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性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690a483b3567ec102d8a3d.png)
来研究 。而认知语言学,它 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对语言 中的许多 现象做 出了全新 的解释 。 认 知语 言学 的研究表 明,多义现象是通 过 人类认知手 段 由一个词 的中心意义 或基 本意义 向其他意义延
伸 的过 程 ,是 人 类 认 知 范 畴 化 和 概 念 化 的 结 果 。 原型范 畴理论认 为,一个范畴 由一些极其类 似的成员构成 ; 原型是 同一个概念范畴 中能反映本范畴特 征的最 好、 最典型 的成 员 ,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 的典型性 :隶属于同一范 畴的各成
一
拓展的过程中, 这 些 互 相 关 联 的意 义 的延 伸 和 拓 展 主 要 依 靠 两 种 途径 : 隐 喻和 换喻 。
( 二)隐喻、转喻认知模式与一词多义 多义词是在 一定 的意 象图示 的基础 上通过 隐喻和转 喻手段 而形成的。 隐喻和换 喻在传统修辞学 中只是被看成是两种纯修辞 手段,然而在认知语言学家那里 ,它们被作 为两个认知概念来进 行探 讨。就一词多义现象而言,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每一个词条 下的诸多含义之间都 具有一定的联系 , 这些有联系 的词义构成 了 这个词的意义范畴。最基本 、最先产生 的是执行义项 ,其他义项 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 ( 隐喻或换喻关系 ) 而成为 同一词 的义项 ,有 的已经成为该词 的 “ 字面词义 ” ,有的仍保 留明显 的 隐喻和转喻色彩,但 由于 已成为一种常规关系 , 也被列入词义条 目中 , 于 是 就 产 生 了 一 词 多 义现 象 。 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 ;( 1 )创造新 的意义;( 2 ) 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例如 , 人 体部位 的词常被用来喻指其它
w e a t h e r , a ma nw i h t a h o t t e mp e r , 以及 T h i s c u r r yi s t o o h o t . he T s e
解读汉英量词的认知模式
![解读汉英量词的认知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19ee3599f7ec4afe05a1df05.png)
解读汉英量词的认知模式本文通过对汉英量词认知主体视角的转换分析,发现了汉英量词在把名词范畴化的同时,自身也被视角的聚焦方式所范畴化为完形计量、侧面描绘和选择凸显。
这三个范畴由共性到个性,分别对应了认知的四种模式:命题模式和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由于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范畴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类认知的需求发展变化的。
标签:汉英量词完形计量侧面描绘选择凸显一、引言人类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类对世界的经验,人类理念上普遍认识的事物的机制和方式就是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人们组织其经验的方式。
认知的主体是具有客观能动性的人,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
量词和其他词类一样,都是人们在漫长的认知过程中对世界经验的储存。
语言学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汉英量词的视角。
王文斌(2009、2008)对汉英中“一物多量”“一量多物”和“表量结构中的异常搭配”等问题在认知缘由、意象图式、隐喻构建机制等方面做了详尽的阐释,他在《论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中说,人们可以通过“局部放大”“侧面延伸”“整体把握”等不同,撷取有形事物的不同侧面或全部,删除事物的其他细节,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
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
祖林(2009)研究了汉英量词的概念意义形成的认知机制。
我们认为,量词的选择反映了认知视角的选择:从整体上描绘事物的数量、种类、属性、此事物和彼事物之间的关系等,这是完形(gestalt: the idea of“perceives whole”)计量(E.Ungerer,2008);认知主体从事物的一个方面描述事物,这是侧面描绘;认知主体聚焦于事物的一个特征,借他物来达到凸显此特征的效果,这是选择凸显。
本文论证汉英量词自身被认知主体视角范畴化,而且这三个范畴是理想化认知模式的产物。
二、量词的范畴化莱考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表现为四种子模式: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词“套”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词“套”](https://img.taocdn.com/s3/m/aaba863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9.png)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词“套”魏培娜【摘要】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去探讨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和转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语义延伸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套”一词为例,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管窥.研究发现:(1)转喻在“套”的词义延伸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要大于隐喻,但隐喻也不容忽视;(2)在“套”一词的词义延伸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两种认知思维模式.一是运用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整体中部分和部分相互指代”的转喻思维模式,如“容器指代内容”、“部分指代整体”和“整体指代部分;二是运用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思维模式.同时,也有少数义项是交叉运用转喻和隐喻两种思维模式.【期刊名称】《吉林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8【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隐喻;转喻;套;认知【作者】魏培娜【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一词多义现象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尤其是汉语,汉语词汇的发展受到历时和共时的双重影响,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共时发展的成果,才形成了现在的汉语词汇系统。
随着人们的认识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利用自己的认知思维使得词义由最原始的意义或者说本义一步步扩展到现在的众多义项,这些义项存在某些相似性的关联,文章拟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来探讨一下“套”一词的义项形成过程,以期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一些更深的理解。
