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的苛捐杂税

合集下载

(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 复习训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 复习训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英国驻华公使被困在北京期间,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致电英国外交大臣,认为局势严峻,英国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如果准备同清廷断交,就应当立即与张之洞和刘坤一两位总督达成谅解,只要他们尽力维护和平,就能得到英国政府的有效支持。

英国外交官旨在()A.稳定本国在华的势力范围B.维护列强在华北的利益C.协助清廷镇压义和团运动D.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林则徐的禁烟助手梁廷树指出:“西方的火炮是在借鉴了中国的地雷、飞炮基础上改进成型的;西方的坚船利炮制作技术亦于郑和下西洋之时传授的”。

《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大多数士绅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

这些现象折射出()A.西方的风土文化研究比技术更有价值B.“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C.传统文化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渊源D.封建传统积习太深难以迅速转向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美国拒绝同英法合作对中国发动战争。

美国国务卿菲什向驻华公使镂斐迪指示:你要向中国表示美国的诚意……同时,清政府须“履行它同美国经由各项条约或协定所承担的一切诺言和义务”。

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当时()A.美国在华势力受到排挤B.中国的独立受到列强保护C.中美关系摆脱敌对状态D.美国极力维护其在华利益4.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

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

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

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

下列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B.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C.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5.1867年,左宗棠西征之际,国用不足无以为军资,他遂在清朝历史上第一次以海关税收为担保,向外国银行借款。

此后左宗棠又先后几次如此借款,最终完成了对西部边疆的平定。

清末民初上海军政府的募捐乱象及其教训_李彬

清末民初上海军政府的募捐乱象及其教训_李彬

第36卷第1期2014年1月泰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SHAN UNIVERSITYVol.36NO.1Jan.2014清末民初上海军政府的募捐乱象及其教训李彬1,赵兴彬2(1.暨南大学,广东广州510632;2.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泰安271021)[摘要]清末民初,上海军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支援民主革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军事募捐。

军政府制定规则,利用民间募捐团队,广泛动员各阶层,在募捐初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功。

但由于用人和策略失误以及革命党人的内斗,致使后期募捐步入歧途,乱象丛生,丑闻谣言层出不穷,扰乱了民众正常生活,损害了经济发展,最终导致募捐失败,也加速了陈其美下台的步伐,压缩了革命党人的生存空间。

其历史教训,值得鉴戒。

[关键词]沪军都督;募捐乱象;历史教训;鉴戒[中图分类号]K25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590(2014)01-0133-06[收稿日期]2013-09-25[作者简介]李彬(1989-),男,山东新泰人,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辛亥革命爆发后,1911年11月7日,上海革命军攻打制造局成功,随之陈其美就任沪军都督,上海军政府宣告成立。

为筹集军饷、巩固政权、支援民主革命,陈其美在上海发动了军事募捐,其声势和规模远超吴淞军政府和江苏都督,一度触动了上海各阶层。

研究这一历史事件,反思其历史教训,为正确处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提供了强力鉴戒。

目前学术界有关上海募捐的研究,散见于《陈其美传论》以及一些相关论文之中。

但经笔者梳理发现,有关论述皆未探讨这次军事募捐与上海政局演变的内在关系,更没有揭示其深刻的历史教训。

本文主要依据《民立报》《申报》等有关报道,通过辨别真伪,参照档案、广告、回忆录,着重探讨这次军事募捐由良性步入离乱的演变过程,进而揭示其深刻的历史教训,以资鉴戒。

一、筹饷练兵辛亥革命前,江浙立宪派、光复会、租界、清廷、同盟会、青红帮等多种势力汇集上海,局面混杂,同盟会的势力并不强大,因此上海起义成功后,沪军都督府的组建也就出现了诸多矛盾。

历史第一轮复习8近代中国经济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历史第一轮复习8近代中国经济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单元概览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3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2.表现⎩⎪⎨⎪⎧(1)洋纱输入,取代土纱,造成“纺”与“织”分离。

(2)洋布输入,取代土布,造成“织”与“耕”分离。

(3)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评价⎩⎪⎨⎪⎧(1)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的发展。

(3)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易错提醒]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一是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二是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1)中央:奕 。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张之洞等。

4.活动⎩⎪⎪⎪⎪⎨⎪⎪⎪⎪⎧创办军事工业⎩⎪⎨⎪⎧ ①目的:以“自强”为旗号。

②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 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 机器制造局。

创办民用工业⎩⎪⎨⎪⎧①目的: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 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 布局。

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 留学生出国深造。

5.失败:清军在__________________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1)引进了近代西方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易错题常考题专项训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50题(含解析)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易错题常考题专项训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50题(含解析)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易错题常考题专项训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50题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晚清在中外交涉事务上,以全权大臣取代了过去的临时性的钦差大臣。

