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为了应对这些突发事件,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各国都积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自己的国家应急管理体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新时代下对国家应急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发展。
一方面,中国在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组织机构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和调整,建立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
新时代下,中国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将之前分散在多个部委的应急管理职责集中统一,加强了应急管理的一体化和协同性。
中国还建立了多层次的应急管理机构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管理机构,形成了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
中国在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中国制定了《国家安全法》、《应急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和义务,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规范。
中国还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交流,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应急管理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声誉。
除了组织机构和法律法规的创新发展之外,中国在应急管理的科技手段方面也进行了重大升级,加强了预警监测和信息通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中国建设了全国性的灾害风险信息系统,对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评估,提前预警和应对灾害风险,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中国还加强了信息通信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建立了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和国家应急公共信息平台,提升了信息传递和发布的效率和准确性。
除了在组织机构、法律法规、科技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之外,中国在应急管理的理念和能力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时代下,中国强调了应急管理的全社会参与和全要素保障,形成了全民应急管理的格局。
中国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都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强化了应急管理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引言安全生产是一项涉及社会福祉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工作。
应急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1. 法律法规的完善随着我国安全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并规定了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提高了安全生产意识。
2. 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管理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组织体系。
同时,我国还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队伍,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
3. 技术手段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中广泛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
例如,使用无人机进行巡查、监测和搜救,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风险预警和事故分析等。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应急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
4. 专业人员培养我国积极培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专业人才,建立了相关的培训体系和学科专业。
培养出大量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业人员,为应急管理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发展趋势展望1.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往来的增加,各国之间的安全风险也日益相互关联。
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应急管理水平。
2. 强化科技创新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与先进科技企业的合作,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3. 加强应急预警和信息化建设应急预警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早期预防和及时应对事故起着关键作用。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应急预警体系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灾害风险的动态监测和预警,提高事故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与发展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与发展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与发展应急管理是现代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全球性灾害的频繁发生和不断增强的安全压力,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逐渐显露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本文从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就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彰显中国在应对灾害、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的实力和经验。
首先,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技术支撑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指挥调度系统。
通过路径分析、风险评估等技术手段,能够对灾害事件进行快速定位和预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同时,应急指挥中心和各级应急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多部门、跨地区、全天候的协同作战。
例如,在抗击COVID-19疫情期间,中国通过快速建设移动小区、应急医疗队、疫情监控系统等,有效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传输,提高了社会应急响应的效率。
其次,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注重了从“后事后防”向“前事前防”转变的理念。
这就意味着中国着力于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预警预报、预案编制等前期预防工作,通过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和制度安排,降低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例如,中国将地震区划、破坏性地震预报、建筑抗震设计等成果应用于实践,大大提高了地震灾害的防范能力。
同时,中国坚持把执法监管和救援救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救援适时、高效地展开,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的效能。
此外,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注重了全民参与和社会共治。
中国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应急管理纳入“一社会”思维框架,倡导政府、企业、公众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协同机制。
中国通过实施灾害公共教育、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巡查、法治化、科技化等手段,弥补了政府单一主导的不足,逐步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和民主化。
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各类灾害和紧急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对应急管理机构的要求也愈加严格。
应急管理机构在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灾害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国内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我国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成立了国家缺乏应急管理法规和政策的问题,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安全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为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应急管理理念的逐步深化,我国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我国应急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部门等多个层级和部门。
国家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国应急管理工作,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则负责具体的地方应急管理工作,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企业内部的应急管理工作。
这些部门在应急管理方面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二、国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频发,各国应急管理机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不同国家的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各国应急管理机构在组织结构、法规政策、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美国是全球应急管理领域发展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其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是一个极具权威和实力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全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FEMA在预警系统、灾害应对、紧急救援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手段,为全球应急管理机构树立了榜样。
