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二章 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课件
确保系统能够满足定位要求。
控制算法设计
采用位置闭环控制算法,根据位置误 差调节执行机构的输出,实现位置的 精确控制。
抗干扰措施
设计滤波器、隔离电路等抗干扰措施, 提高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
07
现代控制理论在自动控制中应用
状态空间法描述动态系统
01
状态变量的定义与 性质
状态变量是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 最小变量集,具有可观测性和可 控制性。
极限环与振荡
研究相平面上可能出现的极限环及其性质, 分析系统的振荡行为。
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描述函数的性质
研究描述函数的幅值、相位等特性,分析非 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
描述函数的概念
用一次谐波分量近似表示非线性环节的输入 输出关系。
描述函数法的应用
利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自振频率等动态特性。
利用数学表达式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便 于理论分析和计算。
表格描述法
通过列出系统在不同输入下的输出值,形成输入输出对应表,方便查阅和对比。
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相平面的概念
在相平面上绘制系统状态变量的轨迹,反映 系统的动态行为。
平衡点与稳定性
通过分析相平面上的平衡点及其性质,判断 系统的稳定性。
03
Z变换在离散系统分 析和设计中的应用
利用Z变换可以分析离散系统的稳定 性、因果性和频率响应等特性,进而 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同时,Z变换 也可以用于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和分析 等应用领域。ຫໍສະໝຸດ 05非线性系统分析
非线性特性描述方法
图形描述法
通过绘制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直观展示 非线性特性。
解析描述法
02
状态空间方程的建 立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ppt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ppt
前馈校正
在系统的输入端引入一个前馈环节, 根据输入信号的特性对系统进行补 偿,以提高系统的跟踪精度和抗干 扰能力。
复合校正方法
串联复合校正
将串联超前、串联滞后和串联滞 后-超前等校正方法结合起来, 设计一个复合的串联校正环节, 以实现更复杂的系统性能要求。
反馈复合校正
将局部反馈、全局反馈和前馈等 校正方法结合起来,设计一个复 合的反馈校正环节,以实现更全
自适应控制系统概述
简要介绍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和特点,为后续内容 做铺垫。
自适应控制方法
详细介绍自适应控制方法,如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自校正控制等, 及其在自动控制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自适应控制算法
阐述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实现过程,包括参数估计、控制器设计等关 键技术。
鲁棒控制理论应用
鲁棒控制系统概述
自动控制应用领域
工业领域
自动控制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如自 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 等。
01
02
航空航天领域
自动控制是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 部分,如飞行器的自动驾驶仪、导弹 的制导系统等。
03
交通运输领域
自动控制也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如 智能交通系统、自动驾驶汽车等。
其他领域
此外,自动控制还应用于农业、医疗、 环保等领域,如农业自动化、医疗机 器人、环境监测与治理等。
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03
结合超前和滞后校正的优点,设计一个既有超前又有滞后的校
正环节,以同时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精度。
反馈校正方法
局部反馈校正
在系统的某个局部引入反馈环节, 以改善该局部的性能,而不影响 系统的其他部分。
全局反馈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胡寿松ppt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胡寿松ppt课件
—线性定常二阶微分方程式
4、消去中间变量i(t),整理后得整:理版课件
22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例2、 设一弹簧、质量块、阻
尼器组成的系统如图所示,
当外力F(t)作用于系统时,系 F(t) 统将产生运动。试写出外力
F(t)与质量块的位移y(t)之间
m
的微分方程。
解:
f
1、确立入-出,入-F(t),出—y(t); 2、根据牛顿定律,∑F=ma;
limsF(s)存在 f(0)lifm (t)lism (F s)
s
t 0
s
(6)终值定理
若: L[f(t)]F(s)
f( )lifm (t)lism (F s)
t
s 0
整理版课件
7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例2、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变换。
(1)f(t)2(1cot)(s2)f(t)sin5(t() 3)f (t)tnet
L[
d
2
dt
f (t) 2
]
s
2
F
(s)
L [ d n f ( t ) ] s n F ( s )整理版课件
5
dt n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2)积分性质
若: L[f(t)]F(s)
L [ f(t)d] t1 sF (s)1 s f(t)dt t0
当初始条件为0,则有:
L[
f
(t )dt ]
1 - 311 1 14 s 2s 1s 2 s 1s 2
f(t) L 1 [f(t) ](t) e t 4 e 2 t
整理版课件
16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例 6 求F(s)s(s2ss11)的拉氏反变换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胡寿松
系统开环频率响应相位在临界 频率处的值与180度之间的差值 。
带宽频率
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等于0.707时 的频率。
剪切频率
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等于0.707时 的频率。
稳定性与性能的关系
稳定性是控制系统的重要性能指 标,它决定了系统能否正常工作

