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后果》详细分析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考点整理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考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fedb51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3.png)
社会学概论要点孔德(法)——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实证主义社会学区: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分别秩序和进步。
观察、实验、比较、历史法来研究是人类社会斯宾塞(英)——《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人物+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涂尔干(法)——《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形成时期代表人物】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社会团结理论(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之间相同性与相似性特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失范理论提出者;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历史分析韦伯(德)——《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学术与政治》【形成时期代表人物】核心概念:合理性理解社会学、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理想类型组织科层制度理论(又称官僚制)合法性统治分类:1.超凡魅力型——典型的超凡魅力型权威在先知、圣徒和宗教领袖所建立的组织中可以看到。
2.传统型——最典型的形式是家长制、世袭制和封建制。
3.法理型——典型形式就是科层制。
城市群理论——琼•戈特曼提出印象管理(拟剧论)——戈夫曼常人方法论——加芬克尔初级群体——库利内、外群体概念——萨姆纳参照群体——海曼“分工理论”最早阐述者:亚当·斯密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戴维斯、摩尔社会分层理论——帕累托(精英理论)——《普通社会学总论》社会流动——索罗金——1927年*【集体行为理论代表】:奥尔森——搭便车理论勒庞——乌合之众理论(当许多的个人一旦构成一个群体时,就会产生独特的集体心理,即“群体心理特征”斯梅尔瑟——价值累加理论认为,不能单纯地从心理的角度来解释集体行为,而应该把集体行为的形成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
导致集体行为的发生需要六个因素:结构性助因、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促发性因素、行动动员、社会控制。
第 1 章:社会学概述
![第 1 章:社会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076434b52d380eb62946d70.png)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
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劳资矛盾加剧、贫富分化扩大、城市问题等。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自然科学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和各种非科学学说,而自然科学对传统观念和神学体系的猛烈冲击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和成功,使社会思想家赞叹、效法,他们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为指导,提出了"自然的社会理论"。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1)社会统计的发展;(2)社会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
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二、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一)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孔德对社会学创立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科学的分类。
孔德将科学依次划分为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最后是社会学,社会学是科学之"皇后"。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
社会学包括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社会静力学主要研究社会协调问题,是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
社会动力学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社会动力学从属于社会静力学的。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3、研究方法。
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历史法。
4、孔德社会学思想的缺陷:一是唯心主义;二是形而上学即反辩证法。
(二)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
在欧美社会科学界,马克思被认为首先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5b9b87d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7.png)
身体与自我认同
在高度现代性的时代,“外貌已成为自我反思规划 的核心因素……身体成为现代性的反思性的一部 分。” 《现代性的后果》
也就是说,身体在构建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穿着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身体的保 护手段,它明显地也是符号表演的手段,即赋予 自我认同叙事特定外在形式的手段。”
我们穿什么品牌的服装、喝什么品牌的酒与咖啡、 驾什么样的车,住什么规格的房子都对自我认同 产生深远的影响。
引论 第一章 高度现代性的轮廓 第二章 自我:本体的安全和存在性焦虑 第三章 自我的轨道 第四章 命运、风险与安全 第五章 经验的存封 第六章 自我的磨难 第七章 生活政治的兴起
第一章 高度现代性的轮廓
《第二次机会》引出高度现代性世界的拓展影响 到了人们生活的中的最为个人化的部分:自我认 同。 “由于现代性制度的导入所引起的日常生活的嬗变, 从而与个体生活进而也与自我以一种直接的方式 交织在一起。”
第四,被传递的经验无处不在。随着媒体 的日益全球化,五花八门的环境进入人们 的视野。电视和报纸对潜在的生活方式多 样性选择提供了可能。
“在生活风格多样化的世界中,策略性的生 活规划显得特别重要。生活规划是依据自 我的个人经历而动员起来的、准备未来行 动的手段。”生活规划预设了安排时间的特 定模式,同样也依从于对过去的解释。
