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气管扩张

1.病因:

1、接触过敏原:过敏原种类很多,一般来自体外,如植物的花粉、房屋的尘土、螨虫、工业粉尘、动物毛屑、鱼、虾、油漆、染料等,都可以发病。

2、呼吸道感染:肺、支气管、气管、鼻旁窦炎症感染可诱发哮喘。

3、气候改变:寒冷季节发病率增加,因为秋冬气候转变较频而且又多骤变,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较多;有些可以致敏的植物花粉,在春秋二季分布浓度增高温度、湿度高的时候容易使细菌繁殖;气压低的时候可以使花粉、有害粉尘、刺激性气体等聚集在地面,浓度增加,容易吸入。

4、精神因素:情绪激动、条件反射可以诱发哮喘。

5其他因素:冷空气、煤气的物理、化学性刺激,剧烈运动或咳嗽后,某些药物都可能诱发哮喘。

2.临床表现

(1)慢性咳嗽和咳大量脓痰:约50~90%的患者具有典型的咳嗽、咳脓性痰。早期较轻可完全无症状,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和合并感染,则咳嗽加重,痰量增多,每日可达100~400ml,呈黄绿色,痰液放置数小时后常可分三层,上层为泡沫状痰液,中层为混浊粘液,底层为脓性坏死组织。如伴有厌氧菌感染时,可具有恶臭味,者常在变换体位时(如早晨起床或晚上睡下时)咳嗽加重,痰液较多,这是因为支气管扩张感染以后,其粘膜遇到破坏,纤毛消失而失去了对分泌物的清除作用,引起分泌物的积聚,当改变体位时,分泌物接触到正常粘膜,引起咳嗽反向,使大量脓性液咳出。

(2)反复咯血:反复咯血为本病的特点,约占50~75%,咯血量多少不等,可为痰中带血丝到大咯血,常因为压力较高的小支气管动脉破裂所致,血液可急骤喷出,出血量可达数百甚至上千毫升,出血后血管压力降低而收缩,出血可自动停止。咯血量与病变范围和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的患者以咯血为主要症状,咳嗽咯痰不明显,患者一般情况较好,这一类型称“干支气管扩张”。

(3)发热:患者反复感染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早期可不发热,当分泌物引流不畅炎症蔓延,引起肺炎、肺脓肿、胸膜炎或脓胸时,病人可高烧。

(4)其他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患者有食欲减退、消瘦等。儿童可致生长发育和营养不良,少数患者可有继发性淀粉样变。

3.体征

无明显体征,病变明显时,在病变部位可闻及续性湿罗音,排痰后罗音可暂时消失。久病患者约1/3的人可出现杵状指(趾)。出现肺气肿、肺心病等并发症时有相应体征。

4.处理原则:控制感染、祛痰止咳

5.急救配合

氧气吸入、体位、必要时吸痰

6.健康指导

1.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2.注意口腔清洁,勤漱口、多刷牙,定期更换牙刷。

3.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4.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引流排痰。

5.定期做痰细菌培养,尽早对症用药。

6.疾病预防: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戒烟避免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避免和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7.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1.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气味和量的变化,必要时留痰标本送检。

2.观察病情变化,有无感染与咯血。

3.观察体温变化。

4.观察有无窒息的先兆症状,及时采取措施。

5.观察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

【对症护理】

1.根据病情,合理给氧,

2.呼吸功能锻炼:缩唇呼吸、腹式呼吸。

3.体位引流(1)根据不同部位的病变作体位引流。(2)引流时间每次为15min,鼓励患者咳嗽。引流完毕后给漱口。(3)每日1~2次(清晨、入睡前)作体位引流。记录引流出的痰量及性质。(4)引流应在饭前进行,应协助拍背。

4.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每日2次进行超声雾化吸入或小口频饮温开水1500ml以上,以止咳化痰。

5.咯血患者按咯血护理常规

(1)给予精神安慰,鼓励患者将血轻轻咯出。

(2)给予温凉,易消化半流质,大咯血时禁食。

(3)密切观察止血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4)密切观察咯血颜色和量,并记录。

(5)保证静脉通路通畅,并正确计算每分钟滴速

(6)大咯血患者给予患侧卧位头侧向一边。

(7)准备好抢救物品和吸引器。

(8)必要时正确记录特护单。

(9)密切观察有无窒息的先兆症状。

(10)保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刺激。及时清除物品,保持床单位整洁。

【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2.口腔护理晨起、睡前、进食后漱口或刷牙等,减少细菌下延至呼吸道引起感染。

3.适当休息适当下床活动,以利痰液引流。

【心理护理】

指导病人和家属了解本病发生、发展过程和治疗知识,引导病人适应慢性病,并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焦虑、紧张的精神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