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时期的三次币制变革看当时的通货膨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民国时期的三次币制变革看当时的通货膨胀
成圣树 1,金祖钧 2
(1.江西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江西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性质不同,对各国政治经济影响也不同。恶性通货膨胀会使 一国的政治经济遭受毁灭性破坏。以民国时期三次币制改革为实例,肯定其中的积极意义,论述其 中的危害性。这既是对民国时期金融史、货币史的回顾,也是对恶性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国民政 府实行的第一次币制变革是“废两改元”,在统一币制、货币单一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国民政 府实行的又一次币制变革是法币改革,废止银本位制,对币制统一,摆脱银价涨落影响,稳定金 融,恢复与发展经济,也有积极意义;国民政府在大陆实行的最后一次币制变革是发行金元券,导 致货币贬值,滥发钞票,整个国民经济陷入恶性通货膨胀。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年第 4 期 总第 76 期
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再享有货币发行权,正在流通的其它纸币逐渐收回,不再使用。法币的发行 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状况,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
在“废两改元”后,虽然银元代替了银两,但流通领域中的银元仍然是多样的。本国银元有龙 洋、袁头、孙头等,还有外国银元,如秘鲁、墨西哥、英国、美国等国的银元。并且各地还有规格和 成色不同的“银角子”“银毫子”“铜元”等,在内地偏僻城乡还流行各种商店、银庄或其他非金融 机构发行的“私票”,货币流通秩序仍然十分混乱。
关 键 词:币制变革;通货膨胀;法币;关金券;金元券 中图分类号: F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972 (2011) 04-0080-06
通货膨胀一直存在于世界各国的经济之中,由于它的程度不同、性质不同,当然对各国经济、政 治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当一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经济、政治受到摧毁性的破坏。对通货膨胀 进行关注和研究始终是经济工作者的重大任务。因为它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安宁,影响着 每个人的生活。
但是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其实也有其弥补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以来,为了排除异己,镇压人民,强化国家机器,大力扩充军队实力。1932 年 1 月,恢复军事委 员会;6 月,通令全国将全国军队整编为 48 个军,高薪聘外国军事顾问、开办军官训练团,补充和 更新武器装备。1934 年夏,仅 11 个省的军队、民团总数已有 1700 万人。另外,还建立庞大的特务 组织,镇压革命运动,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严密的统治网。
但当时日本侵华行动已经开始,操纵中国金融市场是日本经济侵华的一个重要表现。1932 年, 日本吞并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成立伪满中央银行发行满币,纳入“日圆集团”。同时,千方百计想搞 垮中国经济,阻止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它一方面大规模走私白银,鼓动日商带头拒绝兑换白银,另一 方面策动阻止华北地区中、外银行的存银南运,鼓动华北地区的“币制独立”。而国民政府这次币制 改革是在英美的帮助下,宣布实施的,是对日本侵华政策的一个沉重打击,这次币制改革对抗日战争 的经济方面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它统一了币制,终止了货币的紊乱状态,摆脱了世界银价跌落的影 响,稳定了金融市场,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使中国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些都在 金融方面、经济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增强抗战前期的国力,在抗日战争中起了十分重要的积 极作用。[5]
一、国民政府实行的第一次币制变革— ——“废两改元”
在这次币制变革以前,当时我国市场流通的除银元和钞票外,还有银两。银两是用白银铸成银的 元宝、银锭、银饼、碎银 (一两以下者) 等多种形式的秤量货币。由于清政府长期以来对白银的铸造 没有统一的规定,致使各地铸银形状不一,成色不一,重量不一,而且名目繁多。因此,银两在流通 中,既要称重量,又要验成色,辗转折算,不胜其烦。当时虽然规定以“纹银”作为标准银,但纹银 成色仅为纯银的 935.374%,较之各地所铸宝银成色为低。为此将宝银折算成纹银时,通常需要“申 水” (或称升水)。例如,当年流通于上海的“二七宝银”,流通于武汉的“二四宝银”,使用时应首 先折算成纹银,如系每锭重五十两的二七宝银,使用时要升水二两七钱,等于五十二两七钱;同样, 每锭五十两的二四宝银则要申水二两四钱,等于五十二两四钱;然后按标准纹银当时的牌价折算成银 元,计算非常繁琐。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数量过度增长而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它不是物价短时期或 一次性上升;它不是个别商品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根据一般物价水平或者上涨 程度来划分,可分为:爬行式的通货膨胀,是指年物价上涨率在 10%以下的通货膨胀;奔跑式的通货 膨胀,是指年物价上涨率至少两位数,甚至三位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手中的货币逐渐失去信 心;超级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恶性通货膨胀,物价猛涨,以每月高于 50%速度增长,货币价值急剧下 降,人们对货币的信心尽失,不愿持有货币而抢购物资,整个金融、财税体系一片混乱,严重影响本 国经济运行。[1]319- 320
通货膨胀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可分为: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国发生财政赤字时,政府通 过银行增发货币来解决财政赤字而形成的通货膨胀;信用型通货膨胀,是指银行信用调控不当或创造 过多的派生存款货币,使社会信用规模超过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通货膨胀;国际收入型通货膨 胀,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长期顺差时,国内流通的货币量增加,而形成的通货膨胀;体制型通货膨
