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野菜教案】《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
[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故乡的野菜篇1:汪曾祺的散文《五味》引导语: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下文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五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中华美食,各地小吃小菜娓娓道来,不仅讲它们的做法,还讲它们的来历。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
邻座的客人直瞪眼。
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
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
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
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
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
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
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氽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老友”。
傣族人也爱吃酸。
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
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
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广东人爱吃甜食。
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
“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
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
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
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两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
故乡的野菜
思想与品德(阅读课1)故乡的野菜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1)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2)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3)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⑴斯: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样”。
⑵遂成:成就,完成。
⑶浙东:古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西”、“浙东”,今杭嘉湖地区古为“浙西”,而宁(甬)绍、台温、金丽衢地区均属“浙东”地区。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4)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5),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6)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径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7)髻(8)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⑷荠菜:(学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十字花科,荠菜属植物,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又名护生草、地菜、小鸡草、地米菜、菱闸菜、花紫菜等,地方上叫香荠,北方也叫白花菜、黑心菜,瑶家叫“禾杆菜″,河南、湖北等地区叫地菜,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
⑸马兰头:别名马兰、红梗菜、鸡儿肠、田边菊、紫菊、螃蜞头草等,属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⑹顾禄:约生活在元末明初,字谨中,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故乡的野菜阅读题答案.doc
故乡的野菜阅读题答案随着阅读理解题的考题灵活性大大增强,阅读素养和阅读积累的要求也大大增加,因此阅读题的训练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故乡的野菜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故乡的野菜》阅读原文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教案
故乡的野菜赏析周作人说:「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余秋雨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我们也曾读过许多与故乡有关的作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谚语:「人不离乡,鸟不离枝。
」一、作者简介1.学习多种语言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
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
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
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
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
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等。
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
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
《故乡的野菜》教案【优质】
故乡的野菜一、教学要求1. 把握作者写作的大体思路,体会浓郁的乡土气息。
2. 引导学生掌握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
3. 能与学过的周作人的散文《喝茶》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差异。
二、学习要点1.仔细欣赏这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故乡的野菜》。
2.把握作家在《故乡的野菜》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3. 掌握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特色。
三、作者生平汪曾祺(1920-1997),我国现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海">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等刊物。
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另有一些京剧剧本。
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
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四、作家作品1.作品概述汪曾祺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绵延不断地传递着传统文化的气息。
一方面,他的创作中流露出古典士大夫的情感取向,譬如,喜欢寻访古迹,如《国子监》、《杨慎在保山》等,追慕先贤,如《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等,读古籍怀旧,如《桥边散文·午门忆旧》),欣赏自然界一切美好的风物,如《翠湖心影》、《香港的鸟》),等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汪曾祺称为“本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
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2.学会采摘、清洗、烹饪故乡野菜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故乡野菜的认识和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故乡野菜的种类和特点故乡野菜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野生植物,它们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风味。
