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优秀课件
学习课件(有机硅)
05
有机硅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有机硅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环保化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有 机硅行业将更加注重环保 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高性能化
有机硅材料不断向高性能 化发展,提高其耐温、耐 腐蚀、抗氧化等性能。
多元化
有机硅产品种类不断增多,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以满 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有机硅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有机硅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
总结词
提高汽车性能
详细描述
总结词
有机硅在汽车制造中主要用于 生产高性能的密封件、减震件 和涂层。这些产品可以提高汽 车的舒适性、稳定性和耐久性 ,并增强汽车的外观效果。
轻量化材料
详细描述
有机硅材料相对较轻,可以替 代部分金属材料,降低汽车的 整体重量。轻量化设计是汽车 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有 利于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 排放性能。
学习课件(有机硅)
• 有机硅简介 • 有机硅的种类与合成 • 有机硅材料的性能与改性 • 有机硅在各领域的应用 • 有机硅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有机硅简介
有机硅的定义
有机硅
是指含有硅元素的有机化合物, 也称为硅基有机化合物。
定义解释
有机硅由碳和硅两种元素组成, 其分子结构中碳-硅键的键能高, 使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19世纪
有机硅化合物的研究开始起步。
20世纪40年代
出现商业化的有机硅产品,如 硅橡胶和硅树脂。
21世纪
有机硅材料在各领域的应用更 加广泛,成为现代工业和科技 发展的重要支撑材料之一。
02
有机硅的种类与合成
有机硅单体的合成
01
02
0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研究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研究陈精华 刘伟区 宣宜宁 张 斌(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510650)摘 要:以聚氧化丙烯二醇或聚氧化丙烯三醇、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甲苯二异氰酸酯为原料在无溶剂条件下制备预聚体,利用二甲基硫甲苯二胺为固化剂合成一系列氨基硅油改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表面水接触角等性能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聚氨酯弹性体具有更优良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及表面疏水性。
关键词:聚氨酯;氨基硅油;弹性体;改性;合成 聚氨酯弹性体通常以低聚物多元醇、多异氰酸酯、扩链/交联剂及少量助剂为原料制得[1]。
聚氨酯弹性体模量一般介于橡胶和塑料之间,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弹性、较好的硬度和耐磨性等优异性能,因此在市场上得到广泛使用。
但由于存在耐高低温、耐候及表面性能欠佳等缺点,使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具有优异的介电性、柔韧性、耐高低温性和耐候性及较好的疏水性和低表面张力,用PDMS 改性聚氨酯可以改善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
目前文献报道的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活性端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聚氨酯形成嵌段共聚物[2~4];另一种是利用侧链含有活性基团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聚氨酯接枝反应形成有机硅-聚氨酯共聚物[5,6],表面改性是其目的之一。
前者硅氧烷链段被嵌在聚氨酯主链中,它向表面迁移的能力受到主链的牵制,所以为了获得较好的表面改性效果,常需加入大量的PDMS ,这将会导致聚氨酯的力学强度明显下降。
后者硅氧烷链悬挂在聚氨酯的主链上,有利于硅原子向表面迁移,只需加入少量的氨基硅油,就能改善聚氨酯的表面性质,但由于有机硅和聚氨酯的溶解度参数相差太大[7],及氨基硅油与二异氰酸酯反应迅速,所以所进行的聚合反应都需在特殊溶剂中进行,且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工业化产品很少。
本工作采用特殊的工艺条件和特殊的分子设计,利用聚氧化丙烯二醇(PPG )或聚氧化丙烯三醇(PPT )、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氨基硅油,AE APS )、甲苯二异氰酸酯(T DI )在无溶剂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有机硅-聚氨酯预聚体,再采用新型固化剂二甲基硫甲苯二胺(DADMT )固化,制得有机硅-聚氨酯弹性体材料。
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 TPEs)
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TP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就其价格和性能而言,在TPE系列中占有较大的优势。
