像发达资本国家的97.3%的教育普及率,也要建立世界著名大学。
在我看来大学中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校园中安静的看书、学习,没有浮躁和浅薄的风气。
大学要给同学提供一片净土,让他们心灵的那片净土满心欢喜的开出花来。
对同学们大学的学习生活横重要。
在提高学习氛围的同时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还有待增加。
从我们西方大学的发展史这个课程中,所看的《世界著名大学》系列节目中欧美大学发展的过程,思考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形势我觉得很不乐观。
虽然现在我国大学扩招,有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大学教育,但是仍然有一大批年轻人文化水平低,以及在骨子中的那种封建思想的残余和认识的不健全作祟。
整个社会的拜金、盲从、低俗以及浮躁充斥。
中国的现状让我这个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感到了危机和对持续性的茫然。
西方大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及其启示
![西方大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84b564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6.png)
西方大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及其启示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教会学院到后来的研究型大学、企业大学以及在线教育等新型大学形态,这些变化反映了西方大学对于不同时代需求的回应和创新。
本文将对西方大学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尝试从中汲取启示。
一、教会学院阶段:(11-12世纪)在中世纪早期,教会是最主要的文化权威,而教会学院成为了当时的高等教育机构。
教会学院除了传授宗教知识外,还向学生传递了古典学、医学、法学等知识。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课程多元、学科不分明,并以神学为中心。
学院主要是靠捐赠和教会的奖励生存着。
这一阶段的启示是教会学院以教育为己任,注重学术与道德的双重培养。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15-16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学院开始由教会转向政府控制,同时研究重心从神学转向人文主义。
研究范围包括语言、哲学、历史和文学领域。
奖学金和贵族家庭的资助为学院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资金来源。
这个阶段的启示是学院面向人文学科,强调自由思考、追求真理。
三、启蒙运动时期:(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学院的教育更加普及化,通识教育开始流行。
学院变为研究型大学,强调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
科学研究在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们的财政来源从以往的贵族或父母转移到了政府或奖学金。
这个阶段的启示是高校应该强调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四、现代大学时期:(19-20世纪)现代大学时期,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教学和研究成为大学的两大任务。
高校研究的中心主题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起到最大的作用。
为了能够请来更多的世界著名学者,大学开始引入了更多的资金,建立了更好的设施和工具,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此时期的启示是大学应该重视人才引进、创新技术和设施以及国际交流。
21世纪,企业大学和在线教育出现并发展迅速。
企业大学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学习课程和经验,从而增强了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历史世界各国的体制演变
![大学历史世界各国的体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a78684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e.png)
大学历史世界各国的体制演变在大学历史上,各国的大学体制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以世界各国为视角,探讨大学体制从古至今的发展与变革。
一、中国古代大学的萌芽与发展在中国古代,大学体制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的东汉时期。
当时,国家办学制度逐渐兴起,学校开始成为培养政治人才的重要场所。
公元3世纪的东晋时期,最早的国家控制下的国子学也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大学制度的正式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以国子学为核心的格局。
这些大学通常由官方设立,以培养官员和文人为目的。
经过多次改革,唐代的国子监成为了大学制度的代表,担负着选拔官员的重任。
二、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相较于中国古代的大学体制,欧洲的大学发展历程较为早期且多样。
欧洲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中世纪,当时教堂学校逐渐发展成为大学。
最早的欧洲大学兴起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等地。
这些大学主要以教授天文、医学、法学和神学为主,为教会和政府培养官员和学者。
在此过程中,欧洲大学逐渐形成了独立于国家的自治体系,尤以组织结构严密的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
三、美洲大学的建立与变革在美洲大陆,大学体制的建立主要受到欧洲殖民者的影响。
16世纪的拉丁美洲开始兴建教堂和修道院以推广基督教和传播欧洲文明。
这些教堂和修道院在慕尼黑和利马等地逐渐发展成为大学。
18世纪以后,美洲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一场重大变革。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倡导着更加自由、开放的大学教育,鼓励学术自由和学科间的交叉研究。
这些理念逐渐渗透到美洲大学中,使其成为一个以研究和创新为核心的学术机构。
四、亚洲大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在近代,随着亚洲各国对西方文化与知识的引进,亚洲的大学体制也迎来了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浪潮。
19世纪末期,日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推进了大学教育的发展。
随后,中国、韩国和印度等国家也相继建立起现代化的大学体系。
亚洲大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不同国家的大学在组织形式、学科设置和教育模式上都有所差异。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80bced3910ef12d2af9e7b2.png)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讲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一、教育概述1.教育内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存在于有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其次,教育的对象是人。
2.教育构成要素(填空):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3.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现代学校教育有专任的教师、科学安排的课程、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尤其是有明确的、围绕人的发展制定的教育目标,相比其他因素(遗传、自然、环境)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控性。
二、高等教育的定义和特征4.高等教育的概念(内涵)建立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
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人才)。
具有相当学术性的(承担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
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
