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到2002年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功能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该文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以及建设方案。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建设方案
一.自然保护区的定义
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自然保护地等。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其意义在于:保留自然本底,它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应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贮备物种,它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科研、教育基地,它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实验的场所;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它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自然保护区对促进国家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
1创建阶段
在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与会代表提出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继续保护,并建议建立自然保护区。1956年10月,在全国第七次林业会议上,根据人大提案提出了“狩猎管理办法(草案)”和“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通过批准了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由此开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新纪元。
2停滞和缓慢发展阶段
始于1966年的十年动乱,使我国刚起步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受到严重挫折。新建自然保护区被停止,一些已建的保护区也被破坏或撤销。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上对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重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3快速发展阶段
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开始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自然保护区建设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后,目前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已遍布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仅生物多样性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已赶上或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京、津、沪等大城市的郊区也相继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数量、管理水平等,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力、科技水平、经济状况和文明程度。
至1993年,全世界已建立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8619个,总面积为79226.6万公顷,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当时我国已建立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保护区717个,面积为660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6%。其中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433个,
面积4703万公顷,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84个,面积1904.1万公顷。此外,还有少数遗传资源保护区,如保护栽培果树野生亲缘种的新疆巩留野核桃保护区,保护淡水鱼类种质资源的江西都阳湖鲤卿鱼产卵地保护区等。
国家生物圈保护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系统,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于1976年开始在世界各国建立的,它把自然资源的保护、研究(包括长期监测、环境教育、培训、示范等)与发展(包括合理利用资源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然有利于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因此,它的数字在不断增加。据1994年统计,全世界已有324个生物圈保护区分布在82个国家。1980年我国首批被纳入川补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有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和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到1996年我国已有12个自然保护区被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网络。
由上可见, 不管是从数量还是所占国土面积,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及加入国际生物圈网的自然保护区,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近3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又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据1997年11月9日中央电视台报道:到目前为止,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目已达到797个,总面积达72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2%。1997年12月23日,中央电视台又报道我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799个,野生动物繁殖中心230个,野生动物保护中心14个。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不仅能够合理地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而且在“保护”的基础上,还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均匀、管理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遗传资源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目前国际性关注的热点。所谓遗传资源是指驯化家畜动物、栽培作物的品种资源及其野生亲缘种。我国遗传资源极其丰富,据统计,在我国栽培的600多种作物中,有237种起源于中国。但随着自然生存环境的不断缩小,一批农作物野生亲缘种正遭受生存威胁,有的已经消失,而我国在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方面比较落后,甚至尚未起步因此,加强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是涉及到国家利益的战略性间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努力多建一些保护区。
此外,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科学基础还比较薄弱。据1993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自然保护区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58.3%,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9.2%。因此,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急待提高。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方案
1区域布局
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数分布于西南、华南和东北三个区域,华东、华中和华北三个区域相对较少。
西南、华南两区现有自然保护区约占全国总数的1/2左右,但区域内部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海南、云南、广西三省、区,广东、西藏较少。由于西南、华南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主要中心地区,“八五”期间,除了增加自然历史遗迹(地质剖面、化石产地、火山、岩熔地貌等)和海洋类型(华南沿海岛屿和红树林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外,仍应继续加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中心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八五”期末,两区各省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要占本省面积的5%以上。
东北地区现有自然保护区约占全国总数的15%,分布比较均衡,且该区主要生态系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落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常绿混交林及温带和暖温带草原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代表性较好的自然保护区。“八五”期间,应重点建设地质和草地类型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