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处置式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处置式的产生与发展》课件

《处置式的产生与发展》课件
1、先秦时期

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逸周
书》)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战国策·燕策》)
然则后世谁将把齐国?(《晏子春秋》)

“把”作动词,在先秦时期(不包括秦)主要用
于单动句,作谓语。

2、秦汉时期

可(何)谓“臧(脏)人”?“臧(脏)人”者,
甲把其衣匿臧(藏)乙室,即告亡,欲令乙为盗
之,而实弗盗之谓殹(也)。 (《睡虎地秦墓竹
简·法律答问》)
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
遂伐桀。(《史记·殷本纪》)
居士,犹如有人,手把火炬向风而行,于居士意
云何。(《中阿含经》)
譬如壮士,手把轻糠散于空中。(《长阿含经》)

秦汉时期,“把”用于连动结构中。主要是“把
+宾语+动词+Q” 的形式。
及司理院王浆等官并一行做公的,都搜寻杀了。
(《三遂平妖传》)
冯妈妈悉把半夜三更妇人被狐狸缠着,染病看看至死,
怎的请了蒋竹山来看,吃了他的药怎的好了,某日怎
的倒踏门招进来,成其夫妇,见今二娘拿出三百两银
子与他开了生药铺,从头至尾说了一遍。(《金瓶
梅》)
西门庆悉把醮事未了,吴亲家晚夕费心,摆了许多桌
席。吴大舅先来了。留住我和花大哥、应二哥、谢希
山东看望,梁生发愿要托生与奶奶为子;到了十二月
十六夜子时,他那里坐化,这里奶奶做梦,梦见他进
屋里来与奶奶叩头,说奶奶没人,他愿来伏侍;奶奶
刚醒,沈姨就生二叔,落草也是子时;奶奶说梦见梁
和尚生的,算计待起名“晁梁”,可可的大爷就起了
个名字。(《醒世姻缘传》)
(2)“把+NP”句式进一步发展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第一章:古代汉语语法概述1.1 古代汉语的特点介绍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强调古代汉语在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特点1.2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介绍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强调对比分析、历史比较和文献研究等方法的重要性第二章:古代汉语的词类2.1 名词和动词分析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的用法和特点举例说明名词和动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变化2.2 形容词和副词介绍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和特点分析形容词和副词在句子中的修饰作用和变化第三章:古代汉语的句式3.1 判断句和疑问句探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和疑问句的构成和用法举例分析判断句和疑问句在句子中的表达方式3.2 被动句和倒装句介绍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和倒装句的特点和用法分析被动句和倒装句在句子中的功能和变化第四章:古代汉语的语法变化4.1 词类活用探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活用现象举例说明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用法和变化4.2 句法结构变化分析古代汉语中句法结构的变化,如省略、倒装等探讨句法结构变化对句子意思的影响和表达效果第五章:古代汉语语法实例分析5.1 古代文献选读选取典型的古代文献片段,进行语法分析和解读强调对文献语境的理解和语法知识的应用5.2 语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古代汉语语法案例,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和解读能力第六章: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6.1 词义引申与扩展介绍古代汉语中词义引申和扩展的现象分析词义变化对古代文献理解的影响6.2 词义转移与假借探讨古代汉语中词义转移和假借的用法举例说明词义转移和假借在古代文献中的体现第七章: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7.1 比喻和比拟分析古代汉语中比喻和比拟的用法和效果举例说明比喻和比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7.2 对偶和排比介绍古代汉语中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探讨对偶和排比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效果第八章:古代汉语的语法演变8.1 语法演变的原因探讨古代汉语语法演变的原因,如社会变化、语言接触等分析语法演变对古代文献理解的挑战8.2 语法演变的特征分析古代汉语语法演变的特征和趋势举例说明语法演变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体现第九章: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1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和发展介绍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学者和成果9.2 当代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现状探讨当代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当代研究的方法和热点问题第十章:古代汉语语法教学实践10.1 教学方法与策略探讨古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分享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挑战10.2 教学资源与评价介绍古代汉语语法教学的资源和工具讨论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古代汉语语法概述古代汉语的特点:学生需要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以及古代汉语在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特点。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上古、中古汉语处置式的发展“处置式”是王力(1944)提出的一个术语。

它是利用一定的虚词把受事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句式,因为这类句子多数具有对受事进行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叫做处置式。

处置式上古汉语也有,用介词“以”构成(这与王力先生的看法不一。

王力认为七世纪以前汉语没有处置式)。

今予将试以汝迁。

(书·盘庚中)伯楚以吕郤之谋告公。

(国语·晋语四)六朝沿用。

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世说新语·规箴)因以死人头投大贤前。

(搜神记卷十八)六朝“将”开始用于处置式。

将此女与彼摩那婆,持以为妻。

(隋阇那掘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大藏经》卷三863页)尔时帝释,知佛心已,从铁围山,将一大石,安置佛前。

(同上,846页)到了唐代,“将”和“把”都广泛用于工具语和处置式,而且两者常常并用。

(1)用于工具语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秦韬玉《贫女》)轻将玉杖敲花片,旋把金鞭约柳丝。

