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18b6ba4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13.png)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听课背景最近,我有幸聆听了一节小学数学课,授课内容是关于整数乘法运算。
这堂课由经验丰富的李老师讲授,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二、教学过程记录1、课程导入李老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情境导入课程:“同学们,假设我们班要举办一次庆祝活动,需要给每位同学准备 3 个气球,我们班一共有 40 位同学,那么一共需要准备多少个气球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讨论,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同学通过逐一相加的方法得出答案,有的同学则已经有了乘法运算的初步想法。
2、新授知识李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 3×40,并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用乘法来计算。
她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乘法的意义,即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然后,她通过在黑板上展示点子图,将 40 个点分成 4 组,每组 10 个,让同学们直观地看到 3×40 实际上就是 3 个 40 相加,也就是3×4×10 =12×10 =120。
接着,李老师又给出了几道类似的乘法算式,让同学们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讲解乘法运算的法则时,李老师特别强调了数位对齐和进位的问题。
她通过具体的例子,如 25×14,详细地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进行竖式计算,先将 14 中的 4 与 25 相乘,得数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再将 14 中的 1 与 25 相乘,得数的末位与十位对齐,最后将两次相乘的结果相加。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进位的概念,李老师还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计算,并在旁边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同学们的错误。
3、课堂练习在同学们对乘法运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之后,李老师给出了一组课堂练习题,让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些练习题涵盖了不同的题型,包括一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等。
同学们认真地进行计算,李老师则在教室里巡视,查看同学们的答题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互动在练习过程中,李老师挑选了几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其他同学则在下面认真观看。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6eef97a417866fb94a8e23.png)
教师听课是一种向优秀教师学习的一种方法,在听课结束后一般都会写一份听课评语。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课前谈话: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
很好,都看着我啦。
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
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
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
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请生上台指出来。
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一)起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1)组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
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922410f8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62.png)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一篇:两位数乘法运算今天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两位数的乘法运算。
首先,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乘法的定义和性质。
乘法是一种重复加法的运算,用于表示多个相同数的总和。
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成立的,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的结果不受它们的位置和结合方式的影响。
接着,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两位数的乘法运算方法。
如果两个数都是两位数,我们可以使用竖式乘法来进行计算。
先将百位数乘以个位数,然后将十位数乘以个位数,最后将这两个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最终的答案。
我们进行了一些例题的练习,慢慢掌握了两位数乘法的技巧。
经过不断的练习,我发现自己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让我对数学有了更大的兴趣。
第二篇:算式的解法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教给我们了解算式的解法。
首先,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算式的例子:“7+□=12”。
然后,她问我们应该填入什么数字才能使等式成立。
经过一番思考,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问题的解法。
7加上多少等于12,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数字,使得这个数字加上7等于12、通过反推法,我们可以得知这个数字就是5接着,老师教给我们了另一种解法,那就是使用逆运算。
她说,如果有一个等式“□-4=9”,我们可以通过逆运算找到答案。
由于现在是减法,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数字,减去4等于9、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知这个数字就是13通过这些例子,我对解算式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觉得数学真的很有趣,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篇:三角形的运算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三角形的一些运算。
老师首先教给我们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图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而且任何一个角的度数都小于180°。
接下来,老师告诉我们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我们可以使用“底乘高除以2”的公式来计算其面积。
我们需要将底边的长度和高的长度相乘,然后除以2,即可得到三角形的面积。
我们进行了一些实例练习,通过计算来求解三角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554f5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4.png)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1. 圆的认识(120字)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老师通过举例子、引入生活实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练习,巩固了圆的认识。
这节课让我对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分数的基本概念(150字)在这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分数的基本概念。
她通过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了各种分数,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等,并教会了我们如何将分数转化为百分数和小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够更灵活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小数与分数的关系(180字)这堂数学课上,我们讨论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老师通过举例子,教给我们如何将小数转化为分数,以及如何将分数转化为小数。
她还强调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等价性,并给我们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不仅加深了对小数和分数的理解,而且能够熟练地在两者之间进行转化。
4. 变量与代数式(160字)这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变量和代数式的概念。
她解释了什么是变量,以及变量在数学中的作用。
她还教会了我们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代数式,并用代数式解决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变量和代数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独立地应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5. 运算法则的应用(170字)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应用。
