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科学实验汇总归纳
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科学实验汇总归纳
![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科学实验汇总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eb9e795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8.png)
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科学实验汇总归纳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汇总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实验目的: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
实验器材:鱼、鱼缸。
实验步骤:1.提前将装有一条鱼的鱼缸放置在教室。
2.学生观察鳍的摆动情况,用文字或画图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实验现象:鱼在运动时,鳍在不断地摆动。
实验结论:在鱼游动时,鳍能保持鱼的身体平衡、控制前进方向。
探究鱼的呼吸实验目的:探究鱼的呼吸。
实验器材:鱼、滴管、食用色素。
实验步骤:1.将鱼提前放置于教室。
2.用滴管吸取一些绿色使用色素调制的水,在鱼的嘴前滴1-3滴,观察绿色水的流动路径。
3.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实验现象:绿色水从鱼口进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尝试结论:鳃在鱼呼吸中起重要感化。
水的热胀冷缩实验尝试目标:探究水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尝试材料:水、带有胶塞的口服液小瓶、吸管、溶于水的颜料水槽、热水、冷水。
尝试步骤:1.把吸管插入胶塞。
2.把被颜料染色的水装在瓶内,留意瓶内的水要装满。
3.把小瓶放人热水中,观察吸管内液柱的变化。
4.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吸管内液柱的变化。
尝试现象:1.把小瓶放人热水中时,吸管内的液柱会上升。
2.把小瓶放人冷水中时,吸管内的液柱会下降。
尝试结论:普通情况下,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气体热胀冷缩尝试(一)实验目的:利用气球探究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尝试材料:水槽两个、气球、冷热水、平底烧瓶。
实验步骤:1.将气球套在平底烧瓶瓶口上,密封好。
2.将装置放人装有热水的水槽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将装置放入装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现象:放人热水中后,气球会膨胀变大;放入冷水中后,气球会收缩变小。
实验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气体热胀冷缩尝试(二)尝试目标:观察玻璃弯管中水柱的移动方向,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玻璃弯管、有色水等。
尝试步骤:1.向玻璃弯管中注入一部分有颜色的水,水柱不宜过长。
科学【2020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实验教学一览表
![科学【2020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实验教学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b5c6192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6.png)
序 号
探究课题
实验器材
实验类型
1
探究声音产生的实验
音叉、铃铛、气球、水槽、杯子、水、锣、鼓
学生分组
2
声音的传播实验
蜡烛、火柴、大鼓、、鼓槌
学生分组
3
声音大小和音调高低实验
鼓、板琴、饮料瓶、杯子、水、筷子
教师演示
4
用测力计测力
测力计、钩码
学生分组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灯泡亮了
电池、开关、导线、灯泡、电池盒、灯座
学生分组
6
比较物体的导电能力
铝片、铁钉、塑料、干木块、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灯座、电池盒
学生分组
7
食物主要成分实验
碘酒、酒精灯、镊子、米饭、滴管、花生米等
学生分组
8
太阳与影子
手电筒、铅笔、白纸
学生分组
9
制作太阳能小台灯
电线、光伏板、灯泡
学生分组
10
11
12
13
14
15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新教材全部实验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新教材全部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cf9521a6a21614791611285a.png)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新教材全部实验实验一实验名称: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实验器材:鱼、鱼缸、水。
实验步骤:1.提前将装有一条鱼的鱼缸放置在教室内,让其适应环境。
2.学生观察鳍的摆动情况,并用画图或文字等方式记录自已的发现。
实验现象:鱼运动时,鳍在不停地摆动。
实验结论:在鱼游动时,鱼鳍能保持鱼的身体平衡、控制前进的方向。
(注意:此实验可以探究的再确切点,鱼鳍可分为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
胸鳍、腹鳍、和背鳍的作用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转换方向和停止前进;腹鳍还有防止左右摇摆,辅助鱼体升降拐弯;背鳍还有防止鱼体侧翻的作用;臀鳍维持身体垂直平衡;尾鳍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决定运动的方向,起到舵的作用。
)实验二实验名称:探究鱼的呼吸实验器材:鱼、鱼缸、水、滴管、食用色素(或青菜汁)实验步骤:1.将鱼提前置于教室内,让其适应环境。
2.用滴管吸一些用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在鱼的嘴前滴1—3滴,观察绿色水的流动路径。
3.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实验现象:绿色水从鱼口进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实验结论:鱼是利用鳃进行呼吸的,鳃在鱼呼吸中起重要作用。
实验三实验名称:哪杯水热实验器材:烧杯、水温计、水。
实验步骤:1.在1号、2号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水(温差相对不大),用手来触摸一下,估测并说出哪杯水热。
2.将水温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在1号烧杯水中,,观察并读出水温计的示数。
3.将水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在2号烧杯水中,观察并读出水温计的示数。
4.比较两次测得的温度。
实验结论:1号杯中水的温度是(),2号杯中水的温度是()。
(注意:正确使用水温计,水温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读数时不能把水温度计拿出来读。
)实验四实验名称:探究水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器材:红墨水、水槽、带玻璃管的橡胶塞、平底烧瓶(或带有胶塞的口服液小瓶、吸管)、热水、冷水。
