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

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

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书法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祖国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踊跃的现实意义。

“学书首须人品高”,从学书者的生命成长角度来看,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重于学书技术的积累和提高。

因此,要养成高贵的道德品质,踊跃探索和挖掘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创作出具有时期精神的书法作品,做到自娱自乐,充实和丰硕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一、书法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缩影汉字,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伴随着汉字产生和发展,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在通过历代书法家的熔炼和创新,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形式,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往后的草书、行书、楷书,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令人景仰的书法大家,有钟繇、王氏父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若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比作一部交响曲,那书法就是它的华彩乐章。

中国汉字从简单的符号开始,一路发展、演变、创造,形成篆、隶、草、行、楷等五种书体,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二、书法艺术是展示人格魅力的表现形式中国书法家群星灿烂,每一个书家都有动人的故事。

咱们知道,颜真卿是唐朝名将,虽官拜平国公,但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勇于斗争,不怕丢官弃爵,乃至献诞生命,他是忠义之士、殉节之臣,他的字之所以千古流伟,为人们所喜爱,就是因为他那博大的胸怀、刚强的性格、深邃的思想、坚实的功力和高贵的道德情操和民族气节鼓舞着人们。

练字炼人,学书先学做人。

练字的进程就是炼人的进程。

只有学问高,人品好,肯下功夫,字才能写好,才能流传千古。

从书史上看,书法审美特别讲究作者的品格,重视人品。

书法作品虽美,但人品卑污,则因其品下而被鄙视者历代不胜列举。

如宋朝的蔡京、明清时的王铎等。

相反,品格高洁,书艺卓越,则因其人品而更看重其书艺。

如王羲之、颜真卿、岳飞等人,他们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贵,在他们身上表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后世敬仰。

刍议书法教育与品德形成

刍议书法教育与品德形成

刍议书法教育与品德形成标签:书法教育;品德,作用;策略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气质、团结力、凝聚力、创造力无不蕴含其中。

千百年来,这一涵义深广、充满魅力的文化被无数文人墨客演绎得淋漓极致、炉火纯青,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潮流和文化方向。

很多文人大家都深刻地认识到,书法作为一门特有的经典艺术,对人们的思想性格、情操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使广大青少年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开展书法艺术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

吸收书法精髓,创新教学模式,使其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良好的品德、促进个性全面健康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书法与人品的密切关系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作者思想道德、情感品格的外化和表现,书法艺术更不例外。

从字的结构、运笔、结构等方面,可以深刻地洞察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精神气质等内容,严谨或开放,刚直或园滑,进取或保守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从笔迹学上来分析,会更详细,远不止以上所说。

因此,从笔迹可以认识自己,也能认识别人。

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心相》中说:“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

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很多功耀千古的封建帝王就将书法造诣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康熙皇帝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成功的范例,当时许多官员,因为在书法和诗词上有好造诣而被重用;反之因字写得太泛遭到训斥。

在提拔人才上也将书法好坏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他选用高士奇和张英就是明证,张英后来升到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

也正应那句老话——字如其人。

二、书法对民族精神的重要影响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上至达官贵人,中到文人化士,下至庶民百姓,对文字艺术有着特殊的情结,赋予了书法无限丰富的内涵,人们往往以一个人的品德开始去认识他写的字,又常常从一个人写的字中去衡量他的品格,因而习字在不知不觉中便起着规范人的品格,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人以德重、书因品高---浅谈书法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精编版

人以德重、书因品高---浅谈书法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精编版

人以德重、书因品高——浅谈书法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曾永发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精髓,被誉为“世界上最高的艺术”,其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书法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我们常听到:“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笔正则心正、学书先学做人”等谚语,从这可以看出书法艺术与德育有着内在联系。

纵观历代书法家,莫不因其高尚人格而名垂青史,如果人品不好,即使书艺再高,也不会被世人所称赞,比如宋朝的蔡京,书法为宋朝之冠,但“宋四家”中却没有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的人品不好的缘故。