热塑性聚氨酯(TPUS)具有很宽广的韧性,其一般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们即使在低温条件下有较高的柔性,并具有很高的耐磨性能。
这些弹性体还有很好的粘着特性。
TPUS在通用的挤塑和注塑成型设备上很容易进行加工,它们的用途也极为广泛。
其分子结构是由许多个酯和醚组成的,使得性能产生很大的变化。
TPUS 很容易混配,并常与其它相容的高聚物如PVC共混,生成“超级共混物”。
这种性能上的多变性也带来了它们更多的商业应用,主要如汽车、电缆、导线和薄膜等。
TPUS现在的消耗量约计为6 500万磅/年,1990年年增长率为5~7%。
化学象苯乙烯共聚物一样,TPUS也是嵌段共聚物,并具有软硬交替的区域(或相)。
这些链段的比率也就确定了高聚物的性能特征(如硬度)。
然而聚氨酯又不象聚苯乙烯那样,是由加成聚合形成的单体链节的简单重复,而是缩聚反应形成的桥式结构。
许多材料都可被加到聚氨酯桥(骨架)的任一边,使得性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TPUS的性能就可从非常软到很坚硬,或从很柔软到具有很高的刚性,或从可吸收水的亲水型到憎水型。
TPUS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酯型和醚型。
酯型TPUS 通常它是两种类型中较坚韧的一种,接触水时会发生水解和降解。
醚型TPUS 不会发生水解和生物降解,即使长时间暴露或直接埋置。
但它没有酯类TPUS那样坚硬,耐化学试剂和油的性能较差。
两种类型的材料都有点吸湿的趋向,加工前应进行于燥。
(有些学者把基于聚己内酯列作第三种类型的TPU,这种材料是一种酯类,但它比其它酯类材料有更好的耐水解性能,其它的性能介于醚型和酯型材料之间。
而聚己内酯是通过一个不同于缩聚反应的过程制备的)。
性质TPUS性能变化范围为:抗张强度28.3至62MPa,酯型较高,醚型较低;300%定伸模数为7.6至33 SMPa;伸长率为225至570%;密度为1.14至1.20,醚型较低。
热塑性有机硅聚氨酯弹性体增韧改性聚乳酸的研究
热塑性有机硅聚氨酯弹性体增韧改性聚乳酸的研究聚乳酸(PLA)是以可再生植物为原料经化学合成的热塑性脂肪族聚酯,其原料来自植物,最终又可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具有优良的环保性、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之一,在包装材料、纺织面料、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PLA存在韧性差等缺点,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PLA的増韧改性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本论文采用热塑性有机硅聚氨酯弹性体(TPSiU)作为增韧剂,系统研究了TPSiU对PLA的增韧改性行为,并进一步采用聚碳化二亚胺(PCDI)为增容剂,研究了增容剂的加入对该体系相容性及増韧改性效果的影响,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对TPSiU的结构及性能分析结果表明,TPSiU为非晶态聚合物,分子链中含有机硅链段,在四氢呋喃(THF)、N,N-二甲基甲酰胺(DMF)等强极性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其熔融加工温度在180℃以上,且热稳定性良好。
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PLA/TPSiU共混物,主要研究了TPSiU含量对共混体系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TPSiU的加入使得PLA的冷结晶峰向高温方向移动,结晶度略有降低,同时共混体系的初始热分解温度有小幅下降。
PLA与TPSiU两种组分在热力学上相容性较差,导致PLA/TPSiU共混物呈现“海岛”结构。
TPSiU的加入对TPSiU/PLA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当TPSiU含量为10wt%时,共混体系的增韧效果较好,其断裂伸长率、缺口冲击强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但拉伸强度有所降低。
流变行为研究显示,PLA/TPSiU共混物为切力变稀流体,随着TPSiU含量的增加,PLA/TPSiU共混物的表观粘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同时,其非牛顿流动指数逐渐升高。
选用综合力学性能较好的PLA/10wt%TPSiU共混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聚碳化二亚胺(PCDI)为增容剂,进一步针对PLA与TPSiU热力学相容性较差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有机硅树脂具有低温柔顺性好、表面张 力低 、 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也存在力学强 度低 、附着力较差等缺点。
聚氨酯 (PU ) 材料具有耐磨、抗撕裂抗 曲挠性 好的特点;带有活性端基(-O H-N H 2) 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与端异氰酸酯基的 化合物或预聚体通过加成聚合和扩链反应, 可制成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在共聚物中,作 为软段的聚硅氧烷链段在使用温度区处于粘 弹态,而硬段如氨基甲酸酯基、脲基处于玻 璃态或结晶态,软段的存使材料具有良好的 弹性,硬段部分作为物理交联点使材料强度 增加。 。
2.性能与应用
2.1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性能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材料除力学性能优于聚硅 氧烷材料以外,有机硅改性聚氨酯还保持了 聚硅氧烷的特性 .实验研究发现共聚物成膜后, 分子结构中有机硅链段更倾向于表面富集取 向,而聚氨酯链段朝向内层;这使得共聚物 膜的附着力、硬度固化速度等力学性能得到 改善,同时有机硅低的表面能得到保持。
1.2.2 半凝胶法
将MDI中搅拌下加入预处理的聚酯二醇与双 端碳烃基硅油,一定温度下制得预聚物 , 将预聚物与交联剂混合,室温下浆料呈凝 胶状态后,合模、加热、加压、固化.