(张祜《公子行》)祗把练魔求志理,不将谄曲顺人情。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2)用于处置式心将潭底测,手把波文袅。

(皮日休《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钓东》)莫将天女与沙门,休把眷属恼菩萨。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唐宋时期,将、把既可用于工具语,又可用于处置式,而且同样用得很普遍。

就结构而言,现代汉语处置式动词一般不能是单纯的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至少也得是重叠式,常见的情形是动词前后有一些别的附加成分。

唐宋时期的处置式跟现代汉语比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动词前后没有别的成分,这是古今不同的。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料理中堂,将少府安置。

(张鷟《游仙窟》)软碧摇烟似送人,映花时把翠蛾嚬。

(欧阳炯《杨柳枝》)却思城外花台礼,不把庭前竹马骑。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秋时又把甚收?冬时又把甚藏?(《朱子语类》卷五三)(2)动词后面带有宾语。

17处置式的产生和发展

17处置式的产生和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17处置式的产生和发展第十七讲处置式的产生和发展处置式是用一定的虚词把受事宾语提前到动词前面的一种句式,因为这类句子大多具有对受事进行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叫做处置式。

现代汉语里的把字句就是一种处置式。

上古汉语,处置式用介词以构成,如:伯楚以吕郤之谋告公。

(把吕郤的阴谋告诉晋文公)《国语》復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把一个弟子投到黄河里)《史记》六朝以后,一方面仍然使用以表处置,同时,产生了新的处置式结构。

一、用将或把表处置。

将本为动词,先秦虚化介词,用于工具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用,引进工具宾语),汉代开始用于处置式,到唐宋广泛使用。

悉将降人分配诸将。

(后汉书)将四金钵奉上世尊。

(唐代大藏经)将二百钱置妻前。

(唐代幽明录)把在秦汉时偶有用于处置式的,广泛应用是唐以后。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李白《清平乐》)但唐代仍有一些属于尚未虚化的动词1 / 6用法,如: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

(李白诗)将和持对举,表明将是动词,相当于拿着。

还有一些,与处置式很相似但并非处置式,其中的把仍是动词。

如:诗句无人识,应須把剑看。

两鬓愁应白,劳心把镜看。

以上两句的把是动词拿着,看的受事不是把后的名词,而是诗句和两鬓,因此,把不表示处置。

比较: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此句与上两句不同,看的受事正是把字后的名词卷,因此。

这里的把表示处置式。

王力认为:表处置的介词把正是唐代从动词把虚化而成的。

以下面杜甫两句诗歌为例:醉把青荷叶。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蓝田崔氏庄)醉把茱萸仔细看应该是拿着茱萸而仔细观看,因为拿是为了看,而看的正是茱萸,于是句子的重音逐渐转移到动词看上,把字得以逐渐虚化。

《汉语史》教案

《汉语史》教案

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客观现象和规律。

灵魂:语言发展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

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重点)一、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及主要内容:1)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阶段。

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

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着的口语。

《尔雅》:按意义分类;释诂、释言、释训,郭璞注;张揖:《广雅》扬雄:《方言》;刘熙:《释名》,中国语源学第一部。

2)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阶段。

《切韵》(最早,陆法言)、《广韵》(1008宋)、《集韵》(1037)、《中原音韵》(周德清,元,为北曲而作)。

切韵系统:根据广韵,共206韵,分五卷,平声两卷,上去入声各一卷。

3)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朴学)明,梅膺祚《字汇》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陈第《毛诗古音考》: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南北朝时期,人们读《诗经》,发现一些韵脚不和谐,便将这些字临时改读以求押韵,称为“叶韵”。

(必考)马建忠《马氏文通》(现代语言学的开始)(拉丁语法影响)黎锦熙“例不十,不立法”第六节汉语史的分期(重点)王力汉语史分期内容1.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2.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3.近代: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

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

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杜敏摘要早期处置式有多种表现形式,虽较中晚期结构简单,表义狭隘,但这和隋唐以前汉语表达体系密切相关。

它的出现,合乎区分歧义,传递较大交际值的语用目的。

这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也是唐代以后大量产生处置式的契机。

关键词处置式语用交际值信息核心处置式作为一陈述历史句式的名称,首见于王力先生《中国现代语法》一书。

他说:“凡用助动词将目的位提到叙述词的前面,以表示一种处置者,叫做处置式。

”(1)此界定较之陈承泽、黎锦熙等学者的简略论述深入一步,(2)又不同于吕叔湘“把”字句的称谓(3)。

它关涉句子结构又联系语法意义,且能总括此句式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共同特点,故我们用“处置式”这一名称称呼现代汉语“把”字句在隋唐以前即早期的历史形式。