英国的应急管理机构也是全球知名的,其应急管理总部(EMHQ)拥有一支专业的队伍,具备高超的应急管理能力。
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等方面,英国的应急管理机构表现优异,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
三、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的趋势1. 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灾害形势的复杂化,应急管理工作也日益多元化。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发展方向一“五化”: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方向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伟大成就,是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一面镜子。
经验和教训往往如同一个钱币的两面,经验总结和提炼得越是深刻、到位,发现不足和思考改进就可以越深入、准确。
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度复合型的趋势,也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还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综合化、系统化、专业化、协同化、规范化。
(一)根据综合化要求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规定,“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都要进行预案的重新评估和修订”。
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践中,应急预案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例如,有的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上下“一般粗”,有的基层应急预案缺乏细节规定和执行主体的规定;有的预案部门色彩重,一个应急预案与另一个预案上下左右“不对接”,部门之间、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连接还显得不够紧密,预案的统筹作用发挥不出来;对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案考虑不够周密,“顶端”事件缺乏有针对性的预案等。
面对应急预案中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应该按照综合化的要求,进一步增强预案的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二)运用综合化、系统化思维改进分类、分级管理我国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有其科学依据。
这样分类,有助于了解相关性强的突发公共事件所具备的共同性质,有助于把握应急管理的规律和应对的重点。
例如,自然灾害类应急管理的重点是提高预报水平,增强预警能力,增加物资储备,提高救助力度;事故灾难类应急管理的重点是加强各级政府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制,增强救援的能力和科学化程度;公共卫生类应急管理的重点是加强预防,做好防疫工作,提高信息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社会安全类应急管理的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社会风险,果断处置群体性骚乱。
与应急管理相关主要业绩及成果
与应急管理相关主要业绩及成果【主题】与应急管理相关主要业绩及成果1. 引言应急管理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重要的领域,其相关业绩和成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其中包含了灾害预防、应急救援和重建等方面的工作。
在中国,应急管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国家不断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一系列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也使得应急管理领域的相关工作备受关注。
2. 主要业绩2.1 灾害预防灾害预防工作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风险评估、减灾规划和应急预警等。
近年来,中国在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台风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抗洪抢险工作中,不仅减少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提高了抗洪抢险的效率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2.2 应急救援应急救援是指在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力量,实施抢险救灾和人员转移等行动。
中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在地震救援、抗台风救援、以及抗雪灾救援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救援行动不仅提高了救援效率,更重要的是挽救了大量的生命。
2.3 重建工作重建工作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对受灾区进行基础设施重建和灾后恢复工作。
中国对于地震、水灾等灾害后的重建工作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例如在灾后重建住房、道路、桥梁和重要设施等方面。
3. 成果中国应急管理领域的成果不仅在灾害应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际合作、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中国在国际救援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行动,提高了国际救援的能力和地位。
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加大了对应急管理技术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了一大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
4. 个人观点中国在应急管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业绩和成果,这些成绩不仅提高了应急管理的水平,更提高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能力,也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也要看到,在一些重大灾害面前,我们还有不足之处,应继续加强相关工作,进一步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水平。
2023年应急能力建设评估报告
2023年应急能力建设评估报告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也使得全球安全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
因此,各国都认识到了应对紧急事件的重要性,并纷纷加强紧急能力建设工作。
本文将对中国2023年应急能力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旨在探究我国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应急能力建设成效评估(一)应急资源储备在应急资源储备方面,中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同时各地区、各部门也积极开展应急资源储备工作,确保了应急资源的充足性。
此外,国家(区域)应急救援队伍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200个应急救援队伍和2000名专业应急救援人员,各级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方案也得到了不断完善。
可见,我国在应急资源储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应急指挥体系在应急指挥体系方面,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都加强了紧急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建立了完备的应急指挥体系。
此外,各单位间的沟通、协调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保证了应急指挥体系的完善和高效运行。
可以说,我国在应急指挥体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应急技术装备在应急技术装备方面,中国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国家加大了应急技术装备的投入,对紧急事件的应急技术装备得到了加强。
在应急预警、救援、治理等方面,应急技术装备得到了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应急救援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应急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应急资源储备存在盲点尽管中国在应急资源储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许多盲点。
包括应急物资的品质和储备规模的不足等问题。
另外,应急救援队伍的能力和经验也存在提高的空间。
(二)应急指挥体系存在不足尽管应急指挥体系做得已经很好了,但仍存在不足。
包括应急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缺乏足够的投入等问题。
(三)应急技术装备还需更加现代化虽然我国应急技术装备达到了先进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
2023年关于应急管理工作总结6篇
2023年关于应急管理工作总结6篇第1篇示例:2023年已经过去,回顾这一年,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应急管理工作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喘。
在2023年,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和不足。
下面我们就2023年关于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总结。
一、2023年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2023年,我国在应急管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首先是建立了统一的应急管理体系,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各类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密切配合,形成了有效的协同作战机制。
其次是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准确反馈。
再次是开展了多样化的培训演练活动,提高了各级应急管理人员和专业队伍的实战能力。