不过全权大臣没有完全按照西例行事,他们对外议订条约时需要随时上奏,不能自主行事。

这反映了晚清时期A.政府落实“中体西用”思想B.东西方制度逐渐地接轨C.对外交往不平等有所强化D.外交制度变革的复杂性2.如表为近代汉口从日本进口产品价值统计表。

据如表可知时间1880年1883年1886年1889年1892年1895年1898年1901年1904年金额10012078036045421603914361908A.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结构改变B.民族资本的投资环境较恶劣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逐渐加剧D.中日贸易的区域发展不平衡3.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指出,先秦诸子深谙进化论。

他无论翻译西学还是点评中学,都以先秦诸子为重心。

在他那里,先秦诸子是翻译西学时按语中的主角,诸子学则是解读中国学术思想的基本文本。

严复旨在A.梳理中外学术源流B.倡导西学中源学说C.寻求政治改良途径D.提升民族文化自信4.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秀全力图构建一个凌驾于政权之上的家庭。

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十五家中童子俱日至礼拜堂,两司马教读备遗诏圣书……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妇至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讲听道理,颂赞祭奠天父上主皇焉。

”这可用于佐证太平天国A.带有一定的空想性B.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C.实现了妇女的解放D.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5.1898年6月,光绪帝为戊戌变法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表明光绪帝A.触犯了顽固派的根本利益B.通过改革解决理学空谈的弊端C.采取中体西用以救亡图存D.主张变法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6.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中期的部分作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较快发展
空前打击 陷入绝境
获得新生
1860 1870 1895 1912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
练真题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年—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你能说出
它们各代表哪种经济成分吗?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洋务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自然经济
2.影响
民族工业遭受打击,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五、寒冬:陷入绝境(1945—1949年) 1.原因 2.表现
陷 入
十四年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试图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但继之而
绝 境
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最终难以恢复战
·
前的辉煌。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 材 料 美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 六
A.自然经济(19世纪40年代开始解体) 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40、50年代出现)
B.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出现)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70年代产生)
E.官僚资本主义经济(20世纪20年代产生)
实业救国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抵制外货
抗战时期,日益萎缩
日本从沦陷区掠夺大量物资
【思考】根据教材, 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划为五个阶段,
概括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及起止时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本课分为三部分,分三组讨论
一、初春 :初步发展(1895—1911年)(晚清)
第1组
二、暖春 :黄金时代(1912—1919年)(一战时期)

民国时期的税制改革

民国时期的税制改革

民国时期的税制改革作者:马金华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2012年第12期民国时期,可以借用狄更斯老师的话,那“是一个坏时代,也是一个好时代”。

坏的方面是,那是个新旧交替、中西碰撞、政局动荡的时期,但不少积极因素也因之而来。

水至清则无鱼,历史上,任何一个混乱频仍的时代,往往也会因尚未形成单一的意识形态而呈现出多样的丰姿。

民国,又恰恰是处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激烈撞击的大时代,具体到财税文化领域则呈现出新旧并呈、中西杂糅、多元发展、税制转型的特征。

中国税收制度的现代化是晚清以来,尤其是民国时期令人瞩目的一种历史现象,民国税收现代化既有承袭晚清税收改革的一面,又有在其独特的历史条件下逐步资本主义化的一面,是传统税收体系日益瓦解和新的税收制度体系日渐形成这两种趋势的交织,也是西方公共税收理论移植融合渗透中国传统税收机体的过程。

民国时期是中国税收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代,是为中国未来税收思想起飞和制度建设而服务的“创造前提的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现代比较规范的公共财税体制正是建立在这个时期。

探索现代化税制雏形一是淘汰和改良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旧税种,开征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税种。

1912年至1927年的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从袁世凯当权到皖、直、奉三大派系轮流执政,先后试行了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改革盐税、整顿厘金、整理矿税、推行印花税、整合烟酒税等努力。

1927年至193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将关税自主权收归国有,实现了厘金时代的结束、封建税制的结束和半殖民税制的结束,在取得关税自主、盐税整理、财政统一的基础上,开征统税、营业税等新税种,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体的国家税和以田赋、营业税、契税为主体的地方税初具雏形。

1937年至1945年的重庆国民政府时期,把地方税系划入中央,分别建立起战时消费税、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财产租赁出卖所得税、遗产税等新的税收门类。

1945年至1949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征特种营业税,并从立法的角度将关税、盐税、货物税、直接税、土地税、地方税等整合为一套完整的税制框架。

危害人民的鸦片特捐

危害人民的鸦片特捐

47危害人民的鸦片特捐吴家俊人说,“民国万税”,听起来似乎是夸张了一些,但民国时期的苛捐杂税之多,确实惊人,且有史料为证。

民国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1934年6月25日)国民政府关于限期废除苛捐杂税令中“自白”:“苛捐杂税严重,人民丧其乐生之心,举国沦为祸乱之域。