1.2.3 直接法
有机硅低聚物与异氰酸酯、扩链剂等溶度 系数相差较大,难以达到均相混合。因此, 一般在加成聚合过程 中使用极性和非极性 混合溶剂,常用的混合溶剂有:二氧六环 /四氢呋晡(IN)X/THF)、N,N 一二甲基 甲酰胺/Z _甲亚砜(T)M F/I)M so)等。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120311126 李芳芳
有机硅树脂
有机硅树脂是高度交联的网状结构的聚有 机硅氧烷,通常是用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 二氯硅烷、苯基三氯硅烷、二苯基二氯硅烷 或甲基苯基二氯硅烷的各种混合物,在有机 溶剂如甲苯存在下,在较低温度下加水分解, 得到酸性水解物。水解的初始产物是环状的、 线型的和交联聚合物的混合物,通常还含有 相当多的羟基。水解物经水洗除去酸,中性 的初缩聚体于空气中热氧化或在催化剂存在
高分子材料 热塑性弹性体PPT课件
第4页/共24页
<二>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 1. 结构 苯乙烯类嵌段共聚型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
为S—D—S。S为聚苯乙烯硬段,其聚集微 区为无定形玻璃态——物理交联点;D为 聚二烯烃或氢化聚丁二烯软段,在常温下 处于高弹态——提供橡胶的弹性。
第5页/共24页
常见的三种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
SBS SIS
SEBS
第6页/共24页
2. 性能 苯乙烯的含量对SBS类的性能有最重要的
影响。 随S段含量的提高:
硬度、强度 弹性
硬度在邵A20~邵D60 与SBR具有类似的力学性能 SBS上存在双键,耐热氧老化性不好。 氢化后得到的SEBS是饱和的,耐热氧老
化性好。 SBS耐水和极性溶剂,不耐非极性溶剂。
的催化下定向共聚而成的具有特殊序列分 布 的 聚 烯 烃 共 聚 物 。 POE 是 Poly Olefin Elastomer的缩写。 辛烯共聚单体在分子链上均匀分布,其质 量含量>20%wt。 引入少量的辛烯破坏了与其相邻接碳的结 晶,形成具有无定形结构的弹性区;剩余 的PE微结晶区起到了物理交联点的作用。
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是如何将塑料与弹 性体材料的特征结合起来的?
