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综述
宏观调控理论四个发展阶段综述
中国宏观政策调控政策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转变,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总结归纳中国宏观调控理论和宏观政策在改革开放后的演变历史。
1978年至今,中国的宏观调控理论经历了四个探索发展的阶段:1.1978年至1992年:中国宏观调控理论从“综合平衡”转变向“宏观调控”;2.1993年至1997年:中国宏观政策调控理论思想基本形成;3.1998年至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两次经济危机中发挥重大作用;4.2013年至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新特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从“综合平衡”转向“宏观调控”(1978—1992年)(一)“综合平衡”的宏观调控理论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国进入了经济转型的第一步,摆脱了对经济发展束缚较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方向推进。
计划经济体制,大到矿产资源,小到柴米油盐,政府部门决定国家的各项资源配置。
因此,国内经济没有宏观、微观之分。
在当时,一般称宏观层面的政策为“计划管理”,称微观层面的政策为“经济体制管理”。
“计划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国家经济的平衡,使国内各产业、各区域平衡发展。
度量国家经济是否综合平衡的指标通常是财政平衡、物资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当时国内的经济学者对国家实行“计划管理”的研究存在争论。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国家调控综合平衡是为了解决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综合平衡的效果不只是解决社会矛盾,还要实现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学家存在很多讨论,基本围绕着“综合平衡”即宏观平衡还是也包括微观效率。
刘国光所认为的“国民经济平衡不仅要实现经济内部的平衡,还要结合自然环境的平衡”。
这是一种超前的政策思想,与现在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环境”“生态平衡”有关联,进一步拓展了问题探讨的范围。
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界曾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综合平衡”产生过讨论,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不平衡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要保持经济的相对平衡性,以主观能动性干预经济不平衡发展”。
中国高中经济学研究中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中国高中经济学研究中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在中国高中经济学研究中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在中国的高中经济学研究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两个核心概念。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系统,关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宏观政策的制定。
微观经济学则研究个体经济行为,探讨消费者、生产者、市场机制等微观层面的经济问题。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中国高中经济学研究中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应用和重要性。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体经济运行状况,考虑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研究内容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财政政策等。
在中国高中经济学研究中,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高中经济学研究中的宏观经济学包含了对国民经济产出的研究。
国民经济产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之一,描述了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总量。
了解国民经济产出的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
其次,宏观经济学还研究了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等宏观经济现象。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通过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来了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路径。
经济衰退则是指经济增长的停滞或下滑,我们需要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衰退的原因和对策,以恢复经济的发展。
另外,宏观经济学还关注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等经济指标。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失业率则是指劳动力中处于无业状态的人口比例。
这些指标的研究对于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包括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决策和交互关系。
在中国高中经济学研究中,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观经济学研究了消费者行为。
我们通过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偏好,来了解他们在面对不同商品和价格时的决策过程。
了解消费者行为对于市场营销、产品定价等有重要意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情况和宏观经济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经济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宏观经济学的现状1.理论框架的深入完善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为理论框架提供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机会。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基于新古典主义思想和市场失灵理论,结合随机过程、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现代经济学工具,特别是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新古典主义思想逐渐受到挑战和补充,从而促进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完善。
2.政策研究的实践需求必要时,政策制定者需要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控制和调整经济运行。
而宏观经济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政策决策,促进经济发展而存在的。
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跨学科和综合性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需要通过经济学、数学、计量经济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从而得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跨学科和综合性研究成为了未来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2.数字化和数据驱动随着数字化的推动,经济活动的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也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基于数据的宏观经济学将会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和统计模型等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应用。
3.全球化和国际比较随着全球化加速,宏观经济学也必然更多关注跨国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同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情况,国际比较也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的发展情况,也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