吉登斯的思想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梳理对西方社会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 思想家的经典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涂尔干、马克思和 韦伯 著作《资本主义和近代社会理论: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 著作分析》(博士论文)
第二阶段:集中全力研究社会理论的方法论问题(结构二 元性、双重解释学) 著作:《社会学方法的新原则》
自我的特征
三、自我的主体能动性 “自我实现蕴含着对时间的控制”,即建立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c1eea9858fafab069dc02f3.png)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安东尼·吉登斯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2000年7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社会学领域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
作者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
他认为,在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盛期现代性”时期。
在这一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化。
由此,他更现实地考察了许多人备加褒扬的现代性的各种严重后果,并且探讨了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的出路。
说起“现代性”这一词汇,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甚至经常提起,但是若要对“现代性”这个词语进行准确的解释、精准的描述它的特征以及了解它从何而来,恐怕很少有人反思过这一问题。
关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否处于现代化时期,或已经超越现代化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后现代化时期以及现代化具体带来的后果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在吉登斯所著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进行了全面的解答。
作者吉登斯对于现代性的本质以及传统社会形式与现代性的特殊关系等问题都以自己的全新视角进行解读,同时也为处于现代性的双重后果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条乌托邦式的现实主义道路。
该著作从宏观角度对现代性进行较为透彻且全面分析,然而却存在着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的立场对现代性过程进行分析的局限,尤其体现在对现代性的四个分析维度方面。
作者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对于现代性问题的阐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现代性的定义、现代性的特征、现代性的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四个维度以及现代性的后果及态度。
该书按照文化与认识论研究的笔调对于现代性做出制度性分析。
01现代性的定义作者首先开门见山的提出对现代性的具体定义,即“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这将现代性与一个时间段和一个最初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它的那些主要特征却还仍然在黑箱之中藏而不露。
”从作者对现代性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获取到现代性是一个时空的概念,现代性发生的时间以及地理位置,现代性包括了社会生活以及组织模式的方方面面。
《现代性的后果》详细分析报告共78页
![《现代性的后果》详细分析报告共78页](https://img.taocdn.com/s3/m/d392a4ce14791711cd79175d.png)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谢谢!
78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优选.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优选.](https://img.taocdn.com/s3/m/41f5465702020740bf1e9b28.png)
读书笔记—现代性的后果一、抽象体系与亲密关系的转变1、抽象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大量前现代秩序所缺乏的安全。
对抽象体系的信任既是时空延伸的条件,也是现代制度(而非传统世界)所提供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的普遍性条件。
在现代性条件下,就本体性安全而言,这种嵌入进抽象体系的常规是关键性的,然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脆弱的心理奇特方式。
2、亲密关系的转变包括以下几层意思:①现代性的全球化倾向与日常生活中的地域性时间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
②自我构建作为一种反思性的“项目”,是现代性的反思性的一个基本部分;个人必须在抽象体系所提供的策略和选择中他或她的身份认同。
③建立在基本信任之上的自我实现的趋势:这种基本信任在个人化的情境下只有通过自我向他人“敞开胸怀”才能得以确立。
④个人和作为“关系”的情感纽带的建构受到相互自我开放的引导。
⑤对自我实现的关心,不仅是个人对几乎无法控制的带威胁性的外部世界的自恋式的防卫,而且部分地也是向全球化影响对日常生活环境冲击的一种积极调适。
二、信任与个人关系在个人的早起发展过程中,对自我认同的稳定环境和周围环境(本体性安全)的基本信任,最初并不是建立在一种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意义上的。
相反,如我们注意到的,它是从对个人的信任中派生出来的,而且,它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建立起一种无疑会持久存在于生活中的信任他人的需要。
对个人的信任建立在回应和它所包含的相互关系之上:相信他人的诚实是自我诚实和可靠干的一种最初来源。
对抽象体系的信任为日常的可信赖性提供了安全保障,但是它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满足个人信任关系所提供的相互性和亲密性的需要。
现代性对大规模的官僚组织的控制和“大众社会”的一般影响所导致的结果,是私人领域被“非制度化”了。
换句话说,公众生活领域“过于制度化了”,其结果是个人生活变弱了,市区了原有的固定参照,由此人类的主体性发生了转向,在自身内部去寻找意义和稳定性。
三、现代世界中的风险与危险1、风险强度。
论吉登斯现代性理论及其启示
![论吉登斯现代性理论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67e0c734a7302768f993902.png)