老师通过举例子讲解了如何运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并给出了一些练习题,巩固了我们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提高了我的运算能力,能够更熟练地运用运算法则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6. 二次根式(140字)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老师介绍了二次根式的定义,并教会了我们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她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实际问题,让我们应用二次根式解决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二次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应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7. 坐标系和图形的认识(160字)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坐标系和图形的认识。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29225276eeaeaad0f33053.png)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生:想!(跃跃欲试)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d6088ec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3.png)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课程标题:数的概念和数的读法课程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数的概念和数的读法。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数以及数的读法。
课程目标:1.掌握数的定义和概念;2.学会正确地读写1至100的数字;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课程流程:1.教师引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到很多数字,那你们知道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数的概念和数的读法。
”2.教师介绍数的定义:“数是用来表示事物的多少的,我们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3.教师出示数字1,并提问:“这是什么数字?”学生回答:“1!”教师指着学生说:“不错,这就是数字1。
那么数字2呢?”学生积极回答:“2!”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写数字。
4.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至10,并让学生大声读出来。
然后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1至20,要求学生读出来并比较与前面的数字读法的不同之处。
5.教师出示一个算式:“1 + 2 = ?”,并让学生回答计算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表示出计算过程:“先数1,再数2,然后一起数。
”学生跟着教师的指导进行操作,并回答:“3!”6.教师介绍数字21至100的读法,并提问学生:“数字23是怎么读的?”学生回答:“23!”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数字1至100的读法。
7.教师设计小组活动,每个小组从数字1至100之间随机抽取一个数字,然后写出数字的读法。
然后小组之间互相检查答案,最后与全班分享。
8.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什么是数,学会了数字1至100的读法。
下一课我们继续学习数学运算,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努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数的概念和数的读法有了初步了解。
通过互动和参与小组活动,学生不仅能正确地读写数字1至100,还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这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7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73442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4.png)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7篇经过一天的团体听课观摩,让我见识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以他们各自的团队特色,给我们上演一场教育教学的视觉盛宴。
在这7节观摩课中,既有全国知名教师团队的特征,又有区域教学的特点,对我们来说,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着当前课改,有很大的学习意义。
其中,来自北京的薛铮教师教授了《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
薛教师代表的是吴正宪教师团队,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薛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列出算式,从而发现问题:因数和积,谁变了是怎样变的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而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发现规律,突出了教学的实效性。
浙江的学俞教师教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给我印象最深,这整整一堂课中并没有使用任何课件,而是在课堂中就地取材,在纸包里装粉笔,用在课堂上的学生和教师的岁数、会场的。
人数,甚至用自我秃顶的头发来引导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的认识,学生们在俞教师诙谐幽默的教学中不间断的发现、思考,时时会有在场教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经典的反复问话“小朋友你今年几岁啊”、“一共有a人,小朋友有30人,那么大人有多少人啊”,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但精彩程度却不亚于年轻的教师有课件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
经过这次小学数学教学年会所收获的教学经验,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欠缺的还很多,我们离那些名师的教学还有必须的距离。
我们的教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本事还需进一步的加强。
同样的一节"商不变规律"课,使我有了不一样的反思、不一样的体验……第一次行动(教学)……1、创设情景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资料精彩吗?这天教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
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头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样样?。
小学六年级听课记录范文100篇
![小学六年级听课记录范文10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203ed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c.png)
小学六年级听课记录范文100篇1. 基本信息。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授课地点:[教室编号]- 授课年级:六年级。
- 授课科目:数学(人教版)2. 教学过程。
- 导入(3分钟)- 教师拿出一个圆柱体模型,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物体,那你们知道这个圆柱体的表面都由哪些部分组成吗?”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有两个底面(圆形)和一个侧面。
- 新授(25分钟)- 探究圆柱侧面积(10分钟)- 教师将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教师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开始讨论,有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教师给予肯定,并在黑板上板书:圆柱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 探究圆柱表面积(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圆柱的组成部分,然后说:“那现在我们知道了侧面积的求法,那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么求呢?”学生回答:“圆柱表面积 = 侧面积+ 2个底面积。
”教师接着让学生计算一个给定半径和高的圆柱的表面积,学生们认真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对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 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出了几道关于圆柱表面积计算的练习题,如“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让学生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 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谁能来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得到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有学生回答从圆柱侧面展开图得到侧面积公式,再加上两个底面积就得到表面积公式。
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