索绪尔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一个双面心理实体,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1]因此,一个词的词形与其原始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任意的,比如:表示“成本的著作”这一概念,英语中用book,而汉语中用“书”,字形和意义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
但是,词义的任意性当是相对于词义的本义而言的,或者说最原始的意义。
在其本义产生以后,词的本义与其派生意义之间的关系却是有理据的,它们之间存在逻辑承接(传递)关系。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d425d99008a1284ac950434c.png)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作者:王坤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4期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
隐喻对“头”的语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头”的本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时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对“头”类词语进行了转喻分析,综合描述了“头”类词语的词义演变方式。
关键词:“头” 隐喻转喻一、隐喻中国传统语言学一直将隐喻归于修辞学范畴,隐喻被认为是背离正常语言形式,寻求语言生动性、形象性的修辞手段。
但是,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并不是脱离明喻而存在于文学语言中的独立修辞工具,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语言想象,还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
隐喻指通过一事物理解和解释另一事物,是把一个领域(来源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领域(目标域)的认知方式。
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往往把熟悉的、已知的、简单的、具体的范畴投射到陌生的、未知的、复杂的、抽象的范畴中去,利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通过隐喻和映射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
例如:人们通过“金钱”这个相对具体的的领域去认识、理解相对抽象的“时间”。
“金钱”与“时间”之所以能隐喻,是因为两者存在“可转移、可浪费、可节约”等相似点。
早期人类的一种典型的思维特点是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用自己的身体来感知外部世界。
当认知进入更高级阶段,人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已经熟悉的东西,例如人自身的身体和器官,来描述其他新事物,尤其是那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
这符合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人类的认知经验是隐喻应用的心里基础,同时隐喻又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促进认知的发展。
“头”作为人类身体一个重要而显著的部分,是人类赖以实现隐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域。
二、“头”类词语的隐喻分析《说文解字·頁部》:“頭,首也,从頁豆声。
英汉形状量词的意象图式对比
![英汉形状量词的意象图式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4b14701208a1284ac950439d.png)
英汉形状量词的意象图式对比本文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立足详尽语料分析,从语言学角度,聚焦考察英汉形状量词意象图式的异同,并加以认知功能阐释。
研究发现:第一,英汉形状量词都有离散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其中在离散性方面两者均呈现出空间性的特点;第二,两者都存在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情况,但是在二维意象图式中,英语中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现象比汉语多,而在一维和三维意象图式中则恰恰相反,汉语中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现象比英语多。
标签:意象图式维度空间身体名词一、引言从意象图式角度看,空间和量词具有语言学意义。
综观古今形状量词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普遍意义上的研究较多,深入系统研究形状量词的较少,关于英汉形状量词的意象图式对比研究则更少。
因此,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
二、相关研究及本文研究方法与步骤(一)相关研究与不足就形状量词而言,由于英语当中是否存在量词一直饱受争议,所以国外关于量词的研究并不多。
国内的研究极不均衡,绝大多数集中于研究汉语形状量词。
英语形状量词研究相对较少,但仍有学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薛粉玲(2008)在研究汉英形状量词的认知解读时对英汉形状量词进行了深入研究。
亦不乏偶有涉猎者,如王文斌(2009)在研究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时旁涉了英语中的形状量词。
在国内,对汉语或英语形状量词大多从隐喻、转喻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石毓智(2001)、郭敏(2006)、韩瑞娟(2011),鲜有从意象图式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鉴于此,本文立足权威语料分析,从语言学角度,聚焦考察英汉形状量词的共性与个性,并加以认知功能阐释。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步骤本文依据如下方法与步骤,选取研究对象,展开具体研究。
第一,研究方法。
为深入探究英汉形状量词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首先,搜集英语和汉语中的形状量词;然后,基于分析结果,洞察英汉形状量词背后的认知异同。
第二,研究步骤。
首先,文中所有英汉形状量词均取自《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辞典》《英汉大词典》,如“滴”与“drop”,“串”与“string”;其次,英语例证主要取自英语国家语料库(BNC),汉语例证主要取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最后,对这些例证进行归类分析。
论汉英形状量词_一物多量_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
![论汉英形状量词_一物多量_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https://img.taocdn.com/s3/m/047e7af0770bf78a65295460.png)
2009年3月第30卷第2期 外语教学F oreign L anguage Educa tionMar.2009Vol.30No.2论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王文斌(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 要:本文通过对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讨论,发现四点:1)是汉英中许多形状量词能反映有形事物的四个维度;2)是一个形状量词往往就是人类观察事物的一种视角;3)是一种视角往往就是一种意象图式;4)是一种意象图式往往就是对有形事物的一种识解。
