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连墙重力式复合锚碇基础的设计方法_CN109930485A

合集下载

【CN110373967A】一种复合式重载路基的建造方法【专利】

【CN110373967A】一种复合式重载路基的建造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70793.9(22)申请日 2019.05.06(71)申请人 中运建设控股有限公司地址 224000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世纪大道1188号服务大厦21层(72)发明人 徐其泽 彭扣华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东方灵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06代理人 苏向银 郑利华(51)Int.Cl.E01C 3/00(2006.01)E01C 3/04(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复合式重载路基的建造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式重载路基的建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铺设底基层:划定施工范围,挖设路基基槽,铺设底基层;铺设承重层:在底基层的两侧边缘对称的位置处各插设一根第一支承柱,以此第一支承柱为基准往前或往后依次相互间隔预定距离并排插设其他第一支承柱,每组相对称的两个第一支承柱之间活动连接一根第二支承柱,然后在底基层上铺设连接层并紧实;铺设联结层:清理并找平承重层,在承重层上铺设联结层后并碾压;铺设磨耗层:在联结层上铺设磨耗层,用振动压路机依次进行静压、弱振碾压和强振碾压后并清理磨耗层。

本发明的建造方法建成的重载路基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且能节省建造时间和建设成本。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CN 110373967 A 2019.10.25C N 110373967A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373967 A1.一种复合式重载路基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铺设底基层:划定施工范围,挖设路基基槽,铺设底基层并进行碾压压实;步骤2、铺设承重层:在所述底基层的两侧边缘对称的位置处各插设一根第一支承柱,以此所述第一支承柱为基准往前或往后依次相互间隔2000~4000mm插设其他所述第一支承柱,每组相对称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承柱之间活动连接一根第二支承柱,然后在所述底基层上铺设连接层并紧实,以得到承重层,所述连接层的垂直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支承柱高度100~200mm为宜;步骤3、铺设联结层:清理并找平所述承重层,在所述承重层上铺设联结层后并碾压;步骤4、铺设磨耗层:在所述联结层上铺设磨耗层,用振动压路机依次进行静压、弱振碾压和强振碾压后并清理所述磨耗层。

混合式地连墙与重力式锚碇共同受力的复合锚碇基础[发明专利]

混合式地连墙与重力式锚碇共同受力的复合锚碇基础[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014.12.10C N 104196048A (21)申请号 201410497900.1(22)申请日 2014.09.25E02D 27/00(2006.01)E02D 29/02(2006.01)(71)申请人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100088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85号中交大厦申请人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72)发明人徐国平 张喜刚 陈占力 吴明远梅刚 刘高 付佰勇 过超黄李骥(74)专利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代理人任岩(54)发明名称混合式地连墙与重力式锚碇共同受力的复合锚碇基础(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式地连墙与重力式锚碇共同受力的复合锚碇基础,包括混合式地连墙、内衬砌、帽梁、顶板、底板、内隔墙、填芯和锚体,其中混合式地连墙设置于周圈,由下墙体和上墙体组成;内衬砌紧贴混合式地连墙内侧,由上衬砌、下衬砌组成,分别与上墙体和下墙体牢固连接;帽梁位于混合式地连墙和内衬砌顶部;底板位于内衬砌内侧下部、通过穿孔型钢连接件实现与下衬砌和下墙体的牢固连接;内隔墙与填芯位于底板之上;顶板位于内隔墙与填芯之上,锚体位于顶板之上。

本发明实现了混合式地连墙由临时围护结构变为与内衬砌、底板、顶板共同承受主缆拉力的永久受力结构的转变,减小了悬索桥锚碇基础的规模,增强了基础抗滑移抗倾覆稳定性。

(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10)申请公布号CN 104196048 A1.一种混合式地连墙与重力式锚碇共同受力的复合锚碇基础,其特征在于,该混合式地连墙与重力式锚碇共同受力的复合锚碇基础包括混合式地连墙(1)、内衬砌(2)、帽梁(3)、顶板(4)、底板(5)、内隔墙(6)、填芯(7)和锚体(8),其中:混合式地连墙(1)设置于周圈,内衬砌(2)紧贴于混合式地连墙(1)内侧;帽梁(3)位于混合式地连墙(1)和内衬砌(2)的顶部,底板(5)位于内衬砌(2)的内侧下部;内隔墙(6)和填芯(7)位于底板(5)之上,顶板(4)位于内隔墙(6)和填芯(7)之上,锚体(8)位于顶板(4)之上;锚体(8)包括前支墩(13)、前锚室(14)和后锚室(15);填芯(7)位于后锚室(15)底部由顶板(4)、底板(5)与内隔墙(6)围成的区域中。