1. 基本信息。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授课地点:[教室编号]- 授课年级:六年级。
- 授课科目:数学(人教版)2. 教学过程。
- 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件衣服的标签,上面写着“棉80%”,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80%是什么意思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学生们纷纷猜测。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臻选11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臻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12974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f.png)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1一、发散思维,引出课题例题:将-4,+3,+4,-3分成两组。
1·将-4、-3分在一组,将+4、+3分为另一组,就是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
2·我将-4,+4分在一组,将-3,+3分为另一组,就是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
3·我把-4与+3分在一组,把+4与-3分在另一组。
理由是两个数的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也不相同。
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一般地,一个数由两部分构成,即符号和刚才提到的“符号后面的数”,考虑这两个方面,大家也就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法。
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种分法,把“符号”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的是已经学过的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把“符号后面的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了-4与+4、+3与-3这样成对的数,那么它们又应该叫什么数呢?这就是见天我们这节课需要你学习的内容:相反数。
为什么叫相反数而不叫别的数呢?一个正数,一个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所以叫相反数。
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一个数前面添上不同的符号后得到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师:请你举例说明。
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数。
课本上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说明其它的都相同,包含了“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号不同” ,与课本上的说法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在数学学习中,对此我们应该多加注意。
需要说明的是,课本用“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好处是使相反数的概念更精炼,同时也避免了使用“符号后面的数”这一说法容易引起的误会,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将看到。
师:“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数,也可以说-4是+4的相反数,即+4与-4互为相反数。
请大家一起把“+3与-3互为相反数”的意思说具体一点。
2020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1篇)范文.doc
![2020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1篇)范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e8b0d29afc4ffe473268ab64.png)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一篇: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什么特征呢?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生:想!(跃跃欲试)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关。
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
于是,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见,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
交流的问题并非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而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需求,是他们在感悟后急于表达而自然产生的想法。
小学五年级听课记录范文100篇
![小学五年级听课记录范文10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28ed5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39.png)
小学五年级听课记录范文100篇一、听课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地点:[教室名称]4. 授课学科:数学。
5. 授课年级:五年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超市购物小票的图片,上面有各种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如铅笔每支0.5元,买了3支;笔记本每个2.5元,买了2个等。
2. 提问学生:“如果要算出买这些东西总共花了多少钱,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20分钟)1.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简单的小数乘法算式:0.5×3。
-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把0.5元看作5角,那么5角×3 = 15角,15角就是1.5元。
”- 接着又说:“那从数学计算的角度,我们可以把0.5看作是5个0.1,5个0.1乘以3就是15个0.1,也就是1.5。
”2. 教师再写一个算式:2.5×2。
-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有的学生用把2.5元看作25角,25角×2 = 50角即5元的方法;有的学生则尝试用2.5 + 2.5 = 5的加法来理解乘法的意义。
- 教师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后,开始讲解竖式计算的方法。
- 在黑板上列出竖式:2.5.× 2.--5.0.- 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告诉学生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然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 教师给出几个小数乘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如0.3×4、1.2×5等,巡视学生的计算过程,并及时给予指导。
(三)巩固练习(12分钟)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基础练习:- 0.4×6 =.- 1.5×3 =.- 2.1×4 =.- 提高练习:- 0.25×4 =.- 1.25×8 =.- 应用练习:- 一种布料每米售价12.5元,买3.6米这种布料需要多少钱?2.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交流。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数学听课记录本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数学听课记录本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0851d0f524ccbff1218483.png)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 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生:想!(跃跃欲试)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
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有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
于是,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见,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
小学数学课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小学数学课听课记录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0d372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8.png)
小学数学课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年级:[X]年级。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有趣又吸睛)1. 开场方式。
老师一进教室就笑眯眯地问同学们:“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秘的小盒子,你们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呀?”同学们一下子就被这个神秘的小盒子吸引住了,七嘴八舌地猜起来,有说糖果的,有说小玩具的。
2. 导入与课题的联系。
老师等大家猜得差不多了,就打开盒子,拿出了一把小棒,说:“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小棒来开启我们的数学之旅,学习[课题名称]哦。
”这小棒就像一把魔法钥匙,一下子就把大家带入到数学的世界里了。
# (二)新授知识(深入浅出)1. 知识讲解。
(1)老师拿着小棒开始讲解,比如说要教加法。