我们知道评论一名书法家的作品首要条件是他的人品而非书法本身。

只有高尚的人品才能有高尚的书德,高尚的书德加上高水平的书艺,才能创作出为人称赞的传世经典之作。

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及高,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王羲之的“骨硬”,虞世南的“德行忠直”,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蔡襄的“才德俊伟”,这都令人高山仰止,这些史传佳话随同他们的书法名作在中国书法史上一并闪着耀眼的光华。

在中小学书法教学时,假如我们有意渗透中国历史上顶天立地、坚贞不屈、且书法上有一定造诣的英雄人物,如颜真卿、岳飞等的故事,引导学生向人书俱佳的书法名家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从而影响学生在书法练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沉着冷静、坚持习字、做事有始有终、勤动脑、善观察等良好的思想品质。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中国礼仪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曾说:“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可见礼仪的重要性,中国书法艺术中蕴含着许多礼仪内涵,比如讲汉字的间架结构必然会讲到“穿插避让”,而在这“穿插避让”中就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精神,像谦让、互补、和谐等;再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件的捺画都变成了点画,才使整个字显得和谐、美观,这就是“谦让与和谐”的体现;通过穿插使分散的部件连成一个整体,即是“互补与紧凑”的体现。

课堂上,我们可以用“从、林、昌”、等字渗透礼仪的教育,让学生从这些汉字中体验到左让右,下托上等就是一种“谦让”的体现。

浅谈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

浅谈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

浅谈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在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书法课作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德育教育的意义更是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作用,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引导和建议。

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书法的良好品质和美好情感得以表现。

在书法创作中,学生要求端庄、稳重、力度均匀、笔画工整,这需要他们培养内心的沉静、耐心和毅力;而书法作品中常常饱含作者的心情和情感,不论是内心的宁静、高贵还是一股宏伟、激昂都可通过书法作品得以表达,这需要学生从小培养对美好情感和情操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促进心灵的升华和情感的陶冶,有利于学生品格的培养。

其二,书法课教学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习书法,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还能够使学生在书法的学习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在书法课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一、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责任感。

在书法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名家书法作品,学习书法的发展历程,了解书法的基本概念和规范,培养学生对于优秀书法作品的鉴赏力,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辨别好坏,增强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书法的学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汗水,需要学生具备耐心和毅力。

老师可以通过临帖、写字、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使其在书法学习中逐渐培养出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耐心,这对于学生的品质养成非常有益。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

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发展的关系研究

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发展的关系研究

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发展的关系研究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一直被认为是一门艺术形式,与美学以及审美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同时,书法教育也被认为与学生的品德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发展的关系,并分析这种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首先,学校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强调静心、专注和内心净化。

通过书法练习,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并使内心平静。

这种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当学生通过书法欣赏以及写书法时,他们将不断感受到美的力量,这将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其次,学校书法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书法练习要求学生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

这使得学生有机会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同时,书法教育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练习中的感悟和体验,学生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想象力,进而在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发挥创造性思维。

另外,学校书法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书法练习追求的是规矩和自律。

学生练习书法不仅要求字形的规整,还要求严格遵循书法的基本要素。

这要求学生按照规则行事,不断追求规矩和节制。

在书法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懈怠和浮躁的心态,这种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以及追求卓越的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书法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真和负责任的态度。

书法练习需要学生十分细心和耐心,对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形都要求准确无误。

这要求学生对待每一次练习都应该认真负责。

当学生注重每一笔的细节,把每一次练习都当作是对自己要求的一种表达时,他们会逐渐培养起负责任的态度。

此外,书法练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书法教育中,学生常常会与同学一同进行练习,通过比较和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种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集体意识。

书法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影响研究

书法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影响研究

书法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越来越重视。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物质享受和功利主义的诱惑,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书法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书法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积极影响,从中发掘出书法教育的深层内涵。

首先,书法是一种历史传承的艺术形式,它的存在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同。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主流,而纸质的书写已经日趋沦为传统。

然而,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字体和结构都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沉淀,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生通过练习书法,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智慧,这样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通过对书法字体的研究与体验,学生会更加关注自己在书写过程中的态度和品质,从而提高学生自律和自我规范的能力。

其次,书法教育独特的审美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和表现能力。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线条、结构、节奏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通过学习和练习书法,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当学生欣赏一幅优美的书法作品时,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秩序、和谐和平静的美。

