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第10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分布规律
第10章 油气勘探概述

资料收集、处理和解释 新 理 论 指 导 区域地质背景研究 盆地类型划分、对比 编制评价基础图件
评价原则、方法的确定和选取
各盆地油气资源评价 全球(或全国)油气资源汇总 图10—1 国家和国际层面油气资源评价流程略图
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分析 已知油气藏统计、分类 典型油气藏解剖 主要成藏模式 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评价地质模型 勘探层评价
除上述几种油气作为研究对象外,还有如页岩油、煤层气、致密页岩气和固态
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等评价对象。
四、油气资源评价的总体思路和一般程序
油气资源评价总体思路分为国际和国家层面、石油公司层面二个部分: 1. 国家和国际层面 国家和国际层面油气资源评价的范围广阔,对象复杂,又往往是大兵
团作战,因此其总体思路是以盆地为基本评价单元,在先进的大地构造
盆地资源量计算方法可分为体积法、地球化学法、勘探效果分析 法及类比法四大类。
三、区带评价
区带(play)评价是盆地勘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产生的、适宜 于局部评价和预测的分析方法。 区带评价研究是在盆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区带评价除了要研 究勘探区带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沉积特点、地质演化史、生储油 特征外,还必须指出有利的含油气区带圈闭的个数、层位以及圈闭 规模和资源的分布概率。 依据区带对油气聚集的特殊性和资源量计算的精度要求,日前应 用于区带资源量计算的方法主要是圈闭体积法、生-供烃单元法和发 现过程模拟法。
第四节 风险分析和勘探决策
油气勘探的风险分析,就是运用统计学、概率和效用理论
的原理,从远景圈闭(待钻构造)和成藏层带(勘探领域〕两个层
次,估算能左右勘探结果的地质因素、经济条件以及不同意义 的成功概率,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勘探项目分级排序,最终筛 选和编制出年度投资组合计划。 目前,大多数国内外大石油公司都建立了常规的勘探风险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根据含油气性质,含油气盆地可分为 油盆、气盆和油气盆;根据成因,含 油气盆地可分为构造成因盆地、沉降 成因盆地和火山成因盆地。
形成机制
构造运动
01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如板块构造运
动、断裂活动等。
沉积作用
02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还受到沉积作用的影响,如沉积物的堆积、
沉积相的演变等。
地层厚度与埋深
地层的厚度和埋深是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征,它们决定了油气的生成和 储集条件。一般来说,地层厚度越大,埋深越深,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条 件越好。
构造特征
盆地构造类型
构造演化史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包括坳陷盆地、 坳陷-断陷盆地、断陷盆地等,不同类 型的盆地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不 同的影响。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是漫长的, 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这 些活动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重要 影响。
构造单元划分
含油气盆地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构造 单元,如隆起、凹陷、断裂等,这些 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对于油气的生 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岩性特征
1 2 3
岩石类型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类型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 质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不同的影响。
岩石组合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包括岩石的层序、旋 回、韵律等,这些特征对于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重要影响。
储层动态监测
利用地震、测井和试井等技术,监测油气田 的储层动态变化。
井筒状况监测
定期对油气田的井筒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 生产设施的正常运行。
油气田开发调整与优化
采收率评估
对油气田的采收率进行评估,分析提高采收率的潜 力。
开发调整措施
油气藏分布规律

油气藏分布规律油气藏分布规律:在地质环境中,油气藏的分布往往与特定的地质构造、地层条件以及沉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常来说,油气藏多集中在具有良好生油条件、储集条件和盖层条件的区域。
想象一下,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油气“宝藏箱”,而油气藏则是藏在这个“宝藏箱”里的宝贝。
地质构造就像是“宝藏箱”的隔板和分区,有的分区宽敞又舒适,油气在这里能自由自在地聚集,形成丰富的油气藏;而有的分区狭窄崎岖,油气很难存留下来。
沉积环境呢,好比是“宝藏箱”里的不同“收纳盒”。
在一些水流平稳、沉积物丰富的“收纳盒”里,容易形成厚厚的、孔隙度高的岩层,这就为油气的储存提供了绝佳的空间,油气藏也就更可能在这儿安家落户。
而在那些水流湍急、沉积物稀少的地方,岩层薄且孔隙度低,油气藏自然就不太愿意光顾。
再说说地层条件,它就像是“宝藏箱”的“门锁”和“防护栏”。
如果地层结构稳定,密封性好,油气就像被锁在了一个安全的密室里,不容易泄漏和散失,油气藏就能稳定存在。
可要是地层不稳定,到处都是裂缝和漏洞,油气就会像调皮的孩子从破了的口袋里溜走,根本没法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藏。
比如说我国的大庆油田,它所在的区域有着丰富的沉积物质,形成了良好的储集层。
而且那里的地质构造稳定,为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所以才能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
还有中东地区,那里有着广阔的沉积盆地和良好的地层封闭条件,使得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据统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很大一部分。
总之,油气藏的分布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了解这些分布规律,对于我们寻找和开发油气资源至关重要。
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地下油气宝库的大门。
有了对油气藏分布规律的认识,我们在能源开发中就能更加有的放矢,提高勘探和开采的效率。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能源战略,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
如果你对油气藏或者其他地质方面的知识感兴趣,不妨去阅读《地质学原理》这本书,或者浏览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网站,那里有更多丰富精彩的内容等待着你去探索。
《石油地质学》试题答案

B 卷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学年第二学期《石油地质学》期末考试试题(卷)专业年级地96姓名学号教研室石油地质考试日期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氯仿沥青“A”:岩样未经HCI处理,用氯仿抽提的产物。
2.油型气:与成油有关的干酪根,在热演化过程中达到成熟、高成熟及过成熟阶段所生成的天然气。
3.凝析气藏: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下的烃类气体,经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低,反而凝结为液态,成为凝析油,这类气藏就是凝析气藏。
4.含油气盆地: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称为含油气盆地。
5.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之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
6.油气藏:指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7.资源量:地壳内部或地表天然生成的矿藏,在目前或将来,从经济上讲是值得开采的,而在技术上又是能够开采的油气总和。
8.有效孔隙度: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在一定压力下能够渗滤流体的孔隙的总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9.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0.二次生油:在地质发展史较为复杂的沉积盆地,生油岩中的有机质由于埋藏较浅尚未成熟就遭遇上升,直到再度沉降埋藏到相当深度后,方才达到成熟温度,有机质仍然可以生成大量石油,称为二次生油。
二、填空(共30分)1.石油的烃类组成包括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的组成包括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沥青质。
(2分)2.聚集型天然气的类型有气藏气,气顶气,溶解气和凝析气。