论吉登斯现代性理论及其启示作者:周媛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1期摘要:《现代性的后果》是吉登斯在现代性领域的代表著作,整本书集中探讨了围绕现代性的核心问题,既建立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又具有独树一帜的吉登斯式风格。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这几部分的划分大体上勾勒出了整本书的框架:第一部分,吉登斯站在先前学者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现代性的“断裂”特征和其三个动力机制;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了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和全球化维度;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要是围绕着信任、安全、风险这几个核心概念展开的讨论;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则是吉登斯自己的关于现代性社会的构想。
关键词:现代性;动力机制;制定性维度;全球性维度《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吉登斯对现代性的解构还是非常透彻的。
本书的第一、二部分,主要是遵循着这样的思路:首先,吉登斯给出了自己对现代性的定义,强调了现代社会的“断裂性”。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现代社会与历史产生断裂了呢?由此,又引出了现代性的三大动力机制;三大动力机制成为可能,离不开现代社会的“信任”,而“信任”又与“风险”并存。
最后,吉登斯又站在较为宏观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和全球化维度,将前文的分析放入了更大的背景之中。
一、何谓现代性在本书的导言部分,吉登斯就先给出了自己对现代性的定义: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1 在另一本书中,吉登斯给出了类似的描述:“我是在很寬泛的意义上使用‘现代性’这个术语的。
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
‘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只要我们认识到工业主义并非仅仅是在其制度维度上。
”2; 与利奥塔等颇具特色的“后现代”视角不同,吉登斯认为,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迈入所谓的后现代性,而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现代性后果比从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严重的时期。
读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权威资料]
![读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08656ca58fafab068dc0239.png)
读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权威资料] 读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吉登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现代性的反思性、动力机制、制度性维度,并对现代社会信任的产生和信任风险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提出现代性后果的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乌托邦现实主义的道路。
笔者通过对书中脱域机制,尤其是专家系统的理解,结合当代中国凸显的专家体系问题进行反思,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现代性;专家体系;思考C911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3)25-0138-02放下《现代性的后果》,理智和情感都备受触动。
吉登斯在书中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现代性进行了制度性分析的解释。
在我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现代性时,深入了解“现代性以及可能会出现在本时代彼岸的后现代秩序的性质”[1]3,更易产生共鸣,抑或发现问题。
安东尼?吉登斯是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学术一直处于当代社会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前沿。
《现代性的后果》是其社会思想脉络的第二阶段[2],即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现代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系统阐述其“现代性思想”过程中的一部代表作。
吉登斯认为,在20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一个高度现代性的时期,它与传统社会发生了“断裂”,全球化的特点使得“新的”风险纷纷出现,或者隐藏在现代性的浓雾下。
在书中,他对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制度性维度,以及相关的信任、风险、危险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提出现代性后果(严重后果)的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乌托邦现实主义的道路,防范不适应反应,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但是,在思考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过程中,笔者对现代生活中出现的“砖家叫兽”?的争议进行了反思,并设想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有所助益。
一、现代性思想的产生的基础:反思性吉登斯反对诸如“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等一系列在21世纪即将到来时(此书首版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时代转变出现的新的术语;他采用学者们对利奥塔等人提出的后现代性观点的典型回应——“一种首尾一致的认识论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人们能够获得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普遍性知识”[1]21——的不同路径: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论的”解释。
现代性的后果 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 吉登斯](https://img.taocdn.com/s3/m/dce9f12ef111f18583d05a6f.png)
现代性之后果——吉登斯本书的作者是安东尼吉登斯,英国作家、学者。
生于英格兰伦敦北部,现任剑桥大学教授。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的顾问。
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与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师级学者。
早年曾在赫尔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
他的首份教职是1963年在英格兰莱斯特大学授课,后转入剑桥大学,1970年被聘为剑桥皇家学院院士,担任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吉登斯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1)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反思;(2)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3)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4)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5)第三条道路等。