自非亟图整饬,议决废除苛捐杂税,制定不合法之捐税范围。

”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达300余种,遍及国民党统治的各省市地区。

其中以鸦片特捐危害人民极大,这危害人民的鸦片特捐是怎样“出台”的呢?在30年代初期,国民党政府以“禁烟为名”,打着“寓禁于征”的幌子,开征“鸦片特捐”,旨在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危害极大,流毒极广。

1935年3月,国民党政府堂而皇之贴出布告,明文规定经营鸦片烟必须领取营业牌照。

办法是烟土店(生烟)、烟膏店(熟烟)分别按资本额多少,分甲、乙、丙三级收取特捐款和保证金。

如烟土行甲级资本额两万银元的,月缴特捐费120元,收取保证金两千元;烟膏店甲级资本额1万元银元的,月交特捐费120元,收保证金1千元。

开设烟馆,又称“红灯”(店内设置烟灯供客抽吸)的,按每盏灯每月缴纳特捐两银元。

逾期不交,不准经营。

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民党政府财政收入中,鸦片特捐收入为六千万银元,仅此一捐,占财政收入20%。

这是官方统计的数字,实际上各级官吏层层贪污中饱私囊,从人民群众中榨取勒索的特费,要比这一数字多几倍,国民党政府的鸦片特捐收入越多,对人民的危害越大,而军、官、商三位一体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却从中大发横财。

当时,四川有一个“鸦片大王”绰号的曾绵成,获利高达千万银元之多。

当时,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各地区,烟店、烟馆林立、烟民成众,“吞云吐雾”,乌烟瘴气。

在西北内地一带地区就出现“十室之邑,必有烟馆,三人行,必有瘾者”的社会现象。

如此写照,“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三十年代初,国民党政府曾公布过《禁烟法》,实际上是一纸空文,有名无实。

农村经济的衰退

农村经济的衰退

第三节 农村经济的衰退一、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和封建剥削的加深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由于土地荒芜,影响了封建统治者从土地谋取利益的来源,清政府曾一度提出了垦荒政策。

安徽省于同治初年在临淮设立屯垦总局,在凤阳、定远各设分局。

农民垦荒种植,官收的田租第一年为三成,第二年为四成,第三年即平分。

虽然官租逐年加重,但也吸引了一些农民垦田,一部分人成了小土地所有者。

另一方面,一些官僚地主凭籍政治和宗法势力,大量兼并土地,农民无地化趋势也逐渐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的一些地区推行“永佃制”,土地租细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

永佃制是地主给佃户以较长期的佃权,使佃农的生产有所保障,放松了对佃农的人身束缚,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但是,永佃制是地主阶级拿在手中的一个诱饵,诱惑着佃农向土地投入更多的物化劳动,使土地由荒变熟,由瘦变肥,从而使土地的价值和产量由低变高,而土地收益的大部分又通过地租流进地主的腰包。

可见,永佃制是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行将崩溃之际对封建土地占有关系的一种调整,但丝毫没有减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晚清时期,安徽农民受田赋、地租、高利贷的盘剥十分深重。

就田赋而言,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地方官吏和地主豪绅趁记录田赋的“鳞册”散失而清查整理之机,尽量缩小自己的“册亩”数,扩大自耕农的“册亩”数,造成田赋负担的不公平,把田赋负担转嫁给农民。

这一时期,安徽各地的地租率也很高,高者达75%,最低者也在40%以・・193上。

除了田赋地租负担外,封建统治者还向农民索取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

据《芜湖县志》记载,晚清时期,农民承担的苛捐杂税,每亩完银达9分之多。

农民缴不起地租和苛捐杂税,只得向地主、商人借债,但利息率很高,高利贷剥削也很严重。

如芜湖地区流行的稻债、麦债,农民春天借贷一元,秋天除还本外,还要另加20~30斤稻谷,利息率达45%以上。

国民党统治和日伪占领时期,安徽农村的地租、田赋、高利贷剥削更加严重。

据民国18年(1929年)的统计,全省旱地的地租率平均达30%以上,水田的地租率平均高达70%。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②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①洋纱输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导致家庭棉纺织业“纺”和“织”的分离。

洋布输入,造成“织”与“耕”的分离。

(导致中国传统手工业破产)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化。

(农产品商品化)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的曲折发展1.先天不足: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

2.后天畸形:轻工业、东南沿海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软弱性多维角度认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1.含义: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

3.特点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解体的速度: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解体的结果: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影响①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从根本上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

③为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使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从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

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改革过程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造成列强大举入侵。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改革内容★★军事——筹饷练兵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经济——振商励实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育——废科举,育才兴学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税票鉴赏_ 民国与革命根据地的税票与印花税票_ 从税票上看民国的苛捐杂税_

