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1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1第一章绪论ⅰ课程内容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和发展:《黄帝内经》就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也就是中医理论体系构成的标志。
继后《痢疾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小儿药证直诀》,以及金元四大医学流派,直到温病学派等都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神形一体\、\疾病可知\、\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观点,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包含两个主要内容。
其一人体就是有机的整体;其二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包括辨证与论治两个主要内容。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辨证和论治有不同的含义,是统一的整体。
ⅱ考核目标-、教学要求1.介绍中医药学就是个了不起的宝库。
2.熟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和发展。
3.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4.掌控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5.自学时数:4学时6.面授时数:1学时二、自学建议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为本章的重点内容。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体是有机整体,可以通过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心为主导,既分别主持各自的生理功能又统一协作,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密不可分的关系,脏腑与形体、官窍、外华、分泌物和排泄物之间密切相关来认识。
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则可从人类赖以自然界而生存、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人类也必须改造自然、地域、工作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来理解。
关于辨证论治,必须明确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程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体⽣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运⽓、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等内容。
00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0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003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004 ⽓⼀元论005 阴阳学说006 五⾏学说007 ⽓⼀元论、阴阳学说、五⾏学说的关系008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009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附⼼包络)010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011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01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肝013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附命门)014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胆015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胃016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肠017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肠018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膀胱019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三焦020 《中医基础理论》—奇恒之府:脑021 《中医基础理论》—奇恒之府:髓022 《中医基础理论》—奇恒之府:⼥⼦胞(附精室)023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形体024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官窍025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脏外华026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027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028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神志活动029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液循⾏、呼吸运动030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消化吸收、⽔液代谢031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长⽣殖032 《中医基础理论》—精、⽓、⾎、津液033 《中医基础理论》—精034 《中医基础理论》— ⽓(⼀)035 《中医基础理论》— ⽓(⼆)036 《中医基础理论》— ⾎037 《中医基础理论》— 津液038 《中医基础理论》— ⽓⾎精津液的关系039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040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名称、⾛向和交接规律041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分布、表⾥关系和流注次序042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肺经、⼤肠经043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胃经、脾经044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经、⼩肠经045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膀胱经、肾经046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包经、三焦经047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胆经、肝经048 《中医基础理论》— 奇经⼋脉的概念和⽣理特点049 奇经⼋脉的循⾏及其⽣理功能:督脉、任脉050 奇经⼋脉的循⾏及其⽣理功能:冲脉、带脉051 奇经⼋脉的循⾏及其⽣理功能: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052 经别、络脉、经筋、⽪部:⼗⼆经别053 经别、络脉、经筋、⽪部:⼗五络脉054 经别、络脉、经筋、⽪部:⼗⼆经筋055 经别、络脉、经筋、⽪部:⼗⼆⽪部056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的⽣理功能057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学说的应⽤058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的基本概念059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的形成060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的分类061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学说的应⽤062 《中医基础理论》— 病因:概述063 《中医基础理论》— 外感病因064 《中医基础理论》— 内伤病因:七情065 《中医基础理论》— 内伤病因:饮⾷失宜066 《中医基础理论》— 内伤病因:劳逸067 《中医基础理论》— 病理性因素:痰饮、淤⾎和结⽯068 《中医基础理论》— 其他病因:外伤、寄⽣⾍和胎传069 《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发病机理070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071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072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失调073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津液失常074 《中医基础理论》— 内⽣五⽓病机:风⽓内动075 《中医基础理论》— 内⽣五⽓病机:寒从中⽣、湿浊内⽣076 《中医基础理论》— 内⽣五⽓病机:津伤化燥、⽕热内⽣077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五脏病机(⼀)078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五脏病机(⼆)079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六腑病机080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奇恒之府病机081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病机:⼗⼆经脉病机082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病机:奇经⼋脉病机083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疾病传变的概念084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病位传变085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病性转化086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087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转归088 《中医基础理论》— 养⽣与防治:养⽣089 《中医基础理论》— 养⽣与防治:预防090 《中医基础理论》— 养⽣与防治: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预防医学及中医经典着作奠定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因而学习和掌握该课程对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极为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等三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阐释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精气学说,是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精或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学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和精为生命本原、气为生命维系的精气理论。
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中医学以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认识和阐释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
五行学说,既是一种古代的宇宙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
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此五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两种运动模式: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克制以维持协调平衡的普遍联系;五行的中控四方说明中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主导或调控枢纽。
中医学用以阐释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特有思维方式,主要有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和类推思维方式。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精气血津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制学说等四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ppt课件

(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心:主血脉
☆窗口: 心生血理论的发生学原理——类比。
☆窗口: 3.肺:肺参与血液生成的发生学原理,“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哲学命 题的类比推理。 4.肾:肾藏精
33
☆接口: ①“肝……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 ②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血液生成最主要的脏(腑)是脾 (胃),并的贮藏
五脏均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先天之本)。 2.精的施泄
(1)分藏于全身各脏腑 (2)生殖之精有度排泄
☆接口: ①五藏皆藏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这是一个可喜的理论成果。 ②肾精与生殖之精、先天之精、狭义之精是同一个概念吗?