(2分)3.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 K+、(Na+)、Mg2+、Ca2+、Cl-、HCO3-、SO42-;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 CaCI2,NaHCO3,MgCl2和Na2SO4四种水型,其中Na2SO4水型环境不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2分)4.影响沉积有机质形成的因素有:有机质的聚集机理,水体中有机物的产率和类型,沉积环境,沉积物颗粒大小及岩石类型。
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考研资料(大纲版)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3.石油的比重:是指一个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4.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5.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6.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8.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10.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11.干酪根:为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2.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有机质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和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成油门限。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13.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
14.煤型气:腐殖质有机质进入成熟阶段以后所形成的天然气。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1-8带答案)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3.石油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答:①在工业及交通运输上作为燃料,称为工业的血液;②在轻纺工业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称为工业食粮;③在农业上,为农机燃料,化肥、农药的原料,是良田沃土;④在军事上,为战略资源和物质基础。
4.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答:第一阶段:1949年——1958年油气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56年5月发现克拉玛依、四川的扬高寺气田,56年12月发现鸭尔峡油田。
第二阶段:1959年——1978年勘探重点由西部转向东部,1959年9月26日,发现了大庆油田,1963年发现胜利油田,1964年发现大港油田,1965年发现江汉油田,1967年发现下辽河油田,1970年发现长庆油田,1971年发现南阳油田,1975年发现任邱油田,1975年发现中原油田。
第三阶段:1978年12月——现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面向海上,进军国际石油市场。
发展东部:东部油田继续增储上产,寻找隐闭油气藏。
发展西部: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大油田的相继建成,……面向海上:发现海上大陆架,查明近海盆地的油气概况,有近10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储量主要在渤海4亿多吨,珠江口4亿多吨,北部湾1亿多吨;气主要在琼东南,东海、辽东有少量的气,……。
深部海域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存。
进军国际石油市场:自1992年以来,先后在秘鲁、加拿大、苏丹、委内瑞拉、马六甲、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合作项目或股权,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南美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上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41a1618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7.png)
《《⽯油与天然⽓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油与天然⽓地质学》试题(⼀)⼀、概念题(30分):1.⽣物标志化合物2.圈闭3.溢出点4.TTI5.CPI6.初次运移7.流体势8.系列圈闭9.含油⽓盆地 10.⽯油⼆、论述题:1.⽓藏⽓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般步骤是什么(10分)?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6.分析含油⽓盆地中形成油⽓⽥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概念题(30分):1、⽣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油中来⾃⽣物体的原始⽣化组成,其碳⾻架在各种地质作⽤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的最⼤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度,油⽓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向。
该点是油⽓溢出的起始点,⼜叫最⾼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8、系列圈闭:沿⼀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的多个圈闭;9、含油⽓盆地:指有过油⽓⽣成、并运移、聚集成⼯业性油⽓⽥的沉积盆地。
10、⽯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量烃⽓和少量⾮烃⽓以及固态物质。
⼆、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1、⽓藏⽓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1)⽓藏⽓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藏⽓中常见的⾮烃⽓有氮⽓(N2)、⼆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H2)、⼀氧化碳(CO)、汞(Hg)蒸⽓及惰性⽓体(氦、氖、氪、氩、氙、氡)。
石油地质学--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 ppt课件

980-1180
200-1810
储地层及油层气
年代 厚度 (M烃a源)岩(米)盖 层
岩主 性要剖油面 气田
沉积储 环境 层和油气 构造事件
烃源岩
岩性 盖层
含
N 2
N1
第 E3 三 系
E 2
50
E1 m
cp
Ks 2
白次 要
Kt 2
垩的
s- cn t c
ПК 系1 -6
主要a l的
ПК 7-17 a次
13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2)断陷型裂谷盆地:储集体规模较小,横向变化大,储 集体成因类型多,有河道、 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 三角洲、滩坝、湖底扇、浊积扇等砂体
1000 2000
河道砂
3000
4000 扇三角洲
5000
湖底扇
6000
陡坡带
前三角洲、前缘砂
SB
体
缓坡带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坳陷 断陷 裂谷盆地发展的两个阶段:断陷和坳陷
8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单断型断陷盆地,新近纪和第四纪坳 陷型裂谷盆地
松辽盆地:侏罗纪断陷盆地(双断),白垩纪坳陷型盆地 9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3)单断型裂谷盆地的构造分带
缓坡带、中央构造带、洼陷带、陡坡带
10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冲积平原
在西部为 相对深海、
在东部较
浅并发育 水下侵蚀
西部被动沉 降、沉降速 率向东增加
西 图尔塔斯、新米哈伊洛 塔夫达
伯柳林沃尔
利 伊尔比特
塔里茨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绪论知识点:石油地质学的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简称。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经典内容:1、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油气藏中的流体(气、油、水)、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藏)2、油气藏形成原理(形成机理:烃源岩和油气成因、油气运移和聚集、油气藏形成及破坏)3、油气分布规律(含油气盆地、盆地中的油气聚集单元和油气在时、空、深上的分布规律)扩展内容:含油气系统和盆地模拟、非常规含油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油气勘探基本程序和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基本概念: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石油的灰分:石油燃烧后的余烬。
石油的比重:单位体积石油的重量。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荧光的特性,即石油的荧光性。