税票鉴赏_ 民国与革命根据地的税票与印花税票_ 从税票上看民国的苛捐杂税_
税票鉴赏
从税票上看民国的苛捐杂税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中国社会 发生了深刻变革。
税收制度转变:
农业税制为主体
工商税制为主体
十里洋场
民国农业税票
一 时 营 业 税 税 票
时期有一幅对联很有名: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这是民国社会的生动写照,我们从民国的税票上就能真切地感受到。
1941年
青岛特别市征收土药附加捐捐 票存查与查缴联。
该时期青岛为日伪占领时期,土药即鸦片。
民国时期南昌房租摺约,先贴民国六和塔图印 花税票,日本侵占后改贴伪天坛图印花税票。
抗战胜利后的货物烟酒税印照
统税印花
民国三十五年度江西省奉新县田赋及借粮收据。
荣毅仁家族纺织公司原始凭证上贴用的50万元印花税票版票
民国七年江西财政厅丙联税 单,单上盖多个税卡查验印。
民国二十年安徽绩溪县缴纳 牛皮捐捐照。吹牛皮不上税, 卖牛皮必须纳捐。
民国号称“万税”
畜 税 凭 单 , 税 单 上 再 贴 印 花 税 票 。
筵席税票
百货税票
民 国 乡 镇 劳 役 捐 收 据
警察捐收据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国的财富和资源。
已知世界上面值最大的60亿元印花税票。
民国末年百姓苦难的景象
中华民国时期饱受连绵不断的战乱之苦, 为支撑庞大的战费和维持各种军阀政权的 存在,苛捐杂税数不胜数,民不聊生,这 也是国民党政府垮台重要因素之一。
谢谢!

晚清至民国初期经济发展

晚清至民国初期经济发展

B、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
9月19日,日军占据“东三省官
银号”(中央银行)的大金库。
门前有日军站岗,门上贴着“日
本军占领,犯者死无赦”字样。
日本从沦陷区 掠夺大量物资
六、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 (二)抗战胜后(1946-49):(陷入困境)
1948年,上海3000余家大工厂开工率只有20%。 天津63家橡胶企业,上半年只能发挥生产能力的20 %-40%,下半年绝大部分停工。青岛1000余家工 厂,只有四分之一处于半开工状态,其余全部停工。
(一)推动发展的因素:
3、民族主义的驱使:
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发了实业家“实业救国”的爱国热情,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别 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
4、有利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如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 家暂时放松经济侵略等。
七、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三)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 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进一步发展 初步发展
维新思想
产生
早期维新思想
3、政治
3、政治上: 推队动伍萌芽了逐一渐系壮列大资,戊戌产 为变阶 新法级 民辛民 主亥主 主革革 义命 命 革新; 命文化无 的运产到动阶来五级和四运动 早中期共反建封建立民准主备启蒙了思阶想级条件。
中 国
产生背景 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1840年后)
近 代

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资 本
初步发展 甲午战后到一战前(1895---1911 )
主 义
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 1912---1919 )
经 济
短暂发展 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6 )

3058379_民国版“过路费”始末

3058379_民国版“过路费”始末

世界博览 | WORLD VISION 民国并没有高速过路费,但晚清遗留下的“厘金”却始终困扰着中国商业的发展。

文| 杨超
自古以来的“行路难”顽疾使宋子文的改革失败
民国版“过路费”始末
1853年,太平天国攻破南京,清廷最大收入来源地宣告沦陷,朝廷财政日益吃紧。

为解燃眉之急,积累镇压太平天国的资本,清廷开始征收新的税种——厘金,即值百抽一的商业税,因百分之一为一厘而得名……1930年12月15日,各省都接到了来自南京的中央通电,通电大致意思是说要在12月31日之前废除全图为中国打造一套统一的现代经济制度。

他发现厘金带来了巨大危害,已然成为各地苛捐杂税得以肆行的渊薮,极不利于社会产品在各地区之间的流通。

1930年,他联合自己的大姐夫,时任工商部长的孔祥熙向行政院呈文,文中称厘金“其名目之苛细,关卡之繁多,使工商陷于卡索留难之中……”他表示:“国人苦于苛细之厘税,已数十载”,政府必须切实废除厘金,除了作为体现政府决心的手段外,这还关乎宋子文的一个梦——实现中国的关税自主,因为废除厘金被他视为关税自主的前提。

11月,工商部长孔祥熙召集了全国工商会议,因联袂 共同打造
世界博览 WORLD VISION 2011年第3期记 忆。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知识提要]中国近代百年,先后经历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三个时期。

历届反动政府对内进行残酷的压迫剥削和专制独裁,对外依靠外国资本主义,出卖国家主权。

近代历史表明,中国反动政府的统治,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的内部原因。

但分析问题时要用辩证的观点考查。

一、晚清政府的统治晚清指清朝政府后期从1840年到1912年的统治,政权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从1861年辛酉政变后由慈禧太后执掌政权达到半个世纪之久。

(一)清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1.政策、措施的调整(1)兴办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任用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对民间办厂依然实行限制政策。

(2)接受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甲午战争后,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大力举借外债。

)(3)甲午中日战争后,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20世纪初在“新政”实施过程中奖励实业。

