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学课件 ppt

合集下载

《地震与工程抗震》课件

《地震与工程抗震》课件

地震工程研究已经从单一的建筑结构扩展到包括桥梁、隧道、地下结构等更广泛的结构类型。
地震工程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研究向实际工程应用转变,更加注重工程实践和验证。
地震工程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包括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以解决地震工程中的复杂问题。
地震工程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以提高地震工程设计的精度和效率。
包括桥墩震断、支座脱落、梁板坠落等,这些震害都与桥梁结构的设计、施工质量和抗震构造措施有关。
桥梁结构的振动反应
02
地震发生时,桥梁结构会受到地震波的冲击而产生振动,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与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波的特性有关。
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
03
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包括场地选择、地基处理、桥墩设计、支座系统等,这些措施能够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震害的发生。
THANK YOU
总结词
地震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全球地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详细描述
根据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全球大部分地震都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这些地区的地壳构造活动较为频繁。
总结词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类,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传播,对地表和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详细描述
体波是指在地壳内部传播的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力较小;横波传播速度慢,但破坏力较大。面波则是在地表传播的波,其影响范围较广,破坏力较强。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速度受到地壳结构、地下水位、地表地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2
工程抗震的基本概念
减轻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工程学课件

地震工程学课件

第四章、线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4.1 动力方程的建立
4.1.4 多维地震动输入时的动力方程
[ M ]{v}+ [C ]{v}+ [ K ]{v} = − [ M ][ I ] vg • •• •• •• • • • ⎧ ⎪ ⎪ ⎡C ⎤{U} =−[ M] [cosθ ]{U }+[X ]{θ}+[X ]{θ}−[X ]{θ 2}⎫ [ M]{U}+[C]{U}+[ K]{U} + 2[ M] ⎢ θ ⎥ ⎨ ⎬ g g ⎣ ⎦ θ θ
n
注意:弹性力、阻尼力 仅与相对位移、相对速度 • ⎡ •• •• ⎤ ⎢ mi ( v i + v g ) + cij v j + kij v j ⎥ = 0 有关

[ M ]{v}+ [C ]{v}+ [ K ]{v} = − [ M ][ I ] vg
上述的地震动,只有一维, 或者说地震动的分量只有一个
∂2 fs = − 2 ∂x ⎡ ∂ 2 y ( x, t ) ⎤ ⎢ EI ( x) ∂x 2 ⎥ ⎣ ⎦
⎡ ∂ 2 y ( x, t ) ∂ 2 y g (t ) ⎤ + f I = − m( x ) ⎢ ⎥ 2 2 ∂t ⎥ ⎢ ∂t ⎣ ⎦
f D = −c
∂y ( x, t ) ∂t
根据动静法,即达兰贝尔原理,形成平衡方程: f s + f D + f I = 0
n T{ } [ ]{ }T•C y{ y}
mij = ∫ m( x)ψ i ( x)ψ j ( x)dx 广义质量 cij = ∫ cψ i ( x)ψ j ' ( x)dx 广义阻尼

《地震工程》课件

《地震工程》课件
地震的成因: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下水变化等
地震的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人工地震等
地震的震级: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进行划分,如里氏震级、矩震级等
地震的烈度:根据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程度进行划分,如麦加利地震烈度、欧洲地震烈度 等
地震波的传播和影响
地震波类型:纵波、横波、面波
进行结构动力分析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地震工程结构分析的目的:评 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方法:采 用地震模拟、结构分析等方法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内容:包 括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应用:用 于设计、施工、维护等阶段, 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达到要求
结构减震和隔震技术
减震技术:通过改变结构本身的特性,如增加阻尼、改变刚度等,来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 响。
地震工程案例分析
历史大地震的影响和教训
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万人死亡,经济损失巨大
1923年关东大地震:造成 14万人死亡,经济损失巨大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造成 30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 巨大
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8 万人死亡,经济损失巨大
2011年日本大地震:造成 1.5万人死亡,经济损失巨大
隔震技术:通过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如橡胶垫、铅芯橡胶垫等,来减小地震对 结构的影响。
减震技术的优点:可以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优点:可以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可以减小地震 对室内人员的影响。
结构健康监测和加固
结构健康监测:通过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结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 加固方法:采用加固材料和加固技术,提高结构抗震能力 加固效果评估:通过模拟地震试验,评估加固效果 加固实例:介绍实际工程中的加固案例,展示加固效果

