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 建筑史:指的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建筑物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轨迹。
建筑史研究不仅包括建筑物的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的变化,还涉及到建筑与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关系。
2. 古代建筑:指的是在古代时期所兴建的建筑物,其形式和风格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多种类型,展示了古代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艺。
3. 仿古建筑:指的是后世人在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复制和恢复的建筑物。
仿古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和艺术。
4. 木构建筑:指的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筑物。
木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结构灵活、造型多样、工艺精湛。
5. 砖木结构:指的是在建筑中同时使用砖和木材作为结构材料的建筑系统。
砖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能够满足建筑物不同部分的需求,并且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6. 笔架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物的出檐部分向四周伸出,形状如同笔架。
笔架式建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建筑以拱券式为主的形式,丰富了建筑风格。
7. 曲尺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的平面呈曲线形状。
曲尺式建筑有助于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和景观效果,常用于庭院、园林等场所。
8. 园林建筑:指的是以园林为主题的建筑群体。
中国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精巧的构造和丰富的意象,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9. 角楼:指的是城墙或城门的两侧建造的突出物,其形状通常为四角形或多角形。
角楼不仅起到城防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
10. 抱厦: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建筑物的上层伸出并支撑在下层之上,形成了一种抱着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和造型艺术价值。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重檐庑殿: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重檐歇山顶是等级上仅次于它的建筑。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2.铺作:P5363.金柱: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于建筑纵轴线以外的所有柱子。
4.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5.中柱:6.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7.鸱尾:屋脊的尖顶饰。
8.平座:宋代建筑构造名称,亦称鼓座。
建筑周围用木柱、梁额、斗拱等构件架设的平台。
依位置不同,有楼阁平座、城头平座、地面平座、水中平座、塔身平座等多种类型。
平座外缘一般设有勾阑以供凭栏远眺。
9.腰檐:10.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11.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12.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13.三朝五门:P53214.一整两破:旋子彩画中藻头部分的图案的一种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整圆和两个半圆,以抽象的牡丹花――旋子为母题.是旋子彩画的基本形式,藻头由短至长形式为①勾丝绕(3份)②喜相逢(4份)③一整两破(6份)④一整两破加一路(7份)⑤一整两破加金道冠(7.5份)⑥一整两破加二路(8份)⑦一整两破加勾丝绕(9份)⑧一整两破加喜相逢(10份)15.蜀柱:即瓜柱,宋代称蜀柱。
瓜柱:用在梁上,承托上一个梁用。
16..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这种做法叫侧脚。
元代尚可见到,到明清以不多用。
17.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8.人字栱:19.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20.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2、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
3、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的。
4、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
5、推山:是庑殿顶(宋称四阿顶)建筑的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有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布架距离都不一致。
6、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7、举折(举架):举是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组成屋面横断面坡度的若干折线。
宋称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将脊檩“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个脊檩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8、举架,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从下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最后脊的高度不是预定的,是由下向上连加得到的。
举架与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
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
宋式先定脊的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10、托脚:支撑平檩的构件。
11、平闇(暗):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1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
13、砌上露明造:屋内不用平棊、平闇,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
1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15、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者石雕刻而成。
一般是两旁各一,称为“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建一个小阙,称为“子母阙。
16、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其中涌现了许多独特的名词。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建筑史的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1. 四合院(Siheyuan):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指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中空建筑群。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正房、厢房、配房和院落,并以院落为核心。
四合院追求内敛、简约的设计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风貌。
2. 木结构(Mujiegou):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和丝绳索系等传统技艺,兼具牢固性和美观性。
木结构建筑主要体现在宫殿、寺庙、桥梁等重要建筑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技艺。