2.政策、措施调整的原因和评价(1)为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抵御外族入侵,办洋务以维护清政府自身的统治地位。

(2)接受外国资本的原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迫于列强的压力,对列强新的经济侵略采取屈服以至讨好的态度。

(3)从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奖励实业,清政府一方面是为了扩大税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另一方面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缓解广大人民特别是资产阶级的不满。

(4)光绪帝依靠维新派谋划,实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镇压维新变法运动,废除戊戌新政。

(5)1901年初,清政府实行“新政”,以应付国内危机,增加捐税,加重剥削。

(6)1911年宣布“铁路国有”政策,激起四川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统治瓦解,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7)评价:在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过程中,清政府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与中国人民的革命,被迫调整经济政策,其主观动机在于不得不采取措施维护其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进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六 第20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六 第20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含解析)

第20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时间。

1912-1919年,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2.背景。

(1)制度保障: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2)政策环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和北洋军阀政府宽松的经济政策。

(3)社会基础:群众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的推动。

(4)思想动力:“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5)第一次世界大战契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表现。

(1)新建厂矿企业和资本增加,速度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2)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3)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

(4)实业家: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及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4.影响。

(1)政治: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2)思想: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巩固自查]观察下面漫画,你能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答案: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压迫下,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若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无论怎么提倡国货,也无法挽救民族工业衰败的悲惨命运。

二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间发展状况原因1927—1936年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7—1945年日益萎缩(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1945—1949年陷入绝境(1)美国商品的冲击。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

府的哪项政策有关?这项政策对民族工业有什么影响?答案:历史现象: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猛涨)。

政策:货币政策(滥发金圆券)。

影响: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1)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

晚清民国的苛捐杂税

晚清民国的苛捐杂税

晚清民国的苛捐杂税中国历史上,官府和官吏巧立名目向百姓进行额外征收的事,是非常常见的。

但在晚清民国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以至于有人用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来谴责苛捐杂税之繁多。

丛生的苛捐杂税,大概是晚清民国近百年财政史的独特风景。

从自愿之捐到强迫之捐“捐”的意思本来是舍弃、献出,一般是人们主动、自愿作出的行为,早些时候,捐”与官府的征收无关,不是一项税收或税收的别名。

如捐款,就是放弃钱款所有权,把钱款送给他人,帮助他人。

通常所说的捐款,有两个较为本质的特点,一是自愿性,二是无偿性。

这两个特点,把“捐”与税收较好地区分开来。

即使是向朝廷“捐”献,和纳税一样是无偿地献出钱物,但税收是强迫而无偿的,捐”则是自愿而无偿的。

到了明清,尤其清朝朝廷发明了一种成熟的筹集资金的方式,叫做“捐纳”或“捐输”。

这种制度的概要是,未考取功名或未当官的读书人,或者已当官的官员,以及受处分被革职的官员,通过给朝廷捐献些银钱,就可得到朝廷授予的功名、身份、官衔,或者得到优先录用、晋升的机会,或者在犯错误后被优先免除处分、优先起复任用的特权。

这本质上属于卖官鬻爵或特权交易,当然比卖官鬻爵的范围还要大一些,朝廷出卖的不仅仅是官爵,还包含获取特殊便利可能性的资格等。

而到了晚清,一些由官府进行的向民间的强制性征收,虽然仍叫做“捐”,但它既不是自愿的,也不是有偿的,完全沦为强迫而无偿的征收,与税收完全失去区别。

晚清就出现了“捐税”的说法,《太平天囯歌谣·百姓不空半文债》:“清兵‘好,清兵‘好,弄得百姓吃不饱;卖掉棉衣交捐税,晚上睡觉滚稻草”,可见,“捐税”一词那时已经出现了。

既然“捐”已经变成了强制性的税,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叫做税,还仍然要叫做捐,或者捐税呢?这主要是因为,后来成为强制性征收的“捐”,在开始的时候确实是按照“捐”来征收的,具有一定的自愿性,所以相沿以“捐”称呼,而且它是临时性征收的,不像税收那样长期固定。

清朝民国时期的税捐

清朝民国时期的税捐

第一节清朝民国时期的税捐黑龙江地区的税捐,始于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当时在齐齐哈尔、墨尔根(今嫩江县)、黑龙江(今黑河市爱辉镇)3城开始抽收畜牧、牛马等税。

1821年(清道光元年)开始征收杂货税。

此时各项税捐税率紊乱。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改置行省时,巡抚程德全为清除积弊,统一了税法。