工程地震 ppt课件

工程地震 ppt课件
第七章 地震动衰减关系
7.1 基本衰减模型
目的:考虑震源、介质、场地三个环节, 建立预测场地地震动的统计
1)要预测的参数 2)统计模型(函数关系) 3)回归方法
1
一元回归分析
X 3 9 12 16 19 24 33 39 43 Y 0.43 1.37 1.43 1.49 1.46 2.45 2.98 3.41 3.94
场地影响
f3(S)eC7S
对于基岩S=0,土层S=1
11
加在一起
y C 0 e C 1 M (R R 0 ) C 3 e C 6 R e C 7 S
两边取对数,再加上统计误差(如标准差)
ly n C 0 C 1 M C 1 lR n R 0 ) ( C 6 R C 7 S
加以讨论改进 书P156
R
29
I I=I1(M,R)
I=I2(M,R)
Lny Lny=Y1(M,R)
震级相等 重复之
R
R
30
I I=I1(M,R)
I=I2(M,R)
Lny Lny=Y1(M,R)
前提:
距离相等
已知
I1,I2,Y1
M

Y2
M
31
I I=I1(M,R)
I=I2(M,R)
Lny Lny=Y1(M,R)
前提;
22大量研究各显千秋注意条件大量研究各显千秋注意条件33区域差别很重要区域差别很重要44可见在近场有差别可见在近场有差别18101001000101001000距离km中国东部长轴中国西部长轴日本福岛公式美国西部2中国西部短轴中国东部短轴美国西部11975反应谱衰减11高频和低频地震动饱和差别一般没考虑高频和低频地震动饱和差别一般没考虑22回归方法有讲究回归方法有讲究2076地震动持时衰减11持时定义很多因此要说明是什么定义持时定义很多因此要说明是什么定义22常用的是包络线的几个参数常用的是包络线的几个参数21三段式的公式关键参数

地震工程学概论(2014年)

地震工程学概论(2014年)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 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 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
震是 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49
第四十九页,共108页。
什么叫震源、 震中、震中距 ?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44
第四十四页,共108页。
45
第四十五页,共108页。
我国主要地震带分布图
46
第四十六页,共108页。
4.目前的地震形势
地震的发生有间歇性,一段时间内发生较频繁,一段 时间内较平静,我国目前处于地震活跃期。
三、抗震减灾的的任务
47
第四十七页,共108页。
结构工程师的任务:
1.对地震区域作抗震减灾规划; 2.对新建筑工程作抗震设计;
35
第三十五页,共108页。
第三十六页,共108页。
7.8 级 地 震 造 成达180公里的破 碎带,水平和垂 直错距都很大, 引起地表沉陷、 隆起、裂缝、液 化等地表破坏, 同时造成建筑物 的大量毁坏。
36
伊兹米特市一楼房底层空旷,结构不合理,房屋整体倾斜, 二楼成了一楼。
37
第三十七页,共108页。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 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64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
54%;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 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1.7 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重点掌握)