3. 垂花门(Chuihua Gate):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常见的门型,多用于连接各个院落或建筑物之间。
其特点是门顶呈弧形,上挑下垂,内外檐都悬挂有彩画或雕刻的花鸟图案。
垂花门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和装饰性,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4. 斗拱(Dou Gong):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屋檐和屋顶。
其特点是由相互咬合的木构件组成,形成稳定的支撑框架。
斗拱的设计考究了力学原理和美学效果,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5. 黛瓦(Daiwa):黛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瓦片,以其青绿色的颜色而得名。
黛瓦富有光泽,耐久性强,并能有效防水防火。
黛瓦常用于屋顶覆盖和檐口装饰,赋予建筑以独特的色彩和特殊的气质。
6. 仿木结构(Fangmu Jiegou):仿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施工技法,用砖代替木材来构建木结构的效果。
仿木结构能够弥补木结构可能出现的腐朽和虫蛀等问题,同时保持了木结构的美观和传统风格。
7. 衔接(Xianjie):衔接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技法,用于连接不同构件或部分。
衔接承担着增加稳定性、传递力量和美化外观等功能。
中国建筑史考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考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下昂的作用是在出挑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出挑高度。
2、方上:汉代帝王陵墓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成覆斗形坟。
3、歇山顶: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为九脊殿。
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
4、额枋(阑额):位于柱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南北朝之前置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可两根叠用,下边的叫由额,其中间用由额垫板。
5、雀替: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
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6、彻上露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如天花不做装饰,更不明藻井,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
7、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8、鱼沼飞梁:指方形沼池及其上架设的十字形桥。
9、和玺彩画:清代彩画的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等部位,以青、绿色为主色,它的两个特征是藻头为横“M”形,箍头、藻头、枋心上均画有象征帝王的龙纹。
二、填空1、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2、石窟寺的种类:塔院式、佛寺式、僧院式。
3、清代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到卑依次: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4、著作:战国时期-----《考工记》明代造园书籍-------《园冶》-------计成宋建筑方面重要术数------《营造法式》------李诫5、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主要形式:抬梁式构架、穿斗式构架、井干式构架。
6、古典屋顶样式: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攒尖顶。
7、战国《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夫。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古代建筑:指中国古代时期所建立的建筑物,包括宫殿、神庙、城墙、寺庙、园林等。
2. 木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木材构造,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
木结构建筑物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轻巧、灵活、透气性好的特点。
3. 石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石材构造,如中国的城墙、古代寺庙等。
石结构建筑物通常具有耐久、坚固的特点。
4. 青砖黄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其中青砖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砖瓦,颜色呈青灰色;黄瓦指用黄土制成的瓦片,颜色呈黄色。
5. 斗拱: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拱形结构,由一组石块或木片构成,形状呈斗或V形。
斗拱常用于建筑物的门户、门洞等处,具有美观、坚固的特点。
6. 筒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瓦片,形状呈筒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屋面覆盖。
筒瓦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防水、隔热、密封等功能。
7. 石槽木构: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就是利用尺寸吻合的槽和凸榫连接木构件,而木构件与石构件的接触面上滴有树脂。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8. 斗拱砖券: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装饰性砖石构件,呈斗形或拱形,常用于门窗的上方或屋檐下。
斗拱砖券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立面装饰,具有美观、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9. 园林: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建筑物、植物、水景等元素的园艺景观。
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0. 南方水乡建筑:指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水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水泥墙体,屋顶多用瓦片覆盖。
南方水乡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而闻名,如苏州园林、杭州湾的民居等。
11. 北方民居:指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村民居建筑。
北方民居常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形式严谨,屋顶多采用筒瓦覆盖,具有抗寒、保暖的特点。
12. 角楼:指中国古代城墙或寺庙建筑物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建筑物的角落,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1.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
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
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
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
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点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点填空题1.我国⽊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式、抬梁式和井⼲式。
2.我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简明”是指平⾯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
3.单体建筑以“间”为单位。
4.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也是其组成单位。
