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教案 (1)
2024版药理学教学教案
药理学教学教案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药物作用机制与受体理论•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常见疾病治疗用药举例•药物不良反应与监管措施•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培养PART01课程介绍与目标药理学定义及研究范围药理学定义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两个方面。
研究范围药理学研究涉及药物的来源、性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新药研发等多个方面。
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新药研发、药品监管等工作的能力。
课程要求学生应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内容,同时应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参考书目《临床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此外,学生还可参考国内外相关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以加深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PART02药物作用机制与受体理论药物作用的基本过程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在体内对特定组织或器官的亲和力,导致选择性作用。
药物作用的分子基础涉及药物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相互作用。
药物作用机制概述介导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如激素、神经递质等。
G 蛋白偶联受体(GPCRs )通过调节离子通道的开关来影响细胞功能,如神经、肌肉等细胞的兴奋性。
离子通道受体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激活或抑制酶的活性,从而调节细胞代谢和信号转导。
酶联受体药物与细胞核内的受体结合,影响基因表达和细胞增殖。
核受体受体类型及其特点信号转导途径药物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将信号从细胞外传递到细胞内,最终影响细胞功能。
效应器信号转导途径的终端,执行细胞对药物刺激的响应,如酶活性变化、基因表达改变等。
《药理学》电子教案(人卫版)
药物可抑制或激活体内某些酶,改变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产生药理作 用。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量效关系
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剂量成正比,即剂量越大,效应越强。
最小有效量
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极量
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
致死量
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
药物作用时间与效应关系
潜伏期
从给药到出现药理效应的 时间。
消化系统药物
抗消化性溃疡药
01
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或保护胃黏膜,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
食管反流病,如奥美拉唑。
助消化药
02
通过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如胃蛋
白酶。
止吐药和促胃肠动力药
03
通过调节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缓解恶心、呕
吐和胃肠胀气等症状,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
呼吸系统药物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熟悉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了解新药研究的 基本方法和药品管理法规。同时,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临床用药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结构和使用方法
教材结构
《药理学》电子教案(人卫版)主要包括总论、各论和实验教程三个部分。总论部分主要 介绍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各论部分按照药物的作用部位和作用机 制进行分类,详细介绍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实验教程部分包括
给药途径和剂量确定
给药途径
根据实验需求和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 注射(皮下、肌肉、静脉等)、吸入、皮肤给药等。
剂量确定
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毒性及实验动物的种类和体重等 因素,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一般采用预实验或文献参 考的方法来确定剂量范围。
护理药理学教案
护理药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能力,能够为患者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增强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药物的相互作用和用药注意事项。
2、难点(1)复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
(2)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儿童)的用药特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病例分析,加深学生对药物应用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药物治疗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常见疾病(如感冒)的治疗案例,引出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药理学的研究范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础知识讲解(约 40 分钟)(1)介绍药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
(2)讲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3)阐述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机制,包括药物的作用靶点、药效动力学等。
3、药物分类与特点讲解(约 60 分钟)(1)按照治疗作用分类,分别讲解各类药物,如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
(2)详细阐述每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4、案例分析与讨论(约 40 分钟)给出几个临床病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药物治疗方案,并进行全班交流和总结。
5、总结与答疑(约 20 分钟)(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2)解答学生的疑问,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课后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包括简答题、案例分析等,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考试:定期进行阶段性考试,检测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护理药理学教材。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机制。
3.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的基本原理。
4. 掌握常见药物的分类和作用特点。
5. 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能力和临床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概述: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
2. 药物的吸收与分布:口服吸收、生物膜透过机制、药物分布的规律。
3.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影响因素。
4. 药效学的基本原理:剂量与效应关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时效曲线。
5. 常见药物分类及作用特点:抗生素、抗炎药、心血管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和药物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药物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机制。
4. 实践操作法:进行药物剂量的计算和药物治疗的案例设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药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药物分类和作用特点的掌握。
3. 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药理学的整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理学教材或相关医学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药理学课件。
3. 案例资料:提供相关药物的临床应用案例。
4. 实验材料:进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实验所需的材料。