本文认为,一个形状量词往往就是一种意象图式,而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意象图式通常会因认知主体的作用而发生转换。
汉英中之所以出现“一物多量”的量词使用现象,是因认知主体的视角转换以及客观事物本身的多维性所致,由此所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意象图式往往是动态的,具有不定性。
关键词:汉英;一物多量;视角;意象图式;不定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9)022*******Abstract:Gr ounded on the discussi on of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of“many classifiers f or one thing”de monstrated by the shape classifier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this article observes f our points:(1)many shape classifiers in the t w o langua2 ges can be used t o describe the f our di m ensi ons of concrete things;(2)a shape classifier can be considered t o be a pers pec2 tive taken by human beings t o l ook at a thing in the world;(3)a pers pective can turn out t o be an i m age-sche ma;(4)ani m age2sche ma is usually no less than a construal of a concrete thing.Based on the observati on of these f our points,the articledra ws a conclusi on that a shape classifier can basically reflect an i m age2schema of a thing in the m ind,which may shift in the cognitive operati on perfor med by a subject.The reas on f or the existence of“many classifiers f or one thing”in the t w o langua2 ges comes fr om the fact of a subject’s pers pective-shifting and the multi2di m ensi onality of a thing itself,which gives rise t o the dyna m ic indefiniteness of an i m age2sche ma a subject has about a thing.Key words:Chinese and English;many classifiers for one thing;pers pective;i m age-sche ma;indefiniteness1.引言本文探讨汉英形状量词的“一物多量”现象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概念,拟借助对汉英形状量词的认知考察窥探意象图式的不定性。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语义特征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语义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bc75f6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6.png)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语义特征李明敏【摘要】The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the shape - based classifiers are the proportion of dimensions in space. Different highlight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in space make this kind of classifiers divided into the one - dimension-al,the two - dimensional and the three - dimensional shape - based classifiers. In addition,the initial meanings of classifiers are also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and restrict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shape - based classifiers. Because of the affecting and restricting of different initial meanings,the different shape - based classifiers show different se-mantic features,which lead to semantic division.%表物体形状的量词以各维度的比例为认知基础,三个空间维度的不同凸显情况使该类量词分为一维、二维、三维形状量词三类;此外,量词的初始义也是影响规约量词语义特征的重要因素,受各不相同的初始义的规约和限制,各量词呈现不同的语义特征,导致不同的语义分工。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5页(P105-109)【关键词】形状量词;语义特征;维度比例;初始义;语义范畴【作者】李明敏【作者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一系,四川绵阳 63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在现代汉语量词系统中,大部分个体量词除了计量事物的作用以外,还能揭示名词所指事物的外形特征。
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分析
![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06a3c9a300a6c30d229f41.png)
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分析形状量词是量词的一种次范畴,事物凸显于其上的外在特征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借用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英语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现象进行探析,并指出:在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机制中,隐喻和转喻构成了一种连续统,在这种连续统中,形状量词的隐喻构成了其进一步转喻的基础,并最终形成了隐、转喻同现的认知机制;建基于形状量词隐喻和转喻认知构建的隐、转喻同现认知机制,其概念合成最为庞杂,互相映射的三重输入空间、从属于一个上位类属空间的三个次类属空间与合成空间一起构成了一个极为典型的多重空间概念合成模式。
本文认为,汉英语言中之所以出现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量词使用现象,是因为认知主体思维的连贯性、相通性、相融性以及客观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所致。
标签: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概念合成一、引言所谓形状量词,是指用来计量并描述有形事物形状的量词(王文斌,2009);所谓“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是指一个形状量词结构中同时蕴含隐喻和转喻。
汉语和英语中均存在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使用现象,如汉语中的“一峰骆驼”“一口锅”“一面鼓”和英语中的“a joint of bamboo”“a blade of grass”“two cloves of garlic”等。
