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彭吉象《影视美学》手工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教学大纲
《影视美学》教学大纲Film and TV of Aesthetics责任教师:张克敏审核人:杨世伟课程编号:1114419总学时数:32学时(理论教学32学时)学分:2学分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与目的1、课程性质理论课。
2、课程目标《影视美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学本科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内容是对影视艺术进行审美欣赏和评论的基础知识,包括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主要流派,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艺术特性、审美心理特性等,以及影视艺术欣赏与评论的基本规律。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影视艺术的构成因素,掌握进行影视艺术审美欣赏和评论的基本规律,培养和提高影视艺术的审美能力。
3、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影视美学》是以《电视编导》、《数字电视创作》等课程为前导课。
4、开设学期第六学期。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重点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电影符号学第二节电影叙事学第三节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第四节意识形态批判与其他理论第五节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第三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征第一节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第二节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第三节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传播第四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第一节综合性与技术性第二节逼真性与假定性第三节造型性与运动性第四节电视艺术美学特性初探第五章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第一节镜像世界与视觉心理第二节梦幻世界与深层心理第三节期待世界与接受心理五、成绩考核考试以开卷或论文的形式进行,占80%,平时作业和课堂考勤占20%。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主要参考书:1、《现代电影美学基础》,王志敏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 动物的运动,甚至无生命事物的运动,例如小溪中水的 流动或微风中树叶的摆动,都立即给予我们强烈的深度 感。电影中许多次要的运动特征也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这 种深度感。” “对运动的感知是一个独立的经验,不能简单地把它归 结为看到一系列不同的位置。在这一系列视觉印象上还 要加上意识的特定内容。……这里的运动的经验显然是 由观察者的心理造成的,而不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 的。……我们的运动印象不仅仅是看到连续阶段的结果, 而且还包含一个更高级的思维活动。” 闵斯特堡强调了“视觉存留”在观影活动中的作用,它 使得逐格静止的照片转化为运动的感知,正是观众自己 的心理和意识作用使得运动感得以产生。
一、电影心理学
电影以运动的有声影像为核心。电影接受的心理基础也 就是影像接受的心理基础。 雨果· 闵斯特堡(1863-1917)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在1916年写了一篇文章《电影:一次 心理学的研究》,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部电影理论著作,也 是电影理论史上第一部有分量的理论著作。 “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 把它实现的思想中” ,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 用心理学的方法探讨了电影的心理根源和特征,从电影的经 验的感知入手,论证电影是一门艺术,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 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二 电影是一门艺术
他从对“什么是艺术”的美学观点触发,为电影的 艺术地位大声疾呼。他通过电影和戏剧对比,指出 电影的光影造型不同于舞台的真人出演;通过电影 和现实的对比,指出电影不是现实的机械记录和模 仿,因此电影是艺术。 “艺术工作可以也必须从现实中唤起我们兴趣的某一些模仿。但是直到它战胜现实、停 止模仿以及抛弃模仿的时候它才成为艺术。人们不 再模仿现实而是改变现实、为了新的目的挑选特殊 的外貌、而且是通过真正的创造重新塑造世界时才 可称为艺术家。模仿世界是个机械的过程,改变这 个世界,使它变得美丽是艺术的目的。最高的艺术 也许是离现实最远的。”
03早期电影理论
1 为电影命名
卡努杜,《第七艺术的宣言》
2 核心概念:上镜头性(photogenie)德吕克 把电影和照相合二为一 透过事物的照相外观来显示其内在神韵和诗意的电影美学 特性 3 电影的视觉性
4电影的表现领域:人或物的诗意状态
(1)超自然现象(神话、幻术等) (2)人类心灵的潜意识的精神状态 (3)抽象的东西:光、运动、节奏、直线、曲线等 德吕克和达利的《一条安达鲁狗》
深度感:只是一种建立在二维银幕平面上的虚幻空 间。
运动感:不仅是视觉现象,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现象
2电影不是对舞台剧的机械模仿和复制。
(1)特写镜头:将非重点的视觉形象排 除在外,为电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感知手 段。 (2)电影可以表现记忆和想象
四 法国先锋派的电影思想
卡努杜、德吕克、慕西纳克、爱泼斯坦等
1916:《党同伐异》将不同时代铲 除异己的四个故事交织在一起。