老师先拿起3根小棒,说:“同学们,这是3个小棒,代表数字3哦。
”然后又拿起2根小棒,“这是2根小棒,代表数字2呢。
”接着就把这两堆小棒放在一起,问大家:“那现在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呀?”同学们都大声回答:“5根!”老师就趁机在黑板上写下3 + 2 = 5,说:“对啦,这就是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变成一个更大的数。
”(2)在讲解概念的时候,老师还特别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
比如说解释加数的时候,老师说:“就像我们刚刚的3和2呀,这两个数字就是加数,它们就像两个小伙伴,手拉手凑在一起就变成了5这个大家庭呢。
”2. 师生互动。
(1)老师提了好多问题呢,像“谁能再举一个加法的例子呀?”一个小男生举手说:“1 + 4 = 5。
”老师就给他一个大大的赞,说:“你可真是个数学小天才,那你能上来用小棒摆一摆这个式子吗?”小男生就雄赳赳气昂昂地上去摆小棒了,摆得又快又准。
(2)有个小女生不太明白,举手问老师:“老师,那如果是很多很多的小棒,数不过来怎么办呀?”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那我们就可以用数字来代表很多小棒啦,这就是数学的神奇之处。
”然后老师又详细地给小女生解释了一遍,小女生听了之后恍然大悟,眼睛里都闪着光呢。
小学听课记录(15篇)
![小学听课记录(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542c4951e79b89680226f7.png)
小学听课记录(15篇)小学听课记录第1篇:经过一天的精彩展示,圆满结束。
纵观整个展示课,感觉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丰富,数学素养深厚,每节课各有所长。
反思整个展示课,认为成功与缺憾并存。
下头以宁晓英教师的《周长》一课为例,谈谈的一点看法。
认为这节课具有以下优点:1、注重实践,构成概念。
宁教师能将本节课的教学资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知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如:开课之初,从一个周开始,利用教具树叶、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五角星等,让学生动手描出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设计巧妙。
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创设生活情境,组织教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注重参与,学生合作。
本节课能在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上下功夫,教师起到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
教师比较关注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鼓励学生用自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时光。
学生学的主动,学的活泼,敢于发表意见。
善于动脑思考,这些都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如:在测量周长一节中,让学生在纸上描画每个图形的周长,清晰建立周长的概念。
不足之处:1、教师讲解过多,不敢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寻找周长的测量方法这一教学环节中,宁教师一个图一个图的带着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讲解过多,包办过多,显得改环节显得单调冗长。
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动手尝试,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路。
和新课标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没有注意引用比较的方法,巩固学生的概念。
如:在教学封闭概念时,教师仅仅限于让学生认识封闭图形。
而没有设置比较图形不封闭图形,让学生经过比较,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
这样教学,学生的认识就比较淡薄,对封闭的理解流于浅表,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听课记录第2篇:八年级下册《织女星和牵牛星》1、教师导入新课2、学生作报告,报告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一、星空博览:展示有关天文学的图片二、作者介绍:叶至善的生平三、说明文简介:介绍说明文的有关知识点: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介绍织女星、牵牛星、光年、银河四、课程小练:学生自行出题,抢答题目,自行考核,主要考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
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2224053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e.png)
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和认识角。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折角的实践活动,探索角的本质特征和大小比较方法。
课堂上还进行了课本练和角的应用拓展,让学生巩固和延伸所学知识。
通过充分利用学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让研究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通过总结全课和布置作业,让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并在家中进一步探索。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人。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他们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研究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研究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3.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图画中找出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另一方面为图形分类做准备。
通过小组活动和汇报,引导学生分类图形,并找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图形的特点,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4.在小数乘法的课堂中,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其意义,进行小组讨论算法,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听课时间:1课时听课人:小学数学教师一、引入问题教师通过一道实际问题引入课题:“XXX买了1/2千克的苹果,每千克3元,他需要支付多少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f5a66d5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c.png)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引言本次听课记录是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观察和记录,旨在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情况。
通过听课记录,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教学背景听课的教学班级是一所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
教室整洁干净,墙上贴着学生的作品和数学公式。
教室内有一台黑板,教师讲台前摆放着一个投影仪,方便教师演示教学。
课程内容本次听课的数学课程内容是关于“加法与减法运算”的教学。
课堂观察与记录第一节课:复习加法运算第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向学生复习了之前学过的加法运算。
教师首先让学生大声读出数学公式“1 + 2 = 3”。
然后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了一些加法运算的例子,并鼓励学生发言,找出其中的规律。
教师提问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如果有一个水果篮里已经有3个苹果,再放入5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积极参与,纷纷举手回答。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回答,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加法运算的规律。
第二节课:复习减法运算第二节课的重点是复习减法运算。
教师给学生出了几道简单的减法题目,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答案。
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教师依次批改学生的答案,对于正确的答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错误的答案则进行指导和纠正。
这种及时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减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节课:练习与巩固第三节课的内容是练习和巩固之前所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师让学生进入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些练习题。
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每个小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互相讨论。
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与反思通过这次听课记录,我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特点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课记录师:大家讨论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大家讨论后,进一步明确加数相同的加法才能写成乘法。