这样的审美经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水平,还能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热情。

此外,书法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

书法作为一门严谨、精细的艺术,要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耐心。

练习书法需要反复的笔画操练和细致的构造,从而要求学生坚持不懈,耐心等待每一笔画的完成。

通过持之以恒地练习书法,学生可以培养出专注力和耐心的品质,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书法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和良好的社交能力。

书法作为一种个人的修行,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完成,练习者常常要面对自己内心的世界和情绪的变化。

通过书法的练习,学生可以调节自己内心的情绪状态,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培养研究

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培养研究

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培养研究引言:学校书法教育一直以来被视为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有力工具。

本文将探讨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培养之间的关系,分析书法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并给出建议用以提升学校书法教育的效果。

1. 品德与教育: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性格和行为表现。

教育则是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通过书法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

2. 书法教育的内在关联: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强调内心的专注与平静。

学生们在书法学习中会感受到这种专注力和内心平静的境界,从而借此培养品德美。

3. 书法与自律:书法的学习强调规范与纪律,要求学生迅速决断和行动。

这种要求培养了学生的自律精神,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4. 书法与耐心:书法作品的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这种品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书法与审美:书法是一种高度审美的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书法,学生将培养审美能力,学会欣赏美,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境界。

6. 书法与坚持:在书法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和演变,对自己要求更高。

这种坚持精神培养了学生的毅力和毅力,有助于培养他们善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7. 书法与团队合作:书法学习可以在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合作氛围。

通过一起学习和努力,学生们可以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8. 书法与自我表达:书法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通过书法,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自我表达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发展。

9. 书法与修身养性:书法学习不仅仅是技艺的培养,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通过追求书法的境界,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修养和品德。

10. 如何提升学校书法教育的效果:为了提升学校书法教育的效果,学校可以增加书法教学的时间和频率,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结论:通过对学校书法教育与学生品德培养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书法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养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
书法艺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
统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教育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

有句俗语叫做“书法育德,书法育智”,这句话准确地说明了书法对于人
的品德和智慧的教育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书法育德和书法育智两个方面来谈谈书法在教育
中的重要性。

说说书法育德。

古人云:“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说人的品德是可以从书法上看
出来的。

书法是一种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书法作品中看出
他的性格和品德。

一位品行良好的人,在书法创作中会准确严谨、端正规范;而性格急躁、浮躁的人在书法创作中往往难以保持调整心态,表现出笔力过重,字形不稳的情况。

所以,书法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让学生明白到良好的品德和态度是
书法创作的基础,从而使他们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品行修养,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控
能力。

书法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书法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品德修养,更可以培养学生
的智慧。

我们应该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让更多的孩子在书法的熏陶下成长,让书法教
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一种教育形式。

同时也让我们重视起来,让其成为教育的重要
内容之一。

浅谈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

浅谈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

浅谈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书法课教学中,德育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应用与发挥。

本文将从书法课教学中的德育应用、德育目标与实现、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浅谈。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德育价值。

在书法课教学中,德育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

书法是一门文化艺术,需要一定的礼仪规范来进行。

因此,书法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遵守教室的规矩,表现出端庄、礼貌的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交礼仪。

2、陶冶学生的情操与品格。

书法创作需要学生有一种清高、淡泊的情操,更需要有一种细心、认真的品格。

在书法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文化艺术的美,通过书法的练习,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与品格。

3、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

书法练习需要耐心、勤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在书法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制力和自律能力。

4、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书法课教学中,可以进行学生间的书法互评与竞赛活动。

通过组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德育目标与实现书法课教学中,德育应该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具体而言,书法课德育的目标可分以下四个方面:1、唤醒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体。

在书法创作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书法是艺术与文化的结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通过书法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欣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文化的知识面与广度。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书法是一种艺术,需要学生具备审美情趣。

在书法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名家书法、欣赏名人碑刻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字品如人品,字正人端正!