5.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种是长江流域多⽔地区由巢居发展⽽来的⼲阑式建筑;另⼀种是黄河流域由⽳居发展⽽来的⽊⾻泥墙房屋。
6.陕西岐⼭凤雏村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7.“⽡”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阶”的简陋状态进⼊了⽐较⾼级的阶段。
8.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由李春建造。
9.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10.苏州城平⾯图(南宋平江府图)是我国最早城市平⾯地图。
11.墨菲,北京⼤学燕园。
12.1929年,中⼭陵建筑(吕彦直)建成,标志着中国建筑师规划设计的⼤型建筑组群的诞⽣。
13.庄俊赴美国伊利诺伊⼤学建筑⼯程系学习,他是庚款留美的第⼀位学建筑的学⽣。
14.1923年,江苏公⽴苏州⼯业专门学校设⽴建筑科,才翻开了中国⼈创办建筑学科的第⼀页。
15.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团体。
学社成⽴于1929年,由创办⼈朱启钤任社长。
16.⽃拱的模数,宋代叫材分制,清代叫⽃⼝制。
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
17.我国四⼤⽯窟:⼭西⼤同云冈⽯窟、河南洛阳龙门⽯窟、⽢肃敦煌莫⾼窟(⽢肃敦煌鸣沙⼭⽯窟)、⽢肃天⽔麦积⼭⽯窟。
18.我国古代建筑的第五⽴⾯是屋顶。
19.中国现存最早的⽊构建筑是⼭西五台⼭南禅寺;现存最⼤的唐代⽊建筑是⼭西五台⼭佛光寺。
20.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为河南开封祐国寺塔;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为泉州清真寺。
名词解释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该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榫卯技术构筑⽊结构房屋的⼀个实例,是体量相当⼤的⼲阑式建筑。
中国建筑史名词
中国建筑史名词一.名词及条目①,L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根底上精巧化,明清那么到达高度成熟时期.②,J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四面围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③,L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假设两排柱子特别近那么其中间局部称之为出廊(四面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④,J卷杀:对木构件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折折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折折折折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⑤,L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要紧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院等组群的要紧,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要紧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不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四面廊.③屋顶,大式建筑能够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能够用斗拱,也能够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歪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7,L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8,J螭首:①传奇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纳的要紧形式.: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9,L<<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重,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10,J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开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局部组成.〔中建史〕11,L覆盆:柱础的露明局部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足,如盆覆盖.12,J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13,L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14,J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15,L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16,J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17,L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18,J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19,L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漂亮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20,J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21,L檐只是步:指从挑檐檩到檐端的距离小于一步架〔22斗口〕.22,J举折法:宋代建筑屋顶构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假设干折线构成.23,L举架法: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殿.有单檐,重檐两种,单檐又称五脊殿.25,L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瞧是两坡顶加四面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26,J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立自由.27,L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28,J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歪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瞧上都比立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音胡hu).29,L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局部,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30,J墀〔音池chi〕头:山墙的侧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为墀头.31,L霸王拳: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作成霸王拳式样.32,J雀台:飞檐椽头钉连檐及瓦口,钉时连檐需距椽头半斗口,称为雀台.33,L槅扇:用以隔断,带槅扇门的可做建筑的外门,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大致划分为花心〔槅心〕和裙版两部.花心是透光通气的局部,用细木棂子,裙版雕刻图案文字等.大多用于宫殿,庙宇,高级住宅.34,J借景:借――充分利用四面环境中有利的条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那么屏之,嘉那么收之"根基上借的表达,属于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中扩大空间的手法中"不尽尽之"的一种手法.〔外景被瞧到,借鉴到园中〕35,L平身科: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既为宋代的补间展作.没有梁架在其上,没有受力.36,J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展作.37,L柱头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展作.承托梁,受力斗拱.38,J间的名称:建筑中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的一间称明间〔宋称留神间〕,其左右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那么增加次间数.39,L四椽栿: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40,J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巧细腻,力求美瞧.41,L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瞧不见的栿,由于瞧不见,因此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42,J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完整word版)中国建筑史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名次解释木构架几种形式:1。