与此同时,还不间断地对革命武装进行了进攻。从 1930 年 12 月到 1934 年 10 月,国民党对中央 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红军长征后,又布置了大批军队对红军和南方游击队进行 围追堵截。维持庞大的军队,进行内战,必然需要庞大的军队开支。据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告,其军费 开支,从 1928 年会计年度的 21000 万元增加到 1931 年的 30400 万元,增加了 50%。1933 年,又增 加到 37300 万元,增加了 78%。1928 年、1931 年军费开支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是 50.8%、 44.5%,1933 年为 48.5%。军费开支过大的结果,使财政赤字扩大。1928 年度国民政府财政赤字为 10000 万元,比 1927 年增加了 30%,1933 年又增加了 19600 万元,增加 96%。[6]
法币实施后,废除银本位制,白银收归国有,既不准买卖,也不许流通,使法币完全与现银脱 钩。实施法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4]
自法币发行日起,禁止银元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当时规定的 汇价为法币 1 元等于英币 1 先令 2.5 便士,并由上述四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变革是由英国策动进 行的,实际上是对美国企图通过白银政策攫取对我国币制的控制权所进行的反击。改革结果,使中国 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但是美国于同年变更购银办法,迫使世界银价猛跌,借以对中国施加压力。国 民政府终于被迫作出补充规定,法币 1 元等于 0.2975 美元,使法币同时依附于美元。
“废两改元”,应该说是使货币单位单一化的一项有力决策,是符合商品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统 一币制走出的重要步骤,是中国的货币制度向近代化跨出的第一步,具有积极意义。究其对金融界的 影响而言,一方面,扩大了中央银行活动的规模和机能,为以后实行法币制度奠定了基础。[2] 另一方 面,使当时盛行的钱庄丧失了其传统优势。正如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在其 《废两改元问题》 一文中所 述:“钱庄之唯一利器银两顿被打倒,市场一律均用银元,银元为银行所富有,于是一切交易银行, 均可独自任之,固不必受制于钱庄矣。”[3]于是具有近代意义的银行业得以建立和发展。
2011年第4期 总第76期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O.4, 2011 Serial NO.76
[主编按]上世纪末,本文两位作者在江西财经大学都是叱咤风云式的人物,为学校会计 学、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作出过突出贡献。如今,两位专家分别年过 90、80,依然潜心钻 研,撰写论文,快乐科研,令人可敬可佩。
— —— —— —— —— —— —— —— 收稿日期:2011-04-28 作者简介:成圣树,江西财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金祖钧,江西财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
80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时隔两年半,于 1935 年 11 月3 日,国民政府又颁布 《财政改革币制令》,开始在全国实行法币 改革。该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 (1936 年 1 月 20 日增加中国农民银行) 三银行发行的钞
81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82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ngLeabharlann Baid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从民国时期的三次币制变革看当时的通货膨胀
在实行法币变革之初,中央银行发行了一套很难见到的印制精美并带水印 (孙中山侧面头像) 1 元、5 元、10 元法币 (分别由英国华得路公司及德纳罗公司印制)。法币发行的头两年,币值尚属稳 定,1 元法币能顶 1 元银元使用。但从 1937 年下半年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开始滥发法币, 物价暴涨,引发恶性通货膨胀,法币迅速贬值。作者查到了一份当时税务部门颁发的 《三十六年所利 得税计算须知》,其中附有 1937 年至 1945 年的物价总指数表 (见表 1)。
国民政府实行的”废两改元”,就是废止银两流通,一律使用银元作为支付手段的一次币制变革。 1933 年当时的财政部发布 《废两改元公告》:“兹定 4 月 6 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 据,须一律使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并确定为银本位的元为单位,每一银元含银 23.8448 克,铸 成后银元实重七钱两分,故有“七二银元”之称。当时,商民对废“两”改“元”的改革,反应是积 极的。与此同时,银行、钱庄以往所发行的银两兑换券也相应停止使用,必须改换成银元兑换券才能 投入流通。
庞大的财政赤字,国民政府除千方百计通过增加税收和发行公债外,期望实行币制改革,以弥补 财政赤字,摆脱经济危机。据官方公布的数字,1935 年和 1936 年度 (当年 7 月至次年 6 月为一个年 度) 的财政赤字都很大。1935 年度财政赤字为 8.2 亿元,赤字占财政支出的 61.6%。1936 年度赤字 6 亿元,赤字数占财政支出的 31.7%。两年财政赤字共达 14 亿多,而法币的发行数字,1935 年 11 月初 发行数 459308123 元,到 1937 年 6 月底增发到 1407202334 元,后者比前者增加了 2.1 倍。[6]
从民国时期的三次币制变革看当时的通货膨胀
胀,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产权关系不明确,企业投资效率低下,总需求没有下降而总供给减少,这 时也会发生通货膨胀。[1]323 最严重的是赤字型的通货膨胀,是政府通过增发货币而形成恶性通货膨胀。 也有的通货膨胀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需要作具体分析。
今年 3 月 14 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答中外记者问时说:“通货膨胀就像 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所指的就是恶性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以来,应该说没 有这方面的体验,币制基本是稳定的。民国时期却有这样的遭遇,我们可以从民国时期的三次币 制变革,来看当时的通货膨胀。国民政府从 1933 年到 1949 年败退台湾时止,一共进行过三次币 制变革。
但是就当时情况而言,中国不是产银国,而是用银国,中国的货币权仍摆脱不了外国的控制,其 他国家和产银国可以调控白银价格来冲击银本位国家的经济。从世界各国范围看,当时西方国家纷纷 宣布放弃金本位制,而中国却刚刚建立近代银本位制度。即便搭上银本位制的末班车,也未赶上世界 潮流,这就意味着银本位制的短命。
二、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又一次变革— ——法币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