故乡野菜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蒲公英:味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马齿苋:味辣、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芥菜:味辣、性温,具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的功效;•韭菜:味辣、性温,具有温中散寒、补肾壮阳的功效;•茭白: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紫苏:味辣、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2. 采摘、清洗、烹饪故乡野菜的方法2.1 采摘采摘故乡野菜要选择干净、无污染的地方,避免采摘在路边、工厂附近等污染严重的地方。
采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新鲜的野菜,避免采摘过老、过熟的野菜;•采摘时要轻拔轻扯,避免破坏野菜的根部;•采摘后要及时放入篮子中,避免野菜受到损伤。
2.2 清洗采摘回来的故乡野菜要先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
清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用流动的清水冲洗,避免用手搓揉,避免野菜受到损伤;•清洗时要反复冲洗,直到野菜表面的泥沙全部清除干净;•清洗后要放在干净的盆子里,避免野菜受到二次污染。
2.3 烹饪故乡野菜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炒、煮、炖、拌等。
下面介绍一种简单易学的烹饪方法:•热锅凉油,放入葱姜蒜爆香;•放入野菜翻炒,加入适量盐、味精调味;•加入少量清水,盖上锅盖焖煮几分钟即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践”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解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让学生了解故乡野菜的重要性和价值。
然后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采摘、清洗、烹饪故乡野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1. 讲解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教师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
[故乡的野菜教案]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深秋的一个周日上午,我和妻子回老家看望父母亲。
妻子临时提议说:山坡上的野菜好吃,天气也放晴了,不如我们去剜一些野菜带到学校去吃,好吗?我说好啊,反正也无事,出去转转挺好的,就权当一次秋游好了。
于是,妻子和我,还有老母亲做向导,我们一起去了山坡。
我背着挎篮在前面走,婆媳俩跟随在我身后,有说有笑的。
久雨初霁的故乡,天空格外的蓝。
山坡上显得很空旷,没有了夏天的碧绿与浓荫。
秋风吹过,落叶纷纷飘飞,如蝶似鸟,似乎在忙着传递秋的信息。
漫山遍野的山菊花盛开了,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竞相媲美,绽放一朵朵甜美的笑脸。
此时,天高气爽,阳光朗照,我的心情也很爽快,很阳光。
我回头征询,问妻子道:我们要剜什么野菜啊?她说:只要苦麻菜和油菜。
我学韩国人说话,笑着用温顺的语气说:是。
为夫遵命。
对于这两种野菜,以前也多有食用。
也记得曾百度过,比较了解它们。
苦麻菜,又名苦麦菜、山苦荬,为菊科植物,生于山地及荒野,每年春秋两季都可采摘。
其味辛、苦,微寒,清热解毒,含有铁、钾、钙、镁、锌、铜等多种元素,营养丰富。
虽然有点苦,但经过加工处理,食用则别有风味。
鲜嫩的苦麻菜,去根洗净,放在锅里烧开水浸泡一下,然后用香油、大蒜泥、凉菜调料凉拌,即可食用,无不促进食欲。
以它入药,可治疗多种疾病。
《神农本草经》说,苦寒,主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
据说还可把它晾干,炒制成茶叶泡水喝,或炒肉吃。
油菜,是往年曾种植过油菜的地里自然散落的种子而零零星星生长出来的菜,也深受人们喜爱。
虽然它的医药价值也许没有苦麻菜高,但是将它制成酸菜炒着食用,的确比起苦麻菜好吃得多。
可以炒菜吃,也可以用它来搅苞谷糊汤吃。
这种野生油菜有一个特点,就是种过一次之后就不用种植,年年生长,满山遍岭。
一般生长在熟地或二荒地里。
民间传说昭君姑娘出塞前,曾采药,种下菜籽,并嘱连发连发连年发,所以野生油菜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管怎么说,它们可都是农家饭桌上的一道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乡村的美味佳肴,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故乡的野菜》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王帅教学部长审批签字课程名称语文授课班级16酒店邮轮合并班授课时间第4周授课地点老区303 主要教学方法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课型理论课教学内容《故乡的野菜》训练任务通过阅读赏析,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技能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故乡的民俗童趣,进而感受故乡之情。
情感体会故乡的民俗风情,感受作者思乡怀旧的情感和对清淡而甘香生活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用民歌、谚语来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
教学步骤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分钟)引入导入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怀念,故乡的民俗风情让我们不禁一次又一次回首往念,特别是对于一个无法久居,不得不远离故土的人们,故乡便成了休息之余的美美回念。
1作者简介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翻译家。
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花园》、《雨天的书》、《泽泻集》等和回忆录《知堂回想录》等。
5实施步骤布置任务1、阅读全文,给全文标注序号,复述故事情节2、划分段落层次3、品读文章的每个部分,体会作者笔下的故乡。
1教学步骤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分钟)实施步骤一、阅读文章,整体感知(一)温故知新:1.什么是散文?2.散文的特点有哪些/(二)旧知新用:1.阅读文章,画出作者都写了故乡的什么?2.故乡里的野菜有哪些?二、精品细读,掌握要点1.作者写了这么多的故乡野菜,有何用意?2.作者用了这么多的谚语为了什么?和描写故乡野菜会不会起反作用?3.周作人在荠菜的回忆中,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有何不同?4.「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此句文意为何?三、课文深究1.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回答: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2、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色?回答: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在叙述上象一个老人在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和他相关的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那随意道来而亲切自然的语句更多地写出了生活中的一切细微而又引起感触的小事小物,用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故乡的野菜》解析
一是表明他的故乡观念是淡漠的(凡住过的地方都可 算故乡);二是声言故乡在念想中是轻淡的(正如乡 村里的邻舍一样)。
其实,他是“冷中有热”,把很在意的事说得似乎很
不在意,把很有情的事写成似乎颇不经心,这一点要 联系到下文作者对故乡风物的津津乐道来思考,一联 系就会发现作者对故乡的亲近之情和怀念之情。 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
艺术特点
平和冲淡的风格——情感节制,艺术 上力求平淡的境界。
格调闲适,意味隽永——似在拉家常, 随意地娓娓道来。
浓郁的书卷气息——引用童谣、顾禄 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分,只因钓于斯 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 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 念到他。
引用日本的《俳句大辞典》是由于作者独 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 的进行比照,同时体现作者渊深的常识和 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在 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
