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合集下载

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保持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以下是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
1. 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
自然保护区包含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野生动物、森林、草原、湖泊、河流等,这些资源应当得到合理的、可持续的利用。

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基础,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但要兼顾资源保护。

2. 加强环境监管
在自然保护区内,需建立健全的环境监管管理体系和制度,确保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实用、可行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环境监控与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置污染行为和环境事故,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环境的稳定与和谐。

3. 打造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
访。

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开发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但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4. 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自然保护区内科学研究的力度,提高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对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研究和调查,为保护区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体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在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以生态为先,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长期稳定性,同时也应该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统一。

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自然保护地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可持续发展而设立和管理的一系列地区。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的现状、问题,并就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的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在自然保护地划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划定和管理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通过地理调查、生态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来实现。

自然保护区覆盖面积逐渐扩大,并涉及到山地、湿地、海洋等多个生态系统。

目前,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已经达到了538个,覆盖了面积约为1.8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8%左右。

其次,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大量的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专家学者投入到自然保护地的研究中,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生境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例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长期的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中发现了许多新物种,并推动了对中国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另外,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研究还包括了自然地理、环境监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面。

然而,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内容和深度有待提高。

目前,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研究主要关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而在生态功能恢复、生境连通等方面的重要研究相对较少。

此外,还有不少地区的自然保护地研究还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上,缺乏深入的机理解释和定量分析。

其次,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的数据不够完善和共享。

由于地理条件、资金以及技术限制等多种原因,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监测和数据积累相对薄弱。

这导致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数据缺失,同时也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共享与应用。

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监测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加强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以促进研究的深入发展。

此外,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还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研究投入。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而设立的特定区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维护的重要基地。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如资源保护不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威胁着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结合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从立法保护、管理体制、科学监测、公众参与和社区发展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资源保护不力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但由于部分地区的资源保护不力,导致野生动植物面临破坏和灭绝的危险。

一些非法采伐、滥捕滥猎等行为严重影响着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

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是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一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过度开发、污染等现象严重威胁着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3.管理体制需要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主要是由国家、省、市、县一级的自然保护管理机构组成,但由于各级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不畅,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管理责任不清、管理效率低下等。

二、可持续发展建议1.加强立法保护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和资源利用行为,增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完善管理体制应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加强各级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3.加强科学监测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科学监测工作,建立全面、系统的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掌握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 人为干扰过大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一些不法砍伐和捕杀野生动植物的行为,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一些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村民也存在非法狩猎和非法采伐行为,给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2. 管理薄弱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着管理薄弱的问题,缺乏专业的保护人员,缺乏专门的科研力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到位,导致了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

3. 保护政策不够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管理政策制定不够科学,监督执法不力,导致了保护工作效果不佳。

1. 加大宣传力度应该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2. 完善管理体制应该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投入,提高管理效率。

3. 增加保护资金应该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资金,保障自然保护区的正常运转。

4. 强化法律法规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执法制度,提高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自然资源的合法权益。

5. 加强团队建设应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团队的建设,提高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管理能力,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 加强科学研究应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力量,加强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7. 增加保护区表现力应该增加保护区的表现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社会监督的合力。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生态系统逐渐恶化的当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只有通过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力度,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自然保护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成为了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兴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人们对于亲近自然、追求身心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宁静与美丽,成为了许多人的渴望。

其次,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珍稀的动植物、独特的地质地貌、优美的自然风光等,这些都为生态旅游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再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人们希望通过参与生态旅游,增强环保意识,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部分自然保护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过度开发、盲目建设,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平衡。

例如,一些景区修建过多的人工设施,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景观;有些地方游客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另一方面,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畅,容易出现管理漏洞。

此外,一些保护区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手段,难以有效地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监管和引导。

再者,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交通不便、住宿条件简陋、餐饮服务质量不高,这些都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同时,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新,大多局限于观光游览,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为了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科学规划。