工程地震ppt

工程地震ppt

短、长周期脉动对比
震源 短周期脉动 人工活动 长周期脉动 气压,海浪
波型 周期 仪器频段 特征变化 观测方式 测点布置 分析方式 构造关系 测量分量
体波为主 < 1 秒 T0—1 秒 昼夜振幅不同,周期稳定 一般夜晚,白天也好 流动点 体波反射,面波 浅层 水平 (中村方法:垂直/水平谱比)
面波 > 1 秒 T0—5 秒 周期振幅随气压海浪变 与气象等资料对比观测 台阵 面波,F-K分析 深层 三分量
3)反映什么信息?要探究脉动的机理
金井清:体波在分层介质中的来回传播,可以 做计算分析。据此,脉动卓越周期与土层的厚度与 速度有关(后述)。昼夜的脉动强度大小不同,但 测得的卓越周期不随昼夜变化,是土层特性。
振幅 A/ m
0.5 0.4 0.3 0.2 0.1 12 16 20 0 4 8 12 16 20 1955,10,13 1956,9,12
6)与地质灾害有关的实验测量,如剪切试验等。
土层的速度结构 指土层的分层构造:密度、波速,广义的包括刚 度和阻尼随应变变化关系
9.2 场地波速测量
方法:直接测量
为什么以测量剪切波速为主?
1)检层法
2)交孔法
记录议 重物
重锤
储气罐
木板
气囊
拾振器
电缆 震源 滤波管 联结管
3.2m
检波器
4×1.0m
峰值
包络线
频率成分
持续时间
地震动时程是非平稳过程,强度随时间变化,频 率成分也随时间变化,是非平稳过程,也不一定 是各态历经过程,为简化,采用修正的模型。
一种思路是将时程分为很多段,每一段内是平稳 的,凑起来非平稳(高等数学剖分思想)。 太烦,不愿意用。

地震工程学pptx

地震工程学pptx

现在近断层的场地上 , 与震中位置无关.
20
2 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
• 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
21
2 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
• 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 根据近断层强震观测资料的分析 、 地震震源过 程的反演和近断层地震动的数值模拟[ 8 , 1 2 ~ 28]发现的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 征主要有 : (1) 近断层强 地震 动的集 中性 (c once n tr ati o n o f n e a r - f a u l t s t r o n g g r o u nd m o t i on s ) ; ( 2 ) 地表破裂和永久位移 (s u r f ac e r up t u r e a nd fli ng - st e p ) ; ( 3) 破裂的方向性效应 ; ( 4) 近断层的速度大 • 脉冲 (near - f au lt l a r ge vel ocit y pu ls e ); ( 5) 上盘效应 (hangi ng w a ll eff ect ) 。 以下我们逐一分析
中性效应。
• 破裂方向性效应对地震动的持时和长周期成分有较大影响,工程界普遍认为地震动向前方向性效 应将加重工程结构的破坏,因此所提及的方向性效应通常是指向前方向性效应[8]方向性效应 是近断层地震动产生脉冲的一个主要因素,且脉冲多发生在垂直于断层面的分量上,因此破裂方 向性效应与脉冲效应经常耦连在一起[9]
• 可以把PGV /PGA > 0. 2作为判断是否有速度脉冲的一个指标[5]
2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
• • 上盘效应是由于位于倾滑断层上盘之上的场地总体上要比位于下盘相同断层距 在断层近场地区,影响地震动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断层的破裂方向。根据场地与断层的相对位 置,方向性效应可以分为向前效应(forward)、向后效应(reverse)和中性效应(neutral)。 • 如果断层的破裂方向朝向场地或破裂方向与震源(hypocenter)和场地连线的夹角较小的话, 场地的效应称为向前方向性效应;如果断层的破裂方向背离场地或破裂方向与震源和场地连线的 夹角较小的话,称为向后方向性效应;如果场地与震源的连线几乎垂直于断层的破裂方向,称为

