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与生命对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知识与生命对话

王策三先生在《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中,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抨击了教育改革中“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想。读完整篇文章,我们不禁想到现在有许多人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怀疑:学校教授的知识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其实。在学校教育中知识是通过课程呈现出来的,人们在探讨知识的价值的时候,也就是在拷问课程的意义标准。因此,新课程必须强调知识与人的相互开放,让知识与生命对话,使学习者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一、对话与生命:知识的内在诉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通过对话式交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因此,对话在新课改中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是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交往、沟通为旨趣而进行的话语、情感、思想等多方面的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互动和理解。人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对象,而人又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所以在学校教育中,生命是对话的终极目标。对话强调生命主体用“我”的视野来看“他”的生命,同时又用“他”的生命来审视自身,就在两者或多者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生命存在。不同形式的生命,就在敞开的对话中相互叩问、相互聆听,共同探寻生命的意义。

在学校教育中,生命与对话之间的桥梁就是知识。让知识与生

命对话,是教育的理想境界。知识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是对知识观的追问。在教学中,这两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历史上,不同的学者、不同的哲学派别有着不同的知识观。在这里,我们鉴于知识与生命的关系,倡导建构一种生命知识观。知识是生命创造的,反过来知识也应当创造生命。在学校中,知识是通过课程呈现出来的。所以生命知识应该具有生成性和意义性。首先,生成性知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情境自主构建新的课程知识。生成性知识的核心是创造。其次,意义性的知识应该对学习者的精神世界给予关照,不能压迫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课程知识要为个体的成长和生存提供一种意义平台。这种意义既包括现在也包括未来,让学习者所学的知识终生受用。生命知识的这两个特点,正是知识与生命对话的关键所在。

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这就是‘灌输式’教育的概念。”这种教育中,学生是接受式的“学”,即被动学习,这不仅导致学生与知识对立,最终也将扼杀其个性与创造性。让知识与生命对话。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新知识观要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即对话。在对话式教育中,知识不再是僵化的、确定的,而是灵活的、不确定的。在对

话中显现着知识又超越着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以及知识以外的广阔天地的理解来探寻生命的意义,从而获得思想、情感、价值等方面全新的发展。

二、让知识与生命对话的构想

让知识与生命对话,正是学校生命教育的体现。课程与知识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是动态的。所以,我们对学校里的课程不能取消知识的学习,也不能降低它的作用。课程是手段,生命发展是目的,掌握知识要为个体的生命发展服务。

(一)生命: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把“客观化”的知识转为“动态化”的课程。所以对于课程而言,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其合理性,即课程如何安置知识。

首先,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体现生命的整体性。人的生命是完整的,而完整的生命不只包括知识、智力等因素,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所以,课程目标必须将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其次,课程知识的选择要体现生命的现实性。只有个体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趣的、幸福的、快乐的,他们才能深切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现实。所以,课程知识就要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时刻关注生命的生长。

再次,教材的设计要体现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成性。这里所说的

“教材”,不仅仅是指课堂中所用到的书本,还包括自然世界、生活世界等隐性素材。教材的多样性,正是生命多样性的体现。生命的多样性要求知识的选择、教材的设计能够遵循科学与人文整合的价值取向。教材的设计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个体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地往里面增添内容,这就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最后,课程评价要体现人文关怀。在生命视野下,课程评价应由“评分”转为“评人”,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即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尊重生命。知识与人对话后,就更加具有灵性和开放性,所以课程评价应该将知识“活化”,将生命“点化”。

(二)让人与知识相遇

在教育教学中,课程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人与知识的一种相遇。所以,人与知识的关系由主客=分的关系变成了对话关系。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因此人与知识对话。正是知识关照生命的表现。学校教育中,人与知识的对话是通过教学完成的。所以,当人与知识相遇后,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从“灌输式”教学转为“对话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既包括教师与教材的对话,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教材的对话要求教师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想象来拓展知识,用智慧来批判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教师与学生对话要求教师能够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忧学生所忧,使教学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最后达到知识活、

智力活、精神活。

第二,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并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主动学习的信心。知识的学习除了课堂上的间接经验,还有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学生要学会将这些经验、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中,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断创造出新的内容。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生命生长的过程,所以学习是一种享受:享受知识的活灵活现,享受教师的人格魅力,享受同伴间的互帮互助,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这种“享受”就是将“苦学”变为“乐学”,又在学习中创造快乐、感受快乐。

第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随着知识与生命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从“师道尊严”到“师生平等”是一种进步,从平等到理解、对话又是一种进步。因为“师生平等”还只是停留在人格人权上,具体到教育教学中,最理想的就应该是理解与对话。教师与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态度,对于教学都有不同的体验。他们通过学习使各自的知识、能力得到提升,生命的质量得以改善。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并从中达到教学相长,一起体验生命的魅力。

(三)让知识由量变到质变

应试教育中,对知识的掌握是一种预设的结果,目的就是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