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应“国际化”
法学与全球化
![法学与全球化](https://img.taocdn.com/s3/m/76210b1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f.png)
法学与全球化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全球化不仅改变了经济和文化格局,也对法律制度和法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本文将探讨法学与全球化的关系,并探讨全球化对法学的影响。
一、法学与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法学开始从传统的国内法发展为包括国际法、比较法、欧洲法等多元法系的领域。
法学本身也在逐步走向国际化,法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国际合作越来越频繁。
法学与国际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其发展水平和研究成果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法律体系和法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全球化对法学的影响1. 法律体系的多元化全球化使得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紧密。
法律体系的多元化为法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各国法律体系的相互借鉴和对比研究可以促进法学理论和实践的进步。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法和国际司法机构的作用也不断增强,这对法学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 法律问题的跨国性全球化的倡导者之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跨国企业的兴起。
随着跨国公司的增多和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法律问题也变得越来越跨国性和复杂。
此时,法学研究不仅需要深入掌握国际法,还需要具备比较法和国别法的知识。
对于法学学生来说,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和解决法律争议的能力。
3. 法律制度的协调和一体化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协调和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
例如,欧盟建立了自己的法律体系,并且在某些领域实现了法律的一体化。
这就要求法学研究者需要深入理解不同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并积极参与到法律体系的协调和一体化过程中。
三、法学应对全球化的挑战1. 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全球化对法学的挑战要求法学研究者具备跨学科的研究能力。
法学的研究应该融入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以全面理解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度。
2.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平衡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法学研究者需要平衡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法学研究既需要关注国内法律体系的健康发展,又需要与国际法律制度和法学研究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法学的发展。
法学的现代化与全球化
![法学的现代化与全球化](https://img.taocdn.com/s3/m/140c628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c.png)
法学的现代化与全球化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法学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成为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法学的现代化指的是法律体系和法律观念的更新与发展,而法学的全球化则指的是法学学科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融合。
一、法学的现代化法学的现代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包括法治观念的更新、法律体系的完善、法律实践的创新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法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法学的现代化在不断推进中,法律理论和实践也在逐步更新和完善。
首先,法治观念的更新是法学现代化的关键。
传统上,法治观念是以法律为中心的观念,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但现代法学认为,法治观念应该超越法律本身,从社会的角度考虑,注重社会公正与人权保障。
法治观念的更新也要求法律的执行力和公正性得到增强,以确保法律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其次,法律体系的完善是法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现代法学强调法律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求法律规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法律体系的完善需要建立健全的立法机构、审判机构和执法机构,并通过制定统一的法律体系,来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最后,法律实践的创新是法学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使得传统的法律实践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法律实践的创新包括法律科技的应用、法律服务的提升和法律教育的改革等方面。
通过借助科技手段,法学的研究和实践得以更加高效和精确,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法律服务。
二、法学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法学的全球化也变得重要而紧迫。
法学的全球化包括学科思想的交流与融合、法律文化的传播与转化等方面。
全球化不仅为法学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推动了法学研究和实践的国际化。
首先,学科思想的交流与融合是法学全球化的重要体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学学者们通过学术会议、研究交流等途径,积极推动法学思想和理论的全球交流。
一方面,这有助于各国法学界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法学观念和法律实践,促进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各国在解决共同问题时提供了借鉴和合作的可能。
历史法学知识点梳理总结
![历史法学知识点梳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914d74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2.png)
历史法学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古代法学古代法学是法学发展的起点,它是从古代社会的实践中慢慢形成的。
在远古时代,人们以部落和氏族为单位生活,法律规范的制定是在这种社会结构下完成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法律规范是通过习惯和传统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法规越来越多,法律体系逐渐形成。
一、古代法学的演变过程1.早期法律的习惯与传统在早期的社会中,法律规范主要靠习惯和传统的方式形成和传承。
人们根据祖先的传统习惯来判断是非对错,这是古代人类社会最简单、最直接的法律规范。
2. 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在古代社会,法律制度非常简单,基本由当时的统治者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制定,类似于今天的政策法规。
3. 古代法学的发展古代法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法律规范的渐趋完善和法律体系的逐渐确立。
在古代,法学开始有了一些理论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二、古代法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1. 古代法学家古代法学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法学家,如孟子、孔子、韩非子等,他们在古代法学的发展历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孟子在尚同、富民上提出了“是非”概念,孔子则在仁义礼智忠信五行上提出了教化思想,韩非子则在法家思想上有了很有影响力的理论。
2. 代表作品古代法学的代表作品有《孟子》、《孔子》、《韩非子》等,这些作品不仅在道德、政治和法律方面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还是中国古代法学的重要代表作品。
第二章:近代法学近代法学有中国与西方两大体系,中国近代法学是伴随着近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兴起,西方近代法学则是源自欧洲,并在欧洲的殖民地迅速得到传播和发展。
一、中国近代法学的发展中国近代法学的发展主要包括清朝末年的海防开放、洋务运动时期的法律学习与法律传播、近代法理学与法学研究、法学教育的发展等四个阶段。
