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与四季更替五带形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3f33ef3866fb84ae55c8d6e.png)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示例)注:由于南北纬66°34′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66°34′称为南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示例)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例)五带: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划分为五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五带的划分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知识拓展: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情况相反。
(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第6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辑
![第6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辑](https://img.taocdn.com/s3/m/10045a7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6f.png)
概念
计算 分布 规律
2. 纬度相同,不同日期的变化规律 • 直射点靠近,H_增__大__;反之,H_减__小_
⑵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① 夏至到冬至期间
• 太阳直射点向_南___移动,H_增___大__;
② 冬至到夏至期间
• 太阳直射点向_北___移动,H减___小___
应用
新教材·新高考
2024一轮复习
H=90°- | φ - δ |
• H:正午太阳高度 • Φ:当地的纬度 • δ: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当地夏半
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应用
新教材·新高考
2024一轮复习
返回导航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概念
• 计算公式
H=90°- | φ - δ |
计算
∵∠2+∠3=∠4 ∵OA垂直于A所在地平面
分布 规律
和生活。
返回导航
目录
2024一轮复习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四季
五带
新教材·新高考
返回导航
目录
2024一轮复习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四季
五带
新教材·新高考
返回导航
目录
2024一轮复习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四季
五带
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
新教材·新高考
2024一轮复习
应用
新教材·新高考
思考
读图,思考: 1. 日期相同,不同纬度H如何变化。
返回导航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概念
计算 分布 规律
应用
1. 日期相同,不同纬度的变化规律 • 由_直__射___点__纬度向_南__北__两__侧___递减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f7fc59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52.png)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即春、夏、秋、冬);五带的形成(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详解(1)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的交⾓,叫做太阳⾼度⾓,简称太阳⾼度(⽤H表⽰)。
同⼀时刻正午太阳⾼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个地⽅的正午太阳⾼度的⼤⼩。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度是0°。
②正午太阳⾼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交⾓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度就是⼀⽇内最⼤的太阳⾼度,它的⼤⼩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度⾓⼩,冰雪反射率⼤,冰层厚海拔⾼)。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交⾓的存在,除⼆分⽇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道除外)。
地球⾃转⼀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天长;夜弧长,则⽩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①从天⽂四季:夏季就是⼀年中⽩昼最长、正午太阳⾼度最⾼的季节。
以24节⽓中的⽴春、⽴夏、⽴秋、⽴冬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会产⽣天⽓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农业⽣产,有如:“⾕⾬前后种⽠点⾖”的谚语。
黄⾚交⾓是影响天⽂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纬⼩,春秋⼆分,从⾚道向两极递减;夏⾄⽇,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前后正午太阳⾼度达最⼤值,冬⾄⽇前后达最⼩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e5c34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9.png)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众所周知,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公转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二、地方时1.概念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3.对河流的影响(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6d234efcc8d376eeaeaa3112.png)
300 23026′ 23026′ 300
热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600 66034′ 寒带范围变大
正午物体影子的朝向问题(与房屋进光面 积问题相似)
观察:太阳直 射北回归线时, 北回归线以北 地区正午人影 朝北;以南地 区正午人影朝 南。直射南回 归线时,南回 归线以南地区 正午人影朝南, 以北地区人影 朝北。
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 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 多。
0°
南回归线
南极
北回归线
B
D
A
南回归线
C
D
太阳高度
(一)、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计算公式:H=90°—∣α±β∣
α:所求地的地理纬度
β:太阳直射点纬度
(一)、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的夹角。