六、教学计划1. 第六周:药理学概述与药物吸收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药物的口服吸收过程和影响因素生物膜透过机制的研究2. 第七周:药物分布与代谢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规律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基本过程药物代谢与排泄的临床意义3. 第八周:药效学原理与应用剂量与效应关系的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解析药物时效曲线的解读与应用4. 第九周:常见药物分类与作用特点抗生素的分类、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代表性药物心血管药物和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与作用5. 第十周:药理学实验与实践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实验操作药物剂量计算的实际案例药物治疗的临床案例设计讨论七、教学活动1. 第六周:药理学概述讲解、药物吸收的课堂讨论、药物吸收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教案一、课程介绍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
本章将介绍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药物的分类及各类药物的代表药物。
3. 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4. 掌握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途径。
三、教学内容1.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定义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药物的分类按作用部位分类按作用机制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3. 药物的作用机制激动剂与拮抗剂作用于受体的药物作用于酶的药物作用于膜的药物4.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的代谢药物的排泄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代谢排泄过程。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药物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及代谢排泄的问题,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特定药物的案例,评估学生对药物作用机制和分类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要求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药理学教科书。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包含文字、图片、图表等信息。
3. 案例资料:相关药物的案例分析资料。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2课时2. 药物的分类:3课时3. 药物的作用机制:4课时4.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3课时八、课后反思本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医学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教学拓展1. 邀请药理学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药理学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药理学实验室,了解药物研究的基本流程。
3. 安排学生参与药物研究的相关实践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评价学生对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及代谢排泄的掌握程度。
护理药理学教案
护理药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参数和药动学参数。
(3)熟悉常见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2.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点。
(2)能够评估药物的药动学过程和临床应用。
(3)能够运用药理学知识进行药物治疗和护理。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药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
2. 药物的药效学参数:药效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剂量与效应关系、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和时效性。
3. 药物的药动学参数:药动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4. 常见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和药动学参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药物分类和临床应用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护理药理学教科书。
2. 多媒体课件:用于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点。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4. 网络资源:用于获取最新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六、教学内容5.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类型、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6.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中毒: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原因及处理;药物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7. 药物治疗监测:血药浓度监测的适应症、方法及临床应用。
8. 特殊人群的药物治疗: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治疗。
9. 药物疗法与护理:药物给药方法、药物护理要点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
药理学教案——精选推荐
第01讲前言一、学员分析——知己!二、考情分析——知彼!>>知识难度:倒数第二>>考试通过率:第一~应对策略~三、科目特点——百战!四、课程介绍及复习策略——不殆!第一节绪言一、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一)药理学的概念: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基础学科。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可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或人工合成其有效成分;机体:有机整体;离体组织器官;培养的细胞;病原微生物。
(二)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二、新药药理学新药——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若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制造工艺或增加新的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1.临床前药理研究(以非人体为研究对象)(1)主要药效学;(2)一般药理学: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3)毒理学研究: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特殊毒理:致癌、致畸、致突变;(4)药动学(药代研究)。
2.临床药理研究(以人体为研究对象):(1)Ⅰ期临床试验:20~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初步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
目的:为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Ⅱ期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病例不少于100例。
目的:观察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Ⅲ期临床试验:上市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病例不少于300例。
目的: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
(4)Ⅳ期临床试验(售后调研):上市后监测,长期广泛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不良反应。
第二节药效学(一)一、药物的基本作用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药理学教案模板范文(2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任务;(2)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分类、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3)熟悉常见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进行临床用药实践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药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药物安全。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概述2. 药物的作用机制3. 药物分类4. 药物代谢动力学5. 药物效应动力学6. 常见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实际案例,介绍药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药物既能治病又能产生不良反应?(二)讲解药理学基本概念1. 药物:定义、来源、性质和作用;2. 药理学: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
