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14页word资料

合集下载

人口统计图表模板

人口统计图表模板
资料来源:2022年(含)以前实际值;2023年(含)以后推估值为推估,2022年8月。
六、扶养比趋势2
• 另以工作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观之,2022年每4.0位工作年龄人口 负担1位老年人口,至2070年将降至每1.1位即须负担1位老年人口
老年人口
工作年龄人口
2022年
4.0
2030年
2.7
2040年
2022年
(实际值)
2070年
(推估值)
说明:1.美国推估值仅至2060年。 2.2023.9依各国最新发布之数据更新上图。
韩国
( 2022
依 台湾
美国

数 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由 高



低 义 大利

序法 国
)
日本
71.0
46.1
70.3
47.8
64.8
60.1 (2060年)
64.1 (2021年) 58.8
资料来源:2022年(含)以前实际值;2023年(含)以后推估值为推估,2022年8月。
六、扶养比趋势1
• 我国扶养比自2012年起逐年上升,依据中推估,随老年人口快速攀升, 未来扶养比亦将随之上升,2022年为42.2,预估于2060年超过100,并 持续上升至2070年之109.1
说明:扶养比系以年龄作为生产者与受扶养者之分界,计算出每百位工作年龄人口所需扶养之依赖人口数, 以提供时间变动趋势之参考,而非从经济角度观察的「抚养」情况。
• 0-14岁幼年人口减少143万人或50.9%,15-64岁青壮年人口减少860万人 或5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则增加299万人或73.3%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自1978年至2019年末,中国的人口数量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近几十年来的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

一、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中国的人口数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的一个热点话题。

下面是中国自1978年至2019年末的人口数量数据:1978年:9.43亿人1979年:9.60亿人1980年:9.86亿人...2018年:13.82亿人2019年:13.97亿人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自1978年至2019年末,中国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这种增长趋势表明了中国的人口问题,并对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带来了深远影响。

二、人口出生率统计人口出生率是指每年千分之一人口中新生儿的比例。

下面是中国自1978年至2019年末的人口出生率数据:1978年:18.2‰1979年:18.2‰1980年:18.4‰...2018年:10.94‰2019年:10.48‰可以看出,自1978年至2019年末,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呈现下降趋势。

尤其是自2016年起,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措施实施后,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

这反映了中国人口政策的实施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改善、教育水平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三、人口死亡率统计人口死亡率是指每年千分之一人口中去世人数的比例。

下面是中国自1978年至2019年末的人口死亡率数据:1978年:6.44‰1979年:6.03‰1980年:5.66‰...2018年:7.14‰2019年:7.1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死亡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所波动,但整体趋势相对稳定。

近年来,改善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以及健康教育的推广,对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人口自然增长率统计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后的差值,是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1949-2019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49-2019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3.34 3.81 5.32 5.86 4.96 5.21 4.92 4.95 4.79 4.79 4.87 5.08 5.17 5.28 5.89 5.87 6.01 6.45 6.95 7.58 8.18 9.14 10.06 10.42 10.55 11.21 11.45 11.6 12.98 14.39 15.04 15.73 16.61 15.57 14.26 13.08 13.29 15.68 14.55 11.87 11.61 12 12.12 12.72 15.77 17.57 20.99 22.27 23.4 25.95 26.19
1949-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情况
指标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78年 1977年 1976年 1975年 1974年 1973年 1972年 1971年 1970年 1969年
人口死亡率(‰) 7.14 7.13 7.11 7.09 7.11 7.16 7.16 7.15 7.14 7.11 7.08 7.06 6.93 6.81 6.51 6.42 6.4 6.41 6.43 6.45 6.46 6.5 6.51 6.56 6.57 6.49 6.64 6.64 6.7 6.67 6.54 6.64 6.72 6.86 6.78 6.82 6.9 6.6 6.36 6.34 6.21 6.25 6.91 7.29 7.36 7.38 7.08 7.65 7.34 7.64 8.06

中国人口结构(自然增长率、出生和死亡率)

中国人口结构(自然增长率、出生和死亡率)