1. 清末海防开放清朝末年,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开始进行海防开放运动,这对近代法学的引进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洋务运动时期的法律学习与法律传播洋务运动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进行变法的一次尝试,对法律学的学习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后来的中国近代法学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法学教育国际化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法学教育国际化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a1ac335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0.png)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法学教育国际化水平【摘要】当前,法学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对现状分析发现,我国法学教育仍然存在国际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来提升国际化水平。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学术交流、深化国际化课程设置、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和加强留学生管理等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结合上述内容,总结了提升法学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成效,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重申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对提升法学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性。
通过全面探讨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措施,可以为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国际合作、交流、法学教育、国际化水平、学术交流、留学生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水平、成效、展望、重要性。
1. 引言1.1 现状分析法学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在当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在国际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学教育仍有一定差距。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虽然已建立了一些合作项目,但合作范围和深度相对较低。
学术交流方面,我国法学教育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有待提升,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和交流还不够广泛。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水平方面,虽然逐渐国际化的趋势明显,但国际化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有待改进。
针对留学生管理问题,尽管我国吸引了一定数量的留学生,但在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之处。
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学术交流,深化国际化课程设置,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加强留学生管理,以提升法学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1.2 问题意义法学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法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不足,使得法学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偏低。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我国法学人才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难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法学的教育方式及课程变革
![法学的教育方式及课程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7e89d51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2.png)
法学的教育方式及课程变革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法学的教育方式及课程变革尤为重要。
一、传统法学教育方式的问题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书本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以及法律条文的记忆和应用,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死板,注重传授知识而缺乏真正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的应用。
另外,在传统的法学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法律条文和案例展开,缺少对法律文化、法律伦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过于狭窄,缺乏综合的法律素养。
二、法学教育方式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正在逐渐被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被引进到法学教育中,例如线上直播课堂、翻转课堂等,这些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案例教学的应用案例教学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现代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仅限于法律条文和法律案例,还包括社会热点事件、现实案例等。
3.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是指师生之间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和互动,以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交互式教学的优点在于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4.实践教学法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因此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模拟法庭、司法实践等,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接触真实的案件和判例,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对法律实践的理解。
三、法学课程设置的变革除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法学的课程设置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变革,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
法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法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fa427a5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9.png)
法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法学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培养了一大批国家需要的法学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法律环境的不断发展,法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法学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法学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法学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
传统的法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与实际结合的机会,导致了理论脱离实际。
其次,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而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再次,传统的法学教育缺乏跨学科的思维。
法学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法学教育需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发展。
1.注重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法学教育过于理论化的倾向,加强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校可以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构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案件分析和解决过程中。
2.强调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法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道德素质、职业操守、沟通能力等,使他们在未来的法律实践中能够胜任各种职业角色。
3.开展跨学科研究法学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学科体系。
比如法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4.推动国际化交流法学教育需要与国际接轨,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校可以开设国际交流课程,邀请国际知名法学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为学生提供参加国际会议或交流项目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5.加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学校应鼓励师生进行法学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实际诉讼案件的调研和研究,为法学研究提供实际案例,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职业化法律硕士培养的改革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职业化法律硕士培养的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3909e2faf45b307e9719702.png)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职业化法律硕士培养的改革摘要:职业化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于科学型法学硕士,其应该在“国际化”社会大背景下,克服原来存在的轻视职业化伦理、职业化训练和“国际化”的缺陷,转变教育的理念,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做到教学内容的“国际性”,从而达到培养高质量职业化法律硕士的目标,实现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关键词:“国际化”背景;课程改革;“双师型”师资至2008年,中国已有法学院、系651所,在校法学专业的学生76万人,其中硕士生8万人,博士生1万人[1]。