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用材较大,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空间相对灵活,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耗材较多。
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
2。
.穿斗式构架: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3.井干式构架: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4.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
懔。
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5。
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
由门窗、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
6.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平面形式:7。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
8. 金厢斗底槽:宋《营造法式》称内外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于庄重的活动场所。
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9。
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
10.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其进深为两间。
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
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11.副阶:宋代也称副阶周匝,清代称廊子,主体建筑周围环绕一圈回廊。
一般应用于较隆的建筑,如殿、阁、塔等个体建筑上,如应县佛宫寺木塔的副阶。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精简)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旋子彩画: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
按金量的多少、图案内容和颜色的层次可分为:①烟琢墨石碾玉;②金琢墨石碾玉;③金线大点金;④墨线大点金;⑤金线小点金;⑥墨线小点金;⑦雅伍黑。
2.样式雷:清代两百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的誉称,始祖雷发达。
先后负责建造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及帝后陵墓建筑等。
3.紫禁城:明清王朝的宫殿。
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
主要有外朝和内廷组成。
内外都环以宫墙。
外朝是主持政务举行仪式的地方:主要包括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
内廷是皇帝及其家眷成员居住的地方。
4.营造法式: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建筑书籍,北宋将作监李诫编著。
一规范各种建筑设计标准,建筑艺术形式以及施工料例为目的,用以关防公料,杜防贪污。
全书正文34卷,分五个部分: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详和目录各一卷。
5.斗拱: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所特有的构件,主要有水平的方形斗升,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用来承担屋顶的重量,作为屋顶和柱之间的过渡部分。
它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6.明三暗五:最典型的是故宫的午门,两端城墙的北端东西相向各开一个门洞,东观城墙下的洞口成为左掖门,西观城墙下的洞口称为右掖门,进掖门洞口折而向北转出口处,与午门正面三个门洞出口处在同一墙面上。
所以午门的门洞从正面看是三个洞口,从后面出口看是五个洞,这种建筑形式为“明三暗五”。
7.里坊制度:形成于春秋至汉,在三国至唐达到极盛。
是一种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
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被限制在一些定时开放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及附属机构占据全城最有利的地形,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有高墙环绕,设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
8.经幢:在八角形的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传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1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一)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二)基本分类:•干阑----炎热潮湿地区架空的木、竹建筑(南方);•毡包----轻木骨架覆毛毡(北方游牧);•窑洞----黄河中上游(陕西、甘肃、河南与山西的部分地区);•井干----原木垒成(东北、西南林区)。
(三)主流:木构架建筑木构架承重建筑:在我国分布广泛、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二、木架建筑的优势:(一)取材方便:(二)适应性强:(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四)施工速度快:(五)便于修缮、搬迁三、木架建筑的不足:(一)原料短缺:(二)易遭火灾:(三)简支梁体系:四、建筑与环境: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建筑也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产生了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
(一)善择基址:各类建筑都通过“卜宅”、“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等方面进行勘查,究其利弊后作出选择;(二)因地制宜: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狭以及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适宜地布置建筑与村落。
1、我国山地多错落有致的村落佳作,水乡多面水临流的民居妙品,而佛道名山则有无数依山就势建筑群的神来之笔。
2、唐柳宗元提出“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即提倡“因地制宜、节省人力、保存天然”。
因其地则为关键。
(三)整治环境:即对建筑环境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调整。
如开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
即建筑对环境的反作用。
(四)心理补偿:1、文学:许多村镇、城市都有“八景”、“十二景”等等,每景都冠有诗情画意的名称,并用各种匾联、题刻和诗文加以颂扬。
2、风水:(1)风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从两汉到明清曾长期流行于南北各地。
它以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自然观为理论依据,以罗盘为操作工具,掺以大量禁忌、命卦、星象等内容,对建筑进行选址、布局。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
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
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
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