5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 +濡养 +化血 +化气 +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2.生殖之精 3.脏腑之精
7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先天之气(元气,真气, 原气)
水谷之气——源于饮食物(由脾胃运化所化生) 2.后天之精
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呼吸功能吸入 肺、脾胃、肾综合作用三者结合 气(人气)
8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 先后天精气之关系
28
(四)营气
1.概念
行于脉中,具营养作用之气。因富于营养又称“荣气”。营与血可 分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故又称 “营阴”。
2.生成与分布
脉内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柔部分
营气
全身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痹论》)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2.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重点内容,所要解决的疑难点)
1.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
教学时间安排:
(总体安排及每部分内容教学时间安排)
1.中医药学的概况5′
2.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15′
3.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30′
4.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40′
复习思考题及课堂作业
1.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时代、基础、标志如何?
3.“金元四大家”的姓名、派别、学术观点各如何?
2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3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④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课堂测验及提问试题
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备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与辨证论治等。
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探索中医的奥秘。
四、教学资源与支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
这包括教材、讲义、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我们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五、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活动三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程。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也期待学生们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掌握中医精髓,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1)《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一经别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二别络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三经筋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四皮部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 用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特点
一先天禀赋 二年龄因素 三性别差异 四饮食因素 五劳逸因素 六情志因素 七地理因素 八治疗影响
一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一过劳 二过逸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一毒邪 二外伤 三诸虫 四药害 五医过 六先天因素
第二节病机
第一节发病
第三节疾病传变
一发病原理 二发病类型
一基本病机 二内生五邪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
第一节经络学 说概述
2
第二节十二经 脉
3
第三节奇经八 脉
4 第四节经别、
别络、经筋、 皮部
5
第五节经络的 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中医学及其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中医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一取象比类 二司外揣内 三归纳演绎 四试探反证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第一节阴阳学 说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所属系部中医系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课程编码0402021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 6 学时84开课时间第一学年度第一学期编写执笔人李静、董小君等审定负责人王农银编写日期2011年9月20日审定日期2011年9月25日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
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
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哲学基础PPT课件)

气学说,精气学说对宇宙的理解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整体观念。
☆接口与缺口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增补“精气学说”一节的必要性。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The Philosophical Base of CM)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概说:阴阳学说的概念 研究阴阳的内涵、运动规律,阐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古代哲学理论(P32)。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P33),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 物或现象,又可以用来分析一个事物或现象内部的存在着的相互对立 的两个方面。 ☆接口 阴阳概念的关键词——“相互关联”、“对立双方”、“属性”。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CM
主编:孙广仁 主讲:李如辉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The Philosophical Base of CM)
☆接口
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科学影响在形式上存在特殊性。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中国古代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 第一节 精气学说 概 说:精气学说的概念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于阐释宇宙万物 的生成(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P24)。 ☆接口 ☆缺口 精气学说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构成”应为“生成” ☆ 窗口 精气学说属于自然观还是方法论?【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 本质】。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The Philosophical Base of CM)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中医学精气学说的概念 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 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理论(P30)。 2.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①中医学的精概念: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P30)。 ☆接口 中医学的精概念是有形的 ②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概念的移植、嫁接,功能的描摹。
