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个性与管理
罗宾斯《管理学》第十四章笔记:行为的基础

第十四章:行为的基础学习目的:1.定义组织行为学的焦点和目的2.确定态度中的角色一致性3.解释满意度与生产率的关系4.描述霍兰德的个性—工作适应性理论5.描述归因理论6.解释管理人员如何能塑造员工的行为第一节解释和预测行为1.行为【behavior】人们的行动2.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对人们在工作中的行为的研究3.组织涉及的问题:1)可见的部分:战略,目标,政策与程序,结构,技术,正式权威,命令链2)不可见的部分:态度,知觉,群体规范,非正式交往,人际和全体间的冲突一.组织行为学的焦点组织行为学主要关注两个领域:1.个体行为。
这个领域主要是心理学家的贡献,包括态度、人格、知觉、学习和动机等课题。
2.群体行为。
包括规范、角色、团队建设和冲突。
这个领域主要来自于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工作二.组织行为学的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目的在于解释和预测行为。
管理者需要这种技能是因为要管理员工的行为。
员工的行为中重点是生产率、缺勤率和流动率。
第二节态度1.态度(attitudes)对目标、人或事物的评价2.态度的三种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个人特有的信念、观点、知识和信息。
“歧视是错误的”就是一种认知。
2)态度的情感成分( affective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 )某种态度的情绪或感觉部分。
“我不喜欢乔恩,因为他歧视少数民族”3)态度的行为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一种以特定方式对待某人和某事的意图。
回避乔恩。
为了简洁,态度这个词通常只指情感成分3.员工的三中最重要的态度:1)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个人对他的工作的一般态度2)工作投入【job involvement】雇员认同他的工作,积极参与,将工作绩效看作是自我价值的重要性的程度3)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雇员对组织的倾向性,表现为他对组织的忠诚、认同和参与一.态度与一致性研究表明,人们寻求态度的一致性和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新生代员工特点及管理

课程纲要
第一节:新生代员工旳定义? 第二节:怎样与新生代员工沟通 第三节:新生代员工管理对策
谁是真正旳新生代
✓ 85-90年前后出生 ✓ 互联网原住民,网络对于他们就象水和鱼旳关系 ✓ 社会背景:改革开放硕果累累,社会稳定,市场繁华,
国民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旳轨道
✓ 文化背景: 是建国以来最开放旳时期,大量西方文化旳
为何?
了解新生代员工---新生代特点特点三
➢ 价值取向多元化
➢ 工作不再以盈利为第一目旳和唯一目旳 ➢ 不会将工作与生活截然分开,不喜欢生活 享有被繁忙工作打乱
了解新生代员工---新生代特点特点四
➢自尊心极强、别人认可意识强 ➢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70后是敲门文化,85后是推门文化,一言不合 拂袖而去是常有旳事,他们字典里没有委曲求 全 ➢错误面前拿借口当理由
进城务工新生代 我们可不想做过客!