(三)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1. 药物与靶点结合;2. 药物效应;3. 药物代谢和排泄。
(四)讲解药物分类1. 按作用分类:如镇痛药、抗生素等;2. 按化学结构分类:如甾体激素、生物碱等;3. 按药理作用分类:如抗感染药、抗高血压药等。
(五)讲解药物代谢动力学1.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 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等。
(六)讲解药物效应动力学1.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2. 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类和预防。
(七)讲解常见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1. 镇痛药:吗啡、布洛芬等;2. 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3. 抗高血压药:利尿剂、ACE抑制剂等;4. 抗感染药: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八)案例分析1. 结合临床案例,分析药物的选择、剂量调整和不良反应处理;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用药?(九)课堂小结1. 总结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任务;2. 强调药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3. 布置课后作业。
药理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药理学二、授课对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药理学的定义、性质和研究内容;(2)了解药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特点;(3)熟悉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2)能够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合理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3)能够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提高学生运用药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引言:药理学的定义、性质和研究内容2. 药物的概念、分类及作用特点3.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第二课时1.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续)2. 药物效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3.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药理学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药理学知识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
七、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利用PPT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 板书:教师板书重点内容,便于学生记忆。
3. 教学案例: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药理学知识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药理学的定义、性质和研究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重点内容:讲解药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特点,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3.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对药理学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药理学知识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九、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药理学》电子教案(人卫版)
《药理学》教案教案教案教案教案教案教案教案学科药理学教员授课对象专科NO: 8学期三时间授课内容抗寄生虫药抗肿瘤药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活动教学资源评估与反馈1 说明疟原虫的生活史。
2 说明药物的作用特点3 说明甲硝唑的作用用途第十章抗寄生虫药第一节抗疟药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及与临床发病的关系。
二临床常用药物分类及其特点:1 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药物:氯喹2 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伯氨喹3 主要用于预防的药物:乙胺嘧啶第二节抗阿米巴及抗滴虫药一甲硝唑1 抗阿米巴原虫。
2 抗阴道滴虫。
3 抗厌氧菌感染。
4 肝性脑病。
5 分钟15 分钟15 分钟1 认定目标2 检查预习:提问。
3 讲述:药物的作用特点。
3 再次认定目标及达成度。
教材讲稿提问:1 疟疾复发的原因是什么?2 阿米巴原虫有几种形式?4 说明药物的作用特点第三节抗肠蠕虫药一阿苯哒唑(肠虫清)是广谱抗虫药,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而死亡。
二甲苯咪唑1 对绦虫、鞭虫、美洲钩虫效果好;2 常与左旋嘧唑合用制成复方肠虫净。
15 分钟教材讲稿三 左旋嘧唑 1 是广谱抗虫药, 2 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
教 案学科 药 理 学教员 授课对象专科 NO: 9学期 三 时间 授课内容抗结核药、抗病毒药目标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 教 学 活 动 教学资源评估与反馈1 说明传出神经的分类、递质的代谢、受体的分类及生理效应。
第十一章 传出神经药理学概论 一 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1 按解剖学分:植物神经,运动神经。
2 按释放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 NA 能神经。
二 传出神经的递质的代谢 1 Ach :被 AchE 水解而失活。
2 NA : 75%~90% 的 NA 被突触前膜摄取。
J 三 传出神经的受体分布及生理效应。
1α 1 -R :血管、瞳孔 括约肌。
2 M-R :心脏、血管、平滑肌、眼、腺体。
3 N 2 -R : 骨骼肌。
4β 1 -R :心脏。
5β 2 -R :支气管、血管平滑肌。
药理学教学设计教案1
跨学科融合
03、 04、
参考文献
本页列出了与药理学 教学设计相关的参考 书目,供教师和学生 查阅。包括专业药理 学教材、教学方法论 书籍等。
药理学教学设计 实践方案
药理学教学设计实践 方案是课程教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通过实 验课设置和临床实践 教学,帮助学生深入 理解药理学知识并提 升实践能力。
代谢酶基因 多态性
影响药物代谢的 基因差异
药物剂量调 整原则
根据代谢情况调 整药物使用剂量
的原则
药物排泄途径概述
肾脏排泄
通过肾脏对药物 的分泌排出体外
胆汁排泄
药物通过胆汁进 入肠道排泄
药物代谢实验案例分析
01 肝脏代谢酶活性测定
测量肝脏中代谢酶的活性水平
02 肾功能评估方法
评估肾脏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和手段
设计教学内 容
根据教学目标合 理组织课程内容
药理学教学设计的内容
01 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 02 药物代谢和排泄 03 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药理学教学设计的评估方法
01、
定期考试
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情 况
02、 课堂互动
促进学生思维交流和知识分享
03、
病例分析
实际案例分析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 际临床情境中
反馈意见
04、
总结与展望
01 药理学教学设计的挑战
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学习 习惯差异
02 未来发展方向
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教学模式创新、跨学 科融合
03
参考文献
药理学教学设计的参考文献包括专业药理学教材、 最新研究成果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学 习资源。
药理学教案-(含多款)
教案药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分析药物作用、合理用药及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药物研究的兴趣,树立正确的药物使用观念。
二、教学内容1.药理学基本概念:药物、药效、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
2.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信号转导、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等。
3.药物分类:抗生素、抗肿瘤药、心血管药、消化系统药等。
4.药物临床应用:根据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合理用药,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分类等。