若从语义及语用角度考察,处置式它表示一种施受关系,(4)一种对介词后宾语的处置,使之出现一种情况和结果;它使用起来,可使句子传递较大的交际值,也可区分句子歧义。

一早期处置式语法描写“以”字作为早期处置式的语法标志,得到语法史界的初步首肯,但详细描写颇少,更乏语义上的区分。

我们认为,从西周到唐初这一阶段的处置式,是施受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

虽然其结构大同小异,但产生年代先后有别,且语义有差异。

总结有以下几种表义类别:1.处置(告、示)表示这种意义的处置式,产生年代较早,从西周至魏晋以后皆有使用。

主要形式为:N施+以+N受1+V+(于)+N受2。

其中N受1多指有定事物,属已知信息,可由代词、名词、名词性词组充任,也可省略。

动词V是表示施受关系的告、示、言、嘱等。

N受2常表示处置后动作的方向,由名词、代词充任。

介词“于”本来职能在于引出N受2即间接受事者,但处置(告、示)这一类句式的动词后都要求带上动作发生后涉及的人物,所以“于”的作用并不显其重要,常可省略。

例如:(1)@①从以攸卫牧告于王。

(@①攸从鼎)(2)卫以邦君厉告于井伯、伯邑父、定伯、琼伯、伯俗文。

(五年卫鼎)(3)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古汉语语法教案 古汉语的词序及其发展PPT课件

古汉语语法教案 古汉语的词序及其发展PPT课件
▪ 其誰能賭是而不樂也哉?(荀子·王霸)
1.2 完全保存著舊形式
▪ 這種機構所依據的條件有兩個: ▪ 第一:賓語是一個疑問代詞,如: ▪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 管伯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
(莊子·徐無鬼) ▪ 吾誰使正之?(莊子·齊物論) ▪ 客何好?……客何能?(戰國策·齊策) ▪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 ▪ 奚取於三家之堂?(論語·八佾)
▪ 今仍有唯利是圖、惟你是問之類的說法。
▪ 代詞賓語本身也可以用另一個代詞復指,如:
▪ 古者民有三疾,今者或是之亡(無)也。 (論語·陽貨)
▪ 宣子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貽伊戚。’ 其我之謂矣。”(左宣2)
▪ 若然者,雖直不病。是之謂與古爲徒。(莊 子·人間世)
▪ 農夫朴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 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 風俗美。(荀子·王霸)
▪ 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 詣,文王誅潘止。(荀子·宥坐)
▪ 指示代詞“是”還可以構成凝固形式“是謂” 的形式,如:
▪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 (莊子·馬蹄)
▪ 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莊子·在宥)
▪ 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 (荀子·君道)
▪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 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僖4)
▪ 詞組“是以”的正常語序應該是“以是”, 意爲因此。“以”字放在“是”的前面。因 爲“以”本是動詞,而“是”是指示代詞, 所以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如: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 語·里仁)
▪ 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 累萬,是以天下之男多寡無妻,女多拘無夫。 (墨子·辭過)

处置式起源与演变研究述评

处置式起源与演变研究述评

处置式起源与演变研究述评处置式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句法结构,它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主要对汉语处置式历时起源与演变的研究做一个简要的梳理,现代汉语共时的研究在此不做介绍。

我们认为只有理顺处置式的历时发展脉络和规律,才能真正把共时的语法现象研究透彻。

标签:处置式历时起源与演变一、处置式的提出“处置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王力先生(1943)提出的,“凡是助动词把目的语提到叙述语的前面,以表示一种处置,叫作处置式。

”他在这个概念中抓住了处置式最本质的特征——提宾,这也是后来研究处置式诸多方面最重要的一点。

同时他对处置式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描写:“处置式是把人怎样安排,怎么样支使,怎么对付;或把物怎么处理,或把事情怎样进行”,指出了处置式两个很重要的特点:1.处置式有“活用”的现象;2.处置式和被动式是意义相仿的两种形式。

“活用”所举的例子其实就是后来吴福祥提到的“致使义的处置式”。

后来梅祖麟根据处置式和被动式的关系提出了“被”字句对处置式发展的影响。

黎锦熙(1932)认为,“提宾”是“把”字的一种用法,部分“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措置处理”。

“措置处理”的意思和王力先生提出的“处置”是同理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黎锦熙先生最先提出了“处置式”的语义特性,而王力先生最早完整地提出了“处置式”这一概念。

二、处置式的起源研究处置式一直是汉语史研究的热点,但大体都是对一段时期的处置式进行描写,在详细描写的基础上探究处置式的来源。

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处置式的来源做了各种角度的研究和推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最早对处置式进行研究的是祝敏彻。

他(1957)选取了共时平面存在的“将”字句和“把”字句做历时的考察。

文章认为“将”和“把”均是由动词虚化而来。

虚化的条件是“将”和“把”出现在连动式的第一个动词位置上。

他还认为“连动式虚化为处置式,和连动式虚化为工具语,是同时发生、同时完成。

”文章同时认为“将”字句和“把”字句的意义和用法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汉语史》句式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句式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句式的发展上古汉语句法发展一、上古汉语主语的发展(1)甲骨文大多数句子的主语是单词,词组作主语极少;周秦两汉时主语的结构形式复杂多样起来。

例如: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并列词组)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梁惠王上》)(偏正词组)③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论语·八佾》)(说:道理。

示:置。

斯:指孔子手掌。

于天下:治理天下。

主谓短语作主语。

)④麒鳞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孟子·公孙丑上》)(并列短语。

类:同类)⑤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所”字结构)⑥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庄子·齐物论》)(动宾短语)(2)甲骨文里只极个别句子形式作主语,周秦时大量出现。