解析: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若此时该楼的一层能被太阳照射 正午太阳 高度角 的话,则各楼层都能被阳光照射。 求出此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30°,两楼间最小距离应为 楼房影子 x=20×cot 30°=34.7 m。黄赤交 角变大为23°34′,则当地正午太 答案:(1)34.7 m 阳高度变小(29°52′),楼影变 (2)楼距应增大 长,两楼间距应增大。
地球自转
赤道 平面 赤道
地球公转
黄道 黄道平面
黄赤 交角 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
(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方向” 规律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
6月22日
365日5时48分46秒 (1回归年)
9月23日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分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acd858011ca300a6c390ca.png)
最短;北半球昼最
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
北两侧递减
短,夜最长
北出现极夜现象
南极圈及其以 北半球昼最
南出现极夜现 图 北回归线 长,夜最短; 自北回归线向南
象;北极圈及其 C (或 23°26′N) 南 半 球 昼 最 北两侧递减
以北出现极昼 短,夜最长
现象
智能提升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2014·浙江)地球上某点,每天该点经过昏线的地方 时不断前移,则该点所在地与时间段匹配正确的是( )
【答案】 (1)D (2)C
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又叫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 线和地面(水平面)的夹角。如图。正午太 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地方 时 12 时的太阳高度。
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 度角为 90°;从直射点开始,太阳高度向 四周降低,呈同心圆分布(即等太阳高度 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 0°。例如太阳 直射在(15°S、60°W)时,太阳高度的分 布如图所示,图中 a、b、c、d 四点都位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 线,都是正午太阳高度。
东 南 ( 纬 度 越 高 越 偏 西 南 ( 纬 度 越 高 越 偏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
南);晚于 6 时日出 南);早于 18 时日落 南半球昼长夜短
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极圈,则出现极昼 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 时日出,24 时日落);若是南极圈, 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 时日出,24 时日落)。
【说明】 a.上述时间均为地方时。b.此方法适用于昼夜 长度或者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③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a.昼(夜)长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 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相等。
2022-2023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1-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55张)
![2022-2023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1-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55张)](https://img.taocdn.com/s3/m/93cbc0c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9.png)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
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读
图完成(1)~(2)题。
(1)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
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2)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
当地正午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 此时的太阳高度叫做正午太阳高度角。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应用
(一)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H=90°— 纬距
例、分别计算盐津(28°N)在春秋分、夏 至日、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应用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应用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应用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北京市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按日期的排列,正 确的是( ) A.7月1日,5月1日,3月1日,1月1日 B.5月1日,7月1日,3月1日,1月1日 C.7月1日,3月1日,5月1日,1月1日 D.7月1日,1月1日,5月1日,3月1日,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应用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答4、5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角β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回归线度数
5.地球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而产生的现象是( )
A.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
昼这一时刻,东半球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
2022-2023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1-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9张)
![2022-2023学年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1-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9张)](https://img.taocdn.com/s3/m/efa9f00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7.png)
黄赤交角为0:太阳永远直射赤道,五带消失、季节变化消失。
(二)四季更替
1.依据: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 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2.天文四季: ①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②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③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