在开发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评估,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明确哪些区域可以开发,哪些区域需要严格保护,确保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其次,完善管理体制。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监管,严格控制游客数量,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到2002年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功能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该文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以及建设方案。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建设方案一.自然保护区的定义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自然保护地等。

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

其意义在于:保留自然本底,它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应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贮备物种,它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科研、教育基地,它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实验的场所;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它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自然保护区对促进国家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1创建阶段在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与会代表提出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继续保护,并建议建立自然保护区。

1956年10月,在全国第七次林业会议上,根据人大提案提出了“狩猎管理办法(草案)”和“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通过批准了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由此开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新纪元。

2停滞和缓慢发展阶段始于1966年的十年动乱,使我国刚起步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受到严重挫折。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而设立的区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科研与保护的脱节以及社会参与度不高等。

管理体制不完善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体是自然资源部,但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环保组织等都参与导致管理体制不够科学、规范,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行动。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自然保护区管理发展的另一大问题。

目前,虽然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仍然不足以满足保护区的基本需求。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而当前的资金投入仍然存在不均衡、不稳定的问题。

监管力度不够也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个难题。

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科研与保护的脱节也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个问题。

科研与保护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

但在实际操作中,科研与保护往往脱节,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保护行动,保护的需求和科研的发展不能有效衔接,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效果不佳。

社会参与度不高也是制约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然保护区涉及到大量的利益相关方,包括当地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

但目前社会参与度不高,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保护效果不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可持续发展建议:一、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的职责。

二、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保护区基本建设和日常管理的经费需求。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自然资源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自然资源日益短缺,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这也带来了保护自然环境的压力和紧迫性。

作为国家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出发,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成效近年来,我国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也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

截至目前,我国共建有近300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300万公顷。

这些自然保护区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和植物动物种类丰富多样,是我国宝贵的自然遗产。

通过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和恢复了生态系统,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保障了生态安全,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虽然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保护区面积的不足。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虽然超过了1300万公顷,但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

其次,保护区范围的划分存在盲区。

在现实中,很多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划分还没有完全根据科学规律和实际情况制定,因此一些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未能被完全保护起来。

再次,保护区管理的机制不完善。

一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经验、上级领导的部门管理模式不满足自然保护区的实际需求等。

最后,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需要提高。

由于不少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因此管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经验有限,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1.加大保护区面积。

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措施。

因此,在现实中,应进一步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范围,完善保护机制,确保保护区面积的不断增加。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一些管理不善和外部压力的影响,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建议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资金和人力不足。

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但是很多地方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资金不足、人员配备不足,导致管理效果不佳。

2. 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自然保护区在划定时考虑不够周全,导致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3. 外部干扰。

一些自然保护区周围存在不法开发、过度开采等行为,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了威胁。

4.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一些地方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管理单位之间协作配合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合力。

可持续发展建议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1.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要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财政拨款,确保自然保护区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管理和保护工作。

2. 加强人力建设。

招聘专业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能力。

3. 科学规划。

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应该经过科学严谨的规划,充分考虑到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划定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4.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度,形成社会共识。

5.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合作机制,囊括各级政府、科研机构、NGO等相关单位,形成合力,共同保护自然保护区。

6. 完善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和制止,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7. 积极引导当地经济。

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积极引导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中。

8. 加强国际合作。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常常跨越国界,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保护。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自然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内诸多自然保护区根据实际,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策略。

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内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核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针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诸多的问题,本文以此来进行阐述并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可持续发展1 前言自然资源保护自20世纪70年代就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人类通过构建自然保护区,拯救濒临灭绝的生物物种,同时也可以在自然保护区中检测人为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设立永久性的基地和自然资源体,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旅游、科研、文教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我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2.1经费使用不够科学,管理责任不够明确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其设立的根本目的在于对生态资源提供科学、有效的保护性管理。