天然气(Natural Gas):广义: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凝析气:一种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呈单一气相存在,故称凝析气。
(凝析油:指在地层特殊温压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被开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而逆凝结为液态烃即称凝析油。
)(含有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或称为凝析气藏)固态气水合物:(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称为天然气-水合物)油田水(Oil And Gas Field Water):(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石油及天然地质学》称为油气田水)广义是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
狭义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气层水。
油田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油气田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总和。
知识点: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C)和氢(H),其次是氮(N)、硫(S)、氧(O)。
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征:碳、氢两元素主要呈烃类化合物存在,是石油组成的主体。
石油地质学-10. 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

在静水条件下,油气在浮力作用下向上倾方向 运移至圈闭中,因重力分异作用,气上、油中、水 下。当油气继续运移时,气占据上部,气顶体积增 大,油被挤出;油气继续运移,直到天然气占据全 部圈闭 。 静水条件: 油气藏(小气顶)→油气藏(大气顶)→ 气藏
Clq 2019/11/1
油气在单一背斜圈闭中的聚集
石油地质学
第六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Clq 2019/11/1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油气聚集:
油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到圈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 过程。
油气自盆地中心沿上倾方向向盆地边缘的一系列圈闭中 运移,天然气最易流动,占据盆地中心周围的最高位置的 圈闭,而石油则占据其下倾方向位置较低的圈闭。
Clq 2019/11/1
3、圈闭的闭合高度 圈闭的闭合高度必须大于油水倾斜面的高度或油水过 渡带的高度,否则都不可能形成有效圈闭,前者将被水冲 刷带走,后者虽有油聚集但不可能产出纯油。 4、保存条件 圈闭的上方必须由封闭良好的盖层,没有良好的保存 条件,很难形成大的油气藏。 由此可见,能形成大油气藏的圈闭条件是:大容积、 油源近、形成时间早、闭合高度高、保存条件好这五个基 本条件。
Clq 2019/11/1
第四节 油气藏的破坏及其产物
原生油气藏: 油气经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由分散到集中,在圈闭中第一
次聚集起来形成的油气藏;或者在生油气层系中形成的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
原生油气藏遭到破坏,油气运移到新的圈闭中重新聚集形成 的油气藏;或者在非生油层系中形成的油气藏。
Clq 2019/11/1
层的质量高、厚度大而稳定。互层式最好。
Clq 2019/11/1
正常式
侧变式
含油气盆地分析课件

张宗命的分类
1.地台型盆地
1. 地台内部盆地:发育于地台内 部。如华北、陕甘宁 2. 地台边缘盆地:位于地台边缘
2.地槽型盆地
1. 山间盆地 2. 山前盆地
补充内容
板块构造环境与盆地沉降机制
1. 2. 3. 4. 5. 岩石圈 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两种大陆边缘 板块构造运动 盆地沉降机制
1.1 岩石圈的定义
二、常见的盆地分类 二、常见的盆地分类
按照沉积相分类:海相盆地、陆相盆地 按照盆地的形成方式:断陷盆地和拗陷盆地 按照盆地形成时的受力态:压性盆地和张性盆地、压扭性盆地 根据盆地内沉积作用与盆地沉降作用时间的匹配,分为同生沉积 盆地和构造盆地(沉积后盆地) 同生沉积盆地——盆地的沉积作用与沉降作用是同时期同步运 动的产物。包括补偿型和非补偿型同沉积盆地 构造盆地(沉积后盆地)--盆地是在沉积形成之后,由于断裂和 褶皱作用而形成的,盆地内无边缘相与内部相之分。古水流方向与 岩相带的延伸方向与盆地的结构无关。
含油气盆地分析
主要参考书
田在艺 张庆春编,《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石油 工业出版社 [加]A.D 迈尔 著《沉积盆地分析原理》,石油工业出版 社 信荃麟等《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岩相分析》,石油工业出 版社 何登发等著《克拉通盆地分析》,《前陆盆地分析》, 石油工业出版社 伊恩.勒奇著 《盆地分析的定量方法》,石油工业出版 社 陆克政等著,《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大学出版社
全球主要有大约600个沉积盆地,含 大型油气田者有75个,占13%;含中 小型油气田者约有215个,占37%;其 余尚有约50%的盆地是油气远景不大 的,或有待于进一步勘探的。
9% 50%
大型 中小型 见油气流 未见有意义发现
第十章 油气藏分布规律

[要点概述]
●油气藏在地壳中不是遍地都是,而是仅限于某些地区、某
●油气藏的勘探是个过程,首先要找出哪些地区可能有油气 藏,然后范围逐渐缩小,
●油气勘探的过程性决定了油气藏分布地质单元的层次性, ●一般把盆地作为地壳中油气分布的基本地质单元,然后再 据需要逐步细分,这些单元划分没有很严格的标准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深盆气藏的剖面图(据张金功等,1999)
三、西部
[讲解要点] ●为中国主要后备基地, ● ●
●
● ●酒西盆地
准 噶 尔 盆地
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吐 鲁 番 盆 地、吐 鲁 番 坳 陷
酒 泉、民 乐 诸 盆 地
10.4
一、
[讲解要点] ● ● .3 中国含油气盆地概要
一、 [讲解要点] ●为中国主要产油区,若包括海洋其总产量约为1.3亿吨 ●
●
● ● ●珠江口、琼东南等盆地
中国及毗邻海域含油气盆地图
松 辽 盆 地 油 田 分 布 图
渤海湾盆地
南襄盆地
江汉盆地
珠 江 口 盆地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
二、 [讲解要点] ● ●
不同关键时间的三个完整程度不同的含油气系统
(a)各个基本要素都具备,但含油气系统尚未形成(因此不存在含油气系统); (b)一 个含油气系统; (c)两个含油气系统。注意上覆岩层构成了沉积盆地最后的集合形态, 而烃源岩沉积在年代较老、范围较大的沉积盆地中。
通过断裂的垂向运移与珠江口盆地慧陆-东沙含油气 系统烃源岩和油气藏的关系。(据龚再升,1997)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度上 与古 目生 标界 预深 测盆 区气 图藏 含 气 发 现 程
石油地质学--研究所版第10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分布规律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分布规律
含油气盆地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沉积盆地: 指地壳在某一地质时期内,曾经稳定下沉,接受了巨厚沉积的洼陷区 域。 2、含油气盆地: 具有工业油气生成、并富集形成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二、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和构造 (一)含油气盆地的结构
•沉积物赖以存在的基底
级别 Ⅰ级 隆起 凹陷 盆地 斜坡 背斜带 向斜带 潜山带 断裂带 … 背斜 断块 亚Ⅰ级 Ⅱ级 Ⅲ级
凸起
凹陷
坳陷 凸起 油气关系 渤海湾盆地 生成 运移 含油气区 含油气亚区 济阳坳陷 东营凹陷
鼻状构造 …
聚 集 油气聚集带 胜坨断裂带
油气田 油气藏 胜坨油田
四川盆地构造区域划分图
川西拗陷带:通江凹陷、成都凹陷、雅安斜坡 川中隆起带:威远-龙女寺隆起、南充-营山斜坡、自流井凹陷
(二)中部克拉通型盆地 位置: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与太行山—武陵山之间的地区。 3. 特征 (1)盆地内含油层系多; (2)盆地一般有稳定的结晶基底,盆地中心多为岩性油气藏, 盆地边缘 多为构造油气藏; (3)盆地内的地温梯度较低; 例如 四川盆地 2.3 度/ 100米 陕甘宁盆地 2.15 度/ 100米 油气热演化需要时间长, 因此生油层时代一般均较老, 并以气藏为主。 (4)盆地内石炭---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普遍发育煤系地层, 加之无 断块裂陷活动, 对煤成油、煤成气藏的形成很有利。
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类型 三、板块学说分类方案 1976年 美国 迪肯森 二大类 十六亚类(教材P284)
(一)裂谷环境盆地 1.底克拉通盆地 3.原始大洋裂谷 5.陆堤 7.扭张性盆地 (二)造山环境盆地
(离散板块运动和地壳变薄 张裂引起下沉) 2.边缘坳拉谷 4.冒地斜沉积棱柱体 6.新生大洋盆地 8.弧间盆地 (挤压板块运动和造山形变为主)
含油气盆地

盆地的基底、周边和沉积盖层是相互关联的。
含油气盆地的基底有时代和性质之分,基底时代决定 着盆地形成和其中盖层沉积的时期:基底性质决定着盆地 形态和盖层构造。二者对盆地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影响。
盆地基底的时代,一般说来,最老者为前寒武纪。盆地 基底时代凡属于或老于前寒武纪者,主要由变质程度较深 的结晶岩石,如各种片麻岩、片岩和混合岩等组成,其性 质一般是刚性的。这类盆地多位于地台之上,盆地的基底 是地台基底的一部分,称为古老地台盆地。由于地台基底 的这种刚性性质,使得这类含油气盆地一般都有较大的规 模,形态上也大多为圆一椭圆形;而周边为断裂控制的断 陷盆地,形态多为长方形或菱形。沉积盖层厚度较小(通常 2000—4000m,最厚可达5000—6000m),沉积层系以古生代 地层为主,有时也发育有中、新生代地层。盆地的构造活 动性也较小,盖层褶皱平缓,断裂不太发育。我国以结晶 岩为基底的地台盆地有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鄂尔多 斯、四川、南襄等盆地。