例如: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论语·八佾》)②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孟子·梁惠王下》)②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

(《礼记·大学》)二、上古汉语谓语的发展甲骨文里已有连动式和兼语式,但较简;无联合式谓语和主谓谓语。

金文有一些多重连动式,春秋后多且复杂化了。

主谓谓语周秦时才出现。

谓语复杂形式有:联合式、连动式、兼语式、主谓式等。

例如:①父母冻馁,兄弟妻子离散。

(《孟子·梁惠王上》)(联合式)②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战国策·赵策三》)(联合式)③廉颇闻之,肉袒而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连动式)④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以(兼语式。

还有“俾”、“禁”)⑤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诗·郑风·狡童》)⑥亚父劝项羽击沛公。

(《史记·高祖本纪》)(表示劝戒)⑦拜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还有“封、立、尊、迁、徙”等)⑧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

《汉语史》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教案

《汉语史》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教案

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介+宾”位于动词前,构成处置式。

它有三种形式:“以”字、“将”字式和“把”字式。

王力说:“在上古时期和中古的上半期—即七世纪以前,汉语里还没有处置式的存在。

在现代汉语里用处置式的地方,在唐以前只能用一般的动宾结构。

”(一)汉语“以”字处置式在商代金文中就产生了。

补例:①女乃敢以.乃师讼。

(《 匜》)(以:把)②乃师或以.女告。

(《匜》)典籍中的例子,如:①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孟子·万章上》)②故以.桓母之丧告天诸候。

(《公羊传·隐公元年》)“将”和“把”在唐代以前都是纯粹的动词。

例如:①无将.(赶)大车。

(《诗·小雅·无将大车》)②阙党童子将.命(传话)。

(《论语·宪问》)③禹亲把.(拿着)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墨子·非攻下》)④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

(李白诗)⑤两鬓愁应白,劳心把.镜看。

(李频诗)(“把镜看”,看的是“两鬓”。

)(二)唐代“将”、“把”开始虚化为介词,成为处置式:⑥醉把.茱萸子细看。

(杜甫诗)(1)先是“将”字式的产生。

①已用当时法,谁将此议...陈?(杜甫《寄李十二白》)②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

(杜甫《泛江送魏十八》)(2)中晚唐以后,“把”字句处置式更加普遍起来。

①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宫把卷..看。

(“把卷看”,看的是“卷”。

为处置式。

)②莫把杭州刺史.....欺。

(白居易诗)③悠然散吾兴,欲把青天...摸。

(皮日休诗)处置式与表工具的区别:在处置式中,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动词后面不能再有宾语;表工具的词组中,动词后面可以有宾语,因为动词前面的谓语形式只起着状语的作用。

但在表工具语和表处置语中,用“将”还是用“把”是不论的。

如“那个人便将.手把.武松头发揪起来”,(《水浒》第三十二回),“吴用便把.手将.髭须一摸”。

(《水浒》第二十二回)(三)但直到清代,工具语和处置语中的介词才有了分工。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演变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演变

4》. 唐宋后‚将‛和‚把‛都可用于处置式或工具语:
例如: • 心将潭底测,手把波纹袅。(皮日休诗) ( ‚将‛和 ‚把‛都用于处置式) • 轻将玉板敲花片,旋把金鞭约柳丝。(张祜诗) (‚将‛和‚把‛都用作工 具语) • 莫将天女与沙门,休把眷属恼人来。(敦煌变文集) (‚将‛用于处置句, ‚把‛用于工具语) • 那人便将手把武松头发揪起来,(水浒传第32回) (‚将‛用于工具语,‚把 ‛用于处置句) • 智深把左手拔住上截…将那根绿杨树连根拔起 (‚把‛用于工具语,‚将 ‛用于处置句)
注:处置式和工具语的区别是:在处置式中,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动词后面 不能再有宾语(至少是不能有直接宾语,因为处置式就是用介词把宾语提前) ;在工具语中,动词后面可以有宾语,因为动词前面的谓语形式只起着状语的作 用(如‚将炙啖朱亥‛、‚把烛看事‛ )
三:与上古时期相比,中古时期处置式的特点:
第一,新型处置式自唐始,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大量例句可从 文献中见到,且都用‚将‛、‚把‛做标志。 第二,新型处置式表义范围超出以前,动词的处置意味更加强烈。 第三,新型处置式结构与以前不同。 ①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 史》中提到的,属动词前不带任何修饰 成份的处置式。即:N施+将(把)+N受+V。 如: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杜甫《泛江寄李十二白诗》) 悠然散吾兴,欲把青天摸。(皮日休《初夏游楞枷精舍诗》) ②前带有各种状语的处置式。 即:N施+将(把)+N受+状语+V 如:莫怪将哀当面报,夫人自刎楚营门。(《敦煌变文集〃汉江王 陵变文》) 阿郎把数都计算。(《敦煌变文集〃董永变文》) 把阎王凳子千回跪。(《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
连动式
2、将+名词+及物动词 之间 将+名词+及物动词+名词 把+名词+外动词 中唐 把+名词+外动词+名词 以后