实验步骤:1.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
2.把红墨水(或其它被颜料染色的水)装在平底烧瓶内,注意瓶内的水要装满。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692c3a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a.png)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以下是本学期科学知识点的总结: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和植物的开花结果。
了解到植物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才能茁壮成长。
2. 动物的生命周期: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我们了解了动物从出生到成熟再到繁殖的全过程。
这包括了昆虫的变态发育、鸟类的孵化和哺乳动物的成长。
3. 物质的性质:我们探讨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学习了它们之间的转换过程,如熔化、凝固、蒸发和凝结。
4. 力与运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力的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和弹力。
同时,我们了解了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如推动、拉动和阻力。
5. 地球与宇宙:我们探索了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太阳系的构成和宇宙的广阔。
6. 能源与环境:本单元我们讨论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以及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学习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7. 科学探究方法: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
8. 科学与社会:我们探讨了科学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医学、交通、通讯和农业等领域。
我们认识到科学进步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希望这些总结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回顾和巩固本学期所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总结全部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总结全部](https://img.taocdn.com/s3/m/e1e57a8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c.png)
四年级上册实验梳理1蚂蚁实验1【探究问题】蚂蚁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我的猜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观察器材】蚂蚁、昆虫盒、培养皿、放大镜等。
【观察过程】过程一:1.在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把蚂蚁收集到昆虫盒中。
2.从昆虫盒的上方观察口处进行追踪观察。
过程二:1.将蚂蚁收集到培养皿中。
2.使用放大镜对蚂蚁进行追踪观察。
【观察现象】蚂蚁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观察结论】蚂蚁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实验2【活动主题】制作昆虫标本。
【制作材料】彩泥、牙签等。
【制作过程】1.将彩泥分为三部分,分别做成椭圆状、圆柱状和水滴状,作为昆虫的头、胸、腹。
2.将头、胸、腹用牙签连接。
3.将牙签作为昆虫一对触角和六对足,进行拼装。
【制作成果】昆虫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鱼实验3【探究问题】鱼的基本特征是怎样的?【我的猜想】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
【观察器材】盛有水的鱼缸、鲫鱼、金鱼等。
【观察过程】1.观察鱼缸里的鱼的形态特征。
2.根据观察,把看到的鱼的形态特征记录下来,总结出鱼的共同特征。
【观察现象】鱼的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鳃一张一合地呼吸,靠鳍拨动进行游动,终生生活在水中。
【观察结论】鱼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
实验4【探究问题】鳍对鱼运动的有什么作用?【我的猜想】在鱼运动时,鳍能保持鱼的身体平衡、控制前进的方向。
【观察器材】鱼、鱼缸【观察过程】1.提前将装有一条鱼的鱼缸放置在教室内,让其适应环境。
2.学生观察鳍的摆动情况,并用画图或文字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注意事项】不要敲击鱼缸,以免鱼受到惊吓。
不要用力捏鱼的身体,以免鱼受到伤害。
【实验现象】鱼运动时,鳍在不停地摆动。
【实验结论】在鱼运动时,鳍能保持鱼的身体平衡、控制前进的方向。
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科学实验汇总归纳
![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科学实验汇总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3141af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e.png)
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科学实验汇总归纳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实验材料:烧杯、水、小瓶子、气球、手电筒。
实验步骤:1.将小瓶子倒置放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将气球套在小瓶子的口上,用手电筒照射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3.将气球从小瓶子的口中取出,将其放入冰箱中冷却,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现象:在照射气球时,气球会膨胀变大;在冷却气球时,气球会收缩变小。
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步骤:1.取两个大饮料瓶,分别在底部切开一个小洞,大小相同。
2.在一个瓶子内点燃蜡烛,另一个瓶子内燃点蚊香。
3.将两个瓶子靠近,观察瓶子间的气流变化。
实验现象:点燃蜡烛的瓶子内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排出的热空气使瓶内气压降低,外部空气流入瓶子内,形成气流。
点燃蚊香的瓶子内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排出的热空气使瓶子内气压降低,外部空气流入瓶子内,形成气流。
两个瓶子间的气流由于气压差异而形成。
实验结论:风是由于气压差异而形成的。
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排出的热空气使气压降低,外部空气流入形成气流。
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取两个大饮料瓶,分别对它们进行切割。
将一个瓶子的瓶肩以下部分去掉,只保留上面喇叭口部分;将另一个瓶子的瓶底去掉,并在瓶身与蜡烛等高的部位打一个大小与瓶口相近的孔。