为此国家需投入较多的资金来确保包括设施建设、科学研究、保护宣传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然而,虽然国家已经针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管理政策,但在经费管理层面所采用的管理机制仍较为粗放,这意味着即使保护区能够拥有足够的资金来用于建设,资金的利用率也并不能达到最高水平。

此外,针对现有自然保护区组织结构,地方政府仍是保护区的主要管理负责单位,这就使得保护区的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会受到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限制,一旦政府负责人员责任意识缺失,很容易使大量的建设资金遭到浪费或被侵吞。

2.2社区经济发展与保护区发展矛盾突出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周边通常没有居民,而且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当地社会经济与保护区之间并不存在突出矛盾,保护区基本上处于社区隔离的管理模式下。

我国自然保护区多数情况下是依据西方国家以前的国家公园模式进行设计,因此保护区通常都处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且与居民之间存在交叉问题,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矛盾,自然保护区需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又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一、自然保护区的定义与分类自然保护区指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生物多样性而划定的土地面积。

根据保护目的、生态类型、保护方式等不同因素,自然保护区可分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等。

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与法规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法规。

中国国家林业局在2000年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该条例明确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分类、管理与保护等具体措施。

自然保护区管理手册还要求建立科学的治理体系和健全的保护机构。

三、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采取长期的管理措施,其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生态系统健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中国保护区对于效益最大化、资源最优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等原则做出努力,不断推进着可持续性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地区生态系数平衡,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四、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难点作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者,要面对着诸多困难。

如保护区面临着日益趋紧的资金、人力等问题,还要面临地盘地域广泛、治理机构不完善等弊端。

此外,保护区管理也要考虑到当地社区民众的利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以达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案例位于吉林省长白山市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设立于1986年,面积近13000平方千米,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当地的文化旅游业,保护区自然景观引来了不少游客,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

为盘活保护区资源,打破了传统观念,全力推进了保护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六、结语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区管理手册的核心。

作为保护区管理者,我们不仅需要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还需加强社区民众的参与,磨合出更加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

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推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始始终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前瞻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前瞻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前瞻自然保护地是国际上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一直致力于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与管理。

本文将回顾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总结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以来,中国保护地网络逐渐形成,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

在建国初期,以天然保护区为主要形式,在保护大型珍稀物种和植物群落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但由于管理不足、资源匮乏等原因,发展进程相对较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加大投资力度,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地,如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自然遗产等,致力于保护更为广泛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研究方面,从最初对单一物种的研究逐渐转变为对生态系统功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分布的综合研究。

许多研究项目通过长期监测和数据收集,为保护地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中国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促进了自然保护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未来,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保护地网络,提高各级保护地的管理能力和效果。

同时,保护地的长期监测和科学研究需要持续进行,以便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演变。

其次,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跨部门的保护机制,保护地的管理工作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协同行动。

此外,应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参与,推动整个社会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共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在面临多样化挑战的同时,中国自然保护地的未来展望依然充满希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政策法规的完善,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和保护水平将不断提升。

同时,保护地建设将从简单的物种保护向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过渡,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维持。

中国将继续与国际社会分享自身保护经验,同时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共同保护地球上宝贵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保护原生态环境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所划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受到特殊管理和保护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保护不力、生态环境破坏、人为干扰严重等,阻碍了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结合现状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改善和优化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分析1. 资源保护不力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而设立的,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自然保护区存在资源保护不力的问题。

部分自然保护区内存在非法砍伐、盗猎等行为,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 生态环境破坏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内,由于人为活动过度,如旅游开发、建设等,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

一些自然风景名胜区因为过度开发,导致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3. 人为干扰严重一些自然保护区遭受到了频繁的人为干扰,如非法开采、非法捕猎、乱搞旅游等,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二、可持续发展建议针对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不力的问题,需要加大对资源保护的力度,加强巡逻和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2.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监测和评估,定期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3. 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在规划和开发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开发自然保护区,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