字品如人品,字正人端正!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我们常常会因为一副精彩绝伦的书法作品赞叹不已,更能从中获益,感受到书法对灵魂的撞击带来的思想火花,饱含浓浓的育人气息。

“字品如人品”的品性教育“字品如人品”的说法,不是绝对,但却很有道理。

有人说,“‘字品如人品,因为字从心因而出,心正则字正,心术不正,字则不正。

’率性书写文字时,字的笔划、法度,都显露着一个人的某些性格特征;不同时期的书法,显露着一个人不同阶段的素养和心理状况。

”欧阳修在《集古录》中同样对颜真卿书品与人品的一致予以高度评价,他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颜真卿刚正不阿,临危不惧,一生忠义;他的字也方正刚劲,像他的人品一样,挺然奇伟。

有的说得更明白,颜真卿的字,“望之知为盛德君子也”。

颜字,一看就知道他是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观颜字,不难从中体会满满的正能量,在习字的过程中穿插这样的名人故事,不也是一种难得的思想教育吗?书法的练习过程是一个磨砺心性的过程,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要看得见未来。

众多的笔画,要一点一滴的练成,然后搭配间架结构,整字练习……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考虑字与字之间的组合。

一个这样的过程下来,即便成不了书法家,但也会养成宠辱不惊、泰然处事优秀品质。

何况,无论是练字还是书法欣赏的过程,都可以让我们远离尘嚣、烦躁,心境平和的享受生活之美。

“字正人端正”的规范教育小时候跟着爷爷练过一段时间的毛笔字,从执笔姿势做起,拇指食指、中指夹笔,无名指下顶,小指辅靠,笔杆要直……坐姿要端正,书写才能不出偏。

然后是点撇横捺到整字的成千上万次的练习……执笔方式、坐姿、甚至心情欠佳的时候,只能“挥毫泼墨”,却无任何收获。

爷爷说,汉字,就是方块字,只有笔画规范,才能写方正了,才能把握好间架结构,才能打好基础,做人亦是如此。

可以说,毛笔字的练习,往往从楷体入手,规范的意识,十分关键。

字要规范,遵守点撇横捺到整字的基本要求,做人也要端正,遵守法规制度。

论书法与人品的关系

论书法与人品的关系

·
论书法与人品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与人的品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许多古代文化名人都有卓越的书法成就,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令人惊叹,也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品格。

首先,书法作品往往反映了书法家的个性特点。

书法家通过笔墨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个性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例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雄浑有力,反映出他刚毅、果敢的个性。

宋代书法家苏轼的书法作品则洒脱不羁、自由奔放,展现了他豁达、豪放的个性。

其次,书法家的高尚品格也影响了他们的书法成就。

书法家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使作品达到更高的境界。

他们必须具备勤奋、谦虚、诚实、坚韧不拔等品质,才能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例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不仅在书法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品格也备受赞誉。

他谦虚谨慎、勤奋好学、为人正直,这些品质都为他的书法成就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综上所述,书法与人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家通过作品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同时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使作品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古代书法名家的经验,通过培养优秀的品德和人格,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书法育德强调的是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振聋发聩的黄金石。

通过书法的艺术修炼,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修养品质。

在书法创作中,要注重挖掘文字的内涵和精神境界,以及书法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只有心无旁骛地投入才能营造出真挚、境界高超的书法作品。

这种专注和投入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人们的品德修养的一种方式。

书法育德侧重于书法对人们品德养成的影响。

书法创作要求人们的慎独素养和文化修养,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状态,敲打字文化的普及,也体现了对中华汉字的推广和传承。

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是通过心灵和意志的驱使而落笔,书写时要求虚心谦逊、持之以恒、恭敬礼节,这些良好的品德要求有助于人们培养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人格。

书法育智,主要是指书法对人们智力发展的积极影响。

书法创作要求艺术家运用自身的感觉、理性和想象力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欣赏,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审美能力。

书法能够让人们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和书写,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语文学科的能力。

书法创作需要人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培养了专注力和耐心,培养人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理念,其核心是通过书法创作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智力素养。

书法育德强调的是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价值,通过书法的艺术修炼,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修养品质。

书法育智侧重于书法对人们智力发展的积极影响,提升了人们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了人们的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传承。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

书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中国的艺术品评受传统审美理念的影响,强调艺品出于人品。

宋代郭若虚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历朝历代人品受到赞扬的书法家,其作品备受推崇,而人品颇受诟病的书法家其作品则往往难以流传。