格里菲斯开创和总结了叙事电影的基本叙事原则和制 作模式,为日后主流叙事电影的制作和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贡献
1将画面景别标准化:确定了特 写、近景、中景、全景的特定 涵义。
2将镜头确定为最小的叙事单位,若干镜头组成场景, 若干场景组成段落。摒弃了照搬戏剧以场景为叙事单 位的老观念。
认为电影不是艺术的原因: 1电影是对现实的机械纪录和复制 2 电影是机械技术和商业利益的、建筑、 绘画、雕刻之后的“第七艺术”
二 大卫· 格里菲斯的贡献
1914:《一个国家的诞生》 促使美国电影工业向故事片 转换,并反映出电影对社会 产生影响的巨大潜力。
3系统使用运动镜头:摇镜头、移动镜头、景深镜头 4交叉剪辑:按照叙事情节或心理情景的需要将不同的 时空平行剪辑在一起,使电影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艺 术。 5使用三维立体的真实布景,表意性的灯光照明 6主张电影化的表演方式 7“最后一分钟营救”
第4讲 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主要思想
一 电影和娱乐的关系
“相对于把娱乐和消遣带给大众的基本任务而言,它 通过传播信息和知识以补充学校、报纸、图书馆的功能, 毕竟是第二位的。” 认为电影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带着浓厚的娱乐特征,作为 一种群众性艺术,它的众多特点使它始终是一门大众化 的俗文化,它既是精神产品,有着艺术的属性,也是物 质产品。为了寻求社会容纳和观众认同,电影必须要与 观众结合,不能乌托邦地脱离观众,只有和观众结合, 只有和观众达到共鸣,才能长足发展。这个认识,也是 他的电影心理学的起点。
二 电影是一门艺术
他从对“什么是艺术”的美学观点触发,为电影的 艺术地位大声疾呼。他通过电影和戏剧对比,指出 电影的光影造型不同于舞台的真人出演;通过电影 和现实的对比,指出电影不是现实的机械记录和模 仿,因此电影是艺术。
“艺术工作可以也必须从现实中唤起我们兴趣的某 些东西开始,并且包容现实的某些特点,在一定程 度上不能避免一些模仿。但是直到它战胜现实、停 止模仿以及抛弃模仿的时候它才成为艺术。人们不 再模仿现实而是改变现实、为了新的目的挑选特殊 的外貌、而且是通过真正的创造重新塑造世界时才 可称为艺术家。模仿世界是个机械的过程,改变这 个世界,使它变得美丽是艺术的目的。最高的艺术 也许是离现实最远的。”
(二)注意力
他详细分析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注意力对电影本身产生的作用。 当我们关注一件事物的时候首先它会进入我们意识的中心,变得 更加生动和更加清楚,其次当关注的印象变得更加清楚之后,其 他的印象就不再那么鲜明,我们不再注意它们了,它们不再抓住 我们的思想。再次,我们会感到我们的身体会根据感知做自我调 节,全身心地为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印象而努力,第四,我们的思 想感情和冲动都聚集到了关注的事物上,这个事物就成了我们运 动的起点。 电影艺术就是从这里开始,把一些我们注意的东西,在瞬息间放 大,成为银幕上惟一能看得见的东西,而其他所有的一切都真正 地消失在黑暗中。在我们头脑里的进行的注意行为改造了环境本 身,外界事物变成服从我们意识的要求。 他把心理学上的注意力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结合在一起,当 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程度上时,周围的环境就要进行自我调 节,把我们不感兴趣的东西排除掉,并且通过特写来加强我们思 想集中的生动性。外部世界被编入我们的思想,不是由于自己的 规律,而是由我们的注意力的行为形成的。
电影美学
电影美学一:电影美学的发展阶段:①:20世纪60年代以前,将其称为“经典电影理论”(把背景同社会背景相分离,把艺术经验和生活经验相分离,主题是从背景的各个组成的部分关系中整体表达出来)②: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现代电影理论,使用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叙事研究等方法论把电影当做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来加以表达③:八十年代——至今,发展了一些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二:电影审美的特点:①:被动性与主动性的统一,被动性的方面体现在:1)画面的直观运动和真实性,限制的观众感知中的想象参与2)特定的观映环境强化着观众的幻觉认同3)银幕信息的单向传达延迟了交流的对话性主动性体现方面:1):电影强化了幻觉认同,但并没有完全限制自我意识2):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主客体相互交融审美主体将主观情感报射到作品之中②漂游性和固有性的统一:漂是指:观众审美心理不断的发散游移或使从审美情感回到心理情感或审美状态过程中产生不同心理状态固有性:观众将主要兴奋点、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③:直觉与理性的统一1)感性的影视画面蕴含着丰富的的理性内容2)审美感受是一种渗透着观映经验和文化积淀的深刻的形象感受④个体性与集体性的统一三:电影审美的意义:1)电影审美是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寻求2)是电影的社会作用得以实现的桥梁3)是培养主题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4)是作品创作和评论的基础四:电影艺术的基本特征:①逼真性和虚假性(电影基本的美学特征)逼真性:1)物质和技术手段上的逼真(声光技术)2)蒙太奇手法上虚假性:1)画面本身的假定性——用二维画面表现三维空间3)影片叙事的假定性——逼真于生活不同于生活4)电影拍摄空间和道具的假定性②:艺术综合性1)艺术和科技的综合2)时间与空间艺术的综合3)视听的造型性(所营造的效果听看的综合)五:先锋派电影运动①:含义20世纪20年代出现于欧洲大陆,主要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强调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而要求摆脱故事情节,摆脱舞台的剧目,创造一种让画面主宰一切的纯视觉电影②特点艺术主张:1)主张向绘画学习,强调电影的上镜头性2)主张向音乐学习,强调电影的节奏性3)主张向文学学习,逐步探索一条超现实主义道路六:对先锋拍电影的认识先锋拍电影深受现代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排斥电影的叙事性,仅对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视觉、纯粹的懒惰,他们往往把物质放在比人更高的位置上,热衷于抽象的线条和图形,运用光影和节奏或并无意义的画面这种做法无视电影艺术的本质特征,不可避免的使影片缺乏艺术感染力,其直接后果就是不能吸引观众,使得先锋拍电影很快夭折,但是先锋拍电影运动在促使电影成为一种艺术,尤其是在探索电影电影无言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后期先锋电影在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人的潜意识与无意识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后来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要人物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先锋拍电影的影响,此外,先锋拍电影运动还丰富和扩大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电影中单纯娱乐并成为独立的艺术做出了贡献。