如此众多的生源,毕业后去向如何?中国社会容纳不了,也不需要这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都成为研究型的毕业生。
因此,许多人都会面临着本科或硕士毕业后就业的压力。
当今法学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法学就是专门为公安、检察院、法院培养人才的基地,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的职业化法律实务人才,参与本单位的法律事务,促进本单位的正常运作。
因此,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毕业去向更多的是考虑企业、律师事务所;对于法学教育的培养来说,就应该相应地调整原来比较重视研究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方案,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法律硕士教育职业化的走向还将深化,绝不是一种短期的现象。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法学专业为不好就业的专业,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真的如相关调查报告所言,已经供大于求了吗?在我国大力提倡建设法治社会和加大对外开放的今天,一方面是大量的涉外案件需要的涉外法律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却是毕业后不知何去何从的法律人才的失业,这不得不说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出了问题,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被动造成了“被剩余”。
那么,在“国际化”背景下探讨如何进行职业化教育的转型问题,就要求职业化的法学硕士教育应该做到通过相应课程和实践制度的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较强法律英语能力、法律案件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法律思维方式和强烈法治信念的人才,要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扎实推进以下方案。
法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法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d56542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a.png)
法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增加,法学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就法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进行讨论,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法学教育的视角。
一、法学教育的传统模式传统的法学教育主要以法学专业为主,通常包括法学本科教育、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法学博士研究生教育。
这种传统模式的法学教育注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使其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法律实践经验。
二、法学教育的新模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需求。
因此,新的法学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新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多元化的学科设置在新的法学教育模式中,学科设置变得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法学专业之外,还出现了新的交叉学科,如法律与经济学、法律与社会学等。
这种多元化的学科设置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视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 国际化的教育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际合作成为现代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法学教育模式中,学校之间、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越来越频繁,法学教育中的跨国交流和合作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这种国际化的教育合作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多国际化的法学理论和实践案例,提高他们的法律竞争力。
3. 实践教学的重视在新的法学教育模式中,实践教学得到了更加重视。
学校积极与司法实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合作,开设实践课程和实习岗位,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法律环境中接触到实际案例和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创新教育的推进为了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法学人才,新的法学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推动创新教育,开设创新课程和创新实践项目,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和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基于以上的发展动态,可以看出法学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法学教育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合作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法学教育应对法律服务国际化的改革
![法学教育应对法律服务国际化的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3138070d0740be1e650e9a4d.png)
法学教育应对法律服务国际化的改革摘要:法律服务的国际化对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提出了挑战,要求我国法学教育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本文以“欧盟经贸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例,分析我国法学教育应以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为主,从国际化的视野、法律职业的特殊性、国内外法律服务的要求等出发,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法律服务国际化;法学教育国际化;“欧盟经贸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推动了各国法律的趋同化,法律服务也相应出现了国际化的特征和趋势。
全球化带来的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如贸易保护、跨国企业兼并、知识产权保护等,要求法律专业人才拥有国际的视野、综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这就给各国法学教育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课题,即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寻求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实现途径。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迫切要求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化。
法学教育的国际化要求我国法学教育要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具有国际意识与国际视野的熟悉国际交易规则、具有开创精神和应变能力的高素质的法律人才[1]。
一、法律服务的国际化需要法学教育的国际化1.法律服务的国际化是发展中外经贸关系的需要在世界各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及区域组织之间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
随之而来的是国际法律纠纷和争议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法律服务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
法律服务国际化是指从事法律服务的主体、服务的内容或服务方式等方面跨越国界或一定区域,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2]。
欧盟是当今国际上在经济、贸易和政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其对外商品贸易额已超过美国和日本对外商品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
欧盟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经贸法律制度。
在对内经济方面,欧盟内部市场中的人员、货物、服务与资本自由流动的共同商业政策、竞争政策以及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等形成了欧盟经济法;在对外贸易方面,欧盟统一制定和实施的对第三国的共同贸易政策、共同关税税则和反倾销、反补贴法等构成了欧盟对外贸易法。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4c91d4210722192e4536f688.png)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一、全球化与法学院的功能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法学教育正面临深刻变革。