一种水泥板组装而成的重力式锚泊基础及其施工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水泥板组装而成的重力式锚泊基础及其施工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水泥板组装而成的重力式锚泊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刘金龙,刘洁群
申请号:CN201710446267.7
申请日:20170614
公开号:CN107135999A
公开日:
2017090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泥板组装而成的重力式锚泊基础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四角锚与多块水泥板,每块水泥板上设预留孔,水泥板两端设有吊环;所述四角锚为四个锥状铁质结构按空间对称方式焊接构成的抓地锚;四角锚对称中心处固定有锚链,锚链抛入并沉至预定海域的海床,锚链非连接端基于预留孔逐个套入多块水泥板至沉入海床;通过四角锚沉海、套入水泥板、施工校核完成施工过程。

本发明结构简单,单个水泥板重量相对较小,制作与施工方便,四角锚插入海床对锚泊基础能进行有效的固定与约束;不存在倾覆破坏模式,水泥板不同沉放位置及后续位置变化对锚泊力的发挥基本无影响;施工不需大型起重设备,不需要派人下水作业,海上作业时间短。

申请人:合肥学院
地址: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锦绣大道99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余成俊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一种重力式锚碇[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重力式锚碇[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重力式锚碇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易达,万丽平,陈胜亮,林章虎申请号:CN201520404919.7
申请日:20150612
公开号:CN204738230U
公开日:
20151104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技术领域。

一种重力式锚碇,包括预埋入地面的锚块、预埋设置在锚块前部且顶部与锚块连接的支墩、以及设置在锚块和支墩下部侧边和底部的预埋锚件,所述的锚块内设置有锚块后锚板,锚块前部设有前锚室,所述的支墩下部设置有预应力锚板,锚块后锚板和预应力锚板与前锚室之间均均分设置有缆股,所述的锚块与支墩之间还设置有预应力横梁,所述的预应力横梁中设置有两端分别于锚块和支墩连接的预应力钢索。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进行分段施工,在进行锚块的施工的同时,进行支墩的施工,二者相辅相成,在施工完成后,二者之间形成一体式的受力体系。