4. 宣传教育和提升公众意识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使自然保护区管理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参与,促进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划定的特定区域,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珍贵的自然资源。

森林作为自然保护区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资源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1. 濒临砍伐在一些自然保护区中,森林资源遭到非法砍伐的情况时有发生。

一些人为的活动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损害。

2. 破坏生物多样性除了砍伐之外,在一些自然保护区中还存在着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情况。

一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受到了侵害,导致了生物种群的减少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3. 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一些自然保护区中存在着过度的土地资源开发,包括矿产开发、旅游开发等,这些活动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1. 加强监管和执法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中的森林资源,加强监管和执法是必不可少的。

需要加强对非法砍伐的打击力度,严格监管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保自然保护区中的森林资源不受侵害。

2. 完善保护措施完善自然保护区中的森林资源保护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等,提高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水平。

3. 开发可持续利用模式推动自然保护区中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开发。

通过合理规划,将自然保护区中的森林资源用于可持续的经济活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同时也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4. 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5.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分享经验、技术和资源,促进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不断完善。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和执法、完善保护措施、推动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开发等一系列措施,才能真正实现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1. 引言1.1 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特定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产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重要途径。

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自然资源,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而且,自然保护区还可以为科研提供重要的实验场所,促进生态科学的发展。

自然保护区也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有效保护其中的森林资源,以实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2 森林资源保护的紧迫性森林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和滥用,全球范围内的森林面临着严重的砍伐、破坏和破坏的威胁,森林资源的保护紧迫性日益凸显。

森林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已经导致了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灭绝,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森林的减少导致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加剧,给人类社会及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林火的频发,森林遭受的破坏日益严重,森林资源的保护任务变得更加紧迫。

必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字数:223】2. 正文2.1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分析自然保护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护区,其中包含了大量珍贵的森林资源。

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受到非法砍伐、盗伐等行为的破坏,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1. 引言1.1 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更体现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福祉的层面。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减缓生物灭绝的速度,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恢复。

自然保护区还承担着调节气候、保护水源、净化空气等重要生态功能,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保护区管理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管理自然资源,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保护区管理不仅仅关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保护,更涉及全社会共同发展和未来世代的福祉。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鼓励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必须重视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1.2 当前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监测和科研能力不足、社会参与程度低、宣传教育不到位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管理体制不完善是当前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各种管理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管理水平不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有限,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无法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监测和科研能力不足也是当前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问题之一。

缺乏科学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手段,导致管理部门难以及时有效地获取到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无法科学指导管理工作。

社会参与程度低、宣传教育不到位也是存在的问题。

社会大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不足,参与程度低,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难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当前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亟需加以改进和完善。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而设立的特定区域,目的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许多自然保护区面临着管理困难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就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缺乏有效的监测和管理手段。

许多自然保护区缺乏足够的人力和资源,导致监测和管理工作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2. 开发利用方式不当。

一些自然保护区在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违法开发现象。

3. 生物多样性流失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扩张,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一些珍稀濒危物种濒临灭绝。

4. 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自然保护区管理多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导致管理工作难以统一和协同推进。

二、可持续发展建议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可持续发展建议:1. 增加监测和管理投入。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监测和管理的人力和资源投入,提高监测和管理水平,确保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加强对非法开发和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自然环境不受人为干扰。

3. 加强宣传和教育。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

4. 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自然保护区科研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5. 强化合作机制。

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协调合作机制,通过各方合作共同推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6. 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灌输和实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中国自然保护区

中国自然保护区

中国自然保护区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生物群落的国家,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维护生态平衡,中国建设了许多自然保护区。

本文将讨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建设成就和未来挑战。

一、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重要手段,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性。

首先,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环节。

我国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自然保护区通过划定保护范围、限制开发活动等手段,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珍稀濒危物种,确保了它们的繁衍和生存环境的稳定。