最后是积极开展了国际合作,参与了多项国际救援行动,提高了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地位。
2023年的应急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和不足。
首先是救援资源的不足,特别是在极端情况下,资源调配不够灵活和迅速,往往导致救援进展缓慢。
其次是信息共享不畅,各部门之间信息孤岛严重,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灾情和救援需求。
再次是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薄弱,一些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薄弱,应急响应不够迅速和有效。
最后是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够完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我们提出了一些规划和展望。
首先是加强资源整合和调配,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
其次是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确保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准确反馈。
再次是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建设,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效率。
最后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权责和要求,规范应急管理工作。
2023年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之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情况
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灾害事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我国应急救援能力的现状和建设情况。
一、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应急救援体系。
中央设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全国范围内的应急救援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地方政府也相继成立了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本地区的应急救援工作。
此外,还有专门的应急救援队伍,如消防队、医疗救援队等,负责具体的救援行动。
二、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应急救援基础设施是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是通信网络的建设,现在已经覆盖了全国范围,保证了应急救援指挥的高效进行。
其次是应急救援装备的更新和完善,如消防车辆、救护车、救生艇等。
再次是应急救援设施的建设,如消防站、救援中心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应急救援的效率和能力。
三、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能力的核心。
我国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应急救援队伍,包括专业的消防队员、医疗救援人员、地震救援队员等。
这些队伍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战演练,掌握了应急救援的技能和知识,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灾害情况。
同时,我国还注重培养普通民众的应急救援意识和能力,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应急自救能力。
四、应急救援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提升应急救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首先是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无人机可以在灾害现场进行空中侦察和物资投送,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是智能救援装备的研发,如智能救生衣、智能救援器械等,使救援行动更加安全和高效。
此外,还有地震预警系统、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等,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灾害信息,为应急救援提供支持。
总的来说,我国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应急救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大型复杂灾害和恐怖袭击等方面。
2024年应急管理年度工作总结与计划
2024年应急管理年度工作总结与计划一、工作总结____年是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一年,全面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绩:1. 加强应急管理法规制度建设。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法》,制定了一批与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规范性文件,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法律依据。
2. 提高应急管理技术保障能力。
我们投入资金,加强应急通信、灾情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建设,推广应急管理模拟演练软件,提升了应急应对能力和效率。
3. 强化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在各地区建立了一批应急管理部门和应急中心,完善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使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运转更加顺畅,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4. 深化国际应急合作。
我们扩大与国际应急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应急演习和培训,与外方分享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升了我国在区域和国际上的影响力。
5. 加强应急技术创新。
我们鼓励应急管理领域的科技人员加强创新研发,推进应急技术的现代化,提高应急救援的水平和效率。
二、工作计划在2025年,我们将继续深化应急管理工作,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全面、更加高效的应急管理服务。
以下是2025年的工作计划:1. 加强应急预警预防体系建设。
完善应急预警体系,加强与气象、地震等部门的协作,提高预警精确度和及时性。
加强应急预防工作,推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减少事故和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 提高应急组织指挥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选拔工作,提高应急组织指挥水平。
加强应急组织体系的建设,形成应急管理多级联动、专业化分工、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
3. 推进应急技术创新。
鼓励科技人员在应急管理领域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应急管理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应急管理技术创新的水平和质量。
4. 深化国际应急合作。
继续加强与国际应急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应急演习和培训,借鉴和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在区域和国际上的影响力。
2024年应急管理年度工作总结优秀报告
2024年应急管理年度工作总结优秀报告一、工作背景和总体情况2024年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年。
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年度总结报告旨在对2024年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推进应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全年工作总体情况如下:1. 组织领导完善: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健全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增强了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 应急能力大幅提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升了应急救援的专业化水平。
累计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培训和应急知识普及活动,增强了应急处置能力和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3.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有力:在全年范围内,共处理各类突发事件2000余起,其中重大事件和特大事件处置顺利,未发生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应急预警机制健全:通过完善预警技术手段和信息传递渠道,有效提升了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做到了早预警、快响应。
5.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展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有序进行,群众得到及时帮助和支持,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
二、工作亮点及取得的重要成果2024年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以下亮点和重要成果:1. 制定和完善应急管理相关法规政策:按照国家应急管理总体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应急管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2. 应急演练和培训全面推进:全年共组织开展了各类应急演练和培训活动1000余次,不断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有效增强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急管理意识和能力。
3. 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效果明显改善:通过优化应急响应流程、完善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等措施,使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强化应急信息公告和社会宣传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应急信息快速发布和灾害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关应急信息,有效提升了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一、发展简述➢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二、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三、发展详述: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显著特色与独特优势