电影叙事与美学的演变历程
电影叙事与美学的演变历程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美学呈现,深受全球观众的喜爱。
电影叙事和美学从诞生之初至今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不断探索和创新,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电影体验。
一、电影叙事的演变1. 默片时代的叙事风格在电影诞生的早期,因技术条件限制,电影还处于无声的默片时代。
这个时期的电影凭借图像的力量进行叙事,以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片段文字说明来传递故事情节。
叙事方式简单直接,注重动作和表情的表达,例如《大都会》(1927)和《黄金狂奔》(1924)等默片经典作品。
2. 声音革命:对话和配乐的加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开始使用音频技术,实现了对话、音乐和配乐的加入,这对电影叙事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观众可以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更加深入地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例如《乱世佳人》(1939)和《教父》(1972)等电影通过对话展示了复杂而丰富的故事情节。
3. 结构创新:非线性叙事的崛起随着电影语言的不断发展,一些导演开始尝试以非线性的方式进行叙事,打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例如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1994)以及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2010)都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不同时间线的剪辑和交错,营造出独特的观影体验。
4. 科技与叙事:虚拟现实和交互式叙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VR)和交互式叙事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电影领域。
观众可以通过佩戴VR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场景,并与电影中的角色进行互动。
这种叙事方式在传统电影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参与感,例如VR电影《无限》(2019)。
二、电影美学的演变1. 法国新浪潮:艺术与现实的交融法国新浪潮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电影美学风格。
它通过拍摄手持相机、使用自然光等手法,抛弃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注重呈现生活的真实和突破常规的艺术表达。
《400击》(1959)和《朱迪》(1961)等法国新浪潮经典作品成为了影响后世的文化现象。
对电影工业美学理论起源和现实依据的再思考
跨媒体内容创作使得电影制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拍摄和制作方式,而是借助数字技术和网 络平台进行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创作,这为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 法。
跨媒体时代的观众审美需求对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
随着观众观看方式的改变,他们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为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发展 提供了新的方向和依据。
美国好莱坞
以经典好莱坞时期为代表,注重叙事、戏 剧性和视觉效果,追求商业成功。
法国
强调艺术性和实验性,注重挖掘电影语言 的潜力,打破传统叙事结构。
意大利
以新现实主义为代表,注重现实题材和真 实场景,追求对社会问题的呈现。
日本
强调艺术与文化传统的结合,注重情感表 达和审美体验。
不同时期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
大萧条时期开始出现多样化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各种流派和思潮开始兴起,如现实主义、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等,这些理论为后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02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发展
好莱坞黄金时期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
类型电影与三幕剧结构
好莱坞黄金时期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注重类型电影的创作,以及 三幕剧结构的运用,这种结构包括建置、冲突和解决等阶段。
明星制度与制片厂制度
这一时期还建立了明星制度和制片厂制度,通过规范化的生产流 程和明星的吸引力来保证电影的质量和市场接受度。
视觉风格与技术革新
好莱坞电影在视觉风格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如宽银幕、立体声等 ,以提升观众体验和票房收益。