(评析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加强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在合作探索中不断发展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4:跳舞的有多少人?横看是3个6,列式6×3=18人,竖看是6个3,列式相同。
生5:我求跳舞的人是用2×9=18,我是把跳舞的人从中间分开,每边都有蓝、黄、红三种颜色的人。
生6:照相的有几人?求3个4用乘法。
生7:空中飞的小鸟有几只?求3个5,列式3×5=15。
生8:纪念碑前有多少少先队员?2个8,8×2=16。
生9:纪念碑前的鲜花有多少朵?5个6,6×5=30。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发现了这么多的乘法问题,那请你们在课本上找到每个算式相对应的图画,把算式写在旁边。
(评析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观察仔细,主动积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熟悉的节日场景,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生:叔叔您的血不会白流,我们会好好学习,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评析教师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生:第一幅图是从正面,第二幅是从侧面,第三幅是从上面看到的。
(三)实践与应用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生1:每辆出租车有4个轮子,6辆出租车有几个轮子?4×6=24(个)或6×4教学内容:P18 P19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大米6袋、200克红豆6袋、500克花生6袋、2千克沙子6袋、苹果6个、100 500克、800克沙子若干袋、盘秤6台。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物品名称物品重量二、从生活中引入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师:刚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二、在生活中学习1、认识秤。
(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C、识秤练习。
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师: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板书:1克)(2)让学生掂一掂1枚1角钱的硬币,说说感觉如何?(3)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4)师: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板书:1千克)(5)让学生掂一掂1袋1千克重的大米,与1枚1角钱的硬币比较,说说感觉如何?(6)称一称1千克大米,看盘秤指针变化,并在盘秤上做个记号。
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克会是多少个1克呢?咱们来做个实验吧。
这儿有标有不子,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完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每包重量数量100克袋200克袋500克袋800克袋总重量克师:从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1千克=1000克)4、小结:生活中较轻的物品我们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品我们用“千克”作单位。
三、在生活中实践师:请每个小朋友掂一掂、估一估这袋红豆有多重?(学生活动)师:小组合作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生:200克。
师:请每个小朋友再掂一掂这袋花生有多重?(学生活动)师:小组再称一称这袋花生到底有多重?生:500克。
师:请你们再掂一掂这袋沙子有多重?(学生活动)师: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生:2千克。
师:那1个苹果有多重呢?请同学们先掂再称,再说说大约多少个这样的苹果是1千克。
四、应用拓展师: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巧陪玻璃杯》,你们想看吗?动画:星期天,小猪和机灵狗一起到花狐饮料屋去喝饮料。
小猪不小心打烂了花狐的玻璃杯。
花狐想敲小猪一笔100个玻璃杯。
面对一地的碎玻璃,谁也说不清打烂了多少个玻璃杯。
让学生伸张正义,自由发言,为小猪出主意。
再放动画:机灵狗想出一个巧主意,先把一个完好的玻璃杯称一称它的重量(200克),再称一称玻璃碎片的重量让学生算一算小猪应该陪几个玻璃杯。
五、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两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
在课前我让学生到商场进行了一次实践调查活动,使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进率,我并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总结得出1千克=1000克。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过程性目部分,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进一步加深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
我让学生为小猪出主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生活意识,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由始至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练习课教学内容:P18 P19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学过程: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1)6000克8千克9000克(2)4吨7千克3900千克4200千克2.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是876米,她每天上学往返2次,一共要走多少米?3.一只羊重50千克,一头骆驼重450千克,那么8头羊和一头骆驼哪个重?重多少?4.今天是星期三,再过8天是星期几?如果今天是12月23日,再过20天是几月几日?1 吨有多重教学内容:P21 P22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 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五年级倍数与因数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倍数和因数》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教课标数学)四下第70-71的例题以和72页“想想做做”的1-3页。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协助同学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同学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考虑能力。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同学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身学号的卡片。
设计理念: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同学持续的学习兴趣;同学通过独立考虑、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同学掌握数学考虑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智力竞猜引入新课1、让同学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局部同学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
请同学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
同学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同学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
并向同学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设计说明:“智力竞猜”走同学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同学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二、操作发现理解概念1、师:“‘智慧从手指问流出’,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
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考虑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请同学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和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开写)再向同学说明:假如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一样,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让同学特重复的图形和算式去掉。
(板书三十乘法算式,和几十相应的除法算式)设计说明;让同学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同学的知识基础,同学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同学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同学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同学认识到事物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