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支撑,对汉英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现象进行认知分析。
我们的工作假设是:汉英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现象中隐喻和转喻的连续统关系是事物间的相似性、关联性以及认知主体合成多个空间概念的能力所致。
二、概念合成理论基于Lakoff & Johnson(1980)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是以Fauconni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
该理论是关于对语言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隐喻及一般言语意义在线构建(on-line construction)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王文斌,2007:35),包括互相映射、互相作用的四个抽象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InputI and InputII),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Blend)。
汉语隐喻词的认知语义分析PPT优质资料
![汉语隐喻词的认知语义分析PPT优质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b0138030975f46526d3e181.png)
▪ (2)实体到非实体的投射
▪ 1)实体属性投射到程度域:“大病”、“大爱”、“小病”、“高 见”、“低能”、“重视”、“厚望”、“厚爱”、“厚此薄彼” 、“远胜于”、“差远了”
▪ 2)实体属性投射到时间域:“大半天”、“小半天” 、“大年”、 “小年”
(2)地貌隐喻:“目光”、“脑海”、“流星”、“驼峰”、“浪峰”、“心地”、“心田”、“心海”
“人(项体3)链 属颜”性色:隐▪▪隐“喻喻项::((”“12“是长))黑动 状表足心处”作貌”所、的类类“转红隐隐喻心义喻喻”素,::“““杏链”栽眼是工”培具、”域投“、射到“柳珠树叶宝域人 眉的隐””喻、义素“。 浪花”、“雪花 (二)半隐喻词”:隐、喻充“当梅一个花词的鹿部”分词等素,如“树冠”、“蛇形” 汉语隐喻词▪的认(知3语)(义分由析 植物派生出的)饮食类隐喻
▪ 物品和工具隐喻 ▪ (1)建筑品到非建筑品的投射:“砖茶”、“茶砖”、“眼帘”、
“钉子户” ▪ (2)建筑品之间的投射:“窗户” ▪ (3)工具到非工具的投射:“印记” 、“河床” ▪ (4)珠宝到非珠宝的投射:“宝贝” ▪ (5)乐器到非乐器的投射:(扣人)心弦”
▪ 人体隐喻 ▪ (一)人体器官到非人体“火舌”、“袖口”、“
菜心”、“花心”、“核心”、“机心”、“针眼”、“把手” ▪ (2)投射到液体:“江心”、“湖心”、“泉眼” ▪ (3)投射到真空:“空心” ▪ (4)投射到概念:“劲头”、“爱心”、祸心 ▪ ▪ (二)人体器官之间的投射 ▪ 从主器官投射到次器官: ▪ “腿肚子”(即形状像肚子的腿的部分)、“手指肚”(形状像肚
子的手指部分)、“手心”(手掌之中央部分)、“脚心”(脚底 之中央部分)、“眉心”(眉毛之中间部分)、“心眼”、“心头 ”、“额头”、“鼻头”、“肩头”、“脚趾头”、“眉头”、“ 心口”、“手背”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甄别_付翃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甄别_付翃](https://img.taocdn.com/s3/m/ff5d343fb4daa58da0114a8b.png)
第27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27 2008年第4期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P h i l o s o p h y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N o.4,2008文章编号:1006-2920(2008)04-0135-03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甄别付 翃 摘要:对于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语言修饰手段,仅用下定义的方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两者的区别的。
作为语言和人们思维自然发展的产物,只有从认知角度才能对隐喻和转喻进行真正的甄别。
在从认知域数量和认知加工级别对两者进行区别时,可采用隐性和显性相似性的概念。
关键词:隐喻与转喻;定义区别;认知甄别;相似性;隐性与显性 作者简介:付翃,河南教育学院外语系讲师(郑州450014)。
一、引言传统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饰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主要在语言平面加以研究。
但在认知领域,人们普遍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修饰手段,更重要的是人们认识新事体的需要,因此从认知视角才能真正解释两者区别的根源所在。
二、传统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的区别传统语言学主要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对隐喻和转喻进行区别。
阅读国内外有关语言修辞方面的书籍,可以发现对两者进行的如下定义对比:Am e t a p h o r…c a l l s o n e t h i n gb yt h en a m eo f a n o t h e r,o r d e s c r i b e s o n et h i n gw i t hs o m ed e s c r i p t i v et e r m w h i c hg e n e r a l l y g o e s w i t h s o m e t h i n g e l s e.T h i s t r a n s f e r e n c e i s p o s s i b l e a n d d e s i r-a b l e o n l y w h e n t h e t w o t h i n g s i nq u e s t i o n h a v e a s t r i k i n g l i k e n e s s i n a p a r t i c u l a r a s p e c t.[1]6(用同一件事物的名称来称呼某一事物或者是拿通常用来修饰另一事物的语言来描写某事物就叫做比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https://img.taocdn.com/s3/m/dfc74d5e767f5acfa1c7cde7.png)
那么什么是概念隐喻和转喻呢? 二 、概 念 隐喻 与转 喻
自从 L a k o f和 J o h n s o n 1 9 8 0年 联合 出版 了《 我 们 赖 以生 存 的隐 喻 》 ( Me t a p h o r s We L i v e B y ) 之后 , 许 多认 知语 言学 家 开 始关 注 概 念 隐 喻 和转 喻 , 并认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 和转喻
刘 丹 , 周 桂 荣
( 1 . 长春 工程 学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2 . 吉林 工 商 学院 基础 教研 部 ,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摘要 : 本文通过 分析和举例 , 对概 念隐喻 和转喻 的定义 、 分类 、 理解 方式 、 产生 原 因及应 用加 以简要地综 述说 明。概 念 隐 喻和转喻并 非修辞 手法 , 其本质是一种认知现 象, 是将抽 象、 不 熟悉的事物具体化 的过 程。概念 隐喻 可分为 两类: 常规 隐喻 和 创新 隐喻 , 常规 隐喻 分为 结构 隐喻 、 方位 隐喻 和实体隐理解过程 分两步 : 隐喻 的辨认 和隐喻 意义的判断 , 其产 生原 因包括 互动理论 、 映射理论和合成理论 , 在教 学 中应用广泛。 关键词 : 概念 隐喻 ; 转喻 ; 认知模式
6 6
域 。 比如 : ( 2 ) I ' m o n t o p o f t h e w o r l d !