这样就使得本文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出 闲适冲和的艺术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 性和灵魂。
阅读作品片段,并回答问题。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 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 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 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 “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 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 《苦茶随笔》等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 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 人。
“两个鬼”
周作人曾用“两个鬼”来比拟自己的人格矛 盾,一个是“流氓鬼”,一个是“绅士鬼”,也 可以称为“叛徒”与“隐士”。
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教案标题:故乡的野菜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故乡的野菜,包括名称、特点和食用价值。
2. 培养学生对野菜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故乡的野菜的名称、特点和食用价值。
2. 学会观察和分析野菜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征。
3. 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野菜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故乡的野菜。
2. 野菜的相关资料和介绍。
3. 笔、纸和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故乡野菜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故乡的野菜,如有哪些野菜他们了解或曾经吃过。
探究(15分钟):1. 分发野菜的相关资料和介绍,让学生阅读并了解野菜的名称、特点和食用价值。
2. 让学生观察展示的野菜图片或实物,让他们描述野菜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征。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野菜的特点和食用价值与人们的健康有何关系。
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野菜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可以用绘画、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记录并分享他们对野菜的观察和认识。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野菜,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食用价值。
总结(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让学生共同总结故乡野菜的特点和食用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保护和传承故乡野菜的文化是重要的。
拓展活动:1. 邀请家长或长辈来学校,分享他们对故乡野菜的认识和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野菜种植基地或农田,亲身体验采摘野菜的过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故乡的野菜,培养了对野菜的兴趣,提高了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通过观察和分析野菜的特征,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同时,通过与家长和社区的互动,学生对故乡野菜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认识。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5篇范文)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5篇范文)第一篇: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1故乡的野菜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www.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www.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故乡的野菜种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故乡野菜的兴趣,增加对故乡的喜爱和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野菜的定义及特点2. 故乡的野菜种类及特点3. 野菜的挑选和采摘方法4. 野菜的加工和烹饪方法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野菜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它们是野菜还是普通蔬菜,以及野菜与普通蔬菜的区别。
Step 2:了解野菜(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菜的定义和特点,解释野菜与普通蔬菜的区别。
学生通过听讲和讨论的方式,掌握野菜的概念。
Step 3:故乡的野菜(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故乡常见的野菜种类及其特点,可以配合图片或实物进行展示。
学生通过观察和听讲的方式,了解故乡野菜的种类和特点。
Step 4:学习野菜的采摘(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菜的采摘方法,包括何时采摘、如何挑选以及要注意的注意事项。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学习野菜的采摘方法。
Step 5:学习野菜的加工(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菜的加工方法,包括清洗、切割、腌制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学习野菜的加工方法。
Step 6:学习野菜的烹饪(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菜的烹饪方法,可以通过图示或实际操作展示。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学习野菜的烹饪方法。
Step 7:小结与复习(10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进行小组或全员互动,让学生展示所学技能。
教学资源准备:1. 丰富的野菜图片或实物2. 故乡野菜的相关资料及介绍3. 采摘和加工野菜的道具和材料4. 野菜的烹饪器具和调料教学评价方法: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表现。
3. 学生对故乡野菜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4. 学生对野菜加工和烹饪技能的掌握程度。
5. 学生对故乡野菜的兴趣和喜爱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到野外参观野菜生长的环境,了解野菜的生长过程。
【最新推荐】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篇一:中学生语文阅读训练: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
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故乡的野菜》解析
3.三种野菜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文章结构
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回忆荠菜,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 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第三、四段:回忆黄花麦果(鼠曲草)以 及相关的民俗。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 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将现实情境与 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
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 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 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 气息。
作者在叙述野菜的时候,行文上有什么特色?