地震工程教学课件第六讲

地震工程教学课件第六讲

6.1.2 结构振动形式及体系的模型化
地震作用下结构振动空间振动 结构空间振动分析
空间振动简化:可分解为沿结构两个 水平轴的水平振动和绕该两轴的扭转振动 以及沿结构纵轴的竖向振动和绕该轴的扭 转振动等六个分量。
常用的结构体系简化计算模型
质点系模型 并列质点子模型 空间质点系模型 杆件模型 空间模型
缺点:
地震动输入的概率分布或概率数字特征的选择, 以及反应量的概率分布特征的确定,都需要大量 的地震动加速度过程a(t)的观测记录积累及丰富 的数学基础知识。
第七章 结构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预备知识: 结构动力学 数值计算方法
分析方法: 时域Βιβλιοθήκη 析法 频域分析法 振型迭加法 反应谱法 复模态理论
7.1 结构运动方程的建立 7.1.1 结构的离散化方法
水平地面运动
结构物的地震破坏大多数是由于水平振动引起 的,所以在对大多数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时可主 要考虑水平分量的影响
竖向地面运动
对于那些处于高烈度区的对竖向地震动作用比 较敏感的高耸结构、大跨度结构及长悬臂结构要 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地震动的旋转分量
分析时一般不予考虑。但它确对结构物的影响 不可忽视。在必要时进行结构的平—扭耦联地震 反应分析。
地面运动的简化 地基—结构相互作用 水平地面运动 竖向地面运动 地振动的旋转分量
地面运动的简化
认为地基各点作用同步振动,即把地基看作一 个在水平及竖向作平移的刚性平面(不考虑地基 结构相互作用) 。
地基—结构相互作用
实际上地基为弹性体,当地震能量通过地基输 入结构并引起结构振动后,上部结构的振动将反 馈给地基,从而改变了地基的振动特性;同时由 于地基的弹性性质,它将与结构物一起组成一个 统一的振动体系,在地震作用下与结构一起振动。

《地震工程学》课件

《地震工程学》课件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
国内外典型地震案例分析
国内典型地震案例
选取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典型地震事件,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分析其地震参数、震害特点及影响范围。
国外典型地震案例
选取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地震事件,如日本阪神地震、美国洛杉矶地震等,对比分析其地震参数、震害特点及抗震 措施。
地震工程实践与经验总结
03
地震工程学的应用与实践
地震工程学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地震工程学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通过合理的结构 设计和加固措施,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新型抗震材料的研发
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推动了新型抗震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如高性能混凝土、阻尼器 等,这些材料和设备的性能和效果在地震工程学研究中得到充分验证,为建筑结 构的抗震提供了有力支持。
抗震设计实践
介绍国内外在建筑、桥梁 、道路等工程领域的抗震 设计实践,总结抗震设计 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抗震加固实践
介绍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 加固的工程实例,分析抗 震加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
应急救援实践
总结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救 援经验,介绍救援队伍的 组织、救援装备和救援技 术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案例分析与实践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
通过国内外典型地震案例的分析,总结地震工程实践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抗震设计和 抗震加固提供参考。
思考
深入探讨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加强地震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以减少地震造 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感谢观看
THANKS

当前地震工程学面临的主要挑战
01
02
03
地震预测的难度
地震活动具有极大的不确 定性和复杂性,准确预测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 强度仍是一个科学难题。

地震工程教学课件第五讲

地震工程教学课件第五讲

—— ——
5.2.5 钻孔测速法 当场地狭窄,下容许拉很长的测线时可以使用此法。它是利用直达波的
原理,沿钻孔测量直达波沿深度的时距曲线。当地基土分成若干明显的层次 时,相应的时距曲线是一折 线,其中某一段的斜率即可代表该层土的传播 速度。这样就可以得到分层速度柱状图。
5.3 砂土液化
1.概念: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力接近或相等时,
1.概念
①土层的地震效应(土层剪应力) ②土层液化特性(液化的应力比) ③土层的地震动反应分析——通过各种精确方法进行 ④一旦知道了土层的液化比,同时又估计了地震时的剪应力,
那么就不难对土层是否发生液化作出正确估计。
2.液化应力比的确定
3. 地震时土层剪应力的估计
① 理论分析 1)建模→按土层简化为多质点体系 2)分析方法:a、傅氏变换 b、振型叠加 c、直接积分 d、有限差分
5.1.3 滞回曲线
应用:采用了土体实测的动模量及阻尼比,分析土层的地震反应。
5.1.4 土的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测定
5.2 土的动力特性的现场试验
5.2.1 爆破方法(测P波)
5.2.2 落锤撞击试验(测SV波) 5.2.3 剪切波的激发和观测(测SH波)
5.2.4 稳定震源试验
①② 垂水 直平 振震 动动 测测 瑞洛 雷夫 波波
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 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 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
1. 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
2. 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 3. 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
5.4 土的动强度
5.4.1 粘性土的动强度
5.4.2 砂土的动强度
5.5 地基地震反应
1.意义: ① 有助于地震动的分析
② 研究地基的抗震性能