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显著特色与独特优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总体安全与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加强党对应急管理的集中统一领导,积极创新应急管理理念,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建设,注重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持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特别是有效应对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风险挑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我国应急管理在领导制度、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法治体系、预案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显著特色和独特优势。
这些巨大成就表明,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现代化的应急管理领导制度、现代化的应急管理理念、现代化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现代化的应急管理法治体系、现代化的应急管理预案、现代化的应急管理能力等构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一、现代化的应急管理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党的领导是根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制度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在党的领导下,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为防灾减灾救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生产、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强调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
中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应急管理概述1、应急管理概念应急管理是针对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而提出的。
其涵盖了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等四个阶段,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
2、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重叠的,但他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
二、中国应急管理概况1、我国政府应急体系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在国家建立统一领导下,我国政府应急体系建设已初步建成。
国务院是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非常指挥机构或临时指挥机构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此外,应急预案逐步完善,我国已编制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57部,国家专项应急预案21部,全国各级应急预案130多万件,基本上涵盖了各类常见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也基本建立。
2、我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应急管理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存在不足,应急演练不够充分,应急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其次,应急管理体系的协调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健全。
此外,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高。
三、中国应急管理的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应急管理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应急预案编制和实施,提高应急演练的质量和频率,优化应急资源配置,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协调机制和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加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能力,提高应急管理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我国在全社会防范风险和应急处理方面还存在不足。
居民对社会危机的意识不够强,缺乏自救救援的知识和能力,参与度也不高。
例如,在汶川地震中,虽然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参与了救援工作,但几乎都是自发行动,没有发挥出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
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实现预防、预测、预警、指挥、协调、处置、救援、评估、恢复等应急管理各环节中各方面快速高效、有序反应.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的重要保障。
一、建设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紧迫性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度复合化的趋势.应对复合型突发事件.必须以组织化、集约化、系统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等各个领域予以加强.才能奏效。
以往那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应急管理.“零打碎敲”的应对方式.无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突发事件。
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度叠加化的趋势.往往是一系列突发事件累积后一起爆发.因此表现出特别重大突发事件越来越多的现象。
这就需要有应对包括“巨灾”在内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特殊手段。
如果没有比较完整的应急管体系.则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急管的广、深和方面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
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非常规化的趋势。
一些历史上未曾发生过的.或几十一遇、几百一遇的事件.出现的频越来越高.如非典疫情、“9·11恐怖事件、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其确定性和危害性大大超过常规的突发事件。
应急管在决策、处置、善后等各个环节面临着巨大的新挑战.惟有建起全方位的防控和应对网络.建起比较完备的应急管体系.才有可能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发挥应急管的作用。
二、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的历程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悠久历史的古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和灾难.历朝历代积比较丰富的应急管经验。
新中国建以来.我国在应急管工作方面奠定一定的基础.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是.作为一个完整巨大的现代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的时间并长。
从建国开始到现在.我国的应急管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代。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取得的成就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取得的成就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增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完善的法律法规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依据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与规章制度建立起来。
这些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深入探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义、应急指挥体系构建、应急预案与信息管理、队伍建设等问题,从根本上为应急管理奠定了规范基础。
二、全面的组织体系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涵盖国家层面、省市层面和县(市、区)层面三级管理体系。
各级别包括了卫生、动物、食品、水利等多个部门,还建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等配套机构。
这一全面的组织体系,在应急事件中形成了协同作战和明确职责的优势。
三、完善的技术手段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引入了智能化技术,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保证了应急过程中信息便捷获取、及时传递、快速反应。
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的实时监测、评估和预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对突发事件的掌控力和过程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高效的社会参与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广泛吸纳了社会力量,比如设立了应急志愿者服务平台,对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急管理策略依赖全社会的共同配合,需要政府与公众形成紧密关系。
通过积极引导与针对不同人群的宣传和教育,使公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社会预案知晓率和应急响应能力。
总之,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立法、组织体系、技术手段、社会参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应急管理必将更加完善和有效。
中国应急管理报告2023