税务章程规定,税目分为物产税、营业税、交涉税、杂税4种。

根据税捐性质及征税方法,又分为课、税、捐3种,课是指每年按定额纳税的,例如当课、烧(锅)课、斗秤课;税是指从量税和从价税两种。

从量税如粮税、酒税、吉猪(白条猪)税;从价税如木税、山货皮张税;捐是指附加税,所以叫作捐。

到清朝末年黑龙江开征的税、课、捐有:酒税、烟税、油税、豆饼税、牲畜税、吉猪税、鱼税、鱼网税、木植税、山本税、粮税、麻税、靛税、碱税、山货皮张税、牙帖税、契税、金税、煤税、羊草税、牧畜税、刨石税、柳条税、洋酒税、旱獭税,烧课、当课、斗秤课,鱼网课、警费垧捐、盐捐、卤硝捐、百货一成捐、车捐、戏捐、妓捐、商捐、牲畜捐、油榨捐、店捐、酒铺捐、碱锅捐、路灯捐、窑捐、山货捐、木牌捐、柴炭捐、粮捐、鱼捐、船捐、钱当红利捐、货捐,共52种。

1911年(清宣统三年)征收各种捐税银1143677两,占财政总收入的32.7%。

民国建立后,仍沿用清朝税制。

1914年(民国3年)11月修改税制,将银和钱改为大洋制,并实行了印花税、烟酒公卖费、烟酒贩卖特许照等新税。

将税目区分为国税及省地方税两大类。

国税由中央财政部直辖管理,并设了国税征收机关负责征收事项,省地方税归省长管辖,由省财政厅进行监督,分由各县县长掌管征收。

国税类有烟酒税、木植税、金税、契税、鱼税、鱼网税、斗课税、当税、牙帖税、印花税、粮食税、羊草税、山货皮张税、卤硝税、麻税、百货一成捐、销场税、商业营业税、油税、豆饼税、牲畜税、木炭税、石税、刨石税、靛碱税、煤税、鸡蛋猪羊肠税、硝磺税、出境牛肉、药材税,共29种。

民国初年的财政与外债评述

民国初年的财政与外债评述

作者: 王善中
出版物刊名: 北京社会科学
页码: 125-132页
主题词: 袁世凯政府;民国初年;借外债;银行团;财政状况;清政府;日本政府;庚子赔款;善后大借款;增加收入
摘要: <正> 清政府末年,财政情况不断恶化,收入赤字每年达2000至7000万关两之多。

赔款累累,仅庚子赔款一项,连同补息数额、镑亏数额在内,竟达十万万关两,赔款变为外债,为抵补赤字,偿还外债,清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横征暴敛于民,致使官逼民反,1902年至1911年8月不到十年中,民变达千余次,再加上同盟会领导下的一系列武装斗争,清政府终于垮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民国的苛捐杂税作者:梁发芾来源:《同舟共进》2019年第08期中国历史上,官府和官吏巧立名目向百姓进行额外征收的事,是非常常见的。

但在晚清民国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以至于有人用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来谴责苛捐杂税之繁多。

丛生的苛捐杂税,大概是晚清民国近百年财政史的独特风景。

从自愿之捐到强迫之捐“捐”的意思本来是舍弃、献出,一般是人们主动、自愿作出的行为,早些时候,捐”与官府的征收无关,不是一项税收或税收的别名。

如捐款,就是放弃钱款所有权,把钱款送给他人,帮助他人。

通常所说的捐款,有两个较为本质的特点,一是自愿性,二是无偿性。

这两个特点,把“捐”与税收较好地区分开来。

即使是向朝廷“捐”献,和纳税一样是无偿地献出钱物,但税收是强迫而无偿的,捐”则是自愿而无偿的。

到了明清,尤其清朝朝廷发明了一种成熟的筹集资金的方式,叫做“捐纳”或“捐输”。

这种制度的概要是,未考取功名或未当官的读书人,或者已当官的官员,以及受处分被革职的官员,通过给朝廷捐献些银钱,就可得到朝廷授予的功名、身份、官衔,或者得到优先录用、晋升的机会,或者在犯错误后被优先免除处分、优先起复任用的特权。

这本质上属于卖官鬻爵或特权交易,当然比卖官鬻爵的范围还要大一些,朝廷出卖的不仅仅是官爵,还包含获取特殊便利可能性的资格等。

而到了晚清,一些由官府进行的向民间的强制性征收,虽然仍叫做“捐”,但它既不是自愿的,也不是有偿的,完全沦为强迫而无偿的征收,与税收完全失去区别。

晚清就出现了“捐税”的说法,《太平天囯歌谣·百姓不空半文债》:“清兵‘好’,清兵‘好’,弄得百姓吃不饱;卖掉棉衣交捐税,晚上睡觉滚稻草”,可见,“捐税”一词那时已经出现了。

既然“捐”已经变成了强制性的税,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叫做税,还仍然要叫做捐,或者捐税呢?这主要是因为,后来成为强制性征收的“捐”,在开始的时候确实是按照“捐”来征收的,具有一定的自愿性,所以相沿以“捐”称呼,而且它是临时性征收的,不像税收那样长期固定。

另外,清朝在康熙时就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此政策成为祖制,后来的各项临时征收等都不能突破这项祖制,不能获得合法的税收资格和待遇。

