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

学论课程论文

学科名称: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所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

指导教师:汤百智

学生姓名:张龙伟

学号: 2012110262

2013 年 09 月 04日

试论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张龙伟

摘要: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任何课程目标都有一定的取向,文章在阐述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与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几种取向发展,即“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试探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为学习者成长的需要、学科与职业发展的诉求、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内涵;取向;依据

一、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是直接受教育目的的影响和制约的,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目标是人们对于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是课程价值的具体体现和课程本质的外部反映。[1]课程目标对于教师在开发课程与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课堂教学起到统帅作用。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在职业教育中,整体性是指各种目标彼此之间联系和上下承接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处理好学习者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结合,这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核心和关键。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实践性。职业教育是为职业岗位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会做”比“会说”更重要,因为工作中所依赖的知识大部分是技术实践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只有在转化为实践知识后,才可能被应用到行动中。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也就要更多的强调实践性。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适应性。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为了适应特定的区域、特定的职业需要开发的,而社会是发展变化着的动态过程,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也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并能根据变化及时调整。在制定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之前要对社会的劳动力市场进行需求分析。同时,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也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的迅猛发展,应充分、及时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开发是一个不断进行、能紧跟时代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取向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体现一定的教育价值观。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反映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含着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的见解,比较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可归纳为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2]“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

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成为课程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目标等同起来,可以用于所有教学实践,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普遍性目标”取向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对这些目标做出创造性地解释,以适应各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受学科教育模式影响,所以“普遍性目标”取向在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描述语言:“本专业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是课程中的“普遍性目标”取向。

(二)“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形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作为课程目标可以较好地表达能力目标,具有具体、确切、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的支配的,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以对行为的控制为核心。为了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对目标进行分解,使之尽可能具体、精确,从而使其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操作性。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才是要适用职业岗位具备某职业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

技能。课程目标要以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旨归。由分解的行为构成要素组成整合的行为能力正是“行为目标”取向的追求所在。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目标,所以它是教育情境的产物,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程性。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话,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的价值观生长的“指南针”,是过程取向的。这个过程是持续终生的,因而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必然会促进终生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3]职业教育在教学中要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技术实践知识,提高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这是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4]因此“表现性目标”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关注的是学生在课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的首创性,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表现性目标”取向只为学生提供活动领域,至于结果则是开放的。其在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较之与“行为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更具有唤起性和开放性;较之与“生成性目标”取向,它是把课程视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性表现,因而比较适宜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精神以及人格陶冶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