省·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北 京20138.93 4.52 4.41 天 津20138.286 2.28 河 北201313.04 6.87 6.17 山 西201310.81 5.57 5.24 内蒙古20138.98 5.62 3.36 辽 宁2013 6.09 6.12-0.03 吉 林2013 5.36 5.040.32 黑龙江2013 6.86 6.080.78 上 海20138.18 5.24 2.94 江 苏20139.447.01 2.43 浙 江201310.01 5.45 4.56 安 徽201312.88 6.06 6.82 福 建201312.2 6.01 6.19 江 西201313.19 6.28 6.91 山 东201311.41 6.4 5.01 河 南201312.27 6.76 5.51 湖 北201311.08 6.15 4.93 湖 南201313.5 6.96 6.54 广 东201310.71 4.69 6.02 广 西201314.28 6.357.93 海 南201314.59 5.98.69 重 庆201310.37 6.77 3.6 四 川20139.9 6.93 贵 州201313.057.15 5.9 云 南201312.6 6.43 6.17 西 藏201315.77 5.3910.38 陕 西201310.01 6.15 3.86 甘 肃201312.16 6.08 6.08 青 海201314.16 6.138.03 宁 夏201313.12 4.58.62 新 疆201315.84 4.9210.92 北 京20129.05 4.31 4.74 天 津20128.75 6.12 2.63 河 北201212.88 6.41 6.47 山 西201210.7 5.83 4.87 内蒙古20129.17 5.52 3.65 辽 宁2012 6.15 6.54-0.39 吉 林2012 5.73 5.370.36 黑龙江20127.3 6.03 1.27 上 海20129.56 5.36 4.2 江 苏20129.44 6.99 2.45 浙 江201210.12 5.52 4.6 安 徽201213 6.14 6.86 福 建201212.74 5.737.01 江 西201213.46 6.147.32 山 东201211.9 6.95 4.95 河 南201211.87 6.71 5.16 湖 北201211 6.12 4.88湖 南201213.587.01 6.57 广 东201211.6 4.65 6.95 广 西201214.2 6.317.89 海 南201214.66 5.818.85 重 庆201210.86 6.864 四 川20129.89 6.92 2.97 贵 州201213.27 6.96 6.31 云 南201212.63 6.41 6.22 西 藏201215.48 5.2110.27 陕 西201210.12 6.24 3.88 甘 肃201212.11 6.05 6.06 青 海201214.3 6.068.24 宁 夏201213.26 4.338.93 新 疆201215.32 4.4810.84 北 京20118.29 4.27 4.02 天 津20118.58 6.08 2.50 河 北201113.02 6.52 6.50 山 西201110.47 5.61 4.86 内蒙古20118.94 5.43 3.51 辽 宁2011 5.71 6.05-0.34 吉 林2011 6.53 5.51 1.02 黑龙江2011 6.99 5.92 1.07 上 海2011 6.97 5.10 1.87 江 苏20119.59 6.98 2.61 浙 江20119.47 5.40 4.07 安 徽201112.23 5.91 6.32 福 建201111.41 5.20 6.21 江 西201113.48 5.987.50 山 东201111.50 6.40 5.10 河 南201111.56 6.62 4.94 湖 北201110.39 6.01 4.38 湖 南201113.35 6.80 6.55 广 东201110.45 4.35 6.10 广 西201113.71 6.047.67 海 南201114.72 5.758.97 重 庆20119.88 6.71 3.17 四 川20119.79 6.81 2.98 贵 州201113.31 6.93 6.38 云 南201112.71 6.36 6.35 西 藏201115.39 5.1310.26 陕 西20119.75 6.06 3.69 甘 肃201112.08 6.03 6.05 青 海201114.43 6.128.31 宁 夏201113.65 4.688.97 新 疆201114.99 4.4210.57 北 京20107.48 4.41 3.07 天 津20108.18 5.58 2.60 河 北201013.22 6.41 6.81 山 西201010.68 5.38 5.30内蒙古20109.30 5.54 3.76 辽 宁2010 6.68 6.260.42 吉 林20107.91 5.88 2.03 黑龙江20107.35 5.03 2.32 上 海20107.05 5.07 1.98 江 苏20109.73 6.88 2.85 浙 江201010.27 5.54 4.73 安 徽201012.70 5.95 6.75 福 建201011.27 5.16 6.11 江 西201013.72 6.067.66 山 东201011.65 6.26 5.39 河 南201011.52 6.57 4.95 湖 北201010.36 6.02 4.34 湖 南201013.10 6.70 6.40 广 东201011.18 4.21 6.97 广 西201014.13 5.488.65 海 南201014.71 5.738.98 重 庆20109.17 6.40 2.77 四 川20108.93 6.62 2.31 贵 州201013.96 6.557.41 云 南201013.10 6.56 6.54 西 藏201015.80 5.5510.25 陕 西20109.73 6.01 3.72 甘 肃201012.05 6.02 6.03 青 海201014.94 6.318.63 宁 夏201014.14 5.109.04 新 疆201015.99 5.4310.56 北 京20098.06 4.56 3.50 天 津20098.30 5.70 2.60 河 北200912.93 6.43 6.50 山 西200910.87 5.98 4.89 内蒙古20099.57 5.61 3.96 辽 宁2009 6.06 5.090.97 吉 林2009 6.69 4.74 1.95 黑龙江20097.48 5.42 2.06 上 海20098.64 5.94 2.70 江 苏20099.55 6.99 2.56 浙 江200910.22 5.59 4.63 安 徽200913.07 6.60 6.47 福 建200912.20 6.00 6.20 江 西200913.87 5.987.89 山 东200911.70 6.08 5.62 河 南200911.45 6.46 4.99 湖 北20099.48 6.00 3.48 湖 南200913.05 6.94 6.11 广 东200911.78 4.527.26 广 西200914.17 5.648.53 海 南200914.66 5.708.96 重 庆20099.90 6.20 3.70 四 川20099.15 6.43 2.72贵 州200913.65 6.69 6.96 云 南200912.53 6.45 6.08 西 藏200915.31 5.0710.24 陕 西200910.24 6.24 4.00 甘 肃200913.32 6.71 6.61 青 海200914.51 6.198.32 宁 夏200914.38 4.709.68 新 疆200915.99 5.4310.56 北 京20088.17 4.75 3.42 天 津20088.13 5.94 2.19 河 北200813.04 6.49 6.55 山 西200811.32 6.01 5.31 内蒙古20089.81 5.54 4.27 辽 宁2008 6.32 5.22 1.10 吉 林2008 6.65 5.04 1.61 黑龙江20087.91 5.68 2.23 上 海20088.89 6.17 2.72 江 苏20089.347.04 2.30 浙 江200810.20 5.62 4.58 安 徽200813.05 6.60 6.45 福 建200812.20 5.90 6.30 江 西200813.92 6.017.91 山 东200811.25 6.16 5.09 河 南200811.42 6.45 4.97 湖 北20089.21 6.50 2.71 湖 南200812.687.28 5.40 广 东200811.80 4.557.25 广 西200814.40 5.708.70 海 南200814.71 5.728.99 重 庆200810.10 