系统的稳定性与其性能指标密切 相关,如系统的超调量、调节时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胡 寿松
目录
• 自动控制概述 •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补偿 • 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
01
自动控制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自动控制是利用控制装置,使被 控对象按照预设规律自动运行的 系统。
分类
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 复合控制系统等。
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 ,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带 宽和阻尼特性。
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状态空间法
01
基于系统的状态方程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适用于线性时变系
统和非线性系统。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
02
通过优化性能指标,设计最优控制律,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系
统。
滑模控制
03
设计滑模面和滑模控制器,使得系统状态在滑模面上滑动,适
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通过自动控制算法,实现无人机的稳定飞行 和精确控制。
卫星姿态控制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执行机构,实现卫星的稳定指向 和精确姿态调整。
航空发动机控制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通过调节燃油流量和点火时间等参数,实现 发动机的稳定运行和性能优化。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系统通过自动化设备和传感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 制和优化。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梅森公式-信号流图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梅森公式-信号流图课件

ABCD
然后,通过分析梅森公式 的各项系数,确定系统的 极点和零点。
最后,将梅森公式的分析 结果转换为信号流图,进 一步明确系统各变量之间 的传递关系。
梅森公式在信号流图中的应用实例
假设一个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 = frac{s^2 + 2s + 5}{s^2 + 3s + 2})
在信号流图中,将极点和零点表示为相 应的节点,并根据梅森公式的各项系数 确定各节点之间的传递关系。
02
信号流图基础
信号流图定义与构成
信号流图定义
信号流图是一种用于描述线性动 态系统数学模型的图形表示方法 ,通过节点和支路表示系统中的 信号传递和转换过程。
信号流图构成
信号流图由节点和支路组成,节 点表示系统的动态方程,支路表 示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信号流图的绘制方法
确定系统动态方程
根据系统描述,列出系统的动态方程。
2
梅森公式与信号流图在描述和分析线性时不变系 统时具有互补性,二者可以相互转换。
3
信号流图能够直观地表示系统各变量之间的传递 关系,而梅森公式则提供了对系统频率特性的分 析手段。
如何使用梅森公式进行信号流图分析
首先,将系统的传递函数 转换为梅森公式的形式。
根据极点和零点的位置, 判断系统的稳定性、频率 响应特性等。
在未来研究中的可能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变化,控制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 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利用梅森公式和信号流图进一步探索复杂系统的分析 和设计方法,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结合这些技术对控制系统 进行智能化分析和优化设计,提高系统的自适应和学习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二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稳态研究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二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稳态研究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二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稳态研究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稳态是自动控制原理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将通过实际的控制系统,研究动态性能与稳态的相关特性。

实验目的:1.理解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的概念。

2.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和稳态的影响。

3.掌握如何调节参数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

实验器材:1.控制系统实验装置。

2.控制器。

3.传感器。

4.计算机及相关软件。

实验步骤:1.将控制系统实验装置连接好,包括传感器和执行器。

2.设置基本的控制系统参数,如比例增益、积分时间和微分时间。

3.对系统进行稳态分析,记录输出信号的稳定值。

4.通过改变控制器的参数,观察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

例如,改变比例增益,观察系统的超调量和调节时间的变化。

5.改变积分时间和微分时间,观察系统的超调量和调节时间的变化。

6.对不同参数组合进行实验,总结参数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结论:1.比例增益的增大可以减小超调量,但同时也可能引起系统的震荡。

2.积分时间的增大可以减小偏差,但也可能导致系统的不稳定。

3.微分时间的增大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但也可能引起系统的震荡。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实际的控制系统,研究了动态性能和稳态的相关特性。

通过改变控制器的参数,可以调节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控制要求,选择合适的参数组合,以达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要求。

实验结果对于掌握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概念,以及参数调节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全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全