✓ 受教育程度比此前高,没有务农经历 ✓ 盈利养活自己之外还羡慕城市生活 ✓ 对生活、生产环境和闲暇时间有要求 ✓ 对工作和生活缺乏安全感 ✓ 感觉城市没有接纳自己 ✓ 不懂得将来在哪儿 ✓ 面对不平等缺乏耐心
第二节:怎样与新生代员工沟通
与新生代员工沟通要点 ➢平民式沟通 ➢开放式沟通 ➢少含蓄多直接 ➢少命令多委婉 ➢多了解多包容 ➢多集体化决策 ➢发明坦诚、平等旳沟通环境
涌入,冲撞着他们正在形成旳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 对老式文化对社会规范充斥质疑
✓ 家庭环境:经济收入增长,独生子女旳特殊性,让他们
享有优越旳物质条件
新生代成长背景旳不同
❖物质生活由匮乏到丰富 ❖生活环境由封闭到开放 ❖信息取得由单源变为多源 ❖社会文化由官方主导转变为大众主导 ❖家庭构造由大家转变为小家。
组织行为学课件二

01
人的行为的特点:适应性 ;多样性 ;动态性 ;可控性 ;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员工对组织的 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性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独特性。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
05
倾向性。
性质:1、组合性。是一组心理特性的有机组合。
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结构: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整体结构系统,它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所组成。
主观内在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文化三方面因素。
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又包括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
01
02
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因素
行为规律的模式
所谓行为就是人的不同反应主要取决两个大类的影响:一类是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各种特征,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组织内部环境和组织的外部环境等。因此用函数关系式高度概括为一个行为的理论模式: 行为=f(人的主观特性·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 B=f (Pa、b、c·Em、n、o…) 公式中:B表示人的行(Behavior); F表示函数关系(function); P表示人员的主观特征个性(Personality); a、b、c……表示人的知觉、能力、性格、价值观、气质等主观特征; E表示所处的客观环境(Environment); m、n、o……表示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世界大环境等。
气质及其差异与类型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南开远程主干课复习大纲(组织行为学)一、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最基本的基础课程之一,为进一步学习工商管理各个领域,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的课程打下基础。
同时,该课程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之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高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本课程从导论(主要包括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组织的外部环境)、个体行为(主要包括第三章、个性和情绪、第四章、知觉和归因、第五章、工作态度和第六章、工作环境中的激励)和群体行为(主要包括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基础、第八章、团队、第九章、沟通、第十章、冲突和第十一章、领导)三个方面探讨组织管理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以及组织行为的经典原理和一些研究成果。
与管理学科中以职能管理为研究范围的课程(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不同的是,组织行为学是在众多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经过百年的发展,其理论和应用价值,随着学科自身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承认和重视。
特别在今天,组织的内外部情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灵活性、扁平化这些二十一世纪“新组织”的特点,表现在组织行为的各个层面,带来了组织行为管理的重大变革。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应对员工流动性增强和忠诚度减弱、改善道德行为、跨文化沟通和冲突、平衡工作—家庭冲突、激发组织变革和管理工作压力等都成为组织行为学在新的情境下所面临的新课题,这就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
本课程试图通过任课教师的上课讲授、案例分析、定期的课程报告、在线练习和课程考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所涵盖的范围,以及进行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而对其规律性和可操作性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管理心理学目录

管理心理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第四节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管理学理论第二节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三节人性假设理论第二篇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三章个性与管理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节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社会知觉及其效应第三节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四节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第一节价值观及其作用第二节态度及其作用第三节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第六章需要、动机与激励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的一般概述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状态型激励理论第三篇群体心理与管理第七章群体概述第一节群体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群体的分类第三节群体的形成第四节群体的功能第八章群体动力第一节群体的规范与压力第二节群体凝聚力第三节群体的冲突第九章群体的沟通第一节沟通的一般概述第二节沟通的种类第三节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一般概述第二节