三、宏观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方法论问题宏观经济学方法论的成熟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济学的方法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效的跨学科合作和方法创新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可追溯到18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
他首次提出国家整体经济增长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并认为经济体是一种自发的系统。
随后,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赛伊提出了“双重失业”理论,指出经济活动水平过低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20世纪下半叶,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等学派的兴起。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以刺激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
新古典主义则认为自由市场能够自我调节,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的最佳方法。
而新凯恩斯主义则试图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观点相结合。
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和全球化进程中,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例如,供给侧经济学强调通过减税和降低管制来促进经济增长。
行为经济学则强调了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认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提高了其研究质量和实用性。
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在逐渐关注一些新兴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分配产生的影响、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这些新的问题要求宏观经济学研究者拥有跨学科的视野和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重大问题。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演化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经济体的整体运行和发展,也关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它的发展将继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
总体说来,经济学有许多学术流派,宏观经济学更 甚。在讨论为何在宏观经济学方面有这么多争论的 问题上,迈耶提出了七个原因,它们是:关于经济 如何运行的有限知识;经济学家研究的日益广泛的 课题;需要去思考的诸如政治因素这样更广泛的影 响;不同经济学家的“哲学思想核心、价值判断、 社会共鸣和方法论”。
什么都不能代替主动学习。有主动学习的简单规则吗?最好的学习方 法是使用彩色笔和纸张画出图示,试作程序图表,写出论点的逻辑联 系,完成每章末尾的习题和我给大家留的复习题,同时在关键概念下 画线以彻底理解每个论点。其他有价值的方法是就有关政策问题的论 点或立场提出不同意见,或者为政策问题的特定观点辩护。除此以外, 如果你被难住,要与同学们讨论或查找资料…直到弄懂为止。
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适当的工具选 择将取决于对特定的宏观经济问题起因的详细分析。 这里我们将提及两个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术传统, 我们可以宽泛地将其定义为古典的方法和凯恩斯主 义的方法。
20世纪宏观经济学真正重大问题紧紧围绕着以下几 个重要话题,即:什么是政府在经济中的适当角色? 政府介入经济的程度和形式是亚当·斯密在《国富 论》中的主要论题,被凯恩斯抛弃的不受控制的 “自由放任”得到了详细的证明。曼昆认为古典的 方法“强调私有参与者的最优化”和“不受约束的 市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凯恩斯主义学派“相 信理解经济波动需要的不仅是一般均衡的复杂性, 而且需要认识到市场失灵的可能性”。显然,在凯 恩斯主义的观点中存在着政府发挥更广泛职能的空 间。
正如小罗伯特·E·卢卡斯所认为的,职业经济学家 的任务是“通过推进研究进入新的因而必然是争议 性的领域,而创造新的理论。在某些问题上人们可 能达成共识,但整个研究领域达成共识就等于停滞 不前、离题和死亡”。
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回顾20世纪初,经济学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围绕着经济周期和货币问题展开的。
在美国,弗里德曼和凯恩斯成为了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海耶克、罗宾逊和克鲁格曼等人也各有贡献。
下面将从美国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回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受铁路和石油工业的推动,但是不断的经济危机也开始频繁出现,这种经济不稳定增长的状态,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引起了凯恩斯的反思,他致力于研究萧条的原因和治疗。
凯恩斯的《通货膨胀和通缩的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巨著,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凯恩斯主张,国家需要适度干预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控制,来维持市场的稳定。
他的理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一。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华尔街和道琼斯指数也开始兴起,在这个时期,宏观经济学家更多的关注点从高失业率转向了物价稳定。
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货币供应量理论,即通货膨胀始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
并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和“自然失业率”等概念,这些理论对于后来的经济政策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总统政府尝试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和减税等手段,来推动经济增长和缩小失业率。
这种做法被称为“新吉尔斯政策”,但是却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常账户赤字。
这种政策对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是强化了经济政策和学术研究对于货币需求的关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遭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这一时期,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成为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流,但是经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古根汉姆主张美国央行应该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这种经济政策思路,成为了美国的“里根主义”。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即降低对外贸易的壁垒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成果汇总
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成果汇总论文报告: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成果汇总一、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因为收入分配不平衡,社会矛盾也不断加剧。
这个问题在我国经济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国学者推出了一些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
其中包括:1. 带有规模效应的增长模型2. 单位成本增长模型3. 带有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的增长模型4. 带有社会保障机制的收入分配模型5. 基于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分配模型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收入不平等问题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并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为主,再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国经济学家们做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很多有用的理论,如: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3.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4. 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转移5. 朝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瓶颈问题,而且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很多重要结论,如:1. 财政政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2. 货币政策的内外压力3. 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形成机制4. 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5. 基本面与市场情绪的相互作用这些结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为预测和应对金融风险提供了参考。