TaTLma KJe K
dMdML m dtdt
L
Tm
Ra J K eKm
——机电时间常数(秒);
Ta
La Ra
—电动机电枢回路时间常数 (秒)
若输出为电动机的转角q ,则有
TaTm
d 3q
dt 3
Tm
d 2q
dt 2
dq
dt
1 Ke
ua
Tm J
ML
TaTm J
dM L dt
—— 三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9
(1)根据克希霍夫定律可写出原始方程式
((23))式消LuLCcdd中去(titd)i中2d是utRc间2(中Cti1)变间C1量iR变dCti量idd后udt,ct,(t它)u输r与u(入tc输)(输t)出出uu微rc((tt)分)有方如程下式关系

T1T2
d 2uc (t) dt 2
T2
duc (t) dt
扰动输入为负载转矩ML。 (1)列各元件方程式。电动机方程式为:
TaTm
d 2w
dt 2
测输T速Km出发td为d电wt电测压机速w 反 K馈1e系ua数
Tm J
M反L馈 电TaJT压m
dM L dt
ua Kae ut Ktw e ur ut 12
(2)消去中间变量。从以上各式中消去中间变
量ua,e,ut,最后得到系统的微分方程式
线性(或线性化)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 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称为传递函数。
令线C性(s定)=常L[c系(t统)],由R下(s)述=Ln阶[r(微t)]分,方在程初描始述条:件为零
时[[aab,nnmbssdmdn进mt+ndn+dt行acmmbn(tm拉-r1)-(s1t氏ns)-am1变n+-1b1+…m换dd…1t+,nndd+1a1t得mm1bcs1(11到+ts)r+a关(t0b)]于0C]的RD(sM的s的a(()分s1s(分))=代sdbd为母)t1子为数cd传d多(tt多传方)r递项(项t程递函)式a式0函数c。b(0数tr) (t)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及动态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及动态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_卢京潮_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及动态性能3.3 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及动态性能3.3.1 二阶系统传递函数标准形式及分类常见二阶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其中,为环节参数。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KT K ,s, ()2Ts,s,K1化成标准形式2,n (首1型) (3-5) ,(s),22s,2,,s,,nn1,(s), (尾1型) (3-6) 22Ts,2T,s,111T1K1式中,,,。

,,,,,,Tn2KTTTK11、分别称为系统的阻尼比和无阻尼自然频率,是二阶系统重要的特征参数。

二阶系统的首,,n1标准型传递函数常用于时域分析中,频域分析时则常用尾1标准型。

二阶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22 D(s),s,2,,s,,,0nn其特征特征根为2,,,,,,,,,1 nn1,2若系统阻尼比取值范围不同,则特征根形式不同,响应特性也不同,由此可将二阶系统分类,见,表3-3。

表3-3 二阶系统(按阻尼比)分类表 ,分类特征根特征根分布模态,t1e ,,12,,,,,,,,,1 nn 1,2,t2e过阻尼,,tn ,,1e,,,, 1,2n,,tnte临界阻尼,,t,2n,,esin1,t0,,,1 n2,,,,,,j,1,, nn1,2t,,,2necos1,,,t欠阻尼 n57,sint ,,0n ,,,j, 1,2ncos,tn零阻尼数学上,线性微分方程的解由特解和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组成。

通解由微分方程的特征根决定,,t,t,tn12代表自由响应运动。

如果微分方程的特征根是,,且无重根,则把函数,,eee,,,?,?,12n称为该微分方程所描述运动的模态,也叫振型。

,t2,t,如果特征根中有多重根,则模态是具有,形式的函数。

tete,?(,,j,)t(,,j,)t如果特征根中有共轭复根,则其共轭复模态与可写成实函数模态ee,,,,j,,t,t与。

esin,tecos,t每一种模态可以看成是线性系统自由响应最基本的运动形态,线性系统自由响应则是其相应模态的线性组合。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集成化:智能控制技术将更加集 成化,能够实现多种控制技术的 融合和应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网络化:智能控制技术将更加网 络化,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和信息 共享。
绿色化:智能控制技术将更加绿 色化,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和环保 要求。
控制系统的网络化与信息化融合
网络化控制: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控
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状态空间法:通过建立状态空间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频率响应法: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极点配置法:通过配置系统的极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线性矩阵不等式法:通过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最优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基本概念:最优控制、状态方程、控制方程等 设计步骤:建立模型、求解最优控制问题、设计控制器等 控制策略: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非线性最优控制等 应用领域:航空航天、机器人、汽车电子等
动态性能指标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恢复到平衡状态 快速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恢复到平衡状态的速度 准确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恢复到平衡状态的精度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保持稳定状态
抗干扰性能指标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干扰后能够 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准确性:系统在受到干扰后能够 保持原有的精度和准确性
信息化控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智能化控制
融合趋势:网络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应用领域: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都将受益于网络化与 信息化的融合
控制系统的模块化与集成化发展
模块化:将复杂的控制系统分解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便于设计和维护 集成化:将多个模块集成为一个整体,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发展趋势:模块化和集成化是未来控制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 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