汉语史纲要 第二编 汉语语法史 第九章 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汉语史纲要 第二编 汉语语法史 第九章 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的使用也不断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 (1)“将/把”字句应用广泛。 ✓ (2)宾语和述谓语的关系复杂化。 ✓ (3)谓语前面带状语、后面带补语的情况更是常见,带补语的成分有 结果补语、趋向补语、体标记、数量短语、状态补语和可能补语等。 ✓ (4)“将/把”的宾语成分复杂化,已由名词性成分发展成为小句和 复句成分。 ✓ (5)“将/把”字句中,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语动词连用的,也有 不用谓语动词的。 ✓ (6)出现表示使役意义的“将/把”句。“将/把”含有使役的语法意 义,宾语是动作的施事者,谓语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 (7)在表示否定的处置式中,否定词可以放在“将/把”的后面。
到唐代,“把”发展出广义处置的用法,广义处置式有处置(给)和处置 (到)。在唐代,“将/把”既可以作处置标记,也可以作工具介词。
第二节 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 二、“将/把”字句的产生和发展
自晚唐五代开始,“将/把”产生了致使义处置式。 近代汉语,“将/把”广义处置式进一步发展,狭义处置式和致使义处置式
到隋唐时期,“以”字句中的处置(给)功能已趋于衰退,处置(到)功 能也不再发展。
第二节 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 二、“将/把”字句的产生和发展
“将/把”字句有广义处置和狭义处置两种功能,介绍“将/把”字句的产 生和发展,就是介绍“将/把”字句广义处置式和狭义处置式的产生和发展 。
先秦,“将”作动词,有“率领”、“携带”义。春秋战国,“将”仍然 作动词,表示“拿”、“带领”义,出现在两类不同的连动式中。
➢ 鉴于处置词“将/把”比介词更为虚化,所以,我们称之为“处置标 记”(disposal marker)。
第一节 处置式的类型
➢ 类型上,汉语处置式有广义处置式、狭义处置式和致使义处置 式。

古代汉语教案(修辞)

古代汉语教案(修辞)

一、古代汉语教案(修辞)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汉语中的基本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古代汉语修辞手法进行有效表达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古代汉语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三、教学内容:1. 古代汉语修辞手法的分类及其特点。

2. 常见的古代汉语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3. 古代汉语修辞手法的运用实例及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古代汉语修辞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各类修辞手法的特点和用法,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拓展:讲解古代汉语修辞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传承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练习作品: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创作能力和对古代汉语修辞手法的运用水平。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古代汉语修辞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 实例:收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3. 多媒体: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汉语修辞的基本概念和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

3. 练习法:让学生分组练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八、教学环境:2. 设备:确保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为教学提供支持。

九、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32课时,每周2课时,共计16周。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十、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古代汉语修辞方面的书籍,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汉语的语音和词汇。

2.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3.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4.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5. 古代汉语语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汉语语法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法实例。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2. 讲解:讲解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规则。

3. 分析: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法实例。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古代汉语语法的整体掌握水平。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古代汉语语法教材。

2. 古代文学作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案例。

3. 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2. 难点:古代汉语语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八、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部分教学计划共30课时。

2. 课程安排:每节课时45分钟,每周3课时。

3. 进度安排: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章节安排2-3课时。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开展古代文学作品朗诵会,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3.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讲解古代汉语语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2006年9月语言研究 Sep, 2006 第26卷第3期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 ol.26 No.3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石 毓 智(新加坡国立大学 中文系,新加坡 119260,新加坡)摘要:处置式是近代汉语语法最重要的发展之一,迄今为止的有关研究多为观察描写性质的,很少有人谈及它的产生动因和发展机制。

本文从那个时代汉语整体语法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有定性受事名词的重新分布为处置式的语法化动因,而动补结构的建立是推动处置式发展壮大的机制。

本文研究表明语法的历史发展也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

关键词:把;将;处置式;语法化;有定性;动补结构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6)03-0042-08近代汉语语法发展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为处置式的产生与发展①。

大约在八世纪左右来自普通动词的“将”和“把”相继语法化为处置式标记,经历了宋元明清的发展演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最常见的语法格式,也是现代汉语语法有别于古汉语语法的最突出特征之一。

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考察。

关于处置式的来源,就我们能够看到的资料,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来自于“将”和“把”用作连动格式的第一动词的语法化[1-2]。

我们认为,这只是处置式产生的必要条件,无法充分解释为什么它们不早不晚在唐朝语法化,又为什么能够在宋元时期得到迅速的发展。

(二)来自于“将/把”把动词之后的宾语提前的用法[3]。

这种观点确实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将”或者“把”之后的名词多为动词的受事,但是有两个问题没有回答。

一是“假如处置式的意义和普通主动句的意义完全相同,则中国话何必有着两种不同的形式?”[4]二是“将”或者“把”只有发展成为语法标记时才能具有把宾语提前的功能,那么它们的语法化过程到底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最早的处置式很多不能还原为动宾式,可见它并不是简单把宾语提前而得到的。