目前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英国和欧洲的政治发展。
这本书共分成六个部分,主要脉络是什么是现代性,什么促生了现代性,现代性的特征,现代性的后果以及后现代性,后现代性也是吉登斯设想的乌托邦现实主义展开对现代性后果的论述的。
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在一些资料中查到现代性的定义是这样的,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和组织形式呈现代化的趋势,它是一个时间段社会生活状态或组织模式的代称。
在本书中,吉登斯的现代性有四个方面:首先,从时空视角入手,“现代性”有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现代性产生的时间是17世纪后封建时期,地理位置在欧洲,现代性最开始是从欧洲产生发展的,后来波及到全世界,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现象。
其次,就其具体表现来说,现代性指的是社会生活,组织模式以及行为制度等,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全球意涵的社会组织模式。
再次,就其实质来说,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大略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
(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最后,现代性的后果是全球化。
个体化视角下我国青年结婚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个体化视角下我国青年结婚率下降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0266d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4.png)
个体化视角下我国青年结婚率下降的原因分析作者:孙丽敏来源:《西部学刊》2024年第01期摘要:婚姻问题是家庭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近几年我国政府发布的结婚登记统计数据显示结婚率趋向逐年下降,在个体化的理论框架下从现代性和网络媒介这两个原因维度对其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个体化的进程在帮助青年解放思想和提供生活便捷的同时,导致了心理空间的抑郁孤独频发,而媒介网络催生脆弱的网恋形式、真实婚姻生活的媒介呈现、各类电子产品娱乐的精力消耗,以及高度的劳动内卷都使得青年无暇走入婚姻并且更加慎重选择进入婚姻。
关键词:结婚率下降;个体化;现代性;网络媒介中图分类号:C91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1-0165-04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Marriage Rate AmongYouth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izationSun Limin(School of Sociology and Law,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0)Abstract: Marriag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areas in the field of family sociology. In recent years, the marriage registration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ve showed that the marriage rate tends to decline year by year.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dividu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decrease from two dimensions: modernity and network media, and finds that the process of social individualization helps young people to liberate their minds and provides convenience in life, while also leading to frequent feelings of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in their psychological space. Furthermore, the factors to make young people with no time to enter marriage and more cautious in their choice to marry are various, such as the fragile forms of cyber love created by the media network, the portrayal of real married life in media, the consumption of energy through various electronic entertainment products, and intense labor competition, and etc.Keywords: decline of marriage rate; individualization; modernity; network media民政部官网发布的民政数据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 224.7万对,结婚率为9.0‰;2016年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 142.8万对,结婚率为8.3‰;2017年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 063.1万对,结婚率为7.7‰;2018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 013.9万对,结婚率为7.3‰;2019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927.3万对,结婚率为6.6‰;2020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814.3万对,结婚率为5.8‰;2021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764.3万对,结婚率为5.4‰;截止到2022年第三季度我国共结婚登记544.5万对[1],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婚率趋向逐年下降。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报告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510d8dd26fff705cc170a3b.png)
2014-3-6
三、时空分离的结果—脱域