•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 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 球各纬度 昼短夜长 。
• 纬度越高,昼 越短 ,夜 越长 ,至 北极四周有 极夜 现象。
•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 地区到处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则 反之。
①空间变化----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 直射 赤道 ,全球各 地 昼夜等长 ,均 为 12时 。
3.气候四季: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温年内变化相符合,
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
春季:3、4、5
夏季:6、7、8
秋季:9、10、11
冬季:12、1、2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4、四季的形成
昼夜长短变 全 化很大,全 年 年正午太阳 皆 高度很小, 冬 获得的太阳
辐射能很少。
正午太阳高度变 化幅度很大,昼 四 夜长短变化也较 季 大,且同时达到 分 极值,获得的太 明 阳热量变化最大。
无阳光 直射
有阳光 直射
无阳光 直射
目录
一 地球公转 二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三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四 昼夜长短变化
五 五带与四季的形成 六 太阳周日视运动
太阳周日视运动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a741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f.png)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D 2.A【解析】1.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大约是23.5°,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移动,大概四天移动1°,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23.5°S附近,故12月8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以北约3.5°,可求出当日直射20°S附近,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一∣纬度差∣(纬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约是H=90°一|纬度差|=90°-(33°55'-20°)=76°05';故D选项最接近,ABC选项错误。
故选D。
2.悉尼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南,正午太阳在正北方向,材料信息表明,此时是15时15分,太阳位于西北方向,物影位于东南方向,观察图中物影与月球方位可知,在朝向东南方向(物影朝向)向左偏转一个锐角即可正面面对月球,表明此时月球的方位偏东,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B 4.C【解析】3.驻留期间为2021年10月16日至2022年4月16日,由所学知识可知10月16日—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北京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变小,12月22日(冬至日)至次年4月16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北京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变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驻留期间,经历冬至日,冬至日北京市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可得北京市(40°N)在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6°34′,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B【解析】5.如图控制,揭阳古城与汕头纬度不相同,若研学当天揭阳古城与汕头正午太阳高度角几乎相同,说明此日太阳直射点正好位于距两地纬度相等的位置,即23°26′N 附近,此日为夏至日6月22日,B对;A、C、D错。
故选B。
6.B 7.D【解析】6.从题干可知,太阳能板最佳倾角是正午太阳光线垂直时,此时太阳能板倾角与太阳高度角互余。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2章 第3讲 课时1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2章 第3讲 课时1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https://img.taocdn.com/s3/m/40fdbf6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b.png)
【2021·山东地理】某日,小李在某地(110°E,40°N)
广场游玩时,发现广场平面图中的指向标模糊不清
(图a)。他通过观测广场石柱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图b),
确定了平面图的指向标。据此完成1~2题。 2.一周后的相同时刻,小李再次测量发现该石
柱的影长变长,则第二次观测日期可能在
A.2月16日前后
二、四季更替及其规律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 的变化,形成四季。从天文角度看:
•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 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 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
二、四季更替及其规律
• 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温年内变 化相符合,北温带的许多国家 在气候统计上把3、4、5三个 月划分为春季, 其他季节依次 类推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 12时。 (2)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 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 理纬度。
一、正午太阳高度 2.变化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秋分】
【夏至】
【冬至】
特别提醒
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1)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度相等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4)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的纬度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0ada31f52d380eb62946dd0.png)
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太阳直射赤道
3月21日 春分
昼夜平分 太 阳 直 射 夏至 北 6 月 回 归 22日 线 太 阳 冬至 直 昼最短 12月 射 夜最长 22日 南 回 归 线 昼夜平分 秋分 9月23日 太阳直射赤道
昼最长 夜最短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冬至 春秋分 夏至 E B N
夏至 春秋分 冬至 S
D S
N
A W
A
规律3:
观察点位于南半球,则太阳运行轨道面均向北倾斜
这是何处所见的太阳视运动图?
B 夏至 夏至 春秋分 E N 冬至 S 春秋分 冬至
N A
B(天顶)
A
S 规律4:北半球某地观察日出(刚好极昼) 正北升,正北落
W
这是何处所见的太阳视运动图?