6.30 3.80 四 川20089.547.15 2.39 贵 州200813.49 6.77 6.72 云 南200812.63 6.31 6.32 西 藏200815.50 5.2010.30 陕 西200810.29 6.21 4.08 甘 肃200813.22 6.68 6.54 青 海200814.49 6.148.35 宁 夏200814.31 4.629.69 新 疆200816.05 4.8811.17 20078.32 4.92 3.40 北 京20077.91 5.86 2.05 天 津200713.33 6.78 6.55 河 北200711.30 5.97 5.33 山 西200710.21 5.73 4.48 内蒙古2007 6.89 5.36 1.53 辽 宁20077.55 5.05 2.50 吉 林20077.88 5.39 2.49 黑龙江20079.07 6.03 3.04 上 海20079.377.07 2.30 江 苏200710.38 5.57 4.81 浙 江200712.75 6.40 6.35 安 徽200711.90 5.90 6.00福 建200713.86 5.997.87 江 西200711.11 6.11 5.00 山 东200711.26 6.32 4.94 河 南20079.19 5.96 3.23 湖 北200711.96 6.71 5.25 湖 南200711.96 4.667.30 广 东200714.19 5.998.20 广 西200714.62 5.718.91 海 南200710.10 6.30 3.80 重 庆20079.21 6.29 2.92 四 川200713.28 6.60 6.68 贵 州200713.08 6.22 6.86 云 南200716.40 5.1011.30 西 藏200710.21 6.16 4.05 陕 西200713.14 6.65 6.49 甘 肃200714.93 6.138.80 青 海200714.80 5.049.76 宁 夏200716.79 5.0111.78 2006 6.26 4.97 1.29 北 京20067.67 6.07 1.60 天 津200612.82 6.59 6.23 河 北200611.48 5.73 5.75 山 西20069.87 5.91 3.96 内蒙古2006 6.40 5.30 1.10 辽 宁20067.67 5.00 2.67 吉 林20067.57 5.18 2.39 黑龙江20067.47 5.89 1.58 上 海20069.367.08 2.28 江 苏200610.29 5.42 4.87 浙 江200612.60 6.30 6.30 安 徽200612.00 5.75 6.25 福 建200613.80 6.017.79 江 西200611.60 6.10 5.50 山 东200611.59 6.27 5.32 河 南20069.08 5.95 3.13 湖 北200611.92 6.73 5.19 湖 南200611.78 4.497.29 广 东200614.44 6.108.34 广 西200614.59 5.738.86 海 南20069.90 6.50 3.40 重 庆20069.14 6.28 2.86 四 川200613.97 6.717.26 贵 州200613.20 6.30 6.90 云 南200617.40 5.7011.70 西 藏200610.19 6.15 4.04 陕 西200612.86 6.62 6.24 甘 肃200615.24 6.278.97 青 海200615.53 4.8410.69 宁 夏200615.79 5.0310.76 2005 6.29 5.20 1.09 北 京20057.44 6.01 1.43 天 津200512.84 6.75 6.09河 北200512.02 6.00 6.02 山 西200510.08 5.46 4.62 内蒙古20057.01 6.040.97 辽 宁20057.89 5.32 2.57 吉 林20057.87 5.20 2.67 黑龙江20057.04 6.080.96 上 海20059.247.03 2.21 江 苏200511.10 6.08 5.02 浙 江200512.43 6.23 6.20 安 徽200511.60 5.62 5.98 福 建200513.79 5.967.83 江 西200512.14 6.31 5.83 山 东200511.55 6.30 5.25 河 南20058.74 5.69 3.05 湖 北200511.90 6.75 5.15 湖 南200511.70 4.687.02 广 东200514.26 6.098.16 广 西200514.65 5.728.93 海 南20059.40 6.40 3.00 重 庆20059.70 6.80 2.90 四 川200514.597.217.38 贵 州200514.72 6.757.97 云 南200517.947.1510.79 西 藏200510.02 6.01 4.01 陕 西200512.59 6.57 6.02 甘 肃200515.70 6.219.49 青 海200515.93 4.9510.98 宁 夏200516.42 5.0411.38 2004 6.10 5.400.70 北 京20047.31 5.97 1.34 天 津200411.98 6.19 5.79 河 北200412.36 6.11 6.25 山 西20049.53 5.98 3.55 内蒙古2004 6.51 5.600.91 辽 宁20047.39 5.63 1.76 吉 林20047.27 5.45 1.82 黑龙江2004 6.00 6.000.00 上 海20049.457.20 2.25 江 苏200410.71 5.76 4.95 浙 江200411.62 5.50 6.12 安 徽200411.58 5.62 5.96 福 建200413.61 5.997.62 江 西200412.50 6.49 6.01 山 东200411.67 6.47 5.20 河 南20048.43 6.03 2.40 湖 北200411.89 6.80 5.09 湖 南200413.13 5.128.01 广 东200413.32 6.127.20 广 西200414.77 5.798.98 海 南20049.45 6.60 2.85 重 庆20049.05 6.27 2.78 四 川200415.08 6.358.73 贵 州200415.60 6.609.00云 南200417.40 6.2011.20 西 藏200410.59 6.33 4.26 陕 西200412.43 6.52 5.91 甘 肃200416.32 6.459.87 青 海200415.97 4.7911.18 宁 夏200416.00 5.0910.912003 5.10 5.20-0.10 北 京20037.14 6.04 1.10 天 津200311.43 6.27 5.16 河 北200312.26 6.04 6.22 山 西20039.24 6.17 3.07 内蒙古2003 6.90 5.83 1.07 辽 宁20037.25 5.64 1.61 吉 林20037.48 5.45 2.03 黑龙江2003 4.85 6.20-1.35 上 海20039.047.03 2.01 江 苏20039.66 6.38 3.28 浙 江200311.15 5.20 5.95 安 徽200311.43 5.58 5.85 福 建200314.07 5.988.09 江 西200311.42 6.64 4.78 山 东200312.10 6.46 5.64 河 南20038.26 5.94 2.32 湖 北200311.82 6.87 4.95 湖 南200313.66 5.318.35 广 东200313.86 6.577.29 广 西200314.68 5.529.16 海 南20039.897.20 2.69 重 庆20039.18 6.06 3.12 四 川200315.91 6.879.04 贵 州200317.007.209.80 云 南200317.40 6.3011.10 西 藏200310.67 6.38 4.29 陕 西200312.58 6.46 6.12 甘 肃200316.94 6.0910.85 青 海200315.68 4.7310.95 宁 夏200316.01 5.2310.782002 6.60 5.700.90 北 京20027.49 6.04 1.45 天 津200211.53 6.25 5.28 河 北200212.86 6.14 6.72 山 西20029.60 5.92 3.68 内蒙古20027.38 6.04 1.34 辽 宁20028.30 5.11 3.19 吉 林20027.98 5.44 2.54 黑龙江2002 5.41 5.95-0.54 上 海20029.17 6.99 2.18 江 苏20029.98 6.19 3.79 浙 江200211.20 5.17 6.03 安 徽200211.35 5.57 5.78 福 建200214.74 6.028.72 江 西200211.17 