四、创新与经济增长创新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经济学家们也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如:1. 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 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研究3. 创新企业的生命周期分析4. 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与路径5. 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创新驱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
从市场上商品价格的波动,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与衰退,这些都与宏观经济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这些大规模的经济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工具。
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
它关注的不是单个的企业或消费者,而是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经济的表现。
这包括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贸易收支等等。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关键议题。
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量。
一个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对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至关重要。
当经济增长迅速时,通常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好的生活质量。
然而,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并非易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有效的经济政策等。
通货膨胀也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点。
简单来说,通货膨胀就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温和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经济增长的伴随现象,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则会带来诸多问题。
它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减少,影响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失业率则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状况。
过高的失业率不仅意味着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宏观经济学致力于研究失业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手段来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
国际贸易收支则涉及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贸易顺差可能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但也可能引发贸易摩擦;贸易逆差则可能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促进国内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那么,宏观经济学是如何研究这些经济现象的呢?它主要通过构建各种宏观经济模型来进行分析。
这些模型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经济变量,试图解释经济运行的规律和趋势。
例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就是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模型之一。
总需求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经济中所有部门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总供给则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宏观经济学——中国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中国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的科学,关注于分析和操纵大规模变量,包括物价、总需求、就业、外汇汇率以及外部贸易风险。
在中国,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并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从而决定如何作出正确的决策。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建立一套宏观经济学理论,以更好地管理国家的资源,畅通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得更好。
首先,宏观经济学可以帮助政府估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例如,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对过去几年的GDP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学分析,得出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趋势,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其次,宏观经济学可以有效地抑制经济波动。
在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得出特定时期的物价变动趋势,对价格敏感的商品进行有效的价格管制,抑制物价上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此外,宏观经济学还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管理外部贸易风险。
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学分析,更好地把握国际汇率的变动趋势,采取积极的贸易政策,以降低外部贸易风险,保持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
总之,宏观经济学可以帮助政府更有效地进行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
可编辑ppt
7
总体说来,经济学有许多学术流派,宏观经济学更 甚。在讨论为何在宏观经济学方面有这么多争论的 问题上,迈耶提出了七个原因,它们是:关于经济 如何运行的有限知识;经济学家研究的日益广泛的 课题;需要去思考的诸如政治因素这样更广泛的影 响;不同经济学家的“哲学思想核心、价值判断、 社会共鸣和方法论”。
正如小罗伯特·E·卢卡斯所认为的,职业经济学家 的任务是“通过推进研究进入新的因而必然是争议 性的领域,而创造新的理论。在某些问题上人们可 能达成共识,但整个研究领域达成共识就等于停滞 不前、离题和死亡”。
更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认为的,“总的来说科学 是由不成功的实验扫清道路的”。
可编辑ppt
8
可编辑ppt
6
“宏观经济学不是一门精密的科学,而是一门应用科学。概念、 理论和模型不断地依据事实得到评估,并且经常被变更或舍 弃…因此宏观经济学是一个建构,一个理论和事实相互作用的 过程。今天,宏观经济学家所相信的是一个进化过程的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消除了那些失灵的思想,保留了那些似乎 能更好地解释现实的理论。”
可编辑ppt
9
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适当的工具选 择将取决于对特定的宏观经济问题起因的详细分析。 这里我们将提及两个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术传统, 我们可以宽泛地将其定义为古典的方法和凯恩斯主 义的方法。
20世纪宏观经济学真正重大问题紧紧围绕着以下几 个重要话题,即:什么是政府在经济中的适当角色? 政府介入经济的程度和形式是亚当·斯密在《国富 论》中的主要论题,被凯恩斯抛弃的不受控制的 “自由放任”得到了详细的证明。曼昆认为古典的 方法“强调私有参与者的最优化”和“不受约束的 市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凯恩斯主义学派“相 信理解经济波动需要的不仅是一般均衡的复杂性, 而且需要认识到市场失灵的可能性”。显然,在凯 恩斯主义的观点中存在着政府发挥更广泛职能的空 间。