2.案例分析法:分析临床用药案例,使学生了解药物的临床应用。
3.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参观药厂、药店,了解药物的生产、储存、销售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复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分类等。
3.案例分析:分析临床用药案例,使学生了解药物的临床应用。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践操作:参观药厂、药店,了解药物的生产、储存、销售过程。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2.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考试评价: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检验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教材:药理学教材。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实践基地:与药厂、药店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七、教学建议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大学药理教案第一章内容
教学目标:1. 理解药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掌握药理学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了解药理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方法。
4. 培养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药理学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3. 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难点:1. 药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联性。
2. 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药理学吗?2. 引导学生思考药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药物的作用、副作用等。
二、正文1.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 药理学包括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和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2.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药物的来源、化学结构、药效、药动学特性。
- 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 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3. 药理学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药理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医学提供理论基础。
- 药理学在临床实践中指导医生合理用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4. 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药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到实验医学、再到现代药理学的历程。
-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经典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生物药理学等。
三、讨论1. 药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2. 药理学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四、小结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药理学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药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五、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了解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2. 思考药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药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药理学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药理学完整教案
第一章药物效应动力学1.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细胞的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药理效应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功能提高称兴奋;功能降低成为抑制、麻痹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一定的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的组织器官作用的差异性。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这就是构效关系。
2.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治疗作用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成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2)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3)补充治疗也称替代疗法用药的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足。
不良反应:凡不符和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药物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他效应。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反跳):突然停药原有的疾病加剧。
(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6)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
(二)药物剂量与量效关系1.剂量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例。
剂量反应曲线药理效应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做图得量效曲线。
2.量反应药理效应以数或量表示。
最小有效浓度(C min) 药物产生最小效应的浓度。
最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药物产生最小效应的剂量。
最大效应(效能,Emax)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个体差异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的药物相对浓度或剂量。
3.质反应药理效应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
半数有效量(ED50)引起半数试验动物反应的药物剂量。
半数有效浓度(EC50)引起半数试验动物反应的药物剂量。
1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教案
XX
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课时
课题
第一章药理学的总论
课型
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介药物的概念研究内容目的及发展。
②掌握药物转运的类型基本规律。
2、能力目标:要能够运用公式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状态。
3、情感目标:掌握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规律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重点
被动转运公式。
难点
吸收速度程度与给药途径的关系,首关效应。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这就是构效关系。
2、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1)治疗作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补充治疗;
(2)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或称药物作用原理是研究药物作用的道理,即药理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1、理化反应
1、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
答:பைடு நூலகம்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2、什么是首管消除?
答: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进入肝脏就被肝药酶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关消除。
教学反思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加大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而且对学习重点进行有效的点拨和指导,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案评价意见
1、吸收:.