● 3.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① 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 没有变化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如下图A)。
②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有变化的。 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上图B)。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H代表正午太阳高度) “两点”指观测点、太阳直射点。若两点在 同一半球(南或北),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 小数;若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 差为两点的纬度数相加。
夏至
冬至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越 往北昼越长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越 往南昼越短
昼短夜长,越 往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越 往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夜短 . 规律总结(以北半球为例)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a00f44743323968001c9268.png)
地球公转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不断移动,太阳直射地表的位置也不同。
2.产生四季和五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意义
地球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
地球的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会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而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正好位于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就只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而位于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位于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位于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自身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此处我们以北半球为例在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长夜短而在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期间就到了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同时当正处于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一样长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出现四季的更替同时行成五带
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高度和地球昼夜长短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地球表面出现了有着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照纬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发现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太阳高度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15557f5eeefdc8d376ee32de.png)
①
60
②
30
③
0 90°N 66°34´N
23°26´N
0
90 60 30 0 23°26´S 66°34´S 90°S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南地区一年中 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小 值
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分布规律
90
①
60
②
30
③
0 90°N 66°34´N
23°26´N
0
90 60 30 0 23°26´S 66°34´S 90°S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四季的更替与五带的划分
一、认识太阳高度(角)
1、太阳高度角
直
h
射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N N
B
90°
A
60 ° 30 °
赤道
0°
900W
S
S
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呈同
心圆式向四周递减。 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 ° ,最
90°
45°
0°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90°´S
二春分分日日
从赤道0°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
90°
45°
0°
90°N
66°34´N 23°26´N 0°
夏至日
23°26´S 66°34´S 90°´S
从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南极圈内极夜,小于
大圆圈(晨昏圈)——的太阳高 度是0 ° 。
日太阳高度 (角) 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 h )
地面
兰州市榆中师范学校2019年高一地理必修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_四季五带的划分(28张ppt)
![兰州市榆中师范学校2019年高一地理必修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_四季五带的划分(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2cb77809b89680203d825bc.png)
5 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
(A)
A 地方时相同 B 季节变化相同
C 昼夜长短相同 D 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6夏至日,以下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D )
A海口 B上海 C北京 D漠河
①
②
④
③
7、当地球处于②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
北回归线 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小值 B、赤道上昼夜平分 C、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 D、南极圈以内为极夜
H=90º-|所求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H为正午太阳高度,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 半球取“—”,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 球取“+”。)
北京(40 °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秋分日 H=90º-|40º-0º|=50º
夏至日
H=90º-|40º-23º26´|=73º26´
冬至日
4、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什么时候达 到最大值?什么时候达最小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什么是太阳高度角?
A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太阳高度角( H )
地面
分布规律
H
白天: H>0 晨昏线上: H=0 晚上: H<0
1、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地方时为 12点时太阳最高。
头顶
A南半球昼长夜短
B全球昼长夜短
C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D北半球昼长夜短
D 2.北半球的冬至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北半球昼短,夜长
B.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C.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B D.太阳运行至远日点上
3.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0fa5e9aa0116c175f0e483d.png)
同 一 地 点
春、秋分 直射点 位置
夏 至
冬 至
北半球 昼夜平分
赤道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越往昼短夜长,越往 北白昼越长,北北白昼越短,北 半球极昼范围最半球极夜范围最 大 大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2、北半球的四季划分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 四季变化在中纬地区变化最明显。
位置:即地理坐标(经度、纬度) 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根据图中节气来判断; 经度:太阳直射点经度,昼半球的中线。 即12时所在经线的度数 寻找四时线: 6时经线: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 18时经线: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 12时经线:昼半球中线; 直射点所在经线 24时经线:夜半球中线。
房间采光问题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②昼夜长短的的变化 • ③四季的更替
• ④五带的形成
1、公转的方向:
地理方向----- 自西向东 时针方向----- 北逆南顺 2、公转的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1恒星年 3、公转速度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66度34分
23度26分
太阳回归运动正弦曲线分布图
天 文 特 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气 候 特 征 终年严寒 北寒带
北极圈 66°34,N
北 温 带
四季分明
北回归线 23°26,N
有太阳直 射现象
无太阳直射无 极昼极夜现象
热
带
终年炎热
南回归线
23。26,S
南 温 带
南寒带
四季分明
南极圈 66°34,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分组做二分日,一部分做夏至,一
部分做冬至。
演示讨论
在演示时把切线、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标 展示二分日
注在图上。
描述二至日(不展
示)
学具可以将
抽象的正午
这个表格还能再提炼么?