赛、 对 手 以及输 赢 。所 以 , 这 句 话 可 以理 解 为 : ① 婚
姻是一场长期斗争 ; ② 在两个对手 之间; ③一方获
胜, 另 一方 则惨 败 。 F a u c o n n i e r 的合成 理论 表 明认 知组 织 的基本 单 位不 是 “ 域” , 而是 “ 情感 空间” ( me n t a l s p a c e ) 。 它 是说 话人 临 时在思 考和 讨论 接收 到 的或 想象 到 的情 景 时建立 起来 的结 构 。情感 空间 和域并 不是 等 同关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a354491eb91a37f0115c03.png)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汉语的许多量词都具有示形作用,“量+名”结构凸显了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特点。
世间万事万物中,细长的条形物是一大类,汉语中有一些量词就是计量它们的,如“条、枝、支、丝、毫”。
这些量词虽然都有细长、条形的意象,但句法表现却有所不同。
“一枝枪”“一支枪”都可以说,可“一支烟”一般不说成“一枝烟”。
另外,有些形状上不是条形的物体却也可以用“条”计量,如“一条裤衩”。
有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也可以用它们计量,如“一条命”“一丝愁云”。
诸如此类的问题,汉族人可以靠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养成的语感来解决,而对那些汉语实践较少的留学生来说就不好掌握了,教师也不能只靠语感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如果能找出这些量词句法组配的认知理据,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无论是对于留学生还是对外汉语教师都是有益的。
本文拟以意象分析为基点,探寻上述量词及其用法的理据,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一、条“条”繁体是“僚”,形声字,从木攸声。
《说文?木部》:“条,小枝也”,即“树枝”,名词。
根据我们关于树枝的经验,“条”的认知原型具有下述一些属性:细长型;有枝权;有弹性,可弯曲。
名词“条”的其他义项都与这个意象有关。
由“细长”,通过隐喻引申出“细长物体”的意思。
北周庾信《七夕赋》:“缕条而贯矩。
”由“有枝权”通过隐喻引申出“条目”的意思。
《战国策?秦策》:“科条既备,民多伪态。
”量词“条”是从名词“条”发展出来的,上述原型意象正是制约其组配的重要理据。
1.“条”计量条形物时,都凸显“细长”“可弯曲”“有分支”的特点,(下述例句均出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如:(1)从西山衔来一条条小树枝,一颗颗小石头,丢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
(2)对虾有两条约为体长两倍多的细长触须。
(3)一株小麦在地面上只有一根麦秆,而在地下却有了7万多条根须。
(4)为了赔偿这条项链,她过了10年艰苦生活才还清债务。
(5)他戴的是一条绿色条纹领带。
从认知角度看量词“片”的名量搭配
![从认知角度看量词“片”的名量搭配](https://img.taocdn.com/s3/m/fe5c606f48d7c1c708a14547.png)
动 的形 象色彩 。然而随着人 们对 客观世界 以及对 自身认 识的不
断扩展 和深化 , 需要计 量 的事 物越来越 多 , 域也越来越 广 。人 领 们往往 需要借助 已有 的经 验去联想 、 比较 、 理未知 的事 物 。反 推
最多 的词类 就是量词 ( 尤其是 个体量词 ) 。他 们常常对 一些 中国
么转喻则 往往是在 同一认知 域 中用一 个凸显 的事 物来代替 另一
事物 。例如“ 一张桌子 ” 个体量词 “ 是计 量平 面事 物的 , 却 , 张” 但 用 来计量 四条腿立 体式 的桌 子。这是桌面来代替整个桌子 , , 因此 , 可用“ ” 张 来计量 “ 桌子 ” 。大量认知心 理学 的研 究与调查表 明, 人们对复杂事物的 把握与认 识是不平 衡 的 , 那些在视 觉 、 功能或 者概念上 凸显 的部
人 习焉不 察 的名量 搭 配感 到 困惑不 解 。 比如说 , 为什 么“ 一条
狗”可 以说 , 却不能说 “ 条猫 ” 而 同样 是椅子 , 时用 “ ” 但 一 , 有 把 ,
有时却用“ 来搭配 。 张”
映在汉语 的量词上 , 就是要求 量词在语 义范畴上 不断扩展 , 为更 多 的名词进行范 畴化 , 隐喻就是 实现这种扩展 的有效方式 。例如
No. 1 l 1 一 2
堕 墼 ! T ME D C T O I E U A I N
No e be — c m b r v m r De e e
从 认知角度看 量词“ ’ 片’ 的名量搭 配
赵 雪莲
摘要 : 量词“ 的用法比较复杂 , 片” 本文 旨从认知 角度揭 开量词 “ 在与名 词正常搭 配和异常搭 配时所用到的认知理据 问题 . 而 片” 进 对认 知语言学及量词“ 的 用法加深 了解。 片” 关键词 : 认知语 言学 隐喻 转喻 量词“ 片” 中图分类号 : 0 1 H 3 文献标识码 : C 文章编 号 :6 2 8 8 (0 9 1 1 - 0 3 0 17 — 1 12 0 )1 2 0 6 — 2
汉英语个体量词的认知构建
![汉英语个体量词的认知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3a02c53dee06eff9aef807cb.png)
20 :4 。所谓相似性 , 058) 就是指两个事物具有共同的属性 ( r n , O t y o 19 : 4) 93 32。王文斌(0615认为 , 20 ,2) 隐喻中的相似性, 就是指源域 与 目标域两者之间具有某种类似或相仿佛的特征或特性。隐喻的 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相似性的选择, 源域是相似性一方 的载 体, 目标域则是另一方的载体 , 此发生连接的纽带就是相似 而 彼 性 。相似性可以分为“ 物理相似性” 心理相似性” 和“ 。前者就是指 源域与目标域之 间在形状上 、 外表上或功能上的一种相似。后者 是指由于文化、 传说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主观上 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下文将 以汉语的个体量
使这些不可数名词产生具数的特性 , 即可数性。例如,面包’ “ , 在英 语 中是不可数名词 , 我们可 以用 asc f ra l o ed表示一片面包, i e b 这
度对汉英语个体量词构建进行分析。
表示人、 事物、 动作单位的词叫作量词 。汉语 中存在着 60多 0
样“ 面包” 就产生具数 的特性了。汉语 中的名词不分单数和复数 , 汉语中的个体量词 只起计量单位的作用 ( , 0 : ) 谢嘉 2 56 。汉英量 0 2
1隐喻 . 隐喻是 ^ 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经验
法、 功能和意义的角度以及时间、 、 频率 数量等范围出发, 讨论表量 词的问题, 将其分为四类: 集合量词( a r f o i' e 如 na o leS hr my s d l,a d o te a r i r 、 f a l e o s l s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量词( a le fh c t , c w fao ) 如 i e sc o t c e、 a )使不可数名词的个体化量词 ( s ad fhi ap c f k 如 t nso a , i eo r r e f ntr 以及表示度量 、 uie r u) 种类 和单位等 对于物的切 分量词 ( 为 称
隐喻和转喻中认知突显的对比分析
![隐喻和转喻中认知突显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3110f04b35eefdc9d333b0.png)