然后,将第一个瓶子的喇叭口部分插入第二个瓶子瓶身的孔中并进行固定和密封,组装成简易的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接着,将组装好的装置罩在未点燃的蜡烛上,用点燃的蚊香靠近喇叭口的开口处,观察现象并记录。
最后,点燃蜡烛,再用装置罩住蜡烛,用点燃的蚊香靠近喇叭口的开口处,观察现象并记录。
在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切割时要尽量保持切口平整;切割后的断面比较锋利,要防止手被割破;使用蜡烛时要注意安全。
实验现象是:未点燃蜡烛时,蚊香产生的烟雾慢慢向上升;点燃蜡烛后,烟雾会进入喇叭口,并迅速从上面的瓶口飘出瓶外。
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喇叭口处的空气因瓶内外温度的差别而发生流动,从而产生了风。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5657dc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5.png)
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重点复习内容第一单元动物王国1.蚂蚁像蚂蚁、蝴蝶、蝗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
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校园里的动物,蝴蝶、蝗虫、蜜蜂、蜻蜓属于昆虫,蜘蛛、蜈蚣、螃蟹不属于昆虫。
说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就是在描述。
2.鱼4.像鲫鱼、草鱼这样的动物属于鱼类。
鱼类的共同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鳃呼吸。
5.鱼类用鳃呼吸,而鲸用肺呼吸,由此推出鲸不属于鱼类,就是在推理。
6.鱼游动时,鱼鳍起到维持身体平衡和控制运动方向的作用。
7.鱼的鳃盖一张一合让水流动起来,使鱼不断获得水中的氧气。
鱼是利用鳃进行呼吸的。
8.章鱼、甲鱼、鲸不属于鱼类,海马、鲨鱼属于鱼类。
3.鸟9.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鸡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10.鹅、企鹅、鸵鸟都属于鸟类,蝙蝠不属于鸟类。
4.哺乳动物11.像猫、兔这样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12.马、海豚、猩猩、袋鼠、虎、熊是哺乳动物。
13.鸭嘴兽是哺乳动物,是卵生,哺乳。
5.我国的珍稀动物14.每年的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
15.我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朱鹮、华南虎、白头叶猴、扬子鳄。
16.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濒危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
17.珍稀动物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呢?(1)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
(2)繁殖能力下降,适应环境能力减退。
(3)人类经济活动和现代化生产对自然环境的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使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越来越少。
18.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有哪些?(1)建立自然保护区(2)人工繁育(3)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单元冷与热6.哪杯水热19.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要根据被测物体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0.常用的温度计有气温计、水温计、体温计。
青岛版科学(2017)六三制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青岛版科学(2017)六三制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b53f6b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f.png)
青岛版科学(2017 )六三制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探究鱼的呼吸实验目的:探究鱼的呼吸。
实验材料:鱼、滴管、食用色素。
实验步骤:L将鱼提前置于教室内,让其适应环境。
2.用滴管吸一些用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在鱼的嘴前滴「3滴,观察绿色水的流动路径。
3.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实验现象:绿色水从鱼口进入,从鳏盖后缘流出。
实验结论:鳏在鱼呼吸中起重要作用。
二、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液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水、烧瓶、橡胶塞、玻璃管、红墨水、烧杯(2个)、热水、冷水实验步骤:1、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中。
2、将烧瓶内装满红色的水,并塞上橡胶塞,在玻璃管上用小皮圈做记号。
3、将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4、将实验装置放入冷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把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液柱会上升。
在冷水中,液柱会下降。
实验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实验名称: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铁球、铁环、烧杯、冷水实验过程:1、把铁球放入铁环中,观察现象。
2、点燃酒精灯,把铁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然后放在铁环中,观察现象。
3、把铁球放入冷水中片刻,再放入铁环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热前,铁球能通过铁环,铁球加热后不能通过铁环;冷却后的铁球能通过铁环。
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实验(一)实验目的:利用气球探究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水槽两个、气球、热水、冷水、平底烧瓶实验步骤:1.将气球套在平底烧瓶瓶口上,密封好。
2.先将装置放入装有热水的水槽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再将装置放入装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后,气球会膨胀变大;放人冷水中后,气球会收缩变小。
实验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实验(二)实验目的:观察玻璃弯管中水柱的移动方向,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青岛版本小学四年级的上册的科学实验操作讲解
![青岛版本小学四年级的上册的科学实验操作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55ec58301f69e314232944e.png)