6.62 4.55山 东200212.41 6.38 6.03 河 南20028.38 6.17 2.21 湖 北200211.56 6.70 4.86 湖 南200213.29 5.088.21 广 东200213.30 6.307.00 广 西200215.20 5.729.48 海 南20029.36 6.08 3.28 重 庆200210.44 6.55 3.89 四 川200217.967.2110.75 贵 州200217.907.3010.60 云 南200218.83 6.0712.76 西 藏200210.48 6.36 4.12 陕 西200213.16 6.45 6.71 甘 肃200218.05 6.3511.70 青 海200216.42 4.8611.56 宁 夏200216.30 5.4310.87 2001 6.1 5.30.8 北 京20017.58 5.94 1.64 天 津200111.16 6.18 4.98 河 北200113.06 5.97.16 山 西200110.77 5.79 4.98 内蒙古20017.74 6.1 1.64 辽 宁20018.76 5.38 3.38 吉 林20018.48 5.49 2.99 黑龙江2001 5.02 5.97-0.95 上 海20019.03 6.62 2.41 江 苏200110.02 6.25 3.77 浙 江200112.46 5.85 6.61 安 徽200111.56 5.52 6.04 福 建200115.44 6.069.38 江 西200111.12 6.24 4.88 山 东200113.2 6.26 6.94 河 南20018.51 6.07 2.44 湖 北200111.8 6.72 5.08 湖 南200113.95 5.128.83 广 东200113.8 6.077.73 广 西200115.23 5.769.47 海 南20019.7 6.9 2.8 重 庆200111.16 6.79 4.37 四 川200118.567.2311.33 贵 州200118.517.5710.94 云 南200118.6 6.512.1 西 藏200110.5 6.34 4.16 陕 西200113.58 6.437.15 甘 肃200119.06 6.4412.62 青 海200116.55 4.8411.71 宁 夏200116.82 5.6911.13 2000北 京2000天 津2000河 北2000山 西2000内蒙古2000辽 宁2000吉 林2000黑龙江2000上 海2000江 苏2000浙 江2000安 徽2000福 建2000江 西2000山 东2000河 南2000湖 北2000湖 南2000广 东2000广 西2000海 南2000重 庆2000四 川2000贵 州2000云 南2000西 藏2000陕 西2000甘 肃2000青 海2000宁 夏2000北 京1999 6.5 5.60.9 天 津19999.68 6.73 2.95 河 北199912.99 6.26 6.73 山 西199915.93 6.079.86 内蒙古199913.32 6.087.24 辽 宁199910.387.05 3.33 吉 林199910.68 5.45 5.23 黑龙江199910.55 5.49 5.06 上 海1999 5.4 6.5-1.1 江 苏199910.5 6.94 3.56 浙 江199910.64 6.35 4.29 安 徽199915.1 6.58.6 福 建199911.06 5.85 5.21 江 西199916.517.029.49 山 东199911.08 6.27 4.81 河 南199914.07 6.357.72 湖 北199911.57 6.37 5.2 湖 南199911.727.12 4.6 广 东199915.32 5.49.92 广 西199914.96 6.938.03 海 南199917.26 5.2312.03 重 庆199911.9 6.94 4.96 四 川199913.87.02 6.78 贵 州199921.927.6814.24 云 南199919.487.8211.66 西 藏199923.27.415.8 陕 西199912.51 6.38 6.13甘 肃199915.61 6.449.17 青 海199920.68 6.7813.9 宁 夏199917.97 5.6512.32 新 疆199918.76 6.9611.8北 京19986 5.30.7 天 津19989.89 6.49 3.4 河 北199813.01 6.18 6.83 山 西199816.09 6.179.92 内蒙古199814.4 6.178.23 辽 宁199811.39 6.81 4.58 吉 林199811.81 5.76 6.05 黑龙江199811.68 5.32 6.36 上 海1998 5.27-1.8 江 苏199810.97 6.84 4.13 浙 江199811.15 6.33 4.82 安 徽199815.74 6.549.2 福 建199811.53 6.2 5.33 江 西199816.857.059.8 山 东199811.58 6.12 5.46 河 南199814.17 6.377.8 湖 北199812.58 6.7 5.88 湖 南199812.317.1 5.21 广 东199816.51 5.6110.9 广 西199815.87 6.869.01 海 南199818.48 5.5612.92 重 庆199813.197.68 5.51 四 川199814.627.147.48 贵 州199822.027.7614.26 云 南199820.017.9112.1 西 藏199823.77.815.9 陕 西199813.56 6.437.13 甘 肃199816.45 6.4110.04 青 海199821.26 6.7814.48 宁 夏199818.19 5.1113.08 新 疆199819.74 6.9312.81北 京19977.91 6.02 1.89 天 津19979.98 6.95 3.03 河 北199713.11 6.82 6.29 山 西199716.18 6.0610.12 内蒙古199715.21 6.968.25 辽 宁199711.78 6.38 5.4 吉 林199712.22 5.42 6.8 黑龙江199712.02 5.17 6.85 上 海1997 5.5 6.8-1.3 江 苏199711.43 6.84 4.59 浙 江199711.41 6.48 4.93 安 徽199715.8 6.59.3 福 建199712.41 6.09 6.32 江 西199717.43 6.5610.87 山 东199711.28 6.65 4.63 河 南199713.97 6.37.67 湖 北199714.81 6.698.12湖 南199712.59 6.99 5.6 广 东199716.9 5.411.5 广 西199715.93 6.49.53 海 南199719.18 5.6213.56 重 庆199713.67.36 6.24 四 川199715.7578.75 贵 州199722.157.6714.48 云 南199720.827.9112.91 西 藏199723.97.916 陕 西199713.91 6.297.62 甘 肃199717.22 6.211.02 青 海199721.8 6.9514.85 宁 夏199718.9 5.4313.47 新 疆199719.66 6.5513.11 北 京19968.02 5.34 2.68 天 津199610.09 6.53 3.56 河 北199613.85 6.557.3 山 西199616.59 6.2510.34 内蒙古199616.09 6.439.66 辽 宁199612.15 6.19 5.96 吉 林199612.53 5.6 6.93 黑龙江199612.4 5.057.35 上 海1996 5.67-1.4 江 苏199612.11 6.58 5.53 浙 江199612.09 6.58 5.51 安 徽199616 6.59.5 福 建199613.22 5.947.28 江 西199617.537.0210.51 山 东199610.6 6.76 3.84 河 南199614.28 6.447.84 湖 北199616.08 6.939.15 湖 南199612.817.2 5.61 广 东199618.05 6.0911.96 广 西199616.83 6.8210.01 海 南199620.08 5.8814.2 重 庆1996四 川199616.687.359.33 贵 州199622.057.6914.36 云 南199620.877.9412.93 西 藏199624.78.516.2 陕 西199614.99 6.518.48 甘 肃199618.43 6.6411.79 青 海199621.897.214.69 宁 夏199619.03 5.2513.78 新 疆199619.45 6.612.85 北 京19957.92 5.12 2.8 天 津199510.23 6.234 河 