其次,自然保护区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一个复杂网络,各种生物和环境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自然保护区通过保护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持了生物与环境的平衡,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最后,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科研和教育价值。

各个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和生态系统都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对象。

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了解和掌握物种的分布、数量、生态习性等信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自然保护区也是公众了解自然、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成就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网络,涵盖了各个地理区域和生态系统类型。

根据保护对象,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县级自然保护区。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00多个,总面积约为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以上。

其次,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日趋规范和科学化。

政府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建立了健全的保护区管理体系和保护区划定程序,促进了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加强保护区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

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docx

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docx

我国自然保护区相关问题研究摘要:本文概述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一些自然保护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其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对策和建议,阐述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问题意义对策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法定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兴起和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地质遗迹,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在经历了50-80年代的停滞期,80-90年代稳步发展和体制建设,到90年代后期到现在在数量和面积上的突飞猛进几个阶段,现在数量已经达到2530以上,约占国土面积的15.2%。

我国绝大部分的生态系统,都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体系覆盖了绝大部分的物种。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特点虽然我国早期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是以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为主。

但是近年来,发展了一批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地质地貌等类型的保护区,让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45%的天然湿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特别是6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野外种群,都依靠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

并且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最纯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保护区类型完善。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近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资源开发、生态破坏、非法捕猎和盗伐等问题层出不穷。

为了更好地管理自然保护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

资源开发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较大。

一些自然保护区地处资源丰富的地区,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开发这些资源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一些自然保护区成了资源开发的牺牲品。

生态破坏也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谋取利益,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例如非法开采矿产资源、乱砍滥伐甚至填湖造地等行为,严重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非法捕猎和盗伐也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难题。

一些无视法律法规的人员非法捕杀野生动物、非法砍伐林木,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能力差,无法有效地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建议为了解决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执法力度。

加强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严格执法,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地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一套科学、严格、高效的管理机制,保障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3. 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保护自然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到2002年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功能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该文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以及建设方案。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建设方案一.自然保护区的定义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自然保护地等。

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

其意义在于:保留自然本底,它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应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贮备物种,它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科研、教育基地,它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实验的场所;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它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自然保护区对促进国家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1创建阶段在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与会代表提出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继续保护,并建议建立自然保护区。

1956年10月,在全国第七次林业会议上,根据人大提案提出了“狩猎管理办法(草案)”和“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通过批准了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由此开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新纪元。

2停滞和缓慢发展阶段始于1966年的十年动乱,使我国刚起步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受到严重挫折。

新建自然保护区被停止,一些已建的保护区也被破坏或撤销。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上对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重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3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开始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自然保护区建设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后,目前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已遍布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仅生物多样性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已赶上或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京、津、沪等大城市的郊区也相继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数量、管理水平等,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力、科技水平、经济状况和文明程度。

至1993年,全世界已建立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8619个,总面积为79226.6万公顷,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

当时我国已建立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保护区717个,面积为660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6%。

其中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433个,面积4703万公顷,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84个,面积1904.1万公顷。

此外,还有少数遗传资源保护区,如保护栽培果树野生亲缘种的新疆巩留野核桃保护区,保护淡水鱼类种质资源的江西都阳湖鲤卿鱼产卵地保护区等。

国家生物圈保护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系统,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于1976年开始在世界各国建立的,它把自然资源的保护、研究(包括长期监测、环境教育、培训、示范等)与发展(包括合理利用资源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然有利于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因此,它的数字在不断增加。

据1994年统计,全世界已有324个生物圈保护区分布在82个国家。

1980年我国首批被纳入川补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有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和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

到1996年我国已有12个自然保护区被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网络。

由上可见, 不管是从数量还是所占国土面积,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及加入国际生物圈网的自然保护区,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近3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又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

据1997年11月9日中央电视台报道:到目前为止,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目已达到797个,总面积达72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2%。