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第三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第四节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第五节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第四篇组织心理与管理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行为第一节领导的一般概述第二节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其运用第三节领导决策第十二章组织结构与设计第一节组织的概念第二节组织目标与结构第三节组织理论与设计第十三章组织文化第一节组织文化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组织文化建设第十四章组织中的绩效考核第一节绩效考核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绩效考核的心态分析第十五章组织变革和发展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组织变革的阻力与克服第三节组织变革的过程、程序与方式第四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措施。
学生个性特点分析与引导计划

学生个性特点分析与引导计划引言:学生个性的差异是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业表现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学生个性特点的分类与分析,并提出一份引导计划,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第一节:学生个性特点的分类学生个性特点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和社交三个方面。
1. 认知特点:包括学习方式、思维能力、记忆力等。
有些学生喜欢通过听讲课程来学习,而另一些则更倾向于通过阅读和自主学习来掌握知识。
有些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另一些在逻辑推理方面更有优势。
2. 情感特点:涉及学生的情绪、兴趣和动机等方面。
有些学生对某些学科特别感兴趣,并具备较强的探索欲望,而另一些则可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容易失去信心。
3. 社交特点:包括学生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方式。
有些学生喜欢在小组中学习,愿意和同伴分享知识和经验,而另一些更倾向于独立完成任务。
第二节: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有助于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与引导。
1. 认知特点的分析: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可以发现他们更适合的学习方法和具体学科。
2. 情感特点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可以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
3. 社交特点的分析:掌握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合作伙伴和合作机会,促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学生个性特点的引导计划基于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制定一份学生个性引导计划,以支持他们的全面发展。
1. 认知方面引导:- 针对倾向于听讲课程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听觉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听觉记忆能力。
- 针对倾向于阅读和自主学习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研究和讨论,并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
- 针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问题和辅导,鼓励他们深入探索。
2. 情感方面引导:- 对于对特定学科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并鼓励他们参与相关的比赛和研究活动。
第二节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与培养

【认知理解】
(二)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特点
1.学前儿童的兴趣比较广泛
2.学前儿童的兴趣表现出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各年龄班儿童喜欢不同特性玩具的人数
参
鸡
年加娃 鲜不 艳鲜 的艳
鹿 逼夸 真张 的的
猫 带不 响带 的响
娃娃 立平 体面 的的
小 20 19 1 20 0 13 7 20 0 16 4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 等心理成分,其中世界观在个性倾向性的诸成分中居于最高 层次,决定着人的总意识倾向。
【认知理解】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
(一)需要概述
1.什么是需要 是有机体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
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 需要的种类
1.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层次 生理与物质 生活
学前儿童需要结构模式
安全与 交往与 游戏 求知活动
保障
友爱 活动
尊重与 自尊
利他 行为
1 吃喝睡等 人身安全 2 智力玩具 躲避羞辱
母爱 友情
游戏 听讲故事 信任、自 劳动 尊
文娱 学习文化 求成 助人 活动 知识
【认知理解】
2.学前儿童的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1)从需要的起源划分,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按需要的对象划分,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认知理解】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 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 (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 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 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认知理解】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
【认知理解】
(三)学前儿童兴趣的培养
组织行为学

第一节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组织环境中个体、群体、领导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表现及其规律,并加以应用以提高组织绩效的学科。
综合起来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研究分析工作组织中的行为,二是提高管理者解释、预测、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的能力。