授课教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一、教案名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第一章中医学导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和优势。
2. 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4.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病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病例分析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八、教学时间:2学时九、教学重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十、教学难点:1.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十一、教学准备:1. 教案:编写详细的教案。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十二、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藏象)

1.结构:中满(内部较充实)的实质性器官。 2.功能特点: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内经》)。 (1)藏-贮藏、闭藏;泻-传导、排泄。 (2)满-充满精气(“精气为满”);实-充实水谷(“水谷为实”) (三)腑——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1.结构:胸腹腔内部中空、囊状的官腔性器官。 2.功能特点: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内经》)。
藏与当代解剖生理学脏器概念的关系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卫 气 行 于 体表阳分 觉醒及活动状态 不易感冒 人 睡眠状态 ☆窗口: 藏象学说的创生运用的是解剖方法,为什么后来会放弃解剖,转而 采用“以表知里”方法? 卫气入里 行于阴分 易感冒 卫“昼行阳,夜行于阴” 卫气运行与寤寐有关
☆窗口: 心藏神理论的发生学原理。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窗口:
西方医学对心藏神理论的诟病。 ②调控各脏腑的功能
心藏神
☆窗口:
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
协调各脏功能
“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3)心藏神功能正常与否的表现 精神充沛 心藏神 意识清晰 思维敏捷 对外界信息反应正常灵敏
肺司呼吸
肺主一身之气
升降出入失调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2.主行水【“通调水道”(《素问· 经脉别论》)】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附:心包络
一、心包络的概念 心包络简称心包(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 二、心包的生理功能 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接口: 心包络及其功能的发生学原理。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教学设计 (2)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教学设计介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必修课程。
本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教学目标1.熟悉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等。
3.能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中医诊断和治疗。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医学基础理论1.中医学基本概念2.中医学发展史3.中医学思想体系4.中医学病因病机学说5.中医学治则治法6.中医学辨证论治学说第二章中医诊断学1.中医四诊法2.中医望诊3.中医闻诊4.中医问诊5.中医切诊第三章中医方剂学1.中药学基础知识2.中药炮制3.中药性味归经4.各家方剂及其应用5.中药药性与配伍教学方法本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教学评估本教学采用成绩评定制度,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多种形式。
其中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20%左右,作业占总成绩的30%左右,考试占总成绩的50%左右。
同时,为了更好地评测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给予额外加分。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系统性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更好地适应和贡献于当代中医学发展的需要。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一、课程介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涵盖了中医对人体的认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理论。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以及辨证论治的方法。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理解并掌握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及诊治方法。
3、学会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4、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1、中医基本概念:讲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2、阴阳五行学说:讲解阴阳学说的含义和应用,五行的含义和作用。
3、脏腑经络理论:讲解脏腑的功能和关系,经络的循行和作用。
4、病因病机理论:讲解疾病的产生原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邪、内因、病理产物等。
5、辨证论治:讲解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中医病例,使学生了解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发表观点,提高学习效果。
5、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论文阅读、案例分析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进度本课程共分为16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具体教学进度如下:1、中医基本概念(2课时)2、阴阳五行学说(2课时)3、脏腑经络理论(2课时)4、病因病机理论(2课时)5、辨证论治(2课时)6、针灸推拿实践操作(4课时)7、复习与总结(2课时)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涵盖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临床知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5/14
6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