现代主义电影的美学理论
表现主义与形式主义
现代主义电影的美学理论强调表现主义和形式主义,探索电影的 独特语言和表现方式,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视觉风格。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一、早期电影美学理论ppt课件
• 印象派电影十分重视电影画面的造型风格, 例如阿倍尔·冈斯的影片《车轮》中著名的 “翻车”段落,运用了高速(升格)和慢 速(降格)摄影,并运用印象派画家对于 光线的处理方法表现火车向悬崖疾驶最后 翻车的悲惨场面。
.
• 印象派电影和抽象电影在探索电影艺术的 画面构图、视觉效果、光线处理、造型风 格,以及发掘镜头艺术潜力等方面,都做 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他们把画面造型推向极端,甚至将电影 变成了几何图形的卡通游戏,显然是将电 影艺术领入了一条死胡同。
• 来翁·慕西纳克是最早对电影节奏从理论上进行研 究和概括的电影人。
.
• 先锋派电影运动向文学学习。法国先锋派 电影运动中的超现实主义流派,正是力图 将文学中的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运用到电 影艺术创作中来。
• 超现实主义文学在创作中主张“无意识的 书写”,主张随意打破语言的常规,强调 对幻觉和梦境等无意在非常狭隘的范 围内,不可避免地使影片缺乏艺术感染力。
• 先锋派电影运动在探索电影语言方面取得了明显 的成就,在电影的画面构图、造型意识、视觉形 象、节奏处理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积 累了许多创作经验。后期先锋派电影在探索人的 内心世界,尤其是人的潜意识与无意识领域等方 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 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除了生理上、 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 使观众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得到了银幕 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 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 电影观众独特的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
.
• 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 现的静止画面,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 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 “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 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 则在起作用。
影视美学
一、美感、美学与影视(一)美、美感。
(二)美学1.研究美和艺术最抽象最根本的问题,是艺术和审美中那些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问题,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2、美学是艺术哲学;3、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4、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5、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2.美学就是美学史(三)门类艺术学:和艺术实践最接近的是“门类艺术学”(四)美学与影视艺术二.影视美学的起源(一)影视美学发生的第一种过程:(演绎推理)哲学→美学→艺术学→(影视学)→影视美学(影视哲学、影视艺术学、影视社会学、影视心理学等)(二)影视美学发生的第二种过程:(归纳抽象)影视批评、影视艺术理论、影视美学三、影视美学(一)影视美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理解影视艺术审美现象。
核心问题在于对影视作品进行美学分析。
(二)影视艺术学与美学:影视艺术学侧重于关注作品的专门化与创造性,美学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审美效果的形成机制。
(三)影视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类型1、基于影视批评和相关美学问题的,如巴赞的《电影是什么?》2、基于发展历史的,如罗慧生《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
3、基于一种影视美学理论研究,如爱森斯坦《蒙太奇论》。
4.关于电影本体研究,如马尔丹《电言语言》,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5跨学科研究,如魏茨曼《电影哲学概说》,匈牙利巴拉兹的《可见的人类》,张江华《影视人类学概论》6.从专业知识和鉴赏方面来介绍,如郦苏元的《电影常用词语解释》和郑雪莱的《世界电影名片鉴赏》。
7.局部研究,如《电影表演艺术概论》和《电影摄影艺术概论》五、课程构成上编影视美学思潮史下编影视美学理论专题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符号学、叙事学、类型学、明星学、经济学、历史学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电影与精神分析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电影与性别研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电影与意识形态批评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现当代电影的审美发展倾向第一章早期电影美学理论19世纪最后几年中:爱迪生的“窥影柜”;卢米埃尔的影片首映的观众们20世纪初,电影-民间艺术:1908年,法国人把电影高雅化的尝试;乔托•卡努杜1911年《第七艺术宣言》第一节于果·明斯特伯格一、明斯特伯格简介:Hugo Munsterberg(1863-1916),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应用心理学之父”,电影方面主要研究电影心理学,于1916年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是他一生中唯一一部电影理论著作,也是电影理论史上第一部有分量的理论著作。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理论