工程地震ppt

工程地震ppt
n 1


an bn

1

1

f ( x) cos nx d x
( n 0 , 1, )

f ( x) sin nx d x ( n 1, 2 , )
由公式 ② 确定的
称为函数 的傅里
的傅里叶系数 ; 以
的傅里叶级数 .
叶系数为系数的三角级数 ① 称为
应谱值大小
EPA R a / 2 . 5
EPV R v / 2 . 5
7)谱强度 由速度反应谱确定,与输入能量有关:
SI ( )

2 .5
0 .1
SV ( T , )d T
2.3 地震动频谱特性
一、傅里叶谱 什么是频谱?
谱的含义是将物理量按照组成结构分解所形成的 函数或图表,以揭示其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特性 (例如强度)的变化。
远离结构的自振频率!
想其他替代方法 1)持续峰值 地震动时程中多次超过的某数值的
较大幅值。在加速度时程或速度时程中选取某幅 值,使地震动幅值有3-5次超过此值,分别作为 持续加速度峰值和持续速度峰值,一般为实际峰 值的0.6-0.7。
2)概率有效峰值加速度。取值大的幅值出现次数
并不多;设定一个阈值,例如90%,由小到大作 幅值频数分布,当累积出现次数与总次数的比例 (即累积概率)达到90%的加速度幅值作为概率 有效峰值加速度。
40
50
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八角台强震记录,特点竖向与水平差不多
峰值 556.2cm/s2
东西分量
竖向分量
峰值 633.1cm/s2
南北分量
峰值 581.6cm/s2
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卧龙台强震记录,特点有两次主要事件

工程地震ppt

工程地震ppt

20
10
0 0 1 2 3 4 5 周期/sec 6 7 8 9 10
M
L
lg A lg A0
单质点的自振周期为0,什么含义?
M
L
lg A lg A0
单质点的自振周期为0,什么含义? 即自振频率为无穷大。K无穷大,此物施加多 大的力都不变形,就是刚体。
它随地面一起运动,所以加速度最大值就是 地面的加速度值。加速度放大倍数是1。 速度和位移呢? 此处是相对速度和位移,因和地面一起运动, 无相对运动,所以都是0.
cos ( t )] d
0

t
0
u g ( )e u g ( )e
0 ( t )
[( 0 ) sin ( t ) 0 1 cos ( t )] d
2
t
0 ( t )
0
cos[ ( t ) ] d
含参变量积分的导数
dt
d
b (t )
f (t , ) d 1
a

b (t )
a
f t (( t , ) d f ( t , b )
0 ( t )
db ( t ) dt
0 ( t )
M
L
lg A lg A0
反应谱的物理意义
如何估计结构地震反应? 基于两个简化: 1)结构体系模型用单质点模型,计算简单 2)用一个不变的(静)力表示,便于设计 应用
方法:解单质点对地震动的反应 只选取加速度最大值 加速度乘以质量就是惯性力 与重力之比称为地震系数 F
*W
M
L

《地震工程学》课件

《地震工程学》课件

案例二:中国汶川地震
案例四:印度尼西亚苏 门答腊地震
案例六:土耳其伊斯坦 布尔地震
案例八:意大利拉奎拉 地震
案例十:俄罗斯堪察加 半岛地震
案例一:日本阪神地震
案例三:美国旧金山地 震
案例五:智利瓦尔帕莱 索地震
案例七:墨西哥城地震
案例九:新西兰基督城 地震
经验教训:地震工程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和挑战 改进措施: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案例分析:具体案例分析,包括问题描述、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实践经验: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建议和指导
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研究内容:地震工程学主要研究地震对建筑物、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和建造抗震结构。 研究方法:地震工程学采用实验、数值模拟、现场观测等多种方法,对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行为进行研究。 实验方法:通过模拟地震振动的实验,研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破坏机理。 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行为进行数值模拟,预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破坏情况。 现场观测方法:通过对地震现场的观测和记录,了解地震作用下的实际情况,为地震工程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抗震设计。
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如何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强度
建筑物抗震性能: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地震救援和恢复:如何提高地震救援的效率,以及如何快速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
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如何推动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能力
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提高地震监测的 准确性和实时性
汇报人:
,
汇报人:
01
02
03
04