隐喻和转喻中认知突显的对比分析一、引言传统修辞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一种修辞现象,没有清楚地界定隐喻和转喻的概念范围。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过程,隐喻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其主要功能是理解;转喻主要实现其所指功能,即用一个概念实体来替代另一个概念实体。
国内外一些学者(如蔡晖;束定芳;刘正光;John A.Barnden等)从隐喻和转喻的理据来源、结构和功能、运作机制、区分标准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
本文从认知突显角度出发,基于隐喻和转喻产生的认知理据,对隐喻和转喻思维形成中的认知突显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理据赵艳芳认为,隐喻的形成是基于两事物间的合成相似。
在隐喻结构中,将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相提并论,是因为在认知领域人类对其产生了相似联想。
即隐喻是以事物间的相似性联想为心理基础、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认知方式。
例如:(1)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在例(1)中,施喻者将“运动员”喻为“离弦的箭”。
前者属于人的范畴,后者属于工具的范畴。
“离弦的箭”具有速度极快的特点,在赛场上奔跑的运动员其速度也非常之快,施喻者将这两个不同事物的特点进行了相似性联想,将事物的特点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了另一个认知域,从而构建了这个隐喻。
然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相似性是相对的,这种相似性关系并非纯粹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共同点,而是通过认知主体对事物的主观感知加上对事物本身的客观特征或特性的融合而构成的合成相似。
与隐喻不同,转喻是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型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
因此,转喻的两个主要特征是邻近性和突显性。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转喻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
也就是说在转喻中转体和转喻目标是一种替代的关系,转体代表了本体的某一典型特征。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19eddef78a6529657d53b2.png)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本文從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标签: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一、形式与功能自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创立之后,形式主义语言学便成为语言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流派。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天赋论,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具有的一种生物属性,一旦接触了适当的语言事实就有一套语法演化出来。
而功能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系统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发生、发展的,因此,语言现象的解释必须到语言的功能中寻找。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根本区别可以归结为对有机体之间的语言现象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谈话总是在相互之间进行这一现象,而非仅仅强调人能说话这一机体内的能力。
因此,这一取向决定了两者研究中心的差异。
功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认知、语用、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代表进行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全新的导向。
它主要包括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这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
认知语法主要用“象征单位”和“识解”分析语言的各个单位,从语素到句子。
传统上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应用最广的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学语言现象。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过程。
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
二、隐喻的认知分析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它已经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隐喻表达在词的层面上包括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等等。
隐喻思维在语言学功能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隐喻的意义理解(语义和语用)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多义词的意义理解和新词的创造上。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7f19f6a26925c52dc5bf49.png)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张素侠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
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现象的生成进行分析, 认为词的多义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词的多义性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生成的。
关键词:一词多义转喻隐喻原型范畴 1 引言几乎在所有语言中,一词多义都是一种普遍现象。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语言的多义现象并进行专门的研究,它是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认知经济性原则的客观要求。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1〕(赵艳芳2000:36)。
一个多义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意义范畴,它们以各种方式发生联系。
