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阅读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本文就记述了一次成功的进谏。
一、【背景链接】(幻灯)
有关《战国策》的知识大家可以参看教参,但是教参有一处表述(在第251页),我认为不够准确:
“此书还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其实是:是由秦汉年间的辩士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集录形式多样,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六种,也就是这六本书侧重点不同,比如,《国策》是各国的典策,《国事》是列国的大事,大概都是按国分编的;《事语》是按事编次的言论集;《短长》是一种纵横家的游说辞汇编。西汉末年的刘向整理将这六书所记归入12国别中,为其定名《战国策》。
一部《战国策》,非文非史,亦文亦史,写实与虚构相兼,本文能最典型地体现《战国策》的特色。
【社会背景】(幻灯)
西周末期,诸侯的势力日益扩大,作为天下宗主的周王朝,已失去了控制诸侯的能力,诸侯各国展开了封建割据的兼并战争。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或者实行一些改革内政的措施。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果斐然,使秦国从落后到先进,成为“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之中国力最强者。由此,秦国开始发动兼并六国的战争。【邹忌其人】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本文中邹忌的形象──善思善谏的忠臣
【齐威王其人】(幻灯)
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是战国时齐国的国君齐桓公的儿子。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齐国曾一度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后来淳于髡用隐语劝谏齐威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那件事情之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他任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几年间,国力强大起来。
本文中齐威王的形象──善听善做的明君
二、【行文思路】
本文的行文思路是这样的:(幻灯)
讽:讽谏,即用比喻或暗示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三比——三赏——三时——三变
三、(幻灯)本文涉及的成语有:门庭若市(反义词:门可罗雀)
四、【文言文语段】(幻灯)
拓展1——《颜斶说齐王》(《战国策》)、拓展2——《掩鼻计》(《战国策·楚策四》)
拓展3——《燕昭王求士》(《战国策》)
拓展4——《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大量见于诸子和史书里,在史传文学中,《战国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脍炙人口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亡羊补牢”、“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三人成虎”、“狡兔三窟”、“亡羊补牢”“汗马功劳”之等寓言故事,至今仍挂在人们的口头上。
拓展5——《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今人解读】(幻灯)
1、《纳谏与止谤(节选)──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臧克家)
2、《读<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吴小如)
3、《<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徐仲涛)
4、《听听诤言》(李业成)
5、《听话的艺术》(杨绛)
【教学设计方案】
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去进行教学:读——述——析——结
读:熟读述:复述(纠正字义、疏通文意)
析:抓三个问题分析——(1)叙事“妙”(2)说理“巧”(3)人物“智”
结:归纳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