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中国古建筑史复习要点
中国古建筑史一、专有名词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侧脚:角柱向外倾斜使榫卯结合紧密,柱子的中心线与柱脚的中心线发生了位移生起:在檐部和脊部有中间低两边高起的做法,是构造与艺术的结合,凹曲面是防水及通风。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
工官制: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明堂辟雍(图):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一池三岛:汉代建造园林的一种模式,模仿东海中的三座仙山,以求“长生不老”,太液池。
蓬莱、方丈、瀛洲。
阿以旺:新疆南部。
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供起居、会客之用“三朝五门”外朝(大朝):大朝,宫城门(唐代成为承天门)冬至、元旦举行大朝会中朝(日朝):皇宫在望朔之日(初一、十五)听政场所内朝(常朝):皇帝日常听政(两仪殿、常朝)“前朝后寝”:三朝南北相重特点1: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正殿,内朝:紫宸殿特点2:三大朝后面建园林,池——影响到北京故宫,紫宸殿后建太液池特点3:含元殿布局形式:门阙合一,利用龙首高地建含元殿,地势高方上: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宝城: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城内填土,砖城称为宝城宝顶:地宫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
方城明楼:位于宝城前方,下部用砖石砌筑的方形墩台即时方城,其上用砖砌重檐歇山顶碑楼即明楼。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四. 名词解释1.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紧,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来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2. (名词解释)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有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
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由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4.普拍枋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和斗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辅作。
明、清称为平板枋。
5.嫩戗发戗“戗”指的是建筑的戗脊,“嫩戗“指角梁,“发戗”就是起翘,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嫩戗斜插在老戗背上,并形成50-60度夹角。
6.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价,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7.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实例见山西晋祠圣母殿及山西应县木塔。
8.兆域图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古墓中发掘出一块铜版地图,即《兆域图》。
《兆域图》地图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1厘米。
该地图图文用金银镶嵌,铜版背面中部有一对铺首,正面为中山王、后陵园的平面设计图。
它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一张建筑设计图。
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最早的建筑设计平面图。
9. (名词解释)《园冶》《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系统的专著。
中国建筑史总复习提纲
《中国建筑史》总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干阑式 :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为了避免贴地潮湿,使楼面通风,防避虫兽侵害,防洪排涝,随形就势等原因.形成了一种上下两层的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
2、工官制度3、井干式: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4、穿斗式:②这是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③这种结构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④它有时和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适用不同地势,基本构件,柱檩穿挑。
①又称立帖式。
5、抬梁式 :①(叠梁式)是一种梁架结构体系,水平构件为梁,垂直的为柱,梁是受弯构件,靠自重稳定建筑。
②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
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央放脊瓜柱的承脊檩。
③这种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6、僭越7、无梁殿8、坞壁9、一颗印 :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10、抱厦 ::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11、舍宅为寺 12、里坊13、垂花门:是指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连珠等富丽木雕。
屋顶用勾连搭。
多用于北京四合院第二道门。
14、倒座 15、影壁 16、抄手游廊17、茅茨土阶 18、外八庙 19、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20、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21、金箱斗底槽内外两圈柱。
中国建筑史复习重点内容提纲
中国建筑史复习重点内容提纲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上)一、名词解释1、三朝五门沿着纵深轴线布置层层门禁的宫殿布局制度。
2、里坊制中国从春秋至宋以前在大多数中原城市实行的城市管理制度,以宵禁和集中设市为基本特征。
古代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组成单位。
3、一颗印云南地区的民居形式。
4、因山为陵唐代盛行的帝陵修建形式,将墓室主体开凿在自然山体中,以此显示其宏伟气势。
5、明楼宝顶以明朝明孝陵为代表开拓的明清帝陵建筑形式,宝顶为突出的圆形,下部为地宫,明楼为宝顶前方的仿城楼建筑,6、庑殿顶古代屋顶基本形制中最高规格的一种,四坡五脊。
7、楼阁式塔来源于楼阁形式的古塔,是我国古塔的主流,特征为塔的造型吸收了楼阁的造型特点。
8、斗拱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独特构件,初期为立柱上方承托屋檐出挑的力学构件,后演变为建筑规格等级的装饰构件。
9、北京四合院北方传统的民居布局形式,以内向,中轴对称的传统院落为主要特征,突出中国文化中长幼尊卑,内外有别的文化特征。
10、坛庙祭祀自然神灵和祖先先贤的礼制类建筑。
11、反宇飞檐指代中国古代大屋顶形式,以屋檐的起翘舒展为特征。
12铺作层即斗拱层,在殿堂式构架做法中,斗拱以水平框架层出现,强调整体性。
13、前堂后寝古代宫室布局制度,前为公共政治性领域,后为生活起居场所。
14、园冶中国第一部关于园林建设的系统理论总结的著作,明朝,作者为计成。
15、金箱斗底槽一种底面柱网结构,由内外两圈柱组成,形成回字形平面,内外等高。
16、福建土楼指闽西南地区独有的民居建筑形式,特征为强调群居性和防卫性。
17、须弥座来自印度,为安置佛像的台座,后成为中国古代高规格的台基形式。
18、牌坊封建社会为宣扬礼教,标榜功德,荣宗耀祖,表示贞烈的纪念性建筑小品,通常为建筑组群的标识。
19、黄肠题凑西汉时期的帝王级别的墓葬结构,指在陵寝棺椁四周用木材搭建的框架结构,以保护墓室。
20、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布局形式,为在宝城宝顶前的城台和城楼式建筑。
中国建筑史复习
中国建筑史复习中国建筑史复习参考第⼀、⼆章简答题1、中国建筑的分类城郭,宫殿衙署,皇家陵寝,皇家祭祀建筑,儒家祭祀建筑,民间祭祀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仓廪建筑,书院建筑,会馆建筑,苑囿和园林,勾栏⽡肆等商业建筑2、中国建筑历史⼀般分成⼏个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如何划分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孕育期 -先秦及秦汉时期建筑技术趋于成熟,建筑造型趋于⼯整,地⽅建筑风格趋于多样- 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期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从成熟⾛向繁缛、细腻与多样 -两宋辽⾦西夏时期3、中国建筑的特征:属于东亚建筑体系,东亚建筑体系包括中国、⽇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的传统建筑。