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词多义的语义延伸机制。
2 词汇延伸意义的认知性词汇的延伸义指的是从原义派生和演化出来的词义。
语言在其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一个词只对应一个意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展,交际能力不断增强,语言符号也要适应日益发展的交际的需要,于是一个语言符号就具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
多义现象的产生是人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为了适应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需要。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而人的大脑的认识和储存能力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语言要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
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存在客观上的相关性或相似性,或是在理解新事物时加入了主观上的相似性。
人们的这一认知思维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在作为思维工具和外在表现形式的语言上,具体表现为运用已知的词汇去命名新事物、表达新观念或描述新经验。
于是,词汇的意义就在本义的基础上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概念被不断扩充与抽象化,赋予旧词以新义,继而产生了一词多义。
由于词汇意义的拓展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词汇的延伸义就不再具有任意性特征,而是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具有了认知性。
隐喻、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解析
![隐喻、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72d6f7998fcc22bcd10d68.png)
文化长廊隐喻、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解析王月 曲阜师范大学摘 要: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偶然的、盲目的,而是在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史变化的结果,因此从认知角度下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
本文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转喻作者简介:王月(1990.5-),女,汉族,山东省武城县人,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192-011.概念简析近几年,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研究赢得了众多学者的青睐,成为大量学术期刊和硕博论文讨论研究的焦点。
1.1一词多义作为科学术语,一词多义首先由法国语言学家、现代语义学奠基人M.Breal于1867提出。
Breal认为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拥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的语言现象。
Breal对一词多义的定义有效限制了一词多义研究的范围,明确了科学意义上一词多义研究的对象。
例如,英语中名词“bark”拥有三个基本义项:(1)狗叫声,吠声;(2)吼叫声,很大的响声;(3)树皮。
其中,前两个义项为相关义项,属于一词多义范畴,第三个义项与其他义项并不存在共享的语义内容,属于同形异义的研究范围。
1.2隐喻和转喻隐喻和转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他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域”的不同。
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属于不同的范畴,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关系;而转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射是在同一个域中进行,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
第二,隐喻的投射一般都是单向的。
例如(1)她的微笑像阳光般灿烂。
句(1)是隐喻,“阳光”充满了温暖,使人感觉舒适,把“阳光”映射到“她的微笑”上,说明她的微笑予人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
转喻的投射一般都是双向的,事物的突显性呈现在同一域中,可因不同的视觉而转换。
例如(2)美国白宫最近出台了一部新的政策。
”同现说法的思考现象只是他认为形...
![”同现说法的思考现象只是他认为形...](https://img.taocdn.com/s3/m/81d8cb7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4.png)
KEY WORDS:adjective;absolute nature;distinguished word
IV
目录
摘 要…………………………………………………………………………………….III
ABSTRACT………………………………………………………………………………………………………….IV
目 录………………………………………………………………………………………V 一、“绝对性质形容词”的提出…………………………………………………………..1 二、对部分“绝对性质形容词”接受程度词修饰情况的调查…………………………3
关键词:形容词,绝对性质,区别词
III
ON THE¨ABSOLUTE NATURE oF THE ADJECTIVE"
AB STRACT
Mr.Zhu Dexi proposed the”absolute nature of the adjective”argument.In order to figure out what is”absolute nature of the adjective”.We made the following study:First,to some ”absolute nature of the adjective”,we did a corpus investigation to see if it really does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degrees;Secondly,we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absolute nature of the adjective”theoretically,found that”the absolute nature of the adiective¨is the difference word;Finally,we explore the”absolute nature of the adjective”originally produced by this statement,after analyzing,we believe that language study should proceed from the living language,consider the people cognitive factors,the only way,language study may be more real,more scientific.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以一词多义“花”的义项分析为例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以一词多义“花”的义项分析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c2fe19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1b.png)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以一词多义“花”