第四十七节 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四十七节 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四十七節處置式的產生及其發展刘丽琨(09漢語言文字學,學號0898397)D組1.“處置式”的提出及命名1.1首創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王力文集》第二卷),1943●提出:中國語言里有一種特殊形式,就是用助動詞“把”(“將”)字,把目的語提到敘述詞前面。

大致來說,“把”字所介紹者乃是一種“做”的行為,是一種施行,一種處置。

在中文里,我們把它稱作“處置式”。

1.1.1進一步論述:王力《漢語史稿》(1958)●處置式:現代漢語里的一種特殊的語法結構。

形式上,用一個介詞性的動詞“把”字把賓語提到動詞的前面。

意義上,主要作用在於表示一種有目的的行為,一種處置。

例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1.2命名依據:王力先生認為,應當抓住一種結構的主要作用來給它一個名稱。

因為在現代漢語和現代文學作品中,處置式并不是都表處置。

但是,它表處置的作用是主要的,能產的。

我們認為,這樣的標準是合理的。

1.1.3主要分歧:“把字句”不表示處置。

針對這一名稱,很多學者提出了質疑。

呂叔湘(1948)認為:“把字句”並不是都表示處置。

例如:把機會錯過了。

胡附文煉(1955)認為:王力“處置式”的說法比較勉強,因為“把字句”不一定表示處置的意義,許多沒有處置意義的意思在我們語言里也常用“把字句”表示出來。

例如:牆上那枚釘子把我的衣服弄破了。

這樣的句子絲毫沒有處置的意思。

梅廣(1978)認為:處置是動詞的性質,不是把字句的功能。

1.2其他觀點:●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關於“把字句”的研究,首創“提賓”說。