申请人: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101100 北京市通州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金桥科技产业基地景盛北三街1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大通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Dmin=C3·(Δ-tan w·0 .5·(BM-d)) ;
墙底水平应力QDave:
QDave=C3·Δ·μ2。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计方法,所述步骤S2中,包括以下子步骤: 建立竖向力平衡方程:
N=C1·Δ·(LM-2·d)·BM+C3·Δ·2·d·BM
建立水平力平衡方程:
29 )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12 )发明专利申请
(21)申请号 201910056991 .8
(22)申请日 2019 .01 .21
(71)申请人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 中心有限公司
地址 100088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 85号中交大厦
申请人 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虎门二桥 分公司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北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有限公司
通过设置上述中间参数得到简化的水平力平衡方程和弯矩平衡方程为:
H=K1·tanw+K2·U+K0;
3
CN 109930485 A
权 利 要 求 书
3/4 页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2页
CN 109930485 A
CN 109930485 A
权 利 要 求 书
1/4 页
1 .一种地连墙重力式复合锚碇基础的设计方法,包括: S1 ,构建地连墙重力式复合锚碇基础的 简化分析模型 ,并 确定地连墙重力式复合锚碇 基础的变形模式、墙侧土压力作用模式及基底、墙底应力的计算公式; S2,建立竖向力、水平力及弯矩三组平衡方程并简化求解; S3,根据所述步骤S2中获得的三组平衡方程,获得三个基本变形未知量的计算公式; S4 ,获得地连墙侧向土压力、基底应力、墙底应力及竖向、水平向荷载分担比 ; S5,求得锚点处的水平变形,判断是否满足小于水平位移容许值,若满足则完成地连墙 重力式复合锚碇基础的设计,若不满足则返回所述步骤S1。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计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1中,包括以下子步骤: S101,构建地连墙重力式复合锚碇基础的简化分析模型,给定输入参数; S102,确定地连墙重力式复合锚碇基础的变形模式,拟定基本变形未知量; S103,给出墙侧土压力作用模式及基底、墙底应力的计算公式。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计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101包括:构建地连墙重力式复合 锚碇基础的简化分析模型,该简化分析模型包括:圆环形地连墙、圆柱形重力式锚碇、锚体、 锚点,并确定水平荷载合力H、竖向荷载合力N、重力式锚碇基底以上土层I、重力式锚碇基底 以下风化岩层II、地连墙墙底以下风化岩层III。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计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101还包括:给定简化分析模型的 输入参数,包括:地连墙外径D、地连墙壁厚d、重力式锚碇基底以下风化岩层II的厚度h1、竖 向抗力系数C1、基底摩擦系数μ1取、水平抗力系数C2、重力式锚碇基底以上土层I的厚度h2、 水平抗力系数C0、水平荷载合力距锚碇顶面的垂直距离h3、锚点距离重力式锚碇顶面的垂直 距离h4,地连墙墙底以下风化岩层III的竖向抗力系数C3、墙底摩擦系数μ2、锚碇基础等效宽 度BM,等效长度LM;水平荷载合力H、竖向荷载合力N。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计方法,其中,所述S102包括:考虑地连墙与重力式锚碇基 础共同发生刚体变形,拟定三个基本变形未知量:以墙底圆环形心O为中心的转角w、水平平 动位移Δ、竖向平均沉降U。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计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103中给出墙侧土压力作用模式及 基底、墙底应力的计算公式包括: 土层I中任意深度z处的墙侧土压力Pzx1:
(72)发明人 崖岗 付佰勇 张鑫敏 过超 朱鹏 梅刚 陈占 力 韩冬冬 赵磊 汪西华 石海洋 赵文艺 何潇 杨金南
(10)申请公布号 CN 10993048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9.06.25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11021 代理人 任岩
(51)Int .Cl . E01D 19/14(2006 .01)
( 54 )发明 名称 一种地连墙重力式复合锚碇基础的设计方
法 ( 57 )摘要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地连墙重力式复合锚碇 基础的 设计方法 ,包括 :构建地连墙重力式复合 锚碇基础的简化分析模型,并确定地连墙重力式 复合锚碇基础的变形模式、墙侧土压力作用模式 及基底、墙底应力的计算公式 ,建立竖向 力、水平 力及弯矩三组平衡方程并简化求解;根据获得的 三组平衡方程,获得三个基本变形未知量的计算 公式 ;获得地连墙侧向土压力、基底应力、墙底应 力及竖向、水平向荷载分担比 ;求得锚点处的水 平变形 ,判断 是否满足小于水平位移容许值 ,如 不满足 调整输入参数 ,循环上述过程。该方法建 立了地连墙重力式复合锚碇基础变形与受力特 性的关 系式 ,应 用简便 ,该方法可 用于基础方案 是否可行的快速判别,节省工程计算时间。
pBmin=C1·(Δ-tan w·0 .5·(BM-2·d)) ,
基底水平应力QBave:
QBave=C1·Δ·μ1
墙底应力的计算公式包括:
2
CN 109930485 A
权 利 要 求 书
最大竖向应力PDmax:
pDmax=C3·(Δ+tan w·0 .5·(BM-d)) ,
最小竖向应力PDmin:
Pzx1(z)=C0·(h1+h2-z)·tan w+C0·U,
风化岩层II中的墙侧土压力Pzx2:
Pzx2(z)=C2·(h1+h2-z)·tan w+C2·U,
基底应力的计算公式包括: 最大竖向应力PBmax:
pBmax=C1·(Δ+tan w·0 .5·(BM-2·d)) ,
最小竖向应力PBmin:
设置中间 计算参数Ki ,i=0~9 ,简化平衡方程的 求解过程 ,其中所述中间 计算参数Ki 为:
K0=C1·(LM-2d)·BM·Δ·μ1+C3·2d·BM·Δ·μ2
K2=C0·h2·BM+C2·h1·BM
K6=C1·BM·(LM-2d)3/12 K7=C3·BM·d·(LM-d)2/2
K9=C1·BM·Δ·(LM-2d)·h1·μ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