1.结构
(1)基底 盆地赖以存在的基础称为盆地的基底,又称盆 地的底盘。含油气盆地的基底有时代和性质之分,含油气 盆地可以某一时代较老的沉积岩系为基底,也可以古老的 结晶变质岩系为基底,后者通常称之为结晶基底。
(2)周边 盆地的周边即盆地的边界。盆地的周边一般是 同与其基底时代、岩性和构造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古老岩系 相接触,因而在含油气盆地的研究中通常借助其周边地质 的研究来了解基底的结构和构造口盆地周边的形态比较复 杂,因为盆地所依存的地壳构造形态极为复杂,所以盆地 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
构造盆地是指受到后期构造作用改造而形成的盆 地。其中沉积物厚度与周围比较起来没有明显差别, 实际上也就是封闭的区域向斜。 地貌盆地是指陆地表面或洋底上的地形凹地,这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绪论1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de)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de)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de)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de)重要理论基础课.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de)成分和性质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de)可燃矿产.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de)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de)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3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de)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de),呈液态和稠态(de)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4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de)天然气.5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de)天然气.6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de)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de)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8油田水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de)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de)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de)地下水,即油层水.9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de)油层水.10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de)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de)外延.11重质油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de)具有较大(de)粘度和密度(de)原油.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de)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de)特点. 第二章油气显1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de)天然露头2油苗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3气苗气苗是天然气(de)地面露头.第三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1干酪根(Kerogen)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de)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de)分散有机质.2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de)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de)深度称门限深度. 3生物成因气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de)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de)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 CO2 和少量N2.有时也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de)烃气.4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de)各种天然气.5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de)天然气.6天然气分步捕获原理天然气生成及圈闭(de)形成具有阶段性,使不同地质时期形成(de)圈闭捕获源岩不同演化阶段(de)天然气.这种不同时期形成(de)圈闭捕获源岩不同演化阶段生成天然气(de)过程,称天然气分步捕获原理.7低熟油(immature oil,亦译为未熟油)系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de)各类低温早熟(de)非常规石油.即源岩中某些有机质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生烃高峰阶段以前(相应(de)镜质组反射率Ro值大体上在%~%范围内),经由不同生烃机制(de)生物化学反应或低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de)液态烃类,包括重油、原油、轻质油和凝析油,有时还伴生有低熟天然气.8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de)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de)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de)过程.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de)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de)热力作用引起(de).9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de)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de)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10生油层与生油层系由生油岩组成(de)地层叫生油层.在相同(de)地质背景下和一定(de)地史阶段中形成(de)生油岩与非生油岩(de)组合称为生油层系.第四章储集层和盖层1储集层凡是具有一定(de)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de)岩石(层)称为储集岩(层).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2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de)细粒、致密岩层.3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de) 比值.是衡量岩石孔隙(de)发育程度. Pt=Vp/Vt100%4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de),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de)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de)比值. Pe=Ve/Vt100% 5绝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de)渗透率.6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de)渗透率.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de)孔隙和喉道(de)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de)运移1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de)排出(或运移).2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de)一切运移.二次运移包括了成藏前油气在储层或输导层内(de)运移,也包括了油气藏破坏以后(de)运移.3地层压力地下储层(或油层)内流体所承受(de)压力,称为地层压力,亦可称为地层流体压力或孔隙流体压力,Pa.为直观反映地层压力(de)大小,工程上常使用水压头(de)概念,水压头相当于地层压力所能促使地层水上升(de)高度,表达式为: h=P/(ρwg)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de)聚集与成藏1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de)场所,由二部分组成,即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封闭条件包括盖层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de)遮挡物. 2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de)最大限度(de)点位.