脱域: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 中,从通过对不确定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 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两种脱域机制:象征符号(symbolic tokens)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吉登斯着重介 绍了货币这种象征符号。
四、现代性的反思性
2014-3-6
谢谢大家
2014-3-6
2014-3-6
Hale Waihona Puke 第五部分 对现代性的超越2014-3-6
一、驾驭猛兽
现代性的不确定性。因素:未预期的后果, 社会知识的反思性。
现代性的不确定性使得对其很难驾驭,产 生许多严重的现代性后果。 如何驾驭:构建一个乌托邦现实主义社会。
对后现代的期许:多层次的民主参与、超 越匮乏型体系、技术的人道化、非军事化。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报告
报告人:安利鹏
2014-3-6
作者安东尼· 吉登斯简介
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 1938年出生于北伦敦的埃德蒙顿, 197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 任教于莱切斯特大学、西蒙· 弗雷泽 大学,1997年起任伦敦政治经济学 院院长。 吉登斯一直处于当代社会学理论与 实践的发展前沿,其著作综括了近 三十年来的社会政治变革,尤以构 成理论和“第三条道路”的学说为 全球学界所瞩目。 它的主要著作还有:《社会学》 (1982)、《社会的构成》 (1984)、《民族国家与暴力》 (1985)、《超越左与右》 (1994)、《第三条道路》 (1998)。
2014-3-6
后果二:信任与风险(微观层面)
吉登斯信任定义 现代性下的信任 抽象体系与信任 信 专业知识与信任 任 本体安全与信任 个人关系与信任 个人认同与信任 亲密关系的转变
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
![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https://img.taocdn.com/s3/m/1b0a8c8abceb19e8b8f6baec.png)
对“现代性”的理解
• 将“现代性”理解为“现代社会生活”或“现代世界”。 持这种理解的人往往把“现代性”等同于“现代社会形 式”,然后从制度、结构及存在形态等方面来对它进行具 体描述。 • 将“现代性”理解为贯穿在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某种内 在精神或体现、反映这种精神的社会思潮。从这种角度来 加以理解的“现代性”,往往成为“现代主义”或“现代精 神”的同义词。 • 将“现代性”理解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物(在时间 和空间上) 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性质或品质,以及人们对这些 特殊性质或品质所获得的某种体验。
对知识的反思性调整
• 现代性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并 通过这一过程)被建构起来的。“反思性,是对 所有人类活动特征的界定”,但是在传统社会和 现代社会中,反思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 传统社会:反思被限制为重新解释和阐明传统, 以至于在时间领域中,“过去”的方面比“未来” 的方面更重要。 • 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思存在于这样的事实中,即 社会实践总是受到这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 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特征, 并由此使得知识成为制度组成和转型中的一种建 构要素。
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资本主义
• 资本主义指的是一个商品生产的体系,它 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雇佣劳动 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这种关系构成了阶级 体系的主轴线。 • 资本主义社会有以下几个特征:资本主义 企业强烈的竞争与扩张本性;经济与其他 社会领域的彼此隔离或者经济关系对其他 关系的极大的支配性;私有制和国家对于 资本积累的依赖等等。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b4b3a6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43.png)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现代性后果》一书由英国作家安东尼·吉登斯所著,为考察现代性的本质及其与传统社会形式的特殊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相当吸引人的视角。
作者以一种杰出的方式,吸收了自古典社会学家以来的社会思想传统,并且让不同的理论家们作为对手相互竞争,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以下是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1(一)主要包括本书第一部分的导言、现代性的断裂、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社会学与现代性等四部分内容。
本文是笔者阅读这五部分的内容后作出的知识梳理,以达到加深记忆,巩固阅读效果的目的。
在文书的导言部分,作者指明了写作的侧重点是依据文化与认识论的笔调。
对于何为现代性,作者认为将现代型与时间段和地理位置联系起来并不能真正揭示现代性的主要特性。
作者通过分析一些关于新时代的专业术语,指出此类现象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制度转变上,认为我们正在从建立在物质产品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体系向主要地与信息相关的社会体系转变的讨论。
并得出结论:认为这些争论更关注的是哲学和认识论的问题。
作者通过分析利奥塔的扬弃“宏大叙事”的观点及一般意义上的对利奥塔的回应(认为一种首尾一致的认识论是可能存在的)。
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
作者认为为了说明我们对于自身的迷茫(即认为关于社会组织的系统性知识是不可能获取的),这些迷茫主要是源自我们被超出我们控制的无法理解的事件所困扰,就必须重新审视现代性的特征。
作者提出的论点的出发点是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论”的解释。
所谓断裂,是指现代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作者认为理解断裂的性质,是分析现代性究竟是什么并诊断今天它对我们产生的种种后果的必不可少的开端。
在现代性的断裂这一部分内容,作者分析了现代性在内涵和外延上断裂的特点。
并指出了现代性的断裂特性未能受到重视的原因(原因之一是长久以来受到社会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可以按照一条“故事主线”来描绘历史)并提出了取代进化论的叙事或者结构其故事主线,即不能把历史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或者不认为它体现了某种组织与变革的统一性原则。
大学社会学概论考试(习题卷2)
![大学社会学概论考试(习题卷2)](https://img.taocdn.com/s3/m/3bfb18e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8.png)