众所周知,中国的法学教育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恢复与发展起来的,每次重大社会改革及进展都与社会转型期的基本特点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法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我们在评价当前法学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时,不仅要看法学教育本身的体系,而且要看其背后的社会经济需要、改革目标、文化传统及大学制度本身的深层演变,以寻求推动法学教育变革的内在与外在的动力。
改革的特殊背景既是中国法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也影响了它的发展道路和特点。
法治发展内在动力并不来自于外在法律体系的建构,也不表现为法律数量的几何级增加。
法治发展最重要的需求来自于维护法律制度、实践法治价值的一大批专业人才。
由于法治观念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养成需要长期的积累与过程,法学教育不仅培养法律职业者,而且要肩负培育全体公民法律信仰以及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使命,这对法学教育的体制、教育目标和知识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
作为以培养法律人才为目的的法学院,需要在法治发展进程中不断地获得制度的支持,及时回应社会的变化。
当然,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变化也在深刻地改变着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
法学教育改革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一个国家法学教育所承担的功能并不限于为主权国家的利益服务,它必须考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超越国家利益的“世界公民”的需求,使法学院培养的法律人才具有成熟的“全球化意识”,要适应未来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所优秀法学院之所以是优秀的,不仅在于它能够培养优秀人才,而且在于其能够充分实现大学的使命和每一个人的价值。
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而培养的人才状况,又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也影响着人类的发展未来。
毫无疑问,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于法治力量的竞争,法治力量的竞争又体现在法律人才的竞争,而法律人才的竞争又体现为法律人才国际化的程度。
法学教育与法律教育改革
![法学教育与法律教育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f438e7d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9.png)
法学教育与法律教育改革法学教育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培养着未来的法律从业者,为社会提供着正义、公平和秩序的保障。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的法学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法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现代法学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法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法律实践的培养。
然而,只有掌握了实际应用的技能,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
因此,法学教育应加强对实务技能的培养,例如调查研究、法律写作和口头辩论等。
此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法学教育应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更新和变革,法律也不例外。
因此,法学教育应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跟上时代的脚步。
例如,加强对数字化经济、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新兴领域的法律知识的教学。
此外,法学教育还应关注环境保护、人权保障等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再次,法学教育应注重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法学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在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引入国际合作项目、组织学生交换和参与国际法律竞赛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经验。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也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互通。
最后,法学教育需要加强与实践结合。
传统的法学教育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对实践经验的积累。
为了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法学教育应增加实践环节,例如实习、参与法律援助等。
这样的实践经验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还能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综上所述,法学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需求,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时代。
新型法律教育应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实际应用技能、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等。
同时,法学教育需要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关注新兴领域的法律知识和热点问题。
法学与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培养目标
![法学与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培养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48494ec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0.png)
法学与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教育在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的发展也与法律教育息息相关。
本文将讨论法学与法律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培养目标。
一、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法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以下为几个主要的发展趋势:1. 知识结构的全面性法学涵盖广泛的法律领域和专业知识。
传统的法学教育注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但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了解较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法律实践的需求,法学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法律人才。
2. 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法学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法律职业人员需要熟悉法律实务、掌握案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现代法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国际化视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法学教育也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
法律问题常常涉及跨国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法学教育也需要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学生。
这包括了对国际法律制度的了解、外语水平的提高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二、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法律职业人员,更包括了满足社会需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法治稳定等方面的目标。
1. 培养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法律职业人员需要既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技能,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法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以及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充满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法律人才。
2.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法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法律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实际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3. 培养国际化视野的法律人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法学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法律人才。