第23页/共24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4页/共24页
底材料;
塑料和橡胶的改性;SBS沥青改性用于高 等级的公路路面;密封剂和胶黏剂。
第8页/共24页
<三> 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TPU)
1. 结构
TPU由二异氰酸酯和聚醚或聚酯多元醇以 及低分子量二元醇类扩链剂反应而的。
硬段
软段
氨基甲酸酯链段(硬段)间可形成氢键——硬
段的聚集微区呈结晶态。
最新5.4-热塑性弹性体解析课件ppt
续相——高弹性,低硬度。 TPV是性能最接近热固性橡胶的热塑性弹性体。 TPV具有优异的耐疲劳性能,远超过普通橡胶。 性能范围宽广。
高性能TPV的本质特征:高弹性、优良的热塑 流动性和可反复加工及使用性能。
<四> TPV的应用
TPV具有良好的热塑性加工性——代替热交联 橡胶制造形状复杂的弹性体制品,大大提高 生产效率。
交联橡胶粒子内部成份复杂,包含交联剂、填料 、增塑剂、防老 剂、偶联剂等
<二> 动态硫化技术平台与原理
聚合物共混相态行为——软包硬规律。 大量的橡胶(含有交联剂)与少量塑料机械混合,
橡塑比可超过80:20。
刚开始时塑料为分散相,橡胶为连续相。 但在共混过程中,橡胶同时发生原位交联反应,
黏度大增,在机械剪切力的作用下被破碎为微米 级的颗粒。
聚酯型TPU具有更好的力学强度和耐磨性、耐非极性 溶剂性;
聚醚型TPU具有更好的弹性、低温性能、热稳定性、 耐水性和耐生物降解性。
3. 应用
TPU主要应用于耐磨制品——小型实心胎、 鞋底等。
高强度耐油制品——输油软管。 高强高模量制品——汽车仪表盘。 但TPU的摩擦系数很低——牵引力低,不
(1)覆盖层面的广泛性 (2)参与上的强制性 (3)制度上的立法性 (4)受益程度的约束性
二、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稳定功能 (2)经济调节功能 (3)分配功能 (4)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
二、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险 (2)社会救济 (3)社会福利 (4)社会优抚
二、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险 是指当劳动者乃至全体社会成员在遭遇年老、患病、失业、 伤残、生育等风险时,由国家和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的社 会保障制度。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摘要:聚氨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由于其原料组成的多样性与配比组合的复杂性,使得做出的成品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能。
因此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但聚氨酯本身的韧性差,抗拉强度低,耐老化、耐化学性差,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些限制。
因此需要对聚氨酯进行改性,其中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弹性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弹性以及耐高温耐老化性,硬度范围容易调节,可从邵o硬度到邵D硬度跨度,也因此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
本文主要对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弹性体进行制备,并对其力学性及耐热性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弹性体;制备;力学性能耐热性引言:有机硅高分子在当前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中较为常见,其主要的特点就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原因是因为其自身的Si-O-Si重复单元结构,这种结构本身具备较为稳定的性能,因此使用这种原料合成的聚合物材料本身的耐热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好,但是有机硅高分子本身的力学性能比较低,因此在使用的时候,需要采用填料以及硫化等方式,对其进行一定的强化,虽然其强度在这样的制造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其拉伸的强度依旧比较低,所以针对这个部分,必须使用一定的改善方法,才可以让其能够达到使用的需求,完成当前的使用标准。
1.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合成方法1.NCO封闭的预聚体合成在本次的合成中,主要使用的方式就是在装有氨气导管,恒压滴液漏斗,回流的冷凝装置等等,在机械搅拌的烧瓶中,按照比例加入相关的MDI,羟丙基PDMS,在氨气的保护下,主要在温度范围70-90℃之间进行反应操作,并且每隔一个小时,就需要对体系中的NCO含量进行监测,让其能够保持稳定后,停止改工作,最终得到NCO分段预聚体。