《自动控制原理》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7-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方法:时域法 ,根轨迹法, 频域法本节主要内容(1)在时域中求取离散系统的时间响应,指出采样器和保持器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2)在z平面上离散系统闭环极点与其动态性能之间的关系。

(3)离散系统的根轨迹分析(讲义没有,增加的)一.离散系统的时间响应及性能指标● 分析系统动态性能时,通常假定外作用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1t 。

● 如果可以求出离散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由)(/)()(z R z C z =φ, 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1/()(-=z z z R ,则系统输出的z 变换函数)(1)(z z z z C φ-= ● 通过z 反变换,可以求出输出信号的脉冲序列)(*t c。

● )(*t c 代表线性定常离散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作用下的响应过程。

● 离散系统时域指标的定义与连续系统相同。

● 根据单位阶跃响应)(*t c 可以方便地分析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

例7-28 设有零阶保持器的离散系统如图7-41所示,其中)(1)(t t r =,s T 1=,1=K 。

试分析该系统的动态性能。

(注Word 与PPT 中编号不同) 解 先求开环脉冲传递函数)(z G 。

因为)1()1(1)(2s e s s s G --+= 对上式z 变换,可得 ])1(1[)1()(21+-=-s s Z z Z G查z 变换表,求出 )368.0)(1(264.0368.0)(--+=z z z Z G 再求闭环脉冲传递函数632.0264.0368.0)(1)()(2+-+=+=z z z z G z G z φ 单位阶跃输入时:321632.0632.121264.0368.0)()()(----+-+==zz z z z R z z C φ 展开得:+++++++++=---------887654321868.0868.0802.0895.0147.14.14.1368.0)(z z z z zz z z z z C 由上式求得系统在单位阶跃作用下的输出序列)(nT c 为: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根据,...)2,1,0)((=n nT c 数值,绘图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课件)一、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各种控制方法,使系统在受到扰动时,能够自动地、准确地、快速地恢复到平衡状态。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类型、数学模型、稳定性分析、控制器设计等内容,帮助学员全面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 自动控制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按照预定规律运行的过程。

自动控制的核心在于控制器的设计,它能够根据被控对象的运行状态,自动地调整控制量,使系统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

2.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由被控对象、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组成的闭环系统。

被控对象是指需要控制的物理过程或设备,控制器负责产生控制信号,传感器用于测量被控对象的运行状态,执行器则根据控制信号对被控对象进行操作。

三、控制系统的类型1. 按控制方式分类(1)开环控制系统:控制器不依赖于被控对象的运行状态,直接产生控制信号。

开环控制系统简单,但抗干扰能力较差。

(2)闭环控制系统:控制器依赖于被控对象的运行状态,通过反馈环节产生控制信号。

闭环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强,但设计复杂。

2. 按控制信号分类(1)连续控制系统:控制信号是连续变化的,如模拟控制系统。

(2)离散控制系统:控制信号是离散变化的,如数字控制系统。

四、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微分方程模型微分方程模型是描述控制系统动态性能的一种数学模型,它反映了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微分关系。

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在不同时刻的输出值。

2. 传递函数模型传递函数模型是描述控制系统稳态性能的一种数学模型,它反映了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频率响应关系。

传递函数可以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到,它是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重要工具。