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de)上倾方向.3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de)等势面垂直(de)最大高度.4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de)构造等高线所圈定(de)封闭区(de)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溢出点(de)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他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尖灭带等)所交切构成(de)封闭区(面积).在动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de)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合封闭(de)闭合油气低势区.5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de)最大高差.6油气柱高度:是指油气(de)最高点到最低点(de)海拨高度.油气柱高度则更多地反应盖层(de)封闭能力及水动力(de)条件.7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底面(de)交线称为含油边界.其中与顶面(de)交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底面(de)交界称为内含油(气)边界.若储集层厚且油水界面较高,与其底面不相交时,只有外含油边界.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de)面积分别称为内含油面积和外含油面积.8构造圈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顶面发生局部变形、变位而形成(de)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它是最重要(de)一类油气藏.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9背斜圈闭(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形成向周围倾伏(de)背斜,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de)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10断层圈闭(油气藏)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de)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11裂缝性背斜圈闭(油气藏)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de)非渗透性岩层,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和渗透性变好(de)局部地区,周围则为非渗透性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de)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聚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斜油气藏.12刺穿圈闭(油气藏)地下岩体(包括软泥、泥膏岩、盐岩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de)圈闭称为刺穿圈闭.聚集油气后称为刺穿油气藏.13岩性圈闭(油气藏)储集层(de)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四周或上倾方向为非渗透性岩层遮挡而形成(de)圈闭称岩性圈闭.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岩性油气藏.14不整合圈闭(油气藏)指储集层(de)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封闭而形成(de)圈闭,储层可位于不整合面之上或之下,其中聚集油气形成不整合油气藏.15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de)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de)油气聚集称为水动力油气藏.16复合圈闭在自然地质条件中,由单一因素控制(de)圈闭是很少见(de),而较多(de)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控制,我们将储集层上方或上倾方向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de)圈闭称为复合圈闭. 第七章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de)关系1地温梯度在地壳上层(深约20~130m)之下,温度随埋藏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de)温度,称为地温梯度,以℃/100m表示,地温梯度又称地热增温率.2地层压力孔隙介质中流体所承受(de)压力,也称为孔隙流体压力,对油气层而言又分别称为油层压力或气层压力.3地层压力梯度即地层压力随深度(de)变化率.两种压力梯度:静水压力梯度,方向垂直,一般为定值m.另一种为动水压力梯度.4异常地层压力实际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不等.前者>后者为异常高地层压力;前者<后者为异常低压力.5压力系数地层压力/静水柱压力、实际地层一般>1.6流体压力封存箱将沉积盆地内封闭层分割(de)异常压力系统称为流体压力封存箱,箱内生储盖齐全.它分为主箱和次箱,水平封闭划分为主箱,垂直封闭层进一步划分为次箱.7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液体能维持液相(de)最高温度称为物质(de)临界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不论压力多大,它也不能凝结为液体.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de)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8深盆气藏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de),具有特殊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de)非常规天然气藏,因分布在盆地深部或构造底部,故称为深盆气藏.它不是一种特殊天然气,也不是赋存于盆地某一深度线以下(de)天然气.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1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de)同一面积内(de)所有油藏、油气藏、气藏(de)总和.如果这个局部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仅有气藏称为气田. 2一级构造隆起、坳陷和斜坡,是底盘起伏而形成(de)构造,盆地内最高一级(de)构造.3隆起盆地内大面积(de)相对上升部份,底盘埋藏浅,其沉积表层常发育不全,厚度薄,沉积物粗.甚至,底盘露出水面而成为剥蚀区.隆起翼部常有地层超覆和岩层尖灭出现,它是捕捉油气(de)场所,在形态上,隆起略呈椭圆形及长条形,它(de)形成多与基岩块断升起有关.4坳陷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大面积相对下降占优势(de)负向单元,底盘埋藏深、沉积表层厚,地层发育全而连续,沉积物细,与隆起常以大断裂为界,是盆地内有利生油区.隆起与坳陷常相伴而生,对应而存在,两者紧相毗邻,隆起起着分割拗陷(de)作用.5斜坡是坳陷向盆地周边抬升(de)部份.斜坡与隆起(de)翼部相似,常存在地层超覆和岩性尖灭等圈闭,是油气运移聚集(de)良好场所.6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地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de)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一级(de)构造,是油气聚集(de)基本单元.7油气聚集带是在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de)一系列油气田(de)总和.8含油气区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一级构造单元),有统一(de)地质发展历史和油气生成、聚集条件(de)沉积坳陷,称为含油气区.9沉积盆地在漫长地质历史上曾经长期下降(保持地貌盆地)接受沉积(de)区域.10含油气盆地凡是地壳上有统一(de)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de)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了油气田(de)沉积盆地,称为含油气盆地.11含油气系统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内,与一特定有效烃源岩层系相关,包含油气聚集成藏所必不可少(de)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de)物理——化学动态系统.第九章几种重要(de)含油气盆地1盆地(de)盖层含油气盆地(de)盖层(又称表层)就是含油气盆地内,覆于底盘之上(de)沉积岩层.2前陆盆地是指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de)盆地.这种盆地也有人称为前渊.但一般将前陆盆地系统中(de)深坳陷部分称作前渊.前渊盆地、山前坳陷均属于这一类.3裂谷盆地也称伸展盆地,是地壳或岩石圈在引张作用下减薄、破裂和沉陷形成(de)盆地.伸展构造是指在区域性引张作用下形成(de)各种构造变形.裂谷盆地和构造所形成(de)背景可以是各种不同(de)构造环境下,如重力滑动、拉张、挤压、扭动和上拱等条件,并可出现在岩石圈演化或威尔逊旋回(de)各个发展阶段.4克拉通盆地Kober1921年用(kratogen)克拉通表示地壳上较稳定(de)部分,与造山带相对照.Stille(1936)改称作Craton,泛指以前寒武系为基底(de)稳定地区,包含地台和地盾,有时也包含了古生代增生褶皱带.