《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操作2、我们的营养实验名称实验资料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4、水变咸了实验名称实验资料实验方案实验现象食品营养成分的查验碘酒、馒头(面粉)、滴管、酒精灯、白纸、碟子、花生、瘦肉等。
1、把少量馒头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 3 滴碘酒,察看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使劲挤压,察看白纸上留有的印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上灼烧,闻一闻有什么气味?1、加入碘酒后,馒头变为蓝黑色。
说明面粉中含有淀粉。
2、白纸上会留下油迹,说明花生中含有脂肪3、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中含有蛋白质。
保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素,主要包含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和水。
溶解实验。
2、不同资料的溶解实验。
两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
烧杯(依据资料种类准备)、玻璃棒、小苏打、洗衣粉、食用油、沙子、木屑等。
实验一: 1、先在两个烧杯中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分别取适当的食盐、高锰酸钾,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察看现象。
实验二: 1、先在烧杯中分别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当的小苏打、、食用油、沙子,分别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察看溶解的状况。
实验一: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
实验二:小苏打、能在水中溶解,食用油、沙子不可以在水中溶解。
像食盐、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为极渺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平均的分别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
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可以溶解。
(或许详细记录物体名称)5、如何加速溶解实验名称物体溶解的快慢与哪些要素相关实验资料烧杯、玻璃棒、药匙、冰糖、小锤、冷水、热水实验一: 1、在两个烧杯里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将颗粒大小同样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此中一个烧杯中的水,察看比较实验过程所发生的变化。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9be26ca04a1b0717fd5dd82.png)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报告一、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实验材料:碘酒、馒头、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
实验方案:1、把馒头放在碟子里,用滴管向馒头上滴2—3滴碘酒,观察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实验现象及结论:1、加入碘酒后,馒头变成蓝黑色。
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
说明花生呢含有脂肪。
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头发烧焦的气味。
说明瘦肉内含有蛋白质。
二、溶解实验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方案:1、先在烧杯中倒入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先观察这三种材料的形状、颜色等,再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壁。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
像沙子在水中那样,无论怎样搅拌,仍然没有变化,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三、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等。
实验方案:1、先在烧杯中分别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分别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溶解的情况。
实验现象:小苏打、洗衣粉能在水中溶解,面粉、食用油、粉笔末、黏土、木屑不能在水中溶解。
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四、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冰糖、小锤、冷水、热水等实验一:实验方案: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最新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汇总
![最新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16e08496529647d2628522c.png)
最新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汇总一、水的热胀冷缩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水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水、带有胶塞的口服液小瓶、吸管、溶于水的颜料、水槽、热水、冷水。
实验步骤:1.把吸管插入胶塞。
2.把被颜料染色的水装在瓶内,注意瓶内的水要装满。
3.把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吸管内液柱的变化。
4.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吸管内液柱的变化。
实验现象:1.把小瓶放入热水中时,吸管内的液柱会上升。
2.把小瓶放入冷水中时,吸管内的液柱会下降。
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气体热胀冷缩实验(一)实验目的:利用气球探究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水槽两个、气球、热水、冷水、平底烧瓶。
实验步骤:1.将气球套在平底烧瓶瓶口上,密封好。
2.先将装置放入装有热水的水槽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再将装置放入装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后,气球会膨胀变大;放入冷水中后,气球会收缩变小。
实验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气体热胀冷缩实验(二)实验目的:观察玻璃弯管中水柱的移动方向,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玻璃弯管、有色水等。
实验步骤:1.向玻璃弯管中注入一部分有颜色的水,水柱不宜过长。
把带有玻璃弯管的橡胶塞塞在平底烧瓶的瓶口上,密封好。
2.双手握紧平底烧瓶,观察玻璃弯管中水柱的变化。
手松开烧瓶后,观察玻璃弯管中水柱的变化。
实验现象:手握紧烧瓶后,玻璃弯管中的水柱会向远离烧瓶的方向移动。