地震工程学PPT课件

地震工程学PPT课件
HOW DO THEY EFFECT STRUCTURE?
HOW TO CHARACTERIZE RELIABILITY?
……
2.5
HOW ABOUT DISASTERS?
1.5
……
0.5
-0.5
-1.5
-2.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t (s)
a(t) (m/s2)
a(t) (m/s2)
GROUND MOTION STRUCTURE RESPONSE
2 Fundamentals of Seismology
• 2.1 Inner Structure of Earth
• 2.2 Plate-Tectonics
• 2.3 Genesis and Types of EQs
• 2.4 Several Terms
• 2.5 Seismicity
• 2.6 Measurement and Scale of EQs
成分 钠、钾、铝硅酸盐 铁、钙、镁、铝硅酸盐
铁、镁硅酸盐
铁、镁、硅酸盐和/或氧化物 铁、镍 铁、镍
区段 岩石圈
软流圈 地幔 地核
back
2.2 板块构造运动
• 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20世纪初) • 海底扩张说(20世纪60年代)
• 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
• 大陆地质地形的拼合 • 古地磁的痕迹 • 海岭及海沟的特征
• Dynamics of structure
• Random vibration
• Concept of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平均重度为5.5g/cm3 。
-
2
地壳和地幔的界面称为莫霍面(M界 面),在此处地震波速不连续(由7.5km/s 突然增大到8.0~8.2km/s);地幔和地核的界 面称为古登堡面(G界面),在此处地震 波速明显变小(由13.3km/s下降到 8.1km/s)。
在距地幔顶部60~250km处存在地震 波低速度层,说明该处岩石处于熔融状态, 在板块学说中称之为软流层。
-
5
❖ 2.板内地震的产生——断块观点
❖ 全球岩石圈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 不同年代的地质构造运动,使岩石圈断裂分割为大 小不等、深浅不一、发展历史不同的断裂块体。我 国则分为9个断块构造分区,以桑干期( >24亿年 )构造分区最为古老,喜马拉雅期(0.26~0.65亿年 )构造分区最为年轻。断块构造区形成板内地震带 。
-
8
1.3 地震序列
地震序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同一地质构造区内发生的一系 列地震的大小(பைடு நூலகம்书中图1-3)
❖ 1.主震型