大学社会学概论考试(习题卷2)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76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社会问题是一种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偏离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社会状况,这种观点来自于社会问题研究理论中的A)社会解组理论B)价值冲突理论C)社会病理学D)社会建构理论答案:B解析:2.[单选题]社会病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A)社会整合理论B)社会有机体理论C)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D)社会冲突理论答案:B解析:3.[单选题]“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这指的是文化的A)创造性B)习得性C)共享性D)累积性答案:B解析:4.[单选题]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答案:D解析:5.[单选题]再社会化又称作A)基本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反向社会化答案:C解析:D)文献法答案:B解析:7.[单选题]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 )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答案:C解析:8.[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A)大有机体B)超有机体C)进化有机体D)聚合有机体答案:B解析:9.[单选题]“推一拉”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A)博格B)雷文斯坦C)斯宾塞D)涂尔干答案:B解析:10.[单选题]社区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 )于1887年在其著作《社区与社会》中提出的。
【 】A)韦伯B)滕尼斯C)孔德D)吉登斯答案:B解析:11.[单选题]刘易斯.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A)《社会行动的结构》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C)《冲突的社会功能》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答案:C解析:13.[单选题]拟剧论的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贝尔B)赖斯比特C)戈夫曼D)卡斯特答案:C解析:14.[单选题]技术决定论”强调技术发明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这种理论的代表者是( )A)奥格本B)帕森斯C)布莱克D)托夫勒答案:A解析:15.[单选题]规模上来说,( )人群体是最稳定的群体。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4ccf0f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7d.png)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总结阅读了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一文后对于现代性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它让我认识到现代化对社会的发展在具有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也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其两面性,对社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其风险的一面,下面是在看完现代性的后果一文后,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和自己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断裂;现代性有三个动力机制:时空的延伸和分离、脱域机制、对知识的反思性;现代性有四个基本的制度性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和监督体系,由此所导致的全球化也有四个维度: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名族国家体系、国际劳动分工和世界军事秩序。
结果,现代性与全球化交织的现代社会有着不确定的风险。
但是吉登斯认为,同时卷入到现代性进程中的四种运动(劳工运动、民主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可以化解这些风险,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光明的前景。
1.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动力机制(1)基本特征:断裂究竟什么是现代性呢?吉登斯认为要理解现代性就要先弄明白提出该论点的“出发点”,即“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论的解释”,吉登斯分析现代性的一个特点是他不像很多社会理论家所认为的现代性的出现是随着某一既定的发展线索内部自身演进的结果,他认为现代性在历史发展中有其特殊的阶段,也就是说,非延续性或者说是断裂时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断裂是指现代化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吉登斯认为这是诊断今天现代性对我们产生的种种后果的必不可少的开端。
(2)动力机制吉登斯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的传统是断裂的,而使它与先前其他时代区别开来的最为明显的性质就是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这一动力机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而是脱域机制的发展;三是知识的反思运用。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的所谓的秩序的问题,实际上是“时空分离”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分离的过程中形成现代性的整体特征的。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1ff8450f46527d3240ce03c.png)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姓名:尚砚娜学号:ZY1017117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它是一部优秀的从新的视角来研究现代性的专著,作者独到的分析令人信服。
当大家都在关注所谓的“后现代”的时候,安东尼·吉登斯却指出,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而是处于“盛期现代性”时期。
现代性是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对于现代性的伴随物,作者作了深刻的分析,对集权主义、生态环境的恶化、核武器的威胁作了详细地分析。
此外,还对现代人的心态作了独到的分析,对“现代性”进行来比较全面的诊断,并试着开出治疗的方子。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收获。
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现代性是一个十分复杂和难以言说的话题。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