五、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通过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2. 根轨迹分析:通过分析系统特征根的轨迹,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例2-2的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d 2 x(t ) dx(t ) m f kx(t ) F (t ) 2 dt dt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后可得传递函数为
X ( s) 1 G( s) 2 F ( s) ms fs k
三、性质: ★
1、传递函数表达系统本身固有的动态性能,与输入量大
an c ( n ) (t ) an 1c ( n 1) (t ) ... a1c (1) (t ) a0 c(t ) bm r ( m ) (t ) bm 1r ( m 1) (t ) ... b1r (1) (t ) b0 r (t ), (n m)
2-2 微分方程(基本数学模型)
一、微分方程的建立(时域)
控制系统中的输出量和输入量通常都是时间 t 的函数。
很多常见的元件或系统的输出量和输入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 一个微分方程表示,方程中含有输出量、输入量及它们各自对时间 的导数或积分。这种微分方程又称为动态方程、运动方程或动力学 方程。微分方程的阶数一般是指方程中最高导数项的阶数,又称为 系统的阶数。
例2-1的RLC串联电路的微分方程为
d 2 u o (t ) du o (t ) LC RC u o (t ) u i (t ) 2 dt dt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后可得传递函数为
U o ( s) 1 G( s) U i ( s) LCs 2 RCs 1
本章只讨论解析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3.模型表示形式
a.时域:微分方程;b.复数域:传递函数,c.频域:频率特 性
三种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
线性定常系统
拉氏 s=jω 微分方程 变换 传递函数 频率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ppt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ppt
控制目标。
传感器
检测系统的状态或参数,并将 检测结果转换为电信号传输给
控制器。
调节机构
根据控制器的指令调整系统的 参数或结构,以实现系统的稳
定和性能优化。
02
控制系统基本概念
系统稳定性
01Biblioteka 0203稳定性的定义
一个控制系统在受到扰动 后能够回到原始状态的能 力。
稳定性的分类
根据系统响应的不同,可 以分为渐近稳定、指数稳 定和不稳定三种类型。
闭环控制系统
系统的输出反馈到输入端,通过反馈 控制提高控制精度。
03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
定义
传递函数是描述线性定常系统动 态特性的数学模型,它反映了系 统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形式
传递函数通常表示为有理分式的 形式,即 G(s) = num(s)/den(s) ,其中 s 是复变量,num(s) 是 分子多项式,den(s) 是分母多项
参数优化
根据系统性能指标,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以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 。
结构优化
对控制系统结构进行调整,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鲁棒性优化
提高系统对不确定性和干扰的抵抗能力,保证系统在各种情况下 都能稳定运行。
控制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硬件调试
对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调试,确保硬件设备正常工作 。
软件调试
自动控制的应用
工业自动化
航空航天
交通运输
智能家居
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 、自动化仪表等。
飞行器控制、卫星轨道 控制等。
自动驾驶车辆、列车控 制等。
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等 。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六版第二章ppt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六版第二章ppt

03
主要功能
实现航空航天器的导航、姿态控 制、推进控制等功能,确保航空
航天器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02
应用领域
包括飞机、导弹、卫星、火箭等 。
04
技术组成
包括导航系统、控制系统、推进 系统等。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01
02
03
04
定义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是用于家庭 居住环境的各种智能化控制系
统的总称。
应用领域
性质
传递函数具有多项式函数的形式,且在复平面上有极点和 零点。
应用
传递函数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中,如稳定性分 析、频率响应分析等。
方框图
定义
方框图是一种用方框和信号线组成的图形表示控制系统的方法。
组成
方框图由信号线、输入端、输出端、环节和连接线组成。
应用
方框图直观易懂,便于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在自动控制原 理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方框图的绘制和解读方法。
包括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 能家电、智能环境等。
主要功能
实现家庭居住环境的智能化控 制,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和便利
性,降低能耗。
技术组成
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 、网络通信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自动控制系统分为多种类型,如开环控制系统和 闭环控制系统、定值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线性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 统等。
自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 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对产品 质量的干扰,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节能减排
性能。
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包括:滞 后环节、超前环节、相位滞后-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二章 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二章  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1 1 − 20t v0 (t ) = ( + e )u (t ) 2 2
验证
dv0 + 20v0 = δ (t ) + 10u (t ) dt
1 1 − 20t ( + e )δ (t ) − 10e − 20t u (t ) + (10 + 10e − 20t )u (t ) 2 2 10e − 20t 10e − 20t = δ (t ) − + 10u (t ) + u (t ) u (t ) = δ (t ) + 10u (t )
2
1− ζ 2
ζ
ω =− d σ
s1 ωn√1-ζ2 β ζωn

