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52fa42c4a1c7aa00b52acb95.png)
对这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的标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1、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 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 的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 战略、策略的理论根据,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 想武器。
辩证唯物论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 定之否定; 辩证法: 系列范畴——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 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现实和可能。 认识论:实践观、认识的辩证法、真理与价值
一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生产劳动的观点 历史唯物论 三个基本观点: 2、阶级的观点 3、群众的观点
C.这个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一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 本原谁是派生的、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标准。
两 个 方面:
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先有物质,后 才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 识的就是唯物主义。与其相反,就是唯心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3、本质特点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科学性 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阶级性:公开申明为无产阶级服务。 实践性:这是最本质的特点。哲学理论不仅为了 说明世界,更重要是为了改造世界。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4、基本内容 唯物论: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规律)、意识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2、产生条件 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十九世 纪40年代的欧洲。 第一、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 尖锐化、明朗化; 第二、自然科学条件,主要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 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第三、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 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结合工人运动的实践 进行加工改造,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98e6a395727a5e9856a61cd.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
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deed5d06dd88d0d233d46a9d.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赵家祥版本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观第一节哲学与哲学观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是什么?(1)从词源考证的角度,可以把哲学理解为“智慧学”或“爱智之学”。
(2)从与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可以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称之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3)从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看,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从哲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哲学是以最普遍的范畴及其构成的逻辑体系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
(5)概括起来,可以说,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以世界整体为研究对象,以人类实践及其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其“活水源头”,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概括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既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本考点真题链接:哲学(1998名解),哲学与反思(2008名解),解释哲学(2009简答)2.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具体展开,显示的是其本体论内涵与认识论内涵。
(1)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世界是思维或精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是思维或精神还是物质?对这个问题做出的哲学回答,是关于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的学说,即本体论。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另一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方面涉及的是世界是否可知、人的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现实的问题,属于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方面与认识论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其一,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
其二,认识论是本体论的进一步延伸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af1a69bdaef5ef7ba0d3c0e.png)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依据哲学基本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的最高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第二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即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三、哲学的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①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承认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
它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形态。
第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②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的共同特点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在唯心主义内部又分为两大派别,或者说两种基本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
共同特点就是世界都不能离开“我”的思想而存在第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9107f1220722192e4536f613.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完备而严整的革命学说,它包括三个组成: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的思想武器。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是世界观是方法论。
人们怎样去看世界,.这是世界观。
用这种根本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是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2、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的关系:哲学是以具体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的,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方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各门具体的科学,它需要从各门学科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但不能消除于各门科学之中;另一方面,哲学为各门学科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各门学科与指导作用,但不能用哲学代替各门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根本问题或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对于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凡是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认为世界原本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属于唯物主义派别。
凡是承认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认为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一切哲学都不可能超出这两个派别之外,任何真正独立的第三派,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反应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以被认知的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统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这是可知论。
但也与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统一,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关于世界处于什么状态,世界万物是否发展、如何发展、为何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97134a1aef8941ea76e05ca.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基本问题
一、两个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唯物主
义与唯心主义)
2、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得问题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三个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2、矛盾对立统一
3、规律(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1)马克思主义得中国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得发展路子(5)我国经济社会得可持续发展
4、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五大范畴
1、本质与现象
2、原因与结果
3、必然与偶然
4、可能与现实
5、内容与形式
四、唯物辩证法得根本特征
1、普遍联系
2、永恒发展
五、实践与认识得关系
1、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
2、实践决定认识
3、实践就是认识得目得
4、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
5、实践就是检验与发展真理得唯
一标准
6、认识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1、生态保护(生态破坏、保护意识
差、人为破坏、自然灾害、国际
问题)
2、产业结构(劳动密集性、劳动集约
性、劳动者技能得提高,产业管
理)
3、党得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党得建设。
党得三大法宝)
党得建设
1、延安整风运动
2、三讲学习活动
3、党得先进性教育活动
4、争先创优活动
5、党得执政能力得建设
6、党员反腐倡廉教育活动
7、建党90周年
8、党得先进。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0e7f9ee4afe04a1b071dea8.png)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哲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二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三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四是指导人们实际生活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唯物主义精神也就是科学精神。
坚持唯物主义,必然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要把作为一般世界观的唯物主义与它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其荒谬之处在于必然导致“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以某种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31433a117cd184254b353576.png)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
哲学就是理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首先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是物质派生意识,还是意识派生物质的问题。
这是最根本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中,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唯物主义的发展,曾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两个阶段。
辩证法的历史上也产生过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根本性变革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特征。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什么是物质"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9d05cb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5.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哲学,作为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思考,一直以来都在试图回答那些最为根本和深刻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其独特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谁是世界的本原;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对于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存在决定思维,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这一观点被称为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例如,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
而意识则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比如,我们对于美丽风景的感受和想法,都是基于真实存在的风景而产生的。
与之相对的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它让我们明白,我们的思考和行动都应该立足于客观实际,而不是凭空想象或者依赖于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
再来看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这被称为可知论。