宏观经济知识分析中国现状及可采取的宏观政策
本来我是要继续谈关于“共卖品”的问题,我感觉这种物品很有意思,是要深入展开一下的,但一个将要考研的学生传过来一个宏观经济学试题要我找人解答,本来我向来讨厌接这种题目,但这次却改变主意要替同学解题,原因有二,一是自己就是教这门课的,不好意思叫别人做,二来一看题目还合乎自己的胃口,并非那种解解联立方程组求什么什么均衡点之类的无聊题目,于是就决定放“共卖品”到明天再谈,先为同学解题。
同学传过来的题目是:试用你所学过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分析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和国家可以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简要解答如下:一、当前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可以用“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这几个字表达,各种表示经济增长的指标都快速下滑。
一些背景性的特征有:(1)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外需严重萎缩,导致我国沿海地区很多接单工业陷入困境甚至停产、破产,进而影响到国内其他产业的需求;(2)接单工业困境导致大量农民工工资收入减少甚至失去工作,收入的减少进一步导致消费需求减少;(3)物价指数涨幅快速回落到了较低水平。
(4)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股市,已经由2007年10月份最高点大幅下降了大约70%;(5)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调低了2009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提出“保八争九”,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措施是国务院的“四万亿”刺激经济两年计划。
(6)央行2008年8、9月份以来已经连续多次降低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这与央行在2007末至20 08年上半年连续提高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形成鲜明的反差,这说明央行已经意识到了经济形势的严峻性。
二、国家可以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扩大总需求的政策扩大总需求的政策亦即使得AS-AD模型中的总需求曲线向由移动的政策。
通常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1、货币政策。
按照IS-LM模型,政府要刺激经济增长,在物价水平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即短期内,可以通过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使得LM曲线右移,从而使得均衡产量扩大。
宏观经济学_中国经济周期_中国经济增长
1、对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周期的看法2、围绕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谈谈认识改革开放前。
除国民经济恢复阶段以外,社会主义改造阶段、赶英超美"大跃进”阶段、“文化大革命”阶段、“拨乱反正”阶段。
可以发现:一方面,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与经济周期阶段在时间跨度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吻合特征,这就初步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层面活动对经济层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前社会发展阶段与经济周期阶段在时间跨度上的吻合还表现出了很强的规律性,即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最后一年都是下一个周期衰退阶段的开始,而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倒数第二年都对应着相应周期阶段的峰值点。
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同样要归因于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与经济周期阶段在时间跨度上存在着完全的吻合,改革开放的四个阶段对应着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这种由改革开放前的“基本吻合”转变为改革开放后的“完全吻合”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随着改革开放的循序渐进,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强,由此使得经济机制内部因素对于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愈加明显,导致市场的调节决定了经济周期的特征。
另一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打破了经济周期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的规律,而且使得经济周期表现出了新的波动特征。
综合分析,1949年至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与经济周期的演变表现出了鲜明的耦合性,且这一耦合又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即从改革开放前的“基本耦合”转变为了改革开放后的“完全耦合”,新时代则又表现出了新的耦合特征。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通报,此次疫情对我国的区域经济的影响在空间上可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地区第二梯队是受影响比较大的东南沿海地区;第三梯队是湖南、江西、安徽等中部地区;第四梯队是受影响最小的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
在此,本文将疫情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划分为湖北省内和省外两个板块分别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经济学说,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宏观经济学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01第一阶段: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为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在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虽然已经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了,并且已经运用了总量概念,但是与19世纪晚期以后的各种宏观经济学相比,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仍有一些重要区别:(1)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宏对观经济研究和微观经济研究的划分是不明确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分工;(2)总量分析方法还没有建立在边际概念基础上;(3)理论基础仍然是劳动价值论,而不是边际效用论;(4)均衡理论在当时还没有产生和运用。
02第二阶段: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时期,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30年代从19世纪晚期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宏观经济学主要集中于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上,形成了许多种宏观经济学说,如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等人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等,使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03第三阶段: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时期,从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为起点,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出现,以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为标志,现代宏观经济学真正产生了,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与以前的宏观经济学相比,其显著区别在于:它研究的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因此被称作收入分析。