認為介詞“把”的作用是把原先位於動詞之後的賓語提到了動詞之前。

例如:我“把”這本“書”讀完了。

今天一陣大風,將我的帽子吹掉了。

●呂叔湘《把字用法的研究》:另闢蹊徑,提出“行為動詞”說、“賓語有定”說以及“謂語複雜”說。

以上兩家的觀點在國內外語言學界的影響很大。

2.處置式的两種主要表現形式:“將”字式和“把”字式2.1分期:2.1.1在上古時期和中古的上半期:漢語里還沒有處置式的存在。

古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处置式的产生与发展

古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处置式的产生与发展

二、處置式的產生和類型 2.1 處置式的產生
處置式的來源是漢語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學者們做過很多研究,有代表性的觀點大致 可以分爲四類: 1、來源於連動式,代表人物有王力《中國語 法理論》(1944)、《漢語史稿》(1958)、 祝敏徹《論初期處置式》(1957)等; 2、來源於上古漢語中的“以”字結構,代表 人物有P.A.Bennett《The evolution of passive and disposal sentences》 (1981)、陳初生《早期處置式略論》 (1983)等;
處置式的特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很多學者 曾經做過研究,他們的主要著眼點是現代漢 語的把字句,而且主要是找出把字句的各種 限制。曾經提到的特點有: 把字句中的動詞必須是帶處置性質的; 把的賓語必須是有定的(或專指的); 動詞要有前加成份或後加成份,如果是單個 動詞就必須是雙音節的。 當然,以上三個特點都有例外,但這不是我 們討論的重點,我們主要討論與把字句的產 生相關的幾個問題。
所以,簡單地說,處置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把”字句,有研究者認爲,現代漢語中這 類句子的功能未必都表示處置,所以不採用 “處置式”這個術語而稱之爲“把”字句。 但把字句不足以概括古代漢語中的這類句式, 所以我們仍然稱爲處置式。
處置式的特點是什麽?或者說“把”的作用 是什麽?這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有人認爲“把”的作用就是把動詞後面的賓 語提前。這種說法過於簡單,它只能適用於 初期的處置式(南北朝至隋唐),但不能概 括後來發展起來的一些處置式。更重要的是, 它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假如處置式的意義 和普通主動句的意義完全相同,則中國語何 必有這兩種不同的形式?”(王力1944)
中唐以後,“把”也在下列兩類句子中開始虛 化: 1、“把”+名詞+外動詞 醉把花看益自傷。(白居易詩)(拿義) 偷把邠王小管吹。(張祜詩)(拿義) 枉把金釵卜,卦卦皆虛。(敦煌曲子詞· 鳳歸 雲徧)(拿義) 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詩) 不把庭前竹馬騎。(變文) 司徒曰:“汝向閒時,把他堂印將去。”(韋 絢· 嘉話錄) 前三例“把”的動詞性還很強,後三例就完全 虛化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力先生分析以上三個句子說:“‘把卷看’ 和‘把劍看’、‘把鏡看’是有分別得。 ‘把劍看’的是詩句,不是看那‘劍’, ‘把鏡看’的是‘兩鬢’,不是‘看’那鏡 子;而‘把卷看’的‘看’卻正是‘看’那 卷子。因此,就意義上說,‘把卷看’是處 置式,而‘把劍看’和‘把鏡看’不是。但 是,就結構形式上說,它們的結構是完全一 樣的,可見‘把卷看’的‘把’在當時還沒 有完全喪失動詞的性質。從這一點上看,動 詞虛化的過程就更加明顯了。” 王力在此書中認爲處置式的產生大約是在第 七世紀到第八世紀之間,即唐代初期和中期。
而將(把)虛化爲賓語標誌則是因為在這種 句式中把(將)的賓語和後一個動詞的賓語 是同一個,在這種情況下,後一個動詞的賓 語往往被刪去,只保留前一個賓語;而把 (將)又不如後一個動詞重要,所以失去了 實義而變爲賓語的標誌。 他認爲把字句(處置式)的產生式重新分析 (reanalysis)的結果。圖示如下:
2)動詞“將”+名詞(只是“將”的賓語,後 面主要動詞有它自己的賓語)+及物動詞+名詞: 乾道運無窮,恒將人代工。(唐明皇詩) 越女作桂舟,還將桂爲楫。(王昌齡詩) 將心感知己,萬里寄懸旌。(高適詩)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李白詩) 在這種句式中的“將”虛化後,“將+名詞” 成了工具語。
中唐以後,“把”也在下列兩類句子中開始虛 化: 1、“把”+名詞+外動詞 醉把花看益自傷。(白居易詩)(拿義) 偷把邠王小管吹。(張祜詩)(拿義) 枉把金釵卜,卦卦皆虛。(敦煌曲子詞· 鳳歸 雲徧)(拿義) 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詩) 不把庭前竹馬騎。(變文) 司徒曰:“汝向閒時,把他堂印將去。”(韋 絢· 嘉話錄) 前三例“把”的動詞性還很強,後三例就完全 虛化了。
2、南北朝以後,“將”出現在連動句中,但 連動式的另一動詞僅限於表示動向的動詞, 如: 猶將兩牌自隨。(續齊諧記) 將秦向城門入。(冥祥記) 於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搜神記) 見一嫗將兩小兒過,並著青衣。(啟顏錄)
3、在第八世紀,出現了下列兩種連動式(開 始時這兩類句子都是作爲連動式的形式出現 的): 1)動詞“將”+名詞(“將”的賓語,也是 後面主要動詞的賓語)+及物動詞 孫子將一鴨私用,祐以擅破家資,鞭二十。 (朝野僉載) 空將澤畔吟,寄爾江南管。(李白詩) 料理中堂,將少府安置。(遊仙窟) 必將潭底測,手把波文裊。(皮日休詩) 以上前兩例“將”的動詞性還很強,後兩例就 完全虛化了,虛化後成了處置式。這樣一種虛 實並存的情況,顯示出了處置式還處於萌芽時
二、處置式的產生和類型 2.1 處置式的來源
處置式的來源是漢語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學者們 做過很多研究,有代表性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爲三類: 1、來源於連動式,代表人物有王力《中國語法理論》 (1944)、《漢語史稿》(1958)、祝敏徹《論初 期處置式》(1957)等; 2、來源於上古漢語中的“以”字結構,代表人物有 P.A.Bennett《The evolution of passive and disposal sentences》(1981)、陳初生《早期處 置式略論》(1983)等; 3、梅祖麟《唐宋處置式的來源》(1990)將處置 式分爲三類,認爲它們分別來源於上古漢語的“以” 字結構、受事主語句和連動式。