1.预聚体扩链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将温度设置在70℃,按照上述(一)步骤中的产物,加入一定的溶剂进行稀释,一般采用的漏斗主要是预聚体溶液中用两到三秒的时间,进行滴加试剂,最终将实际的扩链剂(BDO)、一段酸亚西缓和溶液进行一到五个小时的反应之后,用红外线对产物进行检测,直到其中的NCO峰小时候,停止进行反应,需要进行一定黏度的产物,并且将长夜溶剂导入四氟模具致中和,在室温下进行固化,一般情况下需要进行1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可以完成固化的过程,完成固化之后,放入一定温度的真空干燥箱中进行干燥,到达恒重的条件,完成本次的制作,在室温下放置一周以后,对其力学的性能进行测试,完成本次的制作过程。
《热塑性弹性体》课件
与其他材料不同,热塑性弹性体可以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3 抗腐蚀性
热塑性弹性体具有出色的耐化学腐蚀性能,可在恶劣环境下使用。
热塑性、 密封件和减震系统中得到广 泛应用。
医疗行业
热塑性弹性体具有生物相容 性,用于人工关节、医疗器 械和假体制造。
电子产品
热塑性弹性体在电子产品密 封、防水和减震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
热塑性弹性体的制造工艺
挤出法 注射模塑
压缩成型
通过将原料加热并压入模具中进行挤出成型。
将熔融的热塑性弹性体注入模具中,冷却硬化 后取出成型。
将热塑性弹性体放入模具中,通过压力和温度 使其成型。
热塑性弹性体的市场前景
1
增长需求
随着汽车工业和电子产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对热塑性弹性体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热塑性弹性体》PPT课 件
热塑性弹性体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能和广泛应用的材料,本课程将介绍其定义、 特点、制造工艺和市场前景。
热塑性弹性体的定义和介绍
热塑性弹性体是一种具有高弹性和可塑性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回弹性和抗拉 伸性,可以在一定温度下塑形。
热塑性弹性体的特性和优点
1 多样性
热塑性弹性体具有广泛的硬度范围和化学稳定性,适合不同应用领域。
2
创新研发
通过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热塑性弹性体市场将不断扩大。
3
可持续发展
热塑性弹性体的可回收性和环保特性使其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趋势
创新材料
新型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的研发 将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的拓展。
3D打印
热塑性弹性体的3D打印技术将 改变制造过程和产品设计。
高级应用
热塑性弹性体PPT演示课件
料的成型加工方法(注塑、挤出、吹塑、发泡等) 来生产弹性体零件。 在这类高分子材料身上将橡胶和塑料的优点汇 集于一体; 加工方便、生产率高,废料可以回用。
5
2.热塑性弹性体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TPU) 聚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TPS) 聚酯类热塑性弹性体(TPEE)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TPO)
另一方面,在高温下硬段会软化或熔化,在加 压下呈现塑性流动,显现热塑性塑料的加工特 性。
39
2.热塑性弹性体的与一般橡胶体的区别在: 不需要硫化即可加工,这就使橡胶工业可从
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到解脱,节省了能量,减少 了设备投资,人力投入等,尽管它的原材料较贵, 综合起来,它的生产成本仍有所降低。
还可按交联类型分为物理交联型和化学交联型 也可按结构特点,分为嵌段聚合物、接技聚合
物和其它类型等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4
35
二、TPE的结构特征、性能
整个高分子链的一部或全部是由具有橡胶弹性 的链段所组成,这一部分被叫做“橡胶段”或 “软段”;
在高温下,这些分散相或约束成分又会在 热的作用下丧失能力,聚合物经熔化或熔融呈 现塑性,这种化学或物理交联性质的可逆性: 即在高温下失去约束大分子组成的能力,呈
现塑性; 降至常温时,这些“交联”又恢复,而起类
聚氨酯材料及其应用_讲座(3)ppt课件
它是集液体输送、计量、冲击混合、快速反应和成型同时
进行为特征的、一步完成的全新加工新工艺,其加工简单、快
捷。
精选ppt
36
精选ppt
37
精选ppt
38
精选ppt
39
精选ppt
40
RIM加工技术的优点包括以下几点: ⑴RIM加工技术能量消耗低。它与传统热塑型合成