5. 高等教育的特征(填空)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是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三、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和功能6.高等教育目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7.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划分育人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
育人功能 :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
9.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
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首先,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帮助青年一代完成政治社会化进程;其次,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完善和发展;最后,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对社会各种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从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探究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不同
![从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探究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1af44670daef5ef7ba0d3cef.png)
从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探究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不同作者:况劲芳,刘燕,程晓波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9年第4期1 西方大学发展模式形成1.1 历史沿革西方校园成立历史沿革:修道院模式———早期大学校园;对称开放型模式———近代大学校园;功能化模式———现代校园规划;交流与发展模式———20世纪60年代后校园规划;个性高质模式———当代校园规划。
1.2 西方近代大学校园19 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同样面临工业革命的冲击。
1819年建立的弗吉尼亚大学改革课程,增加了现代语文、数学、自然、哲学等学科比重,允许学生自由选修课程。
南北战争后在1862年林肯颁布《英雷尔法案》,规定了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便由政府拨地12140.56hm2用于开办工农学院的基金,史称”赠地运动”。
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是在这时建立起来的高校,且迅速发展。
当时有两所大学校长提出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其一是康乃尔大学校长安德鲁.怀特提出“通用课程”,要“让任何人获得任何学科的教育”;其二是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大学要忠实地为社会需要服务”。
二者导致创立了除教学、科研外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第三职能。
同时,留德学者把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带入美国,综合了英国学院和德国大学的研究所,创立了研究生院,最早的密歇根大学(1853 年)。
1.3 现代大学校园20 世纪60 年代形成世界性的高等教育大发展浪潮,除了数量上的增长,高等教育的形制也基本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校园和社会的开放交融越来越多的体现:(1)校园与社会共享一部分设施,如教育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
(2)校园与社会共建一部分设施,如学生宿舍、教工住宅以及其他生活设施。
(3)校园与社会共同管理一部分设施,如后勤的社会化管理。
(4)校园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如校园科研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区。
2 美国大学发展模式历程2.1 美国大学柯布西耶在1935年访问美国时,曾经感概到:每个学院或大学自身就是一个都市单位,一个或大或小的城市,但这个绿色城市———美国大学,其自身就是一个世界。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中国大学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d37177cd4d8d15abf234e37.png)
第十三页,课件共15页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1、1995年开始了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的“211工程”。
清华、北大、复旦、南大、上交大、浙大、西交大、中科大共8所大
学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2、1999年前后,又开始了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 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的“985工程”,北大、清华、复旦、 上交、西交、南大、浙大、中科大、哈工大首批入选。
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高校!这六所高校都是非常不错 的高校,很多都是各部委直属的高校,然后就此被埋没了。有网友戏陈“长春在吉大”
第十四页,课件共15页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 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 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211工程”、“985 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 (A类36所 ,B类6所)。
1949年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干部人 才。
1952年进行了院校调整,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除北平大
学(北京大学)之外,民国几所名校都被拆的七零八散。包括教会 大学在内的原私立大学几乎全部取消。
清华、交大等校还支援东北建立起了专门学习苏联的哈尔滨
工业大学和哈军工(现在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五所中国顶 尖学府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考。此 即民国五大名校名称的来历。
第九页,课件共1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
七星过客
中西方大学发展大致都经历了古典大学时期、近代大学时期和现代大学时期,笔者分别就这三个时期的中西方高等教育作一概述性的论述。
古典大学时期:
西方的古典大学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公元前387年古希腊柏拉图学园的成立到欧洲中世纪大学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2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以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诞生为标志)到十九世纪(以1809年德国洪堡大学的诞生为标志)。
首先来看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具有影响力便是“柏拉图学园”的诞生和发展。
“柏拉图学园”就是柏拉图创立的学园,又叫“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
今天的大学“学院”就是从“阿加德米”这个词来的。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
后来他到各地游历,包括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埃及等地。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
在朋友的帮助下,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约两公里的地方购置了一片土地,办起了一所学校。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林阴深处。