北199513.93 6.327.61 山 西199516.6 6.1210.48 内蒙古199517.23 6.710.53 辽 宁199512.17 6.15 6.02 吉 林199512.9 6.09 6.81黑龙江199513.23 5.337.9 上 海1995 5.757.05-1.3 江 苏199512.32 6.56 5.76 浙 江199512.66 6.75 5.91 安 徽199516.07 6.419.66 福 建199515.2 5.99.3 江 西199518.947.2811.66 山 东19959.82 6.47 3.35 河 南199514.41 6.288.13 湖 北199516.18 6.919.27 湖 南199513.027.15 5.87 广 东199518.1 5.712.4 广 西199517.54 6.5311.01 海 南199520.12 5.6114.51 重 庆1995四 川199517.087.219.87 贵 州199521.867.614.26 云 南199520.758.0312.72 西 藏199524.98.816.1 陕 西199515.93 6.579.36 甘 肃199520.65 6.4914.16 青 海199522.01 6.8915.12 宁 夏199519.28 5.4913.79 新 疆199518.9 6.4512.45 北 京19948.96 5.76 3.2 天 津199410.98 6.19 4.79 河 北199414.93 6.58.43 山 西199417.46 6.710.76 内蒙古199418.98 6.512.48 辽 宁199412.26 6.03 6.23 吉 林199414.11 6.357.76 黑龙江199415.15 5.479.68 上 海1994 5.87-1.2 江 苏199413.78 6.86 6.92 浙 江199413.24 6.6 6.64 安 徽199416.7 6.869.84 福 建199416.24 5.9510.29 江 西199419.38712.38 山 东19949.69 6.67 3.02 河 南199415.36 6.349.02 湖 北199418.17 6.6811.49 湖 南199413.887.03 6.85 广 东199418.2 5.7812.42 广 西199418.84 6.612.24 海 南199420.77 6.2914.48 重 庆1994四 川199416.93 6.999.94 贵 州199422.928.1414.78 云 南199421.8813.8 西 藏199425.648.7116.93 陕 西199417.59 6.610.99 甘 肃199420.82 6.8413.98 青 海199422.06 6.8215.24宁 夏199419.67 6.0213.65 新 疆199420.827.4313.39 北 京19939.35 6.16 3.19 天 津199310.71 6.2 4.51 河 北199315.43 6.119.32 山 西199317.48 6.3611.12 内蒙古199318.48 6.8311.65 辽 宁199312.43 6.11 6.32 吉 林199315.28 6.318.97 黑龙江199315.9 5.5210.38 上 海1993 6.57.3-0.8 江 苏199313.97 6.617.36 浙 江199313.61 6.587.03 安 徽199317.18 6.5110.67 福 建199316.72 5.6211.1 江 西199320.33 6.8913.44 山 东199310.47 6.76 3.71 河 南199315.87 6.119.76 湖 北199320.04 6.9313.11 湖 南199314.087.13 6.95 广 东199318.34 5.8412.5 广 西199319.58 6.3513.23 海 南199320.81 5.2615.55 重 庆1993四 川199316.777.219.56 贵 州199322.68.514.1 云 南1993228.113.9 西 藏199326.687.619.08 陕 西199317.63 6.5511.08 甘 肃199320.16 6.8413.32 青 海199320.58.2612.24 宁 夏199319.43 5.3614.07 新 疆199321.537.6813.85 北 京19929.22 6.11 3.11 天 津199212.56 6.5 河 北199215.33 6.438.9 山 西199219.59 6.9412.65 内蒙古199217.07 6.7310.34 辽 宁199212.57 6.11 6.46 吉 林199215.74 6.579.17 黑龙江199216.25 6.1210.13 上 海19927.28 6.740.54 江 苏199215.71 6.768.95 浙 江199214.72 6.578.15 安 徽199218.76 6.1412.62 福 建199218.18 6.0212.16 江 西199219.537.0712.46 山 东199211.43 6.88 4.55 河 南199218.13 6.9911.14 湖 北199219.05 6.8712.17 湖 南199216.77.39.4 广 东199219.31 6.1713.14广 西199220.197.2812.91 海 南199221.31 6.0715.24 重 庆1992四 川199216.277.039.24 贵 州199222.48.5213.88 云 南199221813 西 藏199223.638.0915.54 陕 西199218.85 6.5712.28 甘 肃199219.37 6.6412.73 青 海199222.548.1414.4 宁 夏199220.11 5.3614.75 新 疆199222.87.8414.96 北 京19918.03 5.82 2.21 天 津199111.94 5.78 6.16 河 北199116.59 6.759.84 山 西199121.56 6.8714.69 内蒙古199116.77 6.979.8 辽 宁199112.1 6.64 5.46 吉 林199117.09 6.8410.25 黑龙江199115.89 5.710.19 上 海19917.687.010.67 江 苏199117.05 6.510.55 浙 江199114.48 6.398.09 安 徽199121.19 6.0615.13 福 建199120.03 6.2613.77 江 西199121.27.1314.07 山 东199115.4 6.548.86 河 南199119.78 6.6313.15 湖 北199120.77.3613.34 湖 南199120.57.313.2 广 东199120.54 5.9514.59 广 西199121.897.2414.65 海 南199122.97 5.9717 重 庆1991四 川199115.827.298.53 贵 州199122.428.1114.31 云 南199121.88.113.7 西 藏199123.537.416.13 陕 西199119.82 6.5113.31 甘 肃199119.38 6.0513.33 青 海199123.378.3515.02 宁 夏199121.96 5.1316.83 新 疆199124.457.8616.59 北 京199013.01 5.817.2 天 津199015.61 5.789.83 河 北199020.46 6.8213.64 山 西199022.54 6.5615.98 内蒙古199021.197.2113.98 辽 宁199016.3 6.599.71 吉 林199019.49 6.5612.93 黑龙江199018.11 6.3511.76 上 海199010.31 6.64 3.67江 苏199020.54 6.5314.01 浙 江199015.33 6.319.02 安 徽199024.47 6.2518.22 福 建199024.44 6.7117.73 江 西199024.597.5417.05 山 东199018.21 6.9611.25 河 南199024.92 6.5218.4 湖 北199021.67.314.3 湖 南199023.937.2316.7 广 东199022.26 5.7616.5 广 西199020.2 6.613.6 海 南199024.86 6.2618.6 重 庆1990四 川199019.117.6611.45 贵 州199023.097.915.19 云 南199023.67.9215.68 西 藏199023.987.5516.43 陕 西199023.48 6.5216.96 甘 肃199020.68 6.214.48 青 海199024.347.4716.87 宁 夏199024.34 5.5218.82 新 疆199026.447.8218.62。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每千人口中出生和死亡的人数。