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 味”。在叙述上象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相关的 另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又无 不成趣,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这种叙述 风格就是闲话体散文的行文特色。
通篇感知
1.本文作者处处念家却又极其怀乡的情怀, 在本文何处可见?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 章风格?
——《乌篷船》
《故乡的野菜》不过千字左右,引文却占据了将 近六分之一。无论是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 志》,清人顾禄的《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 典》,还是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 头”)、谚语(“三月三蚂蚁上灶山”),周作 人都随手拈来,旁征博引,使这篇短小的散文充 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
他的作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 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 穷。
《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 《苦茶随笔》等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 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 人。
“两个鬼”
周作人曾用“两个鬼”来比拟自己的人格矛 盾,一个是“流氓鬼”,一个是“绅士鬼”,也 可以称为“叛徒”与“隐士”。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 风格的散文:
【参考文档】故乡的野菜文章在介绍其花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的重点是什么-word范文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故乡的野菜文章在介绍其花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的重点是什么篇一:《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
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故乡的野菜》优秀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把握文章的思路。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自然质朴、平和冲淡的艺术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法】品读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古诗十九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异乡的天空,你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你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怎么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怎么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能牵动心底的那抹柔软。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鲁迅之弟,周建人之兄。
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语丝》周刊。
他在新文学理论的倡导及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有散文《北京的茶食》、《喝茶》、《乌篷船》、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回忆录《知堂回想录》,另有多种译作。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4年2月,当时作者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住在北京西城新街口南八道湾十一号。
文中所指故乡指浙江绍兴。
这时“五四”的高潮已过,周作人感到梦想破灭的悲哀,常常产生避退的思想,于是创作了不少充满着恬淡、闲寂韵味的随笔小品,希望通过对情感的抑制,在平和冲淡的文风中去寻求内心的平静。
3.理清思路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回忆荠菜,介绍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第三、四段:回忆黄花麦果以及相关的民俗。
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4.字词积累荠菜姊姊灶陉簪髻一攒嫩茎俳句瀹食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课文开头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的野菜》学习教案高品质版本
《故土的野菜》教学设计周作人说:「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土。
」余秋雨说:「故土是先人漂泊的最后一站。
」我们也曾读过很多与故土有关的作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还有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谚语:「人不离乡,鸟不离枝。
」一、作者简介1.学习多种语言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期间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
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重视英文,因此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妙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
别的,又学俄文,翻译俄国有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此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此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
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同,踊跃倡议新文化运动。
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观点,倡议“叙事”“抒怀”散文,给新文学开拓出一块新的土地。
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勤劳耕作,写下大批叙事抒怀散文。
2.学习范围广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含: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小孩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风趣本、俗曲、儿歌、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念书的兴趣与选择背后,隐蔽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决断,既宽博通畅,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布文章所用的别名:周作人发布文章所常用的别名,有岂明、启明、知堂等。
一般文人则喜爱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
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五四”退潮后,周作人的思想上行进与退后的矛盾日趋加深,他说自己是“叛徒”与“隐士”的称身,是“流氓鬼”与“绅士鬼”的一体。
表此刻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一样风格的散文:一类很有“凌厉烦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易冲淡的神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野菜教案】《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
【--述职报告ppt】
周作人
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⑤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
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
取嫩茎瀹②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
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锈,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央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
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病,很是珍重,但不易得。
日本《徘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
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
”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
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注」①钓于斯游于斯;韩愈《送杨少尹序》:“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子时所钓游也。
”后因称故乡为钓游旧也。
②瀹(yuè):煮。
16.解释第二自然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答:
(2)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答:
17.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8.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
(4分)
答:
19.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
15.(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泣涕零如雨。
16.(1)答:“风雅”这里指“文雅、雅致”(或“富有文学、文化内涵”)。
(2分)
(2)答:“繁华”这里指“盛开”。
(2分)
17.答: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
(2分)
②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分)
18.答: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或对比),(2分)突出(或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
(2分)
19.答: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1分);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作糕的方法(1分);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1分)。
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
(2分)
本文: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