一、“书品即人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品评的影响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影响了中国人的书法品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品格情操的过程。

俗话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书法艺术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精神气质。

自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法家的人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法家本人的品行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人”常作为评价书法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人对前人的评价,常以书品论人品,或以人品论书品。

元代郝经在《临川集》中说:“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

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

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

”书以人贵,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批评的一个独有现象。

历史上很多奸佞虽擅长书法,却因品德低下,因人废字,其作品往往也难以流传。

北宋蔡京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自成一家。

然其为人凶谲,谗害忠良。

明代大收藏家张丑称,世人因恶蔡京为人,遂把原先“宋四家”中的蔡京,换为其同乡先辈蔡襄。

蔡京虽书法造诣颇高,却因其人品低下,遭人唾弃,故而无法列入“宋四家”,其作品流传于世的也寥寥无几。

浅谈书画对中学生个性品质的影响

浅谈书画对中学生个性品质的影响

浅谈书画对中学生个性品质的影响1.基于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为了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书法和绘画作为传统的美育载体,对完善教育制度、促进个性发展、优化自然资源、实现终身自我教育等诸多方面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

2.基于社会、家长们对书画的认识然而,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农村小学的教学活动中依然严重存在着“重主轻副、重语数偏废其他学科”的现象。

思想认识不足,致使书画教学课不想上、不会上或干脆不上,这种把知识目标看得过重于“培养人的目标”的教学,影响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其更有成效地把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再者,我们鲁西北经济欠发达,社会教育观念认识也相对陈旧、落后,尤其家长、社会只重视孩子的统考科目知识的学习,只看重成绩。

使我们忽视了对学生全面性的指导。

这样一来,学生们怎能学好书画知识、提高书画技能?进一步说它抑制了学生这方面才能的发展。

为此,深入开展书画课十分必要,建立在书画理论和实提高的影响践探讨书画训练队学生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我们从多方面探讨书画训练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影响。

3.基于德育工作、学生发展的需求当前,德育的现状表现为单向灌输多,情感体验少;知识传授多,实践感受少;一阵风的多,持久的少等较多简单教条的教育状况。

作为蕴含丰富德育因素的书画教育,只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特有的“育德”的教育功能,现阶段中学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段时间将经历青春期的动荡,部分中学生可能会由于自己外形发展不够理想而自卑,学习成绩不好而焦虑,因学习压力大而紧张,所以这些对人格发展起到消极阻碍的作用,久而久之会叛逆和封锁自己。

而学习书画必将有助于学生全方面的发展,精神心灵的成长。

同时,书画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释放,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陶冶高雅情操,锻炼坚强意志。

书法和人格关系的思考——论中国书法艺术

书法和人格关系的思考——论中国书法艺术

书法和人格关系的思考——论中国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与西方绘画艺术不同,书法多侧重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

因此,很多人认为,书法和人格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将从书法和人格的关系、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意义和书法艺术的当代发展三个方面来论述书法和人格的关系。

一、书法和人格的关系中国书法艺术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与艺术家的人格密切相关。

首先,书法需要艺术家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书法家要通过书法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因此,艺术家的人格特征会被体现在书法作品中。

艺术家个性特征在书法艺术中得以自然体现,使得书法作品独具艺术感染力和感人肺腑的情感表达。

其次,书法需要艺术家有坚定的信仰和高度的道德水平来支撑。

书法家要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要有一颗对民族和国家的无私之心,要有真善美的情操,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规范,才能创造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书法作品。

艺术家的人格魅力是通过书法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和色彩等方面得以展现出来的。

综上所述,书法和人格是密不可分的。

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和价值不仅在于书法家的技法和造诣,更离不开艺术家的人格美和情感体验。

因此,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书法家的人格要求非常高。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意义中国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的美学意义。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气质,也是追求人格美、心灵美和道德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书法通过线条的运用和布局的巧妙优美,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美感的艺术形式。

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注重独特的线条运用和美感的传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