ω d= 1 -ζ ω n
σ=ζω n
1− ζ
2
σ
ω d t r = tan −1 ( −
tr = 1 tan ( −
−1
ζ
1− ζ
)
2
ωd
ζ
π −β π −β )= = ωd ωn 1 − ζ
2
(2) 峰值时间 t p 过渡过程曲线到达第一个峰值所需时间。 将y(t)对时间t求导,并令其等于零,可求得峰值时间 t p , 即:
二阶系统的响应
dr d 2r dy d2y b b a a y + + = + + b0 r 1 0 2 1 2 2 dt dt dt dt
上式的拉氏变换:
s 2 y ( s) − sy (0 − ) − y ' (0 − ) + a1sy ( s) − a1 y (0 − ) + a0 y ( s) = b2 s R( s) − b2 sr (0 ) − b2 r ' (0 ) + b1sR( s) − b1r (0 ) + b0 R( s)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ppt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ppt

03
非线性控制系统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
非线性特性
01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如放大器、继电器等。
复杂的动力学行为
02 非线性控制系统具有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如混沌、分
叉、稳定和不稳定等。
参数变化范围广
03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参数变化范围很广,如电阻、电容
、电感等。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线性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与评价
性能指标
衡量一个控制系统性能的好坏,需要使用一些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超调量、稳态误差等。
性能分析
通过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可以评价一个控制系统的优劣。例如,响应时间短、超调量小、稳态误差小的系统性能较 好。
系统优化
根据性能分析的结果,可以对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例如,可以通过调整 控制器的参数,减小超调量;或者通过改变系统的结构,减小稳态误差。

采样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描述函数法
描述函数法是一种分析采样控制系统的常用方法,通过将连续时间 函数离散化,用差分方程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
z变换法
z变换法是一种将离散时间信号变换为复平面上的函数的方法,可 用于分析采样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状态空间法
状态空间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状态变量的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复杂的采 样控制系统。
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总结词
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
详细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至关重要。例如 ,在飞机系统中,通过使用自动控制原理,可以实现飞 机的自动驾驶和自动着陆等功能,从而提高飞行的精度 和安全性。在火箭和卫星中,通过使用自动控制原理, 可以实现推进系统的精确控制和姿态调整等功能,从而 保证火箭和卫星能够准确地进行轨道变换和定点着陆。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解 根据系统的物理特性,可写出以下微 分方程
ui (t ) − uc (t ) = uo (t ) duc (t ) uc (t ) + i (t ) = C dt R1 uc (t ) = R2i (t )
进而可得
U i ( s) − U c ( s) = U o (s) R1Cs + 1 U c ( s) I (s) = R1 U o ( s ) = R2 I ( s )
2.2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
引言: 引言:传递函数是在拉氏变换基础上引 申出来的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不 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特性,而且可以 用来研究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对系统 性能的影响。经典控制理论中广泛应用 的根轨迹法和频域法,就是以传递函数 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传递函数是 经典控制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数 学模型。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 零点:传递函数中分子多项式为零的值称为传 递函数的零点,通常用Zi 表示,在复平面坐标 中用“0”表示。 极点:传递函数中分母多项式为零的值,称为 传递函数的极点,通常用Pj表示,在复平面坐 标中用“X”表示。
零、极点可以是实数、复数(若为复数则 共轭成对出现),在复平面上总能找到 相对应的一点,故系统的传递函数与复 平面有相应的对应关系。因此在传递函 数分子多项式和分母多项式互质时,传 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也表征了系统 的动态性能。
(2-2)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零 初始条件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输入是 在 t = 0 以后才作用于系统,因此,系统 输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在 t ≤ 0 时均为零; 二是指输入作用于系统之前,系统是 “相对静止”的,即系统输出量及各阶 t≤0 导数在 时的值也为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阶系统的稳定的条件: a0 > 0
例: 考虑系统的响应 C1 Vi(t) ± 应用电路理论: i(t) C2 V0(t)
1 t 1 vi = idt + iR + ∫ c1 − ∞ c2 1 t v0 = iR + idt ∫ c2 − ∞