的义项分析为例
殷隽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扩展的重要方式。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思维和转喻思维也存在交叉,即转喻-隐喻连续统现象。
在这一现象中,隐喻的关键在于相似性,转喻的特征在于相关性或临近性,转喻通常作为隐喻的基础存在。
以词汇“花”为例进行认知思维分析,是探讨词汇语义衍生过程与认知思维的重要切入口,也为探讨隐喻与转喻相互作用提供案例。
【总页数】3页(P120-122)
【作者】殷隽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福建漳州,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词“套” [J], 魏培娜
2.隐喻认知视域下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以"hand”为例 [J], 戴敏
3.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看\"青\"的一词多义现象 [J], 熊紫君
4.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看“青”的一词多义现象 [J], 熊紫君[1]
5.意象图式对隐喻及转喻产生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
——以"过"的多义研究为例 [J], 李若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 言 背 后 深 层 的 文 化 因素 ,就 很 容 易 导 致 交 往 中文 化 冲 突 [】 5王德春. 汉英谚语与文化 [ .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 ] 版社,20. 03
语 言应 用研 究
形状 量词 隐、 转喻 同现的 认知 分 析
口韩 瑞娟
摘 要 :形状量词是量词的一种次范畴,事物 凸显 于其上的外在特征 在人 类认知世界 的过程 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 。本文借 用概念合成理论 ,对汉 英语形状量词隐、转喻 同现 的认知现 象进行探析 ,并指 出:在形状量词 隐、转 喻 同现的认知机制 中,隐喻和转喻构成 了一种连续统 ,在这种连续统 中,形状量词的隐喻构 成 了其进一步转喻的
用现 象,是 因为认知主体思维的连贯性、相通性 、相 融性 以及客观 事物 问的相似性和 关联性所致 。
关键 词 :形状 量 词 隐 、转 喻 同现 概 念 合 成
一
、
引 言
隐喻 及 一 般 言 语 意 义在 线 构 建 ( n 1 n c n t u t o ) o 一 i e o s r c i n
连 续 统 关 系 是 事 物 间 的 相 似 性 、 关 联 性 以及 认 知 主 体 合 成 作 用 而 产 生 新 显 结 构 ( m r e t S r c u e 。汪 少 华 e e g n t u t r )
多 个 空 间概 念 的 能力 所 致 。
二 、概 念 合 成 理论
所 谓 形 状 量 词 , 是 指 用 来 计 量 并 描 述 有 形 事 物 形 状 背 后 的 那 座 认 知 冰 山 ( 文 斌 , 2 0 : 3 ) , 包 括 互 相 王 07 5
的 量 词 ( 文 斌 , 2 0 ) ;所 谓 “ 状 量 词 隐 、 转 喻 同 映 射 、 互 相 作 用 的 四 个 抽 象 心 理 空 间 , 即 两 个 输 入 空 王 09 形
基础 ,并最终形成了隐、转喻 同现的认知机制 ;建基 于形状量词隐喻 和转喻认知构建的 隐、转喻 同现认知机制 ,
其 概念 合 成 最 为 庞 杂 ,互 相 映射 的三 重 输 入 空 间 、从 属 于 一 个上 位 类 属 空 间的 三 个 次 类属 空 间与 合 成 空间 一起 构 成 了一 个极 为典 型 的 多重 空 间概 念 合 成 模 式 。 本 文 认 为 ,汉 英语 言 中之 所 以 出现 形 状 量词 隐 、转 喻 同现 的 量词 使
现 ” ,是 指 一 个 形 状 量 词 结 构 中 同 时 蕴 含 隐 喻 和 转 喻 。汉 间 ( n u I n I p t I , 一 个 类 属 空 间 ( e e i I p t a d n u I ) Gnrc
语 和 英 语 中均 存 在 形 状 量 词 隐 、 转 喻 同现 的 使 用 现 象 , 如 S a e p c )和 一个 合 成 空 间 ( 1n ) 。概 念 合 成 的 认 知 运 作 B ed 汉 语 中 的 “ 峰 骆 驼 ” “ 口 锅 ” “ 面 鼓 ” 和 英 语 中 程 序 首 先 是 两 个 输 入 空 间 所 共 享 的 常 见 结 构 和 组 织 被 投 射 一 一 一
建 理 论 。该 理 论 是 关 于 对 语 言 交 际 过 程 中 各 心 理 空 间 相 互 成 主 要 有 两 条 路 径 :一 是 各 输 入 空 间 的 部 分 信 息 平 行 投 射
映 射 并 产 生 互 动 作 用 的 系 统 性 阐述 , 其 宗 旨就 是试 图揭 示 到 合 成 空 间 ; 另 一 条 路 径 是 线 性 投 射 , 即 各 输 入 空 间 先 投
理 论 ” 的概 念 合成 理 来自 ( o cp u lB e dn h o y , C n e t a ln ig T er )
问相互 联 结 ,就构 成 了一 个错 综 复杂 的概 念 合成 网络 。
是 以F u o n e 为 代 表 的语 言 学 家 提 出的 一 种 新 的 意 义 构 F u o n e & un r ( 02 7 )认 为 , 多空 问 的 概 念合 a cn ir a cn ir T r e 2 0 :2 9
(0 2 2 0 )指 出 ,概 念 合 成 是 人 们 进 行 思 维 和 活 动 , 特 别 是
进 行 创 造 性 思 维和 活 动 时 的 一 种 认 知 过 程 。 在 这 个 认 知 思
基 于 L k f & J h sn (9 0 ao f o n o 1 8 )所 提 出 的 “ 念 隐喻 维 活 动 中 , 很 可 能 具 有 两 个 以 上 的 输 入 空 间 , 各 输 入 空 概
的 “ j i t f a b o “ b a e f r s ” “ w 到 类 属 空 间 : 同 时 , 这 两 个 输 入 空 间发 生 跨 空 间 的 部 分 映 a o n o b m o ” a l d o g a s to
c o e f g r i ”等 。本 文 以概 念 合 成 理 论 为支 撑 , 对 汉 射 , 并 有 选 择 性 地 投 射 到 合 成 空 间 , 由 此 在 合 成 空 间 里 lv so a lc 英 形状 量 词 隐 、转 喻 同 现 现 象 进 行 认 知 分 析 。 我 们 的工 作 经 过 组 合 ( o p s t o ) 、 完 善 ( o p e i n c mo iin c m l t o )和 扩 展 假 设 是 : 汉 英 形 状 量 词 隐 、转 喻 同 现 现 象 中 隐 喻 和 转 喻 的 ( l b r t o ) 这 三 个 彼 此 关 联 的 心 理 认 知 过 程 的 交 互 ea o a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