”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程来看,没有源于文化观念、思想观念的自觉启蒙运动,现代性就不会发生;即便发生了,也不能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不能抵御传统的不断侵蚀,最终无法坚持下来。
启蒙及其张扬的思想观念的价值潜在地制约着现代性的生成和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的思想家和人文主义者能够直面现代性问题,能够反思、批判现代性的负面价值及其后果。
现代性作为一种观念,是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只有现代的思想才能创造出现代的世界。
因而,现代性开始于文艺复兴的思想革命,这一革命又反过来孕育了一系列其他革命——政治的、经济的、工业的、技术的、社会的、心理的和文化的革命。
现代性通过众多的机构——公司、学校、官僚、交通、媒体、通讯、实验室以及大城市得以传播。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理念的话,大量复杂的现代技术和机构是无法运转的。
最早提出“后现代”概念的是英国画家查普曼,他在1870年以此指称比法国印象派绘画更前卫的作品。
恰好在100年之后即1970年,博德里拉、利奥塔和哈桑等理论家重新启用该概念,宣称在当代高科技媒体社会中,新近出现的变化和转型过程正在产生一个新的后现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1982) 《社会的构成》(1984) 《民族国家与暴力》(1985) 《现代性的后果》 (1990)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1994) 《超越左与右》(1994) 《第三条道路》(1998)
《现代性的后果》内容简介
吉登斯在书中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 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他认为, 在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 而是进入了‚盛期现代性‛时期。在这一时期, 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化。由 此,他更现实地考察了许多人备加褒扬的现代性 的各种严重后果,讨论了极权的增长、经济增长 机制的崩溃、生态环境的破坏、核冲突与大规模 战争等问题,并且探讨了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的 出路。
第三、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突出成果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民族国 家与暴力》一书上。该书主要从军事暴力的角度分析 了世界史的演进过程。在吉登斯看来,世界的演进过 程是一个从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向民族国家演化 的过程,军事暴力在推动这一演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独 特的作用。它着重分析了民族国家的产生、面貌及其 内在张力,反映了吉登斯深厚的人文关怀。
《现代性之后果》只是吉登斯一系列有关现代性的 著作中的第一本,继它之后,吉登斯又连续出版了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隐私关系的转变》、《在 左与右的背后》(也译为《超越左与右》)等,从宏 观制度的层面进到微观个人的层面,一层一层地剥开 现代性的外衣。
《现代性的后果》思考题
1.现代性的含义 2.吉登斯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3.吉登斯现代性的四维制度模式 4.吉登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5.后现代性
在大多数学术文献中,‚现代‛一词被认为主要是 指大约从17 世纪开始以来的这一段历史演变时期,在 这之前的历史演变过程则被称为‚古代‛和‚中世 纪‛ 。
2. “现代主义”
(1)广义的‚现代主义‛指的是由波德莱尔在 19 世纪中期首先加以揭示,然后在从19 世纪下半 叶直到20 世纪60 年代之间的各种‚先锋艺 术‛( 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 义、超现实主义、建构主义、表现主义、波普艺 术、新现实主义、事件艺术、概念艺术等) 以及 相关的哲学与社会理论中得到体现和张扬的那样 一种对‚现代性‛或‚新奇性‛永恒地加以追求 的精神。 不断地批判和否定既存的‚现代‛,用新的 ‚现代‛来取代已经或即将成为‚过去‛的老的 ‚现代‛,就是广义的‚现代主义者‛们的伟大追 求。
在他看来,主体与结构的建构并不是一种二元论的 关于两种全然独立的既定的现象的组合,而是一种二 重化的过程。根据结构二重性原理,社会系统的结构 性特征,既是其不断组织的实践的条件,又是这些实 践的结果,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人的,它不应该简单 等同于对主体的外在制约,恰恰相反,它既有制约性 又同时赋予行动者以主动性。
(2)将‚现代性‛理解为贯穿在现代社会生活过 程中的某种内在精神或体现、反映这种精神的社 会思潮。从这种角度来加以理解的‚现代性‛,往 往成为‚现代主义‛或‚现代精神‛的同义词。 (3)将‚现代性‛理解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与 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 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性质或 品质,以及人们对这些特殊性质或品质所获得的某 种体验。
大卫· 格里芬在讨论‚现代性‛概念时提出,既 有‚从社会的、社会学家的、政治哲学家的、经 济和社会历史学家的观点出发‛来加以讨论的 ‚现代性‛概念,也有‚从个人的、心理学的、 哲学家的、神学家的以及思想史学家们的观点出 发‛来进行讨论的‚现代性‛概念。前者指称的 是‚现代社会‛,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巨型结构 与私人生活之间的二分化‛、普遍的结构分化、 机械化和实利主义等特征;后者则指称的是‚现代 精神‛,它包括个人主义、二元论、世俗主义、 未来主义等。
在吉登斯看来,社会学在本质上是批判性的。 他将自己的学术活动建立在两个基点上,一是对 已往经典和社会学理论的梳理与批判性反思,进 而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是对现代社会变迁的认识与研究。他认为社 会理论的‚宗旨是探讨人的行动与行动中的自我 性质,研究应该如何从概念上理解互动及其与制 度的关系,努力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
简
介
安东尼·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年1月 18日出生于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是战后英国最重要 的社会学家之一。吉登斯不仅是孔德、斯宾塞以来英 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还是当今世 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 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
(2)‚现代‛一词的第二种涵义主要指的是人 类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时期。这是‚现 代‛一词最初所具有的涵义。库马说:公元4 世纪 的基督徒提出modernus 这个词正是为了将他们当 时所处的时代与‚古代‛相对照,在他们看来, “古 代的世界是异教徒的世界,现代世界则是基督徒的 世界。在这种情景下,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迄今为止 的人类历史常常被简单地划分为‚古代(或传统) ” 和‚现代‛两个阶段。‚现代‛一词只能被用来 指称后一个时期,而不能被用到前一个时期。