它通过收入分析得出的论断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对于30年代大危机,以往的经济学无能为力,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并给予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凯恩斯认为,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量决定总就业量,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心理因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价格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这样就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即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现象。
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研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经济学也逐渐成为了中国学术界和实践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展开论述。
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西方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它始于18世纪的英国。
从古典经济学到边际主义经济学,再到现代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这些理论逐渐地成为了当今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国别的差异,西方经济学必须在实践中寻求适应性和本土化,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在经济学教育领域,西方经济学已成为了经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发达的大学和学术机构中也有不少经济学家专门从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工作,他们致力于将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学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应用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西方经济学在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中的应用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西方经济学已成为中国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
中国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和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如机会成本分析、货币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等,这些都有助于指导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
2、西方经济学在产业和市场研究中的应用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庞大的产业基础,西方经济学在这方面的应用又显得十分重要。
在市场研究方面,西方经济学通过探究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供求关系,为市场及其各参与方的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产业研究方面,西方经济学通常采用行业结构和成本效益分析,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指导。
3、西方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西方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宏观经济学论文
论文成绩:《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第1学期)论文题目:1990—2010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姓名:所在院系年级专业:学号:完成日期:指导教师:1990—2010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来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到调节。
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或者增加政府支出)使消费增加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就业和GDP增加。
反之则相反。
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下降、消费增加、投资增加、就业和GDP增加,反之则相反。
关键词:经济形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过对宏观经济学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会了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和更加整体的思考方法来分析日常生活中甚至国家发展中所遇到的经济问题。
在这里,我们就1990—2010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讨论。
我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起步低,但发展速度快,其中不免遇到了许多发展的困境和低谷,尤其是开放了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后,我国的经济形势更是随着国际经济市场的变化而跌宕起伏。
为了应对这些经济问题,我们的政府采取了葛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市场,恢复经济形势。
一、我国自1990—2010的经济形势论述借鉴教材上的数据,1978年到2006年的28年间,中国全社会的固定资产由1978年的668.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9998.2亿元,增加了170.26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50.22倍。
1978年到1990的13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缓慢,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5倍,年均增幅为10.7%,而固定资产增加了6.7倍,年均增幅为12.7%。
1991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政府又一次大幅启动投资这一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主要是通过启动银行信贷资金进行的。
1990到1994四年间来源于国内贷款的投资大幅上升,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45%,1991年当年全部投资资金的1/4都来源于国内银行贷款,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一下子从1990年的3.8%上升到9.2%,投资的拉动效应可见一斑。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时期1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302017世纪中叶到世纪从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古典经济学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古典经济、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剑桥学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等,派的创始人马歇尔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2年代70201936这一时期是指从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世纪1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从,即学的建立观恩凯斯革命与现代宏经济阶第一个段是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1929-1933,建立和形成最初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 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
凯恩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汉森等人的新A.萨缪尔森、R.哈德、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两个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剑桥之争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从最初的对国家财富的探索,到对经济整体运行规律的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演进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中,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古典经济学专注于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而宏观经济学则从整体入手,探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宏观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等。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复杂且多元。