这两个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人口发展状况的重要数据,对于贯彻实施合理的人口政策,维护国家人口结构的均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现状、原因以及相关影响进行论述。

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现状我国人口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每千人口中的出生人数。

过去几十年,我国一直处于高生育水平的状况,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人口出生率已经从2016年的12.95‰降至2019年的10.48‰,表明我国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

二、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1. 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自主生育意愿减弱。

高昂的养育成本、职业压力以及女性参与就业的增加,都是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因素。

2. 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们的知识水平增加,更加偏向于追求个人发展和工作事业,对于婚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在城市生活压力大,不愿意承担繁重的生育责任,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

三、我国人口死亡率的现状我国人口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每千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死亡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人口死亡率已经从1990年的6.75‰下降至2019年的5.94‰。

四、我国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1. 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减少了传染病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医疗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人们的死亡率。

2. 饮食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减少了因食品中毒和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死亡。

3. 卫生设施条件的改善:随着城市规划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降低了死亡率。

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

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

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一个国家的人口状况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深入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人口出生率是指每年出生的婴儿占总人口的比例,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育水平。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逐渐回升。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从2016年的10.65‰增长到2019年的10.48‰。

这表明,人们对于生育的意愿有所增加,这可能是因为政策的放松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然而,人口出生率的回升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口问题已经解决,因为中国仍然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

人口死亡率是指每年死亡人数与总人口数之比,它是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

根据数据统计,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从2000年的5.95‰下降到2019年的7.14‰。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能享受到相同的医疗资源和卫生条件,这导致不同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仍面临着较高的人口死亡率,这需要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和医疗资源的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后的差值,它表明了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0年的8.14‰下降到2019年的3.34‰。

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生育水平下降。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工作,对生育的意愿降低。

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已成为中国延缓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较大。

虽然人口出生率近年来有所回升,但仍面临老龄化的挑战。

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

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

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历史上,中国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较大比例。

1959-2020年中国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占世界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自1982年起,中国人口数量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下降,2000年中国人口数量1.27亿人,占世界的20.65%。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人口达14.02亿,出生人口较2019年减少260万,下降18%,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

《2021-2027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行业市场发展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呈现“五化”新特征新趋势: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城市群化、阶层固化。

开放二孩政策(Opentwochildpolicy)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公布的一项政策。

是中国实行的一种和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应的生育政策,以应对中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失调等问题。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

只要是合法的夫妻就享有生育二胎的权利,不再受“单独二孩”政策或“双独二孩”政策的限制。

随着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落地,2016年、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有所增长,超过1700万人,但2018-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以出现下降趋势,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仅1200万人。

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2021年7月20日国家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00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3.38‰;但2017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至202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跌破10‰,仅为8.52‰,较2001年下降4.86‰。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势态,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死亡人口呈缓慢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死亡人口数量约1036万人,较2000年增加219万人。

1949-2019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49-2019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49-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情况
指标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78年 1977年 1976年 1975年 1974年 1973年 1972年 1971年 1970年 1969年 1968年 1967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1962年 1961年 1960年 1959年 1958年 1957年 1956年 1955年 1954年 1953年 1952年 19513 20.86 24.78 29.22 34.03 31.9 32.6 37.97
37 37 37.8 37 36
人口出生率(‰) 10.48 10.94 12.43 12.95 12.07 12.37 12.08 12.1 11.93 11.9 11.95 12.14 12.1 12.09 12.4 12.29 12.41 12.86 13.38 14.03 14.64 15.64 16.57 16.98 17.12 17.7 18.09 18.24 19.68 21.06 21.58 22.37 23.33 22.43 21.04 19.9 20.19 22.28 20.91 18.21 17.82 18.25 19.03 20.01 23.13 24.95 28.07 29.92 30.74 33.59 34.25 35.75 34.12 35.21 38 39.34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 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9)(年末数) 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2.09 12.10 12.14 11.95 11.90 11.93 12.10 12.08 12.37 12.07 12.95 12.43 10.94 10.48
116
15.04
117
14.39
119
12.98
121
11.60
122
11.45
123
11.21
125
10.55
126
10.42
127
10.06
129
9.14
130
8.18
131
7.58
132
6.95
133
6.45
134
6.01
135
5.87
135
5.89
136
19.39 20.16 21.13 21.62 23.01 23.71 24.52 25.32 25.81 26.21 26.41 26.94 27.46 27.99 28.51 29.04 30.48 31.91 33.35 34.78 36.22 37.66 39.09 40.53 41.76 42.99
73160
2006
131448
67728
63720
58288
71496
2007
132129
68048
64081
60633
70399
2008
132802
68357
64445
62403
68938
2009
133450
68647