(1)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2)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进入肝脏就被肝药酶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关消除。
2、分布:
(1)分布是指药物吸收后,经血液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大学药理学说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及药物不良反应。
(3)熟悉药物分类、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防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药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概述2. 药物作用机制3. 药效学4. 药动学5. 药物不良反应6. 药物分类与临床应用7. 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及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物分类、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防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药物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等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药理学概述1. 引入:简要介绍药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讲解: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分支学科及研究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药理学的实际应用。
4.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药物作用机制1. 引入:讲解药物作用机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讲解: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等。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药物作用机制在实际中的应用。
4.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药效学1. 引入:讲解药效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讲解:药物作用强度、作用类型、作用时间等。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药效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4.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药动学1. 引入:讲解药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讲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3. 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4. 掌握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的影响5.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的影响,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2. 教学难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参考书籍:药理学教材或参考书籍2.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图表和示意图3. 教学案例或实例:用于讲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四、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讲解不同类别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各类药物的示意图3.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讲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通过PPT或黑板展示相关示意图4.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讲解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的影响,通过实例进行说明5. 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讲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通过实例进行说明,强调安全用药的重要性6. 药物的相互作用:讲解药物相互作用的原因和结果,通过实例进行说明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或案例分析题,巩固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与评价1.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清晰地讲解了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2. 学生评价: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六、教学拓展与研究1. 探讨新兴药理学研究领域,如药物基因组学、药物蛋白质组学等。
药理学教案(112页)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药理学、药物、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2.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drug)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3.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
4.药代动力学(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阐明药物作用机制;(2)提高药物疗效;(3)研究开发新药;(4)发现药物新用途;(5)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1.药物学阶段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为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药理学的发展德国化学家F.W. Serturner(1783-1841)分离吗啡;后来相继发现士的(1819),咖啡因(1819),奎宁(1820),阿托品(1831);德国微生物学家P. Ehrlich(1906)发现新胂凡纳明;德国R. Buchhneim(1820-1879)建立第一个药理学试验室;J N. Langley(1905)提出受体学说;20世纪药理学新领域及新药的发现:抗生素、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基因药等。
我国药理学家在麻黄碱、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及青蒿素的研究方面做了重要贡献。
3.药理学从实验药理学到器官药理学,进一步发展到分子药理学;并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如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生化药理学(Biochemical pharmacology)、分子药理学(Molecular pharmacology)、免疫药理学(Immunopharmacology)、心血管药理学(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神经药理学(Neuropharmacology)、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等。
药理学经典教案范例设计
药理学经典教案范例设计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药理学经典教案范例设计2. 教学对象:药理学专业本科生3. 教学时间:2学时4. 教学地点:药理学实验室5.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基本概念2.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3. 药物作用机制4. 药物的临床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药理学基本概念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内容,使学生对药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实验:设计药理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解决实际药理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药理学基本概念和药物的作用机制2. 教学难点: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解决实际药理学问题五、教学过程1. 第一学时(1)讲解药理学基本概念,包括药物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等。
(2)介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2. 第二学时(1)设计药理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解决实际药理学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测验:对学生进行课堂测验,考察学生对药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药物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包括药理学实验所需的设备和药物。
2. 教学资料:包括药理学基本概念、药物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相关资料。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教案还注重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细菌产生灭活酶:包括水解酶和合成酶。1)水解酶: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β-内酰胺环。①青霉素酶:水解青霉素β-内酰胺环;②头孢菌素酶:水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
(2)合成酶:包括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使氨基苷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改变,丧失其抑制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引起耐药性。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药理学
专业班级
2010级药学班
授课教师
赵晋
授课序次
30
授课类型
理论
授课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十八章 抗微生物药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及合理应用原则;
2.熟悉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3.了解机体、药物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与难点
(2)联合用药的效果:
Ⅰ类+Ⅱ类→增强;
Ⅰ类+Ⅲ类→拮抗;
Ⅰ类+Ⅳ类→①青霉素+SD→协同;②其它联合→无关;
Ⅱ类+Ⅲ类→相加;
Ⅱ类+Ⅳ类→协同;
Ⅲ类+Ⅳ类→相加;
Ⅱ类+Ⅱ类→毒性相加;
Ⅲ类+Ⅲ类→相互竞争,作用减弱。
小结:
20分钟
25分钟
20分钟
25分钟
教案末页
教学
小结
第一节抗菌药物基本概念
第二节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四)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1.联合目的: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延缓抗药性发生。
2.抗菌药联合应用的指征:(1)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性感染;(2)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3)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心内膜炎或败血症;(4)长期用药容易产生抗药性的慢性感染;(5)为了减少不良反应或增强疗效。
3. 联合方法:
(1)抗菌药分类:Ⅰ类,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头孢菌素。Ⅱ类,静止期杀菌药物,氨基苷、多粘菌素。Ⅲ类,快速抑菌药,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Ⅳ类,磺胺类。
4.细菌改变了代谢途径:如细菌对磺胺类药物的抗药性。
(二)细菌获得抗药性的方式
1.天然抗药菌株:在用药过程中,敏感菌株被清除,而抗药菌株则存活。
2.染色体基因突变:遗传基因DNA变异。
3.质粒传播:质粒是染色体的基因物质。携带抗药基因的质粒,称R因子。其通过结合、转化、转导方式,将R因子在细菌细胞之间传递,产生抗药性。
第三节病原菌的耐药性
第四节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思考题
及
作业题
1.什么是耐药性?