《影视理论》复习大纲一、早期电影理论“上镜头性”:由法国印象派电影主将德吕克提出,提倡通过“上镜头性”来表现大自然的诗意的顷刻,这一概念成为当时法国电影的基本美学标准之一。
二、蒙太奇理论1、蒙太奇:原来的意思是装配、构成,引申用在电影艺术里就是剪辑与组接。
蒙太奇的概念仅仅局限于镜头间的组接效果,它也是整个片子的场面、段落和结构的艺术构思手段。
2、电影眼睛:苏联纪录电影导演维尔托夫于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
他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实景拍摄甚至偷拍、强拍,反对场面调度、剧本、演员和摄影棚,也就是反对故事片。
3、长镜头与蒙太奇的区别1)、蒙太奇基于讲故事的目的而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长镜头追求在叙述中保留时空的相对统一;2)、蒙太奇强调形象对列,而长镜头重视场面调度和时空连续;3)、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长镜头记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4)、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长镜头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5)、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而长镜头表现的是事物的多含义,它有瞬间性与随意性;6)、蒙太奇引导乃至强迫观众进行选择,始终使观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长镜头提示观众进行选择,让观众“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
三、视听语言1、场面调度:指导演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位置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活动进行艺术性处理。
后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它们是导演引导观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观察银幕上的活动。
它包含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两个层次。
2、镜头调度:指导演运用摄像机位的变化,如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方法,俯仰、平斜等不同视角以及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变换,获得不同角度和不同视距的镜头画面,展示人物关系、环境气氛的变化以及事件的进展。
3、两人谈话镜头机位(轴线规律)甲——————骑轴镜头——————————乙甲内反拍乙内反拍乙外反拍甲外反拍甲平行镜头乙平行镜头定位镜头分镜头脚本1)2)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定义:4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出现的大规模电影运动,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致力于按照生活的原貌去真实地再现生活,把纪实性美学推向了高峰。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1、(填空、选择)鲁道夫·阿恩海姆:是原籍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
阿恩海姆作为第一位系统研究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于1932年在德国出版了关于电影理论的专著《电影作为艺术》,后经多次修改于1957年以原书名重新出版。
在这部著作中,阿恩海姆从格式塔派心理学的立场出发,十分周密的分析了无声电影的艺术手段的一系列特点,严厉驳斥了电影不是艺术的错误观点,详细地论证了电影并不是机械地记录和再现现实的工具,而是一门崭新的艺术。
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1、(填空、选择)格里菲斯: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真正使电影成为“一门全新的艺术”,让“电影艺术上的这一革命性的新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于美国的好莱坞”(贝拉·巴拉兹语)。
尤其是格里菲斯的两部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第一部美国电影),不但标志着他事业的顶峰,而且充满了对电影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多方面的探索和追求。
真正使蒙太奇成为一种艺术手法的是美国导演格里菲斯。
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交错的使用远景和大特写,使得片中有些画面富有史诗的情调,特别是其中的“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手法影响巨大,成为经典叙事模式。
另一部影片《党同伐异》中,有意识地将影片分解成一系列不同的镜头,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近景、特写来突出细节,并创造了镜头的快速交叉剪接。
这部影片由四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充分利用蒙太奇的时空跳跃性,完全突破了戏剧美学的“三一律”,从而在电影艺术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蒙太奇的电影时代,它标志着电影作为一门全新的独立艺术登上了历史舞台。
2、(名词解释)蒙太奇理论: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意是装配、构成,引申用在电影艺术里就是剪辑和组接。
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美学的高度。
影视美学
③、爱森斯坦的知性蒙太奇不是隐喻而 是比喻。
3、杂耍蒙太奇的发展
①、发掘纯形式的效果,探索新的、更有力 的视听语言;
②、用杂耍蒙太奇表现作者的社会思考和人 性认识。
第三章
不停顿的先锋与实验:先锋派电影美学
第三节 贝拉·巴拉兹与其电影文化论