1997年12月23日,中央电视台又报道我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799个,野生动物繁殖中心230个,野生动物保护中心14个。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不仅能够合理地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而且在“保护”的基础上,还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均匀、管理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遗传资源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目前国际性关注的热点。

所谓遗传资源是指驯化家畜动物、栽培作物的品种资源及其野生亲缘种。

我国遗传资源极其丰富,据统计,在我国栽培的600多种作物中,有237种起源于中国。

但随着自然生存环境的不断缩小,一批农作物野生亲缘种正遭受生存威胁,有的已经消失,而我国在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方面比较落后,甚至尚未起步因此,加强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是涉及到国家利益的战略性间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努力多建一些保护区。

此外,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科学基础还比较薄弱。

据1993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自然保护区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58.3%,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9.2%。

因此,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急待提高。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方案1区域布局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数分布于西南、华南和东北三个区域,华东、华中和华北三个区域相对较少。

西南、华南两区现有自然保护区约占全国总数的1/2左右,但区域内部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海南、云南、广西三省、区,广东、西藏较少。

由于西南、华南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主要中心地区,“八五”期间,除了增加自然历史遗迹(地质剖面、化石产地、火山、岩熔地貌等)和海洋类型(华南沿海岛屿和红树林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外,仍应继续加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中心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八五”期末,两区各省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要占本省面积的5%以上。

东北地区现有自然保护区约占全国总数的15%,分布比较均衡,且该区主要生态系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落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常绿混交林及温带和暖温带草原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代表性较好的自然保护区。

“八五”期间,应重点建设地质和草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八五”期末,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各省面积的比例达5%以上。

华中地区现有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尚不到10%,该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八五”期间,重点应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八五”期末,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各省面积的比例应达到全国同期4%的平均水平。

西北地区现有自然保护区约占全国总数的10%,但面积却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

该区主要为温带荒漠、荒漠草原和干草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八五”期间,建设的重点为生态系统脆弱地区水源涵养林、荒漠草原和地质类型自然保护区。

华东、华北两区现有自然保护区约占全国总数的15%,两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工业最发达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仅在少数偏僻山区有所保存,绝大多数地区已成为人工生态系统。

从抢救保存一批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看,两区是我国“八五”期间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点,规划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一些半自然状态的区域,包括已遭倒人为破坏,但经过保护后能逐步恢复原有自然面貌的区域,也包括一些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区域,建立以保护和旅游相结合的森林公园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八五”期末,两区各省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本省面积比例应达3%以上,部分省、市力争达到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4%2类型与结构“八五”期间应使非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所占比例上升到30%-35%。

我国现有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仅有大连蛇岛、山东长岛、浙江南鹿列岛、海南大洲岛、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广东福田红树林和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等十余个,约占全国保护区总数的4%,这与我国辽阔的海疆,众多的岛屿,丰富的海岸带和近海大陆架资源是不相称的。

“八五”期间,应建立厦门文昌鱼分布区、浙江舟山群岛和江苏前三岛等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使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占自然保护区总数的7%左右。

湿地和湖泊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具非常重要地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气候变暖,净化环境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八五”期间,应加快建设江苏洪泽湖和湖北洪湖等一批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使其所占比例达10%左右。

3国家级保护区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其保护对象在国内具有典型意义,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有特殊的科研价值,并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主管部委直接管理的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心,原生生态系统保存较完好的地区,以及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历史遗迹。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6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远不能满足保护多种典型生态系统和特殊自然资源的需要,区域分布上偏重于西南、华南、东北地区, 类型上偏重于森林生态系统。

“八五”期间,设想新建和升级新疆博格达峰、内蒙锡林郭勒草地、云南腾冲火山一地热区等4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新建13个、升级28个,使总数达103个,总面积达14.4Mha。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主要自然地带内,凡条件已具备且建区比较容易的,大多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拟建的自然保护区,绝大部分分布于边远地区,或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的地区,建设上存在很大难度,必须付出艰巨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