外感性致病因素,是指来自于自然界,从肌表或 口鼻侵犯人体,而引发外感病的一类病邪。由于 邪自外入,而致一系列表证,故称外感病因,又 称作“外邪”。包括六淫和疠气。
2020/5/14
7
(一)六淫
1、六淫及六气的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 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热)同时也是 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被称为“六气”。
2020/5/14
21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③暑多挟湿。
2020/5/14
22
(6)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燥邪。燥为秋季主气。秋季敛肃,气候干燥 缺乏水分,人体易感燥邪而发病。由于兼邪 不同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由由燥与热合 所致,凉燥由燥与寒合所致。
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主要是与人体正气 的强弱及调节适应能力相对而言。
2020/5/14
11
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5)转化性
2020/5/14
12
4、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 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为病虽以春季为多,但 不仅限于春季,其它季节也可以发生。 外风与内风的区别:内风多为肝功能失调的一种表 现,主要症状为头目眩晕、四肢抽搐、肢麻、动 手、强直、乃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等。外风多为自然界风邪为患。外风主要 症状为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塞等,脉象浮 缓。
2020/5/14
17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 ②火热易扰心神 ; ③火热邪易伤津耗气 ; ④火热易生风动血 ; ⑤热邪易致疮痈;
2020/5/14
18
(4)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 邪。湿邪致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 外湿和内湿的区别: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 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界 湿邪而致;内湿由脾失健运,水湿偏停聚而成。二 者相互影响,外湿发病,易于伤脾,脾失健运,则 湿浊内生。而内湿由于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又易 招致外湿。
2020/5/14
8
六淫与六气的区别
“六气”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 要
条件,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
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但
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
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
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
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淫,有太过和 浸
中医基础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教研室:中医基础教研室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发病
2020/5/14
2
第一节 病因
学习要求
1、掌握外感性致病因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2、掌握内伤性致病因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4、了解疠气的形成分类和疫病流行的因素,及其他
2020/5/14
1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性主动; ④风为百病之长;
2020/5/14
14
(2)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 邪。寒为冬季主气,其它季节亦可见到。 外寒和内寒区别:外寒指外感寒邪。其致病又有伤 寒、中寒之别。寒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 寒”;寒邪直中于里,伤于脏腑阳气,由为“中寒”。 “伤寒”和“中寒”是根据寒邪侵犯部位的深浅而定
2020/5/14
19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 ②湿性重浊,易下趋、袭阴位 ; ③湿性黏滞,易兼他邪 ;
2020/5/14
20
(5)暑邪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 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 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 立秋之前(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邪 纯属外邪,只有外感,没有内生。故有“暑属外邪,并 无内暑”之说。
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2020/5/14
3
概述
病因——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 素。(又称为病原古做“病源”)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 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症临床表现的学说。
2020/5/14
4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一是直接询问发病的原因,即详细询问发病经过 及有关情况(是否感受外邪、有无情志因素及外 伤、有无接触传染因素等),从而推断病因; 二是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 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来推求致病因 素,这种方法又叫做“审证求因”。
义 的。内寒则是指机体阳气不足虚寒内生。
2020/5/14
15
②寒性凝滞; ③寒性收引
2020/5/14
16
(3)火(热)邪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 之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火热为阳盛所生,故 火热可以混称。 外火与内火的区别:外火多由感受温热之邪或风 寒暑湿燥五气化火所致,临床上有比较明显的外 感病演变过程。内火则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或五志化火而致,是通过各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 出来的,无明显外感病史。但外火与内火相互 影响,内生之火可招致外火;而外火亦可引起内火。
淫之意。由于六淫是致病邪气,所以又称其为 “六邪”。
2020/5/14
9
2、六淫产生的因素
(1)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 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机体适应范 围。 (2)机体适应能力低下。
2020/5/14
10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异常与否的相对性
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六气太过或 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2020/5/14
23
外燥与内燥的区别
外燥由于外感燥邪、肺卫失宣所致,可见发热、 头痛、少汗、口渴心烦、鼻干咽燥,干咳少痰, 或痰中带血,咳而不爽。内燥为津伤血少,机体 失其濡润所致,是津伤液耗的一种表现。由热盛 津伤,或汗、吐、下后伤津过多或失血过多,或 久病阴血内伤等原因引起。多见口咽干燥、皮肤 干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小便短少,大 便干结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