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认识新感和伏邪理论,区别二者有何临床意义?
①感邪发病的方式不同。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伏气温病,感受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②初起临床表现不同。新感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为主;伏邪温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为主。③治疗不同。新感温病,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主;伏邪温病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④其他:病程,病情,预后亦不同。新感温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伏邪透尽方愈。意义在于阐明温病不同发病类型的机制,揭示其病机传变规律,使其更有效的知道临床辩治温病
讲述卫气营血辩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及意义?
卫气营血病变与三焦所属脏腑病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都可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掌握病程阶段和传变规律,从而确立治法,指导温病的治疗。
区别:两种辨证方法各有侧重,互有短长。一般而言,卫气营血辩证长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轻重,三焦辩证长于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证候类型,故在临床上,多以卫气营血辩证确定病变的浅深层次和发展趋势,再用三焦辩证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应当将两种辩证方法相辅运用,经纬交错,才能更全面地指导温病辨证论治。
综上,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类型不同,但其意义在于归纳温病的证候类型,分析温病的兵力变化,明确温病病变不为及病势轻重,掌握温病病机传遍,为确立治疗大法提供可靠依据
温病中斑。疹、白呗是如何形成的?
斑疹的发生与邪热内郁,波及营血有关,但二者成因不同。斑多为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从肌肉血络外渍而成,形态呈点大成片不高出于皮肤,压制不退色。疹为邪热郁肺。内串营分,从肌肤血络外发,形态呈琐碎小粒大小,高出皮肤,压之褪色,二者在形成上有肺胃及营血的脏腑所偏和病位深浅之别,在表现上有肌肤和肌肉之深浅不同。白培则为湿热之邪流连郁阻气分,欲蕴蒸于肌肤致皮肤上,出现的内含透明浆液的白色疱疹,每随发热汗出而透发,多分布于颈胸腹等处。虽亦为疹,表现在皮肤上,但与斑疹之病因、病机、病位截然有别,为湿热在气分的特殊征象。
如何理解留的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理?
吴鞠通说:“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强调了温病治疗中,应重视保护阴精,滋阴生津法及针对温热易伤津,这一病理而设,属于八法中的补发范为,此法不仅在温病后期常用,因后期易伤阴,特别是肝肾之阴,且在温病之始终,都应重视此法,只是要与祛邪法斟酌轻重。如温病初起,邪在气分,以透表泄卫为主,也可稍作养阴而不腻之品。邪入气分,热盛津伤,清热同时,佐以滋养阴津。邪滞下焦,肝肾阴伤,以滋补真阴为主。总之,本法虽属补法,在温病中,对驱邪也有间接作用,故在治疗中,应时时顾护阴津,只要阴津尚存,则病有生机,所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即是此意
逆传心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逆传心包为风温病中的一种传遍方式,指邪在肺卫不经气分而径传心包营分的病机和症候。之所以引起逆传。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感邪之轻重,如邪较甚者易发生。二正气不足,主要是素体心之气阴两虚,易之邪热内陷,三失治或误治,延误病机,使邪盛正虚,邪气内陷,四心肺同居上焦,一脏有邪可传他脏,或者说,上述几种因素的综合,或以哪一种为主的作用,可导致逆传心包的发生。
风温病如何体现以肺为病变中心的特点?
本病初起,风热病邪从口鼻而入,肺开窍于鼻。或从皮毛而入,“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风热外袭,卫气与邪相争,肺气被郁肺窍不利,出现发热重微恶寒,口微渴,咳嗽等肺卫失调之症候,正如叶天士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概括了本病初期肺经受邪的特点。肺胃表症不解,则传肺经气分,肺热渐炽,以致邪热壅肺。肺失宣降,邪郁于肺,炼液成痰,或素体痰盛,又与热相合成痰热壅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中热邪可下移大肠呈肠热下痢,或肺中痰热,致肺气不降及热灼阴津影响大肠传导气机,致腑气不通而成肺热腑实。肺热顺传于阳明,可出现阳明气分之无形之高热或阳明腑实之有形热结证,肺卫不解也可逆传心包出现心包营分证。本病病变中心以肺为主,也可下传中焦胃,故后期多出现肺胃阴伤,为邪热伤津之故。可见本病从始到终,在脏腑上表现了肺为病变中心的特点。
银翘散与桑菊饮的组成及主治有何异同,二者如何区别使用?
银翘散与桑菊饮均为辛凉解表方剂,适用于风热侵犯肺卫之证,但两者清解之力有轻重区别。银翘散中荆芥、豆豉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大队辛凉药物中,其解表之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且银花、连翘用量大,并配竹叶,清热作用较强;桑菊饮多为辛凉之品,力较平和,其解表之力较逊于银翘散,为“辛凉轻剂”,方中杏仁肃降肺气,止咳作用较银翘散为优。所以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而偏于表热较重,以发热微恶寒、咽痛为主症者,宜用银翘散;偏于肺失宣降,表证较轻,以咳嗽为主症者,宜用桑菊饮
如何理解透热转气的含义?
叶天士说”热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含义指邪入营分,其气分深血分浅在清营泻热同时,尚可翼其营分邪热,从气分透出表达而解,吴鞠通在此原则下创清营汤一方,方中清泄营热之中,又用竹叶、银花连翘辛凉质轻疏散制品,使营热透出气分,可谓透热转气之具体体现。据此现代医家多引申其意,认为透转之品不仅仅限于清营汤中几位辛凉质轻药物,临床中凡事营分证兼有气机不畅者,如痰热食滞燥屎淤血气郁等皆应在清泄营热止同时,使用清热化痰消导积滞,通下燥屎,活血祛瘀疏肝理气治法,使气机畅达营热外达无阻,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进而把该治则的含义由狭义转为广义。
为什么湿温病变中心多以脾胃为主?
湿温是感受长夏之际之湿热病邪所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易伤脾胃,因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同属中土,且脾喜燥恶湿,气机主升,胃喜湿恶燥,气机主降,二者喜恶相反,气机升降相宜。湿热之邪由口鼻皮毛而入,湿易困脾,热易伤胃,治脾胃功能失调,其运化受纳障碍,则可致内湿饮食停滞,气机阻滞而见,胸闷脘痞,腹胀呕恶纳呆等症。且在病变中若素体中阳偏虚,邪从湿化而病偏于太阴脾,发为湿重于热。若素体阳旺者,则邪从热化并偏于阳明胃,发为热重于湿,可见湿温病变中心以脾胃为主,是由湿热邪气性质及脾胃的功能特点,所决定的。
如何理解吴鞠通所说伏暑暑湿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伏暑暑湿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指出了三者在发病季节上前后不同,暑温发于盛夏,湿温发于长夏,而伏暑发于秋冬,在症候上三者均可表现出暑热与湿的特点,及症候本于一源,暑邪与湿邪。但在初起症候及病机演变上各有特点,应当详变,暑温起病急,初期多见阳明气分高热症,即使挟湿仍以暑热为主。湿温则起病缓,初起湿重于热,尤多见湿遏卫气证,病变中心在脾胃,且易留恋气分,易见白培,少见营血分证。伏暑起病较急,初起或见暑热在营,或见暑湿在气,但均兼表证为其特点,病变中暑热入营具有暑温特点,而暑湿在气又具有暑兼湿之特点。可见吴鞠通所言指出了三者的症候有相似之处是因其病因均以暑与湿有关,但三者不可等同,还需在辨病和辩证上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