二、填空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de)成分和性质1组成可燃有机岩(de)主要元素是碳和氢,还含少量(de)氧、硫、氮等杂质元素.各种可燃有机矿产(de)主要元素组成相似,表明其原始物质具有共同(de)来源,多来自动物、植物有机残体.近十年来,对石油成因(de)研究,发现同煤类有着一定(de)关系,尤其在光学特征上具有某些规律性(de)联系.2石油与煤类在元素组成上(de)区别:煤类所含碳量比石油中(de)多,而氢比石油中(de)少,氧在石油中也较少;C/H比值以石油和沥青最小,煤类最大,并且随碳化作用(de)加剧而增加. 3各种可燃矿产从物理状态(de)角度可分为气态(de)、液态(de)和固态(de)三类.4组成石油(de)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 碳含量为:84-87%,平均%;其中碳、氢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剩下(de)元素总含量一般只有1~4%.5含硫量小于1%(de)为低硫原油,含硫量大于1%(de)为高硫原油.常以%作为贫氮和高氮石油(de)界线.石油中还发现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de)灰分.6在近代实验室中,用液相色谱可将石油划分为饱和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7石油(de)物理性质,取决于它(de)化学组成.8石油(de)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9石油相对密度变化较大.20℃时,一般介于~之间.相对密度大于(de)石油称为重质石油.10石油相对密度与颜色有一定关系,一般淡色石油(de)密度小,深色石油(de)密度大.但是,归根到底,石油(de)密度决定于其化学组成:胶质、沥青质(de)含量,石油组分(de)分子量,以及溶解气(de)数量.一般说来,密度小而颜色浅(de)石油常为石蜡性质(de),含油质多,加工后能获得较多汽油和润滑油;密度大而颜色深(de)石油则富含高分子量(de)沥青质. 11石油及其大部分产品,除轻汽油和石蜡外,无论其本身或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照射下,均可发光,称为荧光.12石油(de)发光现象取决于其化学结构.石油中(de)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发光,而饱和烃则完全不发光.13引起石油旋光性(de)原因,在于其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对称(de)碳原子.14由于烃类难溶于水,因此,石油在水中(de)溶解度很低.若以碳数相同(de)分子进行比较,烷烃溶解度最小,芳香烃最大,环烷烃居中.15石油(de)凝固和液化温度没有固定(de)数值.在凝固和液化之间可以出现中间状态. 16烃类气体中依据其甲烷所占(de)比例(即干燥系数,C1/ΣC1-5),将天然气分为干气、湿气两种类型,其干燥系数(de)分界线为.17 天然气按相态分为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固体气(气水化合物);按母质类型分为煤型气、油型气、混合气;按演化阶段分为生物气、热解气、裂解气.18油田水由于来源及形成过程各种物理、化学作用(de)差异性,其矿化度和化学组成有相当大(de)差别.矿化度一般随埋深增加而增加.19油田水(de)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为次,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 20常规原油与重质油在元素组成上有区别,常规原油(de)氧、硫和氮等元素含量低,而重质油则含量高.21石油中含氮化合物可分为碱性和中性两大类.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是吡咯、吲哚、咔唑(de)同系物及酰胺等.原油中含有具有重要意义(de)中性含氮卟啉化合物,它是石油有机成因(de)重要生物标志物.22石油中含氧化合物主要有酸性和中性两大类.酸性含氧化合物中有环烷酸、脂肪酸及酚,总称石油酸;中性含氧化合物有醛、酮等,其含量较少.酸性含氧化合物中环烷酸最多,占酸性物质90%以上,易与碱金属作用生成环烷酸盐,极易溶于水,因此,油田水中环烷酸盐可作为一种含油气性直接指示标志.第二章油气显示1油气显示(de)出现可说明所在地区在过去某个时期内曾有油气生成过,亦即具有生油条件.可是,另一方面油气显示(de)出现又说明油气藏可能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de)破坏. 2天然油气显示按其物态可分为液态、气态和固态三个主要类别.3含油岩石是指被液态原油浸染(de)岩石,通常多为砂岩.砂岩按其被浸染(de)程度可分为饱含油、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第三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1石油有机说(de)核心就是认为石油起源于生物物质,包括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木质素等.2沉积有机质包括有机溶剂可抽提(de)沥青,不溶于有机溶剂(de)干酪根. 3沉积岩中(de)有机质要向石油转化必须经历一个碳、氢不断增加而氧不断减少(de)过程,即为一个去氧、加氢、富集碳(de)过程.4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四种类型. 第四章储集层和盖层1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油气,是由于具备了两个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孔隙性(de)好坏直接决定岩层储存油气(de)数量,渗透性(de)好坏则控制了储集层内所含油气(de)产能. 2按岩石孔隙大小,孔隙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三类.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de)运移1油气运移(de)基本方式是扩散和渗滤.2一般认为油(de)初次运移相态以游离相为主,水溶相为辅.理由是油在水中(de)溶解度过低,水不能大量溶解原油.3油气初次运移(de)主要途径有孔隙、微层理面和微裂缝.在未熟—低熟阶段,运移(de)途径主要是孔隙和微层理面;但在成熟—过成熟阶段油气运移途径主要是微裂缝.4目前普遍认为油气(de)二次运移相态主要为游离相,天然气可呈水溶相.这是因为油气进入储层后(de)物理、化学环境(de)变化(孔隙增大、压力变小、孔隙水多). 5油气二次运移(de)主要通道为储层(de)孔隙、裂缝、断层和不整合面.6大规模(de)二次运移时期应该是在主要生油期之后或同时发生(de)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因为这次构造运动使原始地层发生倾斜,甚至发生褶皱和断裂,破坏了油气原有力(de)平衡. 7油气勘探(de)基本原则可用三句话概括:找凹陷、钻高点、探边缘.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de)聚集与成藏1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de)场所叫圈闭,由三部分组成:即储集层、盖层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de)遮挡物.2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de)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de)聚集,具有统一(de)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3任一圈闭(de)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其中以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de)非渗透性封闭最为重要,在形成圈闭(de)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是决定圈闭性质和类型(de)主要因素.4按张厚福(de)观点,圈闭分为: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和复合圈闭五大类.各大类可根据储集层上倾方向(de)具体封闭因素,结合储层特征,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类.5圈闭(de)大小,主要是由圈闭(de)有效容积确定(de).它表示能容纳油气(de)最大体积,是评价圈闭(de)重要参数之一.一个圈闭(de)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储集层(de)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6油-气、油-水界面并不是一个截然(de)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7油气成藏要素包括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保存六大要素,油气藏(de)形成和分布,是它们(de)综合作用结果.8生油气源岩是油气藏形成(de)物质基础.好(de)烃源岩取决于其体积、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排烃效率.这要结合盆地沉积史、沉降埋藏史、地热史、古气候综合分析评价. 9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在离源岩区最近,溢出点最低(de)圈闭中,在油气源充足(de)前提下,形成纯气藏;稍远处,溢出点较高(de)圈闭中,可能形成油气藏或纯油藏;在溢出点更高,距油源区更远(de)圈闭中可能只含水.10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一个充满了石油(de)圈闭,仍然可以做为有效(de)聚集天然气(de)圈闭;反过来,一个充满天然气(de)圈闭,则不再是一个聚油(de)有效圈闭.11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若油气按密度分异比较完善,则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de)圈。
大地构造学(四)含油气盆地

东部的中新生代盆地属于此种类型.