他们应了解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国际法的发展以及跨国界合作的法律问题。
法学如何应对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挑战
![法学如何应对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74bc460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6.png)
法学如何应对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挑战法学作为一门涉及法律规范和权力制衡的学科,在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境交流的加速发展,各国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之间的差异愈发凸显,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应对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挑战成为了法学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法学如何应对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全球化对法学的挑战全球化为法学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使得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需要法学界对国际法与国内法进行有效融合与协调。
其次,全球化还引发了跨国法律争端的增加,法学需要研究如何解决跨国法律争端,并在解决过程中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再者,全球化还加剧了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需要法学通过比较法学方法研究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异同,为国际合作提供参考。
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法学需要与国际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
法学界应加强与国际法学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法学的先进经验,推动法学研究的国际化。
同时,法学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法律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全球化时代的法学人才培养做好基础工作。
二、国际合作对法学的挑战国际合作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法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法学需要适应国际法律规范和国际合作机制的要求,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对于国际合作的挑战,法学界需要加强法律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设。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可以有效化解跨国法律纠纷,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国际合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法学还需要加强对国际合作机构和国际公约的研究,为国际合作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法律支持。
在国际法律领域,法学应积极发挥学科优势,为国际合作提供法律专业意见和建议。
三、法学应对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策略为了应对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挑战,法学应采取多元化的策略。
首先,法学界应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学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法律问题。
法实践教学_专题(3篇)
![法实践教学_专题(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aadf75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1a.png)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法实践教学作为法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
本文将从法实践教学的内涵、意义、现状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法实践教学的内涵法实践教学是指以法律职业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模拟、实习、调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模拟法庭: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在模拟的审判环境中,亲身体验法官、律师、检察官等法律职业者的工作,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2. 实习:组织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践部门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了解法律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调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案例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运用能力。
三、法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法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规范,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成为具有法律素养的公民。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模拟法庭、实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法律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职业精神:法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律职业的艰辛和神圣,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4. 促进法治建设:法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四、法实践教学的现状1. 教学资源不足:部分高校缺乏法实践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师资等资源,影响了法实践教学的开展。
2. 教学模式单一:部分高校的法实践教学仍以模拟法庭、案例分析为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法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法学教育应该追求怎样的“国际化”
![法学教育应该追求怎样的“国际化”](https://img.taocdn.com/s3/m/bcb2516a011ca300a6c39086.png)
法学教育应该追求怎样的“国际化”对于一个以国际化为发展战略的法学院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定位清晰的,就是要培养合格的跨国法律人才,而不是培养主要使用本土法律资源、服务于本土市场的法律人才万猛时下,“国际化”不仅是一个时髦的名词,而且已经成为各种活动和发展战略的热门标签。
然而,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在这个貌似热热闹闹的“国际化”现象背后,往往缺乏深入而脚踏实地的、真正的努力。
真诚地追求“国际化”中国正面临迫在眉睫的跨国法律服务竞争:目前已经有177家外国律师事务所的驻华办事处(2008年数字)获准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
这些律师事务所在中国大陆所创造的效益早在2000年就已经超过了1.5亿元人民币。
而中国高速膨胀而又高度单一化、本土化、高度理论化的法学教育无法培养适格的“国际化”人才,导致能够从事高端跨国法律服务的人才仍然处于稀缺状态。
根据统计,目前中国各类律师事务所中能承担国际性法律服务的律师不足4000人,在中国范围内有能力承揽涉外业务并占其业务量50%以上的律师事务所还不足100家。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跨国法律交往能力、跨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占有率无法得到实质提升,常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
有责任、有担当,才能主动地参与“国际化”、全球化,否则只能是被“国际化”、被“边缘化”。
这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对从事过多年跨国法律工作的笔者而言,更是有着切身的体会。
也正是在这样的研判之下,2001年才开始起步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教育能够坚定地在法学院数量众多、法科学生“如过江之鲫”的情况下,大胆地走下去。
扎实地推进“国际化”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二是法学教育内容的“国际化”。
三是法学教育合作的“国际化”。
这是一个综合立体的工程,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努力。
对于一个以“国际化”为发展战略的法学院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定位清晰,培养合格的跨国法律人才,而不是培养主要使用本土法律资源、服务于本土市场的法律人才。
2024年应用型法学教育途径探究
![2024年应用型法学教育途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5dc0b8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f.png)