有这样的限制,那些“捐”即使已经成为了税收,也无法取得正税的地位和身份。

厘捐是苛捐杂税的集大成者捐税的出现,仍然应该从太平天国战争和为此征收战争经费说起。

太平天国兴起后,迅速占领了最为繁荣富庶的江南地区,并以南京作为首都。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大清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地,这些地方被占领,在财政上对于清朝统治的影响非常严重。

时副都御史、刑部侍郎雷以諴在扬州帮办军务,设粮台于江苏邵北,为清军办理后勤供應,乃奏准朝廷,于江北理下河一带设局劝募输捐。

具体办法是先请户部颁发部照千余张,随收捐款随发给认捐部照。

较以前先缴捐款后发部照,这种方法办理起来相对快捷。

于是殷实富户乐于输捐,一时收效颇佳。

但雷以諴考虑到这种捐输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决定采纳幕僚钱江的建议,试用一种类似捐款而又能行之较久的“捐厘之法”,即在江北大营的防区内设局,按照商人贩售货物的价值,以值百抽一的捐率,劝谕行商和坐贾“捐厘助饷”。

因为“厘”的意思百分之一,所以,“捐厘”就是将货物售价的百分之一捐给朝廷。

“捐厘”又叫厘捐、厘金、货厘,由于捐率较轻,阻力小,又可集腋成裘获取大宗收入,因此,并未用兵的各省也纷纷仿效实行,不数年就逐渐推广到全国。

按照开征时对社会的承诺,厘捐(厘金)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征收的军费,一旦战争结束,就迅速取消。

但是,战争结束后不但没有取消,反而成为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在近80年的征收中,厘金成为晚清民国苛捐杂税的罪魁祸首,百弊之源。

厘金的弊端在于,首先,各地征收制度不统一,负担畸轻畸重。

厘金,顾名思义,征收率应该是1%。

但实际上各地征收率完全不同,百货厘金在22省区中,共有1%、1.5%、2%、2.5%、3%、4%、5%、10%和15%等不同征收率。

征收制度上,有的省实行一起一验的两次征收制,有的实行两起两验的四次征收制,有的实行遇卡完厘、征收次数没有定数的制度。

征收次数越多,征税率必定越高,远远不是“厘”的本意了。

其次,局卡林立,重复征收,阻碍商品流通。

厘金本质是一种通过税,各省都在城镇及水陆交通要隘设置厘局或厘卡,以便稽征。

由于实行遇卡完厘或按起验制征收,税负增高,商人往往设法绕局卡以逃税,厘局则要在易于绕越之地设卡以遏制,于是厘卡越来越多。

如1916年江苏省的调查显示,全江苏省共有厘金征收机构519处。

1930年《四川防区税卡林立节节苛征》一文报道了,从四川三台运丝出境遇到的厘卡和缴纳的厘金。

一担三台的丝,从产地到重庆销售,共完纳以厘金为主的各项捐费148.1元,占售价的30%以上。

而且每经过一道关卡,都要办理报验、查货、纳捐等手续,一次运货需要20余日才能到达,对于商品流通来说极为不便。

第三,吏治腐败,贪污中饱,横征暴敛,严重扰民。

厘金征收中的贪污中饱行为,包括大头小尾、卖放、私征、匿报罚款等不一而足,除此外,还会通过征收和稽查权力私索商民。

民国以后,军阀割据局面下,各省厘局被军阀把持,风气更坏。

民国时苛捐杂税的膨胀1930年,厘金终于被裁撤,代之以统税等,这意味着厘金制度被取消了。

货厘虽然是晚清民国时期苛捐杂税的集大成者,但它并不是苛捐杂税的全部,地方还有其他种种苛捐杂税。

不少捐税在晚清时期即已产生。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除了厘金之外的各项杂捐就已经兴起,清朝末年兴办各项新政,责令地方筹款,杂项捐税日益增多。

光绪24年清政府征收房捐,光绪末年开征警学亩捐、丁槽加捐、赔款加捐、加收粮捐等。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将杂项捐税划归地方收入,作为教育、公安、自治的经费。

各种杂捐,大部分是各省各县自行设定的。

地方政府为了某个目的,就可以设定一种专门为此筹资的捐税,以作经费保障,如上海所谓房捐附加市政建设捐、车辆市政建设捐、公用事业附加市政建设捐等等。

从名目来说,民国时期的苛捐杂税比晚清时期更多更混乱。

据1923年出版的《中国年鉴——财政·租税》统计,北洋政府时期各省主要杂捐大概有几百种之多。

1934年召开全国第二次财政会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废除苛捐杂税和减轻田赋附加行动。

会议后,各地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一些效果,如江苏省就裁掉449种,浙江废除457种。

全国25省市书面统计表明,总共废除苛捐杂税7201种。

但不久后抗战爆发,地方政府财源枯竭,废除苛捐杂税成为空谈。

各地政府为了维持自身运转,发明创造了名目繁多眼花缭乱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捐税。