中国应急管理报告2023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灾害和安全风险也不断增加,对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应急管理报告是对中国国家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的文档,旨在评估过去一年的应急管理情况,并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本报告将针对2023年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为未来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国家应急管理政策和法规的发展中国在应急管理领域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旨在提高国家灾害防范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2023年,中国继续加强应急管理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提高对各种灾害和安全风险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例如,针对自然灾害的《国家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条例》和针对公共卫生事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
2. 国家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2023年,中国国家应急管理部门继续加大对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的力度。
通过完善灾害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以及加强公众的灾害防范教育等措施,有效降低了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
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灾害防范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灾害应对能力。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2023年,中国面临着一次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挑战。
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及时作出应急响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疫情的蔓延。
通过加强疫情监测、协调医疗资源、推广公众健康教育和强化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努力,有效遏制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并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 应急管理技术的进步与应用2023年,中国应急管理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比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预测灾害风险和优化应急资源调配,提高了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无人机、遥感技术等也广泛应用于应急现场的勘察和监测工作,提供了更及时、精准的数据支持。
5. 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的提升2023年,中国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加大了对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工作。
通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和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对灾害和安全风险的认识,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024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2024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总结2024年是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关键年份,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单位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具体总结如下:一、加强领导,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
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领导体系为目标,全面落实各级安全生产领导责任,确定了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提升了领导层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重视程度。
同时,完善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制度体系,明确了各种应急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本单位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上下了大力气,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举办安全生产知识大赛、安全隐患排查演练等形式,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解读,增强了职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三、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
本单位坚持“隐患不整改不过关”的原则,全面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并及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
通过开展专项检查、日常巡查和举办安全生产培训等方式,加大了对隐患整治工作的监督力度。
截至目前,已整改隐患XXX处,有效提升了单位的安全生产水平。
四、完善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本单位按照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和改进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了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加强了应急演练和事故模拟训练,提高了职工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各级应急机构迅速行动,合理调配资源,高效处置事故,取得了显著成绩。
五、加强安全监管,维护安全生产秩序。
本单位高度重视安全监管工作,配备专业化的安全监管人员,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对违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与发展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与发展首先,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法律法规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以来,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了修订,更加明确了应急管理的原则、职责和统一指挥系统的建立。
此外,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应急管理法规,如《水污染防治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为应急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次,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注重了组织体系的建设。
中国建立了由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管理机构组成的统一指挥体系。
国家级应急管理机构升格为国家应急管理部,实现了应急管理的专业化和系统化。
同时,迅速构建了全国、省、市应急管理应急指挥体系,提高了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指挥的科学性,有效应对了各类突发事件。
第三,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重视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国际性和跨国性,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应急管理合作与交流,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在应急管理领域展开广泛合作。
同时,中国还举办了多场国际性的应急管理会议和培训,为其他国家提供技术支持与人员培训,促进了国际间的经验互换与共享。
最后,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注重技术支持与创新。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应急管理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了应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例如,在无人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应急管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突破。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应急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救灾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发展。
在法律法规、组织体系、国际合作、技术支持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应急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需求,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应急管理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安全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一部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应对并战胜各种挑战和危机的历史。
经历了2003 年非典、2008 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 月汶川大地震等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使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得到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步入有力、有序、有效的轨道认真总结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特点和经验,充分估计、充分肯定、充分运用这一体系。
发展和完善这一体系,对于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做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历程应急管理体系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在预防、预测、预警、指挥、协调、处置、救援、评估、恢复等应急管理各环节中各方面快速、高效、有序反应,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作为一个完整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 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发展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