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只是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学园在欧洲文化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它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众多的有志青年都渴望来这里深造;同时,它也是一所研究机构,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研究院;此外,它还有一点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许多周边的城邦在建国、立法、组建政府时遇到麻烦,都会来这里求助,这一点又像今天的政策研究室和策略研究公司。
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了一种特别的生命力,学园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关闭。
学园里不仅提供哲学、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对自然科学尤为重视。
在学园的大门上就赫然写着“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
在
教学当中,数学尤其是几何学地位极其重要,这不仅因为柏拉图在游历期间对数学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更因为他在哲学上认为,数学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一个中介,在他的认识论中,数学有很高的地位。
由于强调数学,学园里产生了好几位有影响的数学家,泰阿泰德是立体几何的创始人,欧多克索是数学天文学的奠基人,美涅克漠是圆锥曲线的发现者。
此外,学园对动物学、植物学、地理学、天文学也进行了初步的系统分类研究。
人文科学当然更加受到柏拉图推崇,在这里,他把哲学关注的领域扩大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范围,像共和国、优生学、自由恋爱、妇女解放、计划生育、道德规范、财产问题、公有制制度等,在他的教学和著作中都有所涉及。
在学园期间,柏拉图写出了他一生中主要的哲学著作。
这期间,他除了去西西里两次,再也没有离开过雅典。
可以说“柏拉图学园”的诞生和发展的900余年中,其对于以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难发现,学园所涉猎的哲学和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政治、法律等)为以后大学学科的设置打下了基础,更为难得的是,学园虽然没有现代大学的组织架构,但是其功能与现代大学的功能基本相符,教学、科研和政治咨询,其中决策咨询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服务,因为他的对象是为周边国家的建国、立法、组建政府提供帮助。
特别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是柏拉图在哲学领域所涉猎的领域,例如共和国、优生学、自由恋爱、妇女解放、计划生育、道德规范、财产问题、公有制制度等,这些即便是现代社会还属于需要研究和完善的内容。
西方古典大学的第二个阶段是从12世纪到19世纪,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欧洲第一所大学的诞生,以法学、医学为主。
随后,1180年法国巴黎大学诞生,以神学为主;1231年意大利萨莱诺大学诞生,以医学为主。
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进行求学,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与法兰西国王发生了争吵,英格兰国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法国的学者召回英格兰,让他们聚集于牛津进行潜心研究,1168年便诞生了牛津大学(Oxford),剑桥大学(Cambridge)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建立的。
中世纪末,欧洲建立了约
80所大学,中世纪大学主要的学科有文学(基础学科),法学,医学和神学,其中后面三个学科各为高级学院,学生先学完文科后才能选择后面三个高级学院进行学习。
这种教育和现代教育中的先进行通识教育,然后再到各自选择的领域进行学习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哈佛大学的前身是哈佛学院,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成立一所像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拨款400万英镑,由于创始人中不少来自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就把哈佛大学所在的新镇命名为剑桥。
1638年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共9名。
1638年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积蓄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给这所学校。
1639年3月13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
中国的古典大学从夏、商、周到清末历时4000余年,也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从夏商周到汉武帝,即公元前22世纪末到公元前140年共计2000余年是中国古典大学的形成期;第二时期:从汉武帝到清朝末,主要是以汉武帝建立的太学为标志。
近代大学时期:
西方近代大学以1809年洪堡大学的诞生为标志,洪堡大学的诞生,实现了大学功能从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科研相结合型的大学。
德国柏林大学(洪堡大学)(Humboldt),其大学精神“洪堡精神”为现代大学之源。
所以有“大学之母巴黎大学”,大学之父柏林大学”。
1810年,普鲁士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受命创建柏林大学,成为现代大学制度诞生的标志。
他所倡导的学术和教学自由,以及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对欧洲和北美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始人威廉·冯·洪堡(1767~1835年)是德国近代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家。
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合”,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提倡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学术为最终目的,并非培养务实型人才。
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即哲学。
而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
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
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寞和自由。
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
大学的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
包括:一、大学应独立于国家的政府管理系统,即“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
二、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
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纯粹的学问和真理,而不在于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
三、寂寞是从事学问的重要条件,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潜心于科学。
大学的自由:外部自由:“国家必须彻底放弃对科学的任何干涉,国家的干涉往往会变成科研的障碍”,“国家除了供应必须的物质和选任适当的人员外,没有其他任何义务。
”内部自由:大学的研究应遵从科学的内在要求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
中国近代大学时期的开始以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为标志,事实上,1895年诞生的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以及1896年诞生的南洋公学(现交通大学)为中国近代最早的两所大学,但因为其为私利大学,所以普遍认为中国近代大学的开始于京师大学堂的诞生。
现代大学时期:
西方现代大学的诞生以1848年威斯康辛大学的诞生为标志,威斯康辛大学的诞生使大学的功能由教学科研型转变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重功能。
中国现代大学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