相反,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或者至少不能彻底认识存在,那就是不可知论。
可知论让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人类能够逐渐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这种信念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真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角度来看,它为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https://img.taocdn.com/s3/m/97086aa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2.png)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哲学世界观与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进入自身认识和实践领域的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一一部分世界一一特殊规律哲学一一整个世界一一一般规律3、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一般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哲学是一般方法论一一指导一一一门科学或具体科学的方法的理论是具体方法论二、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c8fedde19b89680203d82568.png)
2. 运动的基本形式及相互关系
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把物质运动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各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简单和低级的运动形式是复杂的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了解低级运动形式有助于解释高级运动形式的起源和特点,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有助于理解低级运动形式的性质和特点。
(2)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
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①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种状态,二者同时存在。静止是运动的必要条件,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运动打破静止使事物向前发展,没有运动就没有相对静止。
②运动和静止互相渗透,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互换位置,相互转化。
2. 自然科学条件
19世纪3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学说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1. 从意识的起源、功能和作用理解意识的本质。
五年制马哲第一章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五年制马哲第一章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79def4b312b3169a451a465.png)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一、哲学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理解。 对于哲学的含义,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有不同的理解和 回答。
1.哲学一词的来源:
源于古希腊文,其意为“爱智慧”。 Philosophy=philein+sophia 哲学 = 爱 + 智慧 古汉语中“哲”理解为“智慧”“聪明”等 ”,“贤明”,等, 含有通晓事理之意
哲学字义 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或学说 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
2.哲学的形成: 人类所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 自然界
认识 改造
世 界
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思维、思想、 观念等)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处理人与世界的关 系的实践中逐步有了对外部世界以及自己同外部世 界关系的看法----世界观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基本形态
(一)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古今中外,哲学领域出现 的哲学派别形形色色、数不胜数,但从围绕哲学基本 问题展开的斗争看,最基本的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 主义。) 划分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的不同回答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 世界是怎样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 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这些问题的不同回 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种不同的观点。
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 人类思维各个领域的普 遍本质和一般规律
哲学
(三)哲学与方法论
哲理故事
有位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家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二个梦: 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 还打伞。秀才第二天赶紧找了个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 叹气道:“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 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 袱准备回家。店老板看见了感到非常奇怪,就问他:“不是明天才考 试吗,怎么今天你就要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 了:“哟,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这次你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 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这次你有备无患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5ff31c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9.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一. 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上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明确: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既区别又联系区别: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和个性之别;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党性问题。
4.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展开:1.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内容:第一,思维和存有何者为第一性;(更为根本)第二,思维和存有有没有同一性。
2. 为什么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这个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要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二,如何回答这个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志。
第三,对这个关系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基础。
第四,这个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3.哲学的党性问题。
第一,哲学派别五花八门,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党派:唯物论和唯心论。
第二,没有超越于唯物和唯心的第三派,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论。
第三,阶级社会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
第四,坚持哲学的党性就是要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反对各种唯心论。
4. 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①概念:辩证法: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
②关系:两个对子既区别又联系。
区别:二者回答的问题不同。
联系:后者从属于前者并与前者交织在一起。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三. 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1. 唯物论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
发展形态:第一,古代朴素唯物论;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第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e305993ad02de80d5d84038.png)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 形态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是学关是于系世界统观化的、学问理论化 的是世系界统观化、和理方论法化的论世界观
三、哲学认中为的精神基是本世派别 界及的历本史原形,坚态持精
神第一性;物质是 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独立于人和
自然界之外的某种精 神是世界的本原。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游丝
局限性
形
盲人摸象
而
上
学
性 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局限性不Fra bibliotek自然观
彻 底 性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社会观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可知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认为物质和 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 认识的。
“天行有 常,不为 尧存,不 为桀亡”
“天下唯 器”,“无 其器则无其 道”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态:机械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 人本唯物主义
特点:有一定自然科学基础 局限:机械性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6b54a43c2cc58bd63086bd32.png)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bd305df79563c1ec4da713b.png)
1、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构成实物的具体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微观结构单元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思维 ??
存在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可知论: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哲学观点,就是可 知论。
(2)不可知论:
主张世界不可以认识或不可以完全认识的 哲学观点,就是不可知论。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 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 的可能性。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 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
牛顿
问题,否认事物内部 矛盾的存在。
思 维 与 存
何者为 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论 近代机械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 主观唯心主义
在
客观唯心主义
的 关 系 问
有无 同一性
可 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论可知论 唯心论可知论 彻底的不可知论
题 世界
状况
辩证法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具体理论将在物质观中阐述
)
② *主观唯心论:
唯
心 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主 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
义 物。
两 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展开:
一. 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上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明确: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既区别又联系
区别: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和个性之别;
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党性问题。
4.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展开:
1.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更为根本)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这一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要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二,如何回答这一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志。
第三,对这一关系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基础。
第四,这一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3.哲学的党性问题。
第一,哲学派别五花八门,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党派:唯物论和唯心论。
第二,没有超越于唯物和唯心的第三派,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论。
第三,阶级社会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
第四,坚持哲学的党性就是要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反对各种唯心论。
4. 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①概念:辩证法: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
②关系:两个对子既区别又联系。
区别:二者回答的问题不同。
联系:后者从属于前者并与前者交织在一起。
唯物论唯心论
辩证法形而上学
三. 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1. 唯物论
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
发展形态:第一,古代朴素唯物论;
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
第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
2. 唯心论
观点:精神决定物质,精神是本原,精神第一性。
表现形态:第一,主观唯心论(举例)
第二,客观唯心论(举例)
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
3. 辩证法
观点: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
发展形态:第一,古代朴素辩证法
第二,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第三,唯物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