2.1.3 多重來源說
梅祖麟《唐宋處置式的來源》(1990)將 唐宋時期的處置式分爲三類,認爲它們分 別來源於上古漢語的“以”字結構、受事 主語句和連動式。
(甲)雙賓語結構VB+O1+V(+於/與)+O2 (1)處置(給):把O1給O2 忍大師即將所傳袈裟付能(曹溪大師別傳)/ 應把清風遺子孫(方干詩)/莫把壺中秘訣, 輕傳塵裏遊人(李中詩)/堪將指杯術,授與 太湖公(皮日休詩) (2)處置(作):把O1當做O2 將此茶芽爲信(歷代法寶記)/解將無事當無 為(朱灣詩)/他把身爲究竟身,便把體爲究 竟體(維摩詰講經文)有人把春樹,喚作白 旃(zhān)檀(寒山詩)
2.1.2 來源於“以”字結構
P.A.Bennett認爲:古代漢語中的“以”字 結構是“把”字句(處置式)的前身。 古代漢語的“以”字結構可以用在雙賓語 結構中,可以放在動詞的前面或後面,如: 教人以善。/堯以天下與舜。 “以”字結構也可以表示動作的工具,同 樣可以放在動詞的前面或後面,如: 文王以民力爲臺。/殺人以梃與刃。
P.A.Bennett還對“把(將)”的虛化和把字 句(處置式)的產生作了進一步的分析。他 認爲:“將(把)”從表示“持”義的動詞 虛化爲表示工具的介詞以及處置式中的賓語 標誌(object marker),都是不難理解的。因 為“把(將)”處在連動式中的前一個動詞 的位置,但後面那個動詞在意義上比它重要, 所以它虛化爲表示工具的介詞,這正如英語 中的下列變化: John took a knife and cut the cake.(約翰 拿了刀來切蛋糕)→John used a knife to cut the cake.(約翰用刀來切蛋糕)→John cut the cake with a knife.(約翰用刀切蛋糕)
所以,簡單地說,處置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把”字句,有研究者認爲,現代漢語中這 類句子的功能未必都表示處置,所以不採用 “處置式”這個術語而稱之爲“把”字句。 但把字句不足以概括古代漢語中的這類句式, 所以我們仍然稱爲處置式。
處置式的特點是什麽?或者說“把”的作用 是什麽?這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有人認爲“把”的作用就是把動詞後面的賓 語提前。這種說法過於簡單,它只能適用於 初期的處置式(南北朝至隋唐),但不能概 括後來發展起來的一些處置式。更重要的是, 它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假如處置式的意義 和普通主動句的意義完全相同,則中國語何 必有這兩種不同的形式?”(王力1944)
他認爲主+動1“把”(“將”)+賓1+動2+賓2 (賓2=賓1 )的句子在漢語史上確實存在,如: 就將符依法命焚之。(馮翊《桂苑叢談》) 船者乃將此蟾以油熬之。(陸勛《志怪》) 即將梁元緯等罪人於墓前斬之訖。(變文) 汝將此人要徐殺之毋損皮肉。(佛說長阿含 經,後秦) 甚至在把字句中後面還可以有“之”: 還把身心細識之。(變文)
陳初生《初期處置式略論》(1983)認爲 金文中就已經有“以”字處置式,而且認 爲這種處置式的詞序“似是上承遠古和上 古前期的賓語前置而來”,在前置賓語錢 “加一個‘以’爲語法標誌”,就產生了 “以”字處置式。
貝羅貝(Peyraube)《早期把字句的幾個問題》 (1989)認爲把字句是通過語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而產生的。具體過程是: 先有共時的變化(synchronic derivation): 主+動1“把”(“將”)+賓1+動2+賓2→主+ 動1 “把”(“將”)+賓+動2,條件是賓2=賓 1;然後歷時的變化(diachronic derivation) 才發生,通過語法化的過程,動詞“把”變 成介詞“把”:主+動1 “把”(“將”)+賓 +動2→主+介 “把”(“將”)+賓+動。
爲什麽這兩類句子中的“將”容易虛化呢? 原因是這兩類句子中除“將”以外,還有另 一個作爲句中主要敘述詞的動詞,“將”只 是表示一種無關緊要的輔助動作。語言中的 某一成份所表示的意義(這裏指的是行爲) 如果不甚顯著的話(因句中另一行爲的意義 更為顯著),那它所表示的意義就容易在人 們的印象中逐漸消失掉,這樣,“將”就由 實而虛,新的工具語和處置式就這樣產生了。
處置式的特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很多學者 曾經做過研究,他們的主要著眼點是現代漢 語的把字句,而且主要是找出把字句的各種 限制。曾經提到的特點有: 把字句中的動詞必須是帶處置性質的; 把的賓語必須是有定的(或專指的); 動詞要有前加成份或後加成份,如果是單個 動詞就必須是雙音節的。 當然,以上三個特點都有例外,但這不是我 們討論的重點,我們主要討論與把字句的產 生相關的幾個問題。
“把”字在唐代以前也是一個表示“持、拿” 意義的實義動詞,如: 湯自把鉞,以伐昆吾。(史記· 殷本紀) 王先把其手曰:“事克當相用爲荊州。” (世說新語· 識鑒) 今暗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笑林)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李白詩) 何須把官燭,似惱鬢毛蒼。(杜甫詩) 下官不忍相看,忽把十娘子手而別。(遊仙 窟)
像“堯以天下與舜”這樣的句子就和後來的 處置式“堯把天下給舜”很接近。 在《史記》中,“以”字結構也可以放在雙 賓語結構中,如: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 到了《世說新語》中就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 用“以”字結構把賓語提前,而動詞後面跟 的是處所詞,如: 家人常以琴置靈床上。/以百錢掛杖頭。
2.1.1 來源於連動式
這裏以祝敏徹《論初期處置式》為例介紹處置 式來源於連動式的觀點。 1、“將”和“把”在初唐以前都是含有實義 的獨立動詞,其中“將”表“持、送、領、助” 等義,“把”表“持、拿、握”等義,如: 無將大車,維塵冥冥。(詩經· 小雅· 無將大車) (送也) 吏謹將之。(荀子· 成相篇)(持也)

NP V
s
VP VP NP P
s
PP NP VP V
NP V
把 卷 看 把 卷 看 按照第一種理解,“把”是動詞,句子是連動 式;按照第二種解釋,“把”是介詞(賓語標 誌),整個結構是處置式。
Bennett 觀點評價:他的觀點存在一個矛盾: 一方面,他認爲古代漢語的“以”字結構是 處置式的來源,即著眼于“堯以天下與舜” 與“堯把天下給舜”的相似性,那麼從“以” 字結構發展為處置式只是詞彙替換。另一方 面,他又認為處置式是經過重新分析而來的, 即由“把+賓+動+賓”這種連動式刪去後面 一個賓語並發生重新分析而產生,如此一來, 則處置式的前身應該是連動式而非“以”字 結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