手松开烧瓶后,玻璃弯管中的水柱会向靠近烧瓶的方向移动。
实验结论:平底烧瓶中的气体体积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四、气体热胀冷缩实(三)实验目的:观察玻璃弯管管口是否产生气泡,探究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玻璃弯管、水杯等。
实验步骤:1.把带有玻璃弯管的橡胶塞塞在平底烧瓶的瓶口上,密封好。
2.将玻璃弯管的开口端放入水中,双手握紧平底烧瓶,观察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626e1f7f8c75fbfc77db251.png)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报告一、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实验材料:碘酒、馒头、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
实验方案:1、把馒头放在碟子里,用滴管向馒头上滴2—3滴碘酒,观察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实验现象及结论:1、加入碘酒后,馒头变成蓝黑色。
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
说明花生呢含有脂肪。
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头发烧焦的气味。
说明瘦肉内含有蛋白质。
二、溶解实验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方案:1、先在烧杯中倒入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先观察这三种材料的形状、颜色等,再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壁。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
像沙子在水中那样,无论怎样搅拌,仍然没有变化,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三、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等。
实验方案:1、先在烧杯中分别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分别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溶解的情况。
实验现象:小苏打、洗衣粉能在水中溶解,面粉、食用油、粉笔末、黏土、木屑不能在水中溶解。
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四、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冰糖、小锤、冷水、热水等实验一:实验方案: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d4213c4a312b3169a551a409.png)
四年级科学实验1、食物营养成分的检测实验目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实验器材:碘酒、米饭、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实验步骤:1、把少量米饭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实验现象及结论:1、加入碘酒后,米饭变成蓝色,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白纸上会留下油渍,这说明花生内含有脂肪。
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中含有蛋白质。
2、面粉变蓝实验目的:面粉中是否含有淀粉实验器材:碘酒、面粉、小碗、筷子、盘子、开水实验步骤:1、把少许面粉放在小碗里,加一点水用筷子搅拌。
2、再倒上开水,搅拌。
3、待冷却后,取一点放在盘子中,再滴上几滴碘酒。
实验现象:面粉变成蓝色实验结论:这说明面粉中含有淀粉。
3、溶解实验实验目的:认识溶解的特点,理解溶解的定义。
实验材料: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过程:1、先在烧杯中倒入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先观察这三种材料的形状、颜色等,再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的杯壁。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象食盐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这样的现将叫做溶解。
4、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冰糖、小锤、冷水、热水、白砂糖(食盐)实验过程:实验一、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中的水,观察比较实验过程所发生的变化。
2020新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期末复习背诵提纲)
![2020新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期末复习背诵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8ce70d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2.png)
2020新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期末复习背诵提纲)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知识点1.制作昆虫模型,需要用到的材料有橡皮泥.牙签橡皮泥.牙签等。
2.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头.胸.腹了部分,头部有1对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3.妈蚁的种类有行军蚁.红蚂蚁.蜜罐蚁行军蚁.红蚂蚁.蜜罐蚁等。
4像蚂蚁.蝴蝶.蝗虫蚂蚁.蝴蝶.蝗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
5.鱼类的共同特征是生活在水中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鳗呼吸。
鳞片,有鳍,用鳏呼吸。
6.鱼类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躯干上有鳍,还有鳞片为头.躯干和尾,躯干上有鳍,还有鳞片。
7.鱼类用鲸鳏呼吸,而鲸用肺肺呼吸,由此推出鲸不属于鱼类,就是在推理。
8.在用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滴入鱼嘴前的水中,观察水在鱼嘴及鳏盖中流动情况的实3佥中,发现水从鱼的嘴进入鳗,然后由鳏盖的后缘流出。
9.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羽毛,有喙,卵生。
10.像鸡.猫头鹰这样由脱离母体的卵孵化后代的繁殖方式是卵生鸡.猫头鹰这样由脱离母体的卵孵化后代的繁殖方式是卵生。
11.鸟喙具有多样性,使它们适合吃不同的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
12.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毛,胎生,哺乳。
13.像猫.狗这样后代在母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生的繁殖方式是胎生。
胎生。
14.每年4月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
15.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濒危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