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哪些类型?
教学
后记
授课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讲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1)多粘菌素,与G-细菌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2)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与真菌胞浆膜上的固醇结合;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菌体内重要成分外漏,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1)氨基苷类: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起到杀菌作用。①抑制30s亚基和70s亚基始动复合物形成; ②与30S亚基A位结合,使A位扭曲,tRNA译码错误;③抑制终止因子进入30s亚基A位;(2)四环素类:与30s亚基A位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30s亚基A位;(3)大环内酯类:与50s亚基P位结合,抑制移位酶,阻止肽链延长;(4)氯霉素:与50s亚基A位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阻止肽链延长。(5)林可霉素:与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链合成。
6.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7.抗菌谱:药物的抗菌对象或范围。
8.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
9.杀菌药:能杀灭微生物繁殖生长的药物。
10.耐药性:长期反复用药,使化学治疗药的抗菌作用减弱或消失。
11.后效应:药物对细菌抑制作用,持续到药物与细菌脱离接触之后的作用。
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1)影响叶酸代谢:①磺胺类: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②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妨碍叶酸代谢,导致核酸合成受阻,细菌生长繁殖受抑制。(2)抑制核酸的合成:①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使DNA复制受阻;②利福霉素类:抑制RNA多聚酶,转录过程受阻,阻碍mRNA合成。
第三节 病原菌的耐药性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 (1)根据病原菌选药:(2)根据感染部位选药:(3)根据生理、病理特点选药:
(二)抗菌药的用法、用量、疗程:
疗程:控制急性感染,持续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2小时。如果48-72小时内,疗效不显著,应考虑换药,或调整剂量。
(三)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预防性用药的指征(1)苄星青霉素用于风湿性心脏病,防止链球菌感染;(2)青霉素G用于某些心脏病患者需进行口腔、尿路、心脏手术前;(3)青霉素防止气性坏疽;(4)甲硝唑+庆大霉素,用于结肠手术前,防止厌氧菌感染;(5)接触过流脑、结核病、白喉者。
2.细菌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结构:(1)细菌改变30s亚基上的靶位P10蛋白构象,使氨基苷不能与之结合;(2)细菌改变PBPS的结构,使β-内酰胺类药物不能与之结合。
3.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1)对四环素耐药菌株,是细菌产生了蛋白质,阻塞了细胞壁的水孔,使药物无法通过。(2)阴性杆菌,细胞外膜对青霉素G产生屏障作用,青霉素G不能进入。(3)绿脓杆菌,细胞壁水孔改变,对广谱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药。(4)阴性杆菌,产生合成酶外,也使细胞壁水孔改变,对氨基苷抗药。
第一节 抗菌药物基本概念
1.化学治疗:抗微生物感染、寄生虫病和恶性肿瘤的治疗。
2.化疗药: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和抗性肿瘤药的统称。
3.化疗指数: LD50/ED50比值,比值↑,化疗药安全性高。
4.抗菌药: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5.抗微生物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
重点:基本概念
难点: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
使用教材
及参考书
1、使用教材:王迎新 弥曼主编,药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6月
2、参考书:
(1)王开贞 于肯明主编,药理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7月
(2)弥曼主编,药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12.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菌或杀菌的能力。
第二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胞壁的合成: 细菌胞壁的基础成分是胞壁粘肽,粘肽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与N-乙酰胞壁酸-10肽,交叉联接而成。多种抗菌药可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不同环节。(1)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胞浆膜的PBPS→抑制转肽酶(粘肽合成酶)→阻止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10肽聚合物的交叉联结→阻碍粘肽合成→抑制细胞壁合成→细菌破裂溶解死亡。 (2)万古霉素,阻止N-乙酰胞壁酸-5肽与五个甘氨酸结合,阻止N-乙酰胞壁酸-10肽生成;并阻止N-乙酰胞壁酸-10肽向胞浆膜外的转运,使之不能与受体结合,抑制细胞壁合成。(3)杆菌肽,抑制焦磷酸酶,阻碍10肽聚合物的焦磷酸化合物的磷酸化反应,影响胞浆膜中的磷脂循环。(4)磷霉素,在膜内阻止N-乙酰胞壁酸形成。(5)环丝氨酸,阻碍N-乙酰胞壁酸5肽聚合物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