比如广东省就有“粪尿捐”“新婚捐”,还有针对猪征收的杂捐,具体如母猪与公猪交媾时征收打种捐,母猪产仔时征收猪苗捐,养大后有肉猪捐,从他县运来的猪还要交生猪捐,可谓从猪的受精卵到最后的猪肉都免不了捐。

田赋附加是苛捐杂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田赋是一项国家正税,其定额本来是经过朝廷审定的,有一定之规。

但中国财政史上,将一些不合规定的收入附加在田赋之上作为田赋的附加征收相当常见。

这些附加经过一段时期后就被合法化,被正税吸纳,变成正税。

然后又不断增加新的附加。

这些附加后来又被吸收进正税。

这就是被后人总结的“黄宗羲定理”。

附加了种种额外征收的田赋,最终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混乱不堪。

民国初年,曾经规定田赋附加一律折入正税。

但其后各地又纷纷在田赋上征收附加,中央政府只得允准。

十数年后,田赋附加已然失控,各种附加的名目有一百多种。

据统计,江苏省就有105种,浙江省74种。

田赋附加的额度,也突破中央政府关于不得超过正税30%的规定,达到正税的数倍。

田赋之外,盐税附加也是五花八门,如护送费、护商费、团防费、教育费、路捐、口捐、食户捐、地皮捐、伤兵抚恤捐、乐捐、磨捐等。

这些附加向运商或销商征收,也可能向盐场和盐民直接征收。

据1927年的调查,四川省所征盐税附加共有27种之多。

川盐运往贵州,正税每担2.5元,附加却在11元以上。

南京政府成立后,宣布将所有盐税附加收归中央,地方不许擅自增加附加。

但是中央规定最终沦为空文。

1927-1937年,川盐的各种附加共51种。

又如海盐销售地的安徽,1931年调查显示,全椒等9县的盐税附加有25种。

田赋和盐税附加之外,还有针对具体货物或物品等征收的杂捐,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我们知道,厘金要么在货物流通环节向行商征收,要么在经营店铺向坐贾征收。

前者相当于后来的消费税(货物税),后者则相当于后来的营业税(销售税)。

而厘金之外的苛捐杂税,有些是类似厘金这样的流轉税,有些则属于财产税、行为税等等,有些则无法按照现代税收分类办法予以分类。

这些杂捐中,有些是流通环节缴纳的,有些则是只要拥有就要缴纳,如亩捐、车捐、船捐、渡捐、桥捐、木排捐、斧捐、车头捐、猪捐、碗捐、羊捐之类,可以粗略地归入财产税。

有些是只要行为发生就要缴纳,如新婚捐、屠宰捐、屠羊捐等等。

大概来说,无论是交易的各种货物,拥有的种种物件,从事的诸种行为甚至动物行为(如母猪配种),都可以被课以捐税,强行征收。

在诸种苛捐杂税中,“粪捐”或“粪税”无疑是最臭名昭著者。

庚子赔款,四川每年要摊派220万两白银,总督奎俊罗掘无门,有关记载说,有一天,总督“见农民入城担粪,即抽粪税,每担取数文,每厕月取数百文,税至于粪,真无微不至”。

据说讽刺大师刘师亮即愤然写下“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

清末开始的粪税,在民国的一些地方延续下来。

四川军阀杨森就开征粪捐,派军警在城门口堵截进城挑粪的农民,按挑收钱。

在北方,北京市长袁良也拟增收大粪税,引起掏粪工人的强烈反对。

“粪捐”或“粪税”可以证明当时的苛捐杂税是多么的荒唐。

1948年4月,杭州的《东南日报》就发表文章《中华万税》,列举于法无据的种种捐税,“民国万税”就是从那时叫起来的。

苛捐杂税泛滥的深层原因苛捐杂税,无疑与政治黑暗、腐败和混乱有关,这个不必多说。

不过,晚清民国时期汹涌的苛捐杂税的深层原因值得探讨。

首先,这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崛起和职能的扩大有关。

晚清之前,我国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财政体制更是如此,从来没有地方财政一说。

地方政府只是朝廷的征税机构,也没有什么支出责任。

地方政府在行使征税和非常简单的治安这类职能之外,也不给地方人民提供什么公共服务。

因而地方政府也无需什么财力。

天平天国对清政府给予沉重的打击,其后果就是地方权力的崛起。

为了给战争筹措经费,朝廷允许地方自寻财源征收厘金。

到天平天国被镇压时,地方政府已然坐大,而这种坐大的表现之一就是地方政府通过收取厘金控制了相当的财源。

虽然围绕厘金中央和地方不断博弈,但地方财力终于无法被剥夺,清政府不得不面对权柄下移的局面。

地方政府权力增加,财力充实的同时,受西方现代社会发展和治理的影响,晚清也在逐渐进行政府治理方面的简单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