后现代社会学时期
安东尼· 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
安东尼· 吉登斯夫妇
阿利娜·莱德妮娃(Alena Ledeneva),安东 尼·吉登斯夫人,现为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简称 UCL ) 斯拉夫与东欧学院教 授。1986年,新西伯利亚州立大学经济学学士,1992 获剑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硕士学位,1996年,获剑 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博士学位。1996-1999年,剑桥 大学研究员。莱德妮娃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后苏联时代 的俄罗斯,尤其是俄罗斯经济。
(1)被用来泛指人们正在经历的任何一个当前 的时间阶段,具有一种相对的意味。它并不是用来 指称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某个特定时间区域,而 是用来指称任何一个属于‚目前‛、‚现在‛的 时间区域。因此, “现代‛并不固定属于人类历史演 变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区域,而是属于人类历史演 变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时间区域。除了指涉时间上 的‚当前‛、‚现在‛等状况之外, “现代‛一词还 蕴涵着当前、现在的事物或状况,“比过去更新、更 好、更优越、更进步‛等等方面的意思。
吉登斯是当今欧美学界精英人物之一,其研究面之 广、涉及问题之多、著述之丰,在社会学界实属罕见, 他和哈贝马斯、布迪厄成为在世社会思想家中影响最 大的人物。
经
历
1956年进入赫尔大学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 195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LSE)攻读硕士学位。 1964年硕士毕业任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66-1969年间,先后访问和任教于加拿大西蒙· 弗 雷泽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1969年,受聘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第四、现代性理论体系的建立
1990年代之后,吉登斯的学术研究重点开始转移到 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 1990年,吉登斯出版了《现代性的后果》一书,本书 承前启后,一方面承接了《民族国家与暴力》的研究 话题,另一方面又预示了吉登斯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研 究重点。
《现代性的后果》提纲挈领式地阐述了吉登斯对于 高度现代性世界的关注以及他对现代性的基本主张, 其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明了现代性的"社会学视角"。 1994年,他又出版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本 书是前一著作的系统展开,全面阐述了现代性对个人 生活形成的巨大冲突,表明了高度现代性条件下的人 类生活状况。
(2)狭义的‚现代主义‛则主要是用来指称体现 或贯穿在自17 世纪以来首先在西方产生然后逐渐扩散 到世界其他地方的那种新文明(即狭义上的‚现代性‛) 之中的那些基本精神或运行原则,如理性主义、世俗 主义、科学主义、个人主义等。
3.“现代性”
“现代性‛一词则是19 世纪才出现。最早使 用‚现代性‛一词的是法国文学评论家波德莱尔。 在这里,‚现代性‛一词主要是用来表示人或事 物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或品质。吉登斯第一个明确 提出‚现代性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对‚现代性‛一词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将‚现代性‛理解为‚现代社会生活‛或 ‚现代世界‛。持这种理解的人往往把‚现代性‛ 等同于‚现代社会(及其相应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形式‛,然后从制度、结构及存在形态等方面来 对它进行具体描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7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86年,受聘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1987年,被任命为剑桥大学社会学会会长。 1997-2003年,出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2004年,被授予‚终身贵族‛称号,现为英国上议院 议员。
主要研究内容
吉登斯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社会学、政治学、 哲学等领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 会学家思想的反思;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 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 思;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 ‚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现代性 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第三条道 路等。目前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英国和欧洲的 政治发展。
主要著作
吉登斯一生笔耕不缀,著作等身。自投身于学术研 究以来,他先后出版著作37部,其中许多在全球学术 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1971) 《社会学方法的新准则》 (1976) 《社会与政治理论研究》 (1977) 《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 (1979)
吉登斯的理论贡献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上世纪60年 代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 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 年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 在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 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 判》。除此之外,吉登斯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 与政治理论研究》一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 书反映了他对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 等理论传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