一般地,大陆内部裂谷可依据其演化进一步划分为大陆内部简 单裂谷和大陆内部断陷(裂谷)--拗陷盆地,前者是指盆地只发育 地壳伸展阶段,后者指盆地由地壳伸展和热冷却沉降阶段构成,二 者有一定的差别。
(二)盆地类型
A.大陆内部简单裂谷
1.伸展盆地
大陆内部裂谷是大陆
岩石围内的有限伸展带,
3.走滑盆地
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条件
(二)盆地类型
3.走滑盆地
从动力学性质和盆地动力学上考虑,走滑盆地可以分为张扭走滑盆地和压扭走 滑盆地两大类.
1、张扭走滑盆地,也称为走滑拉张盆地,其形成条件包括: a、在弯曲断层条件下, 释压或松开弯曲处形 成,这类盆地也称作 断弯盆地fault-bend basin)。沿着断弯处 形成扁长形或透镜状 的张性下沉带。 b、分支断层间的 伸长楔形块体,在 走滑作用下,被拖 拉下沉。 c、弯曲和分支 断层汇合,所 夹的菱形块体, 在走滑作用下 被拉分。
(前二者属于简单型前陆盆地,后者属于复杂型前陆盆地。)
(二)盆地类型
(1)海沟盆地
海沟:指两个板块发
2.挤压盆地
生B型俯冲作用的地带,
堆积物包括来自岩浆 弧上的碎屑和B型俯冲
过程中刮落下来的大
洋地壳及其表层的深 海沉积物等。
(二)盆地类型
(2)残留洋盆地
残留洋盆。指碰 撞造山带内部或 边缘以尚未俯冲 消失的洋壳为底 的盆地。碰撞作
二、盆地类型
(一)盆地分类
盆地是油气资源的有效聚集场所,所谓“没有盆地就没 有石油”。地球的表层发育着许多盆地,其性质和油气赋 存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以盆地为类比单元研究控油气 构造时首先要对盆地进行分类。 盆地分类的原则各种各样,根据盆地规模、平面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有生油层系多的特点。 b.盆地不对称, 因而造山带附近以平行造山带分布的狭长陡构造陡翼常伴
生逆冲断层, 盆地缓翼构造平缓且发育岩性尖灭、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3)碰撞山间盆地
典型盆地:a.柴达木盆地 b.吐鲁番盆地 c.伦坡拉盆地 含油性特点: a.盆地周围被冲断带所围限; b.生油层系多; c.盆地内褶皱变形普遍, 断裂也较发育, 多为压性结构; d.盆地内以构造油气藏为主, 岩性油气藏较少;
(二)中部克拉通型盆地 位置: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与太行山—武陵山之间的地区。 1.形成机制:前震旦系结晶变质岩系基底较稳定, 在板块演化过程中无强烈 的构造变动, 处于稳定环境, 未发现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因此发育三套沉积:
第一套 古生代 海相 稳定沉积
第二套 晚古生代或中生代早期 以海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
中国 大陆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海洋面积----670万平方公里 含油气盆地总数:373 个, 其中
1.大型盆地 面积 > 10万平方公里 18 个 2.中型盆地 面积1~10万平方公里 52 个 3.小型盆地 面积 < 1万平方公里 303个
(二)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分布 (李四光地质力学) 参见教材P298
第三套 中新生代 陆相沉积 2.典型盆地:
(1)四川盆地 (2)陕甘宁盆地(鄂尔多斯) (3)楚雄盆地
(二)中部克拉通型盆地
位置: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与太行山—武陵山之间的地区。
3. 特征 (1)盆地内含油层系多; (2)盆地一般有稳定的结晶基底,盆地中心多为岩性油气藏, 盆地边缘
多为构造油气藏; (3)盆地内的地温梯度较低; 例如 四川盆地 2.3 度/ 100米 陕甘宁盆地 2.15 度/ 100米 油气热演化需要时间长, 因此生油层时代一般均较老, 并以气藏为主。 (4)盆地内石炭---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普遍发育煤系地层, 加之无
1、基底(Basement) 指未变质的沉积岩层所覆盖的“结晶变质岩系”, 又称 结晶基底。 但有些含油气盆地不是以古老结晶变质岩系为基底,而是某一古老 沉积岩系为“基底”,此时可称为“基础”,但习惯上也称为基底。
• 基底的时代 从我国含油气盆地基底分析: 最古老的盆地基底 为 前震旦系 结晶基底 最年青的盆地基底 为 下第三系 基底
3)由于断块断裂作用, 凹陷受正断层控制, 因此凹陷边缘坡度较 陡, 形成了近物源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沉积、洪水泛滥期形成泥石流性 质的浊积扇沉积, 这些不同类型的砂岩体便成为良好的储集岩体。
4)油气藏类型较多, 除构造油气藏外, 岩性油气藏、不整合油气 藏,特别是不整合面以下的碳酸盐岩剥蚀突起形成的不整合油气藏十分 发育。
第五节 中国含油气盆地内的油气聚集带
一、基本概念
(一)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指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 互有成因联系、 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二)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 油气藏的总和。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参见教材P278-281)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沉积盆地的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差异,可以形成各 种二级构造带。常见的有:背斜带、断裂带、潜山带、岩性尖灭带、礁块 带、盐丘带。
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
一、槽台说的分类 (一)地台内部坳陷 ( 台向斜 断陷 ) (二)山前坳陷 (三)山间坳陷 (四)山前坳陷 --- 地台边缘斜坡 (五)山前坳陷 --- 中间地块 二、地球动力学分类方案(教材P285,表8-4) 中国科学院 地质研究所 刘和莆(1982,1983) 朱 夏(1983) (一)张性环境盆地 (二)挤压环境盆地 (三)剪切环境盆地 (四)重力环境盆地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2、周边 指含油气盆地的边界。
• 盆地周边形态一般受基底性质控制 -基底稳定的盆地 平面形态大多为园形 -基底活动性较强的盆地 平面形态大多为长条形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二)含油气盆地内的构造
含油气盆地内构造单元
级别
Ⅰ级 隆起