主震震级突出,主震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序列的
90%~95%;又可分为有明显前震和无明显前震两种情况;
最大余震与主震的震级差的平均值为1.1~1.8。
❖ 2.震群型
没有突出的主震,最大地震在全序列中所占能量比例小 于80%,此型地震活动的持续时间长。
频度低,震源浅,能量小。
d) 大陆裂谷地震带
e)
地震活动较强,均为浅源地震。
-
11
❖ 3.我国的地震活动情况
-
12
❖我国可划分为10个地震区、23个地 震亚区和30个地震带。概括地说: 南海、东北地震强度小,频度低;华 南中强地震活动,频度较低,但东 南沿海强度较大;华北,台湾,青 海高原和新疆地震强度大,频度高。
❖ 3.孤立型(单发性地震)
前震和余震都很少
-
9
1.4 地震分布
❖ 1.地震活动期和平静期 ❖ 我国华北、华南地区每个地震活动期持续一、二百
年,然后是大约一百年的平静期;而新疆、西藏中 部地区的每个地震活动期持续50年左右,然后是20、 30年的平静期。在每个地震活动期内又可出现地震 更为集中的时间段,称为地震活动幕。
-
10
❖ 2.世界地震构造系统
a) 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震活动性最强,频度高,能量大,震源较下面几个地 震带为深,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总能量的75%以 上。
b) 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地震活动性仅次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以浅源地震为主, 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15%~20%。
c) 海岭地震带
d)
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 继续教育必修课之五
建筑震害与设计对策
第一章 地震基础知识 第二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基础概念 第三章 多层砌体房屋
震害与设计对策 第四章 多层和高层混凝土房屋
灾害与设计对策
-
1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
❖1.1地球的构造
❖ 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400km的椭球体。其最外 面一层是地壳,平均厚度30km,包括表面沉积层, 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地球中间一层是地幔,厚度 2900km,主要有橄榄岩组成;最里面的地核为半 径3500km的球体,主要构造物质为铁镍,据推测, 其外核(厚2100km)为液态,内核可能为固态。
-
7
❖ 4.弹性回跳学说的改进——粘滑说
❖ 弹性回跳说认为,断层发生错动时,把积累的应变 能全部释放。粘滑说则提出,每一次断层发生错动 时只释放了积累的总应变能的一小部分,而剩余部 分则为断层面上很高的动摩擦力所平衡。地震后, 断层两侧仍有摩擦力使之固结,并可以再积累而发 生较大的地震。此观点能较好地解释下一节的地震 序列。
-
6
❖ 3.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弹性回跳说
① 地壳由弹性的,有断层的岩石组成;
② 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以弹性应变能的形成在断层 及其附近岩石中长期积累;
③ 当弹性应变能积累及岩石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 断层上某一点两侧的岩体发生相对位移,地震发 生,断层上长期积累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
④ 地震后岩体又重新恢复到没有变形的状态。
Vp= 3 Vs>Vs>VL
Vp=5~6km/s
P波、S波、L波的速度与震幅
-
16
1.6 地震震级、震源与震中
❖ 1.6.1 震级 震级是地震发生强度的一种度量。
1935年里克特首先提出:M=lgA
A——震中距为1000km处地震仪的最大振幅(μm)
震级与能量的关系:lgE=1.5M+11.8 E——地震释放的能量(erg)
-
3
1.2 地震的成因与类型
❖ 1.2.1 地震的类型 ❖ 按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陷落地震)和诱
发地震。以构造地震数量多、分布广、震级也大。 ❖ 按震中距△:地方震(△<100km)、
近震(100≤ △<1000km)和远震( △> 1000km)。 按震级M:小地震(M<3)、有感地震(3≤M≤4.5)、中强地震 (4.5<M<6)、强烈地震(6≤ M <7)、大地震(7≤ M< 8)和特大地震(M≥8)共6个级别。 按震源深度h:浅源地震(h ≤ 60km)、中源地震(60km <h ≤ 300km) 、和深源地震(300km <h<700km)
-
4
1.2.2地震的成因
❖ 1.宏观背景——板块学说 ❖ 地壳和地幔顶部厚约70~100km的岩石组
成了全球岩石圈,分为6大板块(参见书中图 1-4):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板块。由于岩石圈 下部软流层的作用,太平洋板块以每年4~ 10cm的速度向西移动,在日本东岸深海沟一 带向下俯冲;印澳板块以每年5~6cm的速度 向北移动;同时,欧亚板块又从欧洲受到向东 的推力。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地震带。
-
13
-
14
1.5 地震波与传播
体波 (由震源发出的波)
❖地震波
面波 (体波经界面多次 反射、折射而成)
纵波(压缩波或P波)
横波(剪切波或S波) 瑞雷波(R波) 乐夫波(L波)
瑞雷波传播时,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和
地表面法向组成的平面内做与波前进方向相
反的椭圆运动。
-
15
❖ 乐夫波传播时,质点在地平面内产生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 运动,在地面上表现为蛇形运动。
由以上两式可以看出,震级每增加1级,振幅增大10倍,而能 量增大30余倍。
-
17
❖ 地方震级(近震震级)ML,测定近震的短周期震动,适用于 2~6级地震标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