二、组织行为学的内容1.个体行为这个领域主要是心理学家的贡献,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关于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观因素即个体的知觉、态度、价值观、个性差异、个体的需要、动机等;二是关于个体行为的外部控制,即个体行为的激励,它包括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强化型激励等。
2.群体行为人们在组织中极少完全单独工作,如果要完成任务,组织成员就必须在工作中合作并协调他们的活动。
因此组织行为学就需要研究组织中群体行为的方式和影响群体行为及工作绩效的因素。
关于群体的知识主要来自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群体构成、规范、角色、团队建设、群体思维与决策、群体冲突与沟通,以及权力与影响力、领导等。
由于员工在组织中既是个体同时又是群体的成员,所以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3.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也把整个组织作为它的研究对象,而不是把重点仅仅放在较窄的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上。
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制度的变迁乃至技术的进步,都会对组织行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直接引发组织变革、结构调整并对组织文化造成冲击。
组织行为学所关注的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变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规模与发展阶段、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创新等。
在这三个层面中,人的行为既有很多共同点,又有明显差异性;影响人们行为和决策因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又彼此相互联系,共同对人的行为、组织绩效产生影响三、组织行为学的特征1.跨学科性2.系统性3.科学性4.应用性(见图1-1)四、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见表一)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见图1-2)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组织行为学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先在美国形成,随后不仅在美国得到蓬勃发展,每年出版大量有关的书籍,而且在欧洲、日本及中国也受到了普遍重视,并在管理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班组个性管理制度

班组个性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班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使团队更加有序和充满活力,制定班组个性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班组中所有成员,包括班组长和组员。
三、原则1. 尊重个性,发挥特长。
2. 班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3. 提倡开放性、透明性和团队合作。
四、管理职责1. 班组长负责班组管理和协调工作,对成员进行管理和督促。
2. 组员需听从班组长的指挥,积极配合班组的工作计划,不得违背班组规章制度。
3. 每个班组成员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要有自我管理意识,遵守公司规章制度。
五、行为规范1. 互相尊重,不得言语或行为上冒犯他人。
2. 在工作中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不得搞小圈子。
3. 不得耽误他人工作,不得恶意推卸责任。
4. 不得利用职权或人际关系损害公司利益。
六、管理措施1. 平等交流和倾听,定期组织班组成员进行集体讨论。
2. 积极开展培训和沟通,提高员工技能和团队协作意识。
3. 定期评定班组成员工作表现,给予奖励和表扬。
七、激励机制1. 根据员工表现和贡献制定奖惩机制。
2.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员工的归属感。
3. 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晋升机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八、制度实施1. 班组长要认真执行本制度,督促成员遵守规章制度。
2. 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对班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定,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计划。
3. 不断完善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就是班组个性管理制度的内容,希望大家严格遵守,共同努力,使我们的班组更加和谐、高效地运转。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学基础》PPT课件

三、管理的特征 1、动态性
管理的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这类活动需要在变动的环境与组织本 身中进行。需要消除资源配置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此,管理 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东西,它是实践中的操作。管理无定式,不存在一 个标准的、处处成功的管理模式。
2、科学性
管理的动态特性并不意味着管理没有科学规律可循。管理活动尽管 是动态的,但还是可将其分成程序性活动和非程序性活动。
2、能力倾向。你的能力倾向也将决定你能否成为好的管理者。 3、以往的成就。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仔细回顾一个人以往的成就, 来对他的未来进行预测。
17
第三节 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学以一般组织的管理为研究对象,研究包括管 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程序,探讨人、财、物、信 息、技术、方法、时间的计划和控制问题,组织的结构设 计问题,对组织中人的领导与激励问题等等。管理学对管 理活动的这些具体形态的研究,构成了管理学的实际研究 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者
第一节 管理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即是管辖、治理的意思。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管理做出了不 同的描述,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Ⅰ.从工作任务的角度出发定义。 Ⅱ.从职能和过程的角度出发定义。 Ⅲ.从管理所产生的组织效果的角度出发定义。 Ⅳ.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定义。 Ⅴ.从决策在管理中所占重要地位的角度出发定义,把 管理与决策等同起来。
管理者在组织中工作,但并非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我 们可以将一个组织成员分为两类:操作者和管理者。在组织中,操作 者是指直接从事具体实施和操作工作的人。