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频发,如1929年的股市崩盘和随后的大萧条,这些事件促使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问题。
另一方面,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例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一理论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其中,经济增长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失业研究如何将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到各个产业中去;通货膨胀研究如何保持物价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如何通过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控经济。
然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实践中,宏观经济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例如,如何准确预测经济走势、如何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尽管如此,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仍在持续。
在应对现实经济问题时,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我们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理解经济的整体运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对于指导政府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减少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
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于种种原因 , 西方经济学在 中国的有用性 以及 如何运用等 问题 尚 但 它实际上研究 的是单个 主体所面对 的一类特定 问题 , 消费和 如 没有得 到很好 的解决 。期间 的原 因主要 有 : 长期 以来 中国的经济 储蓄行为 、 资行 为 、 投 就业行 为等 动态效率 问题 , 而不 是“ 成本最 学~直 以马克思经济学 为唯一 的理论 基础 , 西方经济 学作 为“ 后 小化 ” 的企业 自身问题 , 结构瓶颈 ” 或“ 之类的产业结构 问题 。 来者 ” 要被整个经 济学界 接受需 要一个 较长 的过程 , 其是要 被 尤 3 把一些本属于增长理论 、 ) 发展 经济学研究 的“ 长期 问题 ” 扯 老一代经济学家接受难度很大 , 目前 主要是 中青 年一代掌握得 较 进 了宏观经济学 的范 围。增长理论属 于一种“ 长期 理论” 它研究 , 好 …。其次 , 中国长期 以来 实 行 的是 以公 有 制 为 主体 的计 划 经 的是经济增长 的长期 趋 势问 题和何 种 长期 增 长率最 优 的问 题。
中 图分 类 号 : 3 T己 2
文献标识码 : A
宏 观经济学普 遍地 引入 中国已有 近 2 0多年 的时 间 , 中经 是 “ 其 宏观” 的事 。但从理论分工 的角度看 , 并非如此 。现代宏 观经
历 了批判 、 部分吸收 、 全盘吸收 、 科学借鉴 等曲折 的过程 。但是 由 济学虽然 也从家庭 、 业等微 观主体 的行 为人手 分析宏 观现象 , 企
式可 以相 同, 西方经 济学作为有用的工具 , 完全可 以拿来运用 , 没 范 围 , 但常常被当作宏观经济学问题来谈论 。把体 制转轨和制度
有必要 另起炉灶 。当然 , 接运用不等 于完 全照搬 , 直 ~定 的修改 变迁之类 的“ 长期的 、 动态 的” 问题 当作 只能解决“ 短期 的波 动” 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综述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2012年10月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综述Macro economics development resul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Review【摘要】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流派众多,相互辩难,充满分歧和争议。
但近年来各派经济学家在需求和供给、反通货膨胀的成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及局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预期的作用及政策可信度的重要性、政策的时滞性等等重大问题上已逐渐达成共识,表明宏观经济学正走向成熟。
特别是20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货币的与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的形成、内生增长理论的提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分析等。
并以宏观经济学为主线,对宏观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综述,详细阐述了宏观经济学的认识和运用中存在的误区,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和运用。
【关键字】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应用综述目录【摘要】 (I)目录 (1)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2)1.1、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2)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
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
这与1870年以后盛行的研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是有所不同的。
古典经济学关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
斯密在讲到这一点时,总是谆谆地开导人们,国家大事相比个人更重要。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使得社会可生产更多的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就会形成这种发展的良性循环。
1.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2)1.2.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2)1.2.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1.2.3、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3)二、西方经济学家在宏观经济学上的若干共识 (3)三、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5)参考文献: (7)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1.1、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
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
这与1870年以后盛行的研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是有所不同的。
古典经济学关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
斯密在讲到这一点时,总是谆谆地开导人们,国家大事相比个人更重要。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使得社会可生产更多的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就会形成这种发展的良性循环。
1.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在经济学史上一般都把凯恩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简称《通论》)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建立的标志。
50多年来,宏观经济学得到了极其迅速的发展。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也反映了经济学本身的进步。
因此,回顾一下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1.2.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30年代不是偶然的,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学本身发展的结果。
凯恩斯的《通论》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的"大宪章"。
这就是因为《通论》在以下这些方面力现代宏观经济学莫定了基础: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沦,建立了一种以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
第二,把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分析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并把总需求分为消费与投资,提出了消费函数理论与投资理论。