(完整word)表一:人口基本统计指标

(完整word)表一:人口基本统计指标
5.平均人口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在一定时期的平均规模.有时以期中人口数代表平均人口数。
(二)人口性别构成
1.性别比
年龄性别比
出生婴儿性别比
孩次出生性别比
(三)人口年龄构成
1.计算年龄的口径:周岁年龄、确切年龄、虚岁年龄
2.平均年龄
3.年龄中位数
4.年龄众数
5.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6.老年人口系数
7.抚养系数
1.出生人数统计
2.人口出生率(总出生率、粗出生率)
3.年平均人口出生率
(二)死亡统计
1.人口死亡率(总死亡率、粗死亡率)
2.年龄别死亡率
3.婴儿死亡率
(三)人口迁移统计
1.迁入人口数和迁出人口数
2.迁入率、迁出率、净迁移率、总迁移率
(四)人口平衡方程与人口增长统计
1.人口平衡方程:
期末人口 = 期初人口 +(出生人数 — 死亡人数)+(迁入人口数 – 迁出人口数)
2.人口增长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一般用百分比来表示)
3.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4.人口发展速度
5.人口倍增时间
表一:人口基本统计指标(注意区别开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






统计:
(一)人口数统计
1.现有人口与常住人口:
现有人口=常住人口+外来人口-常住人口中暂时外出人口
3.时点人口:某一时刻瞬间的人口数.年初人口、年末人口、年中人口
4.时期人口: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平均人口数,一般用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代替。
6.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
(六)地区分布
1.人口地区分布与构成:人口地区构成指数、人口地区构成比

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格

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格

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格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格以下是近年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统计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趋势和发展情况。

表格1: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5 12.07 7.33 4.742016 12.95 7.45 5.502017 12.43 7.18 5.252018 10.94 7.14 3.802019 10.48 7.13 3.35从上表可见,中国的人口出生率自2015年至2019年有所下降,而死亡率相对稳定。

自然增长率从5.50‰逐渐下降至3.35‰,说明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表格2:美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5 12.4 8.1 4.32016 12.2 8.2 4.02018 11.6 8.6 3.02019 11.4 8.8 2.6美国的人口出生率从2015年至2019年呈下降趋势,而死亡率则稳步上升。

自然增长率从4.3‰逐渐下降至2.6‰,表明美国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表格3:日本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5 8.2 9.3 -1.12016 8.1 9.4 -1.32017 7.8 9.5 -1.72018 7.7 9.7 -2.02019 7.4 9.9 -2.5日本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并且死亡率逐年上升。

自然增长率从-1.1‰下降至-2.5‰,说明日本正面临人口减少的问题。

表格4:印度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5 19.5 7.3 12.22016 19.0 7.2 11.82018 18.2 7.0 11.22019 17.8 6.9 10.9印度的人口出生率较高,但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其中,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现状、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定义。

人口出生率是指每年每千人口中新增的婴儿数量,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状况。

而人口死亡率是指每年死亡人口数与总人口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死亡状况。

目前,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都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为每千人口8.1人,人口死亡率为每千人口8.3人。

这意味着每年我国的人口净增长率为负数,也即人口数量呈现负增长的状态。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我国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严格控制了生育数量。

二胎政策得以全面实施后,人口出生率有所回升,但依旧无法逆转负增长的趋势。

其次,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一些夫妇选择推迟生育或者不生育。

此外,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是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人口死亡率在我国近年来也呈现下降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

此外,预防措施的普及和加强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也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变动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净增长率的下降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影响。

特别是在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减少的劳动力稳定性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其次,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带来社会保障负担的增加。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金、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压力也会逐渐加大。

为了应对人口问题带来的挑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中国历年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城镇人口城市化率表截止2022年末

中国历年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城镇人口城市化率表截止2022年末

中国历年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城镇人口城市化率表截止2022年末中国历年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城镇人口和城市化率表截止2022年末如下:年份总人口(万人)出生人口(万人)死亡人口(万人)出生率(‰)死亡率(‰)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率(%)2022 14542 8725 5817 11.9 4.0 9128 63.52021 14442 10055 5426 13.4 3.8 8742 60.52020 14334 10121 5313 14.3 3.7 8367 58.32019 14226 10099 5207 14.9 3.7 7993 56.22018 14118 10158 5106 14.9 3.6 7625 54.02017 14001 10182 4976 14.8 3.6 7261 51.82016 13872 11959 4767 17.1 3.4 6895 49.82015 13750 16840 4590 22.9 3.3 6534 47.52014 13607 16781 4415 22.6 3.2 6164 45.32013 13474 16799 4225 22.9 3.1 5794 43.02012 13378 16599 4063 22.7 3.0 5424 40.62011 13292 16689 3903 22.7 2.9 5052 38.02010 13091 16612 3748 22.9 2.9 4681 35.7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历年总人口在2022年末达到14542万人,相比于2010年的13091万人增加了1451万人。

年均增长率为1.0%。

出生人口方面,2022年共有8725万人出生,相比于2010年的16612万人下降幅度较大。

出生率从2010年的22.9‰下降至11.9‰,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的生育率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压力增大、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家庭发展观念的变化等。

1949—201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

1949—201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

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

2013年出生人口1640万人,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4.92‰。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

————————————————————————————————————————————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和城镇人口比重统计(1978—201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9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35亿,占世界人口的19.7%、亚洲人口的3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

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

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总人口数的影响的分析报告班级12会计2班学号1211029108姓名吕永生时间2019年12月摘要人口普查指在统一确定的时点,按照统一的调查表式、项目和填写方法,由政府组织对全国或一个地区的全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资料,逐人地进行搜集、整理、汇总、评价、分析和公布的全过程。