1、简介: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就电影的音响、对白、 色彩、脚本、剪辑、摄影机调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强调电影欣赏过程中理论的重要性。
2、主要贡献: (1)、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 (2)、分析和探讨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性。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电影艺术的巨大影响。 (4)、指出电影是最具群众性的艺术。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兴起的一 种电影运动,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 整体电影。
先锋派电影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创作流派,它包括 了“纯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 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相互关联 又相互区别的创作流派。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 一次电影运动。
学家。 2.《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①电影银幕上所呈现的“深度感和运动感”是主体 智力参与的结果;
②电影景别中的“特写”镜头是主体在生活中注意 力所及的电影化形式;
③“闪回、省略、闪前”实现主体在生活中记忆与 想象的时间上的跳跃,完善了摄影机透镜成像对人类 视觉和思维的类似模拟,使观众容易接受电影的画面 内容。由此我们看到,导演只是提供思维的活动素材, 而真正完成影片的是观众主体自己。
c.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 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d.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 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
影视美学内容大纲
《影视美学》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全面认识20世纪60年代之前电影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特点,对早期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与电影美学理论的发展流变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和理论贡献(重点)1、识记:(1)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闵斯特堡、阿恩海姆)及其主要观点(2)电影文化学的代表学者(巴拉兹)及其主要观点2、理解:(1)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影响(2)先锋派电影运动的美学主张(二)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的主要概念、核心思想及其发展阶段(重点)1、识记:《(1)蒙太奇的完整内容与概念内涵(2)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3)“电影眼睛派”与“库里肖夫效应”的含义(4)普多夫金对电影蒙太奇的分类2、理解:(1)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思想与理论贡献(2)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在蒙太奇理论上的异同3、应用:蒙太奇美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和价值(三)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美学观与类型电影的概念、特征(重点)1、识记:(1)“戏剧化电影”的含义((2)“类型片”的含义(3)好莱坞类型片的分类2、理解:(1)戏剧化电影的美学特征(2)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点(3)从观众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产生(四)纪实性电影美学的主要代表及其核心思想(次重点)1、理解:(1)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观(2)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特点2、应用:纪实性电影美学总体特点与理论局限¥(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美学特征(次重点)1、识记:“新浪潮”电影的概念2、理解:(1)法国电影的“新浪潮”与“左岸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2)“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的美学倾向(六)欧洲现代派电影的美学特征(次重点)1、识记:“现代派”电影的概念2、理解:(1)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一美学思潮对现代派电影的影响(2)现代派电影美学在电影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上所进行的探索(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观(一般)(1、识记: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美学革命2、理解:柴伐梯尼在电影美学理论上的贡献与局限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美学特征及其发展流变,深入理解传统电影美学理论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完整word版)《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第2讲 早期电影理论之一:电影心理学与电影文化学
艺术地运用电影艺术的可能性