t
−∞
idt
dv0 dvi 1 c1 + c2 + + v0 = vi dt Rc1c2 dt Rc2
如果系统的特征根相等,系统的响应:
k1 k2 Ynat ( s ) = Yzero − state ( s ) = + s − s1 ( s − s1 ) 2
ynat (t ) = y zero − state (t ) = k1e + k 2te
s1t
s1t
欠阻尼响应 如果系统的特征根是复数根,s1 , s2
二阶系统的响应
dr d 2r dy d2y b b a a y + + = + + b0 r 1 0 2 1 2 2 dt dt dt dt
上式的拉氏变换:
s 2 y ( s) − sy (0 − ) − y ' (0 − ) + a1sy ( s) − a1 y (0 − ) + a0 y ( s) = b2 s R( s) − b2 sr (0 ) − b2 r ' (0 ) + b1sR( s) − b1r (0 ) + b0 R( s)
s1 , s2 = − a1 ±
2 a1 − 4 a0 2
现考虑如下的二阶系统
dr dy d2y + a1 + a0 y = b1 + b0 r 2 dt dt dt
上式的拉氏变换:
Y (s) =
sy (0 − ) + y ' (0 − ) − b1r (0 − ) Y ( s) = T ( s) R( s) + s 2 + a1s + a0
= − ± jω
分子 分子 = Ynat ( s ) = Yzero − state ( s ) = s2 + a1s + a0 ( s + a − jω )( s + a + jω ) 分子 = ( s + a) 2 + ω 2
2 − − −
b2 s 2 + b1s + b0 初始条件项 y(s) = 2 R( s) + 2 s + a1s + a0 s + a1s + a0 初始条件项 = T ( s) R( s) + 2 s + a1s + a0
系统的特征多项式
s 2 + a1s + a0 = ( s − s1 )( s − s2 )
b0 A b0 A − a0t − + y (0 ) − y (t ) = u (t ) e a0 a0
1 τ = a0
y(t)
b0A/a0
y(0-)
5/a0
例: 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3 T (s) = s+3
求系统的响应
r (t ) = 6u (t )
y (0 − ) = 10
y (0 − ) − b1r (0 − ) Y ( s) = T ( s) R( s) + s + a0
3 6 10 6 4 Y (s) = = + ( )+ s+3 s s+3 s s+3
y (t ) = (6 + 4e −3t )u (t )
a b c
控制系统的运动分析
过阻尼响应 如果系统的特征根 s1 , s2 是不等实数,系统的响应:
k1 k2 Ynat ( s ) = Yzero − state ( s ) = + s − s1 s − s2
ynat (t ) = y zero − state (t ) = k1e s1t + k 2 e s2t
临界阻尼响应
这里:
R= 1 10
c1 = c2 = 1F
vi (t ) = u (t )
dv0 + 20v0 = δ (t ) + 10u (t ) dt
a0 = 20
b1 = 1
b0 = 10
b1s + b0 v0 (0 − ) − b1vi (0 − ) v0 ( s) = R( s) + s + a0 s + a0 1 1 s + 10 1 2 ( )= + 2 = s + 20 s s s + 20
1/sC1 V0(s) Vi(s) ± R 1/sC2
1 1 R+ s+ V0 ( s ) sc2 Rc2 T (s) = = = c1 + c2 Vi ( s ) R + 1 + 1 s+ sc1 sc2 Rc1c2 s + 10 T ( s) = s + 20 1 1 s + 10 1 V0 ( s) = T ( s ) R( s ) = ( )= 2 + 2 s + 20 s s s + 20
1 1 − 20t V0 (t ) = ( + e )u (t ) 2 2
考虑如下一阶系统
dy + a0 y = b0 r dt
r (t ) = Au (t )
问: Y ( s ) ?
R( s) =
A s
b0 A y (0 − ) Y ( s) = + s ( s + a0 ) s + a0 b0 A b0 A − y (0 ) − a0 a0 = + s + a0 s
控制系统的运动分析
一阶系统的响应
dy dr + a0 y = b1 + b0 r dx dt
sY ( s ) − y (0 − ) + a0Y ( s ) = B1sR ( s ) − b1r (0 − ) + b0 R ( s )
b1s + b0 y (0 − ) − b1r (0 − ) y (0 − ) − b1r (0 − ) R( s) + Y (s) = = T ( s) R( s) + s + a0 s + a0 s + a0
1 1 − 20t v0 (t ) = ( + e )u (t ) 2 2
验证
dv0 + 20v0 = δ (t ) + 10u (t ) dt
1 1 − 20t ( + e )δ (t ) − 10e − 20t u (t ) + (10 + 10e − 20t )u (t ) 2 2 10e − 20t 10e − 20t = δ (t ) − + 10u (t ) + u (t ) u (t ) = δ (t ) + 10u (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