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价值链分析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价值链分析与对策“高等教育的使命就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合格人才。……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许多人才学专家各自从特定的角度出发,对‘人才’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人才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属性:人民性(进步性)与创造性。人民性是就人才的道德品质而言,其高低与个人的修养水平和世界观有关;创造性是就人才的工作能力而言,其强弱取决于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总量或知识结构。无论是人民性还是创造性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全部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两大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亦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它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等。这些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与特征,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与范型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诸要素(即外延)包括:导向性要素培养目标、实质性要素课程体系、凭借性要素教学方法、组织性要素教学形式、调控与制约性要素教育教学的运行机制、补充性要素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它们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具有操作性、多样性、发展性等主要特征。也就是说,每个人才培养模式都有特定的组合形式、操作原理和运作方式,有特定的指向目标,而普遍适用的培养模式是不存在的。”

一、人才培养概念

对于“人才培养”的概念,很少有明确的定义,其中谢小萌认为:“人才培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特征对其进行培养、开发其潜力的过程。”潘懋元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一书的序中指出:“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高等学校对知识的传承、保存、传播和创新、运用。也就是科研、服务、管理等工作无不围绕这一基本职能运转。”笔者认为:人才培养就是指在明确的培养目标指导下,采用正确的培养方式和优化的培养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培养对象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总量,并帮助其将知识总量和知识结构内化为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二、人才培养价值形成过程分析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人才价值形成可大致分为人才价值设计、人才价值培养、人才价值转化与人才价值的实现等四个过程。人才价值设计过程包括人才价值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设置

等几个方面;人才价值培养过程包括人才价值培养的教与学过程、人才价值培养的监督与反馈、人才价值培养的质量控制、人才价值培养的条件保障、人才价值培养的服务保障等几方面。将所学知识“内化”为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是人才价值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决定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成为人才,这一过程不在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怎样,主要在于教师和管理者的引导与激发。每个人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的“触媒”都不一样,每个人转化的多少也不一致。经过这个过程,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就可以转入下一人才价值实现环节,实现其智慧输出和能力转换。

三、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认识不足

很多的教育者都将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划上了等号,认为教学质量好,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好。对教学质量的研究要远远大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如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从1994年到2005年中含有“教学质量”的论文达7659篇,含有“人才培养质量”的论文仅仅375篇。教学质量好是人才培养质量好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教学质量的好坏是教学过程质量的优劣,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结果的体现,两者中前者是过程,而后者是结果,两者绝不能等同,但过程一定要为结果服务。

(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教育消费意识不强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每年要交纳4000一8000元不等的学费(有的甚至更高且不含国家对大学生投入的经费)。大多数的高校都已实行了“学分制”,每名学生都可以根据学校制定的教育消费菜单进行消费,但当你选择了(开始消费)某门课程时,学生都会选择去接受这门课程所讲授的知识(不管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有益还是无益,更严重的说这种教育消费,不仅仅消费教育经费还消费大学生宝贵的大学时光),这就好像我们在食堂就餐一样,只要选择了这道菜,你就要将就吃掉一样(亦或倒掉重新消费,但这就产生浪费了)。

(三)人才培养框架构建后的教学内容填充质量不高

高等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是经过反复调研、充分论证后才确定下来,再具体到教学环节中,有多少院校能够将本院系的教学力量优化组合后进行授课的安排与调度呢?即使按优化组合后的教学安排,有多少教师能够保证所讲授的知识是超边际知识和边际知识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即知识的不完全性),学生只有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去评价和发现自己当时所学的知识是否是负边际

知识,而这些的实现与控制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责任心、知识传授者的“师德”和教育消费主体的消费意识。

(四)专业设置功利化明显,新专业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一些高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盯紧社会上热门专业,盲目追求社会效益和当前社会需求,只要社会上出现了哪类人才紧缺或上级主管部门提出要大力发展某些产业,并为这些产业的开办提供便利,就会有一些高校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大步跟进,迎头赶上,大办某些专业,使这些专业遍地开花。这种做法忽略了人才培养本身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定位。在专业建设盲目跟进时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往往是一穷二白,亦或是单枪匹马就建一个新专业,没有足够的团队来支持专业建设,这势必要导致专业建设的后劲不足,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

四、对策建议

(一)树立教学过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协调统一的质量观

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不仅仅要抓过程质量控制,更要分析这个过程的质量控制对结果的质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要认识到过程控制只是达到结果的一个手段。

(二)强化学生的教育消费观

在学生中树立牢固的教育消费理念,让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发挥应有的教学监督的功效。长春工业大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在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都会对学生的意见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以保证教学质量。笔者呼吁及早地在教育系统推行“教育消费3·15”,让教育消费明明白白,让受教育者更加理直气壮,让学生自己不认真消费就会心痛。

(三)找准学校自身定位和各专业的定位

各高校应根据所服务区域的产业发展需要,从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着眼,根据自身的师资和办学条件,自主决定举办什么专业。学校也应减少盲目性,加强民主与科学决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淀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与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注重学科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名师出高徒”。高校应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侧重内部培养的原则。适当引进一些“鲇鱼”,会使内部的“沙丁鱼”更具有活力,但不能引进过多,过多反而会使“沙丁鱼”失去活力。应该加强对内部教师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更具有本土性,能够适应本校的特色和发展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