16.熊猫熊猫会濒临灭绝的原因是繁殖能力下降,适应环境能力减退。
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二单元知识点1.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水很烫.水凉了,这些都与水的温度温度有关。
2.常见的温度计有气温计.水温计和体温计气温计.水温计和体温计。
3.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温度表示。
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要根据被测物体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温度计。
4.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计量单位是“摄氏度摄氏度〃,用"〃表5.测水温时,要将水温计的玻璃泡玻璃泡完全浸在水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
新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58e9802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1.png)
新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第一单元动物王国第1课蚂蚁1. 蚂蚁的身体结构:2. 像蚂蚁、蝴蝶、蝗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
3. 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3 部分。
头部有1 对触角,胸部有3 对足。
4. 蚂蚁的种类很多有:行军蚁、红蚂蚁、蜜罐蚁等等。
说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这就是在描述。
第2课鱼5. 鱼的身体结构:6.鱼鳍辅助鱼运动;鱼靠鱼鳃呼吸。
7.探究鱼呼吸实验:水从鱼嘴流入,从鱼鳃流出,说明鱼靠鳃呼吸。
8.像鲫鱼、草鱼这样的动物属于鱼类。
鱼类的共同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鳃呼吸。
9.鱼类用鳃呼吸,而鲸鱼用肺呼吸,由此推出鲸不属于鱼类,这就是在推理。
第3课鸟10.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鸡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11.鸟不一定都会飞,例如企鹅、鸵鸟。
会飞的动物也不一定是鸟,例如蝙蝠。
第4课哺乳动物12.像猫、狗、兔子这样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14.像羊、狗、猫等动物,它们的哺育方式叫哺乳,它们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15.像一般的鸟类、爬虫类,大部分的鱼类和昆虫几乎都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的,这样的繁殖方式叫卵生。
16.海豚因为是胎生繁殖,哺乳方式养育后代,所以是海豚是哺乳动物。
17.鸭嘴兽用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但却用乳汁哺育后代,是特殊的哺乳动物。
18.常见的哺乳动物有:猫、狗、羊、兔子、老鼠、狮子、老虎、蝙蝠、海豚、鲸鱼、海狮……第5课我国的珍稀动物19.每年的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
20.我国的珍惜动物有:大熊猫、朱鹮、扬子鳄、华南虎、白鳍豚……21.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濒危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
22.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有:①生存环境恶化②繁殖能力下降③适应环境能力减退③人类乱捕滥杀④自然灾害23.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人工繁育③立法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法》24.我们能为野生动物保护做什么?①平时爱护身边的小动物②看到伤害小动物的行为及时阻止③制作宣传标语宣传画等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第二单元第6课哪杯水热1.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方案整理新版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方案整理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9f75baf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6.png)
1.制作昆虫模型(一单元第1课)【实验名称】制作昆虫模型【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模型加深对昆虫特征的认识【实验材料】橡皮泥、牙签【实验步骤】1.取黑色橡皮泥适量,将其搓成类似水滴的形状作为蚂蚁的腹部;搓出一个小椭圆球作为蚂蚁的胸部;搓出小圆球并在上面刻出眼睛作为蚂蚁的头部。
用牙签将3部分结合在一起。
2.取黑色橡皮泥适量,制作蚂蚁的1对触角和3对足。
3.将3对足黏合在蚂蚁的胸部。
4.将1对触角黏合在蚂蚁的头部。
一只完整的蚂蚁模型就做完了。
【实验注意事项】1.用太空泥制作躯干时可以不用牙签固定,黏度也可以达到要求。
2.对于蚂蚁的三对足的位置要摆放准确。
3.如果想要模型的立体感更强,建议用牙签固定三对足。
2.探究鱼鳍对鱼运动的作用实验(一单元第2课)【实验名称】探究鱼鳍对鱼运动的作用实验【实验目的】了解鱼鳍功能,认识鱼鳍对鱼生存的重要作用。
【实验材料】鱼、鱼缸、皮筋、塑料锡纸等【实验步骤】1.将鱼的背鳍捆扎后放入水中,发现鱼体出现侧翻现象,难以维持直立状态,说明鱼的背鳍对鱼体起平衡作用。
2.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捆扎鱼的胸鳍、腹鳍和尾鳍,并观察和比较鱼的运动状态。
3.发现:能使鱼体保持运动平衡,防止身体左右摇摆的是胸鳍和腹鳍,其中胸鳍还具有转换方向的作用;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决定运动方向的是尾鳍。
【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施实验方案中,其中一组鱼的背鳍用绳子捆住,另一组鱼的背鳍不作处理,这样只有背鳍是否捆扎这一个变量,限制其它因素的干扰,从而得出结论。
2.鱼的身体表面有黏液,捆绑时注意力度、角度,不能对鱼造成伤害。
3.探究鱼是用腮呼吸的实验(一单元第2课)【实验名称】探究鱼是用腮呼吸的实验【实验目的】探究鱼的呼吸【实验材料】鱼、滴管、食用色素【实验步骤】1.用滴管吸一些用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在鱼的嘴前挤出。
2.观察绿色水从鱼的哪个部位进入和流出。
3.现象:鱼嘴前进入,鱼鳃流出。
4.说明鱼靠鳃呼吸。
【实验注意事项】1.规范使用滴管。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doc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doc](https://img.taocdn.com/s3/m/ec9292ccddccda38366baf5b.png)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二)第1 页一、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实验材料:碘酒、米粉、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