第五,把货币分析与经济分析融为一体,彻底抛弃了传统的二分法。
第六,论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与具体作法。
现代宏观经济学正是在凯恩斯这些贡献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从这一意义上看,说凯恩斯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并不是夸大其词。
经济计量学也是在20—30年代形成的,与此相关的则是数学较广泛地运用到经济学中。
这种发展为以后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以及运用宏观经济模型来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制定有着重大的意义。
1.2.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战后全面地发展了凯恩斯主义,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的是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即新古典综合派(或称后凯思斯主流派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们。
他们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这些方面:第一,用IS—LM模型来概括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
IS—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J·希克斯在1937年提出来的。
这一模型用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方法来解释凯思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围绕IS—LM模型发展与完善了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需求理论,以及货币供给理论。
第三,总供给分析的提出。
这包括对劳动市场的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建立,以及对通货膨胀等现实问题的分析。
第四,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动态化与长期化。
凯恩斯偏重于比较静态与短期分析。
凯思斯主义者们则将这种分析动态化与长期化。
动态化是引入时间因素分析均衡的变动,长期化则是研究经济长期的趋势。
第五,开放经济理论的研究。
凯恩斯的研究是封闭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开放经济理论则是要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国民收入的决定,以及对外贸易、汇率、资本流动等对一国经济影响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
第六,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战后克莱因等人力图把凯恩斯主义理论与经济计量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了包括许多变量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第七,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
包括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不同的经济政策,以及对经济政策理论的研究。
由以上可以看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们全面而系统地发展了凯恩斯主义,使现代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严密而丰富的学科。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迄今为止,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仍然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流。
1.2.3、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70年代初西方图家出现的滞胀打破了凯恩斯主义一统宏观经济学天下的局面。
凯恩斯主义地位的动摇被称为经济学中的第二次危机(第一次危机是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地位的动摇)。
这次危机不仅使凯思斯主义学派内部的矛盾激化,而且也使非凯思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足以与凯思斯主义抗衡的力量。
这是70年代以后,现代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主张国家积极地干预经济,而非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特点则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稳定经济。
他们之间在理论与政策上的分歧都是由这一点而产生的。
在非凯思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是以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的出现被认为是经济学上的一次革命——对抗凯恩斯革命的革命。
二、西方经济学家在宏观经济学上的若干共识自从凯恩斯上世纪30年代创立宏观经济学以来,宏观经济学始终是一个充满问题和争议的领域。
正如萨缪尔森所指出的:在宏观经济学中“除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外,几乎每个问题,都存有争议”。
这说明西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发展中的学科,通过争论,各派经济学家之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逐渐趋于一致,达成若干共识是必然的事情。
新古典综合派的托宾认为,在诸如宏观经济问题、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等问题上“看起来学者们有相当多的共识”。
迄今为止,西方经济学家究竟在哪些问题已经形成了共识,不再或很少就这些问题发生争论了呢?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两个主要力量,其中何者更为重要以往经济学家们有的强调总需求,有的突出总供给,各持一端,相持不下。
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同意,在长期内供给是决定产出和就业的主要力量;而在短期内经济学家们强调总需求的重要性,认为是总需求的变动对产出和就业的周期变动起着主要作用。
布兰查德说:“我的感觉是大家一致认为在短期内总需求的变动影响产出,而在中长期中,供给方的因素起主要作用。
”曼昆说: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承认,在长期中,“经济供给物品与劳务的能力”是“GDP的惟一决定因素”。
“但在短期中,GDP还取决于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在长期内,真实GDP的增长依赖于要素投入的供给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都认识到,治理通货膨胀往往会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降低,经济中也会出现产出下降和失业上升,这种巨大的社会成本远远超过通货膨胀率降低所带来的利益,反通货膨胀往往得不偿失。
托宾说:“很容易在降低通货膨胀的名义之下牺牲实际产量和实际消费,这些牺牲要超过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
”曼昆也指出:“相当多的国家每逢比较大的货币紧缩时总是伴随着一段时期的产出下降和较高的失业率。
”例如,1979年至1982年间,美联储通过大大削减货币供给增长率来降低通货膨胀率,使当时的通货膨率由10%左右下降到3%一4%,但同时也导致美国经济在1980年和1981—1982年间两次出现严重衰退。
欧洲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实行紧缩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虽然使通货膨胀率下降了,但同时失业率居高不下,使经济长期陷于不景气和停滞。
西方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每减少一个百分点所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增长的百分比称为牺牲率。
一般认为牺牲率高达4%一5%,也就是说,通货膨胀每下降1%,一年的GDP将减少4%一5%,失业率上升2%一2.5%。
现在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已认识到,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固然会损害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在零通货膨胀率或负通货膨胀率之下很难健康运行,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率对经济的危害更大。
他们都主张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即维持一个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是有益的。
财政政策作为短期内稳定经济的政策工具正受到普遍的质疑,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正在把货币政策作为短期内稳定经济的主要政策工具,倾向于更多地借助货币政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