但中国建筑更具起源性和中⼼性的特征,具有造型、结构和地域风格上的多样性。
4、中国建筑的五个特点:⑴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⑵灵活多变的⽊构架体系;抬梁式、穿⽃式。
⑶既严谨对称⼜⾃由灵活的庭院式空间组织⑷玲珑剔透的正⽴⾯外观⑸⾊彩趣味多样的装饰处理5、简述“营⾢⽴城,制⾥割宅”的规划思想营⾢:居住区的建造⽴城:城墙和城门楼筑造制⾥:分划⾥坊,建⽴坊墙割宅:在⾥坊内切割住宅⽤地,形成⼀家⼀户的住宅范围1.《周礼考⼯记》关于规划的句⼦?“匠⼈营国,⽅九⾥,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2.梁思成关于建筑艺术七个⽅⾯的特征?1.翼展的屋顶造型;2.崇厚⾼⼤的台基;3.正⽴⾯多为玲珑剔透的⽊刻造型;4.建筑群有多重院落组成;5.建筑⾊彩的使⽤;6.建筑平⾯有对称式和⾃由多变式;7.在⽯结构⼒学特征的认识上不⾜。
3.简述塔的⼏种形式并举例。
1.楼阁式塔:⼭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2.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3.单层塔:河南安阳宝⼭寺双⽯塔4.喇嘛塔:北京妙应寺⽩塔4.中国建筑历史阶段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期。
⑵.先秦及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孕育期。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3.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挂落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6.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7.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8.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9.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1.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2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理,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15.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
一.名词解释1工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的制度。
2僭越:西周时期,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例题01】分心槽、九脊殿、托脚、阙、计成(1998年试题)解析:这几个名词解释题中,分心槽、托脚属于概念性名词,九脊殿、阙属于阐释性名词,计成属于叙述性名词。
答案:分心槽:宋《营造法式》上将建筑中(尤其是门屋建筑中)一列中柱等分建筑平面的做法称为“分心槽”。
九脊殿:“歇山”建筑的别称(清称“歇山”,宋称“九脊殿”,亦称“汉殿”、“曹殿”),因其屋顶有正脊一条,垂脊四条,戗脊四条,总数为九,故称“九脊殿”。
托脚:宋式大木构件,斜置于下一层梁的梁头和上一层檩间的构件,其功能主要是扶持檩木。
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为“阙”。
计成:明代造园家和造园理论家,少年时即以绘画知名,中年后居于江苏镇江。
曾为布。
政史吴又于、中书汪士衡营造私园。
后撰有在中国造园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园冶》(该书初名为《园牧》,后更名为《园冶》)。
【例题02】侧脚、金箱斗底槽、嫩戗发戗、螭首、计心造(2001年试题)解析:这组名词解释题中除了螭首属于“石作”外,其他四个名词均属于大木作的范畴。
这道题目很具代表性,各校中国建筑史部分的名词解释类考题很多都出自于古代建筑技术部分的内容。
几个名词中,侧脚、金箱斗底槽、计心造属于概念性名词,嫩戗发戗、螭首属于阐释性名词。
答案:侧脚:我国古代早期建筑中的柱子,特别是最外一圈檐柱向内侧微微倾斜的结构做法,在《营造法式》中被称为侧脚。
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殿身由内外两圈柱子及上部斗拱将内部空间形成里外两重,形如“回”字。
嫩戗发戗:“戗”指建筑物的戗脊,“嫩戗”指仔角梁,“发戗”指起翘。
嫩戗发戗是指屋檐翼角起翘十分明显的结构做法。
螭首: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蛟龙之属。
古代碑额、殿柱及殿阶上常塑刻螭首形花纹。
计心造: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都有横拱的一种斗拱结构方法。
【例题03】大木大式、三朝五门、负阴抱阳、舍宅为寺、步移景异(1999年试题) 解析:这几道名词解释题中的“大木大式”和“三朝五门”属于阐释性名词,后三个均属于叙述性名词,很难用定义的严格方式表述出来,只要能将其陈述清楚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次解释木构架几种形式:1.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用材较大,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空间相对灵活,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耗材较多。
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
2..穿斗式构架: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3.井干式构架: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4.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 .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5.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
由门窗、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
6.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平面形式:7.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
8. 金厢斗底槽:宋《营造法式》称内外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
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于庄重的活动场所。
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9.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
10.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其进深为两间。
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
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11.副阶:宋代也称副阶周匝,清代称廊子,主体建筑周围环绕一圈回廊。
一般应用于较隆的建筑,如殿、阁、塔等个体建筑上,如应县佛宫寺木塔的副阶。
副阶约在早商时便出现后一直盛行。
古建构件专业术语:13.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4.步(架):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15.举势:屋面坡度16.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17.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8.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9.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20.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21.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
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
(平梁: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22.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