书法的美感是非常独特的,它追求的是一种涵养、淡泊和空灵的感觉,同样也要求艺术家的人格应具备这种高品质。

其次,书法艺术强调内在的气韵和个性特色。

书法韵味是指作品的内在气息和人格特征,是每个艺术家独特的文化气质。

书法家通过使用不同的线条、墨色和笔画,以及运用不同的布局、构图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情绪和意境,这些都是书法家个性和人格的体现。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一、书法育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一直被看作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内在美感。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品格、修养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书法的练习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这对于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在书写的过程中,需要专注、沉静,这种悠然的境界会让人的内心得到宁静,培养出一种深厚的内在修养。

书法育德,重在培养学生的认真、耐心、自律和宁静的品格。

在当今社会,繁忙的生活和多变的信息催人忙碌,在这样的时代,培养学生内心的宁静和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书法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寻找到一份内在的宁静,培养出耐心和毅力,对学生的品格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书法不仅可以育德,还可以育智。

书法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书法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观察力。

书法练习需要学生保持专注,仔细观察每一个笔画的形状和结构,这种专注力和观察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专注和仔细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法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书法练习需要精准的动作和手眼协调,这对于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处。

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手部灵活性,对于学生艺术修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书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智慧在书法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书法练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审美情感和意境体验。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不仅仅在书法技巧上得到锻炼,更能够感受到书法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这种情感共鸣和文化体验对学生的品格修养和情感智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在书法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书法字体和风格的研究和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我们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广。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和育人手段。

因此,有句格言说得好,“书法育德,书法育智”。

书法育德,意思是通过书法教育来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使人们更具有修养和感恩之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一直被认为是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因为书法不仅包含了对书法的技能和技能的艺术追求,更体现了人的精神追求。

书法从字形到字体,从用笔到结构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好的书法不仅需要技术的精湛,更需要心灵的专注和内心的净化。

在书法的修习和创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心灵和思维,检视自己的品格和素质,以塑造更为丰富的人生价值观和人格成长。

通过书法修养心灵,强化自我,感悟美好,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和文化品位,超脱低级趣味,避免负面的情绪和行为。

除此之外,书法还能够在细节上注重观念体现,比如遵循规矩、守纪律、举止端庄等。

书法讲究书法人的情感表达,专注的态度,很好地培养了人们的礼仪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

书法中所包含的儒雅气息和温文尔雅的品质,都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

书法育智,意思是通过书法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人们的艺术细胞和审美能力。

书法所需要的细致和耐心,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资本。

用心地修习书法,可以帮助人们养成细致认真、沉着自若、反复练习等优秀的习惯,强化我们的记忆力、思考力和判断力,最终提升我们的智力素养。

通过学习书法,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汉字的含义、音韵和文化,更能够锻炼我们的手指、大脑和心灵。

书法所需要的用笔技术和线条美感,需要对人的视觉、触觉和思考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和刺激。

书法的创作,需要通过创造性思考和想象,挖掘自己的潜力和创意,在艺术中抒发自我,释放自我,从而增强我们的意志品质和创造力。

因此,书法育德,书法育智,是展示人文精神,强化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修练书法必须要在“德”上下功夫

修练书法必须要在“德”上下功夫

修练书法必须要在“德”上下功夫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这话虽然有点绝对,但是书法和人品确实有一定关系,人们往往通过练习书法的路径来学习和提升道德,这是为什么?我想,根本的原因是在于道德是规范个人与他人,与社会集体,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和准则,它与练习书法这两件事,有着共同的三个要素和要求:正己、守规和正确处理整体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练习书法还是要培养提升道德,必须把这三个环节抓好。

关于正己。

无论写字还是修德,都是个人的行为,首先都要端正主体者的心志和态度,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写字前,必先端正姿势,摒神息虑,意守丹田,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

学习和修养道德时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必须诚心诚意、以敬畏的态度对待道德规范,对待道德榜样,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的差距,谦虚谨慎地向先进学习。

赵孟痛骂练字中的浅薄浮滑,生活中也会是卑鄙小人:“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定武兰亭跋》)关于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书法讲究结体,即整体和结构,练字必须妥善处理每个字的各个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字与行、与篇之间的关系等。

道德也是这样,它在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也必须关注彼此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与他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在顾全整体和大局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各个局部的正当利益。