管理者有许多分类方法。最常见的是根据在组织中的级别、职位 和职能头衔区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讲义ppt教案

1墨渍图
• 即一组轮廓似乎无特定意义似此似彼的不 规则图案 图形 但却是洞察内心的利器
❖罗夏墨迹测试
测试材料:10幅图 其中有5幅水墨图 2幅 水墨加红色图 3幅彩色图
分析变量: • 回答总数 • 回答时间总时间 每张图第一回答时间 • 决定回答的因素 • 图的形状 色彩 • 看成运动 • 墨色浓淡 • 联想内容 • 联想的是动物 人 物 • 大多数人的共同回答 别出心裁的回答等
胆汁质 冲动型
表42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
神经系统的特性
气质
强 度
平衡性
灵活 性
特性组 合的类
型
气质类 型
主要心理特征
不平衡
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
兴奋占
冲动型 胆汁质 速而 难于自制;内心外露;率直 热情 易
优势
怒 急躁 果断
灵活
活泼爱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
强
活泼型 多血质 表情丰富;思维 言语 动作敏捷;乐观 亲
1 要求人们在这些特征上各有程度不同 2 这些特征应当在各种场合都表现一致 3 所测的结果可以预计此人在各种场合的表现
• 实践意义:预测相当准确 且约束越少;预测就 越准
第二节 人 格
一 人格的概念
• 人格是个体独特的;较稳定持久的;习惯性 的行为模式或倾向
• 人格包括个性 气质和性格
一个性
•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 独特的整体特性
作用:1 测评16个独立品质因素自身水平的高低;
2 部分因素组合测评;
如:成功者的品质素质:知己知彼 自律严谨高Q3 有恒负责高G 情绪稳定高C 好强固执高E 精明能干 世故高N 自立自强 当机立断高Q2 自由批评 激进高Q1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组织行为学》科目大纲

历或舒死夫尊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组织行为学》科目大纲(科目代码:792)学院名称(盖章):商学院学院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2019年6月17日《组织行为学》科目大纲(科目代码:792)一、考核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理解和把握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演化趋势;能够权变地看待问题,有效地将理论和管理实践融合在一起。
能就特定企业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二、考核内容笫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第三节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笫二章个性与管理第一节个性概述第二节气质差异与行为第三节性格差异与行为笫三章价值观、态度和组织承诺第一节价值观与行为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第三节工作满意度第四节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笫四章知觉与个体决策第一节知觉与社会知觉第二节归因理论第三节个体决策笫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第一节激励概述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状态型激励理论第五节激励理论应用第六章组织中的群体第一节群体的定义及分类第二节基本的群体概念第三节群体决策笫七章工作团队第一节团队概述第二节团队的类型第三节团队与群体概念的联系:塑造高绩效团队第八章领导理论第一节领导概述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第三节领导权变理论第四节领导艺术笫九章沟通与冲突第一节沟通概述第二节沟通的障碍与改善第三节冲突第十章组织文化第一节组织文化概述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塑造第三节跨文化下的组织行为笫十一章组织变革与发展第一节组织变革概述第二节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第三节组织变革的类型和实施模式第四节组织发展三、参考书目1[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6版。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个性

15
第五节 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 ➢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
的关系的认识
2020/10/21
16
2020/10/21
17
➢ 3、独立顺从说 ➢ 4、社会文化说 ➢ 斯普兰格 ➢ 理论型 ➢ 经济型 ➢ 审美型 ➢ 社会型 ➢ 权力型 ➢ 宗教型
2020/10/21
14
➢5、特质说 ➢卡特尔16PF ➢吉尔福特的特性说:ABCDE型 ➢艾森克的特性说 ➢内倾稳定型,内倾不稳定型 ➢外倾稳定型,外倾不稳定型
2020/10/21
第四章 个性
2020/10/21
1
第一节 个性概述
➢一\个性概念 ➢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020/10/21
2
二\个性基本特征
➢ 一\独特性 ➢ 二\整体性 ➢ 三\稳定性 ➢ 四\发展性 ➢ 五\社会性
2020/10/21
3
三\个性结构
➢ 1\个性倾向性 ➢ 后天性:需要\动机\兴
6
三\气质与管理
➢1\气质无好坏 ➢2\依气质合理选择工作 ➢3\培养适合工作要求的气质 ➢4\人员配置考虑气质互补 ➢5\依气质差异灵活管理
2020/10/21
7
第三节能力
➢一、能力 ➢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
征
2020/10/21
8
二、能力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2020/10/21
9
三、能力个体差异
➢1、能力类型差异 ➢2、能力水平差异 ➢3、能力早晚差异 ➢4、能力性别差异
2020/10/21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问题引出: 晚自习睡觉 好学的学生—— 连睡觉都在看书 调皮的学生—— 一看书就睡觉
归因理论的涵义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也称“认
比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社会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常见的错觉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
来判断事物属性。 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
又要注意要给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对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比如:穿泳衣在沙滩上和在大街上给人的感受
敏感化:在某种因素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
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感受性降低:由知觉的相互作用、人的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不 良嗜好的作用以及药物的刺激等引起。
激励机制——概念
激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思考:什么东西会让在座的同学产生积极性?
