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初高中学习要求的变化:
初中的文言文所选篇目较短,文言知识点容量较小,学生多侧重于记忆背诵,能够做简单的翻译。

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篇幅增长,知识点多,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消化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识辨基本的文言现象,从而准确地翻译,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必修三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如果说高一上期,是学生初高中学习的过渡期。

那么,高一下期,学生应该已经完全融入了高中生活。

在必修三的文言文篇目比较多,总共有八篇,而《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三篇,主要是古代记叙散文。

这些文章故事强,人物个性鲜明,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学习这三篇文言文基础上,再学习《指南录后序》这不论是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还是文言阅读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其中文天祥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和品质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逐渐消除文言文学习中的恐惧感和枯燥感,积累知识,强化理解,提高素养。

在必修一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并辨识文言现象,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初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技巧和方法。

四、《指南录后序》在教材中的位置:
《指南录后序》是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中板块一“烈士的抉择”中的第一课。

通过对专题四中《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回顾并掌握了文言现象的基本规律,且进一步学会了文言阅读的方法,这篇文章篇幅适中,文言现象较《史记》中少,但是文章却没有前面所学的三篇文言文易懂,所以学生在朗诵阅读上,就要注意文言断句以及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从疏通文意的角度出发,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积累文言现象也许会更容易一些。

因此,这一课可以看成是文言现象的复习和巩固的过程。

本课记叙中夹杂抒情、议论。

文天祥在叙述自己南逃途中的经历时,又不忘抒发自
己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这种精神,进行兴趣的触发,不仅取决于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且还是良好学习方法、习惯最好表现和必然结果。

通过教学,在提高他们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用来指导他们的学习实践,这无疑为今后在文言学习中掌握科学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特点我把这课的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
目标设定
1.通过预习诵读,借助工具书尝试口译,做到基本通顺。

2.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为……所”被动句。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基于以上几点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做两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1—4段。

通过预习诵读解决字音,借助学案,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序”的文体知识。

解决这部分的文言现象,重点语句的翻译,然后梳理每段的大意,整理情节,初次体会文天祥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5—8段。

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学案,解决此部分的相关文言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文天祥忠贞爱国的崇高精神。

学习作者文中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虽历九死一生,仍坚强不屈,矢志不渝。

因此把作者在与元军坚强不屈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理解当作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这符合语文教学中要实行德育教育的原则。

二、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让这门艺术顺利实施,其主要前提就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及教学过程出现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理措施。

因此,教师应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第一课时,选用与本文思想情感一致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在学生展示朗读完成后,通过启发提问,让学生提前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

这属于启发式教学,符合教育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

2.反复诵读,以读促写,想象教学带动自主学习,进行知能转化训练。

第二课时重在讲释后四段及对全文的总结。

第二课时需要学生首先快速回忆全文,而朗读能加深认识,并使学生具有想象的空间,因此,首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可以让学生对文天祥南逃时"死"的经历进行想象,并口头表达出来。

然后水到渠成地体会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巨大作用和魅力。

最后总结全文,并对文天祥作出公允的评价,也可借鉴为议论文写作的证据。

以上仅是阅读这类文章方法的一种,更主要的是把它转化成能力--进行知转化的训练。

这样的学习也可延伸到课外,如可找出相应的类似例子进行课外训练,且可通过训练反馈调整下堂课的教学。

这些都符合《大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3.利用教具辅助教法
如课文朗读带、电脑课件、《指南录后序》作者行程图等。

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可通过直接的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符合教育学中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说学法
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其掌握一般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等,实行略读→细读→精读,学会设疑,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讨论,逐步释疑,加深理解,并指导实践,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过零丁洋”导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导入设计意图:
文天祥是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

而《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是对他爱国精神的完美的诠释。

所以通过这样的导入,想让学生通过对这篇序文的学习,来更加了解文天祥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

且以这样的精神力量来导入课文,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兴趣。

二、第一课时的目标完成
环节一:复习文天祥相关文学知识,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及“序”这一文体。

接着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音、断句等问题(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错误,教师适
当点拨)
此程序依据:反复诵读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设学生想象空间,同时又
是语感积累的过程,有助于能力的培养。

环节二: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再次诵读前四段,梳理文章大意,借助解决此部分的相关文言知识。

(先学生自主,然后小组讨论,再板
展成果,学生质疑,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环节三:通过环节二中对前四段的理解,思考问题导学中的三个相关问题,体会作者在艰难境遇中仍心系祖国,誓死报国的崇高精神。

(小组讨论为主,采取口头展
示,教师适当点拨,最后总结本节课内容)
预设问题一: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
怎样?(针对第1段内容设定,主要突出文天祥出使北营的背景和动机)
预设问题二:文天祥出使北营达到预期目标了吗?他碰到了什么情况?他是怎
样做的?(针对第2—3段内容设定,突出文天祥在元营的斗争以及被驱诣北)
预设问题三:北行路上逃脱的文天祥遭遇了怎样的尴尬境界?请结合本段中富
有表现力的动词进行分析。

(针对第4段内容设定,突出他在北行途中逃脱的
行程)
可操作的原因:本文虽有个别段落不易理解,但是课下注释却比较全,学生借助课下注解,以及前面三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自主完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出示课件,复习前四段相关知识)
此程序依据: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培养这一习惯复合大纲要求。

二、第二课时目标完成
环节一:全班齐读,再次回忆全文。

环节二: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梳理文章5—8段大意,借助学案解决此部分的相关文言知识。

(先学生自主,然后小组讨论,再板展成果,
学生质疑,学生补充,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环节三:通过环节二中对5—8段的理解,思考问题导学和问题探究中的相关问题,体会作者虽历九死一生,仍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精神。

(小组讨论为主,采取口
头展示,教师适当点拨,最后总结全文)
预设问题一:在现下流行的谍战片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死很容易,但活着才
是最难的”。

本段中凡“死”字共二十二处,这些“死”字,各司其职,各尽
其能,既准确鲜明,又形象生动,可谓妙语纷呈,出神入化。

请结合以下角度
分析。

①从本段文字的结构②从“死”的词性③从“死”的危险来源④
从“死”的方式(针对第5段内容设定,主要是通过对这22个死字的分析,了
解作者痛定思痛,借九死一生的经历抒发精忠报国的激情)
预设问题二:第六段中,作者自言“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是为了“使来
者读之,悲予志焉”。

请结合第七段,联系前文,谈谈你对作者“志”的理解。

(针对第7段一个“志”字设定,但是却需要联系全文中能反映作者“志”的
方面)
问题探究: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
句,历来为后人称颂。

但是《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
后来随祈请使北行,自言“分当引决”而又“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
互矛盾,你如何看待文天祥两种不同的态度与选择?(从导入入手,到全文结
束的分析思考,注重学生对全文的回忆和思考)
可操作的原因:学生在学习前四段的基础上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课的学习方式,所以第二课时应该会比第一课时更顺利,且本部分内容课下注释比较全,通过注释以及
工具书或是小组的讨论,学生能自主完成学案内容。

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叙述《指南录》诗集的成书经过,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巨大毅力。

作者的悲剧遭遇是双重的:既有来自敌人的悬购追捕,又有来自内部的误解和中伤。

因此,这非同寻常的九死一生的经历,越发昭示出他信念的崇高和毅力的非凡。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