实验步骤:1、把少量米粉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及结论:1、加入碘酒后,米粉变成黑色。
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
说明花生内含有脂肪。
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
说明瘦肉内含有蛋白质。
二、面粉变蓝实验材料:碘酒、面粉、小碗、筷子、盘子、开水。
实验步骤:1、把少许面粉放在小碗里,加一点水用筷子搅拌。
2、再倒上开水,搅拌。
3、待冷却后,取一点放在盘子里,再滴上几滴碘酒。
4、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面粉变成蓝色了。
实验结果:这说明面粉中有淀粉。
四、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试验判断不同材料在水中是否溶解。
实验材料:烧杯(根据材料种类准备)、玻璃棒、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
实验过程:1、现在烧杯中分别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分别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到玻璃杯的杯壁。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溶解的情况。
实验现象:小苏打、洗衣粉能在水中溶解,面粉、食用油、粉笔末、黏土、木屑不能在水中溶解。
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六、饮料小配方(单位:克/升)配方一:蔗糖16克,柠檬酸1.8克,低聚糖15克,柠檬香精1克,氯化钠0.6克,氯化钾0.1克,磷酸二氢钠0.1克,碳酸氢钠0.1克。
配方二:食盐、蜂蜜、冰糖、茉莉花茶:每1000毫升兑5克食盐煮开后,放入冰糖一两,茉莉花茶5克,自然冷却后,加入一汤勺新鲜的蜂蜜即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汇总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实验目的: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
实验器材:鱼、鱼缸。
实验步骤:1.提前将装有一条鱼的鱼缸放置在教室。
2.学生观察鳍的摆动情况,用文字或画图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实验现象:鱼在运动时,鳍在不断地摆动。
实验结论:在鱼游动时,鳍能保持鱼的身体平衡、控制前进方向。
探究鱼的呼吸实验目的:探究鱼的呼吸。
实验器材:鱼、滴管、食用色素。
实验步骤:1.将鱼提前放置于教室。
2.用滴管吸取一些绿色使用色素调制的水,在鱼的嘴前滴1-3滴,观察绿色水的流动路径。
3.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实验现象:绿色水从鱼口进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实验结论:鳃在鱼呼吸中起重要作用。
水的热胀冷缩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水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水、带有胶塞的口服液小瓶、吸管、溶于水的颜料水槽、热水、冷水。
实验步骤:1.把吸管插入胶塞。
2.把被颜料染色的水装在瓶内,注意瓶内的水要装满。
3.把小瓶放人热水中,观察吸管内液柱的变化。
4.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吸管内液柱的变化。
实验现象:1.把小瓶放人热水中时,吸管内的液柱会上升。
2.把小瓶放人冷水中时,吸管内的液柱会下降。
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气体热胀冷缩实验(一)实验目的:利用气球探究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水槽两个、气球、冷热水、平底烧瓶。
实验步骤:1.将气球套在平底烧瓶瓶口上,密封好。
2.将装置放人装有热水的水槽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将装置放入装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现象:放人热水中后,气球会膨胀变大;放入冷水中后,气球会收缩变小。
实验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气体热胀冷缩实验(二)实验目的:观察玻璃弯管中水柱的移动方向,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玻璃弯管、有色水等。
实验步骤: 1.向玻璃弯管中注入一部分有颜色的水,水柱不宜过长。
把带有玻璃弯管的橡胶塞塞在平底烧瓶的瓶口上,密封好。
2.双手握紧平底烧瓶,观察玻璃弯管中水柱的变化。
手松开烧瓶后,观察玻璃弯管中水柱的变化。
实验现象:手握紧烧瓶后,玻璃弯管中的水柱会向远离烧瓶的方向移动。
手松开烧瓶后,玻璃弯管中的水柱会向靠近烧瓶的方向移动。
实验结论:平底烧瓶中的气体体积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气体热胀冷缩实验(三)实验目的:观察玻璃弯管管口是否产生气泡,探究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玻璃弯管、水杯等。
实验步骤:1.把带有玻璃弯管的橡胶塞塞在平底烧瓶的瓶口上,密封好。
2.将玻璃弯管的开口端放人水中,双手握紧平底烧瓶,观察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松开双手,用手指扶着烧瓶,让玻璃弯管的开口端仍浸在水中,观察玻璃弯管中的现象。
实验现象:手握紧烧瓶后,管口处有气泡产生。
手松开烧瓶后,有部分水进人玻璃弯管。
实验结论:手握紧烧瓶后,平底烧瓶中的气体体积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铜球热胀冷缩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加热和冷却后的铜球是否都能穿过铁环,探究固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酒精灯、铜球、铁环等。
实验步骤:1.将铜球接近铁环的环孔,观察铜球是否能穿过铁环。
2.点燃酒精灯,加热铜球。
将加热后的铜球接近铁环的环孔,观察铜球是否能穿过铁环。
3.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后再接近铁环,观察铜球是否能穿过铁环。
活动现象:加热后的铜球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的铜球能穿过铁环。
活动结论: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模拟热气球上升实验实验目标:通过模拟热气球上升实验,认识热气球上升的科学原理。
实验材料:塑料袋、酒精灯等。
实验过程:1.点燃酒精灯。
2.把塑料袋口朝下打开,放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
3.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使用酒精灯时注意安全;塑料袋和酒精灯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实验现象:过了一会儿,塑料袋鼓起来。
松手后,塑料袋会升起来。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
纸蛇旋转实验实验目标:通过纸蛇旋转的实验,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科学原理。
实验材料:酒精灯、纸蛇、细线、铁架台等。
实验过程:1.将纸蛇用细线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
2.将酒精灯点燃,放在纸蛇下方。