材料加工成型相比,由于加工时物料为低粘度液 体状态,注模压力较低。反应放热量大,模温较 低,模具的夹持力较少,因此,其设备和加工费 用相对较低。尤其对大型制品的生产尤为突出。
精选ppt
23
精选ppt
24
精选ppt
25
聚氨酯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
精选ppt
返回目录 26
精选ppt
27
五、聚氨酯材料的技术发展动态
1、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
不饱和度低于0.005mol/kg以下,聚醚的分 子量非常接近理论值,不但聚醚的质量提高,而 且处理工艺简化,由此聚醚制得的产品性能更好, 由低不饱和度聚醚制得的弹性体性能大幅度提高, 可和四氢呋喃醚弹性体相比,而价格却较低。
聚脲涂料直接喷涂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硬质 聚氨酯泡沫塑料或其它脆性泡沫材料的表面,形成一柔韧性 致密保护层和防水层,操作方便快速,有很好的保护和装饰 作,具有原型再现性好、质轻、搬运方便、耐候性好等优点。 在影视业有广泛的用途,如制作道具、建造永久或临时性的 舞台布景、布景幕以及支柱、标本及装饰物、制作人或动物 模型,还用于公园景物外壳层、建筑装璜用EPS的保护层等。
(5)该工艺加工勿需普通塑料热塑成型所需的昂贵的热流道
体系,设备费仅为热塑型结构泡沫塑料成型设备的1/2~
1/3,且生产出的制品无成型应力、成型周期短、生产效
热塑性弹性体(SBS)的合成、改性和应用ppt课件
精选ppt
9
• 国内SBS的研究始于70年代中期, • 目前已有燕山石化、 • 巴陵石化 • 和茂名石化 • 等几套万吨装置投入工业化生产。
精选ppt
10
• 但是SBS产品的品种和规格 • 难以满足不同用途的需要。 • 高附加值的新牌号SBS • 已成为国内厂家的竞争点。
精选ppt
11
2 SBS的合成、改性与表征 • 2.1 SBS的合成方法
• 烷基锂引发聚合是制备有明确结构的苯乙 烯及共轭二烯烃聚合物的最常用方法。
• 所得聚合物具有以下特征: • (i)通过单体与引发剂的化学计量比可以设计
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
精选ppt
12
{ ii)如果引发速率比增长速率大得多,则聚合 物分子量分布窄(Mw/Mn=1.1);
{111)在活性种末端依次加入不同的单体可获 得嵌段聚合物;
• 在上述封端剂中,1, 5-二氮二环【3, 1. 0] 己烷与聚苯乙烯活性种的反应活性最强, 产物氨基官能化度高,反应过程如下:
精选ppt
56
精选ppt
57
• 若将上述得到的官能化聚合物与盐酸、梭 酸、磷酸等反应可将聚合物末端氨基进一
• 步按化。端基基团能有效提高丁苯嵌段聚 合物的粘合性及与金属表面的粘合性能。
用。
精选ppt
47
• ③以丁基锂为引发剂合成SBS,在没有进 行终止时,可用氯代多元醇(如a-氯代甘 油)进行封端中止,进一步用TDI扩链,合 成含异氰酸酯的SBS,反应式如下:
精选ppt
48
• 这种SBS-聚氨酯涂层可浇铸,可用作体育 跑道、防水防腐材料。
精选ppt
49
• 采用[[3-(二甲基氨基)-丙基]-锂为含氮官 能化理引发剂制备了一系列a-氨基官能化 嵌段共聚物,将端氨基离子化后其在非极 性溶液中具有较强的缔合行为;同时由于末 端基团具有较强的极性,它在金属表面具 有较强的吸附性和粘结性。合成路线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聚氨酯概述
2 聚氨酯弹性体
聚氨酯弹性体
聚氨酯弹性体(PU elastomer) 又称聚氨酯橡胶,是一类在分子链中含有较多氨基甲酸酯
基团(-NHCOO-)的弹性体聚合物材料。通常以低聚物多 元醇、多异氰酸酯、扩链剂/交联剂及少量助剂为原料制得。
从分子结构上看,聚氨酯弹性体是一种嵌段聚合物,一般 由低聚物多元醇柔性长链构成软段,以二异氰酸酯及扩链剂构 成硬段,硬段和软段交替排列,形成重复结构单元。除含有氨 酯基团外,聚氨酯分子内及分子间可形成氢键,软段和硬段可 形成微相区并产生微观相分离。这些结构特点使得聚氨酯弹性 体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韧性,以“耐磨橡胶”著称。
1 聚氨酯概述
聚氨酯材料的发展历史
聚氨酯是综合性能优秀的合成树脂之一。由于其合成单体 品种多、反应条件温和一、可控、配方调整余地大及其高分 子材料的微观结构特点,可广泛用于涂料、黏合剂、泡沫塑 料、合成纤维以及弹性体,已成为人们衣、食、住、行以及高 新技术领域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其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多 品种、多系列的材料家族,形成了完整的聚氨酯工业体系, 这是其它树脂所不具备的。
聚氨酯树脂具有可发泡性、弹性、耐磨性、粘接性、耐低 温性、耐溶剂性以及耐生物老化性等特点。因此用途十分广 泛,它是发展较快的一种高分子合成材料,聚氨酯工业已形 成较大规模,1998年世界聚氨酯树脂产品年产820万t,2008年 超过1300万t,2010年超过1500万t,一般年增长率为4%~5% ,最高达13%。
45.0 71.0 53.5 240.7 52.0 327.7 1165.0
2008年 390
46 78 60.5 310 58 387 1329.5
2010年 450