关于重视法度,遵守规范规矩。

书法重“法”,就是规矩和法度。

不论习字、临帖,甚至书法创作,都必须遵守规矩的约束和限制,恪守一定的规范。

学习道德更必须从遵守规范和准则做起。

中国古代讲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敬,仁义礼智,忠孝节义,一直到新中国以来我们提倡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人们应当自觉遵守的规矩、规则和法度。

从练习写字当中,的确能够学习怎样做人;而从学习做人当中,也能领悟许多写字的道理。

对此,我们要提高自觉性,在日常生活中将它们联系起来,并且使其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

书法育德,书法育智书法是我国传统的美术形式之一,自古以来就和文化、礼仪、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

古人常说“书法育人”,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书法在培养人的良好品质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书法作为文化遗产和传承方式的价值。

书法育德,是指通过练习书法,能够使人受益无穷,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素养。

首先,书法能够培养人的耐心和毅力。

毛笔字需要一笔一划,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复的推敲,人们的耐心和毅力不断增强,这既使人变得更加坚韧,同时也能锤炼人的意志和决心。

其次,书法能够培养人的自律和自控能力。

书法毕竟是一门文化艺术,对于书写者的精准度、规范度和稳定度有着要求。

如果练习书法时缺乏自律和自控,就会出现“乱搞”、不拘礼仪等情况。

而如果能够克服这些不良习惯,那么就能够自觉地练习书法,从而更好的体现自己到内心世界。

再次,书法可以培养人的沉稳和慢性。

写字的过程中,需要集中精力,一笔一划,不能草率从事,更不能心浮气躁。

通过慢慢练习书法,人们会慢慢习惯这种缓慢的节奏,并因此而敬畏和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培养出自己沉稳、慢性的品质。

书法育智,是指通过练习书法,能够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首先,书法对于视觉和感性能力有着良好的锻炼作用。

毛笔字是一种非常视觉化、感性化的表达方式,不仅需要文字的美感,还要图形的艺术感。

通过练习书法,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达观和美学,从而提升自己的视觉和感性能力。

其次,书法能够促进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毛笔字需要灵活的构思,需要从数种字体、数十种字型、数百种笔画和数千种字样中选取相应之字。

这需要大量的思考和想象,从而让人在思维上得到锻炼。

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这种书写技艺,就能够更好的发挥创造力,从而在各个领域都有所突破。

综上,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在艺术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同时在培养人的美好品质和智力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妨多多练习书法,从中体会到文化的博大和人生的真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
书法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祖国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书首须人品高”,从学书者的生命成长角度来看,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重于学书技能的积累和提高。

因此,要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探索和挖掘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书法作品,做到自娱自乐,充实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一、书法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缩影
汉字,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伴随着汉字产生和发展,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在经过历代书法家的熔炼和创新,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形式,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令人景仰的书法大家,有钟繇、王氏父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如果把中华民族的文化比作一部交响曲,那书法就是它的华彩乐章。

中国汉字从简单的符号开始,一路发展、演变、创造,形成篆、隶、草、行、楷等五种书体,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二、书法艺术是展示人格魅力的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家群星灿烂,每个书家都有动人的故事。

我们知道,颜真卿是唐朝名将,虽官拜平国公,但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斗争,不怕丢官弃爵,甚至献出生命,他是忠义之士、殉节之臣,他的字之所以千古流伟,为人们所喜爱,就是因为他那博大的胸怀、刚强的性格、深邃的思想、坚实的功力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民族气节鼓舞着人们。

练字炼人,学书先学做人。

练字的过程就是炼人的过程。

只有学问高,人品好,肯下工夫,字才能写好,才能流传千古。

从书史上看,书法审美特别讲究作者的品格,重视人品。

书法作品虽美,但人品卑污,则因其品下而被鄙视者历代不乏其人。

如宋代的蔡京、明清时的王铎等。

相反,品格高洁,书艺卓越,则因其人品而更看重其书艺。

如王羲之、颜真卿、岳飞等人,他们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尚,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后世敬仰。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也曾对皇帝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柳公权之“心正则笔正”的典故,不但是笔谏之隐语,也是书法之真谛。