3.注意观察纸蛇的变化,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使用酒精灯时注意安全;纸蛇和酒精灯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实验现象:纸蛇会转动。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会上升并带动纸蛇旋转。
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认识风的形成原因。
实验器材:两个大饮料瓶、蜡烛、蚊香、小刀。
实验步骤:1.将一个大饮料瓶的瓶肩以下部分去掉,保留上面喇叭口部分;将另一个大饮料瓶的瓶底去掉,并在瓶身与蜡烛等高的部位打一个大小与瓶口相近的孔。
2.将第一个瓶子的喇叭口部分插人第二个瓶子瓶身的孔中并进行固定、密封,组装成简易的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3.将组装好的装置罩在未点燃的蜡烛上,用点燃的蚊香靠近喇叭口的开口处,观察现象并记录。
4.点燃蜡烛,再用装置罩住蜡烛,用点燃的蚊香靠近喇叭口的开口处,观察现象并记录。
5.分析两次实验观察的现象,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1.切割时尽量保持切口平整。
2.切割后的断面比较锋利,要防止手被割破。
3.使用蜡烛时要注意安全。
实验现象:未点燃蜡烛时,蚊香产生的烟雾慢慢向上升;点燃蜡烛后,烟雾会进入喇叭口,并迅速从上面的瓶口飘出瓶外。
实验结论:喇叭口处的空气因瓶内外温度的差别而发生流动,从而产生了风。
制作简易雨量器制作材料:大饮料瓶、剪刀、尺子、纸、笔等。
致都用制作步骤:1.将大饮料瓶,沿着瓶颈处画一圈水平线。
(如果饮料瓶的瓶颈处有明显的水平痕迹线,就不需要画线,直接用就可以。
)2.沿画好的线将瓶颈剪下。
3.取一张与瓶子高度差不多的纸条,在纸条上画出刻度。
(可参照尺子上的刻度。
)4.将纸条竖直贴在瓶外侧,“0”刻度要从瓶身粗细比较均匀的地方开始。
5.将切下的瓶颈部分倒置,放在瓶口上作为漏斗。
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观察要点:1.将雨量器安放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保持水平。
2.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相平。
水蒸发吸热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水蒸发时是否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实验材料:水温计、纱布、杯子、水、支架、表等。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的玻璃泡用纱少布包好、观察温度计的度数。
2.将包好的温度计放入水水中(水温与室温保持一致)。
拿出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实验现象:将水温计拿出水面后,温度计的示数会有一定程度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加快水蒸发实验实验一实验目的:探究加快空气流动速度是否可以加快水蒸发。
实验材料:两块相同的布,水、小风扇等。
实验步骤:1.把两块布放人水中,取出后拧干,两块布的湿度基本一致。
2.将两块布竖直展开,其中一块布放在小风扇下吹,观察哪块布先变干。
实验现象:用小风扇吹的布料先变干。
实验结论:加快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加快水蒸发。
加快水蒸发实验实验二实验目的:探究加热是否可以加快水蒸发。
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烧杯,三脚架、酒精灯、水等。
实验步骤: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里加入同样多的水。
2.其中一个烧杯用酒精灯加热,另一个放置在常温下。
3.一段时间后,比较两个烧杯中的水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加热的水比未加热的水少得快。
实验结论:加热可以加快水蒸发。
加快水蒸发实验实验三实验目的:探究增大蒸发面积是否可以加快水蒸发。
实验材料:两块相同的布,水等。
实验步骤:1.把两块布放人水中,取出后拧干,两块布的湿度基本一致。
2.将一块布展开,一块叠起来,铺在桌面上,观察哪块布先变干。
实验现象:展开的布料先变干。
实验结论:增大蒸发面积可以加快水蒸发。
探究小水珠形成原因的实验活动目的:探究小水珠形成的原因。
活动材料:火柴,酒精灯,烧杯,玻璃片,试管夹。
活动步骤:1.将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倒人半杯等量热水。
2.用试管夹夹取一片玻璃在酒精灯上加热,来回移动玻璃片让其均匀受热,再加热4到分钟;另一片玻璃不加热,放在一旁备用。
3.将两片玻璃同时盖在烧杯上,观察两块玻璃片表面的变化。
活动现象:加热过的玻璃片表面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没有加热的玻璃片表面有小水珠出现。
活动结论: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形成小水珠。
测定水结冰时的温度实验材料:小铁桶、塑料杯、温度计、冰块、食盐等。
实验步骤:1.在小铁桶内放人少量的水和一层冰块。
2.把装有约2/3杯水的塑料杯放人小铁桶中的冰块上,将塑料杯放在小铁桶中间部位。
3.往塑料杯周围继续放入冰块,让冰块包裹着塑料杯,注意冰块的高度不要超过塑料杯杯口。
4.在铁架台上挂一支水温计,将水温计的液泡完全浸人塑料杯的水中。
5.往冰块上撒食盐,注主意观察塑料杯中水的变化,每隔一分钟读取温度计示数并记录。
6.记录水结冰时的温度,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塑料杯内水的温度越来越低,水慢慢结冰。
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
用卷尺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活动目标:学会使用卷尺测量距离。
活动材料:卷尺等。
活动过程:1.标出表示两棵树距离的起止点。
2.一个学生把卷尺的零刻度对准起点。
3.另一个学生拿着卷盘到达终点附近,拉直、拉紧卷尺后读出终点对应的示数。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活动目的:了解如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活动材料:小车、橡皮等。
活动过程:1.把橡皮作为参照物摆放在一个固定位置。
2.推动小车远离橡皮。
3.描述小车相对于橡皮的位置变化。
4.判断小车是否在运动。
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活动目的:准确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活动材料:手表等。
活动过程:1.甲学生站立不动作参照物。
2.乙学生按照一定的路线行进,并不断报出时刻以及相对于甲同学的方向。
3.丙、丁同学标出乙同学的位置,并测量甲、乙同学之间的距离。
4.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比较跑50米谁用的时间短活动目的:比较跑50米谁跑得快。
活动材料:卷尺、电子停表等。
活动过程:1.用卷尺测出50米的距离。
2.几个学生同时从50米起点跑到终点,测出他们各自所用的时间。
3.根据时间的长短,判断谁跑得快。
比较8秒钟谁跑得远活动目的:比较8秒钟谁跑得快。
活动材料:卷尺、电子停表等。
活动过程:1.几个学生同时从起点开始跑,到8秒时停止跑动。
2.用卷尺测出从起点到学生停止跑动位置的距离。
3.根据跑动距离的长短,判断谁跑得快。
比较时间、距离不同时谁跑得快活动目的:比较时间、距离不同时谁跑得快。
活动材料:卷尺、电子停表等。
活动过程:1.几个学生从起点开始跑,用不同时间跑一定距离。
2.测量并记录每个学生跑的时间和距离。
3.计算每个学生的速度,根据速度大小比较谁跑得快。
蒸馒头的步骤:①和面:将酵母溶解在水中,注意水温控制在24℃~30℃,一般情况下,40℃以上的温度会让酵母失去活性:②揉面:将酵母水加人面粉中,添加适量面粉和水,揉成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