• 一、艺术地运用平面上的投影; • 二、艺术地运用深度感减弱的现象; • 三、艺术地运用照明和没有声音、色彩的特点; • 四、艺术地运用画面的界限和拍摄的距离; • 五、艺术地运用不存在空间和时间连续的特点; • 六、艺术地运用电影中不存在非视觉经验的现象。
“完整的电影”不是艺术
• 明斯特伯格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范畴,把电影感知 感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深度感和运动感 • 第二阶段: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 • 第三阶段:主体在电影叙事层面的主导作用
• (一)深度感和运动感——二维建立三维的虚幻空间 深度感和运动感是电影影响感知的最基本的层次,同时也是电影区别于 其他艺术的最显著的特征。 明斯特伯格认为深度感和运动感的产生是观众主体心理、智力参与的结 果。因为观众面对的屏幕其实是一个平面,而摄影机的画面其实不是连 贯的,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会依据身体感官的协调来对画面进行加工和 创造性的组织。
• 一般来说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电影作为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即如何运用电影艺术手段认识 和反映现实的规律问题. – (2)电影思维作为形象思维的特点.即研究电影艺术的形象特性 ,电影思维区别于其他形象思维的特点等问题。 – (3)电影中艺术形式的规律性,包括一般规律性以及特殊规律性 (电影样式、风格、结构原则、表现手段、电影语言等)问题。
早期电影美学
于果·明斯特伯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印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 义、表现主义、纯电影
于果·明斯特伯格 ——世界上最早的电影理论家
《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电影史上 第一部有分量的理论著作
• 于果·明斯特伯格 Hugo Munsterberg( 1863-1916),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美 学家,“应用心理学之父”,电影方面 主要研究电影心理学,于1916年发表《 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是他一生中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闵斯特堡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 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不是存在于银 幕之上,而是存在于观众心理之中。
• 闵斯特堡明确指出,为了理解电影的作用 与效果,必须求助于心理学。
• 鲁道夫· 阿恩海姆(1904—1994),原籍德国的
著名心理学家,二战时移居美国。阿恩海姆是重
要的格式塔学派成员。 • 在其专著《电影作为艺术》中,阿恩海姆从格式 塔派心理学(或称完形心理学)的立场出发,十 分周密地分析了无声电影的艺术手段的一系列特 点,严厉驳斥了电影不是艺术的错误观点,详细 地论证了电影并不是机械地记录和再现现实的工
• 先锋派电影运动深受现代主义美学思潮的 影响,排斥电影的叙事性,反对电影的故 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纯粹的运动”、 “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所以, 他们往往把物放在比人更重要的位置上, 热衷于表现抽象的线条和图形,运用光影 和节奏来构成并无意义的画面,这使得先 锋派电影有“拜国先锋派 电影运动中的超现实主义流派,正是力图 将文学中的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运用到电 影艺术创作中来。 • 超现实主义文学在创作中主张“无意识的 书写”,主张随意打破语言的常规,强调 对幻觉和梦境等无意识领域的表现。
• 先锋派电影运动中的超现实主义电影流派, 正是以超现实主义文学作为先导,反对电 影表现故事,认为电影应当在纯粹的视觉 中寻找激情,将电影作为抒发主体潜意识 或无意识心理冲动的手段,将梦幻境界作 为电影最高的美学境界。 • 代表作:法国杜拉克《一条安达鲁狗》
影视美学
第一讲 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 雨果· 闵斯特堡(1863—1917),德国著名 的心理学家,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担任教 授并兼任哲学系主任。其著作《电影:一 次心理学研究》(1916),首次从电影心 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 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 理角度,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 和运动感,提出机械地复制现实不可能成 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 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 艺术。
具,而是一门崭新的艺术。
(二)电影文化学的出现
• 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 巴拉 兹(1884—1949)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 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 巴拉兹在对各艺术门类进行比较研究之后 提出,每一门艺术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和 自己的美学。同时,他还发现,在当时所 有的艺术门类中,唯有戏剧能对人类文化 产生全面的影响,因为阅读小说是个人行 为,戏剧演出却是集体观赏。
• 印象派电影十分重视电影画面的造型风格, 例如阿倍尔· 冈斯的影片《车轮》中著名的 “翻车”段落,运用了高速(升格)和慢 速(降格)摄影,并运用印象派画家对于 光线的处理方法表现火车向悬崖疾驶最后 翻车的悲惨场面。
• 印象派电影和抽象电影在探索电影艺术的 画面构图、视觉效果、光线处理、造型风 格,以及发掘镜头艺术潜力等方面,都做 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他们把画面造型推向极端,甚至将电影 变成了几何图形的卡通游戏,显然是将电 影艺术领入了一条死胡同。
赏力。
(三)先锋派电影运动