提高于贯彻落实科学观的实践,把应急管理摆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格局中,形成了应急管理“点”与常态行政管理“面”的结合,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2002 年秋,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面对很不安宁的多地方,乡镇和县级领导选任实行“公推公选”的方式。
让更多的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参与到党的干部选任过程中。
与此同时,党有效地领导和组织了人民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在有着数亿人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实行全体村民的直接民主.不仅没有发生大的政治动荡,而且大大提升了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的能力.没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和保证是难以想象的。
党领导和驾驭民主政治的本领也因此得以大大提高.从而为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尽管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充满了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执政党也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但是,中国共产党吸取以往的教训,一方面通过发展党内民主.让党员的意见能够得到表达,另一方面对于党内的问题尽可能依照党章,根据民主程序加以处理.而不是借助社会运动的方式处理党内问题。
这是中国共产党吸取以往经验教训而在政治上不断成熟的重要体现。
实践证明,在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中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提高民主执政能力,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民主发展的又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党内民主不断发展的重要机制。
世界, 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
2003年7 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随后国务院提出“争取用3 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几乎与抗击非典同时,我们党确立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做出部署、提出要求。
党和国家从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着力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2003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深刻分析了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围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2004年9 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 2006 年8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正式提出了我国按照“一案三制”的总体要求建设应急管理体系。
《决定》指出:“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 至此,这三次党的全会基本完成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框架的蓝图设计工作。
党和国家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
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定位。
2006 年3 月,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第一次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的要求。
在这个总要求下,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
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
党和国家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明确了应急管理的定位、目标、任务和政策。
2005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6 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
全国31 个省区市都成立了省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国家防汛抗旱、抗震减灾、海上搜救、森林防火、灾害救助、安全生产等应急管理专项机构职能得到加强。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任务。
2008 年6 月。
在经历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总结我国应急管理的成就和经验,查找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方针政策。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要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的成功经验,形成综合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又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
我国在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的工作,通过对“三点一面”的总结,回答了历史提出的三大课题:第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府如何认识风险。
怎样防范和应对风险:第二,要建设什么样的应急管理体系。
怎样建设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第三,应急管理体系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什么关系。
怎样通过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国家治理方式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框架我国政府在加强应急管理中.突出重点,抓住核心,建立制度,打牢基础,围绕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构建起了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的核心框架。
(一)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预案建设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龙头,是“一案三制”的起点。
预案具有应急规划、纲领和指南的作用,是应急理念的载体,是应急行动的宣传书、动员令、冲锋号,是应急管理部门实施应急教育、预防、引导、操作等多方面工作的有力“抓手”。
制定预案.实质上是把非常态事件中的隐性的常态因素显性化,也就是对历史经验中带有规律性的做法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形成有约束力的制度性条文。
启动和执行预案,就是将制度化的内在规定性转为实践中的外化的确定性。
预案为应急指挥和救援人员在紧急情态下行使权力、实施行动的方式和重点提供了导向,可以降低因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而失去对关键时机、关键环节的把握,或浪费资源的概率。
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和精心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已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 多万件,涵盖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之网基本形成。
预案修订和完善工作不断加强,动态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预案编制工作加快向社区、农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深入推进。
地方和部门联合、专业力量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应急演练有序开展。
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体制建设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央政府坚强领导.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各负其责,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
从机构设置看,既有中央级的非常设应急指挥机构和常设办事机构.又有地方政府对应的各级应急指挥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了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了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建立了志愿者制度.有序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到应急管理中去。
从职能配置看,应急管理机构在法律意义上明确了在常态下编制规划和预案、统筹推进建设、配置各种资源、组织开展演练、排查风险源的职能.规定了在突发公共事件中采取措施、实施步骤的权限,给予政府及有关部门“一揽子授权”。
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职能“缺位”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从人员配备看,既有负责日常管理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人员和专司救援的队伍。
又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
(三)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机制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了应急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应急决策和协凋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政府与公众联动机制、国际协调机制等应急机制。
另外,特别针对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机制建设。
如以往在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缺失,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注意发挥信息发布机制和志愿者机制的作用.主动向社会发布灾情报告.举行记者招待会或以其他形式与社会直接面对面沟通,大量媒体记者包括境外媒体记者被允许进入灾区进行采访和报道,增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时效性与权威性,避免了谣言的传播,有效引导了舆论导向,稳定了人心。
又如,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关于怎样开展与国际社会合作的经验以前并不多,经过近几年实践摸索,建立了减灾国际协作机制,在特大灾害中邀请有丰富经验的外国和境外救援人员参与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