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

一、应试教育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偏废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的序言中强调:“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①并

将教育作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的条件。所谓人的可持续发展,究其

实质是指个体生命开发的长度之持久、广度之均衡、深度之透彻。但是,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完全忽视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可持续发展,片

面追求对人的应时性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机械训练,导致“三重三轻”之严重弊端。其一,由教育长度而观之,重视学历教育而轻视终身教育。其二,由教育广度而观之,重视学校教育而轻视家庭和社会教育。其三,

由教育深度而观之,重视课堂学科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轻视甚至

无视对个体生命独立、自主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之锻就。应试教育徒具

形貌而缺失神韵与精华,无以通过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水平而

提升其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如果我们确认教育的目标不但仅是为了

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学历”,更是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发每个人潜蕴的智

慧和才能,促动个体以永不懈怠的强劲内驱力去实现自身水平和精神的

全面发展,使生命内涵获得淋漓尽致的挥发——如是,我们会深切痛感

到偏狭的应试教育主题的歧变。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漠视,几乎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通病。

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所深刻指出的:“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

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

为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

技术的奴隶。”②教育中的这种政治中心主义、经济中心主义、知识

或技术中心主义思潮导致盲目地采用极端片面的开发人力资源的模式。尤其是一些目睹发达国家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将现代化

的丰富内涵窄化为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过度地注重人类文明的物化因素,忽视对个体生命精神世界的必要关怀。反映在教育上,则是以浓厚

的工具主义和经济主义色彩的培养目标作为自身追逐的基本对象,偏颇

地将“人”铸造成作为客体和功用意义上的某种“材”,直接导致教育

哲学理念的畸型化。对于拥有世界第一人力资源的中国来说,如果不能持续持续、深入透彻地开发每个个体生命,那么作为其集合体的中华民族难免因缺乏充足的优质个体而丧失竞争必备的主动权。

二、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基本内涵

综上所述,教育首先要以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作为其理念的基本支撑点和全部实践活动的逻辑始点乃至最后归宿。既不是工具之役,甚至也不是人材之用,而是塑造充分光大主体精神和意志、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写的人。只有这样真正还原了每个个体的主体性,才能激发其潜蕴的生命能量,使之获得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持续后劲。这里,人的主体性包括其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及主体实践水平。主体意识其实就是个体对自己本质的清醒的自觉意识,而主体人格正是由主体意识所赋予生命的自强不息、持续发展的心理特质,至于主体实践水平是个体生命为达成既定追求目标、完成一己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生存智慧。当个体生命超越了工具人的被动消极状态而表现出发奋进取的主体精神时,才会有发展、再发展并长远持续发展的明朗前景。这就进一步涉及到作为个体的人应具备怎样一种发展体系,才能使生命内部各要素达成动态的平衡,真正获得以持续性、全面性和协调性为基本特征的人的可持续发展。

详来说之,这个生命周期内经久不衰的自足自享自用的发展体系理应由下列基本要素构成,即人的发展指向、发展水平以及承载生命可持续发展的身心素质。这是一个各要素相辅相成、互为渗透的发展体系,如果教育赋予个体生命如此相对自足自享自用的发展体系,就能有效地突破职前学校教育周期的局限而维持一生富有活力和生气的蓬勃发展,并持续排除外部世界有碍追求目标的阻遏或诱惑,长葆持续发展的连贯性和惟一性。所谓人的发展指向,是指个人根据先天禀赋、潜在志趣和社会需求而对一生发展走向的预期性宏观规划。固然,社会对个人的选择和个人的机缘相当重要,但是个人在生活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定向则更为内在和更具有持久生命力,即使对社会所提供机遇的准确精当把握,也是以个人的主观努力为逻辑前提的。这完全符合马克

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第一动因在其内部的科学论断。而在庸俗社会

学的桎梏下,个人往往被异化为集体和社会意志的被动附属品,个体的

相对自主性和未来发展的价值指向性,受到了令人悲怆的漠视。这导致

一些个体在被集体和社会意志绝对和片面地决定发展方向后总是处在

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从而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不可补充的浪费。

这种学校教育所造成的社会后果至今蕴含着深刻的反思价值,并促使

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去肯定和鼓励个人在发展指向上既尊重社会需要又

坚持自主自择。至于发展指向的具体内涵,包括人的理想精神、敬业态

度和责任感等心灵运作的根本走势和境界,是生命立体结构中的最深层

部分。首先,理想是人对未来生活的赤诚寄托和对生命价值的超现实追求,是行动着的肉体生命之精神支柱和向导。崇高的理想,能使人在艰

辛的求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一种高昂伟岸、永不气馁的精

神状态,使之于平淡的生活中表现出恢弘、于坎坷的磨难中展示出豪迈。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世纪之交的年轻一代的物质生活状况已大为改善,

但安于现状、沉溺感官的灰色心态像幽灵一般腐蚀其生命的朝气和活力,网络嬉戏、电子娱乐等各种形式的感性消费在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③尤其是无孔不入的拜金主义思潮使很多年轻的学子误入歧途,丧

失超越狭隘功利的抱负和襟怀,致使更广大和更深厚的生命资源没有在

执着努力中得到应有的持续发展。所以,学校应视播种理想为赋予肉体

生命以真正不俗的灵魂。其次,敬业态度是高擎理想者对事业的虔诚心

境和奉献精神之综合,是个体价值观在事业追求上的集中体现。

当个体能够克服诸如物欲、功名欲等诱惑,以一种宁静、纯粹、超然

的人格立场凝神把持对理想的憧憬和持久努力,理想方有达成的希望。

所以,敬业态度实在是长葆理想精神的一种生活氛围,是避免平庸岁月

侵蚀生命勃发朝气的“精神防腐剂”。复次,关于责任感。这是每个具

有正义心和豁达襟怀的社会人所应确立并付之于实践的生活态度,例如

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切思虑,对现代物质

文明给人类精神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的强烈忧患,对世界终极走向和在大

宇宙中变迁的真诚关怀,都是作为地球村村民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凡

是心中唯有自我利益的人,一旦个人欲望得到满足,就不会再以肺腑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