2024年应用型法学教育途径探究应用型法学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职业导向和实践特性的教育模式,在现代法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实践日益复杂化,对法学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因此,探究应用型法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法学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型法学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法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是应用型法学教育的核心。
应构建以法律实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涵盖法律基础理论、法律实务知识和法律职业技能等方面。
同时,要注重课程的更新与优化,及时将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实践经验纳入课程体系,保持课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三、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法学教育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法律专业人士加入教学团队。
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四、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是应用型法学教育的重要载体。
应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如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实习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通过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现代法律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应用型法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法律人才。
六、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法律服务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应用型法学教育应顺应这一趋势,加强与国际法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法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高校法学教育心得体会
![高校法学教育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ac437b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13.png)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学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在这所知名高校接受法学教育,经过几年的学习,我对法学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法学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法治人才法学教育是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法学教育中,学生不仅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
这对于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高校法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更多的人了解法律、尊重法律,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积极作用。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法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社会成员,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高校法学教育的特点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法学教育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法律知识,又能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学校举办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法律素养。
2. 法学教育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法学教育逐渐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高校法学教育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3. 创新教学方法高校法学教育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高校法学教育的心得体会1. 培养法治思维在法学教育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我逐渐形成了尊重法律、依法行事的习惯,这对于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法律素养高校法学教育使我对法律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提高了我的法律素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维护自身权益。
3. 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参与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活动,我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这些实践经验对我今后的法律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
4. 拓宽国际视野高校法学教育使我了解到国外法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
关于法学教育的意见
![关于法学教育的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e9cbf90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7.png)
关于法学教育的意见
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法学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推动法学教育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意见: 1.重视法学基础知识的教育。
法学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后续学习和实践的基石,因此应该在教育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强化。
2.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
法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模拟法庭、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从实践中感知法律的生命力和实际应用。
3.推动法学国际化发展。
法学教育应该紧跟国际发展潮流,加强对国际法规和国际经验的研究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
4.加强法学专业化教育。
法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5.积极探索法学跨学科教育。
法学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应该积极探索跨学科教育模式,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以上是我们对法学教育的意见,希望能够为法学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 1 -。
法律教育与全球化
![法律教育与全球化](https://img.taocdn.com/s3/m/4956591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6.png)
法律教育与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愈发密切。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法律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全球化给法律教育带来了多元化的需求。
在跨国企业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对于具备国际背景和法律知识的法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因此,在法律教育中,需要强调对于国际法和跨国法律体系的学习和理解。
全球化让法律教育需要与国际接轨,培养出一批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胸怀的法律人才。
其次,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法律的跨国性和复杂性也愈发凸显。
传统的法律教育可能无法满足这种变革的需求。
因此,在法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律教育需要与实际案例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只有如此,才能满足全球化时代法律人才的需求。
此外,全球化也为法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法系之间的法律交融和融合,这为法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例如,法学界对于国际商事仲裁的研究日益深入,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这种全球化的研究趋势不仅提高了法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促进了不同法学传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与问题。
首先,全球化使得法律教育的国际竞争愈发激烈。
各国之间的法学院和法律学科的竞争日益白热化。
面对这种竞争,法学院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教学和研究质量,增强在全球法律教育领域的竞争优势。
其次,全球化也导致了法律人才的国际流动性增加。
越来越多的法律人才选择在国外留学或跨国公司工作。
这给国内的法律教育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法学院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国际性素质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机会。