• 先锋派电影大约出现在1925年前后,比它 出现于绘画或诗歌方面晚了一二十年。
• 先锋派电影运动,其中心是法国和德国, 并影响到瑞典、西班牙等欧洲大陆国家。
• 当时电影正处于默片(无声)时期,一小 批青年电影艺术家为了使电影摆脱庸俗的 商业化倾向,不让人们把电影再当作一种 “活动画面”的新兴娱乐,使电影真正走 上电影化的道路,于是努力探求新的电影 表现形式,努力向其他艺术门类学习,以 追求“绘画电影”、“纯电影”和“主观 电影”,努力为电影在艺术领域中争得一 席之地。
• 先锋派电影运动首先向绘画学习,最早出 现的是印象派电影和抽象电影。 •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法国印象派电 影是先锋派电影的先驱者,虽然各有其自 身特点,但仍可归为一大流派。
• 法国印象派电影代表人物路易· 德吕克 (1890—1924),大力强调电影的“上镜 头性”,赞赏并提倡通过“上镜头性”来 表现自然的诗意的顷刻,这一概念甚至成 为当时法国电影的基本美学标准之一。
• “方位变化的技巧造成了电影艺术最独特的 效果——观众与人物的合一:摄影机从某 一剧中人物的视角来观看其他人物及其周 围环境,或者随时改从另一个人物的视角 去看这些东西。我们依靠这种方位变化的 方法,从内部,也就是剧中人物的视角来 看一场戏,来了解剧中人物当时的感受。”
• 巴拉兹十分重视观众的眼睛与摄影机镜头 “合一”的现象,他认为这正是电影艺术 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地方,通过摄影机可变 的拍摄距离和方位、特写镜头、蒙太奇手 法等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使 得电影观众仿佛具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幻觉, 造成观众与剧中人物“合一”的心理效果。
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要人物都承认自 己受到过先锋派电影的影响。 • 先锋派电影运动丰富和扩大了电影的艺术 表现形式,为电影由单纯的娱乐变成独立 的艺术做出了贡献。
•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
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除了生理上、
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 使观众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得到了银幕 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 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 电影观众独特的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
• 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 现的静止画面,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 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 “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 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 则在起作用。
• 先锋派电影运动又向音乐学习。世界电影 史上,既从艺术实践上加以探索又从艺术 理论上加以概括,从而真正发现并提炼出 电影节奏美的,当首推先锋派电影。
• 电影存在着节奏,而且电影节奏是由内部节奏和
外部节奏、情节节奏和情绪节奏交融渗透组成的
一种复杂节奏。 • 音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早已对节奏做了多方面 的探索,使得节奏成为音乐艺术最重要的艺术语 言和美学特性之一。 • 来翁· 慕西纳克是最早对电影节奏从理论上进行研 究和概括的电影人。
• 这种做法把电影的表现领域限制在非常狭隘的范
围内,不可避免地使影片缺乏艺术感染力。 • 先锋派电影运动在探索电影语言方面取得了明显 的成就,在电影的画面构图、造型意识、视觉形 象、节奏处理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积 累了许多创作经验。后期先锋派电影在探索人的 内心世界,尤其是人的潜意识与无意识领域等方
• 巴拉兹认为,以电影为代表的高级阶段的 视觉文化,可以“表达那种即便千言万语 也难以说清的内心体验和莫名的感情。这 种感情潜藏在心灵最深处,决非仅能反映 思想的言语所能传达的;这正如我们无法 用理性的概念来表达音乐感受一样。面部 表情迅速地传达出内心的体验,不需要语 言文字的媒介”。
• 随着电影的出现,“我们不仅亲眼看到了 一种新艺术的发展,而且看到了一种新的 感受能力、一种新的理解能力和一种新的 文化在群众中的发展。” • 巴拉兹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 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 和探讨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性。
• 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巴拉兹就已经指
出电影是最具群众性的艺术。他认为,电影艺术
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 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 术。 • 巴拉兹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呼吁应当在学校开设 电影课程,应当加强对电影艺术的研究,应当采 用各种方法来提高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鉴
• 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在电 影诞生之后,有不少电影界人士和其他学 者极力证明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巴拉 兹则更进一步提出:电影不仅仅是一门独 立的艺术,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 巴拉兹认为,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和一 种新的文化,极大地发展了人的感受能力。 电影使人们突破了印刷文字的局限,使得 人类重新确立了视觉文化的地位,又重新 变成了高级阶段的“可见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