历代书法家,无不勤学苦练、历经艰辛才终有所成。

王羲之七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后又遍学李斯、钟繇、蔡邕等书法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终成一体;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看到晋古碑,在碑前看了三天才肯离去;怀素和尚,为了学习书法,他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他还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不远万里到京城去向大师请教;还有王献之的“尽
十八缸水”等故事。

有不少书家,禀性耿直,不畏强暴,却能同情弱小,以己之长解困济贫。

如王羲之遇到一个卖扇子的老妪,见她的货无人问津,于是在一把扇子上题写了几个字。

起初,老妪很不高兴,埋怨他把扇子弄脏了。

王羲之对她说,你就说王右军题了字,一定会有人买的。

老妪不信,但当她到人多的地方真一喊时,一下子被人包围了,大家争着要买,不一会儿就卖完了。

再如清代何绍基,断然拒绝贪官重金索字,对穷人则慷慨挥毫,赐之墨宝,为穷人救急等。

做为书法爱好者,有一技之长不自傲,要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关爱他人。

三、书法学习是历练人生的良好途径
书法是一门法度严谨的艺术,遵循科学规范的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书法效果。

如临习楷书,要仔细观察、揣摩,从其横平竖直中,体会到做人的正直;在从简到繁的临习过程中,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明白“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克服马虎敷衍的毛病,培养耐心稳妥、细致严谨的良好品质。

苏东坡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学习书法可以使人精神专注,细致入微。

在临摹碑帖时,细心观察字帖,从一点一画的运笔方法,到字体的间架结构,点画的位置关系,一丝不苟,看得精确细致,才能写出与帖上一模一样的字来,这就是“入帖”。

学习书法可以锻炼毅力,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
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书法虽然不像有些人说不得得那样玄妙,那样高不可攀,但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奏效的。

在有了较好的方法之后,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写出优秀的字形。

总之,书法学习的一系列活动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非有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成功。

四、书法创作是升华人生的过程
一般学习书法总是以技法为主,注重笔画结构章法的优劣,却忽略了对书写内容的理解消化,以致于一幅作品完成了作者却对作品内容一知半解,食而不化。

这样只讲求书法的外在形式的华美,而不挖掘作品的内涵和精神,这样的创作无疑是肤浅的,没有起到“书”以载道的作用。

笔者认为,书法创作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反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亦有所不同。

我们要选择好创作内容,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或歌颂名人丰功伟绩,或抒发个人豪情壮志,或彰扬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等。

总之,书法创作应选择积极向上、健康自信的内容,反对消极颓废、悲观反动的内容。

一般地,在书法创作前,首先要领悟和把握书写内容;在创作中,要做到心手合一,激情飞扬,将心中浓烈情感倾注于笔端;创作后,品味作品内含的思想与自身的情感再次融合,使灵魂再度感染。

因此说,一幅思想性、艺术性相得益彰的书法作品,必让自身的心灵和情感得到升华。

五、欣赏书法作品是快慰人生的佳景
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鲁迅先生认为:“书法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是美的体现,既有局部的点画线条美和结构造型美,也有整体的章法布局美和风格意境美。

通过对书法美的追求,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学识修养。

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学习与欣赏,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起到陶冶情操与培养高尚品德的作用。

比如颜字的风格是以庄严、凝重、雄浑、博大取胜,其用笔刚正、遒润,运笔过程鼓荡的节奏感及结体宽博的均衡感构成颜字书法富丽堂皇、庄重博大的艺术风格,其实这就是他人格的写照;民族英雄岳飞所写的《还我河山》草书横幅,酣畅淋漓,峻峭挺拔,大气磅礴,真是义愤之情溢于笔端,抒发了他那立志收复河山,洗耳恭听雪国耻,浴血战斗,身先士卒,“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伟大胸襟和崇高志向。

书法有“阳刚”和“阴柔”之美,生活也具有这样的美,疾恶如仇,大义凛然,见义勇为,是阳刚之美;乐善好施,悲天悯人,扶贫济困,是阴柔之美。

因此说,书法与生活是相通的,书法能够净化心灵,引导言行,校正自我。

以上是我对书法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的几点肤浅见解,不揣拙陋,聊发管见,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