亚Ⅰ级 凸起 凹陷
盆地
斜坡
坳陷
凹陷 凸起
油气关系 渤海湾盆地
以 SN 向的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为界, 将中国含油气盆地划 分为东西两部分:
1.东部含油气盆地: 该区地层厚度较薄,30--35公里,以拉张型盆地为主,盆地内断块发育,
盆地构造线方向为 NNE 向,由四个沉降带和四个隆起带组成。
(1)第一沉降带:二连---鄂尔多斯---四川沉降带 包括:海拉尔盆地 二连盆地 陕甘宁盆地 四川盆地 第一隆起带:大兴安岭---晋---鄂西 隆起带
NWW, 以褶皱运动为主, 形成挤压型盆地。自北而南由三个沉降带和三
个隆起带。
(1)准葛尔盆地沉降带
北部:阿尔泰海西褶皱带
南部:天山海西褶皱带
(2)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河西走廊沉降带
南部:阿尔金--祁连山 加里东褶皱带
(3)第三沉降带:柴达木盆地--共和沉降带
南部:昆仑海西褶皱带
自北而南 褶皱强度逐渐加强
利条件下易形成岩性油气藏或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2)坳陷 A.坳陷的概念:指盆地内基底下沉最深的地区 B.坳陷的特点 a.盆地内沉积盖层最厚, 发育最全, 连续性最好; b.沉积物最细, 往往是盆地内有利的生油区;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注意区分:坳陷中心 沉降中心 沉积中心 沉降中心:盆地中沉积物堆积最厚的地区; 沉积中心:沉积物粒度最细的地区; 多数情况下,二者一致。 坳陷(凹陷)中心:在某一时期坳陷(凹陷)的最低位置;它在盆地 发展历史中不是固定不变的。(升降运动不一致,坳陷中心会发生迁 移)
第十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分布规律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沉积盆地:
指地壳在某一地质时期内,曾经稳定下沉,接受了巨厚沉积的洼陷区 域。 2、含油气盆地: 具有工业油气生成、并富集形成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二、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和构造
(一)含油气盆地的结构 •沉积物赖以存在的基底 •围限盆地范围的周边 •充填在盆地中的沉积物(沉积盖层)
(2)弧后裂谷盆地 典型盆地:
1)松辽盆地 3)珠江口盆地
2)东海西部盆地 4)莺歌海盆地
特点: 1)盆地受两种动力控制 第一 受地幔物质热动力影响 第二 受俯冲削减带挤压作用和陆源岩浆弧的热力作用 2)盆地既受张性作用, 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压性作用 3)盆地热动力条件好地温梯度高,具有埋藏浅的大型油气田。
(3)弧间盆地 典型盆地:东海东部盆地(冲绳海槽) 这类盆地属深海槽, 地壳薄, 热流值高, 火山活动频繁, 还未进行油气勘探。
(一)中国东部裂谷型盆地 位置: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琉球岛弧以西地区;包括: 东北、华北、华南及东南沿海大陆架。
3.主要特征:
1)基底为前震旦系古老结晶岩系,稳定性好;
2)沉积盖层不仅有陆相中新生界沉积,其下还有巨厚的古生界及震旦亚界 的海相沉积;
3)正断层发育,多凹多凸特征显著,多形成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带、断 块带、潜山带;
2.二级构造单元 概念:指受同一构造运动控制的、形成条件相似的、位置相邻的一系 列背斜、断层、地层尖灭等组成的背斜带、断层带、超复带、尖灭带。 (局部构造的集合体) 与二级构造单元相对应的是油气聚集带。 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指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 互有成因联系、 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挤压板块运动和造山形变为主) 2.斜坡盆地 4.周缘前陆盆地 6.破裂前陆盆地 8.残余大洋盆地
第四节 中国含油气盆地概况
一、中国含油气盆地数量及其分布 (一)中国含油气盆地数量 从古老的前震旦亚界变质岩—第四系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四川、华北、塔里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 松辽、渤海湾及海域—中新生代陆相大型油气田;
二、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 (板块构造学说分类) 中国大陆 北邻: 西西伯利亚板块
南邻: 印度洋板块 东接: 太平洋板块
中新生代时期, 东部的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 南部的印度洋板 块向北推进,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推进,形成了中国陆块。东部俯冲削减, 张裂下陷, 以 NNE向隆坳相间;西部南北挤压为主的, 以NWW向的隆起 带与沉降带相间的格局。
(三)西部造山型盆地 位置: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以西,包括:新疆、青藏高原、甘肃走廊 等地区
3.主要特征: 1)多以古生界变质岩系为基底,活动性较大; 2)沉积盖层以中新生界陆相沉积为主; 3)逆冲断层发育,平行褶皱山系分布的背斜带、断裂带发育; 小结:上述含油气盆地按板块学说划分的三大类七个亚类是我国含油气 盆地的基本类型。
断块裂陷活动, 对煤成油、煤成气藏的形成很有利。
(三)西部造山型盆地
位置: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以西,包括:新疆、青藏高原、甘肃走廊 等地区
1.成因机制:这类盆地多沿陆源岩浆弧或造山带一侧分布, 以挤压作用为主, 盆地的形成与聚敛型板块运动有关。
2.盆地分类:可分为三个亚类 (1)弧后盆地 典型盆地:塔里木盆地(晚古生代)
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类型
三、板块学说分类方案 1976年 美国 迪肯森
二大类 十六亚类(教材P284)
(一)裂谷环境盆地 1.底克拉通盆地 3.原始大洋裂谷 5.陆堤 7.扭张性盆地
(二)造山环境盆地 1.海沟 3.弧前盆地 5.弧后前陆盆地 7.扭压性盆地
(离散板块运动和地壳变薄 张裂引起下沉) 2.边缘坳拉谷 4.冒地斜沉积棱柱体 6.新生大洋盆地 8.弧间盆地
3)斜坡 A.斜坡的概念:盆地基底向边缘升起的过渡带 B.斜坡的特点: a.斜坡带是区域性地层超覆、退覆最发育地区,是这类油气藏分布的
地区; b.地层厚度向盆地边缘逐渐减薄,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