50 84 65 360 68 430 1507.0
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CPUIA)宣布,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聚 氨酯产品生产地。2013年中国聚氨酯产品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 40%以上,产量达到870万吨,相比2012年攀升了12%。
2 聚氨酯弹性体
聚氨酯弹性体
聚氨酯弹性体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模量介于一般橡胶和塑料之间。 它具有以下的特性:
1、较0~邵氏D75)保持较高的弹性;
2、在相同硬度下,比其它弹性体承载能力高; 3、优异的耐磨性,其耐磨性是天然橡胶的2~10倍; 4、耐油脂及耐化学品性优良;芳香族聚氨酯耐辐射;耐氧性
1 聚氨酯概述
世界聚氨酯产品产量
地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
南美 远东 日本 中国 中东和非洲 西欧 总计
1998年 235.0
44.86 70.6 53.5 81.3 41.5 262.0 820.26
2000年 267.0
44.0 65.0 51.0 99.5 46.0 291.5 899.3
2006年 326.5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热塑性弹性 体
1 聚氨酯概述
聚氨酯材料的发展历史
1937年,德国拜耳(Bayer)教授首先利用异氰酸酯与多 元醇化合物发生加聚反应制得聚氨酯树脂以来,经过几 十年的发展。聚氨酯已成为当今社会继聚乙烯、聚丙烯、 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酚醛塑料之后用量较大、发展速 度最快的聚合物之一。
通常情况下,凡是在高分子结构主链上含有多个氨基 甲酸酯基团(-NHCOO-)的聚合物,统称聚氨酯 (polyurethane)。
与塑料相比,聚氨酯弹性体具有不发脆、弹性记忆、耐磨等优点。
与橡胶相比,聚氨酯弹性体具有耐磨、耐切割、耐撕裂、高承载性、透明 或半透明、耐臭氧、可灌封、可浇注、硬度范围广等优点。
聚氨酯弹性体加工方法多样,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涌现,其应用前景将十分 广阔。
2 聚氨酯弹性体
聚氨酯弹性体按加工方法分类:
和耐臭氧性能优良;耐疲劳性及抗震动性好,适于高频挠 曲应用; 5、抗冲击性高;低温柔顺性好;一般无需增塑剂可达到所需 的低硬度,因而无增塑剂迁移带来的问题; 6、普通聚氨酯不能在100 ℃以上使用,但采用特殊的配方可 耐140 ℃高温;模塑和加工成本低。
2 聚氨酯弹性体
聚氨酯弹性体
与金属材料相比,聚氨酯弹性体制品具有重量轻、噪音低、耐损耗、加工 费用低及耐腐蚀等优点;
2 聚氨酯弹性体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MPU)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millable PU,MPU)是研制最 早的一类弹性体,主要加工特性是先合成贮存稳定的固体 生胶,再采用通用橡胶的混炼机械进行加工,制得热固性 网状分子结构的聚氨酯弹性体。
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
聚氨酯弹性体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2 聚氨酯弹性体
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CPU)的特点
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casting PU,CPU)即通过浇注工艺、由液 体树脂浇注并反应成型而生产的一类聚氨酯弹性体,有人简 称之“浇注胶”。这类液体原料体系又称“液体橡胶”。在 聚氨酯弹性体产品中,以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产量最大,是 目前聚氨酯弹性体中最主要的一种类型。
O
NH C O
1 聚氨酯概述
聚氨酯材料的发展历史
在德国1937年,德国拜耳(Bayer)教授首先利用异氰酸酯与 多元醇化合物发生加聚反应制得聚氨酯树脂。
1944年,制成线型聚氨酯树脂,该树脂具有热塑性、可纺 性,能制成塑料和纤维,命名为Igamid U,由这种树脂制成的 纤维称为Perlon U.
① 以液体原料浇注或注射到制品模具中反应而固化成型,可 以直接制得很厚的 体积大的聚氨酯橡胶制品及形状复杂的 制品
②制得的制品综合性能好; ③可以调节原料的配方组成及用量,获得不同硬度的制品,性
能的可变范围大; ④对于简单的手工浇注,设备投资小,加工方便; ⑤可制造小批量的或单件的制品原型,灵活性好。
1947年拜耳公司金属与合成橡胶的粘接剂,用到军用车辆 的履带上,为聚氨酯粘合剂工业奠定了基础。
1951~1952年拜耳公司研究成功聚酯型聚氨酯软质泡沫塑 料连续发泡制造工艺。
1950年拜耳教授发表了混炼型聚氨酯(MPU)橡胶的论文 1953年米勒(Mi11er)研究成功液体浇注型聚氨酯橡胶(C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