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斗拱:23.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斗拱的作用:①增加承托的作用。
②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
③支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
④防雨,早期用夯土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
⑤抗震,纯靠榫(音损sun)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
⑥装饰作用。
⑦等级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
⑧模数作用。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大体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两类.从具体部位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
24.铺作:斗拱的出跳,1跳=4铺作。
25.计心造:在一跳上置横拱的做法。
26偷心造:在一跳上不置横拱的做法27.平身科: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既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架在其上,没有受力.28.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铺作.29.柱头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拱.30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
出一跳---四铺作;出两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据宋《营造法式》)31.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2.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华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栌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
33.双杪双下昂:双杪即出两个华拱,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丧失殆尽)。
34.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
35.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即清代模数制。
36.华拱: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
37.耍头: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柱:42.叠梁式:又称抬梁式或梁柱式,是中国古木构架基本形式之一。
43.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44.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栿,桁,檩:4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
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4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4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48.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49.金桁:又称檩子,宋式称平椽,是在脊桁与正心桁间各桁的统称。
金桁由于在构架中的位置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称谓。
位置靠上的称上金桁(宋式称上平椽)靠中间的称为中金桁(宋式称中平椽)位置靠下的称上金桁(宋式称下平椽)。
50.四椽栿: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
51.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
52.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简答题中国古代木结构的优缺点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3.抗震性能好4. 施工速度快5.便于维修、搬迁缺限:1. 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2.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3. 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北京故宫一.总体布局:有护城河环绕,宫城内部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包括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
二.特点:1、处处反映出皇权为中心的思想。
2、等级制度森严3、中轴线对称布局4、技术设施考虑周密5、建筑艺术上,无论装饰、装修、家具或色彩、油画均丰富多彩,灿烂绚丽。
三.设计手法:1、中轴线对称,选择最正中位置布置。
2、步步升高法3、五门制引向太和殿4、不同形状、大小的广场的变化,最后引出太和殿5、以小衬大6、环境的严肃氛围以突出太和殿。
3、颐和园颐和园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二、万寿山前山部分;三、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四、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四千余亩,水面占四分之三。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布置了一片密集的宫殿,主要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之所及寝宫。
建筑群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和封闭的院落组合,属于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转入前山,顿时豁然开朗。
前山中心地段布置排云阁和佛香阁,为全园主体建筑。
两侧有若干组院落,临湖傍山一带散置各种游赏用的亭台楼阁,都依山自由布置。
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和前山旷朗开阔形成鲜明对比,后湖东去尽端深藏一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
北京四合院:1.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布局严整,等级严明。
2入口多在东南角,门内迎面设影壁,入口院落南侧多为倒座。
3.一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4.屋顶样式多以硬山居多,次要建筑多用平顶或单坡顶。
5.一般住宅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主要住房处施色彩,大门、影壁、屋脊等部位加砖雕。
天坛一、总体布局1.天地合祭,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2.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3.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
4.按使用性质分为南部、北部、内围、外围四组。
二、建筑特点:1.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
2.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
3.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三、艺术手法:1. 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创造“天”的气氛2. 总体布局轴线偏东3. 从建筑形象表现“天”4.创造崇天的境界提供了两个看天的视点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5. 运用了一些列象征的手法唐长安城城市规划特点布局仿北魏洛阳城,1.南北中轴对称、严整;2.功能分区明确(东西两市),皇城居首(城北);3.道路采用纵横方格网,两旁设明沟排水。
4.采用严格的里坊制。
宋汴梁规划布局特点1.有三重城墙,每重城墙之外都有城壕,城门设瓮城,上建敌楼和城楼,设防御用马面2.布局开放,取消包围里坊和市场的围墙,取消宵禁3.临街设店,聚行成街4.更新建筑类型,城市生活多样化,出现瓦肆。
5.设置了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用以防火6.四水贯都,对城市用水、漕运、排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