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人口普查提供的资料具有法律效力,被用于分配人民代表或议员名额,进行行政管理,制定政策和拟订建设计划;用于商业网点的铺设和劳动力的分配;以及用于广泛的人口研究工作。

,我国以2019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本文先通过分析2019年之前总人口数变化,从而研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对总人口数的影响。

关键词: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变化AbstractCensus refers to the unified determine the point in time, according tothe questionnaire, unified project and fill method, organizedby government data on the entire population, social and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or a region, one byone to collect, collate, collection, evaluation, analysis andpublished the whole process. Is a scientificmethod widely adopted by countries all over theworld gathering population data, provides the main source ofthe basic population data. The census provides data have theforce of law is used to assign people's representativeor Senator places,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o developpolicies and to formulate plans for the constructionof commercial outlet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layingand labor; and for the population of extensive researchwork. In November 1, 2019, China standardtime of zero for the six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Underthe unified leadership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local people'sgovernments at various levels under in the support andcooperation of all census, census staff through hard work, thecensus has been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task. This articlefir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2019before the totalpopulation changes, so a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China's birthrate and population mortality rate for the total population.Keywords: total population, population birth rate, mortality;population changes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言 (4)一、我国总人口数的关联分析 (5)(一)我国总人口数的参数估计 (5)(二)我国总人口数的假设检验 (7)二、模型多重共线性的诊断及补救 (8)(一)模型多重共线性的诊断 (8)(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措施 (10)三、模型自相关的诊断及补救 (11)(一)模型自相关的诊断 (11)(二)模型自相关的补救措施 (13)小结与建议 (16)参考文献 (17)引言人口总数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的有生命活动的个人的总和。

它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民族,只要是有独立的生命活动就包含在人口总数之内。

人口总数是人口统计中最基本的指标。

人口总数,对于了解国情国力,制订人口计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进行人口科学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口出生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表示。

人口死亡率指标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适于进行空间、时间上的对比。

除对一个地区的总死亡率研究外,还可以根据某种需要分年龄、分地区、分部门考察死亡率。

本文选取15组有关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的统计数据。

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以及运用一些相关分析方法对所建模型进行分析,以更好的说明因素间的关系,即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我国总人口数主要因素的关联度分析(一)我国总人口数要素的参数估计为了更好的进行对我国总人口数变化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选取我国2019年至2019年的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率和人口死亡率的统计资料,如表1所示。

年份总人口数(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2019年124671 15.64 6.52019年125786 14.64 6.462000年126743 14.03 6.452019年127627 13.38 6.432019年128453 12.86 6.412019年129227 12.41 6.42019年129988 12.29 6.422019年130756 12.4 6.512019年131488 12.09 6.812019年132129 12.1 6.932019年132802 12.14 7.062009年133450 11.95 7.082019年134091 11.9 7.112019年134735 11.93 7.142019年135404 12.1 7.15e(相关计算数据参照于表1),我们建立二元回归模型y=b1+b2X2+b3X3+i把我国总人口数作为被解释变量y,人口出生率作为解释变量X2,人口死亡率作为X3,运行统计分析软件SPSS,将上表中数据输入界面,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2、表3和表4所示。

REGRESSION/DESCRIPTIVES MEAN STDDEV CORR SIG N/MISSING LISTWISE/STATISTICS COEFF OUTS CI(99) BCOV R ANOVA COLLIN TOL CHANGE ZPP /CRITERIA=PIN(.01) POUT(.10)/NOORIGIN/DEPENDENT 总人口数/METHOD=ENTER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RESIDUALS DURBIN/CASEWISE PLOT(ZRESID) OUTLIERS(3).回归数据集描述性统计量均值标准偏差N总人口数130493.33333339.1467815人口出生率12.79071.1365415人口死亡率6.7240.3180515相关性GETFILE='H:\未标题1.sav'.DATASET NAME 数据集1 WINDOW=FRONT.据此,可得该回归模型各项数据为:b 1 = 155.615b 2 = 0.826b 3 = -56.433=15620.507Var (b 1) = 334530.3652Var (b 2) = 0.004Var (b 3) = 989.606Se (b 1) == 578.386 Se (b 2) = =0.064 Se (b 3) = =31.458t (b 1) ==0.269t (b 2) ==12.990t (b 3) =b 3Se (b 3)=-1.794= 0.989df = 13模型为:y =155.615+0.826X 2-56.433 X 3+(二)总人口数变化因素的假设检验令=0.01, 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0:Bi =0,Y =B 1+B 2X 2+μiy =b 1+b 2X 2+b 3X 3 +t(bi) ~t 0.01 (13)在水平下,t 检验的拒绝域为:〔-∞,-3.01〕和〔3.01,+∞〕 所以t (b 2)落在拒绝域中,拒绝原假设,即X 2对于模型有意义;t (b 1)、t (b 3)均落在拒绝域中,不拒绝原假设,即X 1 、X 3对于模型没有意义。

对于该模型的社会意义解释如下:11()b Se b 22()b Se b 2R i eαi e α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收入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未偿付抵押贷款变动0.826个单位。

并且,该模型反映了98.9%的真实情况。

联合假设检验: H 0:2R =0 F ~F 0.01 (2,13)在α水平下,模型中的F 值落在F 检验的右侧拒绝域〔8.19,+∞〕中,拒绝原假设,即2R ≠0对于该模型的经济意义解释如下: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收入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未偿付抵押贷款变动0.826个单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抵押贷款费用率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未偿付抵押贷款反方向56.433个单位。

并且,该模型反映了98.9%的真实情况。

二、 模型多重共线性诊断在以下分析中,将选取原数据所得模型:y =155.615+0.826X 2-56.433 X 3+相关计算数据参照于表1。

(一)进行多重共线性的诊断(1) = 0.989 t (b 1)=0.269t (b 2)=12.990 t (b 3)= -1.794由此可看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大,各参数的t 检验值都较显著,所以,不能据此看出其存在多重共线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