最后,全球化也对法律的适应性和可信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球化时代,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效力都面临着挑战。
因此,通过法律教育培养出的法律人才需要具备对法律变化敏感的能力,能够及时适应新的法律环境,并能够为解决国际争议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工科院校法学教育“国际化”路径选择论文
![工科院校法学教育“国际化”路径选择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073c32baf45b307e8719723.png)
工科院校法学教育“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摘要:在现有的法学教育体制下,如何实践和实现国际化培养出国际性法律人才,是每一位法学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结合工科院校的实际法学教育现状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培养层次,扩展培养思路,脚踏实地地将国际化融入法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培养标准;实现路径;国际化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法律是社会有序发展的规范指引。
”作为社会科学的部门法学,当然也不可能脱离政经和教育的发展而存在。
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
近年来,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国际化的相应尝试,未来十年,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势在必行。
不少学者撰文阐述法学教育的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实施,对于法学教育走“国际化”的道路选择,国内从事法学教育的专家学者们大多持赞同的观点。
部分高校也已开始推出法学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方案,在实践中探索适应自己情况的做法。
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将“国际化治学”作为一项长期办学方针,提出“全面提升国际性,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发展目标,陆续推出了多项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包括师资队伍国际化、“学生走出去”等项目。
北京大学早于2007年在深圳成立跨国法学院(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致力于培养顺应全球化发展需要,具有独立从事涉外经济法律实务工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工科院校如何实现法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成为法学教育发展的难点。
一、现有“国际化”举措概览在推行法学教育“国际化”的院校中,其实践的举措措施主要是以下几种:(一)选择部分国际法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早在200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品质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提出了十二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品质的措施和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学教育应“国际化”
对于一个以国际化为发展战略的法学院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定位清晰的,就是要培养合格的跨国法律人才,而不是培养主要使用本土法律资源、服务于本土市场的法律人才
时下,“国际化”不仅是一个时髦的名词,而且已经成为各种活动和发展战略的热门标签。
然而,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在这个貌似热热闹闹的“国际化”现象背后,往往缺乏深入而脚踏实地的、真正的努力。
真诚地追求“国际化”
中国正面临迫在眉睫的跨国法律服务竞争:目前已经有177家外国律师事务所的驻华办事处(2008年数字)获准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
这些律师事务所在中国大陆所创造的效益早在2000年就已经超过了1.5亿元人民币。
而中国高速膨胀而又高度单一化、本土化、高度理论化的法学教育无法培养适格的“国际化”人才,导致能够从事高端跨国法律服务的人才仍然处于稀缺状态。
根据统计,目前中国各类律师事务所中能承担国际性法律服务的律师不足4000人,在中国范围内有能力承揽涉外业务并占其业务量50%以上的律师事务所还不足100家。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跨国法律交往能力、跨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占有率无法得到实质提升,常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
有责任、有担当,才能主动地参与“国际化”、全球化,否则只能是被“国际化”、被“边缘化”。
这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对从事过多年跨国法律工作的笔者而言,更是有着切身的体会。
也正是在这样的研判之下,2001年才开始起步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教育能够坚定地在法学院数量众多、法科学生“如过江之鲫”的情况下,大胆地走下去。
扎实地推进“国际化”
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二是法学教育内容的“国际化”。
三是法学教育合作的“国际化”。
这是一个综合立体的工程,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努力。
对于一个以“国际化”为发展战略的法学院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定位清晰,培养合格的跨国法律人才,而不是培养主要使用本土法律资源、服务于本土市场的法律人才。
北外法学院开办伊始就定位为培养跨国型的法律人才。
而绝大部分跨国型的法律人才是从事实践工作的同时具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和适应能力。
最终我们将北外法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实践型和跨国型的法律人才。
北外法学院课程体系是以实践需要为参照,本着为特型人才量身定做的态度设计的。
过硬的外语能力是跨国法律人才的基础技能,我们依托北外的传统外语教学优势,与英语专业教学力量进行了多年磨合,在本科阶段实行外语和法学的双学位教育。
本科低年级加强外语基础应用能力、高年级增加专业内容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如高级法律翻译和写作等。
加上全英课程和双语课程,学生的英语能力突出,毕业生英语水平相当于甚至超过英语专业的学生。
在法学本科专业课程设计上,在兼顾教育部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基本上由本国法、国际法、比较法和外国法(主要是英美法)为基本构架。
国际法系列课程和比较法课程双语授课,外国法课程由外国专家全英文授课,其他课程至少提供英语对照关键词和英文阅读材料。
另外在课程中,提倡实践性教学和案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学院要求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的外文资料在文献中的总比率要达到一定水平。
对于研究生在本校就读期间,许可其在修完一定学分后出国留学攻读LLM,毕业时获得中外双学位。
这些推动灵活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推进“国际化”交流过程中,北外法学院的对外交流频繁,但注重实际效果,比如北外法学院和美国德保罗大学法学院(DePaulUniversityLawSchool)的合作已经持续了8年,德保罗每年接受两位北外教师或研究生赴美为其10个月的交流;每年定期举行国际会议;每年定期举行中国法和美国法的暑期交流活动,中美学生共同上课,共同讨论;目前正在准备启动互相承认学分的交换学生项目。
理性地对待“国际化”
法学教育的“国际化”顺应了法学教育发展的潮流,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终极的追求。
“国际化”更需要依托本土资源的丰富和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学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
北外法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有一半左右都会出国继续深造,但北外法学院不想仅仅成为国外法学院的“留学预备校”。
因此,我们在本科阶段就加入如何用英文表述中国法律的内容。
我们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中国法律制度和文化的传播者。
同时北外也在积极开发针对外国学生、为期半年左右的英文中国法课程,让外国法科学生有机会系统地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机会。
“国际化”战略能够培养出更多适格的跨国法律人才,但并不是所有的法学院都具备发展“国际化”战略的条件和优势。
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终将会失之盲目。
除了超大型法学院,如北大、清华、人大、武大、吉大等少数法学院,其他法学院只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办出特色、吸引更多的人才和生源。
而像北外这样的外语类院校,有着强大的外语教学与研究能力,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国际化”氛围。
北外就像一个小联合国,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操各种语言的外教和留学生,各国使馆的活动频繁在这里举行。
这种氛围非常适合“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只要能很好地设计课程,很好地实施专业教学,
法科学生的外语外交能力就会通过耳熏目染得到提高。
在北外法学办学的过程是在外界的怀疑中小心翼翼地走过来的,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波折,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办学成本过高等问题,而且未来还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
但是,点滴的努力会汇聚成江海,经由“国际化”发展之路,中国法学教育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