需要:生理的或社会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 鉴于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激励就是通过对员工动机的激发、强化,改造、改 进员工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激励的模式见书上第三种模式(略) 。
激励机制
☺ 激励机制的含义:见书上P34。 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激励变量、机体变量以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第二节 个体的认知心理与管理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第四节 价值观与态度 第五节 学习 第六节 工作压力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解释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一篇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知识框架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华生主张心理学应当摒弃意识、意象等主观的东西,只研究能观察到的并能够进行客观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没有必要理会这一过程的中间环节。
(2)行为源于后天学习在华生看来,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用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映的一种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上,有的隐藏在内部,人和动物没有多大差别,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3)刺激影响行为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反应。
用公式表示为S-R(刺激一反应)。
在众多场合,华生都采用这一公式来描述行为,采用较为直接的物理学和生理学术语来设想这些刺激和反应。
2.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评价(1)否认遗传的作用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一反应,从刺激可以预测反应,从反应也可以推测刺激。
在他看来,刺激是指客观环境和体内组织本身的变化,反应是指整个身体的运动,包括手臂、腿及躯干的活动,或者所有这些运动器官的联合运动。
因为刺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取决于遗传,而行为反应又是因为刺激引起的,所以行为也不取决于遗传。
华生的心理学把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进行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华生否认了遗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他在提出此观点时虽然注意到了个体遗传基础,但是却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忽视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还忽略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二、新华生主义新华生主义又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爱德华•托尔曼、克拉克•赫尔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改造,加入了中间变量而诞生的一系列学术流派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思维(T)和情感(F):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作决定——决策
模式。
Thinking — Feeling
4:判断(J)和知觉(P):对待不确定性事物,以固定的方式还 是自发的方式行事——生活风格。 Judging — Perceiving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ISTJ=一个人,他……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3、麦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P94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 )
❖ 在荣格的基础上,布里格斯(Briggs)与迈尔斯 (Myers), 1940年增加判断和知觉两种类型,构成四维 八极十六种人格类型,编织成MBTI。
《组织行为学》
❖ 活动型的人:倾向于喜欢迎接新的任务,爱活动,不 知疲倦,在婴儿期表现为手脚乱动,儿童期表现为在 教室里坐不住,成年期显示出强烈的事业心;
❖ 情绪性的人:觉醒程度和反应强度大,婴儿期经常哭 闹,儿童期易激动、难于相处,成年期喜怒无常;
❖ 社交型的人:渴望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婴儿期表 现为离不开父母亲人,孤单时哭闹得很凶,儿童期容 易接受教育,成年后与周围的人非常融洽;
❖ 主要做法是:首先把某一语系的所有描写人的词汇挑 选出来,然后进行筛选、比较和匹配,根据语义将词 分入不同的范畴组,制成词表,用这个词表让被试者 对自我或他人进行描述,最后对各个范畴求出相关度, 形成相关矩阵,再作因素分析。结果得到几个因素, 取前几个载荷量大的因子作为个性的基本因素。
MBTI的应用: ❖ 企业:主要用于了解受测者的处事风格、特点、职业适
应性、潜质等,从而提供合理的工作及人际决策建议。 ❖ 个体:进行职业生涯开发,关键在于如何将个人的人格
特点与职业特点进行结合。 ❖ 在美国,每年约有300万人以上参加MBTI的测评和培训,
在世界500强企业,如迪斯尼、百事可乐、西南航空公司 等,约有80%以上的高层管理者使用过这个工具。 ❖ 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识别人与人差异的测评 工具之一。它已经被翻译成近20种世界主要语言。
2、卡特尔16PF量表(P93)
❖ 卡特尔在研究中将18000个描 述人格特质的词之压缩为171
个,然后又通过群集分析法合
并为35个特质群(表面特质), 对这35个特质群进行因素分析 处理后, 1949年,共得出16个 主因素(根源特质)。
❖ 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 于:提出根源特质。
❖ 编制了著名的《卡特尔16种人 格因素测验》(16PF)。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1、遗传
❖ 遗传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个性发展的 自然前提。
❖ 同卵双生子平均相关系 数为0.78,异卵双生子平 均相关系数为0.59;平均 总相关系数都已超过0.50。 (林崇德)
❖ 研究发现,50%的人格差 异来自于遗传,而30%的 娱乐和业余兴趣方面的 差异来自遗传。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一)气质 (P87) 1、含义 是个体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
特征,它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 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