直射点正午太阳高 太 阳 高 度 角
度角为 90°,正午 显性化,让学
太阳高度角从直射 生 能 直 观 地
纬线向南北两侧递 观 察 到 正 午
3.运用归纳出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 类型 主要 教法 教具 教学环 节和时 间安排
新授课
任教班级
高 1 年级 x 班
启发式讲授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师活动
Ppt 学案 学具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导入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这是 9 月拍的咱们学校办公室外的长 观察、思考后回答 廊,阳光可以照到这个位置,你们觉得未来 问题:会变,会变 阳光照进来的长度会不会变化?怎么变? 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把这句话写在学案的右侧。
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与四季更替、五带形成
北师大附中 单晟玮
一、 课标分析 (1)课标内容: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课标分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指由于地球运动在地球表面上所产生的一切自然现象。它影响我们的生 存,指导我们的行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两者都包括时间规律和空 间规律,由时间派生出来的是季节变化,空间派生出来的是五带划分。由于气候上的五带与天文上的 有一定差异,所以应当弱化天文五带的划分,引导学生知道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直射现象、而南北极圈 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即可。
并用结构式板书体现四季、五带形成的根本原因,以此来落实重难点,初步建立起学生的时空观并培
养综合思维。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最后再回到生活中的实例,拉进了知识与学生生活间的距离,引
导其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并体会到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四、 教学重点
1.运用教具,演示、归纳正午太阳高度角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
我们已经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节课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都属 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是必修 1 的重要基础理论,这部分内容是在之前自转的基础上叠加公 转共同带来的影响。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 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重要意义。连接了宇宙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 且通过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归纳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来让学生初步树立地理的时空观。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间变化规律是动态的,因此使用教具演示。最后从教具回归到教材中的示 意图,将所学内容上升为规律的认识。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知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中昼夜长短变 化的地理意义有了初步认识,且学生日常生活中也有直接经验,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储备。 初中也有涉及过地球运动的内容,因此学生已具备归纳地球运动地理意义规律的基本能力。
从生活现象 入手,让学生 对太阳高度 有感性认识
2
何谓太阳高度?根据这张照片,我们可
以还原太阳的位置,这是太阳光线,这是地
面,太阳光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
度角。太阳高度的实质是一个夹角。(学生
先说,我再补充完善)
一天中的太阳高度角如何变化?
先变大,后变小。
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大?
中午 12 点。
本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形成,这部分知
1
识较为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且学生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同一时间
世界各地季节的差异缺少感性的认识。
这就需要借助地球运动的地理图像、相关教具以及景观图辅助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
演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变化规律,将隐形抽象的内容显性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力。
2.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和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解释四季、五带形成的根本原因
五、 教学难点
1.归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间变化规律
2.运用归纳出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六、 教学目标
1.运用教具,演示、归纳正午太阳高度角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
2.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和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解释四季、五带的形成
我们看动画,注意观察: 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一样么? 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固定不变 的么? (动画: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它到底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我 们就利用手中的模型探究一下。
3
通过动画演 示,让学生对 正午太阳高 度角的变化 有感性、直观 的认识。
活动一:
我们用模型演示,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我们把正午 12 点时的太阳高度角称为
正午太阳高度角。
讲解基本概 念Leabharlann 做好知识 铺垫新授课虽然太阳高度角一天中是不断变化的,
但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定是该地一天中的最
大值,所以我们将它作为研究对象。
在球面上怎么表示某点正午太阳高度
角?地球仪演示:
太阳从这个方向照射,哪条经线表示正
午时刻?怎么表示某点(正处于正午)的正 在地球仪上指出。
课标要求的是“分析”,为理解层面。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分析这些现象对地 理环境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因此要关注 两种运动的叠加与合成,避免孤立的分析某种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述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形成,这部分知 识抽象,难以理解,应多从生活的实际入手,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和视频,体现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 生时空意识和综合思维。 二、 教材分析
午太阳高度角?
过这点做球的切
面,太阳光线与切
面的夹角是正午太
在球面上不好观察,我们把它投影到平 阳高度角。
面上,地球就投影成了一个圆——白色的地
球底图,太阳的平行光线投影为彩色纸上的
平行线,在这个平面上怎么表示某点正午太
阳高度角?
过点做切线。太阳
(边讲边用地球仪投影到黑板上展示)
光线与切线的夹角
从生活实际 转换到球面, 再转换到平 面,搭建模式 图、地球与实 际的联系,便 于学生利用 规律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