2、关于气质的学说 (1)体液说 (2)神经说 (3)其他学说(补充)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2、内涵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三)气质与性格的关系(P91)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三、个性的理论
(一)类型理论:各类型互相独立、分离,偏重质的 研究。 1、气质类型说(、、、等) 2、荣格心理类型论 (P90) 3、 MBTI:麦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P94) 4、霍兰德的人格—职业匹配理论(P103)
④活动特性说
❖ 美国巴斯提出,提出活动型、情绪型、社交型、冲动型等 四种气质类型。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 根据自己对精神病人的观察和研究,克瑞奇米尔提出 按体型划分人气质的理论。它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 气质特点以及可能患有的精神病种类有一定的关系。
❖ 三种体型:
(1)肥胖型,身材短胖,原肩阔腰,易患躁狂抑郁症。 其气质特点是:好社交,通融,健谈,活泼,好动, 表情丰富,情绪不定,气质类型为躁郁性气质。
(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P84
个性的发展主要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先天决定的生理素质,个性形成的基础、前提。 2、环境 ❖ 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外部因素,是影响个性的决定因素。 ❖ 包括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背景,家庭地位,
父母教养方式,出生排行、朋友和社会群体的互动。 ❖ 教化、强化的主导作用 ❖ 例:中国儿童\美国儿童,中国人与美国人的个性 3、偶然因素(突发事件、重大变故等)
奥斯卡·斯托尔和杰克·伊弗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 整体性 ❖ 独特性 ❖ 稳定性
(三)个性的基本特点 自学P85-86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二、气质与性格 (P87-92)
(一)气质(P87) (二)性格(P90) (三)气质与性格的关系(P91)
《组织行为学》
4、斯普兰格(E.Spranger)的价值类型说(P56)
(1)理性价值观 (2)唯美的价值观 (3)政治性价值观 (4)社会性价值观 (5)经济价值观 (6)宗教性价值观 5、霍兰德的人格—职业匹配理论 (P103)
(二)特质理论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1、奥尔波特
(2 )神经说: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关系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3)其他学说(补充,了解即可,感兴趣可自学)
①体型说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 ,肥胖型、瘦长型、斗士型
②血型说
古川竹二,A型、B型、AB型、O型 。
③激素说
英国L.Berman提出,认为人的气质是由甲状腺、肾上腺、 脑垂体、副甲状腺和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水平决定的。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解读MBTI的四大维度
1、外向(E)和内向(I) :我们如何与世界互相影响——获得与
运用能量的方式。
Extraversion — Introversion
2、感觉(S)和直觉(N):我们如何收集与获取信息,如何理解 世界——收集信息的方式。
Sensing — iNtuition
❖ 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人 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 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
(3)次要特质 (secondary trait)
❖ 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在特殊情境 下表现出来。
Allport (1897– 1967)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 A型:精明、理智、内向,不善交际。沉思好静,情绪 稳定,忍耐力强。具有独立性,易于守规。做事细心 谨慎,但不果断。责任心强,固执。感情含蓄,注重 仪表,但不新奇,是处理家务的能手。
❖ B型:聪明、活泼、敏捷。外向,善交际。兴趣广泛多 变,精力分散;大事故少,小事故却不少,行动奔放, 不习惯束缚;易感情冲动,热心工作,不怕劳累。缺 乏细心和毅力。动作语调富于感情,易引起他人注意。 爱情上,女性比男性主动。
《组织行为学》
(1)体液说(希波克拉底)
古希腊医生Hippocrates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 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根据这四种体液在 人体中所占的比例,他提出“体液优势论”把气 质分为四种气质类型: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卡特尔(Cattell) (1905--1998)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3、艾森克个性二维模型(特质—类型论)(补充)
❖ 艾森克(Eysenck)以个体在生理和气质维度上的差异为基 础,结合了类型与特质的概念,提出了互相垂直的个 性的三个基本维度: 外倾一内倾(extroversionintro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情绪稳定性) 和 精神质(psychoticism) 【E、N、P 】
❖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W.Allport)是 特质论的创始人。在1929年《什么是人格特 质》中提出,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将 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
(1)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
❖ 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如林 黛玉的多愁善感。
(2)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
❖ O型:外向直爽,热情好动,富于精力,爱憎分明,见 义勇为,有主见,主观自信,急躁好强,有野心;易 激发感情。说话易用教训人的口气,易得罪朋友;动 作粗犷,不灵活,不易做耐心的工作;爱情上多属主 动,易被别人爱,也易接受别人的爱。长寿者多。
❖ AB血型:复合气质类。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第二节个性与管理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节 个性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 个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